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医学技能

临床医学技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5 16:31: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床医学技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临床医学技能

篇(1)

    1.临床轮转管理不严,出科考核不到位。临床轮转科室对研究生的管理不够严格,主要集中在个别研究生轮转时间短、轮转专科方向不明确,科室内缺乏专人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研究生主管部门由于主客观原因,在临床培养环节上,监督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严格,以致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有轮转出科考核要求,但没有具体的、严格的细化和量化指标,易造成研究生出科考试不规范和约束力不足,多半流于形式;考核评分多带有主观色彩等。

    2.导师带教时间有限。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保证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导师绝大部分是身兼数职,既是本学科的带头人或是医疗骨干,同时又要完成研究生指导工作、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使研究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临床操作机会逐渐减少,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而医院在导师带教上尚未建立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且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到位,规范的临床培养不够。

    3.患者维权意识强,临床操作机会减少。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不愿意研究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根据现行的医疗法规,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没有独立实施医疗行为的权利,医院或导师为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相应减少了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学生大多以观摩为主。复杂、疑难病例的增多,使得符合教学需要的典型病例减少,学生接触典型病人的机会不足。

    4.学生自身努力不足。秦煜等分析了应届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认为他们基础理论较好,但临床技能欠缺;初期工作较积极,后期效率下降;希望早出成果,但又轻视基础环节;少年锐气满怀,遇挫便一蹶不振。有部分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完成和基础研究上,造成学生在实验室时间过长,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轮转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研究生进入研三后,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到用人单位试工等自由度大,使其无法保证临床技能的系统正规的训练。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措施

    1.针对生源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法。随着研究生扩招,学生在基础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导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做个体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应届考上的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进行更为系统的临床技能训练,尽快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使其能独立值班和处理临床常见病;对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操作,再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其在各专业轮转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其独立处理疑难病例和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手术。

    2.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逐步转变目前教学“重科研轻实践”的现状。通过建立临床技能中心,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避免医患纠纷的情况下,接触模拟病人和典型病例,提高临床操作技能。针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可引入国际先进的PBL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临床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推理验证,把所学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3.导师带教方式的转变。出于种种原因,部分导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由此陈怡婷等提出构建导师集体负责制,强调科室集体指导,各科有一名科主任主管协调培养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指导临床能力训练。郝新保提出围绕导师建立由青年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组成的辅导组,衔接研究生和导师,辅导、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陆明莹建议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各专科在临床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组成,负责指导该科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

    4.增加临床操作的机会。如何提高临床培训的效率,让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患者,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是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耐心的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让其理解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的,也是研究生成为优秀医学人才的必经过程,以此减少患者的顾虑和不信任,增加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对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设立临床技能培训班,运用标准化病人等方式锻炼其临床操作能力,并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点评指导,以期提高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研究生可以对其进行独立行医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办理临时注册手续,获得“临时医师执业证书”,这样就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开展诊疗活动,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5.严格临床轮转,加强临床技能考核。管理部门要按照培养方案,严格执行和管理研究生在临床科室的轮转。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理论课学习即可进入临床培训,在以后的两年半内必须到本学科及相关科室轮转。如何评价和了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规范、严格的考评制度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龙认为要严格考核程序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建立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并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小组或委员会以指导和监督临床训练的全过程。也有学者提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及临床能力毕业考核”三阶段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三、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亟需完善的其他方面

    1.重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临床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学生进入临床后,就应认识到病人的安危重于一切,肩负着病人生命健康的重要责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成为受病人欢迎的医务人员,以此增加临床操作机会。在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医德意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篇(2)

关键词:临床技能;模拟教学;临床医学生;外科

Abstract:Clinical medical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Along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of health and health, the demand of medical students is increasing. However,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egal awareness is increasing, which makes the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opportunities in medical students gradually reduce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lot of medic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hav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enter to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Clinical skills;Simulation teaching;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Surgery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外科学总论见习是训练临床医学生掌握手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实习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到实践技能学习的第一步。外科学总论见习内容通常包括:无菌术、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切开、分离、缝合、打结等)、清创术、伤口的换药和拆线以及门诊小手术等。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增强临床医学生的外科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我院利用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科研与临床技能培训基地,于2012年开始将临床技能模拟教学逐步应用于我院临床医学生外科总论的见习,为了探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在外科见习中的作用,我们对2011、2012、2013届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临床医专学生分组进行外总见习,共有68名同学采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进行外总见习(模拟组),其余82名同学进行常规外总见习(对照组),结果证实采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外总见习效果。

