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险公司业务举措

保险公司业务举措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4: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保险公司业务举措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保险公司业务举措

篇(1)

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专、兼职机构和个人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规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基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提高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基层保险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真分析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实施新的竞争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篇(2)

一、国有保险公司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当前,国有保险公司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造成的机构臃肿,人才匮乏,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服务滞后,经费困扰,遗留问题多等。

形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机制缺乏灵活性。由于国有保险公司的组织机构形式是一种以纵向管理为主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人员实行的是档案工资制,工资总额卡得很死,没有松动的余地。由于机制不灵活,形成了外部的优秀人才难进、公司内部的优秀人才难留、经费紧张,发展业务难抓的困境。二是改革缺乏力度。目前,国有保险公司对改革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三是有的基层公司缺乏全局观念。当前,本位主义严重,为了本单位的利益,钻总公司一级法人为经营核算单位的空子。为了多捞业务费,弄虚作假,搞水分保费,泡沫保费,造成整体经营亏损。四是人才缺乏优良环境。在人才培养上,只用不培养;在人才使用上,论资排辈,压抑了人才的成长;在人才的发展上,缺少空间,缺乏现代化设备,使人才难于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在福利待遇上,低位、低工资、奖金少,使人才难于养家糊口,分散了人才精通自己本行业业务的精力。五是发展缺乏整体性。因国有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目标和定位只有原则性和方向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步骤,业务的发展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级经营管理层唯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有限的调整,制约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六是生产产品缺乏自。原《保险法》第106条规定:“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金融监管部门制订。”这条规定限制了国有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只有销售权,而无生产权,造成了产销分家。因而,使有些保险产品脱离实际,客户不欢迎,销售不顺畅,给发展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七是业务管理缺乏新经验。国有保险公司现阶段对业务的管理仍然是处于粗放型。其表现在管理不细、制度不严、缺乏典型的成功经验。八是缺乏高科技。外资保险公司入境后,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发展业务,抢占国内保险市场,分割市场份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为此,国有保险公司要认真钻研科技,依靠科技大干快上,快速发展业务。九是经费缺乏来源。国有保险公司经费的主要来源靠营业费,业务发展速度慢,保费收入少,营业费就少。资金运用不活,途径狭窄,因而经费来源缺乏多种途径。十是反腐缺乏严格的制度。近年来,国有保险公司虽然对反腐倡廉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往往是写在纸上,喊在口上,出现了问题,查处不够得力,形成了防不胜防、堵不胜堵的被动局面。当前,国有保险公司治理腐败,着重要抓好对“三乱”的治理,即乱赔款、乱送钱送礼、乱花钱。同时,对于已经制订的有关反腐倡廉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并加大查处力度,严格制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二、国有保险公司走出困境的对策

第一、改革体制,适应发展。目前,国有保险公司现行的组织结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从金融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资源配置。难以实现资本扩张,难以增强偿付能力,严重阻碍着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的建立,不利于向现代金融企业发展。为此,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经营体制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起股份制保险公司,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第二、精兵简政,减员增效。由于国有保险公司是按行政区域设立保险机构,因而,形成了机构庞大而臃肿,人员多,增加了费用开支,影响了创利。为此,必须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把按行政区域设立保险机构,改为根据区域经济状况、业务量大小来设立机构。对促进业务发展关系不大的行政机构,要予以撤销或合并,要通过买断工龄、内退、缩短退休工龄期提前退休、采取末位淘汰制等多种办法来进行减员,实现减员增效。

第三、培养人才,启用人才。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启用人才必须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入WTO后,为使国有保险公司在与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紧培育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短缺的各类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员工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把员工队伍建设好,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并大胆使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促进保险业的兴旺发达。

第四、优化产品,推动畅销。新《保险法》第107条规定: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这一规定解决了过去保险产品生产与销售分家的矛盾,实现了保险生产与销售的统一,有利于保险产品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产销对路。国有保险公司应很好抓住这个契机,生产更多更好的适应客户需要的保险产品,进一步促进产品畅销和市场繁荣,推动保险业务的发展。

第五、业务涵盖,走向国际。目前,经济全球化、竞争自由化、信息化的发展,使竞争的范围由区域扩展到全球,由国内扩展到了国际。为此,国有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不但要面向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有专家认为,“区域性的公司必然走向灭亡”。保险业不但存在规模经济,而且也存在范围经济,保险公司只有不断扩张保险业务范围,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六、培养中介,降低成本。充分利用保险中介机构和人展业理赔,既有利于国有保险公司开拓保险市场,增加保费收入,又可以节约自营机构场地、人员等费用开支,降低经营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若将中资保险公司的展业与理赔分流到中介机构,每年可以节省费用50亿元。目前,我国的保险中介成份比较单一,正式启用时间比较长的还只有寿险营销人,他们在从事业务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为此,在开展中介业务时,要注意做到:一是要抓紧培育保险中介市场;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进行推广。当前,开展中介市场还缺少成功经验,因此,及时总结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十分重要;三是要加强监管力度,坚决纠正保险中介机构和人在开展中介业务中的不规范行为,使这支队伍迅速健康成长。

