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体经济金融化

实体经济金融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4: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体经济金融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体经济金融化

篇(1)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 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

一、经济金融化概述

(一)含义

经济金融化指的就是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使用的有效工具,借助这种金融工具使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逐渐提高的一种趋势。经济金融化程度和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成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化程度越高,两者的比值就越大,金融化程度越低,两者的比值就越小。

经济金融化现象

经济和金融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因此,人们称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金融经济。

社会经济关系逐渐显现出金融关系化的特点。社会经济金融关系程度越高,所使用的金融手段就越多样。当前的经济金融关系主要有股利关系、股权关系、债务关系、债权关系等,在经济关系逐渐呈现出金融关系化特点的过程中,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丰富。

在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金融倾斜,这主要是由于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发展不协调形成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地位的失衡,其实质是金融较大幅度倾斜于间接金融,社会经济活动以间接金融为主要融资方式。金融倾斜的形成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它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干扰,例如金融体制、银行制度、货币信用、商品经济等。

(二)经济金融化现状

从理论上划分社会经济可以分为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向实体经济领域发展可以称为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在金融创新挑战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用金融总量代替货币总量,产生了研究现代经济运行和金融经济融合程度的经济金融化理念。经济金融化导致经济结构调整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指标明显超过理论极限值,不符合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经验,金融相关率无法准确反映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同时在经济结构上,尽管金融资产总量发展较快,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有时甚至会出现股票流通值下降、金融资产回升的现象,因此,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显示出的经济金融化特点,不仅代表着金融的发展,同时还显示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使金融发展与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支持。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化的影响是经济结构调整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金融化中仍存在着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

经济金融化可以改变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以中国为例,在总量上,货币经济指标持续走高超出发达国家金融实践经验数值,不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同时金融结构发展缓慢且不稳定。总结性的讲,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之间的互动及匹配严重不协调,一方面金融结构的优化落后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的获取上明显不成比例。因此,经济金融化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对特定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从本质上说,发展经济金融化、实现金融化目标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我国经济金融化处于起始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加快经济金融化进程,将提高金融经济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作为经济金融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经济金融化影响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形式

(一)金融效率、金融渗透与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渗透指的是金融活动在拓展广度与深度上发挥金融资源主导作用的客观过程,同时也是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金融渗透程度指的是金融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在总体中所占比重,金融渗透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提高,因此具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特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实现第一、二产业的内部升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加快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行业的比重。

如果不在金融渗透过程中使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那么低次产业的金融渗透会明显低于高次产业。安全性高、盈利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金融渗透能力较好。此外,企业区域、企业规模与企业性质的不同会影响金融渗透的程度。

金融效率与金融渗透相辅相成,在实际发展中,如果没有金融渗透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金融效率。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金融效率作为支撑,那么金融渗透就可能会对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不利影响。

(二)民营经济金融化

中国民营经济金融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营资本逐渐增多、且快速渗透到金融体系中去。二是民营企业资本通过民营金融机构实现了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融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金融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回避政府对民营资本投向等原因上可以看出,民营产业有向金融寻求合作的趋势。

民营部门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向金融领域发展,意味着民营产业内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值。随着金融成分在民营企业中的增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不断升级,一方面为金融机构中的资本结构注入新的力量,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渗透进金融领域造成金融内部体系结构的改变,为经济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总结

经济金融化是在实体经济渗透到金融领域中不断发展实现的,同时反过来还会促进金融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渗透。通过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提高了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芳.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J].金融研究,2004,20.

篇(2)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非金融企业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后,作为可能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经济的金融化现象,成为西方经济学者热议的焦点(John Bellamy Foster,2008,2007;格莱塔·R克里普纳,2008;William Milberg,2008)。经济金融化描述了近四十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从以生产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金融为重心这一事实(John Bellamy Foster,2007)。与传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不同的是,经济金融化不仅反映在银行、经纪人事务所、金融公司等机构的扩张上,金融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百分比的增长上,也同样反映在非金融企业的利润积累和利润使用上的“金融化”倾向上(Milberg,2008)Milberg认为非金融部门的金融化是指:生产性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其利润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股东分红、购买金融资产(例如股票回购),甚至兼并收购等。。尽管过度的金融创新与资本的金融化最终体现为越来越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并导致危机爆发,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也并非对经济毫无裨益。Paul Sweezy(1997)曾认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金融化是支撑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由此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转型。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通过控制价值链、获得利润积累而产生的金融化趋势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体实现了:低投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并存,高利润、高股东价值与低投资率并存,低生产、低物价与高消费并存的优质增长(Milberg,2008;张慕濒,20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最大的制造中心。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然而“实业金融化”的趋势却愈演愈烈。有数据表明,国资委下属的117家央企中76%涉足金融业,这些非金融央企实际已经控制了24家信托公司、20家证券公司、14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23家寿险公司,分别占到受调查该种类金融机构的462%、410%、370%以及531%。此外,上市公司抱团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各地陆续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均验证了上述事实。这是否说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趋势的推动下,中国实体经济也出现了金融化现象?与控制全球价值链的美国相比有何不同?如何证明和评价我国的实业金融化现象?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从梳理西方金融化评价的定量指标入手,以中国的宏观金融状况与制造业的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中国的经济金融化现象,判断目前金融化的状态、阶段,分析其成因,为如何看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梳理金融化研究的不同方面,区分金融化与金融发展,厘清全球化与金融化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借鉴西方评价体系设计中国经济金融化的量化标准;第三部分全球化下经济金融化趋势在中国的验证。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启示。

