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

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5 16:31: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

篇(1)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词一百元周,喻意:一周之内包括全部的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保健、运动等消费加起来,控制在100元以内。意图是倡导大家在生活中节省下不必要的金钱花销,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的概念在现在来讲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从大方面来说,百元周可以节约地球的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从小方面来说,能为我们节省下来不必要的开销,把钱花在“刀刃”上。

在这里我给大家透露一下我节约的小秘方:

用一大张餐巾纸擦一下嘴的话会很浪费,我会把餐巾纸撕开分成两次用,这也算是为环保做贡献嘛!

平时洗澡时,我会把先流出的冷水放到一个桶里,这些水用来洗抹布、冲马桶等都可以,即环保又节省。

结块了的盐和砂糖不要丢掉,倒在纸巾上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后包起来,用手揉揉就可以恢复原状,就可以继续使用啦!

平时去餐厅吃饭的时候,我会把没吃完的菜打包回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情都可以不经意间做到节约,大家要用心去行动,不过在这里巧巧也想提醒一下大家,百元周提倡的应该是一种节约的概念,大家还是要注意好好吃饭,不能伤了自己的身体噢!要在自己能够力所能及的节省范围内,做到节省、节流、节俭。

金融动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百姓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通货膨胀、失业威胁、荷包缩水等问题接踵而米。未雨绸缪、准备“过冬”,眼下几乎成了百姓的共识。我们不是专业的股民,在手中的股票被套牢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去探究什么时候是股市的最低点然后操底,这样反而容易让自己越陷越深。但是,也不能因为经济危机,总是持币观望,不敢投资,错失收益的好机会。经济危机下的节约化生活并不是不花钱,重要的是做好资产的合理配置,降低家庭的财务风险,而不是降低生活品质来应对经济危机。应该在危机中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

不要把过多的资金投资不动产或者泡沫行业,建议多持有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或债券型基金,灵活方便,有好的投资机会,可以随时变现。追求资本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持有

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会持有部分股票,而且按2008年的行情,账面肯定会发生很大的亏损。不要心急,保持良好的心态。现在目前是亏,那我就长期持有,总有一天能回来。改做一些定额定投,分散风险,逐步加大持有量,待到时机好时再赎回。

先保障、后收益的理财策略

检查一下全家的保险情况,看看保障够了没有,特别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有没有足够的保障。一般建议全家全年的总保费支出在年收入的10%-15%。有了很好的保障,再来谈投资收益,分散家庭财务风险。

投资房产需谨慎

这场金融风暴,从源头来追溯,是源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即次贷危机的加剧,逐渐扩散到世界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由此可见,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的金融风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破坏力是非常大的。而当前房地产属于高风险投资,根据专家介绍,中国的房价还会有一轮新的调整。

开源节流

开源当然就是要多些赚钱的路子了。节流当然也很重要。以前一些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要收敛一下,三思而后行,是否是生活必需品,是否是可以缓缓再买的东西。大额的商品是不是夫妻双放协商后再行购买。大额商品用信用卡付款,享受50天左右的免息期也是不错的选择。

合理配置资产 调整财务状况

篇(2)

1.1受国内外需求萎缩的影响,中国建材行业正遭遇着海外需求萎缩、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内忧外患”。首先,建材工业的出口,感受到“冰火两重天”。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使我国以出口为主的建材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了很大影响;其次,国内以内销为主的建材业也同样遇到了需求下降、市场萎缩的的困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和购房、装修意愿降低。加上国内楼市持续调整,房地产市场走向低迷,装饰装修业需求萎缩,楼价下滑,消费趋于理性,从而导致了建材产品需求下降。当需求下降时,建材产品价格也随之下降,给企业销售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1.2受成本、环保、市场等方面的影响,给建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身处金融危机的建材企业中,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由于近年来原燃材料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增加,营业、管理和财务费用大幅增长等因素,加上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多重风暴一一袭来,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成品价格一路走低的影响,不少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急剧下降,大部分企业只能得到薄利,甚至没有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企业只能维持生存。

1.3随着金融危机的渐次传导和滞后连锁效应的不断释放,建材业还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加剧了世界各国对此次危机的悲观预期。这种“急性传染病”的危害首先是使信心降低、预期减退,使企业对未来前景极为担忧,投资意愿不足。如果国内外两方面的市场信心不能及时恢复,建材企业的压力会更大。

