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园区规划理念

园区规划理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5 16:31: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园区规划理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园区规划理念

篇(1)

关键词:绿色城市设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指的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把产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放在首位考虑,将可拆除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要素融入到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达到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的目的。进而可以引申出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因为侧重点的不同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总结看来绿色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以一般性城市设计理论为基础,把处理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做为核心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的城市设计思想与方法。

实现绿色设计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1、做到二次利用,也就是说要求产品及其零部件和附件外包装能够被反复利用,这一点对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建模上提出了要求,要使零部件的结构尽可能的简单化和标准化,这样一来既减少了用料,节约了资源,缩减了成本;而且由于是标准化的零件,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进一步缩减了成本。在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中所使用的材料,制造商应该做到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2、使材料能够循环回收,即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原本的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其中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为其他产品的原料。在城市规划中要大力提倡这两种循环,减少城市垃圾和污染,循环利用资源和节省自然资源,向绿色设计靠拢。3、节约资源,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进而从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这是绿色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

以上三种原则都是着重注意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那么该如何在城市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中实施运用这一绿色设计理念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绿色设计理念的城市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现代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的一般经验,从企业性质上看,园区企业逐渐从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转变;从形态和结构上看,工业园区从小规模单一的生产型生产基地向大型的集生产、生活和服务务为一体的综合体演变。也就是说我们逐渐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了,但如果真正的要做到与世界同步的话,我们还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绿色设计理念在城市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中得到普遍应用。所以我们首先确定了现代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1、以科技为先导,利用高科技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环境保护奠定物质基础。2、以服务为纽带,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建设,人民的生活。3、以环境为基础,在发展的同时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4、创造工业区中的社区感,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环境,让人员工有家的感觉。5、形成综合化的城市功能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脚步。

1、合适的选取城市工业园区的用地。城市大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对城市工业园区的选址与布局是进行了其具体的规划设计的。可以说工业园区选址的好坏关系到城市各部分用地的协调和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维护,所以要慎重。绿色设计理念在这里的体现就是城市工业园区的布局应当综合考虑城市风向与风速、气候、土壤、与商业区和生活区的距离和位置。具体来说就是在工业园区用地布局时要考虑大气输送、盛行风向等自然通风条件,来减少由于工业园区布局不合理而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工业垃圾污染。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冬季或夏季不同盛行风向这一重要因素,对于存在大气污染的工业园区,应当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对于存在水污染的工业园区,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对于存在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园区,其布局应当远离商业区、生活区和农田。

2、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应当时刻记住“生态保持与恢复”这一理念。城市工业园区的生态基础设施依赖城市的自然系统,不仅包括了城市的绿地系统,还包括了提供新鲜空气、食物、康体娱乐 安全以及审美与教育等生态服务的城市绿地、林业及农业系统。所以绿色设计理念的注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对平衡城市的生态系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工业园区用地选址位于郊区,即利用的是未开发或较少开发的土地,其规划注重了对城市密集区的干扰和污染,却忽略了对用地本身及周围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所以绿色设计理念要强调对工业园区周边的生态保持与恢复设计,从下几点去实施,首先是整合园区的人造景观系统,建立连接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的缓冲地带。可在园区内建立绿色防护带,作为城市用地的补充,起到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也可对部分工业污染物进行治理与回收,建立生态公园供人们休闲娱乐,创造良好的工业园区生态文化氛围。其次是在规划时要尽量避免对用地及周围良好的自然地貌与水文环境的破坏,业园区由于建设厂房和铺设道路的需要会对周边用地、河流进行破坏,所以在规划前应该客观评价用地及周边的生态设施现状,依据相关指标提出相应的保护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规划设计,并且在工业园区投入运营后要拿出一部分固定资金对进行土地和河流进行定期保护,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最大限度的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系统。

3、绿色设计理念强调要对工业园区的工业“三废” 进行妥善的处理。首先要严格控制工业园区各企业排放的废气量和污水量,把污染消灭在源头;还要大力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把植物修复与景观设计有机的结合;并且还可以采用现代技术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即运用水生动植物与细菌对污水进行处理,把污水中的有机成分转化成有机肥料,应用在农业中,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一举两得。

篇(2)