经济金融化的相关研究回顾

1金融化的定义与成因

自Goldsmith(1969)和McKinnon(1973)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典理论以来,“金融化”一词被随意地等同于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尤其当Mckinnon和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样本的“金融抑制论”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关注主要落脚于宏观层面、金融机构和制度的发展层面。从近期最新的观点来看,“金融化”是对一国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金融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它既表达了金融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反映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一直忽视的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活动,而后者是“金融化”理论更注重的方面。“金融化”现象或者金融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代表金融发展有助于经济增长,反之,在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等非金融部门仍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的利润累积和利润使用,实现向金融类控股公司转变的可能。因此,本文首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金融化的研究加以综述,其目的是厘清金融化的涵义。

当前国外研究文献对“金融化”的定义比较随意。最早提出金融化术语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Hobson(1902)、Hilferding(1910)、 Lenin(1916)认为金融化反映了食利者阶层享有越来越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此处文献转引自:格·R克里普纳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上)丁为民等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6)。70年代之后,学者普遍赞同把金融部门的发展、金融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增加以及金融交易的扩大和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 Felix,1998;Henwood,1997;Sassen,2001;Tickell,1999)作为金融化的证明,Phillips(2002)认为金融化代表了资本市场相对于银行而言其支配作用日益增长。然而这种笼统的归纳模糊了金融化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差异。随着股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学者们将关注的重点逐渐微观化:①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认为金融化是“股东革命”的结果,即股东为了实现其价值要求更多地分红、股票回购等,由此带来公司金融活动的增长(Froud et al, 2000;Lazonick and O’Sullivan, 2000;Williams, 2000)。②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认为金融化是因为产业投资的回报率与金融资产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致(Dumenil& Levy,2005;Crotty,2005)。

而在定量描述金融化上,近期文献形成了三种观点:①工业国金融部门的产出占GDP或净收入的比重较大(Epstein & Jayadev,2005);②总的国际资本流动量比世界总产出和产品与服务的贸易量增长更快(Eatwell& Taylor,2002);③非金融部门越来越倚重于金融而非产品作为他们资金的来源与用途(Stockhammer,2004;Crotty,2005)。

2全球化与金融化

次贷危机催生了国外学术界对实体经济金融化成因的进一步关注,2008年发表的多篇文章都将视角转向全球化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之上。比如格·R.克里普纳认为金融化的研究视角应该从“以活动为中心”转向“以积累为中心”,他在《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一文中明确提出应观察美国经济中“利润从何处产生”的问题,以此作为“金融化”存在的证据。此外,他认为对金融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明全球化对国家的影响已经到了怎样的程度内容出处同前。。无独有偶,Milberg(2008)撰文进一步研究了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代表的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成因。他将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活动分成两块:一是从利润来源的角度,认为借助于控制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以降低进口成本而非提高国内产品价格的方式实现了利润积累,并由于生产碎片化和外包,主导厂商可以在不提高固定投资的情况下快速积累利润,使其资金的积累速度大于其生产投资速度;二是从利润使用的角度,既然控制价值链的一方已经不需要生产制造,则利润使用则更多地用于金融活动,例如分红、股票回购用以期权激励,或者是对外收购。由此,全球价值链使主导厂商维持了较高水平的金融化,并反过来促使价值链管理强化,最终形成持续的金融化现象。

3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文献不同,国内研究基本忽略了金融化与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的差异。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多延续了金融促进论和金融抑制论(谈儒勇,1999;史永东等,1999;韩廷春,2002、2003;王志强、孙刚,2003;沈坤荣、张成,2004;王洪斌、柳欣,2008),重在实证分析代表金融发展或经济金融化的指标与代表经济增长或结构调整指标的相互关系。2008年以后的一些研究则注意到微观层面证据的重要性:易纲、宋旺(2008)跳出传统只研究金融部门的做法,以住户、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三个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为对象,重新度量了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及结构,研究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是否改善,以及目前的结构是否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吴晓辉等(2008)设计了一个涵盖政府支出、城镇家庭财产性收入和非国有企业融资额等一系列指标在内的金融发展变量,尝试探索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机理;鲁晓东(2008)也将金融发展指标扩大到私人信贷、上市公司市值等微观层面;孙天琦(2008)认为企业的IPO行为在致使股权资本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负债能力,导致资产规模扩大,进而影响到M2,为微观层面的金融化与宏观的金融发展构建了联系;祝丹涛(2008)认为金融体系效率的高低会体现在家庭和企业资金的可获得性、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以及财政收支上,并以美国为例论述了上述机制对经常项目盈余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全球化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然而站在全球化背景下考虑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问题的文献少之又少,赵玉敏(2008)分析了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实现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和消费过度,以及在金融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的过度金融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但作者所指的金融化主要指金融脱媒、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背离,还是一种偏宏观的看法。

综上所述,要刻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特征,除了要考虑金融深化的程度以及金融体系的效率,更应关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的金融活动。制造业出现了高IPO、负债扩张(从而资产规模扩大)、高投资、高企业储蓄的现象,整个金融市场的体量也在增加,并且由于加工贸易本身的模式和中国投资机会的涌现,又出现双顺差现象,这在宏观上促使金融深化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微观上,还必须考虑制造业在这一金融深化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利润的累积总量高于利润使用总量,是否投资的增长带来利润的累积等等。也就是说,金融深化或者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利润累积有正面作用的基础上,而不是一个空泛的总量概念。因此,本文将以全球化为背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实证检验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存在性,其中微观数据将取自制造业上市公司层面,这些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经济金融化的量化评价设计

