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4: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适度高速(年均8%左右),增长速度不要大起大落,并且各主要决定因素能够支撑经济增长在中长时期内(10年以上)保持这种平稳高速增长态势的可能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

从经济学角度讲,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约束条件主要表现:(1)资源;(2)环境;(3)人力资本;(4)经济增长方式;(5)自主创新能力;(6)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

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为突出的。发展方式问题,说到底是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与环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这些制约的良策。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循环经济应该包括四个要点。第一,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就是说,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要延长产品的寿命;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会有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首先要通过技术革新、生产进步尽量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对不得不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对其中可以利用的东西要尽量提炼、回收加以利用。第四,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建设加以保证。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大力发展新经济。例如,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新能源开发,包括物资回收、租赁业务、修补行业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提高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要做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配套建设。

首先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努力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另外,政府还要在教育上有突破性的举措;教育不仅是缩短贫富差距最有效的手段,更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力;未来的产业大军的受教育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可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亟需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配套支持条件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真正全覆盖,为广大百姓提供底线经济安全感;政府应该加大在健康医疗和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转贴于

5、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现存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达到反制约的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对策之一。

目前席卷全球、特别是严重影响西方经济列强的金融危机既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提供了机会。中国应该利用昔日优越感浓厚的美欧有求于中国的难逢良机,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注入信心与力量的同时,争取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领导作用,谋求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中国在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的基础上,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并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同时积极参与并争取主导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中国还应在充分了解西方底线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可接受的关于国际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体系改革的前瞻性议题,进而拿出细化议题的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以真正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结论

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必须保持高速平稳地增长。鉴于我国自然资源不足与使用效率低下、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有待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现存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阻碍态度等约束条件,中国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其中重点应该包括:(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5)努力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篇(2)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公布了《2009-2010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它根据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进行排名,中国在排名中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位居全球第37位,比2009年的名次提前了9位。瑞典排名第一,此后是新加坡和丹麦,其中丹麦曾在过去三年连续排名第一。全球共有6个亚太经济体排名进入了前20位,其中马来西亚(第27位)、中国和越南(排名第54位)分别在中上等、中下等和低收入国家经济群体中位于前列。报告强调,经历了近几十年来全球最严重的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领先的商业学院英思雅德(INSEAD)工商管理学院的协助下完成的,隶属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网络”和“信息技术与电信行业合作伙伴项目”框架下,已连续出版9年,涵盖世界上133个经济体,是世界上衡量各经济体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最综合、最权威的评估性报告。根据“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本年度的报告多方面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各种关联。

报告中使用的网络就绪指数(NRI)从三个方面衡量了各国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度: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商业、监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环境;三大社会主要群体―个人、企业和政府―使用并获益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准备就绪程度;以及实际使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的情况。

网络就绪指数采用的数据来自公开渠道及企业家问卷调查的结果,这是一项由世界经济论坛与本报告所包含的国家合作机构网络(主要的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所共同进行的问卷调查,旨在为评估国际网络指数提供重要、全面的数据。

篇(3)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显著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走过20世纪九十年代前几年的疲软后,1994年开始出现强劲增长。随着世界生产量增长率的提高,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速也相应提高。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4%,高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增速。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世界贸易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了9%,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多,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达到8.8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了16%,达到2.10万亿美元。

2.服务贸易、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其年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国际货物贸易。1996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2008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10万亿美元。

3.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数目剧增,大型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并且开始结成新的战略联盟。这对于加剧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国际市场的统一、推动世界市场的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和开放政策盛行,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全球和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世界性经济传递加速,相互依存加深。但由于各国经济上的差异,经济部门和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再加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发展,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范围扩大,竞争手段日益多样化、科技化。

5.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最基本的规则,并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出于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的需要,80年代以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美、加、墨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首脑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二、发展可持续贸易的对策

1.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在我国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坚持以可持续贸易为发展战略,离不开政府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宏观导向作用。一是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与贸易领域的活动,加强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优势,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坚决抵制绿色保护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合作中,熟悉其环保立法和贸易政策,深入研究WTO相关的环保条款和规定,从而尽量避免绿色条款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在我国无端遭受绿色壁垒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法律与经济措施来保护自己。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与贸易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管理。我国现行的贸易法中的环境法规,仍存在诸如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配套的监督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绿色浪潮的需要,就要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加强立法,使我国的贸易环境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大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及环保标准的宣传力度,发挥全社会的舆论和监督作用,做到执法必严。三是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通过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开展贸易,大量引入国外先进要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四是积极推行环境标志制度,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超级秘书网