2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点

2.1经济危机赐予企业政策利好的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会带来了更多的政策雨露,这为我们释放企业能量提供了机遇。目前,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和财政力度等振兴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这些利好政策为每一个有准备的企业所关注,所运用,并变为发展自身的机遇。

2.2经济危机赐予企业调整重组的机遇。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客观上需要经过一轮调整重组的过程。无论是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要进行新的变革与升级。虽然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做,但在危机的冲击和压力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得以凸现,不少粗放型企业经营困难,许多问题在目前形势下显得更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意味着更激烈的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市场将会伸出它那只“看不见的手”,迫使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对已有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逼迫我们对每一个进入建材领域的投资者进行优化组合。

2.3经济危机赐予企业练好内功的机遇。长期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通道下,国内建材业之所以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国内人工、土地、建材资源、环保等低廉的成本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建材企业往往只想到赚钱,而对管理差、内功弱、同质化、低门槛、低产出和机体自身是否完善、结构是否优化等突出问题却无暇思考。危机时刻,引起外需突减,内需萎缩,市场低迷。强大的市场压力正逼迫企业改变过去低成本、粗放型竞争的模式,通过提升管理、改革创新来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为国内建材业练好内功、强筋壮骨带来了机遇。

2.4经济危机赐予企业降本增效的机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放慢,在内外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将相应地带动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使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企业生产成本有望继续大幅全面回落。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重新与供应商进行价格、付款条件的谈判也会比景气时容易得多,这也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

2.5经济危机赐予企业人才储备的机遇。金融危机带来了许多企业的停产倒闭,也导致了大量的人才失业,此时正是致力于发展壮大的企业进行人才技术储备、选聘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的最好时机。同时,由于就业的不景气,以往民营企业总不被人看好,去外企、大国企是多数就业人的心态也正被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可民营企业,此时有更多的机会让民营企业选人用人,为来年的萌发成长积蓄力量。

2.6经济危机赐予企业产品储备的机遇。中国建材业多数属于原材料和技术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注重研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能力有限是国内建材企业的通病,这严重影响了国内建材业的竞争力。此次金融风暴使不少企业市场萎缩,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但此时可以腾出精力,利用好经济复苏前的大好时机,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进行产品的原创型研发与升级,储备更多的新产品,为危机过后增添一分胜利的砝码。

2.7经济危机赐予企业抢占市场的机遇。危机期间,不少企业因资金困难等原因而陷入困境或倒闭,他们以前占据着的一方领土会带来一定的市场空间,这给留下来的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市场提供了机会。同时,经济危机造成各国购买力下降,使得价廉物美的中国建材产品具有了相对优势,也为我们抢占国际市场提供了商机。

2.8经济危机赐予企业并购扩张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使经济周期进入谷底,境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外地能够被并购的目标企业数量会增加。很多因资金链断了的“休克鱼”急需寻找实力雄厚的企业对他们进行并购。这对于国内品质优良的企业来说,正是用今天的财力换取明天的实力的好机会,并且这样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在经济繁荣时期是不可能有的,在经济危机结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不会出现的。

3应对金融危机的着力点

3.1在调整战略上着力。危机时刻,许多企业原来的发展战略已不符合当前的发展环境。只有对原来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审视,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变化尽快制订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特色战略”和冷静稳健的经营策略,这才是企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实现平稳增长的核心和制胜法宝。定企业未来生存和命运的问题。

3.2在提高质量上着力。在危机面前,能够化危机为转机的根本秘诀是“产品质量”。只有产品质量提高了,才能把有限的市场变成无限的市场。为此,企业一是要从强化产品质量入手,进一步加大品质管理力度,健全产品检测系统,加大开展标准化工作,努力提升质量档次,着力提高服务水平,以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抢占高端市场。

3.3在风险控制上着力。金融海啸最大的破坏性就在于其走向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要学会识别潜在风险,提前采取规避措施,设计好应急方案,防止某一链条上供应链断掉,做到防患于未燃。