国内有关经济金融化的量化评价方法的文献较少,宋仁霞(2007)建立了一个囊括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金融资产结构、上市公司产业分布数、三次产业增加值中金融资产占比、金融企业利润占社会企业利润总额比率等在内的24个指标,检验中国的经济金融化状态,指标设计上尽管顾及到微观层面,但指向不明确,体系略显陈旧,也忽略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这个重要因素。其他与金融化相关的主要是金融市场化指数的设计(黄金老,2001;刘毅,2002;庄晓玖,2007)。

本文参考了格莱塔R克里普纳(2008)和Milberg(2008)对于金融化的量化分析框架,采集来自宏观、部门和行业三个层次的数据,主要从规模、结构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鉴于有关中国经济金融化评价体系的国内文献尚未充分,本文的研究并未实现指标体系构建,但可为未来经济金融化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前期成果。

(1)宏观层面。根据格莱塔·R克里普纳(2008)的总结,评价经济长期结构性变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主要关注不同行业的就业份额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产出占GDP的比重等,而“以积累为中心”的观点则关注利润从何处产生,比如各产业公司利润的相对比重。格文研究表明:“以活动为中心”的经济变化观不适合金融部门金融部门不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它的“产品”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并不是以透明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并且忽略了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活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困扰美国企业活力能力的危机中就能看到金融化的起源:面对国内劳工的战斗性和海外与日俱增的国际竞争力,非金融企业对不断下降的投资回报的反应,就是将资本从生产领域抽走,将其转移到金融市场。因此一个完整的金融化概念就必须既包含金融企业,也包含非金融企业的活动。那种单纯进行部门分析的方法只关注金融业,丧失了大量的对考察美国经济金融化非常重要的资料。,实证发现:就业与产出指标无法揭示经济金融化特征,但利润数据却可以做到。在本文的研究中,宏观数据包括两类:第一类反映就业、产出部门构成,由于无法获取各产业公司利润的相对份额,有关论据将采用部门和行业数据。第二类反映全球化与金融化的关系。在此,我们借鉴了Milberg(2008)的观点,他认为美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润来源发生了变化:通常企业的利润来源于提高产品售价、降低成本或扩大产量,然而在控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后,美国跨国企业用外包的方式取代了在本国进行生产性投资,然后再通过贸易的方式进口中间品或最终品,长期则形成了国内CPI涨幅低于货币供应量M2涨幅和企业利润增长的趋势,这为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打下了基础。因此,我们也选取国内相关数据查看上述状况在中国的表现。

(2)部门层面。主要以非金融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利润的来源与使用情况。①关于利润来源:按照格文,金融化的一个标志是非金融企业源于金融投资的收入高于源于生产活动的收入,或者在一定的基础比例下前者的增幅大于后者。由于格文的研究时期跨越1950—2001年,二战后美国采取刺激投资的税收与折旧政策,企业利润被严重低估,因而格文选择了证券收入与公司现金流量的比率来衡量利润的来源。再者,因为经济金融化还应考虑金融业的利润增长情况,增加了一个考虑金融利润(现金流)与非金融利润(现金流)对比的指标。鉴于中国公开的统计年鉴未公布非金融企业的证券收入与现金流量数据,我们用制造业和FIREFIRE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的总称。上市公司数据验证这一状况。②关于利润使用:根据Milberg(2008)的观点,非金融部门将利润更多地用于分红、股份回购、兼并收购等金融行为,也是金融化的一个表现。由于国内统计部门并无相关口径数据,我们从与金融行为相对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加以反证:如果公司利润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较高或者这一比例增速加大,则可以说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行为并不居主流。此类指标包括:制造业和FIRE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等。

(3)行业比较。为了进一步探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制造业资金运用的影响,我们按照参与价值链的程度不同在鉴定这一概念时,我们借鉴了Milberg(2008)文中的一个方法:他使用美国制造业的相对进口价格(relative import price)来反观生产(服务)外包的程度,相对进口价格越低的,说明生产碎片化程度越高,美国跨国公司作为价值链中心的控制力越强。其中电脑和办公机器、通信设备、饮料、电子产品、服装和家具等行业都处于相对进口价格下降较快的行业。,选择了若干行业观察:不同行业证券收入占利润的比例,不同行业利润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4)样本数据的来源与时期。依照西方学者的研究,虽然全球化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体系加速了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形成,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1年。数据主要来源于:①中国统计局各年度统计年鉴数据;②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的上市公司数据。

三个层次的数据可见下表:

数据分类序号含义宏观层面(1)FIRE就业人数占比(2)FIRE产值/GDP(3)CPI、M2的增幅对比部门层面(4)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收入/公司利润*(5)FIRE上市公司证券收入/公司利润(6)FIRE上市公司证券收入/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收入(7)FIRE上市公司利润/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8)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GDP(9)FIRE固定资产投资/GDP行业层面(10)分行业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收入/公司利润(11)分行业制造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公司利润注:*我们最终使用了公司利润而非现金流量作为分母,是因为现金流量余额经常出现负数,影响了数据质量。

中国经济金融化的经验分析

1来自宏观层面的证据

宏观数据展示了非金融部门的发展及其与金融部门的相对发展速度。

(1)从就业份额来看,图1表明,从2000年到2011年,尽管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但按城镇就业口径统计的各部门的相对就业份额在10年间并无大的变化。2011年FIRE部门的就业比例比10年前有了显著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这一比例还有所下降,但幅度均不大。这个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格文(2008)对于“以活动为中心”视角的判断,说明就业比例大概无法很好地表达经济金融化现象。

