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2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业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成为国家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面临许多新课题。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国内建筑类专利技术授权13000余项,公开的国家级工法256项,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土木建筑类论文约为3000余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仅占同期国内全部专利申请的1/30,与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做出的贡献和地位严重不符。透过这些数字,可看出目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明显滞后,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存在以下情况:
1.1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及其相关权利、未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等,目前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制度,企业的内部核心技术秘密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一是从业人员跳槽频繁,进入新企业后,这些技术秘密甚至商业秘密就为新雇主服务,二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建设方往往把未中标的方案无偿给中标方以“优化实施方案”。这些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严重的扰乱了建筑市场,扼杀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增加了建筑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1.2专利侵权纠纷日益增多
近几年建筑业开发应用的新发明、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官司时也有发生。如建筑设计“盗版“、建筑产品仿冒、招投标过程中技术方案被盗用、建筑业软件被侵权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施工方在施工中使用涉嫌专利侵权产品和技术,订立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等。而且国内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偏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许多企业靠抄袭、仿冒他人的技术或产品特别是专利技术生存,因此频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1.3行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建立
建筑行业的侵权现象普遍、维权困难,是业内公认的事实。表现在领域内各环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少人对《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了解不深,转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政府部门审批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前置审查和把关。行业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
1.4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够
建筑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很复杂,企业申请了专利,要防止别人侵权,必须花较多的精力去辨别、收集证据,解决过程漫长,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使建筑企业对专利保护的信心不足。另外知识产权权属分配因难,一个建设工程有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参建、专业分包等单位参加,造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2.形成目前现象的主要原因
2.1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很多建筑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层次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评优工作中技术水平还不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市场体系不完备,很多因素干扰市场的规范竞争,取得市场效益不能有效依靠科技进步;二是科技攻关动力尚需加强:建设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明显扭转,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技术需征求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处于被动状态,发挥不出科技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基础性研究缺乏支持: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不够,很多研究因得不到经费支持无法立项。如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建筑施工节能及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等研究工作都相对滞后于工程建设;四是投入得不到应有保障:建筑企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基本以自筹资金为主,会因经费问题受到影响;五是虽然目前国家对建筑企业资质申请中技术中心的建设有了明确要求,但其认定和评价主要依据工业企业的模式,没有突出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工作定位、考核评比等方面不相适应,造成技术中心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施工企业经营与创新中没有充分发挥用。
2.2建筑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在研发与市场开拓方面还有一些衔接不够的地方,研发成果的应用渠道不够畅通,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根据2007年调查结果,授权专利实施率小于30%的占一半以上。
2.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显数据显示近80%的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也没有专人来负责这项工作,90%的企业没有对所拥有的品牌进行评估,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发展对策
我国建筑业从内部来讲,亟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从外部来讲,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建筑业要走向世界,尽快改变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的状况刻不容缓。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政府层面的对策和措施
其一,改变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专利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其二,引导建筑企业制定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减少因专利保护不充分、不及时造成的高新技术流失;其三,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传播与运用,科研中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起点和水平;技术引进中避免侵犯专利权;其四,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和开发实施基金,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扶持;其五,加大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及行政处罚力度,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
3.2作为建筑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学习有关法律规定,能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又能规范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二是无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设备与技术的二次开发,都应积极申请著作权与相关专利,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三是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法律状态,提高建筑企业品牌意识,注重商标注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在工程招投标中要对标书采用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和图纸版权登记检索,营造建筑业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建筑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工程建设方遵守法规,尊重工程承包企业,从业人员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意识。只有环环相扣,全面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张建平.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设科技,2007.2.