3.4在成本管理上着力。成本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危机面前,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企业要增强成本意识和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各项开支上精打细算,通过增加消耗指标,设立以消耗指标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低消耗”、“低成本”控制体系来加强生产和经营环节的成本和开支的监控。同时要自觉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杜绝低价竞销,注意防止竞相杀价等不正当竞争。

3.5在自主创新上着力。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是企业的发展之本和动力源泉。当前,企业要认真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联合国内一流的院校,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引进更新先进设备,开发节能新型产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同质化带来的缺点和利润损失,以高性能、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引领行业进军新高度,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先机,创造更大利润。

3.6在调整重组上着力。推进行业调整和联合重组,是行业健康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当前,要把行业发展的着眼点转移到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来。通过调整整合,从而促进产业的整体提升和集约化经营,使建材业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3.7在市场开发上着力。目前,市场日益融合化,全国正在一体化。虽然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挫伤了企业原有市场,使整体市场下滑。但需求下降不等于没有需求,建材业的社会需求无尽头。企业要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市场,紧紧跟踪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对策,延伸业务触角,着力研究发掘消费者的需求,放眼全国进行市场抢夺,努力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3.8在队伍建设上着力。未来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企业要找准机会,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储备契机,养精蓄锐,引进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储备业界精英,充实原有的管理团队,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

篇(3)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68-02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依托濒临港澳的地缘优势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一向处于领先地位,为拉动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也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同类产业的冲击,再加上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这些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成了攸关该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做好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形势下,珠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首先应该对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和探讨,找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我们可以从不同渠道看出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价值较低,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方面,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

在整个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都占有绝对优势,它不仅解决了当地乃至全国其它地区大量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为当地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趋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是符合积经济学规律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大,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凸显,加之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是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随着“用工荒”问题的深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变得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问题。

2.制造业占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地区始终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腾飞的目标,而且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制造业的发达不仅提高了第二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为我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成为推动当地乃至东南沿海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地制造业发达的前提是建立在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发达国家的来件加工产业的基础上,因此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发达国家将相关产业向其他地区的转移,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大的瓶颈,以往的优势产业逐步为东南亚和其它地区所取代。这些问题是当前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时必须考虑的。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中占优势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而这两个产业生产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产品相比,劣势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差方面。生产同样的产品或者将当地生产的产品贴上品牌所有国的标签,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所获取的利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关企业。因此当地的加工制造业虽然已经进入全球价值链当中,但是尚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当地的一些企业满足于来件加工,缺乏品牌意识,而且也与当地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制约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社会各界都必须对此问题给予足够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产业结构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今后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社会各界必须集思广益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一些建议:

二、如何做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

1.围绕《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关于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国家发改委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指出了一些解决措施。该文件不仅指出了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和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指出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总体要求,文件在分析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珠三角今后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纲要》对当前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而且还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定位问题,指出广东地区应该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寻求突破,文件尤其指出应该深化粤港澳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而文件对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如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都给出了解决措施,着力要求当地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是因为文件对当前珠三角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进行产业结构转型问题。

2.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

篇(4)

关键词盲动性;群体心理

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经济的束缚而独立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之后,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变得空前热烈起来。

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纷繁负责,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没有一种经济学理论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譬如说,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人们便会由于担心货币贬值而大量购物,购物的结果又导致货物涨价,货物涨价的结果又进一步促使货币贬值。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直至经济完全崩溃。

一套先进的经济理论必然符合人、尤其是一个较大范围的人群的心理需求,必然对人群的心理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并结合这种预测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人的心理有一种盲动性。也就是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沿着别人的思路走下去。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人不能把握,而总是亦步亦趋,盲从盲动。因此,当社会经济稍有变动时,他们便无所适从,而更容易跟着、照着别人的路子、方法去做,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从而导致了较严重的后果。人总是有趋利避恶的本能,在法不责众的思想蛊惑下,明知不对,多数人总还是要继续去做。笔者于2008年至2010年3年间,在西南、西北、中南等多个省区,做了相关调查和验证。在西北某县流行栽种苹果,可是该县绝大多数地方土质并不是非常适合栽种苹果。笔者采访了近50位农民,问明知栽种苹果收入并不高为什么还种,38%的人认为,栽种苹果是领导们需要政绩,所以只要种了,领导会给补贴,还有54%的人说不知道种什么好,看到有人种了,也就跟着种了。在西南某市,一度有很多店铺都打上电脑维修的招牌,仅某一个区,最多时有70余家专业电脑维修店,但是能从事专业芯片维修的仅有1家。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需要维修电脑的找不到地方修,绝大多数电脑维修店却无事可做。于是,有的仅靠零星的电脑硬件销售艰难度日,有的又转入其他行业谋求发展,社会成本便在这转型与等待中大量消耗。