(2)图2显示了各行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并未公布制造业增加值数据,此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原为1906186亿美元,此处换算为人民币,换算汇率取2009年12月31日与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平均值。。可见,制造业、FIRE部门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均有所提高,制造业从2000年开始这一比例快速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04年,之后一直维持30%以上的占比,但2008年后开始明显下降。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的是:2007年之后FIRE的增加值占比开始突破10%的区域,并呈现稳态上升之势。然而总体而言,与就业数据相似,近10年来部门发展的差距并未像美国那样出现显著的拉大。

(3)图3是用CPI、M2等宏观数据的变动关系验证金融化的后果。将图3与表1比较可见:根据Milberg(2008)的研究,自1986年开始CPI处于逐级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也在逐步下降,而货币供应量M2尽管在1991—1995年间紧缩,长期增势不改,1996—2006年均增幅6%以上,是CPI增幅的2倍多。弗里德曼关于“通货膨胀自始至终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在新的以价值链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下被打破了。与此相对应,处于价值链低端制造环节的中国,却出现了CPI、M2与企业利润齐升的状况,其中M2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CPI。尽管这一宏观数据的形成有更为复杂的微观因素,我们也不能仅据此判断其与金融化的关系,但这一结果说明在中国参与价值链分工之后,尽管企业利润上升,但低附加值的特点要求更大的投资和产能加以维系,使得企业的货币需求始终维持在高水平。投资——制造——出口——利润积累——再投资的循环造成是制造业的利润累积难以持续进行,也就难以展开相关金融化活动。

2来自部门层面的证据

西方学者对美国经济金融化的研究形成了几点结论:①非金融部门证券收入占现金流入或企业利润的比重在提高,并且高于非金融部门来自业务经营的收入;②除了非金融企业在增加收入流量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金融活动外,金融业自身也变成一个在经济活动中越发具有特权的积累机构[美]格·R克里普纳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上)丁为民等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6)。然而在数据处理上,格文将金融和非金融部门合并,取出它们共同的金融业务利润对比它们共同的非金融业务利润,而且并未比较金融与非金融部门相比到底谁的金融利润增长更快,本文对此做了区分。图4表明:从利润来源的角度,FIRE上市公司的证券收入占企业利润的比例大大超过制造业上市公司,两者的增长趋势也相差迥异。FIRE上市公司在2005年之后证券收入占比激增,制造业却一直在低位徘徊。

图5描述了FIRE上市公司与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收入的对比,从年度数据看,2003年之后FIRE上市公司证券收入激增,其增幅大大超过制造业并持续到2004年,然而2004年之后这一比例又开始急剧下降,随后在2005—2009年间,这一比例呈现出有规则的波动,波峰之间相距两年左右。进一步观察发现,两个行业证券收入比的变化与股市牛熊交替正好相反,牛市时FIRE上市公司证券收入与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收入的比值下降了,熊市时反而有所上升。这是否意味着牛市带动了实业投资机会增加,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实业投资的体量大于流向金融资产领域,而在熊市时由于实业投资机会缺失,无论金融业还是实体经济部门,资金只有流向金融资产领域寻求盈利机会。把这一比例进行三年、五年移动平均发现比值变化趋缓,但近几年依然保持高位。

两个行业利润的对比见图6,无论是年度数据还是三年、五年移动平均都可看出,2003年之后FIRE上市公司的利润远高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近几年保持在4倍左右的幅度,远远高于2003年之前的1倍多。

图7有关利润使用的数据表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高于FIRE的这一比例,并且从2002年以后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直至2009年回落。FIRE部门则一直维持稳定的固定投资比例,这尽管与该行业特殊的盈利模式相关,但其收入来源与支出的反向变动,恰好说明也许FIRE部门才是主导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力量,但FIRE部门的过度繁荣并未辐射到实体经济,它成为一个自我发展、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的主体,完全背离了“温和小帮手”的目标,这种“金融化”正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噩梦,也是另一些西方学者批判金融化导致金融危机的缘由。由此,我们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证明了:一个有积极作用的经济金融化之路应该是夯实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能力,而不能仅根据传统金融理论的看法,计算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或金融利润的积累程度。

上述分析表明,制造业的金融化现象并不显著,那么是否利润积累之后又用于资本形成和扩大再生产了?考虑到参与价值链分工的行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获得的投资机会和财富积累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按理它们应该有更大的金融活动能力,因此,下文进一步通过行业间比较来探究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化的影响。

3来自行业比较的证据

我们根据嵌入价值链深度的不同选择了五个排名靠前的上市行业,按程度高低分别是: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饮料、仪器仪表及办公机器制造业、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利润来源的角度,图6显示五个行业的差异非常奇特。证券收入占企业利润比例一直上升的只有通信和计算机行业;服装与仪器仪表及办公机器制造业是两个大起大落的行业,其证券收入占比与宏观经济呈现反向关系,2007年之前两个行业这一比例极低,而金融危机之后,两个行业的该比例上升到很高的水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证券收入占比一直处于较高的位置,然而也有与经济增长相背的规律;饮料行业在参与价值链深度方面排名第二,但其证券收入占比一直处于最低位置,并且平稳变化并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进一步地,我们分析这五个行业利润使用的特点。图7显示自2000年以来五个行业均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占利润的比例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小、最为平缓的是之前“金融化”程度最高的通信与计算机行业;服装与仪器仪表及办公机器制造业依然是变动最为剧烈的两个行业,2007年、2008年之后两个行业从五个行业中最高的固定投资占大幅回落,截至2011年底,虽然在衰落之后仪器仪表行业的固定投资占比依然最高,但服装行业的指标排名已经到了第三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排名第四,其下降幅度略高于通信及计算机行业,高于饮料行业;饮料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在五个行业中最低,也出现了平缓下降的趋势。