论文关键词:建筑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是否拥有别人所无法模仿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作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控制、激励、调整人的能力并将其整合到组织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人力资源开发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建筑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所有人员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3个部分: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超过劳动年龄没有退休或已经退休但仍在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可以把建筑业人力资源划分为2大类:(1)现实人力资源。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即现在在职的从业人员。(2)潜在人力资源。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正在各级各类建筑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想报考建筑类学校,将来有志并能从事建筑业工作的人员,以及将来想进入建筑业工作的其他人员,主要指从事建筑业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住宅、生产性建筑、公共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从1978年的3.8%逐渐增长到2004年的7.0%(见表1)。
表1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重/%
3.8
4.3
4.6
4.6
6.5
6.6
6.6
6.7
7.0
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3)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
但是,在建筑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工程质量低劣、市场缺乏规范、生产方式粗放、技术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除了有体制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业人员素质太低。大量的农民拥入城市从事建筑工程中最基层的技术工作,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得建筑工程质量不高,甚至建筑安全和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论文开题报告。因此,迅速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成燃眉之急,而研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办法和对策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战略认识
对建筑业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施工队伍技术工人大量流失,大量使用农民工,建筑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长期缺乏有力的对策和根本性措施,对教育培训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行业现象”,是一种行业发展的误区,不从提高人的素质的视角来研究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将很难以现代化的姿态去肩负21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2.2.2 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远未建立
依法治教、依规兴教的观念在行业主管部门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在行业发展的许多法规、条例中,没有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没有培训和教育标准的要求。因此,建设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建设教育的发展,缺乏法规的推动,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2.2.3 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尚待建立
教育培训尚未形成体系,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更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针对潜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针对现实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体系不相匹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忽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普通建筑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与毕业生规模呈倒金字塔型结构,不适应建筑业用人结构要求。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必要与合理的衔接沟通,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类型从业者对教育的多种需求。现行的学制系统尚未形成面向社会自动调节的机制,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结构还未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职业岗位上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变化自动调整。
2.2.4 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经营者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不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费用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而培训开发经费的来源只能由培训开发机构自行解决。造成了培训开发的成本部分转嫁于受培训的员工或其企业,形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致使培训开发的范围、内容、深度受到制约,培训开发效果不能达到期望的高度。
2.2.5 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方式,初步做到了打破级别界限,建立岗位管理新模式;打破身份界限。建立企业员工新概念;打破分配界限,建立易岗易薪新方式。尽快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但部分企业在此方面的工作有些滞后,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学历资历、轻能力水平的现象。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有效发挥。
3.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旨在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论是已知或未知的人力资源,其主要通过培训、职业生涯开发及组织开发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主要有培训、教育、就业与使用、学习、规划、配置等。
