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篇(1)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任何一门学问,或者一种技能,让学生觉得深不可测无法理解,是因为没有揭示出这门学问或者是技能的本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复杂而繁琐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过程的关键。如同高手过招往往会“一招至胜”,而越是医术高明的医者所开的药方越是精简而准确。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花样”越多,虽然看似课堂丰满、热闹,但同时说明无效的“招数”增多。反观政治教学现状,刻意追求形式的新、课堂的满、内容的多,而让教学过程变得冗繁,课堂气氛变得紧张,让课堂秩序变得杂乱,“高能低效”现象频发。如何消除这种教学诟病,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让政治课堂简约流畅,优质高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取精去粗,简省环节

在政治教学中,首先要对一些没有必要的略显“花哨”的环节进行精简,诸如将表演、视频、讨论等多种形式集于一堂,一方面为使这些环节都在课堂得以展现,教师就会拼命赶时间,导致每个环节都求快不求精,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思考与消化的时间与空间被压缩,被热闹的过程搞得眼花缭乱,对知识仿佛都接触到,但仔细回想好像又什么也没有学到。简省环节,就是以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学实效与高效[1][2]。如在讲“哲学的基本问题”一课时,可以以范缜的《神灭论》作为主线,让学生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思考。问题①:范缜在《神灭论》中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那么这里所谓的“形”与“神”分别代表什么?形神之辩中暗含着怎样的哲学问题?学生从中得出“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问题。然后让学生继续围绕《神灭论》思考问题②:你认为“形”与“神”,哪个先存在?谁被谁所决定?当学生们意识到神被形所决定,教师再次从《神灭论》中范缜与王宫贵族之间的辩论中,让学生思考是否涉及了存在与思维谁决定谁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归纳总结,从《神灭论》中你们能否概括出哲学基本问题都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想到了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由谁来决定,即何者才为本原;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这种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思考的方法,虽然看似单调,但如果选择了一条有蕴含多个知识点的线索,则不但能使课堂更简单有序,还能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思考哲学的问题,发现哲学的内涵。

二、删尽冗繁,简约内容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会哪些知识,需要学会哪些知识,再据此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一些教师为求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将每个知识点都涵盖,结果却经常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到头来学生仍旧一头雾水,两手空空。简约教学内容,就是要有所取舍,分清主次,哪怕学生仅仅学到一点点,这一点点也会让它是扎实而深刻的。如在讲“生活与消费”时,完全可以将“神奇的货币”、“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些知识一点而过,将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上,让学生将更多视线集中在“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攀比消费”、“谈谈你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如何辩证地对待金钱”等话题上。这样教学内容会显得比较集中,学生会对要点知识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进行思考,学得更深刻而透彻。简约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教材的重构取舍,使主干知识更突出。教师可以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适当删减,再将浓缩精华的内容以简明方式加以呈现,学习效率可想而知[3]。

三、约取博观,简洁素材

面对智力、个性与认知都有不同差异的高中生,教师应对教学素材与教学案例精挑细选,力争合情合理,简洁实效。如在教学“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时,笔者以《梁祝》主题音乐赏析作为素材,仅一首高中生耳熟能详的乐曲贯穿课堂始终。在学生们欣赏着曲风新颖的《梁祝》时,笔者提出问题:西洋乐融入中国传统乐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融合?学生①认为:西洋乐器的融入使音乐个性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和丰满,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学生②提出:将西洋交响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是对《梁祝》主题旋律的一种创新,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通过传承与发展,可以成为文化创新的“典范”。笔者可以从创新途径方面加以引导: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③:既不应该一味排斥,又不应该盲目引进,应该把握好相互融合的“度”;学生④:文化创新的途径与方向有两种错误倾向必须克服,一是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二是和民族虚无主义。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去收获最大的结果”,已经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要实现的目标,高效而简约的政治课堂不但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考验,更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提升,新时期的政治教师要力求“轻车从简”,还原一个简约而美丽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万坤.简约而不简单――让高中政治教学简约化进行[J].中学教学参考,2014(16):75.