一、工业园区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一)对科学规划要有更高的认识

园区要发展,规划须先行,科学规划要突出三方面的理念。一是规划要突出长远的理念。园区要按照至少20年不落后的目标高标准、大手笔的来做规划,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保持其严谨性,确保20年不变。在园区建设中,严格遵照规划实施,措施要硬、控制要严。与此同时,园区建设要合理地把握提前量,一方面要确保满足现有项目建设的需要,并适度超前,形成招引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尽可能地降低发展成本,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规划要有包容性和延续性,要注重与国家土地、环保、产业政策等紧密结合起来,与产业培育、承接转移紧密结合起来,与城镇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规划作用的最大化。二是规划要突出加快发展的理念。常德市工业园区最突出的问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发展不快,而解决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一步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发展。为此,市工业园区要结合自身的潜力和优势,着眼于夯实产业基础、着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以规划为新的起点,以追求超常的发展速度为第一要务。三是规划要突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是要突出绿色理念。要引导园区和园区企业推广应用新型低碳技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规划,建设具有常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

(二)对责任主体要有清晰的认识

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规划、政策、服务等手段加强引导,鼓励企业调整结构、加速技改、提质扩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引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主要是引进一批满足科学发展方式要求的企业入驻园区,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积极影响。同时,紧紧围绕这些企业,引进一批投资省、见效快的配套协作企业,拉动园区加速转型。

(三)对发展重点要有准确的认识

从常德实际出发,调方式与扩增量并不矛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里,涉及到评判项目的标准问题。规模的大小、科技含量的高低都不是评判项目的唯一标准,只有核心竞争力才是衡量项目的根本标准。只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小项目也可以发展成为大项目,一般性的项目也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项目引进上,要“抓大不放小”,要“就高不舍低”,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功能定位,符合环保要求,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入驻园区,以最快的速度让项目变成企业。

二、工业园区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全力打造专业特色

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规定性就是要引导产业向“高、精、深、专”方向发展,园区作为承载产业的主平台,必须坚持突出特色,走专业发展的路子。目前,全市的11个工业园区除创元工业园、西洞庭食品工业园属于专业性园区外,其它9个园区都属于综合性园区,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功能分区杂乱等情况比较突出。因此,着力改变园区“小而全”的发展格局,打造“大而精”的专业园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应结合实际,突出专业园区、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和配套发展。德山开发区要以电子信息科技园为牵引,发展成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洼地;西洞庭食品工业园要集中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建成全国知名的食品产业宝地;灌溪工业园要重点围绕机械装备产业,搞好上下游产品配套,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创元工业园要突出技术改造,推进铝材深加工,打造成为全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其他园区也要尽快地形成各自的特色。

三、工业园区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篇(3)

一、必须坚定不移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区域强县”,区域强县的突破点是工业,工业的主战场在园区。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园区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主载体,改革开放的主窗口,对外宣传的活名片,就业致富的主平台,并将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园区建设与发展,重新树立了__的内外形象,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园区也由此成为振兴__的希望所在。实践证明,建设园区是符合我县发展要求的正确选择。成绩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然而,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自我纵向比,我们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横向比,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高,与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这次县委、县政府组织到合肥有关开发区参观学习后,感触更深。为此,我们一定要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我们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容不得半点松懈。在咄咄逼人的区域竞争中,小进即退、慢进则衰。我们要实现追赶并跨越,实现在皖西南地区率先崛起,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小步慢跑,必须加大步子,加快步代,必须以超常规的手段,必须付出几倍于人家的努力,奋起直追,实现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园区经济既市场经济,又是领导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领导重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当前,我县园区建设和发展正处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平台攻坚阶段,面临的困难很多,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再加强,否则,要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园区是实现振兴__的希望,园区的事就是全县的大事,是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__人的职责和义务所在。脱离了全县上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园区建设将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大局高于一切”的理念,不争论,不扯皮,勇于负责,同心协力,真正把园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共同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一个地方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环境有多优,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多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都可以直接引进,唯有发展环境不能引进,只能靠自身努力来改善和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是不断向前迈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实现追赶跨越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县委、县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动真格,再一次掀起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热潮,为我县园区实现快速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必须扎实有效破解园区发展难题

园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性的事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坚持在困境中求突破、在发展中解难题、在挑战中抓机遇是实现园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从解放思想入手,着力解决园区用地不足问题