3.1 建筑企业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指在将组织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员工从事学习和训练,增长员工的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使员工能胜任目前所承担的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与任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建筑业人力结构应是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双层主体结构。因此,建筑企业职工培训的内容分为管理人员培训、工人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建筑企业领导及主管教育培训的职能部门要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长期坚持、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做到思想、计划、组织、措施全部落实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使企业的职工培训制度化、正规化。
通过培训,使员工具备三大素质四大能力,三大素质包括以下素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建筑业人力资源的第一素质,是核心素质;专业知识、技术、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第二素质;文化素养、人文知识和环境意识构成第三素质。四大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专业能力是指由于从业人员是从事建筑业专业(或职业)工作的,因此必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从业人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协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能够采纳不同意见的宽容能力等。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每一个员工(包括工人)都必须有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只有具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算作一个符合21世纪需要的合格的建筑业人才。
3.2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优化,即配置的各种资源必须必须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二是总量投入的优化,即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总量按需投入。因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从结构和总量两个方面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具体包括项目经理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和劳务人员的优化配置。
项目经理部人员在项目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分为项目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是完成施工任务的最高责任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项目施工过程中责、权、利的主体,在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项目经理必须由公司总经理来聘任,以使其成为公司法人代表在工程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人。
劳动力的配置应根据承包项目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工种需要数量进行。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与劳务合同,接收到劳务分包企业派遣的施工人员后,应根据工程的需要,或保持原建制不变,或重新进行组合,组合的形式有3种,即专业班组、混合班组或大包队。
另外,还要建设项目管理高效团队,加强对项目管理高效团队的激励。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将项目成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创造出一种开放、自信、团结、协作的气氛,使项目成员有统一感,强烈希望为实现项目目标做出贡献。作为项目管理的主体,项目团队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的最终实施效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团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意义重大。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考虑到工程项目自身的特殊性,有必要将满足激励和目标激励引入工程项目的团队管理中。
3.3 建筑企业员工学习教育
持续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构造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构建终身化学习体系将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唯一办法。
终身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就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把终身教育放在建筑业里来考虑,就是建筑职业生涯教育。建筑继续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了继续其职业发展所进行的业务培训活动,旨在使其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持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加深,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管理水平。
为了实施好继续教育,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就地、就近、就便办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以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经过资质认定后都可成为建设继续教育的基地,使建筑业从业人员都能随时随地接受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建筑业 营改增 税制 改革 准备
建筑业的“营改增”税制政策执行早在2012年就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现如今,国家先后在运输、服务性行业、电信行业等试点实行“营改增”政策以后,势必也会逐步倒逼建筑业贯彻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故而在此严峻形势背景下,建筑业必须要有实行“营改增”政策的觉悟,做好该税制政策实行前的准备工作。唯有如此,建筑业才能客观认清现状,积极迎接挑战,发挥“营改增”政策执行的优势,并尽可能规避对建筑业发展的不利、负面影响。
一、建筑业在“营改增”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抵扣问题
1、材料支出抵扣问题
建筑业之所以未能在“营改增”税制政策执行初期就纳入试点运行中来,主要和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经营模式不配套有关。由于建筑行业结构复杂、系统多元化,诸如联营或者发包转分包等合作模式比比皆是,所以房产工程项目一般分布相对较散,从而导致工程作业原材料采购多而杂,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相对困难,导致实际进项税额抵扣一波三折。如此一来,基于这样的“营改增”形势下,企业可能增加“税负”。
2、建筑动产租赁业的抵扣问题