篇(2)

关键词:知识逻辑;认知逻辑;过程和方法逻辑

新课程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堂变革,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与听课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课堂在形式丰富的表象下,往往呈现的是教学环节组织的混乱,学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而另一种课堂却截然不同,教师只运用简单的几张幻灯片,整堂课却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深深吸引着听者。这两种课堂最大的差异来源于课堂教学设计有没有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

一、教材的知识逻辑

教材的知识逻辑是指教材从整个结构体系到每个知识的叙述都要遵守逻辑学规则。新教材强化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及逻辑关系,使知识的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符合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例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材的知识逻辑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介绍什么是哲学,还是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还是对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是置于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完全统一的。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从“哲学的一般”到“哲学”,从哲学绪论的“绪论”角度看,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的基本派别放在这里讲,符合教材的知识逻辑。

二、学生的认知逻辑

教师的教学设计仅遵循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吻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逻辑选用最具针对性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组织教学符合哲学发展史,符合从“普遍到一般”的哲学思维,但由于这块内容中已经涉及对物质、意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而这两个概念及这两者的关系要到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版块中才具体涉及。在对物质、意识概念没有明确、准确区分、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区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去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去处理这块内容,教师讲解得很费劲,学生掌握得更是“囫囵吞枣”,还需要学完物质、意识概念后进行再次“返工”。因此,笔者在进行这块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大胆地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块内容空出来,等学完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辩证关系后再回过头来学习这块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异常轻松,学生掌握得也很到位。

三、过程与方法的逻辑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的逻辑。教学逻辑性的设计,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要符合逻辑。“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逻辑思维的教学过程。如果所提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预设,形成问题串,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合乎逻辑。

例如,在讲解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这一知识难点的时候,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展示:圣经“上帝创世说”及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说”

教师设问1:中、外的这两种观点是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唯心主义观点?

学生回答:唯心主义。

教师设问2:也就是说,在宇宙中有没有上帝?女娲?(世界上有没有上帝?女娲?)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设问3: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在持有、认同上帝创世、女娲造人观点的一些人眼中,有没有上帝、女娲以及其他的一些神?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设问4:也就是在他们看来,上帝、女娲以及神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的?

学生回答:客观的。

教师归纳、讲解:对,在他们看来,上帝、女娲以及神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我们看来,在我们唯物主义者看来,这些东西是主观的,所以我们给“上帝、神、绝对精神”这些东西一个名称叫“所谓的客观存在”――事实上不存在;把客观精神(神、上帝、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当成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这样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

篇(3)

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在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高中政治内容含量大,内容较为枯燥,教学任务又非常繁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在快乐中成功,势在必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我们的政治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如是,则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笔者在几年的一线教学中尝试快乐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从考试成绩也可以看出快乐教学在高中阶段值得推行。当然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学讲究因材施教,每个学校、教师可以在研究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现就以下几点,谈谈高中政治课引入“快乐教学”的初步尝试。

一、 优化导语设计,在兴趣中快乐

导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刚上课的学生思想不集中,所以教师一上课进行的导语是否新鲜、合理,对本节课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可能因为一个枯燥的导语,而对本节课内容失去兴趣,一节课都处于游离状态。长期下来他自然觉得你教的无味,学习成绩也就不能提高。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这样才能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以讲述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一进入课堂,开始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一切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的生活需要哲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什么说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某某页……”有较强学习自制力的学生或许会跟着你一步步的把知识点学习下来,而绝大多数同学则会认为没意思,课后看看书也就会了,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你可以这样试试:“同学们,假们家有个邻居,他家儿子生病了,他爸妈很是着急,爸爸主张赶紧送医院,妈妈则主张赶紧送她经常为老公、儿子祈祷的神婆家,两个人各执几见,你要是见了他们你怎么建议呢”同学们自然会说自己的观点,这时你可以继续引导,“为什么同一件事情爸爸妈妈主张却不一样呢?”自然界千变万化,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茂密的森林深处,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道路在哪里?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这样学生的思绪已经牢牢的放在即将学习的知识上了,效果可想而知。

二、 情景教学,在参与中快乐

学生基本没有社会经验,学习最忌讳的也就是死记硬背,学了不会应用,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知识揉进情节之中,学生就是故事的主人翁,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从而能够达到在快乐中学习的效果。如,在经济常识中,每次讲到投资方式不少教师都感到头疼,因为学生有的连钱都没有取过,何谈投资?他们又怎么能理解各种投资的利与弊,我们不妨这样讲解本节,联系一个经验丰富投资者,开一个“记者招待会”,谈谈他的投资经验,用非专业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接受,并能提出很多问题,然后教授本节,知识点掌握之后,你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投资者”,让他去面对各种经济、市场情况,选择不同投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点,同时他也会了解到投资的风险性,甚至会了解到“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做到了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 探究学习,在提高能力中快乐