1操作场景"真实"化,凸显见习的实用性

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的人员配备、场地设置、器械配备都模拟了真实的临床操作及手术场景,见习中所采用的示教和训练材料也为真实的动物机体以及器官或组织:活体大型动物如猪,小型动物如兔、鼠,以及大量可用于手术技能练习的动物实体组织(动物的各种器官、组织)。在进行清创术和动物阑尾切除术的见习过程中,均模拟真实的手术场景及手术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区域准备、主刀和助手、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手术过程和术后处理等。学生按带教老师要求做好分组和分工进行练习,明确主刀、助手、器械、巡回等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整地进行手术整体及细节的模拟训练。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积极性

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见习中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很高。在每一届学生外总见习结束后,均采用调查问卷评分形式评估学生对于见习的兴趣,调查内容包括:①您对目前见习形式是否满意(评分:满意10分;一般5分,不满意0分);②目前见习形式能否激起您的学习兴趣(评分:能10分;一般5分;不能0分);③您是否希望增加此类见习的时间(评分:是10分;说不准5分;否0分);④您感觉通过见习能否提高您的操作技能(评分:能10分;一般5分;不能0分)。结果见表1,两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提高外总见习效果,保障教学质量。

为了明确见习的效果,在外科总论见习结束后,对每一届学生均进行了缝合、打结、清创术的考核,考核方法为二人一组于动物活体组织进行既定伤口的清创、规范缝合、打结,考核老师由具备外科带教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2名组成,连续三届考核老师组成固定。结果"模拟组"学生均能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平均完成标准缝合打结1.5针/min,二名学生在手术时能进行有效的配合;"对照组"学生平均完成缝合0.6针/min,且二名学生在手术时往往缺乏有效的配合,伤口处理也不及"模拟组"规范。

通过主动利用和发掘教学资源,我们在外总见习中采用了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结果明显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见习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保障了教学质量。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面对医疗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篇(3)

    一、充分认识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何谓医患关系

    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医患关系,具体的来讲就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治关系。而着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精辟地阐明了“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生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医患者关系这一本制的概念,“医”已由单纯医治关系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它既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又包括病人家属以外的监护人。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技术和非医疗技术这两大关系组成了医患关系。而在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往往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从而被称之为非医疗技术关系。医生和病人拥有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这才能进行正常有序的医疗活动。

    (二)国外对培养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情况

    1987年英国医学会在医生资格的考试内容里添加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交流的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的医生(five star)应该是保健提供者、交际家、决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世界医学峰会也对医师提出了应具备交际能力的要求”[2]。通过对国外医学教育的研究证实了,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三)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在我国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医疗侵权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提出,一种新的医患关系在逐步确立。改变了以往高等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了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当前的临床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让部分临床医学生因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临床医学生在与病人交谈中常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等情绪状态,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从而不能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又加上在医患沟通的技巧上缺乏相应的策略,造成了医患沟通不流畅,易发生非医疗性的医患纠纷。不良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了临床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还损害了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开设多样化课程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一)目前国内外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模式

    在西方医学院校中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悠久的历史。开设了医患沟通的专业课程。“如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3]。

    当前,我国无论是校内的医学教育还是工作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其中涉到及医患沟通的内容非常有限,不仅重点不突出学时少,而且涉及的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只能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掌握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对临床医学生严格、系统、科学的培训,这是医学教育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所以医患沟通的培养必须要融入到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相关医患沟通技能的课程。

    (二)增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课程的内容

    1、医学伦理学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是人类社会对医生医德的一个永恒的要求。在临床医学生中应开展社会主义的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奠定良好的医疗品德基础。

    2、医学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普遍滞后于专业知识教育,出现了临床医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我们要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学生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防范医疗纠纷意识,避免纠纷的措施,使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知识。

    3、医学心理学

    在面对病人及其家属进一步询问时,往往由于临床医学的畏惧情绪,容易出现怕说错话、做错事、不信任、被轻视等心理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中要涉及医患沟通的心理学知识、原理、技能、心理疏导等理论课程建设。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自信心,增强社会人文素质培养。

    (三)开设形式多样的临床带教

    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临床带教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很强的示范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使学生在沟通中能够重视非语言性的信号,能够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最终达到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

    首先,开设临床医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进行医德医风、文明服务、医疗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等医疗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达到认识和规范上的统一。尽快适应临床上的工作与学习。

    其次,定期举办对临床相关的“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在查房时带教老师可根据本科室的专业特点,主动将可能会产生的医患沟通问题,让实习学生利用设置好的技巧去与患者沟通,查房完毕后给予点评并及时总结。

    最后,可以通过讲座示范的方式,邀请医院的专家及领导,针对典型的医患纠纷案例进行专题讲解。其中包括医患沟通的技巧、医疗法律和医疗纠纷防范等,帮助临床医学生认清当前的医疗形势,建立良好医患沟通意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依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临床活动。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三、完善教学中的考核机制