行业内工程开工所用的大型机具或重型机械设备主要由企业自行承担购入或者以租赁形式获得。在现行国家2013[37]号文件中曾明确规定指出:有形动产租赁行业的租赁水率为17%。不过,原有的营业税却仅占5%。因此,这对租赁业而言也可以称得上一项重要挑战。对建筑业而言,其机械设施租赁、周转材料租赁等也同样属于租赁业的经营业务范畴中。故此,依据当前形势来看,租赁业很难得到足额增值税进项抵扣,所以这部分税负承接而来的风险必然要由建筑业来转嫁与分担,导致建筑业实际税负加大问题产生。
(二)发票的整理、认证、收集问题
依据目前现行税制规范内容所强调的进项税额认证问题,我们可知增值税进项税额需要在180天内完成。而建筑业的产业链条中劳动输出行业所占产业经营模式中比例较大,和传统生产制造行业发展经营模式有着显著差异,特别是工程建设多、分布广而杂、材料购入多等,所以在180天内进行发票整理、认证等工作执行难度较大。
(三)现金流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项目周期长,年内各月度收支不可能完全配比。为按实际情况方便计价,目前建筑业普遍实行的是建设单位验工计价,从验工计价和付款中直接代扣缴营业税的方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建设单位将不能直接代扣代缴增值税,直接由建筑企业在机构所在地按当期验工计价确认的收入缴纳增值税。由于存在质保期等情况,验工计价也会直接扣除质保金后确认价格。现实中,建设单位验工计价后并不是立即支付工程款给建筑企业,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这种种因素会造成销项税和进项税的极大不同步。企业不仅需要垫付工程项目建设资金,还要垫付未收回款项部分工程的税金;又由于未收回工程款,建筑企业也对分包商、材料商拖延付款,也得不到其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导致无法进行进项抵扣,这样必将导致企业经营性活动现金净流出增加,加大企业资金紧张的程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二、建筑业在“营改增”形势下的前提准备工作探讨
(一)建设地方税体系
在“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实行下,地方政府以往的营业税主体税种的财政支出平衡性问题即将打破,即地方政府要面临主体税种缺失的过渡难题,势必会一定程度动摇其收支基础的平衡性,故而强化地方税制体系建设已然势在必行。
同时,建筑企业的情况比较复杂,“营改增”涉及面广,影响比较大。因此,对于统筹我国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本文建议建筑业“营改增”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扩大的模式,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地区差异,合理把握改革进程,分批分期有序推进建筑业“营改增”工作,平稳改革,最好准备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二)尽快熟知并掌握增值税体系知识
营改增”税制改革试点运行前,建筑企业要通过各种有力、有益的再教育方式来学习“营改增”税制体系知识,特别是各阶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以及采购人员等,都必须要深刻熟知并掌握税法及“营改增”相关体系知识。同时,要做好必要的财务统筹部署工作,以便在政策试点运行到来之际,能够提前通过充分准备来应对多变的诸多问题,包括加强和建设业主单位间的沟通、协商等,以便于竣工未能决算的办理程序尽早及时办理。
(三)材料支出的抵扣问题
针对“甲方供应材料”的抵扣问题,笔者建议甲方或集团企业应加强和供应商之间的协作与洽谈,但缔约合同条款应有各参与方完成共同签订,以利于各参与方的增值税进项税可同步予以抵扣。此外,还需必要做好企业内控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工作,从制度编制与敲定,再到制度在各级部门人员中的贯彻执行,以强化公司内部的内控执行贯彻水平,便于增值税进项税票顺利取得,实现查缺补漏。
(四)发票认证、收集和整理问题
对企业进销项和相应进项税额要定期予以及时汇总,并强化各类票据管理。在营变增后,税项缴纳监督更为规范与严格,但建筑企业间的发票量却还是居高不下,所以关于票据的审核、收集、认证等处理流程相对繁琐,周期较长。因此,建筑企业要认清形势,设立专属税务管理岗,切勿一人多岗,并要积极纳入税务管理型人才,以做好准备工作,强化发票管理。
(五)现金流问题
关于增值税开票及履行纳入职责的确认应以收到业主单位支付工程款之日作为基准。要加大对资金流问题的管理,以强化资金周转效率,尽可能使提高应收账项的处理速度,并根据决策、战略要求等合计调度资金,避免“营改增”实行后资金面断层。
结语:
在国家深入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形势背景下,先后实行该税制政策的运输业、服务业、电信业等势必会倒逼建筑业。建筑业为化解这项政策执行的行业压力,应积极迎接挑战,做好必要的“营改增”税制改革试点运行前的准备工作,以促进建筑业更为有序、稳定的顺利进行,降低“营改增”的负面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兵华.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会研究.2014(04).
金华市作为浙江省的建筑大市,一直处于浙江建筑业的领军地位。然而,随着省内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金华市建筑业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时期。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历史跨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金华市建筑业现状分析
2.1金华市建筑业发展现状。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富国安民的基础性产业,科技进步的创新性产业,文明建设的窗口型产业。对于金华市来说,建筑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金华市建筑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模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地位稳固确立。近年来,金华市建安总产值连续5年增量超百亿,年均增长率达31.5%,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0万人。全省产值第一的建筑业企业也在金华东阳,即中天建设集团,产值达到116.85亿元。
(2)结构趋于合理,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高等级建筑业企业总量不断增加,行业资质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全省建筑业企业总量已经超过5000家,达到5275家。其级企业数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3)质量理念明确,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几年来,全市建筑业工程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工程合格率100%。创市(地)级以上优质工程650多项,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85项,国家鲁班奖和国优工程奖13项。
2.2金华市建筑业存在的问题。虽然金华市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省内其他建筑大市以及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较,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企业整体素质欠佳;②行业资质结构有待优化;③市场诚信问题比较突出;④市外市场份额有待提高;⑤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3现状分析。金华市建筑业在规模上、总量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毋庸置疑是建筑大市。但是,金华建筑业在效益上、效率上却处于较后的位置,可谓虽大不强。因此,金华要实现建筑强市的目标,必须在保持和发扬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还要尽快实现转变。
3. 金华市建筑强市体系的构建