“用地不足”是目前各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难题。但同样的区域、同样的条件的开发区,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近期园区管委会组织了考察团,前往怀宁、安庆、贵池、南陵等开发区实地考察学习,在解决“用地”途径方面感触颇深,深受启发,特别是贵池工业园,起步我我们迟,入园项目比我们少,但他们已经报批并已经完成“三通一平”的储备用地近5平方公里,确实令人羡慕。究其经验,、计划报批、土地置换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打政策“球”,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和国有及集体未利用地,大胆实施。众所周知,我县园区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同样有那么多荒山荒地、同样有国有及集体林场,同样不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敢不敢沿着“政策红线”,再次打一记漂亮的“球”,否则,我县园区要实现快速发展、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空谈。

(二)从经营园区入手,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我县园区已规模初具,人气很旺,发展态势看好,具备“以园养园”的基本条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确定第三产业及社会公共事业进入园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定,允许实行土地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地生财,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目前,明珠大市场600亩项目用地以及振兴大道两旁80米范围内用地商业运作的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县委、县政府适时启动;积极筹建并有效运作园区投资公司,市场化融通园区建设资金,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辅助渠道;同时,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及社会事业,促进第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园区财政收入,增强园区长远“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园区自我经营、滚动开发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从理顺关系入手,着力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征地拆迁一直是制约我县园区快速发展的另一大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园区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与所在地镇村工作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工作机制不固定,政策连贯性不强,等等这些,造成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一直十分被动。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根据《安徽省开发区条例》及市县已经批准发文的我县园区管委会职能权限,将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村、 社区划入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园区的“特区”优势和园区社会事务局等有关部门的行政职能,实行职责合一,强力推进园区征地拆迁和有关社会事务工作。

(四)从完善职能入手,着力解决办事效率不高问题

要实现我县园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园区管委会职能不全、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环境”问题。园区建设多年,大部分行政职能仍不具备,管委会实质上还是一个过渡性的协调机构,为了为企业提供服务,园区管委会不得不在人手紧缺情况下,周旋于县直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这样,势必会延误时间,降低办事效率,不时导致许多投资商的严重不满,从而影响了整个__发展环境。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县早已批准的关于园区机构和职能文件,尽快完善园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制,切实落实园区管委会相关职能,真正做到简政放权。组建“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各单位设在园区的派出机构,受园区管委会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真正落实部门在园区的工作职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真正做到“区内事情区内办”,使我县园区能真正成为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化的现代型经济“特区”。

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园区建设

园区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要求我们在快速推进、努力实现追赶跨越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县园区目前发展现状,提出如下两点建议性意见:

(一)高起点重新规划园区,走园中园和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路子。“规划设计是园区建设的灵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参观的园区在规划上都是大手笔,充分体现了科学规划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规划起点高、功能全、布局合理、创新意识强,更关键的是规划执行得力,实施到位。这一点,对我县园区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我县园区建设初期,为了提升人气,尽快形成聚集效应,规划档次较低,且未能严格按照产业规划执行,导致环保等方面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的“非工莫入”的招商理念,导致园区目前配套服务功能严重跛腿。

根据成功开发区经验,没有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业、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必将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开发区也将很难做强做大,没有产业规划或不执行产业规划的园区,必将自食其果。为此,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建设现代化园区作为我县新城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当中,聘请高规格的规划设计院,调整规划,坚持科学性,突出前瞻性,注重开放性,强化协调性,体现兼顾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编制园区中长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

提升产业规划,完善配套功能,将园中园建设与配套服务业并肩发展。建议按照已经初具规模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重新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园中园”发展格局。改变“非工莫入”的单一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第三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等其它功能区,建议尽快出台园区关于第三产业及社会事务业的招商引资政策,逐步引进医院、学校、宾馆、超市等配套设施,让园区企业老板可就近休闲、职工可就近就医、子女可就近就学,形成以“工业为主、二三产业配套、社会事务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开发新区。

(二)严格招商入园项目论证,实现园区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我县园区通过一定速度的量的积累,已经颇具人气,随着规划档次的提高和园区发展需要,我县园区已经具备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变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应该立足长远,兼顾经济效益与发展质量的平衡,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所以,入园项目不能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必须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篇(4)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篇(5)