第七、运用科技,提高效益。普遍推广和运用高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界各国保险公司都已经普遍运用了高科技发展保险业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加入WTO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展业理赔、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等要迅速达到和超过外资公司的水平,就必须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用高科技来推动业务发展。

第八、集约经营,集中管理。实行集约经营,集中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业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有保险公司从根本上与外资保险公司抗衡的战略选择。应按照“发挥传统优势、扩大独特优势、培植后发优势、聚合整体优势”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业务为中心,了解市场、融入竞争,提升经营层次,突出经营重点。在产品销售上,要不断扩大保险园地;在市场开拓上,要把主攻点和增长点放在抢占大中城市的市场份额上;在经营方式上,要从小而全、零而散的经营向集约化、规范化、块状化方向拓展,把根本点放在提高经营效益上;在资源配置上,要体现出自己的经营特色,实行壮强择优政策,不搞扶贫济困,尽量避免费用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

篇(3)

关键词:“营改增”;保险营销;应对策略

1引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6年3月24日共同颁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规定保险业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营改增”会对保险公司的税负和业务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将对“营改增”在保险营销中产生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措施,以促进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

2“营改增”对保险营销的影响

2.1产品价格的影响

对于财险公司而言,经营的绝大部分财产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都将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于寿险公司而言,由于一年以上人身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被列为增值税免税政策适用范围,只有一年以下短期人身保险产品(主要是短期健康险、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将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因而,“营改增”对人身保险产品价格影响较小,对财险产品价格影响较大。由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实行备案制,保险产品价格短时间内无法变动。“营改增”后企业购买短期人身保险产品和财产保险,同样支付100元钱,其中94.34元计入相关费用科目[100/(1+6%)=94.34元],5.66元计入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进项税)。而在“营改增”之前,支付的100元要全部计入相关费用科目。可以说“营改增”之后,保险产品“降价”了。

2.2营销成本的影响

由于增值税价外税的性质,价格和税金是分离的,这一点与营业税是完全不同的。含税价和不含税价对公司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手续费,以不含税价格为基础计算的手续费和以含税价格计算的手续费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保险公司原使用的保费收入考核、手续费佣金的计算、企划奖励方案等将面临重新测算。根据税法规定,将委托加工或者购入货物用于分配给投资者或者无偿赠予他人的,均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保险公司在日常营销中,都有很大金额的业务推动奖励、客户活动赠品等支出,这一部分支出产生的17%的销项税将分别计入佣金支出、业务宣传费等科目,增加了企业的支出。

2.3营销模式的影响

目前保险公司的营销模式有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营改增”对直接销售的影响不大,但对于间接销售影响比较大。间接销售主要有个人人销售、中介渠道销售。由于保险公司个人人数量众多,但产能低,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或季销售额不超过9万元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相反,专业、兼业保险中介公司由于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3保险营销应对“营改增”有效策略

3.1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

保险公司在制定业务推动企划方案、向客户赠送宣传品、召开产品说明会、举办业务培训、日常购买办公用品时,应充分考虑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抵扣带来的减税作用。在相同条件下,优先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次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的供应商,其次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的供应商。严格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有关规定,依法获取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3.2减少营销中的视同销售行为

根据税法规定,将委托加工或者购入货物用于分配给投资者或者无偿赠予他人的,均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保险公司在制定业务推动企划、赠送宣传品,采取以现金补贴代替实物发放。确需实物激励的,可以采取人自行购买或公司统一以人名义购买,公司给予现金补贴的方式规避视同销售行为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

3.3重视使用中介渠道

根据《关于个人保险人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45号),保险公司可受托为人汇总代开增值税发票。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人突破700万人,但其中绝大部分月收入超不过小微企业标准,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抵税。对于财险业务和短期人身险业务,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保险中介公司提供保险服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抵税,还可以要求个人人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成为个体工商户,并到税务部门办理涉税登记,从而可以委托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税。

4结语

保险业的“营改增”是重难点问题,保险企业应尽快适应增值税征税的新要求,根据“营改增”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企业的营销模式。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如“视同销售行为”的政策,给保险业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共同推动“营改增”后保险业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茂林.浅析“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7(10).