3.1 建筑强市的概念、特征。“建筑强市”是近几年在国内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简单地说,就是要大而强,即数量上大、质量上强,并且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3.2 建筑强市的内涵。所谓建筑强市,不仅是规模、总量这些数量意义上的大,更要考察效益、效率等质量意义上的强。要成为建筑强市,建筑业应该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的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金华市建筑强市规划指标。根据《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筑强市建设的通知(金政发〔2007〕14号)》文件规划,到2010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3.3.1建安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建安产值累计达4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业年均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8%以上;年均利税率达6.5%左右。
3.3.2行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级企业达6家以上,一级企业60家以上,二级企业180家以上。
3.3.3质安创优能力进一步提高。创国优“鲁班奖”和国优“银质奖”工程10项以上,“钱江杯”等省级优质工程200项以上。
3.3.4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一级注册建造师2000名以上,二级5000名以上。
3.3.5节能降耗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标准。
4.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建筑企业要在国际竟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竟争优势,而核心竟争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竟争优势的战略基础。构建建筑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途径大致有三条:
第一,内部培育核心竟争力。即建筑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植根于不断积累的建筑企业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并通过内部管理使其得以培育和巩固。第二,外部并购核心竟争力。外部并购是指建筑企业通过对拥有构建某种核心竟争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资源的建筑企业进行收购或合并,从而建立起某种核心竟争力的策略。第三,联合开发核心竟争力。建筑企业赢得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是针对核心竟争力进行投资。如果缺乏内部培育核心竟争力,可以通过联合开发,即建立合资建筑企业和一些战略联盟的方法来获取一些技能和资源,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必须的新竟争力。
5. 建筑强市政策保障体系
5.1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建筑企业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企业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从外延量的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质的提高。
5.2完善建筑法规体系,深化行政制度改革。面对建筑业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工程担保保险体系、国际工程信息网、行政审批制度等,有关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建立健全覆盖建设系统各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5.3健全行业信用体系,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当前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的重点在于:制定建筑市场责任主体的行为信用标准;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同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连接,形成更具有约束力的社会信用管理新体系。
5.4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构筑建筑人才高地。首先,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大建筑科技推广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的转变。其次,建筑企业要有意识地建立科学的人才储备梯度和结构层次。第三,建筑企业要利用雄厚的资金资源,与高校建立研发中心进行科技攻关。
5.5改进工程质量监管,健全安全防范机制。建设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建筑企业要狠抓落实,使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联动行业发展论坛机制和市场现场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只有进一步发挥政府对外经济合作对国际承包工程的带动作用。贯彻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立足本市、服务全省、走向全国”的经营方针,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承包工程,输出劳务。集中优势力量,巩固提高大城市重点建筑市场,积极发展其它传统建筑市场,大力开拓西部建筑市场,金华才能实现从金华建筑大市到建筑强市的转变。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所设建筑管理类各专业,一般只涉及建筑业运行中的某些局部环节,所开各课程大多数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业务,学生对建筑业的全貌缺乏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则弥补这个不足,通过对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全面描述,使学生了解建筑业的整体状况,知道建筑市场的运作方法,便于就业后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树立建筑业的全局观念,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我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并能用教材中讲述的理论进行联系和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建筑业、建筑活动的主体、建筑产品的特征、建筑生产的特点及建筑市场和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对自己将来从事建筑工程专业工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对建筑工程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对未来自身在建筑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的兴趣,锻炼他们口头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认识职业中需要的专业工作态度和和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以外,我还做了如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增加中国建筑史的内容,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建筑业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有我国建筑业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内容,在这里,我为学生补充讲述了中国建筑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开始讲述,然后是奴隶社会的夏、商、四周、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的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年)的隋、唐、五代、宋、辽、金和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279~1911年)的元、明、清等朝代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并配上大量各朝代著名建筑物的图片,讲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辉煌历史,更加热爱建筑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计算及分析例题。