工业地产VS商业地产

所谓工业地产,是从土地用途出发来定义的地产开发模式,相比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工业地产主要适用于工业类土地使用性质的所有毛地、熟地,以及该类土地上的建筑物和附属物,是有别于住宅、商业和综合类用地以外的第四种性质用地。工业类土地上的可建建筑物用途有较大的范围,其中包括工业制造厂房、物流仓库及工业研发楼宇等。在中国,工业房地产土地的批租年限为50 年。

工业地产与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比较起来,主要在于工业地产与产业经济密切关联,受区域产业化程度和政府产业政策影响很大。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均不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因此,要求开发商有很强的行业专业性以及招商引资能力。同时,工业地产与商业地产均受地方区域经济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限制。

华夏幸福“模式”

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开发模式,是从工业地产起步,又在此基础上将工业地产、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相互融合的一种综合的新型地产模式。华夏幸福开发模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展工业园区模式。2002年,以主导开发河北固安工业园区为起点,华夏地产正式进入了工业地产开发商行列。此后,又相继开发了河北大厂潮白河工业区、河北怀来生态园区。目前,已经签约并正待开发的还有河北秦皇岛昌黎工业园区、河北承德滦平金山岭园区、辽宁沈北蒲河智慧产业园区、辽宁沈阳于洪园区等共10个园区。

以最早的河北固安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华夏地产逐步形成了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园区开发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能够充分依托首都的产业辐射优势,主攻重点产业,以龙头项目带动上下游配套。此外,工业园区模式将高起点国际化园区规划与产业规划融合在一起,促使产业集聚到产业化和城市化方向。

目前,河北固安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北方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零配件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河北省发展最快的县域工业园区,在今年更是被业界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环保园区”和环渤海地区典型的产业新城。

作为市场化的园区运作模式,华夏幸福不仅可以整合一流的产业专家,同时,能够针对各区域的特点,紧贴政策导向,为区域量身定制个性化建设方案。华夏幸福运用产业价值链分析、资源匹配性分析、产业集群分析、产业类型综合评估等研究方法,结合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实践,制定出精准的产业发展策略,并依托强大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能力来推动落实。

第二阶段是发展连锁小镇模式。从2006年起,华夏幸福以“孔雀城”为品牌,进行环北京地区的生态小镇的连锁式开发,目前已建成“永定河孔雀城”、“大运河孔雀城”、“潮白河孔雀城”、“八达岭孔雀城”四个项目。孔雀城各项目在环北京郊区呈包围式环状分布,形成“一个北京城,四个孔雀城”的开局。同时,孔雀城率先引入酒店、家居、餐饮等行业中成熟的“连锁”理念,在选址、服务、规划、设计及配套等方面,实现了统一标准,成就了“京郊生态小镇连锁品牌”。

孔雀城的理念是为“市内有公寓,希望通过郊区小镇获得田园亲情度假生活”的都市精英家庭提供解决方案。孔雀城用先进的开发模式,离尘不离城的选址理念,高品质的住宅小镇以及开创式的“生活方式”服务体系,为客户搭建一个实现“7+3”亲情生活模式的平台。孔雀城所定义的“7+3”生活方式,是“老人每周7天住在孔雀城,年轻夫妇带着孩子从周五晚上开始,周末3天来孔雀城度假”。继“京郊生态小镇连锁品牌”孔雀城之后,华夏幸福又开发了面向北京的“轻轨新城连锁品牌”――大卫城和“人文新镇连锁品牌”――兰亭新镇。

篇(6)

关键词:轨道交通,合理吸引范围,轨道站点分级,一体化衔接布局

中图分类号: U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产生了不同交通需求的出行方式链——市民出行过程中若干交通方式的组合,这也要求交通运行联运化和交通设施整合化。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是基于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出行方式——包括步行、非机动车、地面常规公交以及小汽车密切配合的出行方式链的研究,并对与之相对应的交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设有10个站点(如图1所示),是整个园区TOD模式开发的重要推动力量。建成后的园区轨道站点将成为重要的交通节点,进行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对衔接设施布局和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是真正体现“公交优先”和“TOD”规划开发理念,建立一个换乘便捷、设施高效、环境友好、运行有序的公共交通出行系统,提升工业园区的品质和形象的重要保障。