篇(4)

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做好森林保险工作。稳定林业生产、分散林业风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利于保障林农经济利益,提高林业生产者再生产能力;有利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者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增强发展林业的信心;有利于减少林业投融资的风险、改善林业投融资环境,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推动保险产品和优化业务结构,森林保险工作的开展既能够拓宽保险市场。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保险业提质增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及农民灾后自救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扶持林业生产发展为目标。以确保林木安全和促进林农增收为重点,认真做好我县林业保险工作,逐步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森林保险险种和服务创新,增强林农及林业企业抵御林业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林业风险保障机制,力争实现林农得实惠,林业得保障,保险得发展,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引导和鼓励林农、林场、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加森林保险,1.政府引导”各级政府运用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调动多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增强林业的抗风险能力。

以发挥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2.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财政保费补贴政策。

坚持诚实守信,3.市场运作”承保机构要按照市场原则。依法合规经营;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强化风险管控,确保理赔到位。

要广泛宣传发动林农自愿参保,4.自主自愿”林农、林场、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愿参加森林保险。不能强迫参保对象投保。

财政、保险公司等部门要加强协调与联动,5.协同推进”县林业局牵头负责全县森林保险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做好林业保险的宣传、承保、勘察、定损、理赔、防灾等各环节工作。

三、保险内容

一保险机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县分公司。

二保险标的生长和管理正常的商品林、公益林以及我县去冬今春造林未成林地等。

因火灾、洪水、泥石流、冰雹、霜冻、台风、暴风(雨、雪雨(雪凇等灾害造成被保险林木流失、掩埋、主干折断、倒伏、死亡或鉴定死亡,三保险责任。保险期限内。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以确保灾后参保者能迅速恢复生产为目标,四保险金额和费率。根据“广覆盖、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原则。以亩为投保计量单位,每亩保险金额按保险林木的再植成本暂定为400元,年综合保险费率不高于4‰,即每亩每年保费不高于1.6元。保险金额为每亩保险金额与保险林木面积的乘积。

五保险期限。一年。

全面掌握我县保险标的信息,六承保。由当地林业部门会同县保险公司对全县林木进行摸底调查。为做好林业保险承保工作奠定基础。县林业局林政股配合保险公司按照保险相关条款要求收取保费,同时发放保险凭证。保险公司根据收取保费和发放的保险凭证进行签单、承保。

被保险人应在24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保险公司受理报案时,七查勘。发生保险责任事故时。要明确告知出险保户准备好相关的索赔单证,并配合勘察人员进行受灾现场查勘。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后,勘察人员须在48小时内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勘察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全面了解掌握受灾情况,并根据权限及时逐级上报灾害损失情况。

需要灾害损失鉴定的由林业保险灾害损失鉴定小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鉴定,八定损。成立县林业保险灾害损失鉴定小组。根据勘察损失情况。并公布鉴定结果。

计算赔偿金额,九赔偿处理。保险公司根据灾害损失情况。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协议后,十个工作日内赔付,并对赔付结果进行公示。

按保险金额赔偿。全部损失经一次性赔偿后,1.全部损失:保险林木发生保险责任内事故全损时。保险责任即行终止。

2.部分损失:保险林木发生保险责任事故但未达到全部损失标准的为部分损失。部分损失根据损失程度的比例赔偿。

四、保费补贴及资金结算

一保费补贴比例

财政对投保户给予保费补贴。林业保险实行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财政补贴制度。县林业、财政部门共同向市林业局、财政局提出自愿开展森林保险的申请和承诺落实保费补贴资金承诺函。批准后,按照投保则补、不保不补的原则。市财政和中央财政再分别给予保费补贴。其中,对商品林投保户给予保费总额75%补贴,具体比例为:中央财政负担30%省财政负担25%市县财政负担20%对公益林投保户给予保费总额95%补贴,具体比例为:中央财政负担50%省财政负担25%市县财政负担20%

二财政补贴资金结算方式

一年一结。县林业局和保险公司签订公益林补贴协议后,1.公益林采取县级统一结算。由县林业局向市林业局和市财政局提出申请,经市财政局核实后,将中央和省财政承担的保费补贴一次性拨付给保险公司。

一年两结。每年5月30日之前和11月30日之前,2.商品林则实行据实补贴。县财政部门会同林业部门对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已签订的保单且投保人已经交纳保费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并由县财政部门统一汇总上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会同市林业局对县级上报的保费情况文件、保险凭证等相关材料审核确认后,将财政应承担的保费统一拨付给保险公司。