总结来看:①劳动密集型、处于价值链较低位置、容易受外需影响而产能过剩的行业,其金融投资和产业投资显示出明显的替代性,而金融投资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投资机会稀缺,这些行业只好将闲置资金用于购买金融资产;②资本密集型以及具有一定技术性的行业处于价值链的较高位置,更易于进行金融利润积累;③以国内市场为主要需求对象的行业既不用遭受外需市场的瞬息万变,也不用遭受太多来自价值链主导方的利润剥夺,因此有更大的余地在金融投资和产业投资之间进行权衡。

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并未在实体经济部门出现显著、持续的类似美国企业的金融化现象。在美国等跨国企业主导的价值链控制下,我国企业的资本积累活动更多的还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尽管企业的金融利润有所增长,并且某些行业在某些年份上升明显,但更多的是经济低迷时的一种投资替代。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Milberg(2008)关于美国经济金融化成因的论断,即:美国正是由于借助外包剥离了生产过程解放了固定资产投资,借助压低进口价格赢得利润,两相结合实现了初步的利润累积,然后再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金融活动更好地控制价值链,实现了持续的金融化。

我们的研究并未在非金融企业中获得正向支持,却发现金融部门本身日益显示出特权阶层的财富积累能力。由于金融制度的垄断性和利率等要素价格尚未放开,金融部门的定位从原本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收取“佣金”,变成了与企业争利,并导致金融利润率与实业利润率的大幅差异。这又引导现金流丰沛的诸如国有控股公司倾向于投资控股金融业,而不是将利润用于产业类的股权投资、并购和股东分红。这种名义上的“金融化”背后映射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金融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它不仅没有带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能力的改善,反而可能恶化其融资状况,因而并不可取。

本文弥补了国内有关金融化研究的不足,与国外经济金融化相关研究形成对比。研究表明:未来有关金融化或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应从关注金融体量的变化深入到结构优化,必须考虑微观主体的效率,探索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成因和后果。本文对中国经济金融化现状的检验,可为新形势下加强金融监管提供启示:实业金融化是产业升级的另一种形式,对企业而言可以多元投资、分散风险,对整体经济而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摆脱原有行业格局的限制,但要避免实业金融化走向极端的产业空心化,造成过度的资产价格泡沫。金融仍然要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Arestis P, Luintel A D, Lutinel K B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CEPP working paper, 2005

[2]Crotty J The neoliberal paradox: The impact of destructive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modern” financial markets on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neoliberal era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05

[3]Milberg W. Shifting sources and uses of profits: sustaining USFinancialization with global value chai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08,37(3)

[4]Orhangazi O Financializ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nonfinancial corporate sector: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US economy, 1973—2004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

[5]Stockhammer E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slowdown of accumul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6][美]格·R克里普纳.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上).丁为民等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6、7)

[7][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的金融化与危机吴娓译与现实,2008(4)

[8]刘志彪,吴福象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2)

[9]鲁晓东金融资源错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吗金融研究2008(4)

[10]宋仁霞“经济金融化”的评价方法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115)

[11]孙天琦储蓄资本化、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资本金增加与宏观经济增长: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的一个解析金融研究,2008(9)

[12]吴晓辉,叶瑛,姜彦福资本自由化、企业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企业层面的中国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08(5)

[13]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经济研究,2008(8)

[14]张慕濒非金融部门金融化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0622

[15]赵玉敏世界经济金融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国际贸易,2008(11)

篇(3)

一、非金融企业金融化

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金融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非金融企业开始走金融化的方向,由于积累的资本渠道已经不再畅通,很多非金融企业开始不断地渗透到金融业的市场活动中去。因此,其整体的中心也开始逐渐向着金融业的方向移动。

这主要在其结构上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来,首先,非金融企业中的金融资本已经开始逐渐增多,甚至在产业资本中占据主导地位,非金融企业在产业中的经济效益已经越来越少,从美国的数据来看,从1952年到2008年,其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占有率从25.3%上升到了41.1%,同时其金融资本比例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以下上升到了90%。其次,非金融企业的中的利润开始越来越多地来自于金融渠道,并且在资产也更多地配置在了金融资产上,而不是过去的传统产业渠道中。以通用电气为例,其在2002年的金融总收入达到了545亿美元,占据了其所有总收入的41%,其中净利润已经达到了36亿美元,在通用电气中金融资产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40%,金融业务已经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在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可以在金融资本中获得大量的利润,解决了传统的产业渠道所不能够达到的利润总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在非金融资产上的决策和管理行为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金融资本的影响,这会不得不要求企业在一些时刻将非金融的资源用在金融资本上。

二、劳动力的金融化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经济资本上逐渐开始进行金融化的发展,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也出现了金融化的现象。按照拉帕维查斯的观点,劳动力的金融化现象是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开始逐渐将工人的收入作为利润的主要获取渠道。劳动力的金融化现象可以通过劳动力与金融机构还有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可以看出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占据贷款业务的比例从20世纪60年代的30%到2007年的50%,并且日本和德国也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大幅上涨,但是每个国家的制度和历史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比例上有所差异也不非常合理了,但是整体上都呈现出来的上涨趋势却是共同的结果。