图1 苏州工业园区轨道站点图

2 园区居民出行目标

本项目实施调研的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低,约为12%;机动车出行近50%,且发展潜力巨大,若不加控制,可能成为园区主导出行方式;非机动车出行逐步退居次位,园区出行处于非机动化出行向机动化出行转变的关键时期。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综合商务城,目标成为长三角次级商务中心,建设强度较高,公共交通的核心地位将突显。按照园区综合交通规划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多方式协调的交通体系,确保交通效率的子目标,高强度开发、高密度人口以及江河湖泊纵横的限制条件决定园区必须走公交优先发展之路,只有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种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才能保障交通系统整体效率保持在一定水平。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骨干作用,要真正体现公交优先理念,突显公共交通的核心地位,必须合理的规划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设施。园区轨道交通衔接方式包括步行系统、非机动车、地面常规公交以及小汽车等。

3.轨道交通合理吸引范围

轨道站点合理吸引范围是指人们在可容忍程度内,愿意通过某种交通方式包括步行、非机动车(自行车)、地面公交、小汽车等换乘轨道交通所达的最大距离所围合的区域。轨道站点对各种交通方式吸引的区域范围如图2所示。

图2 轨道站点对各种交通方式吸引范围

1)合理步行距离

轨道站点的合理步行距离主要取决于人的心理生理条件,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到。对莫斯科、圣彼得堡、北京等城市的调查显示:步行到轨道车站98%的乘客居住在距离车站步行时间不大于15min的范围内。苏州园区合理步行距离为500-600m。

2)非机动车换乘距离

非机动车的换乘客流来源一般在距车站500-2000m的范围内。目前北京地铁的一般做法是在出入口周围划出一片空地作为停车场地。园区土地高密度开发,这种做法难以实施,因此可考虑利用地下空间或接合土地批租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

3)与地面公交衔接

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共的衔接可分为3种等级和规模:一是综合枢纽站,一般位于城市对外交通进出口处,公交线路多达十几条,站场规模一般在10,000m2以上;二是大型接驳站,位于轨道交通首末站、地区中心及换乘量较大的车站的换乘点,宜设于轨道交通车站200m范围内,规模一般在3,000-5,000m2;三是一般换乘站,轨道交通的一般中间站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的中间站的换乘点。

4)与小汽车换乘

国外的经验表明,在轨道交通车站周围修建小汽车停车场,为轨道交通与小汽车实现换乘是缓解市区道路压力、停车难等有效的做法。苏州工业园区在进行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系统一体化衔接规划时,在大的客流集散站点为小汽车停车场做预留,为P+R换乘提供条件。

4.园区轨道交通衔接规划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一般根据相衔接的客运交通方式种类、相衔接的轨道交通线路数或枢纽所在区域的土地开发类型等指标,将轨道交通枢纽分为3~4个级别,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级

综合园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客流量预测以及衔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将一号线园区内站点划分为一级枢纽、二级枢纽和三级枢纽3个层次。

园区轨道交通衔接规划布局要突出“公共交通优先”的核心理念,总体以公交衔接设施为主,非机动车衔接设施为辅;同时,衔接设施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超前考虑未来年的需求,预留设施用地,或在地块开发过程中对地块提出要求,其布局遵循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园区从西往东,根据区块定义和开发体量的差异,交通衔接设施的重点呈现差异化原则,即非机动车换乘设施比重逐渐上升,机动车换乘设施按区位选站设置。轨道交通各类衔接设施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与地下空间的结合以及与周边地块建筑的结合。如表2为站点分级及衔接设施布局。

表2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园区段部分站点定位及衔接设施布局

5.结束语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于2012年4月28日正式开通试运营,园区按照轨道一号线园区段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近期建设计划,对10个站点交通换乘设施进行了建设,与轨道交通一号线同步投入使用,为居民换乘提供了便利条件,引导了居民采用轨道交通进行出行。部分换乘设施建成情况如图3、4、5、6。

图3 星塘街站换乘自行车停车场 图4 星塘街站公共自行车

篇(7)

Abstract: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garden is in complied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under the

regionalizing tendency begins the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ial garden plan

design while meets its own function need, and strive to create a sense of place

and environment of park space a sense of belonging, is a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with "ecology, construction of modular,

humanity and grid" design concept, and design combined with Beijing's

geographical features , focusing on human-scale desig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uman care, overall design, the industrial park of space systems,

hierarchical, humane.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greater

competitiveness and vitality.