研究经济理论,提出经济发展策略,首先要考虑到这种盲动性。要尽量避免这种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根本出发,在研究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宏观政策控制,尤其是通过政府调控和引导,引导经济的发展,引导行业的发展,从而引导社会经济形成良性发展,使经济现象的变动受到良好控制。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大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换,结合现状,对社会人群体进行指导,使人们明白社会发展趋向、社会需求、环境条件,从而导引社会选择,使经济走向良性发展,这样的经济研究才有实际意义。

当然,并不是结合了整个群体心理的经济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不能成其为真理的,至少暂时是不可信的。实践,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提出的经济理论都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事物包括科学理论的更新换代都非常快,似乎让人觉得难以适应。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个“宗”来看待、把握和处理问题,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用经济理论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用活学活用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从人们内心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不但使经济理论有了实践的依托,而且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一、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的解决方法,就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得到的结果,是通过了实践检验的正确的解决方法。二、经济理论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理论用于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理论不但用于改变现有的经济状况,还通过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把握而更大程度的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经济理论的作用扩大了很多,从而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会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往往忽略了它更深的、更大的作用。他们只会从经济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再完美的经济理论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随着时间滚滚前进的车轮,历史终究会告诉他们,把经济理论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起来所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

篇(5)

关键词:营销危机;营销危机根源;管理策略

1、企业危机的根源

营销危机的发生根源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多数情况下,营销危机的根源是源于企业内部的原因,外部原因一般起到的作用只是导火索性质的触发作用。某些情况下,由于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如美国的911 事件、我国2003 年的S A R S 疫情、2008年的经济危机等)引发某些相关企业的营销危机则是例外,外部原因似乎起到了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作用。

1.1企业内部原因

1.1.1.营销观念陈旧落后,不合时宜

营销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传统的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后来的市场观念,乃至上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生态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4 C 营销观念等,营销观念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企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营销观念,便会造成营销危机出现几率的增加,这是企业营销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具体地,企业在营销理念上常见的错误有营销近视症、营销远视症、营销浮躁症等。

1.1.2.营销战略、营销策略不恰当或出现失误

企业营销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有机统一的子系统,它的营销战略、营销决策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协调统一。企业如果在战略制定、市场调研、市场细分、产品研发、产品销售及服务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或失误,都会导致企业陷入营销危机,例如产品滞销、质量问题、财务问题、成本危机、顾客投诉、渠道商倒戈等。

1.1.3.营销管理出现问题

企业营销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营销的各个方面,既有科学管理的技术性问题,也包含了企业文化构建的文化性问题,管理者和员工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营销的效果。如果营销管理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诸如企业员工不讲职业道德、缺乏职业素养、企业凝聚力减弱、员工忠诚度下降、频繁跳槽、绩效下降等,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营销活动,破坏企业的形象,导致企业陷入营销危机。

1.1.4.企业防范营销危机的意识淡薄

很多企业对于营销危机普遍缺乏足够的、必要的防范意识,特别是有些市场营销比较顺利的企业,陶醉于因种种原因暂时较好的营销业绩,未能够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旦外界环境有所变化,营销危机便随之来袭,使人猝不及防。

2、营销危机的管理对策(思路)

2.1全面树立营销危机意识

一个企业及其员工对营销危机的敏感程度, 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以及抗击营销危机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决定了企业能否较早察觉到可能发生的营销危机和进行营销危机预控。而这又取决于企业员工是否具有较强的营销危机意识。

2.2营销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般而言,企业防范营销危机的成本远低于危机来临时的处置成本。所以做好营销危机风险预警,提高企业规避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具体地,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防范营销危机的能力。

2.2.1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营销理念,这是企业营销之根本要义。离开这一点,企业的营销战略、营销策略都将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防范营销危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2.2 .正确制定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树立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防范、抵御营销危机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市场环境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的,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规避市场判断错误造成的营销危机。