该书的内容均为文字性的概念和说明,给出的公式只列出了公式和代表符号的意义,没有列举相应的例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在讲课中先讲述公式,根据课程内容补充了大量例题,并在课堂上讲述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随后布置作业时视公式难易程度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计算练习题并予以解答,进一步考察学生掌握概念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类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来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
(3)部分课程内容由原先的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转变为学生主讲、老师讲评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部分课程由学生先自学后,然后到讲台上面向其他同学讲授本节课主要概念和内容的方式,抽讲的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讲解的清晰和整个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予以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老师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课,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学习用品的奖励,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上讲台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4)改变作业方式。教材课后的习题均为单一的问答题,在讲述完课程内容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己设计作业习题的方式,然后自己进行答案的填写,例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习题的方式可以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对错、简答等,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会完全一致,虽然老师批改作业工作量增大,但老师可以详细记录和分析学生作业情况,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后,进行透彻的评讲,对作业好的学生予以点名表扬,并针对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该书第四章建筑生产第二节建筑生产的主要要素中讲到对劳动力的管理,主要讲到了目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案例该部分内容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将有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课中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劳动合同法的全部条款,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劳动合同法争议与判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对社会上各种有关劳动合同的纠纷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劳动权利在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自拟一份去某企业工作进行短期劳务工作而签订的劳动合同,以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 建筑业;“营改增”;税制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50
[中图分类号] 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83- 02
1 建筑行业关于“营改增”的背景和必要性
1.1 建筑业“营改增”的背景
自2011年“营改增”方案以来,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服务等;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等、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以及广播影视服务等;邮政服务业3大行业已成了试点行业,并且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范围以内。虽然方案中明确指出暂时不包括建筑业,但是国家在试点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建筑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1%,而且相关政府部门已经组织了不少学者以及建设行业协会对建筑业“营改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相关影响的测试。就建筑业企业的特点而言,如产成品的价格较高、对应的产业链上游企业较为复杂且税种较多等复杂现象,因此要调整建筑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职能就必须从税制改革入手。
1.2 建筑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改革是我国经济得以长期增长的有效措施,但是也因此造就了我国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在税制改革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起点较高。一些需要缴纳增值税的企业有时候并不能对其进行税额进行抵扣,这在生产设备的购进以及提供生产性劳务中较为常见。也因此这样类型的建筑业企业常常背负着较为繁重的税负,如此企业就无法快速地对自身设备、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这跟一些适用增值税消费型的企业做比较就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在2004年之前,我国的建筑业中关于固定资产等设备的购进采用的是营业税的税制,使得这类型的企业无法进行相应的税负抵扣。随后的改革中也有相关的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准许抵扣相关的进项税额,但这并不完善。而“营改增”则是处理这一弊端的有效途径。如此就是使得建筑行业的设备得到及时更新,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相关产业链之中的企业的税制改革也会逐步得以实现,降低企业税务负担。所以“营改增”其实在建筑行业也有着必要的意义。
2 “营改增”对建筑业3个方面的影响
2.1 建筑业的企业对于税务筹划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剧
