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化学小知识

高中化学小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4: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化学小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化学小知识

篇(1)

    关键词:新课程;学法指导;化学思想;学会学习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后作业 有效尝试

一、当前高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出现的问题

(一)作业量过大,作业质量不高。

目前,由于一些高中化学教育者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总认为只有采用“题海战术”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让他们在大量的做题训练中掌握化学技巧。因此教育者在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以后,还会为高中生布置超多数量的课后习题,占用学生大量课后时间。长此以往,这种疲劳式训练不仅影响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削弱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作业内容设置缺少针对性。

如今,绝大多数教育者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课前备课与课上教学中,针对课后作业布置环节一般都是运用教学资料、辅导手册及习题练习册等。然而,由于很多习题簿与练习册中的内容都与教育者的授课重点不匹配,因此教育者通常只是象征性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极度缺乏针对性。

(三)作业内容没有层次性。

由于受到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及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然而,绝大多数化学教育者布置课后作业时都非常缺乏层次性,让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感觉不到难度,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丧失积极性,无法将课后作业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有效性的策略

(一)布置综合性作业。

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的那些课后习题存在比较明显的主观性,并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分难度等级。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教育者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真实状况分层次、分梯度地布置课后作业。如教授完氮族元素以后,教育者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在认真学习了本堂课化学知识以后,各位同学对氮元素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氮气、氨气、氧化亚氮、二氧化氮、硝酸是氮元素家族中的核心成员,它们之间能够实现随意转化。第一题:请各位同学结合课堂内容对这些元素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介绍;第二题,请各位同学将能够标识氮气和氮元素几种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表示出来,并得出化学方程式;第三题,请各位同学列举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氮元素,并运用互联网搜集一些资料。上文介绍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够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布置对比性作业。

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教材中存在很多相互关联却有本质区别的知识概念,教育者可以将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重点放置到课后作业当中,引导学生采用分析、对比的方式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掌握将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方法。比较常见的对比性课后作业包括离子键与共价键、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元素与核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与电离及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等等。教育者如果想要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这些对比类的课后作业,就要帮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笔记整理习惯,针对两种不同概念展开详细比对与分析,在现有基础之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延伸并总结出规律。长此以往,通过这类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另一方面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布置实践性作业。

对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之上更加熟练地应用化学知识,还能够教给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将教材中的“死知识”活用到生活当中。例如,某城市中的自来水厂一直使用的都是明矾净水,由于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水库中的存水数量已经难以支持市民的用水需求了,不得不开始尝试使用水质稍差一些的二道河水,在此种情况下,水厂如果不能够将矾的用量控制好,那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再如,教育者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有关蛋白质的小知识,去超市当中拍摄一些内含蛋白质的加工食物,并学习与实践鸡蛋羹的制作等实践类的课后作业,等等。

(四)注意课后作业的批改与反馈。

教育者要对化学课后作业的批改环节给予更多重视,并且将作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与详细介绍。针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教育者要专门针对他们的问题制订相关整改方案,尤其是当学生出现比较明显的进步以后,教育者还要对他们给予适当表扬,鼓励他们在日后课后作业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在课堂上合理准确地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很多教师都把这种教学方法用在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虽然讨论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利用,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是讨论式教学法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意义

讨论式教学法通常是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安排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相互之间提出观点,从而达到相互学习、促进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讨论式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小组的力量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学好高中化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重在将许多离散的小知识点创建进一个网络当中,然后根据知识网络间的联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能将各个知识融合到一起使用。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上课质量,让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应解决,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差异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过程当中,会产生观点,并且会在讨论时将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他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不同观点,然后根据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得出一个更完整、合理的观点,让学生表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讨论式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挖掘,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二、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小组合作分配达到优势互补