2.2.3 .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加强与改善企业的营销管理,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与内部员工、顾客对象、政府机关、社会公众、传播媒体等的关系。因为营销管理、公关管理不当,也是造成营销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

2.2.4.配备专业人员和组织,加强对营销危机引发因素的评估与预测,建立有效的营销危机预警机制,并且要居安思危,制定营销危机处置的预案,提高应对营销危机的能力。任正非《华为的冬天》告诉我们,企业要在高速发展的“春天”对可能即将来临的“冬天”(营销危机)进行研究、预备。

3、营销危机的处置策略

3.1 .减轻化解:公关策略

公共关系的核心是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营销危机及有关企业的认识,正确评估营销危机造成的影响。这为企业处置解决营销危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向有关人群,如社会公众、危机有关人员、内部员工、渠道成员、新闻媒体等进行情况说明及提出处理意见,消除或减轻业已造成的不良影响,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3.2 .主动出击:反抗策略

反抗策略指的是企业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危机因素对企业营销的不利影响。这是一种正面反攻的态势,需要企业正确判断营销危机的起因,并且条件是这种因素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企业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产品质量危机,那么企业可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改善生产工艺,限期提升产品质量,处理善后事宜,恢复产品形象。如果危机起因系企业不可控因素,则不宜采取此种策略,以免犯方向性错误。

3.3 .修正转化:转移策略

如果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遭遇营销危机,短期内又无有效措施改变,那么可以采取转移策略,包括产品用途转移、市场转移、资源转移等(王德胜,2008),以保存企业实力,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寻求新的更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从而化解特定范围内的营销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营销危机实际上也是企业营销的一个“转机”,抓住这个转机,企业的营销危机可能会变成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虽然这种情况看上去似乎是企业的“无奈之举”。

3.4 .终极解决:创新策略

篇(6)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于5月上旬到了中国,随即在一周的时间里与中国经济领域的聪明头脑们针锋相对地论战,并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且不局限于经济本身。

“最初《纽约时报》请我撰写专栏时,只是希望我写一些有关新经济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章,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政治。”克鲁格曼说。

从报道中得知,他以批评者和“毒舌”著称。他曾成功预测出亚洲金融危机,他一直指摘布什政府的错误决策导致美国出现危机,如今奥巴马的救市政策也被他认为远远不够且缺乏直接性。

在克鲁格曼眼中,2009年的经济小幅复苏,只是使世界经济刚刚走出“重症监护室”,经济复苏速度仍然会比较缓慢,很有可能像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那样进入“失落的五年、十年”。

和那些受邀来到中国后高唱赞歌的场面主义者相比,他是那种观点颇为犀利且往往能一语中的的家伙。对于他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批评,无论在将来被证明为对或错,都是我们当下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人民币难成国际货币

“我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了,如果我活得足够长,还是有希望看到的。”克鲁格曼解释说,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时间,需要这种货币被第三方广泛使用,同时,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债券市场。欧元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没能撼动美元的地位,原因便在其没有一个完善的债券市场。

在G20金融峰会召开期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连发三文,倡议重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提高人民币国际货币的地位,以及建立超货币的构想。此后,得到了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声援和支持。

事实上,中国也在不断加速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去年底至今,中国央行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周边8国签订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并相继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签订了总规模达46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一系列密集动作,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分析人士普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抱有很大期待。在这时,克鲁格曼给所有对人民币寄予厚望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

除此之外,克鲁格曼认为中国的银行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人民币也有着升值的必要性。“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资金流动是向内的,但是经济危机发生之后,资金流动是向外的。每年美国财政部都会向美国政府报告中国是否在操纵汇率,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讨论的并不是汇率是否过高,主要是政策方面的问题。”克鲁格曼说。

中国面临出口危机

“盈余国家不注重内需,将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克鲁格曼说。过去贸易盈余的国家是帮助其他的国家,因为它是向它们提供便宜的产品,但是在如今这个失业率攀升的世界,过去的原则再也没有道理了,盈余的国家成为麻烦制造者,而不是带给别人好处。

现在美国的态度是,如果你有很多的贸易盈余,就会使其他国家非常生气,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将来中国的盈余肯定会带来很大的贸易紧张,其他国家再也不能容忍中国有这么大的贸易盈余。