理论上而言,建筑业实现“营改增”之后,相关的企业税负会得到减轻。而这样测算的主要前提在于施工建筑企业从市场外部所获得票据能够得到合理的管理,并且所有采购发票能够及时地到位。而现实的施工建筑企业本身具有两大特殊性。①建筑业往往有着施工项目较为分散与不集中;施工地点多为郊区或者一些偏远的地域等。而且施工建筑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居多,供应商也有较大的选择幅度,即建筑业的原材料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此就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取得增值税发票,那么施工建筑也在进行税额抵扣时就会出现无能为力的情况。②由于建筑业所需要大量的劳务来支撑,其劳务费用和核算也是该行业的一个主要成本。而这大量的劳务多数是来自与建筑劳务承包公司或者一些零散的民工组织。往往民工那里无法取得正规的增值税发票,这就造成了该部分的进项税无法抵扣的现象。而从税率上显示,施行“营改增”之后的税率为11%,导致与原先3%的营业税相比增加了8%的税负。
2.2 施工建筑业的资金链管理风险加剧
建筑业的资金链一直都是业内人士首要关注的问题。施工建筑企业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工程款支付往往有着严重不匹配问题的存在,特别是一些大额工程款,虽然合同中明确了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但是由于建设单位多数存在资金调拨困难的现象,如此就造成了支付延缓。而“营改增”之后将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经营性支出,使得企业的资金链安全受到更大的威胁。即建筑业施行“营改增”后,施工单位将会出现未收到工程款的情况下预先垫付增值税税款,如此企业的资金链就管理风险就会加剧。
2.3 建筑业企业的会计核算难度增加
建筑业企业实行“营改增”之后将会对相关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提出进一步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会计科目核算方面的挑战。建筑行业类的企业会计核算在“营改增”之前只需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科目上做相应的核算,而贷方发生额则是进入“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如此简单而明了。但是实施“营改增”之后,建筑业企业的关于增值税的核算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就会陡然增值。该会计科目的三级科目将会有9个科目栏,而其中进项税额的科目栏就会达到5个借方科目,销项税额等则会出现4个科目。如此就增加了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复杂程度和难度。②来自财务报表的方面的挑战。在“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前,建筑业类的企业的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之中已经包含了营业税,而税制改革之后,营业税将会被剔除出来,而当期确认的费用只是剔除了部分原材料的进行税额,因此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大,利润也会相应地降低。此外,“营改增”也将会对企业的资产、负责产生影响。建筑业类型的企业对购入固定资产等设备的入账价值是抵扣增值税后的价值入账,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较高的资产负责率。同样的,当固定资产净值下降时,企业的资产结构也会发生变化。③在财务活动中关于增值税发票的规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查验、报税等业务也将会进一步加剧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即面对如此多而复杂的增值税相关业务,相关人员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才可能避免出现工作上的失误。
3 针对“营改增”对建筑业的不良影响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3.1 正确把握“营改增”税制改革导向积极应对税务筹划中的问题
“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导向之一就是为了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而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因此,“营改增”势必会存在有利于企业的一面。因此建筑业在未来面对“营改增”的税制改造之时应该做好长期的调整的准备。首先,因为建筑企业在供应商方面的尤其一些不规范供应商方面极难取得相应的规范增值税发票。这就会加剧企业的税务筹划难度,加剧企业的税务负担。而根本上就是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出,提高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但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得到改善,因为“营改增”就是为了规范这样的问题而出现。其次,就本质上而言,“营改增”就是让企业灵活领会税制改革政策,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加强增值税的抵扣意识,合理把企业的税负化整为零转移到相关产业链之中。最后,“营改增”必然会给建筑企业提供新的税务筹划的空间。因为“营改增”就是为了企业能够及时地更新固定资产设备和改进技术。因此建筑企业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之时应当对本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税务筹划的能力。
3.2 加强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优良的资金链管理环境
“营改增”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促使企业进行管理改革。当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在于管理体制落后,资金链安全往往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原因具体如下:①“营改增”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机会,建筑企业应该借此机会改变其粗放型管理经营模式。按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企业能够借助“营改增”实现较为稳定资金链管理模式,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②企业应该加强与供货商以及税务局的合作,全面实现税务发票的合理到位,避免因发票不到而发生的资金流失现象,从而减少企业税负压力。
3.3 强化会计核算培训提高财务会计核算技巧
“营改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建筑业的财务人员的身上。企业财务人员的会计素养和业务素质往往是税制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企业应该加强财务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的培训,同时强化财务人员的税务知识。实务中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税务方面的知识都是较为缺乏的。所以企业应该借助“营改增”的机会,加强财务人员的税务知识培训,增强相关人员对“营改增”的政策和实际操作的了解。特别是对劳务成本的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关于“营改增”之后,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判断增值税发票的合规性是否对建筑企业造成较为有重大的影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这方面发票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詹敏.“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的影响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4(2).