关键词:

地理信息产业、建筑模块

Keywords:GIS industry, construction module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与概况

1.1项目背景

北京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将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局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地理信息产业研究中心,搭建地理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高端企业入驻。

1.2项目概况

产业园位于北京市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东侧1.5公里处,顺义国门商务区范围内。西邻机场东路,北靠龙塘路,总用地面积73.4公顷,总建筑规模135万m²左右。园区建筑以产业办公楼,职工公寓及配套生活建筑为主。本次规划依据“系统性、建筑可变性、生态性、可操作性、超前性”的设计原则,以“创造清新的城市形象,为园区职工提供一个生态的,宜人的产业办公空间”为设计目标,在“尊重自然,生态,体现地方特色,突显人在园区的主导地位”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建设一个“宜工、宜科、宜居之地”。

规划设计理念

地理信息产业园,其精华在于“信息资源的集约化和企业规模的极大化。”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北京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将该区域的空间品质、空间功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产业园依托“生态化、建筑模块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力求使之成为带动北京、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地理信息产业化基地。

2.1“生态化”

规划在产业园主轴空间上布置大型的主题性生态绿地和草坪,突出轴线空间,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本次设计遵循“以水为源,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绿色生活。设计重点在于让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的融合,让自然依伴生活,让园区内的职工重新感知,体验自然的过程,营造生态,自然的人性空间。

2.2“建筑模块化”

模块是指办公科研中每一组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单元,模块的功能将包括,办公单元,中央处理单元,服务设施等。每一模块自成系统,同时又与园区内的其它模块有机联系。

2.3“人性化”

规划大量运用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构筑物及设计元素,采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局方式。同时考虑人在围合庭院中的视觉感受,建筑物间距保证人们视线的向外通透。

2.4“网络化”

设计以“网格”来寻求产业园空间的理性化和秩序性。园区建筑以其自身的网格肌理与城市原有肌理相协调,同时,规划利用网格肌理构筑园区地上、地下空间便捷的交通体系,以此体现其人性化的关怀。

设计结构分析

3.1情感分析

在注重产业园网格化的前提下,园区南北两条绿色生态走廊则烘托出其空间的主导作用。各景观节点、景观小品引起的地势变化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局部的空间情感。

3.2总体布局分析

结合园区的功能及发展需求,规划将其划分为两大功能片区。

办公片区:以办公楼为主体,涵盖了研发,重点实验室,会议室等基础功能,是整个园区内部人员集中工作生活的场所,更是园区内各个企业发展成长的场所。其中的建筑采用模块化、弹性化的设计手法。

配套住宅区:是一个为整个园区从业人员服务的配套片区,空间布局方式采用行列式的空间布局,使下班回家休息的人们在视觉和精神上得到放松。临向办公区一侧,布置了沿街空间灵活变化的商业网点。

3.3主体结构分析

园区规划形成了“两纵、三横、多组团”的景观结构体系。

两纵:即机场东路沿线30米宽绿化景观轴和经纬中路 沿线景观轴。

三横:即园区南北两条60米宽

生态走廊和园区中部方

正大街沿线景观轴。

多组团:即被园区主要景观轴和城市道路网体系划分而成的十二个功能组团。各组团建筑自成体系,有彼此融合。建筑围合的庭院景观与主景观轴彼此渗透,形成完美的景观结构体系。

3.4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园区依托“三横、五纵”的城市道路网骨架,形成以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园区组团道路为主的三级道路体系。各建筑庭院内以步行交通为主。步行主路与组团主路配合人文景观和步行支路连接,为各要素之间气息的相通提供了通畅的连结。

3.5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将园区建筑镶嵌在一个花草辉映,树木成荫的环境之中,两条60米宽的东西向景观视廊贯穿园区,作为整个园区的绿脉为园区源源不断的提供氧气与活力。在规划设计中,轴线景观豁然开朗,蜿蜒的内部道路和灵动的水系交相辉映。水系、建筑、雕塑、草木相映成趣,笔直的林荫大道,成为视线和风的通廊,通达的路径促进步行交通,低碳环保。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