三资金管理

并实行专项管理,保费补贴资金由县财政部门预算安排。专款专用。保险公司业务服务费用按以下标准提取:赔款(含已决赔款加未决赔款低于当年保费的60%时,保险公司按实收保费的15%提取;赔款高于当年保费的60%时,保险公司按实收保费的20%提取;赔款高于当年保费的80%以上,保险公司按赔款后所剩保费提取业务服务费。对于已投保的农户,政府不再给予受灾农户相同用途的财政补助。

险管理

提高应对巨大森林灾害能力,为确保林业保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要提前准备巨额风险金,逐年滚存,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如遇巨大自然灾害,保险公司可以使用巨灾风险准备金赔付出险农户。保险公司以当年所收保费的85%为止赔上限。若当年保费收入扣除赔付费用尚有盈余,按相应比例扣除保险公司业务服务费后,剩余部分全部转为巨灾风险准备金,逐年滚存。保险期内林业保险赔款超过年收保费的85%时,保险公司申请动用巨灾风险准备金。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负责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政府成立县林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及综合协调工作。林业保险工作由林业局牵头,林业局、财政局、保险公司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研究制订林业保险的政策措施,提出林业保险发展建议,组织联合调研,动态跟踪检查林业保险的进展情况,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

二明确部门职责

协助保险公司做好保费收缴和理赔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1.林业局:负责林农的组织、发动工作。对林业保险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并与保险公司共同制订林业保险有关制度、协议、技术规范和标准,参与林业保险灾后勘察定损,提供必要的专业鉴定作为理赔依据,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确保专款专用;保费补贴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2.财政局:负责做好保费补贴资金的预算、筹集、拨付、监督管理、结算等各项工作。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从服务“三农”全局出发,3.保险公司:负责全县林业保险产品开发、宣传、展业、承保、理赔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提供政策性林业保险业务的宣传、承保、防灾防损、勘察定损、理赔等专业化服务。保险凭证、理赔款项要落实到农户,保险凭证要载明投保地块的详细坐落地点、保单号、投保面积、保险责任、保险金额等信息;承保和理赔情况要张榜公示,得到农户认可,保险公司要按保险条款及时进行赔付,不得随意更改理赔标准;林业保险出单和补贴申请程序要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应在农户缴齐保费后再出具保险凭证,并据此申请财政保费补贴资金。农户承担的保费没有缴齐的不能作为申请财政保费补贴的依据。

篇(5)

一、以“五力模型”为基础的浙江财险行业分析

下面,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从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的其他企业威胁这“五种竞争力量”角度分析,对浙江财险行业的市场特征和经营结构进行研究。

1.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强。目前,浙江财险市场已逐步形成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资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市场格局。一方面,多家中资保险公司凭借其自身优势,在浙江市场发展迅速。人保、太保和平安老三家发展优势明显,浙商财险作为第一家总部设在浙江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具有极强的地域优势,国寿财险凭借其强大的寿险营销员团队,现已占据市场份额第四位。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逐步放开,外资保险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手段对浙江保险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现今,利宝保险、爱和谊保险已经在浙江站稳脚跟,大型国外保险财团对浙江财险市场早已是“虎视眈眈”。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与生产企业不同,笔者认为财险公司的供应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渠道业务供应商,包括汽车经销商和各类保险专兼业经纪公司。二是车辆售后服务,包括汽车4S店及各类汽车修配供应商。从渠道业务供应商角度看,汽车经销商掌握了大部分新车业务来源,主导了新车业务佣金标准的议价权,不断抬高业务手续费。从车辆售后服务供应商角度看,理赔环节汽车配件价格、质量参差不齐,在财险公司定损报价中“隐患重重”。近年来,为贴合市场需求完善客户服务,各家险企还争相推出大量延伸服务,加快行业发展的同时经营成本急剧上升,加重了自身的负担。浙江财险行业赔付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保险企业原本就微弱的利润空间。究其原因,市场上大型汽车修理厂及4S店牢固掌控着理赔环节的市场定价权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修理工时费和汽车零配件价格方面都出现了大幅增长,汽车修配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定价偏高是浙江财险市场不争的事实。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强。一方面,购买者保险意识淡薄。保险业在中国仍处于兴起阶段,保险市场还很不成熟。虽然浙江地域经济发达,但消费者保险意识较弱,大众对保险产品观望而不去购买是普遍现象,保险市场仍然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另一方面,购买者对保险需求量不足。购买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范围狭窄,众多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普遍存在相似性,购买者对保险公司的可选择性强。同时,中国保险业发展初期寿险营销模式较为粗放,社会影响恶劣,对我国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民众对保险公司存在不信任,客观上造成了保险需求量不大的现状,保险产品供大于求。