2.在可持续贸易的战略选择中,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一是大力推广绿色营销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通过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破传统上对污染的末端治理方式的局限,加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新型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应该根据环境保护标准来选择生产所需的技术、原料、制造工艺、产品设计和包装工艺,以及用后废弃物处理等整个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二是积极开发各种绿色产品。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经验,将环保思想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绿色营销策略的指导下,开发出对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各种绿色产品。三是认真借鉴学习国外相关行业的绿色经验。我国出口企业坚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起步较晚。如果能够认真研究国外同行的绿色案例,积极学习绿色管理,大力引进绿色技术,无疑会使我国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更少的代价,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贸易之路。四是加强激励机制,吸引绿色型人才加盟。一方面,绿色型人才熟悉国外的绿色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绿色型人才懂得如何进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生产。因此,绿色型人才的引入,可以使我国出口企业成功避开国外的绿色壁垒,真正将发展可持续贸易的思想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4)

我很高兴出席此次“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国际辰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上海)国际论坛”,并和在座的中外企业家共同探讨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这里,我想重点讲讲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机遇和社会责任问题。

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现在,这种机遇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外资公司在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完善了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

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中国共清理了与国内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经济合作、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约3000件;使中国涉外经济贸易体制与国际规则和中国在WT0中的承诺相一致,一个统一、公平、透明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中国按照承诺修改了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取消了贸易、外汇平衡以及当地含量的要求等规定。按照承诺依法向外资开放了银行、保险、分销、旅游等服务领域。2001年至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近550亿美元。

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多家在华投资;银行、保险、证券、商业、旅游、运输、卫生、教育等服务行业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速度正在加快。

中国颁布《行政许可法》,规范了各级政府的审批行为。健全了审批公示制度,完善了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了行政审批责任追完制度等。经过清理,从65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清理出来的3948项行政审批项目中,取消1195项,改变管理方式82项。

这种法律环境的完善和中国加入WTO承诺的兑现,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便利环境。

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中国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向世界消费者提供了价廉物美的消费品,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增长的动力。同时也为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1年的109,655亿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182,321亿元,5年年均增长9.5%。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购买力越来越旺。2005年与2001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860元增加到10493无,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2366元增加到3255元。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扩大市场的对外开放。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了10%以下,所有进口配额和许可证都已取消。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部门,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为716亿美元。四年来,中国进口额年均增长超过28%,总共进口了21728亿美元的商品。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认为,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

中国有数量众多的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同时,高素质人才也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将超过300万人。

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万公里:铁路总营运里程7.2万公里、居世界第三;港口吞吐量41亿吨,居世界首位;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6.5亿户。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数超过9400万户,居世界第二。这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经济基础。

事实表明,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受益,世界也在受益。

第三,中国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竖持原则、信守承诺、主持公道、主张开放,成为维持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力量。

中国一贯支持加强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和富有活力的多边贸易体制,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必要的和重要的外部条件。尽管WTO在平衡反映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贸易利益上仍有不足,发展中成员的关注和利益没有真正得到公平的体现,但是WTO所倡导的公平、开放和非歧视等原则有助于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稳定,增加国际贸易发展的可预见性,体现国际事务共同参与的多边主义精神。

多哈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启动以来,中国始终以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全面参加各项议题谈判。四年多来,中国参加的谈判和会议达上千余次,正式提交的书面提案40多个,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中国为早日实现多哈回合谈判的成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为世界各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从加入WTO开始就是一个负责任的成员,认真遵守WTO规则。向全社会完全公布了加入WTO的协议,并切实履行自己的承诺。现在过渡期已接近完成,这意味着中国在加入WT0协议中所做出的承诺都已兑现。需要明确的是,对于一个WTO成员来说,每一项承诺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们既是义务,也是权利。中国会和其它成员一样,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更要享受好自己的权利。

二、外资企业在中国获得历史性发展的同时,也应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承担历史性责任。

首先在华外资企业应该为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全面建设―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样一个目标,既宏伟、又艰巨。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中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还有近8000万;在城市还有2000多万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中国需要每年解决1000多万城镇人口的就业,农村也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等等。