克鲁格曼认为,中国长期以来的重外贸轻内需是和国家政策有重要关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贸易收支存在不平衡,而中国是贸易盈余最大的国家,这并不是中国高储蓄率单一原因造成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汇率政策。”

所以,盈余国家是不是更加注重内需,将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美国对于中国经济的一个大预言。

“中国经济很独特,很难找到它的走势,但是我可以这么说,中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国家,来减少贸易盈余,并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和内需,因为所有国家都深陷困难之中,将来的几年当中,中国贸易盈余将成为世界关切的重点。”克鲁格曼坚信,如果中国没有重大的政策调整,很多国家都会对中国施加压力。

对外经济依存度颇高的中国经济,长久以来的贸易顺差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克鲁格曼看来,这恰恰导致了危机的产生。出口的偏废限制了内需,贸易的盈余又促使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从这两点来看,出口危机也并非言过其实。

克鲁格曼还说,他非常希望表达一些乐观的观点,但是每次都失败,现在也很难有一个乐观的观点,虽然整个世界经济没有自由落体式地再崩溃,但是经济危机可能一到两年是很难复苏的。

中国没有钱?怎么救世界

中国的整体富裕程度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而中国又是美国最大的海外债权人。一定程度上,中国等新兴国家都成为美国的债主,成为美国过度消费的支持者。中国向世界输出商品与劳务,事实上中国更需要这些东西。这是克鲁格曼所表言论中,不能让人质疑的。

在克鲁格曼看来,中国所采取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无异于“逆流而上”:一方面私营资本流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把资本输出到国外。而且这不是自然市场的结果,而是政府政策影响的结果。这对于中国自身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尽管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中国本身并不富裕,钱应该留着自己用。

对于克鲁格曼的批评,我们不仅要思考一下,虽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虽然有美国政策的诱导和美元强势的诱惑,但没有人强迫我们把产品卖到美国、把盈余换成美国国债。我们自己是不是过于重视顺差、忽视了内需?有没有过于强调GDP的规模扩张和经济指标意义上的增长?

当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之后,当美联储加印美钞应对危机的时候,我们为他们的错误埋了多少单?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普遍赞誉中国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由中国“海外购房团”等消费群体引领的海外消费浪潮转化成为国外的内需。而我们自己的内需则不温不火,出口也已经一落千丈。我们又不仅要思考,克鲁格曼口中的出口危机不是正在发生吗?相较之下,经济学家们眼中的比较优势已经转化为别国的比较优势,成为我们自己的劣势。

克鲁格曼认为,比较优势决定了大概你是出口什么东西,但不决定你出口量是多少,而且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还处于相对比较贫穷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却成为资源输出国,这是不多见的。

“中国增长快速,内部的需求也会很大,比如医疗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备,完全可以把钱用在国内,为什么一定要生产那么多产品输出到海外呢?”克鲁格曼的潜在意思是,整体富裕程度远远不能和美国相比的中国,还不算有钱,还口口声声要救世界,这是一个明显的悖论。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64-05

一、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2008年3月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跳楼价”收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有着 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另一家面临破产清算危局的证券业巨头美林证券公司,则以约500亿美元的“甩卖价”被美国银行收购 (500亿美元相当于美林2007年初价值的一半)。在短短的6个月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华尔街是美国金融业的基础,两大金融巨头同时轰然倒塌,震惊了世界。世界各主要股指应声跳水。然而,坏消息远不止如此,2008年9月16号美国政府提供850亿美元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9月25号摩根大通公司以19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华互银行)的部分资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华尔街风起云涌,成为继去年次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严重的动荡。“这是一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的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如此评价[1]。无论从规模、影响程度还是持续时间上,格林斯潘的评价都显得不过分。“华尔街 9・11”不仅戳破了一个硕大的金融泡沫,更将美国金融业的荣光与傲慢一扫殆尽。目前金融危机仍然在全球蔓延,并开始对实体经济进行伤害。

要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还要从其前身――美国次债危机谈起。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过程中,根据借款人不同等级的信用水平,制定不同的贷款条件。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等条件,美国房屋贷款分为三级:①优级(prime loan)、②近似优级(ALT-A)、③次级(sub-prime loan)。优质抵押贷款指借款人的FICO信用积分 达到620以上、DTI比例低于55%、LTV按揭成数比例在85%以下的贷款;低于此标准的抵押贷款则称为次级抵押贷款。