4.潜在新进入者威胁强。保险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总体处在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保险业的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冲击着保险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人们对保险意识观念的转变以及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利益,不断促使投资者的进入。近年来新筹建的中资财险公司保费增速很快,外资保险公司随着浙江财险市场的放开也纷纷涌入。僧多粥少,势必对浙江财险市场的各家公司造成不小的冲击。

5.行业内替代品的其他企业威胁强。保险替代品是指那些与现有产品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功能的产品。从保险产品的功能来看,一方面为人身、财产等提供保险服务,另一方面也给购买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行业间分析,银行业存款、理财产品对寿险业的投资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对财险公司的产品冲击较少。从行业内部分析,各家财险公司主营业务的产品条款、费率具有极高的同质性,行业内替代品的其他财险企业威胁强。

二、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1.以竞争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著作,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竞争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这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随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因此,如何通过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确定合适的定位就成了企业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企业在特定产业中的竞争通用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这是企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的三个基点。

2.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现今中国的保险行业同质化程度高,财险公司试图通过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企业文化差异化策略建立竞争优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市场大多险企对市场、对业务的选择空间都非常狭小,面对开放的保险市场,竞争的压力会让险企时常处于被动选择的境地,专一化战略在浙江的财险市场可选择性也不强。面对行业盈利空间收缩,经营成本居高的现状,保险公司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有针对性的制定价格策略,如何提高不同业务的盈利性等问题。综合成本率的快速升高,进一步挤压了原本就脆弱的盈利空间,如何降低保险公司综合成本应该是战略管理方向选择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制定成本领先战略,实施降本增效是保险公司目前的最佳选择。

三、保险公司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具体举措

1.深化集中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提升运营效能。集中化管理是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趋势,集中管理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效果显著。笔者认为,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引下,集中化改革的方向必须围绕人才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保险公司各层级的考核要以效益为导向,提高人均运营产能。机构考核体制以利润目标的完成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调动前端干部、员工的主动能动性,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激励优势业务的拓展,科学提高人均运营产能。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用。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尝试开发契合公司实际工作的系统,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充实IT类人才队伍。

2.深化渠道改革,降低业务获取成本。

2.1优化资源,建设专业化的销售团队。根据专业化方向和渠道资源相对优势,组建基层机构销售团队,激活四级机构,通过销售团队培养公司渠道专业人才。应加强渠道业务的考核激励、渠道资源的协调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为基层机构专业化销售团队展业创造条件。2.2管控品质,提高优质业务续保率。强化效益为先的经营理念,加强渠道业务品质管控,促进优质渠道、调整边缘渠道、严控亏损渠道。对于车商、银保、经纪的高点位渠道业务,抓好续保管理,夯实续保考核制度,逐年消化并摊薄高点位支出,良性循环。

2.3狠抓落地,加快网电渠道销售联动。稳步推进电销外呼等新销售渠道,依托电子商务和网络等手段创新销售模式,降低业务销售成本,提升竞争力。

3.差异化的承保费用政策,严把“进口关”。加强业务细分,利用差异化的承保政策与费用政策,能有效弱化同业竞争者对优质业务资源的冲击,提升公司整体业务质量。

3.1根据赔付情况,细化承保政策。对标的的承保实施精细化管理,不同地区、不同险种、不同险别均需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承保条件。业务选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扶优限劣。借助风险定价模型等现代技术和工具提升风险识别和选择能力,准确识别哪些业务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哪些客户能提升公司价值,判断后续服务是否与客户带来的效益匹配。

3.2利用费率与费用杠杆来调整险种盈亏。在业务结构调整中,基于各险种经营成果的分析,适度提高那些在公司业务中赔付率高的险种费率,同时对这部分险种的手续费率适度降低,并与业务员的绩效挂钩,鼓励业务员承保优质险种。通过保险费率和手续费率的双重调节来“撬动”险种结构向赔付低、效益好的险种倾斜,最终达到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3.3改善车险承保流程,实现车险保单逐单成本核算。传统的车险承保流程中,核保环节只是对业务质量审核的环节,核保员只是单纯的政策执行者,核保员对业务的判断仅仅根据该业务的赔付情况进行判断。而一单业务能否盈利不仅与业务的赔付相关,还与该笔业务的保单获取成本相关。因此在车险承保环节构建逐单核算成本的核保机制,根据逐单的赔付成本预期、手续费成本、税收成本等进行审核。一方面可结合逐单的历史赔付情况等个性化信息来实现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保险成本的滞后性带来的管理难题。

4.精细化的理赔管理,严控“出口关”。

4.1提升前端管控能力。理赔岗位人员明确职责,责任到人、考核到岗,提高前端制度执行力。通过细化管理权限,加大案件管控力度,强化监督职能。在案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建立三道监督审核,对重案、疑难案件提前跟踪介入,督促全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质量。