很多高中政治知识点都可以设计成一个探究题,可大可小,都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因为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他要查阅资料,他要掌握比别的同学所不同的认知角度,才能做到自己的观点独特而新颖。高中生有这种能力,他们也愿意这样做,这个年龄刚好是个性主张和形成自己不同见解的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于一单元学习结束,探究也是对本单元知识理解与运用的最好手段。如,讲解完了哲学存在于生活之中,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后,为了让同学更好理解,我们可以操作一个探究,让同学探究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的哲学道理,如“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塞翁失马”、“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邯郸学步”、“拔苗助长”等,写出与生活的关系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再如,讲完货币,价格,消费之后,设计一个探究,以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设计演讲“金钱是什么?是魔鬼?是天使?”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同学们在写演讲稿、搜寻例证材料和演讲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对金钱的正确认识,达到教学情感目标的要求。

四、 课堂上无处不在的快乐辩论

辩论可以培养学生临场机智反应,打开学生的心窗,建立胆识,对自己充满信心;开启学生的大脑潜能,学会创意思考,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改变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论任何场合,都能表达内心的想法,更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理解认识辩论的主要理论,增进思考推理的能力,能够增进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增进人际沟通技巧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中学生学习有很大压力,政治课上的辩论会,尤其自由辩论将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在缓解压力中培养能力,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

如:哲学常识中很多知识点可以用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实践中效果极佳。典型有,当讲到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木桶与木板的对话可以让学生辩论,在“木桶”与“木板”的“争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再如,在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关于“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学生充分展开辩论,不知不觉中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力量得到每位同学的认可,自然而然辩论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

五、 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教学法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政治教学 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思想政治》学科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学会思考。政治课的理论既来源于社会生活,高于生活,又对社会生活提供理论指导。有活力的政治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共鸣,并真正受到启迪,也才能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政治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1.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

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首先决定于教学关系,提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六带进”: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探究带进课堂;将合作带进课堂。

(1)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要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容纳一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中的一员;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操练,形成凝聚出师生认同一致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来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2)形成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又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从而投入到课堂生活中去。

2.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

说起学生的政治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与同学争论时,不放过对方语言中的一丝破绽,课上听同学发言却往往只听清一鳞半爪。与同学、家人谈心有声有色,课堂发言却吞吞吐吐、苍白无力。学生生活异彩纷呈,写起政治论文来却老抱怨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在这些学生眼中,生活是个乐园,可以尽情挥洒灵性,而政治学习却是个苦海,一见到就头疼。树木离开了土壤,自然不能存活,同样,政治学习与生活脱了节,又怎会有生气?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学习的这一弊端,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发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政治。

社会生活是政治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活力的政治学习能力。

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陈旧的传统做法,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如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作为教材,才更具有教育意义。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它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将生活的知识拓展到课堂学习中来,生活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在生活中还有艺术的、道德的、情感的重要内容,这都可作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学习资源。

3.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生活

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课堂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共同探究地学习是我们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多向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座位的编排上,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变换座位方式,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四人、六人,可扇形、圆弧性,便于展开协作交流。

例如,在教学高一《政治生活》“民主决策”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建模拟“价格听证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生动活泼地学习有用的政治。在模拟听证会上,同学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灵活地运用政治知识,场面气氛相当热烈,有些地方虽然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学生练得投入,练得有效。学生的政治水平提高了,学习政治热情更加高涨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最真实的情境就是生活本身,走向生活的政治教学,是最高境界的情境教学。这样创设情境,不但优化了教学活动,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生活。

4.优化评价语言,让学生热爱生活

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让学生如临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分析某个探究案例来讲,如果老师这样评价学生:“分析得真不错!”“到目前为止,你是分析得最全面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成为一个政论家!”……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就这样形成了。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再次,适当运用体态语言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最后,评价要动情。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老师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日在课堂上,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这课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相信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我听后非常欣赏这位学生能这样质疑,正好抓住了后一框的重难点,虽然那节课还没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但我还是给予了他肯定的评价。我走到他身边说:“这位同学在动脑筋思考,让老师与这位爱思考的同学握握手吧!”孩子的手与老师的手紧握在一起,他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这激动来源于教师充满情感的评价。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通过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和交流。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政治,切切实实地体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真正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精彩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之我所见.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2,(4).

[2]张帆.关于主体性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再认识[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