2001年,布什政府为替代网络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刺激经济发展,将房地产业作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发展,其中,把主要满足占人口多数比重的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阶层)的住房需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同时,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5.98%降低到2004年中期1%。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不含次级贷款)的合约利率也从2000年5月的8.52%下降到2004年3月的5.45%[2]。宽松的政策和较低的利率水平吸引那些无法获得优级贷款的低收入群体或信用等级不高的购房者大量通过次级贷款购买住房,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和信用等级较高的购房者也利用次级贷款融资。首先,房价上涨预期增强了购房者借款买房的动机,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美国房屋价格强劲上升。美国房屋价格从1995年开始逐年提高,上涨速度也逐步加快,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中期,上涨速度急剧提高,同比增长最高曾超过15%。其次,上述政策直接导致房屋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至2005年,增长格外迅速。2003年达到4000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2006年起,增长放缓。次级贷款在房屋抵押贷款中的比重从1999年2%左右增加到2004年近12%,至2006年四季度,该比例达到近15%。最后,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通常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为了获得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或避税等因素,这些机构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即次级贷款证券化。2001年以后,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飞速发展[2]。

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一年内维持不变。与此对应,房屋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至2007年7月达到 6.7%。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债能力形成压力。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到2007年的3月,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随后明显下跌。从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价在旧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矶下跌了l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 2l%,在迈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韦加斯下跌了 23%。结果是,10.3%的房屋拥有者欠的债务比他们房屋的价值还要高[3]。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则爆发了次债危机。

次级贷款危机引起次级贷款发放机构以及相关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投资者的损失,这些信息反映在这些机构的股价上,且引发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对股市造成冲击,而且这些机构可能是遍布全球,使得恐慌蔓延到全球市场,加上各国股市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冲击波及到其他国家的股市。同样,公司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及各类相关衍生品市场等也与之产生联动。因此,次级贷款本身的风险使得危机]变为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探析

这次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还在不断蔓延中。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造成泡沫经济,最终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危机,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导致过多的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崩盘,并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的配置无效率。那么造成这次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事实上正是市场配置失灵以及政策制度设置的偏差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

微观经济理论阐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使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虽然,1945年~1973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资本主义都占支配地位。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于危机中的滞涨问题束手无策,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有:①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②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 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③社会福利急剧减少。④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 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⑤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⑥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4]不管是管制的资本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都笃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但是,事实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并不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写照,因此,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定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市场失灵的状况时有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一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此外市场调节往往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运行失衡。市场调节也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难以解决公平竞争和实现公共的收入分配,事实上这些社会问题对经济系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调节造成分配不均、不完全信息以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工人和工会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缺乏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应政策和计划,导致工资不升反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据有关研究统计,西方国家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l%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l‰的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从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翻了番[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资本收入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有效消费需求。

其次,西方经济学早已论证随着竞争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厂商的利润却不断下降,并趋向于零。而马克思早就提出,资本家活动的动力是获取利润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得每一单个资本家不得不在两个方面进行搏斗:一是在劳动过程中,为生产剩余价值而同工人进行斗争;二是在流通过程中,为以利润形式实现剩余价值而同其它资本家进行斗争。不管是何种斗争,最终都迫使资本家采取先进生产技术,促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上升,利润率不断下降。此外,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失业和贫困在劳动者一方积累,促使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厂商的产品积压,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厂商的利润率。对发达工业经济体所做的研究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末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平均利润率出现了很大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至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反复出现了突发的复苏。但直至2000年,利润率仍未升回到在“二战”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现在经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维持着资本主义最长的一次繁荣的那个水平。利润率在美国的最高点是在1997年左右达到的,但这个最高点仅仅比1973年~1974年的战后首次大衰退开始之时的利润率水平稍高一点[4]。正是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极大制约了厂商对生产进行投资,进而投资需求不断减少。