篇(4)

【关键词】 医学教育;目标; 改革;探索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医学教育标准范围,为所有的医学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是: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内科(注: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等[2]。

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现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临床综合技能培养进行探索。

1.1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目标,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的二级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

1.2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2002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修订时就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学时是40学时,包括内科16学时、外科16学时、妇产科4学时、儿科4学时。2009年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调整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了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学时和内容:内科40学时、外科40学时、妇产科10学时、儿科10学时、急救技能16学时、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技能实训34学时、人文技能12学时、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40学时;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增加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课程,强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

2.1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实现技能目标

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是要求医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院从2002级开始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进行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的实验室开放训练,训练内容有:心肺腹检查、除颤仪、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心电图识图;胸腔、腹腔穿刺术训练;骨髓腔穿刺术训练;腰椎穿刺术训练;急救技能综合训练:徒手心肺复苏;外科技能训练:无菌技术操作训练、打结、缝合、剪线法训练、换药、拆线、包扎法训练、导尿术及直肠指检、前列腺检查、创伤急救训练;妇产科检查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操作训练;人文技能训练(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医学职业的法律责任和医疗纠纷的防范)。进入生产实习之前又进行上述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目前已经考核了2007-2009届的学生。

2.2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对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约1060名进行了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考核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评价体系(临床多站考试)。包括: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心电图阅图;放射片判读;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人文技能(包括医疗法规、医德医风、医患关系等)五个部分。各部分考核分值比例:诊断学技能:全身体格检查20%;外科学技能:无菌技术、外科基本操作、缝合、换药、拆线20%;妇产科技能:妇科检查/产科检查10%;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10%;辅助检查:X线、CT、MRI阅片分析、心电图判图,检验报告单分析30%;医生职业素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10%。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

从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的考核结果来看,成绩逐年提高,临床综合技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OSCE能较全面考核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临床综合技能的培养体现在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处理好医患关系等多个方面 [3,4]。毕业生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体现[5],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要充分调动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通过OSCE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促进了医学生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起到“一考三促”的作用(即促进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促进实习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促进前期理论教学工作)[6]。

我院从200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临床综合技能的训练包括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及实习结束后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临床综合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尝试,目前已独立形成了《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进行了尝试,我们提出一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并将临床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把临床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把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深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病人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有效的培养措施,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学时等。

总之,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是医学教育核心,要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伯基.对执行医学教育标准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1-4.

[2] 张雪莹,高淑晓.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82.

[3 ]郭争鸣, 肖延龄, 肖跃群. 客观结构化考试在学生中医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中医教育, 2008, 11, 27(6): 60-62

[4]闫晓天,胡鸿毅,徐平,等.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途径及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2.

篇(5)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评估体系 组织和管理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nd apply an appraisal system for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MethodsThrough the augmentation of daily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indexes of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ere formulated. This system was used by students, teachers and specialists to assess the teaching practice.Results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was promoted by this system. Scores of most teachers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were above 90, and all above 85.ConclusionThis teaching quality appraisal system further promotes the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医学教育是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高起点、高水平、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级研究型医学人才和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临床医学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2]。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可加强临床医学教学的跟踪与评价,强化日常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调研,了解综合性大学中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3~5]。结合我校的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对目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加强日常临床医学教学管理,制定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初步制定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主要应用于2001年级临床实习学生、2002年级临床见习学生,以及课堂教学、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的临床各科室带教教师及部分同行、专家。

2 结

2.1 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各项指标的建立

初步建立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青岛大学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见习)课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见习)课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实习指导质量评估表(学生用)》,《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实习指导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同行用)》等。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2.2 对各教学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估结果

内科、外科和口腔科的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和实习带教得分均在90分以上;妇产科、儿科的临床课堂教学、实习带教均在90分以上,见习带教分别为86.23分和89.52分;放射科的课堂教学、见习带教得分在90分以上,实习带教得分85.36分。

3 讨

3.1 建立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带教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临床教师身负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扩招后带来的就业竞争,使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同时面临找工作和考研的双重压力,学生实习投入减少;法制社会不断健全,病人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患病隐私,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动手机会减少;医患矛盾的加剧,增强了临床医师治病救人的责任心,同时也使医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以上的因素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虽然我院临床医学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丰富,但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和稳定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要求规范临床医学教学,同时更好地配合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6]。

3.2 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及完善

初步建立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使教学质量评估深入到临床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临床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评估,课间见习、实习质量评估,临床教师见习、实习带教质量评估,学生临床技能考核评估指标,临床实习教学效果评估等。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分别对医学生和临床教师双方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转贴于