中国是所有在华外资企业发展的家园和土壤。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也为外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家可以推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中国在此期间又为所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提供了多一倍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因此,在华外资企业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现,适应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中国实现小康做出自己的努力, 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二,在华外资企业要十分关爱自己的员工,为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和谐社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的社会条件,关爱职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为2400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从业人员的10%。这些员工得到了就业机会,他们辛勤工作,恪尽职守,为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与企业共生存同发展。当前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充分保障自己员工的合法权益。要为他们提供与他们劳动相称的薪酬,依法为他们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并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安心、愉快地工作,在为企业发展继续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充分分事企业发展为他们带采的实惠,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此,企业要遵守中国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安全生产法和劳动法等。除此之外,企业也应根据自己的可能和条件,对社会公益事业多献一份爱心、多做一些奉献。

社会和谐了,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安康,企业才能人财兴旺!

第三,在华外资企业要融入中国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靠全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同时,只有在中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利润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但不是也不应当是唯一的目标,企业要在关注利润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关注人力、环境、资源、市场、社会等因素。这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不断优化这些条件和环境,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企业的责任。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保护和优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作为己任。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靠科学发展观,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来实现。对一个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要靠自己的经营理念,要靠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爱护人力来实现。

因此,我的结论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融入并致力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为企业的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可能。

女士们,先生们,此次论坛,汇集了一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中外优秀企业,也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我相信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将对加强包括在华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5)

在与会专家看来,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世界经济之所以出现不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国家的内部出了问题,失衡各方要首先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而不应一味谴责对方。

与会专家也认为,要找出应对危机的措施,就需要问诊危机,认清世界上存在着的两类经济结构失衡。一个是中国的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过高的储蓄率对应着过低的消费率。另一个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失衡,与中国正相反,表现为过高的消费率和过低的储蓄率。

两种相反的失衡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形成互补关系。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储蓄中的一部分借给发达国家,这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用美元的主导地位,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金融监管也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西欧国家则通过大量借债的办法来支持经济的繁荣。

但是,尽管各个经济体面对两种经济失衡都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经济繁荣,但失衡中暗藏危机风险。

中国经济的不平衡

中国经济对内不平衡,可能并不表现为消费的不充分,特别是物质上消费的不充分,而是表现在城乡差别大、地区差别大、商品和服务差距大、服务的消费相对于商品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以及相对于物质财富、金融财富增长迅速,而知识财富、人力资本增长缓慢,生态财富更是负增长。

中国经济对外不平衡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比较落后。制造业很发达,占GDP的比重高达48%,但高度集中于低附加价值的低端产业,中国靠低端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获得了贸易顺差。

但是,中国经济不平衡给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所有工业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而所有原材料、能源产品价格都在上升。不过贡献之外也带来问题,中国的进口,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的进口越多,对世界造成的压力也越大。还有环境和排放问题。另外,产成品价格上涨,全球的通货膨胀可能会重新上扬,廉价储蓄和资本也会减少供应。

为实现经济平衡增长努力

世界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发达国家转向更高水平的经济形态,即后工业化阶段,该阶段虽然痛苦,但也难以从根本上治愈失衡。发展中国家为扭转失衡可发挥更大作用,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让它们得到更多的经济资源,在未来发展中不至于被甩得更远。中国为此可以做很多事情。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目前应该做的,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也将因此受益。

专家指出,为解决内部失衡,应努力做好储蓄与消费的平衡、内需与外需的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平衡和地区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平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转变发展方式

世界的未来必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切实可行的做法是迅速采取全球性的综合对策。但到目前为止,可能仍未能正确理解和抓住这种平衡的经济层面问题。具体而言,无论是在国家、区域还是全球范围的决策过程中,可持续发展都被视为一项只有富人才有实力争取实现的长期目标,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这样,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就被置于彼此排斥的对立面上――其中一个目标的实现必将以牺牲另一个目标为代价,显然,在这场较量中,经济利益完胜。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难将可持续发展对话转化为切实行动。