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金融资本寻找新利润来源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劳动力的金融化基础都体现在实体经济上,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足和产能的过剩,同时部分产业的全球化,这主要体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将自身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行为最后不仅没有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使得结果更加严重;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金融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资本逐渐从实体经济转移到了金融经济,这样金融资本就会带来激烈竞争和资本过剩的情况,发达国家的资本经济一直都是商业银行的利润获取对象,但是金融化的过程使得利润来源产生了变化,大企业不再依赖于银行的融资方式,其内部融资主要考留存的利润,而外部的融资则开始依赖于资本市场。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化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已经与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然而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金融往往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也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典型的案例是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与此同时,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不仅有来自于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策略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及其风险防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对企业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二、企业金融及其特点

所谓企业金融指的是企业与金融的结合,其实质是实体经济实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其中主要涉及到经济制度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动态发展。结合当前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产融结合是指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载体的结合,二者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股权的形式参与其中,同时将会产生一定的人事结合,其实质是实现风险共同担当和利益共享,是当前阶段一种有效的资本结合方式。结合当前全球企业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不同国家在政策导向、制度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以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融结合模式发展较为成熟,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

相比之下,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的资本市场出现了较大的发展,相关的金融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我国的产融结合仍然发展十分缓慢。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在实体经济投资领域尚未完全放开,对于投资主体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限定,因此我国的产融结合实际上还存在着较多的政策性阻碍。因而,目前在我国实现企业金融的主要途径还是实现实际经济资本运用不同的手段参与到金融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也就是实现企业的金融化。结合当前我国产融结合的实际情况,在企业金融的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实体经济主要通过控股以及并购等方式涉足金融经济,其领域涉及到银行、证券以及信托等。以目前的股市为例,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沪深的上市企业中已经有超过14%的企业参与到金融产业中,然而根据对金融机构的投资情况来看,进行实体产业投资的上市金融公司寥寥无几。因此,结合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产融结合具有显著地单向流动特点,即资本从实体产业向着金融领域单向进行流动,而金融市场资本对于实体经济的渗透力则相对较弱。

同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其一,资本的单向流动与我国金融机构的稀缺性以及垄断性有着较大的关联,致使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实体资本向着金融领域流动;其二,与我国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国家对于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的流动有着诸多的限定。

三、企业金融的经济效益

目前,企业金融的规模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制度等。根据对当前我国企业金融的分析,总结其经济效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企业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结合国外的成功实践发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结合能够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使得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提升,从而形成较强的企业集团。因此,在我国实现企业金融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企业的规模扩张,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生存能力。

其二,能够实现企业与金融的有效协同。实体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理论上能够实现二者的共赢,这主要是由于通过金融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部分之间可以实现有效协同,进一步提升资源共享的程度,同时降低市场成本和市场风险。

其三,提升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金融化可以有效充实金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水平,对于提升金融企业的业绩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企业金融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推动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

其四,推动我国金融市场主体不断走向完善,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各地开始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允许越来越多的金融市场形式,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四、企业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1.企业金融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相应的金融和市场制度还不尽完善,国内也没有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监管体系,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的企业金融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具体来讲,企业金融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金融使得企业陷入多元化陷阱。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假如企业尚未具备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条件而进行急剧扩张,就会使得企业的资本分散到多个不同的行业,致使企业核心业务受到极大的损害,从而使得企业陷入无法做大做强的陷阱。尤其是针对一些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金融领域,假如企业盲目进行投资,将会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其二,进一步弱化金融机构的独立性,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金融行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金融机构往往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然而,在企业金融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风险的突发性显著提高,这样也无疑增加了企业的金融风险。

其三,企业金融导致不正当交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金融市场。企业金融使得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外部关系转化为现在的内部关系。同时,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往往涉及多种不同的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业务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不正当交易的风险。而这些不正当交易的出现势必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扰乱,同时还会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

2.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金融的发展状况和潜在的金融风险,提出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其一,尽快建立健全企业金融制度建设。制度法规是规范企业金融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抑制企业金融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改善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快捷、有效的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尽快健全金融市场准入规则,提升金融市场准入门槛,以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三是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力度;四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制度,健全市场退出体制建设,以更好的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持久发展。

其二,采取相关措施不断对企业金融化进行规范。具体而言,为了能够对企业的金融化进程进行有效的限定和规范,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并且做到严格执法,以更好的维护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加快金融市场法制化进程;二是加大对于企业金融的监管力度,主要表现为对股权、资本管理层以及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保证企业金融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篇(5)

关键词: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金融相关率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15-02

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于实体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对虚拟经济的测度有助于把握整个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本文主要用两个指标:马歇尔 K值系数和金融相关率(FIR)。马歇尔 K值系数是从经济货币化程度来测量两者的偏离,而金融相关率(FIR)则是从经济金融化角度来测量。这是因为,代表经济货币化程度的 M2/GDP ,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一般是增加的,在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济货币化将被经济金融化所替代,此时,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最重要的指标是金融相关率,即全部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存量之间的比例,而货币化则表现为稳定或下降的趋势。具体过程如下:

马歇尔 K 值系数。马歇尔 K值系数即货币化程度,表明货币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比重,可以作为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的一个重要指标。表达式为:K=M/PY

在实践过程中,为了利用统计资料的便利,常常用 GDP来代替 PY,系数这样 K=M/GDP。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K值越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的程度也就越大,超过一定限度,泡沫经济出现的概率就越高。

我们以中国相关数据,用马歇尔 K值系数(M/GDP)来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表1和图5描述了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货币化水平及变化情况:

图1 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货币化水图(1990-2006)单位:%

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计算而得数据制得

从上面表图分析可得: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M0/GDP 和M1/GDP增长变化不大,到2006年底,流通中的现金与GDP的比率为0.1284,狭义的货币供给量与GDP的比率为0.5977,远远低于同期的马歇尔系数指标的1.6389。而表明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的马歇尔系数增长十分迅速,由1990年0.8192到2006年的1.6389,增长了一倍多。与同时期的国别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国别研究报告《中国:金融部门的政策和机构发展》中的数据,2000年的中国货币化比率为1.3,而美国仅为0.614,德国为0.608,日本为1.17,韩国为0.39,印度为0.626。这似乎表明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进程一帆风顺,但是结合上面对 M0/GDP 和M1/GDP 分析可知,我国的货币化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流动性货币供给所拉动的。因此不能简单的将货币化单纯规模的扩大看作中国市场化程度提高的标志。因为金融深化不仅仅是货币量的增加的概念,更重要的还有金融结构的变化和利率的市场化。

中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及其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并非金融深化的标志。恰恰相反,它暴露了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过多的货币实际上源于银行业务种类单一造成的中国各企业部门效率低下的信贷资金,意味着储蓄一投资转化过程的渠道不畅,乘数没有达到应有的放大效果。

金融相关率(FIR)。用公式表示为:FIR=FT/WT。这其中,FT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金融活动总量,WT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活动总量。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这一系数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 GDP 的比值,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深化程度。本文用金融相关率来反映中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我们用 GDP 表示国民财富,用 X 表示金融资产总额。通过分析及中国的金融相关率,来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的程度。

图2 中国金融相关率与有价证券占 GDP比率变化(1990-2006)单位 %

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数据计算而得。其中金融资产总量指标包括流通中现金、全国城乡储蓄存款总额、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财政借款额、全国证券投资余额和保险准备金数据制得。

从上面表图分析可得:如果仅从金融相关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金融化进程也是相当快速的,由 1990年 88.99%上升到 2006年的 234.66%,提高了两倍多。根据戈得史密斯的研究,一个国家的金融相关率提高不是无止境的,而是大体停留在1.5一2.0之间,可见中国金融化比率从总量上来看发展是比较快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计算的 FIR中的有价证券分离出来计算其值时,我们可以看出在 FIR中有价证券所贡献的比例较低,从1990年的8%到2006年的30%,虽然比例在不断提升,但总比重一直较小。其中债券发行较为平稳,但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债券为主要形式,企业债比例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股票市值则波动较为剧烈,主要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机制不完善有较大关系。由此可见,我国的 FIR值虽然较高,但是其增长却不是以直接金融资产为依托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虚拟经济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且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是资本市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货币化水平以及金融发展指标的高水平并不代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高效率,相反却暴露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以金融创新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加速我国金融领域虚拟化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金融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相关建议如下:

第一是肯定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支持并鼓励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并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渐进式发展原则。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体现出它优化资源配置等具体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虚拟经济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话,大量的创新产品并不会创造真正的财富,也不会起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只是吹大了虚假繁荣的泡沫。鉴于此,我国发展虚拟经济始终应该把握的重点是:金融改革与创新应当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展开,避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疏远现象,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是发展的侧重点问题。以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非过度问题,而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尚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总体上看,一方面,虚拟资产数量过少,即一部分真实资产没有相应的虚拟资产;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结构不合理。股权资产,尤其是可流通股权资产份额太低,并且市场运作效率低,不规范;债权资产中,证券化的很少,流动性差,资源配置的效率很低;股票市场缺乏分散风险的股票指数期货,衍生金融产品等所占比重太低。

最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边界问题,即避免虚拟经济发展脱离实体经济。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有利于市场,美国金融危机证明,一旦创新脱离监管,将危害市场稳定。因此国家的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不能出现监管缺失问题。应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防范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时制止市场出现的过度投机行为。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主体的内部监控制度和监控方法,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为阻止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提供预警机制。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灿.金融泡沫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比得•加伯著,陈小兰译.泡沫的秘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4]符涛,吴.浅谈“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5]徐爱田.虚拟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4(4).

篇(6)

存贷差额持续拉大,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截至2012年3月末,阜阳市金融存量存贷比为39.33%,较2008年下降3.3个百分点,而增量存贷比仅为10.36%;存贷差额由2008年的417.81亿元扩大到850.12亿元,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进行资本配置的能力持续下降。

从安徽省范围来看,阜阳市存款总量占全省的6.73%,而贷款总量仅占全省的3.74%;金融存量、增量存贷比分别低于全省31.24个百分点和27.42个百分点。从经济金融化指标(GDP/金融贷款)来看,2011年阜阳市经济金融化指标为1.59,较2006年上升0.22,较2008年可比口径上升0.01。该指标增速趋缓从另一角度说明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能力的减弱,其吸纳的大量金融资源并未直接投入到当地实体经济,银行资金有效利用率较低。

转贴现票据“空转”市场,

游离实体之外

自2010年以来,货币信贷环境向常态回归,信贷额度趋于紧张,而阜阳市辖内以农村信用联社为主的金融机构用稀缺的银行资金从区域外金融机构大量买入商业汇票获利,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本地区金融机构票据融资增加、贷款增长的局面。2012年3月末,阜阳市农信社贷款余额187.23亿元,同比增长20.53%,而转贴现票据余额23.20亿元,同比增长31.37%,高于同期贷款增长10.84个百分点。2007年到今年第一季度末,转贴现业务变化起伏,增长趋势极不平衡。由于非回购式转贴现业务纳入贷款统计口径,就单个银行或地区而言,在某个时点转入、转出票据表现为贷款增加、减少,但实际上不是实体经济获得贷款的真实反映,而是银行或地区间资金的融入或融出。银行机构通过转贴现与区域外金融机构转入、转出票据,对于转入地而言并未真正反映出本地金融机构对本地实体经济的支持度。而对于转出地而言,也未实质减少资金使用量。因此,转贴现资金实际游离于经济实体之外,不仅不能准确反映区域间融资总量,影响贷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也易造成银行市场资金宽裕假象,从而影响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取向。