利用制定好的临床医学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组织2001、2002年级学生分别对各教学医院的任课教师及临床带教教师打分,初次对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了临床见习、实习带教质量的评估。同时组织部分资深专家、同行对任课(带教)教师进行评分,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次临床医学教学评估,提高了临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各临床科室带教教师评估平均得分都在85分以上,大部分在90分以上。对学生的评估则通过教育科发给各临床带教老师,作为学生平日成绩、出科考试或临床技能考核的成绩备案。

在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仅对临床教师进行粗略的课堂、见习、实习的教学质量评估远远不够,因为在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中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教学活动,如查房、病例讨论、各种临床技能操作等实际临床医学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进一步制订了更细致、更具体的评估体系,如临床医学教学病例讨论考核,临床医学教学查房质量评估,各项具体的临床操作的技能考核评分等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3.3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3.1 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没有进一步将所有评估指标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在评估体系实施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在应用评估体系指标打分时不认真,敷衍了事,有可能出现结果分析的误差。

3.3.2 改进措施 ①进一步将各项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临床调研,对临床医学教学基地(实习医院、附属医院)的资深医学专家、年轻带教老师、临床医学生,发放关于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评价、临床技能考核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进一步提出修订意见。②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并分析结果,观察评估体系在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达到评估体系对临床医学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的预期目的。③按照《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指标,加强对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来茂德. 关于浙江大学面向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初步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1):911. [2]赵金秀,叶旭军. 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9):555558.

[3]来茂德. 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新模式初探[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18:2224.

[4]张龙禄,焦效兰,汤治元,等. 临床技能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医学教育, 2003(6):5660.

篇(6)

关键词:临床技能 教学模式 医学生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94

1 前言

临床医学的技能教学注重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教学时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知识、临床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这“三基”的培养。其中临床医学技能教学工作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是整个临床教学中的核心任务。但是在当前的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等,因此,创新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各大医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临床技能教学与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相关背景分析

临床医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最基本技能,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对基本临床医学概念以及基本临床医学理论的教学,而不重视对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操作的培养工作,可能会导致医学教学过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应当将临床技能的教学培养工作当作整个医学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工作仍然采取以教师课堂讲授、医学生被动听讲为主要形式,或者是课后通过录像观看弥补相关临床实际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1]。因此,创新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确保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医学电子技术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样导致医学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前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多功能的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设备问世,为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这种形式下,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个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 临床技能教学以及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技能的教学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系统的以及有效的教学体系,并且在临床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检验。然而随着医学教学的发展与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一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诸如医学教学理念以及相关教学设备发展滞后,医学生医疗伦理道德教育工作以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等,这些都将影响今后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的临床实际操作水平。

3.1 医学生的人数持续增加和临床技能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矛盾分析

临床医学技能教学体系包括了课堂讲授、医学生的实验室见习以及病房见习这三个部分组成,这其中病房的见习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近几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不断扩大化,导致以前只有数千人的大学现在都变成了上万或数万人的大学。一方面在校医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医学院的教学资源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比例增加[2]。在病房见习的教学部分中,因为临床教学的资源有限性,导致临床技能成为教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削弱了医学生对于临床时实践技能的掌握,影响了临床技能的教学质量。

3.2 临床技能教学和病人的自我保护间的冲突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病人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很多病人甚至难以理解病房教学对于临床医师的培养重要性。医患间的关系冲突导致医学生之前可以在病人身上施行操作的临床技能教学工作无法进行。同时,教学医院对于医学生的临床动手操作技能教学工作也非常谨慎,害怕会因此承担医疗纠纷,从而影响医院的医疗工作。

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病人由于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对临床技能教学工作不够支持与理解,另一方面,教学医院因为害怕产生不必要医疗纠纷,在临床技能教学上采取相当保守的措施,这势必导致临床技能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有效地进行[3]。因此,为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只有将加强对当前临床技能的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临床技能的教学模式,变成整个医学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进行。

4 创新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分析

4.1 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式

传统临床技能教学比较散乱,在临床医学的《诊断学基础》、《外科学总论》、《急诊医学》、《西医内科学》等课程中,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特点,难以将所有课程有效进行融会贯通。在传统临床技能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充填式知识灌输为主,教师过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工作,而对于应当重点进行讲解的临床技能教学却弱化,导致医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学习态度。对于临床技能学习一般是看教师做来进行,医学生主要是摸摸临床教学的模型走个过场,根本没有参与实践操练。

所以,首先应当对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以临床技能培养作为主线,并通过现代化的医学教学技术、虚拟教学手段为保障,强化对医学生团队协作、医患沟通和科研创新技能的培养,以构建一种全新临床技能的教学体系。

篇(7)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