中国更需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驱动的增长模式即将走向尽头。中国现在的货币与GDP比率是世界第一,超过了180%,流动性泛滥,造成金融体系无法承受外部或内部的冲击。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储蓄与消费结构失衡最深刻的根源。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对分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资本所有者的收入越来越高,而作为社会主要消费力量的劳动者的收入越来越低,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专家也强调,中国虽在“九五”规划中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但直到现在仍未达到预定的要求,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障碍。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消除体制,建立有利于创业的经济体制。 “十二五”规划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需要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今后的改革中,一方面,政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由政府做的事情,让市场去做。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监管,在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基础社会保障、提供良好教育体系等方面,应尽自己的责任、加强自己的工作。如果改革工作做好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经济失衡问题就能够进行地更快、更好一些。这样,中国就直接或间接地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绿色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家指出,绿色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新的绿色发展模式下,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挑战不再被单纯当做问题,而是被视为实现新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机会。绿色增长的推动因素是新思路、变革性创新与尖端科技,特别是在信息和通信领域。资金支持对实现绿色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要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各种融资手段,还必须创造公共和私人资金之间的协同效应。

政府的引导对实现绿色增长极为关键。公共政策必须能够有效内化全球气化的外部性,从而有效促进私人资金的注入,解决绿色增长领域私人投资收益低的问题。通过财政手段制定合适的碳价格,如取消对化石燃料的补贴、征收碳排放税、制定排放交易方案,这些都能有效地把资金从高碳经济活动引向低碳活动。需要制定长期的借贷和投资政策,建立适当的法规和激励机制,减少机会成本和不确定因素。

协调全球的碳政策、措施,也有利于筹集气候行动和绿色增长公共资金。同时,多边开发银行(MDB)与联合国体系进行合作,通过将气候行动纳入国家、地区的发展计划,充分利用绿色投资。资金对绿色技术发展也同样重要。在创新技术的初始阶段,政府拨款对于研发极为重要,在技术研发阶段,公共部门必须与私营部门进行合作。此外,政府对气候相关研究和创新的支持也有助于开发绿色增长新融资手段和产业发展,包括碳市场、碳基金、碳计量、碳排放经纪公司或持证中间商。

绿色增长为亚洲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通过这条道路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可以让其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和环境目标。绿色增长为目前所面临的许多全球问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办法。

篇(6)

关键词:生态管理;企业;经济发展;经营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社会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21世纪,世界经济将走出一条信息化和生态化紧密结合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走生态型企业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各国经济乃至各大跨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当然也不能例外。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 ,要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一、企业的生态管理

所谓企业生态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的原理,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采用集约、高效无害、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对废弃物循环再生以及能量的多重利用,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有机统一的一种经营理念和所实施的一系列新型的管理活动。

二、 生态管理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实施生态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保证。企业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撑,同时企业又是资源消耗的大户。传统的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意味着企业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资源就越多,生产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这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必须加快经营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而企业的生态管理正是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着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即以资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无损害或损害轻、废弃物多层利用等为特征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使企业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施生态管理是顺应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接轨,如果不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就会在世界经济中将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态势下,我国企业如果不能迅速地将自己转变成生态企业,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也将在与生态型跨国企业的竞争中无立足之地;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的作用日趋削弱,而非关税壁垒(如 绿色壁垒 )日益凸显,国际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的生产。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提高其产业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制定实施了标准化的发展战略,不遗余力地参与制定和修订国际标准,力争使本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确保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地位。这些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产品出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加强企业的生态管理,开发生态产品,绿色产品,才能有助于我国企业打破一些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生态管理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维度相互联系成的系统整体的发展,其核心是:当代的经济增长不能破坏后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利益。21世纪是人类社会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也一直是国内外极为关注的大事。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长期以来地大物博、资源大国的观念掩盖了矿产资源总量不足的现实,也淡化了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势必会带来资源和能源更高水平的消耗,产生难以修复和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企业,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实施生态管理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一方面,企业是各种资源的消耗大户,而可供企业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少,这必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又是产生污染的源头,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必然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的后果,而这种灾难性的后果也必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并形成一个相互利用,相互制约,同时又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市场、技术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改变。如果企业只顾自身的发展并以破坏环境、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受到破坏的外部系统同样会反过来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有效途径

1.树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思想。树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就是指企业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即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有利于后代人的生存,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费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经济增长模式来发展经济。这是企业发展思路的创新,也是中国企业稳健成长的关键。

2.加强政府的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政府的经济政策体系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实质是要通过对经济行为的激励与约束和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组织来实现生态经济的目标,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保护社会的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目标的统一。政府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应包括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与金融政策等等。例如加强产业政策的建设,将各个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的重要参考,鼓励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的发展,同时限制能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将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等。