4.2理赔考核突出准的导向。制定并完善考核体系,降低周期类指标考核权重,加大对理赔质量、赔付成本的考核权重,通过对理赔前端的质量考核,突出赔案准确性,提升理赔效率,降低理赔案均赔款。

4.3严厉打击虚假骗赔案件。加大“反欺诈”打击力度,建立和完善案件抽检制度、奖惩机制,建立警民联动机制,形成打假高压态势。借鉴反欺诈防渗漏系统等新型技术和先进经验,监督并提升理赔管控能力,杜绝虚假骗赔案件。

篇(6)

依托外方股东美国大都会140多年雄厚的保险从业经验,中美大都会将很多创新的做法引入中国,IT建设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既重视成本控制,又兼顾了IT系统的先进性。

2004年3月,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由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和首都机场集团合资组建。2008年,中美大都会原保费收入为16.01亿元人民币,在外资寿险公司中位列第八。依托外方股东美国大都会140多年雄厚的保险从业经验,中美大都会也将很多创新的做法引入中国市场,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据中美大都会IT总监李新介绍,一方面,中美大都会可以借鉴美方股东在全球运营保险业务的经验,比如从IT技术发达的印度移植IT系统; 另一方面,中美大都会管理团队的本地化程度很高,这些人没有国外背景,享有独立决策权,也就能更好地结合中国本地国情。这样,中美大都会的IT建设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既重视成本控制,又兼顾了IT系统的先进性,IT工作中也处处可见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

控制成本是关键

控制成本是中美大都会的主题词,也是其IT建设的主题词。目前,公司在北京、重庆、广州、大连等6个城市设有机构,机构的数量并不算多。重要的是,过去两年内中美大都会没有新增过一家机构,追求稳扎稳打。

与有些保险公司盲目追求保费规模不同,中美大都会设定了三个考核指标: 保费收入、利润率和费用,分公司要严格按照这三个指标进行考核,也就是说,保费收入达到指标并不代表完成了目标,还要控制经营风险,控制运营成本,包括开设机构的成本、IT投入、基础建设、销售费用、佣金支出等。

因此,中美大都会的IT建设主要采用了外包开发的方式。

李新详细介绍了中美大都会IT建设与国内保险公司的三大差异。

第一,公司自身没有一个大的IT团队,不设专职的开发人员,而是把系统开发等任务外包给合作伙伴,譬如中科软、Oracle等都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第二,中国公司的IT团队与美国大都会其他国家的IT团队保持紧密沟通,比如IT基础架构的设计一般与亚太区的同事一起做,更高级别的问题还可以向美国一个专门的基础架构团队求助。第三,大都会很少针对某一个国家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而是在亚太地区采取一致的发展策略,只不过具体国家会有不同的落实方法。

今年,中美大都会的一个策略就是BBAU(Best Business As Usual),即降低运营成本、把公司的正常业务做好。但是,每个国家怎样将BBAU 的策略落实下去,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降低成本,大家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IT部门是一个成本中心,是花钱的部门,中国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正在与IBM商谈的整体数据中心外包项目。

“过去6个月我们一直在谈判,希望综合考虑运营成本、风险、方便性、可靠性、安全性等多个因素,评估外包与自建哪个更划算。”李新说。这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就好像比较买一辆汽车和租一辆汽车哪个更划算一样。李新认为,虽然租车的费用更贵,但是,它能保证随时提供备用车辆,保证用户随时都有车开。也就是说,除了可见的成本外,还有很多不可见的成本。

同时,这还需要IT人员充分估计未来公司的业务发展速度和数据中心的规模。事实上,中美大都会刚刚在去年12月底对数据中心进行了一次扩容,然而,半年不到,数据中心又不够用了。“我们数据中心目前的规模是80台服务器,还不包括网络设备和语音设备,按照行业标准计算,肯定属于超负荷的运转。”李新表示。

数据量如此庞大,和中美大都会的业务异常复杂不无关系。目前,公司共有5个渠道的业务,包括传统的人保险业务、电话及其他形式的直销业务、银行保险、团体保险以及意外险,业务的多样性导致了应用的复杂,并直接导致应用系统数量过多。第二个原因,就是公司业务增长速度太快,而IT人员对业务发展速度的估计远远赶不上业务的实际增长速度。

“如果将数据中心外包出去的话,我们不需要自己管理,能够享受7×24小时的值班服务,还不用考虑监控、数据安全等问题。经过成本的初步测算,未来5年内,外包的综合成本会更低。”李新介绍说。