本文通过走访陕西省建筑行业/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对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求;改革调研
为了摸清咸阳市乃至陕西省建筑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建筑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清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找出现有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点和不足,为大力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内涵建设工作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调研,分析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的岗位分布、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找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增强职业标准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性,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1建筑行业现状
1.1行业现状
近两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受到经济下行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压力,比较低迷,但从2015年起,通过政府推进国家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我国“一路一带”项目、“亚投行”成立等契机,为我国建筑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未来中国建筑业不仅要在国内继续扮演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角色,更要借助中国投资海外的契机,打入国际建筑市场。在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和加大保障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建筑业未来的走势不仅健康平稳,而且一定能继续呈现上升走势。
1.2企业现状
陕西省共有6413户建筑业企业(进入我省住建厅统计系统),从业人员136.16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注册建造师7.77万人,占比5.7%;小型项目管理师约为5.4万人,占比仅有4%。以上数据表明陕西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技术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及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无学历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也无职业资格。截至2015年,咸阳市共有711家资质内建筑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从业人员约16.1万人。仅从调研企业及项目管理层人员的不完全统计,学历结构比例分析,研究生学历占6%,本科学历占30%,大专学历占30%,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14%。
2区域发展优势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的西咸新区,随着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及大西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西咸新区目前已将46个总投资额达1186亿元的项目列入今明两年开工计划,分别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范例等领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0亿元。建筑业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以尽快提高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未来本地区高标准建设的挑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会借助西咸新区的发展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建筑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3.1调研表分析
我们向83家建筑企业和项目部的102名员工下发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调研表”,用以调查建筑企业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力、课程体系、证书要求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3.1.1培养目标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102名企业员工(含毕业生)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认可。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及进度、工程质量及安全、造价控制及成本、建设工程资料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及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1.2证书要求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建筑十二大员中,建筑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让他们从事“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及“资料管理”的工作。这一结果应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发挥借鉴作用。
3.1.3毕业生能力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建筑类企业更看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能熟练掌握“施工组织和进度管理能力”、“施工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及“施工质量、安全标准、规范的查阅和检验能力”、“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及“社交礼仪和社交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与CAD制图能力”、“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等。除此以外,企业还在“外语能力”“、工程监理的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常用材料应用与检测能力”、“建筑招投标和合同的编制及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求一般了解。
3.1.4课程体系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开设16门专业课程中,企业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课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工程制图与识图”及“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及“工程测量技术”及“顶岗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及“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这9门课程和1个教学环节应作为该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和重要的教学管理过程。
3.2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预期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专业岗位竞争能力增强,行业/企业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转换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形式的挑战。
3.3行业/企业对就业人员能力的要求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第一,要有建筑识图的能力,能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第二,应具备各建筑材料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同时能利用一些材料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性能来把握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第三,应具备建筑测量能力;第四,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能合理把握工期、正确调动人力物力,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利润最大化;第五,应具备基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力等。
4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改革的建设思路
4.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修订现有的人才培养定位,以质量员、安全员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以资料员、施工员为拓展岗位,参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研究制定本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需求及相应的学习领域。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的不完全统计,建议该专业每年招收100人。
4.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基本合理,只从课程重要程度来看,建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这十门课作为专业核心课。降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重要度,但应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4.3专业教学模式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贯穿“三个基于”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和“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的实施过程指导教学,选用各工作过程对应的工作岗位,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使专业课均围绕同样的“项目”背景,推进各课程的教学进程。为学生将所学各专业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运用,为接下来的企业顶岗提供能力保障。
4.4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实施双带头人制度;通过培训研修、企业锻炼、经验交流、技术研发等多种途径,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打造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实训场地、设备、环境及校外实习条件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努力新增更多的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合作教师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之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加强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
作者:陈妮 雷海涛 许方伟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