投资企业理财产品或基金,

削减进入本地实体经济资金

当前,金融市场存在大量投机和炒作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企业理财产品或基金。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1年,阜阳市金融机构累计购买企业理财产品58.31亿元。以阜阳市某区农村信用联社为例,2011年,该联社通过其他商业银行共购买理财产品12.73亿元,分别是2009年、2010年购买量的9.36倍、2.27倍;2011年该联社购买理财产品总量占存款总量的44.53%,是当年贷款新增量的2.64倍。虽然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投资可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资金收益,但是多元化经营应该是更好地辅助其主业发展,而本末倒置进行高风险对外投资,偏离了其主业发展和经营宗旨,导致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实质性减少。同时,又因其具有一定隐蔽性,潜藏了较大的风险隐患。据调查,银行业某机构购买理财产品,在财务报表中并未在金融投资科目下列支显示,而是在同业存放科目下反映,规避了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造成风险暴露的延滞和存款人利益的受损。

金融资源系统内上存,

资金外流异地

在统一管理体系下,金融资源的大量存在,使基层商业银行积极寻求其运用出路。其中,大量资金在系统内上划上级行成为基层银行分支机构选择的最佳方式,而当地法人的部分资金也以同业存放形式存放于当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012年3月末,阜阳市金融机构包括系统内上划资金、同业存放等资金余额为788.09亿元,同比增长13.92%;其中,系统内上存资金787.95亿元,同比增长16.45%,系统内上划资金占全部存款比例为56.3%,较2007年上升23.76个百分点。这些资金除小部分用于业务、结算等清算需要外,大部分在银行体系内流转,或分流到异地,造成地域性资金未能在当地形成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根本未能直接用于支持当地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篇(7)

一、经济金融化和经济民营化的对比分析

和经济金融化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民营经济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特别是中国特色的概念性质,不仅仅在全世界通用的概念界定上有所不同,在理论的拓展和外延发展上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有一种观点是我国的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形式非常相似,是一种非公有制的经济形势,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经营者的主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需要和官营、国营和国有经济进行区别对待,这样就可以将个体和民营企业、股份公司、乡镇一级私营企业等其他公有私营企业形式全部看成是民营经济部门。虽然当前我国对于民营经济的定义还有着非常大的挑战,但是从实际应用和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的参照目标多数都是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虽然这样,经济民营化也可以看成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中除了集体、国有经济以外的经济形式。

二、经济民营化的发展原因分析

在我国的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经济民营化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还是具备了一些自身的特有原因,总结来看主要存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的规模、影响和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民营经济的产出、就业、投资、创汇和纳税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可以表现出,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正在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下图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民营化发展趋势:

图1  世界经济民营化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还有集体经济相比较而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效率优势。从工业的行业数据来看,我国在2011年全国的民营企业注册数量占据了总体数量的62%,但是在整体的经济效益产出上来看却达到了71%。不仅如此,在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虽然其在价格上的优势削弱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润总量,但是从长期的视角来看,民营企业份额的增大却带动了整个行业所有企业的总利润上涨。所以可以看出,通过进步和效率进行发展的市场经济在未来会给我国的民营经济带来更加强大的发展力量,也能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的市场环境在国际上更加开放,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也更加强大,可以相信在未来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会涉足更多的行业领域,也能够在一些行业中与国有企业展开强有力的竞争,突破原有的技术瓶颈,朝着技术门槛更高的方向前进。

三、经济金融化视角下的经济民营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经济金融化的背景下,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民营化经济的金融化发展,随着我国的民营经济逐渐走入金融化的方向,包括实体经济的各种经济结构都会随之产生调整,而且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盛行也会从本质上对金融经济的所有制产生根本性地改变,给经济在未来的新发展提供更多的能量。

从整体来说,我国的民营经济的金融化发展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可以看出来:一个角度是最近几年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越来越多地向着金融体系的方向进行延伸和渗透,可以说到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中都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而且有相当多的民营资本通过主导金融资本、参与金融建设、抓住国有资本的推出契机进行金融股权的获得,已经能够对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形成有力的控制。从银行的行业来说,我国的民营资本已经进入了至少十家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在总资产比例上也突破了6%。在保险行业上,我国的民营资本已经控制了东方人寿保险和民生人寿保险,同时还有新华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华安保险等一些主要以民营成分为主的保险企业。在证券行业上,一些民营企业也已经开始通过直接参股证券公司来控制上市公司。除此以外,民营资本还在财务、典当、信托等行业上逐渐渗透,展示出了非常活跃的态势;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民营资本还正在通过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来为金融行业拓展新的发展渠道,这也正好符合了许多其他行业在产业资本上的探索方向。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地向着金融行业渗透,在这其中有一些谋求更大利润空间,甚至逃避政府原本对于自身行业限制的原因,但是从分红到管理,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的发展中,民营资本仍然表现出了与金融业展开合作的诚意。即使当前我国在政策上对于民营资本向着金融化方向发展还存在着意见上的争议,但是从对我国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所做出的贡献而言,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