教师要想让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以“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分配,以便小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合理分析,这样是对讨论结果高效性的有力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防止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浪费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问题讨论的关键点。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讨论的关键点,然后对问题的中心进行论述,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加到小组讨论当中,积极阐述观点,丰富讨论的过程,让讨论的结果更加准确。例如在学习“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有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时可以结合学生个性进行小组分配,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尽量让每一个小组当中都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思维情绪活跃的、心思紧密的,这样的分配可以合理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实现小组的高效分配。小组分配完毕之后各个小组成员就可以在问题的讨论过程当中发挥自身特长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就会提出各种意见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得出化学课堂实验过程中的不足,然后通过采用较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改正。

(二)依据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主体

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可让学生通过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讨论,因为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灵感的产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学生讨论间产生的差异是小组讨论的重要内容。在实际讨论过程中应该按照自由讨论模式进行问题讨论,学生只要有灵感就可以举手发言,其他学生在倾听他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思考,在心中准备自己论点的构思,然后指出同学在发言过程中的不足,让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都积极发挥作用,不断对其他人观点进行思考,分析、整合,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为科学、合理,让学生都能够得到很大进步。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在学生学习了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的性质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方法,让学生对“铁的性质”进行讨论。教师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内的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讨论点的选择。在讨论过程中不论学生的起点为哪种化学物质,但一定要求各物质的转换过程能够清晰、合理,保证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性高,思维很活跃。如在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选择了稀盐酸而不是浓硫酸,这种讨论方法很好地尊重了个体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同学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发挥特长,让自身思维得到完善。

三、结语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经被教师广泛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十分枯燥无味,因此逐渐被广大教师遗弃,相对而言,讨论式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之间进行较好的沟通,可以在课堂上打开学生原本封锁的思维,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化学问题讨论的积极性。但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全面实施还需要面对很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育精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汤久妹.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2012,52(06)

篇(4)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微课教学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虽然内容短小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师生互动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是在传统课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2011年,国内兴起了“微课”热,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积极投身到微课教学实践中。在众多的教育方式中我们选择微课,是因为它给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学生们在“微课”学习方式下表现出的主动、自主、提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通用的,它受到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制约,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微课有讲授类、演示类、实验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型等多样性和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知识重点突出、资源容量小的特点,把微课运用于化学不同模块知识点的教学。提升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提升。下面介绍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一、利用微课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学环节中耗时最多,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即使教师费尽苦心,想尽办法来突破教学难点,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难点知识。如果借助微课,把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把各位老师的微课资源都放到同一个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同一个教学难点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只要进入这个平台,就可以获得多方的帮助,总有一款微课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另外,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它不仅可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拷贝的方式将其复制为自己的学习资源,对于化学课堂中的重点、难点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有效消化的知识 ,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通过微课播放来反复学习以达到加深记忆,巩固知识的效果。利用讲授型微课,帮助学生巧妙化解教学难点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各种类型,化学平衡,盐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化工流程题型的解法,有机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在网络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诠释,保证重、难点的顺利突破。学生的课前自学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讨论、分析、解疑和比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微课的另一个好处是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使用,也可以在课后复习使用,时间灵活。通过微课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攻克了教学难点,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微课真实呈现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化学课堂实验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实验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载体,通过实验还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化学课堂中要非常重视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实验类的教学内容就适宜用微课视频来教学。以《浓硫酸的性质》为例,教师可以先在实验室演示操作制作微课,在微课中,出现了浓硫酸与铜、蔗糖反应的实验装置和现象,再配以老师的讲解。在这一微课中学生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可以对浓硫酸的性质和强腐蚀性有感官印象。观察现象的学习形式远比教师口头上的讲解或者书面上直白的陈述来得更让学生印象深刻。与此同时,借助实验类微课,教师不仅可以节省了在课堂上因亲自示范所需花费的时间,尤其是在无形中规避了因实验所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这种微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发挥了微课提高课堂效率的价值意义。

三、利用微课将凌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与生活化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性质记忆熟练,需要记忆的多,教材内容中知识点比较多但又缺乏一些系统,因此学生记忆比较困难,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及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的不好,导致了化学成绩的不理想。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将几种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系统化。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微课将其系统化:

学生根据上述系统转化书写记忆方程式。

化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微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化学学习中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比较困难。我们可以用微课让学生认识精彩的化学微观世界,提高学生的微观想象力,例如原子的构成,原子之间是如何通过化学键形成物质的,通过微课可以架设从微观到宏观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微观知识宏观化。

另外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单质硅、二氧化硅、硅酸、硅胶盐均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学生未必能够发现其运用。而通过演示类微课,学生可以了解到焦炭在工业上的应用、刻蚀玻璃的方式、硅酸的制取方式、水泥、玻璃、陶瓷这三种常见的硅酸盐材料等生活小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更加认真专注地学习化学。

高中化学的知识难点多、覆盖范围广、综合要求高,许多学生在这一科目的学习上困难较多。而借助微课,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通过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加深记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归并能力、观察能力及应用能力。但是,微课的使用受到学生学习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双重影响,所以我们应冷静思考,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导式;体会;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97-01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校推行“学导式”教学模式已经好几年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从来没有减少过,特别是最近一年,老师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不再是停留在学习理论上。作为生物老师,我通过自己在课堂实践学校推行的“学导式”教学模式,感觉收获很大,不过也有不少困惑。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应用学导式教学法的几点体会和实践后产生的一些困惑。

一、体会

1、“学导式”的应用,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

导和学两个字,促成“学导”。“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即教学的层次和梯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和问题,有区别的进行教学。

2、“学导式”应用时,同时要注意教师的“导”

“学导式”中的“导”是关键,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即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要求适时、及时、恰当。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情等要素,有反馈地预设。能把握准方向,明确重难点,以更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进行反馈强化训练,同时做好补救和补充,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

3、“学导式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科特点

“学导式”注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于比较简单偏重于记忆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展示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小知识点,然后留时间给学生看书,让他们找出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相信比一味的让学生听,让老师讲,效果要好的多.

4、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研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长时间单一模式教学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给学导式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应尽量采取多一点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感,从学习中找到快乐。这样,学生也就会很主动的去学习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们自己找到方法,主动的去学习,是老师的最终目的。

二、本学科实践产生的问题和困惑

实践新教学法以来,本人觉得,在课堂上留大量时间给学生学习,会导致时间不够用,教学进度不好把握等问题.同时,谈论问题过程中,也会存在个别同学浑水摸鱼,不遵守课堂纪律,讲小话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有很好的把握课堂的能力。其次,新教材有很多实验,如何落实实验也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最后,从我个人与学生的交流情况得知,学生普遍认为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点比较琐碎,内容较难掌握,因此兴趣不是很大。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中生物教材与初中动物、植物和生理卫生相比,突然出现了许多陌生的没见过实物的名词,如:核酸、化学键、中心体、染色体等等,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

(2)学生刚上生物课,就要学习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有机物知识,而这时他们的有机化学还没入门,要真正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这必然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

(3)教材中有些概念没有严格注意其内涵与外延问题。如课本中的染色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广义上的染色体概念;既包括丝状的染色质形态,又包括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形态。另一种狭义的染色体概念:仅指高度 螺旋化的染色体。课本中两种说法混用,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另外,课本中有些说法较模糊。

(4)有些内容不够紧凑,略显罗嗦。不利学生掌握,比如第三章介绍了细胞膜的组成和作用,隔了几节。第四章又出现细胞膜的结构。不如放在一起,方便记忆。

(5)对于新教材,特别是选修上涉及的实验,让学生操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就只有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实际操作,不能做的,就放实验视频,同时老师去操作,然后将相关问题与学生分享。

三、收获(怎样做得更好)

(1)应注意与高中化学的同步协调,避免出现过多学生没学过的名词。

(2)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高中学生不可能一一通过实验来验证,但应该介绍一些生物实验的设计思想, 使学生获得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3)教材中应多举一些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