掌握外包开发的主动权

中美大都会的IT部门不大,共有17人,分为三个部门: 系统开发部(Application Development)、运营与服务部和基础架构部。虽然系统开发主要采用了外包方式,但是,中美大都会的IT人员却牢牢掌握着主动权。系统开发部的项目经理个个都是业务专家,了解保险的业务和流程,负责前期需求分析,决定技术实现方式,之后再由外包公司具体开发、实施。

去年底,中美大都会的IT人员就主导开发了网上销售保险平台。传统的销售方式周期长、成本高,而网上销售具有安全、快速、流程自动的优点,单张保单成本低很多。“系统可以自动录入、收费、承保、核保,只有递送环节还无法节省。我们简单估算了一下,单张保单成本可以从传统的17元降低到7元。”李新说。

6月1日,网上销售平台正式开始销售一款少儿重大疾病保险。因为传统产品流程复杂,很难在网上销售,这是一款特别开发的免核保的新产品,用户只需回答5个简单的问题,免去了核保环节。据介绍,中美大都会目前网上的业务量并不多,以后还会再上2~3款新产品。

此外,中美大都会还特别重视从其他国家移植借鉴成熟的IT系统,以降低成本。比如,核心业务系统是由印度TCS公司开发的,也是从大都会印度公司直接移植过来的,最多的时候,有24个境外专家及顾问在中美大都会工作,搭建信息平台。中美大都会还从美国借鉴了一套风险分析工具(AURA),以及一套先进的财务分析和建议书工具。“现在,这套财务分析和建议书工具已经被国内很多保险公司借鉴了。”李新说。

为IT省钱支招

李新是中美大都会的元老了。2003年1月,他离开了此前所在的一家IT公司,参与到中美大都会的筹建之中。他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毕业后一直从事技术研发和IT管理的工作,身上也带有技术人特有的严谨和直率。

5年多的保险行业从业经历也让他感受到一些困惑。他看到,国内金融IT服务大环境和IT企业不够成熟,专业的人员较少,很大程度还是需要依赖自己的力量。此外,整个保险行业发展过快,大家对信息化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业务发展,中美大都会也不得不走很多“捷径”,这给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必要的隐患。

篇(7)

关键词:证券公司 业务结构 经纪业务 投资银行

次贷危机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大幅度萎缩;证券发行速度放缓,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低迷;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损失,以上这些方面使我国证券公司整体业绩下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应对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然其业绩有所好转,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角度出发,通过中国与美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对比,发现我国证券公司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

一、中美证券公司业务结构整体概况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其业务大致可以分为:证券经纪、证券资产管理、证券自营、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承销与保荐、与证券交易和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融资融券和其他证券业务。

(一)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

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除了包括传统的经纪、自营和承销三大业务外,还有新兴的咨询、并购重组、辅导、财务顾问等。而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仅限于一级市场承销业务、二级市场经纪业务,还有少量的资产管理业务,在金融创新、资产管理、金融顾问、项目等方面少之又少。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有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如此狭窄,主要是由于受到金融证券相关法律的严格限制和过度的行政管制,不能进行融资融券业务,不能开展股指期货业务,不能开展做市商业务。这样一来导致了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功能还主要停留在提供交易和承销的通道服务上。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才刚刚起步,金融衍生品种非常缺乏。在业务结构比重中,经纪业务相比其他业务所占比重明显偏大,从而使得整体业务结构分布明显不均。此外,由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的单一和不均分布,导致了我国券商在证券承销和经纪业务领域出现恶性竞争和不规范行为。业务结构的这种失衡分布其结果就是致使我国证券公司对证券市场的高度依赖。

中国目前实行金融、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这意味着目前的证券公司不能涉足商业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制了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当然我国的证券公司也在不断发展,2009年以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开始加速,创新业务将不断被推出,为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增添了新成分,同时也增添了新的利润来源。

(二)美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

近30年来,美国证券市场作为证券行业中的领头羊,突破了传统型业务的经营范围,让业务多元化和经营特色化成为美国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主导方向。美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广泛,除传统的经纪、自营和承销三大业务之外,还包括资产管理及利息、顾问咨询、金融工程、研究等多个领域。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实行金融混业经营,证券公司不仅经营证券业务,也经营银行、保险和信托业务。从美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比重中可以看出,其证券经纪业务仅占其所有业务比重的20%,与其他各种业务所占比重基本上保持均衡,并且业务整体分布也比较均匀。正是由于美国证券公司这种分布均匀的业务结构,从而使其在证券市场上能够保持良好的业绩和稳步的发展。

目前,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与美国七十年代的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相似,美国证券行业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其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已经发展到与经纪业务规模相当的程度。随着我国证券行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十年里,其市场结构、制度、成熟度的变化将会使经纪业务在中国证券公司的核心地位发生变化。