3.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必要前提。因为这既可为企业进入市场设定环境准入条件,又可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环境竞争机制。在鼓励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贯彻执行已有的法律法规,又要制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专项法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4.实行清洁生产。所谓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改善管理,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措施,从生产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在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最终结果是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减少企业生产费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加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事实表明,环境污染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相联。有关测算指出:如果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废弃物排放1000万吨;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50万吨,等等,这将大大提高环境质量。因此,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势态上看,积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既坚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提高环境质量的愿望。

5.强化环境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在强化环境管理方面,做到努力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严格按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要求实施环境管理;要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验收,并始终坚持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的相应标准要求,不仅要做到达标排放,而且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区域环境容量要求,决不超过总量控制排放指标,不对外部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作者单位:黄芳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黄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涛齐齐哈尔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永东,路杨.生态管理发展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7,4:66-69.

篇(7)

关键词:企业危机预警 原因 管理意义

危机是指一种处于特别危险的境地或十分紧要的危险关头。企业危机是指企业正在面临着威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事情,处于危险境地。而企业危机预警则是根据整个行业和发展环境及企业的现状,预测企业可能存在的危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从而帮企业防范危机,规避风险,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或控制其进一步的发展,以较少危机对企业的损害程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频频发生金融危机,不断发生企业破产危机案。企业危机预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关注和研究,建立企业预警机制迫在眉睫。

一、企业危机预警产生的原因

要建立企业危机预警机制,首先要分析、研究企业危机预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更好地促使企业建立企业危机预警机制。

(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

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出现,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中国自2002年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之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加入了经济全球化这个行列之中。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提供了追赶发达国家的机会,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对我国的民族企业造成严重的冲击,不少企业纷纷破产。另外,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如何在竞争激烈、波云诡谲的世界经济市场中求得生存,这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着的最严重的危机。

(二)企业自身转型、可持续发展需要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许多转折,怎样才能力缆狂澜,做出正确的抉择,是每个企业领导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处理得当,企业就会稳步、持续地发展;但处理不当,“一棋不着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例子也彼彼皆是,严重的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如破产、倒闭等。如2004年大型国有企业河北涞源铜矿破产案件。涞铜是国家一中型铜矿企业,始建于1966年,1972年建成投入生产,经历了30多年,到了2000年,资源枯竭,开始走下坡路。到了2004年,资源缺乏、拖欠员工工资,无法继续运营,最终宣布破产。涞铜的破产并不只是因为资源的枯竭,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仍采取传统的人工开采技术,没有更新技术,也没有有效合理地开采,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多方面因素冲击的情况下,没有进行及时的转型和改革,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最后只能破产。但是值得安慰的是,涞源县委、县政府在涞铜破产后妥善处理涞铜资产,解决涞铜职工工资问题,对涞铜进行了顺利的改制。由此可见,企业在战略转折点必须加强危机预警管理,抓住机遇,完成转型和改革。

二、企业危机预警的管理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者的危机意识

缺乏危机意识,危机即将到来却全然不知,这是导致企业危机出现,危机程度扩大的重要原因。古语有云:“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在繁华兴盛的时候,加强企业危机预警的管理,通过宣传、培训,加强企业领导者的危机意识,在危机尚未到来之前就可以根据相关征兆进行判断,预测危机,采取相应措施。如摩托罗拉公司在2003年非典时期,因一个员工患了流感,就立刻启动危机预警系统,采取相应措施,向社会捐赠、实行员工轮班制,随时关注流感动态。抓住机遇,树立了公司的良好形象。危机即是机遇,如何把危机转化为转机,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危机意识。

(二)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非常重要。良好的危机预警系统有利于企业在危机到来之前就完善自身内部的管理系统。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危机应对计划和危机防御机制,从而对企业的各个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其次,针对危机态势,进行内部系统调整,如部门调整、员工调整、技术更新、制度改革等等,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因此,加强危机预警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完善。

(三)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和国家发展一样,也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企业无论是在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还是衰退期,都要加强企业的预警管理,随时分析行业动态、社会环境,监测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寻找企业发展机遇,及时进行转型和技术更新。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结束语

总之,目前的市场经济就像一个巨大蛋糕,分的人很多。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分得一杯羹,企业就要各取法宝。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管理,加强企业领导的危机意识,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才能在危机到来之前,及时做出防范和处理,减少损失;才能未雨绸缪,化危机为机遇,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 论企业危机预警产生的原因及管理意义[J]. 中国商贸, 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