马克思很早就曾指出过,只有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卖出去,资本主义经济才能正常运转。这只有在人们支出商品的所有收入――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用于购买这些商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5]。但是在当今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下,由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家没有对利润进行生产性投资;而劳动者的工资却相对于资本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社会的总的有效需求实际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总有效需求不断下降,因而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源[6]。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期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政府进行干预,鼓励资本家支出他们的储蓄――途径是改变税率和利率,这使得投资对于企业而言更为有利可图;或者是政府借钱自己进行投资;再或者是向消费者发钱,鼓励他们进行消费。这些方法在短期内偶尔起到了作用[4]。但是,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具有内在的限度。政府借的钱最终必须要偿还。否则币值会下降,通胀随之而来。如果以向利润征税来偿还支出,这会削弱对投资的激励;如果向消费者征税来偿还,这会降低他们的购买力[7]。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没有从社会根本制度方面从社会关系方面去铲除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再次积累爆发,再加上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滥用,引发了通货膨胀。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滞涨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产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针对劳动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他们进一步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而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不适应这种消费模型,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拿股票质押;而后是本世纪的前五年,拿房产质押。特别是美国,利用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美元,来变相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款,为其超额消费买单。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私人部门债务占GDP之比急剧上升,2008年达到创记录的354%,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从2001年起也急剧上升,在过去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超过之前的39年的水平[2]。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 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计算的规模达到8440亿美元的顶峰,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8]。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资本家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通过两个渠道: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通过不平等的国际市场秩序,在全世界范围内猎取利润,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金融化向全世界转嫁这一利润率危机。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本质原因。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所以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鼓励竞争,鼓励各种创新。在消费需求不足,需要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的状况下,在投资需求不足,大量资本需要寻求新的利润点的状况下,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重要资源等资产投资市场无疑成为最佳的解决工具。拥有大量资本的银行机构无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增长,所以银行具有了制造各种资产市场泡沫的内在动机。所以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低利息的货币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鼓励金融创新,放任市场的自由竞争。

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再加上现代金融市场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理层对此监管缺位,则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是造成次级贷款危机的制度性因素之一[9]。另外,由于对次级贷款借款人缺乏统一的界定,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级贷款的法律,只在“掠夺式贷款”(predatorylending)的名义下监管,成为次级贷款市场的另一制度缺陷。此外,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流动性差,缺乏连续交易的透明市场为此定价,只好在一定假设下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10]。事实上,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贷款及其债券的评级出现了严重缺陷,使得其评级结果大大偏离了贷款人的实际信用状况。总体说来,当前金融市场定价主要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收益,但是预期收益的惟一成本就是不确定风险,由于市场体制的缺陷,未能对不确定风险成本进行内化,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导致市场的失灵。

总而言之,此次金融危机正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以及一些制度偏差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由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再加上激烈的竞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一步引起厂商利润率不断下将,制约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动力。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一是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予以支撑;二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因此,采取了低利息等政策,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实现。最终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再加上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缺失,进而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全球风险偏好上升,过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各种金融市场,造成泡沫,并进一步]化成金融危机。具体的发生路线的直观解析见图1。

三、金融危机的启示

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利润率下降,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途径有三个: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一点本身是没有错误,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要重新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市场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利润危机;②从产业角度拓展新的投资领域,这一点本身也是没有错误,但不可能依赖独立于生产性行业之外的投机的市场,而应该更多地在生产性领域或者服务于生产性领域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③要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需求,以增加厂商利润。

2.关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劳动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鼓励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而应该是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从社会根本制度层次,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解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要以市场分配为主,政府政策为辅,来调整劳动者收入,增加劳动者收入,进而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3.关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失灵的问题。在一些新兴的市场工具创新下,要特别注重新兴行业市场的体系完善,特别要注意风险等成本的内化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特约报告员.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J].时事报告,2008,(10):8-20.

[2]曹红辉.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EB/OL].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网:.2008-12-22.

[3]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2-34.

[4]克里斯・哈曼,嵇飞译.次债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J]. 国外理论动态,2008,(7):17-23.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5-141.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3-485.

[7]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嵇飞译.次债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7):10-17.

[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53.

[9]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三季度 [R/OL]. pbc.省略/huobizhengce/huobizhengce/ 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2007-11-08.

[10]赵江波.解析“次贷危机”中的CDO[J].决策&信息,2008,(4):13.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ng Ying1,Chen Xu2

(1.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350007,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18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