二、中美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对比分析

(一)证券经纪业务

证券经纪业务,又称买卖证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买卖有价证券的业务。在证券经纪业务中,证券公司不赚取买卖差价,只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作为业务的收入。证券经纪业务分为柜台买卖证券业务和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卖的证券业务。

在美国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中,柜台买卖证券业务和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卖的证券业务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基本上实现了经纪业务的全面发展。从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实际内容来看,柜台买卖的业务比较少,而后者所占的比重就比较多,而且柜台买卖证券业务主要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交易的证券的买卖。目前,我国公开发行并上市的股票、公司债券及权证等证券,在交易所以公开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因此,我国证券公司从事的经纪业务主要是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卖证券业务为主。

下面从股票、债券、基金、金融的衍生工具方面来详细对比分析我国与美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中存在的差异。

1、股票

股票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亦有差异,我们在这里仅按是否在股票票面上标明金额将其划分为有面额股票和无面额股票。由于我国和美国的证券公司都可以发行有面额股票,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叙述。相对于有面额股票而言,无面额股票只是注明他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例的股票,也称比例股票或份额股票。20世纪早期,美国纽约州最先通过法律,允许发行无面额股票,以后美国的其他州也相继发行了无面额股票。无面额股票由于没有票面金额,发行和转让价格比较灵活,而且便于股票分割,但是由于我国的公司法规定仍不够完善,目前不允许发行这种无面额股票。

对于股票交易中的股份回购,美国证券公司法规定,原则上允许上市公司购买自己的股份,并可列入库存股,无须注销,法律仅就不得进行股份回购的例外情形作出规定。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拥有可观现金流的证券公司经常主动回购,以便提高股东价值。相比之下,我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回购限定较为严格,仅限上市公司在注销股本、奖励本企业职工、与其他企业合并等情形时才可使用回购手段。

2、债券

同股票一样,债券也有很多的划分种类,本文仅以发行的主题不同,将债券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可分为中央政府债券(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在美国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州、市、区、县、州政府所属机关和管理局发行。在我国,仅限于中央债券的发行,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而是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3、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公开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营资金,为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

美国的基金发展较早,到2009年年底,美国共同基金的净资产总额已达10.3万亿美元,超过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而我国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到2001年9月才有,以前证券市场只有封闭式基金。到2009年年底,我国的共同基金有541支,净资产总额合计约为2.68万亿元。

4、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基础金融产品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美国证券公司从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种类繁多,而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种类相对匮乏,且交易空间狭窄。

(二)资产管理业务

顾名思义,“资产管理”是特定金融机构对客户资产进行的管理活动。而通常所说的“资产管理业务”是指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作为受托投资管理人,借助自身在人才、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专业优势,将委托人所委托的资产进行组合投资,从而实现委托资产收益最大化,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为信托关系。资产管理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三个渠道:机构、企业、个人,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客户。其中,机构客户包括了政府、保险基金、慈善基金、养老基金等。

以美国为代表的现资体系中,证券公司常常是一个大的金融集团,通过设立共同基金、保险公司进行资产管理;而我国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是相对独立的机构,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国际水平。

1、共同基金。在美国现代资产管理行业模式中,共同基金处于核心的地位,其投资银行都自己设立基金,通过基金形式实现资产管理。

2、养老供给基金。养老金计划以保值为目的,在这一基础上再考虑增值。美国的养老金计划实行个人账户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具有累积性和增长性,资金供给比较稳定,在经济波动中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能力。

3、私募资金。美国的私募基金两大特点是:针对富裕的私人投资者和针对风险收益较高的投资产品。另外,发达国家许多私人信托都可以归结于私募基金。我国私募基金是指非公开宣传且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的一种集合投资产品。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统计,49%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约76%的共同基金资产被个人投资者持有。还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球共同基金的资产总额已达26.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12万亿美元的资产数额占据了全球45.8%的份额。由于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稳定,风险小,使得美国的各大证券商都非常重视此业务的发展。美国各大证券商争相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管理业务相对于其他业务的较高利润率。

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始于1996年,一开始并没有法律规章可循,主要由证券公司探索开展,但随着1997年证券市场规模的上升,各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迅速的壮大,由此产生的受托资产管理收益成为当时证券公司扩大收入的新来源。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行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相对较快,1997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居民财富加速积累,居民的理财意识逐渐萌芽,理财需求不断提高,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9年底,我国基金公司达到58家,其中管理公司28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数目达到364支,全部基金资产净值接近3.3亿万美元,基金管理费收入在280亿元左右。除了作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主体的公募和私募基金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也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主力军。

但是与美国先进同业相比,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内容则显得非常的单一,投资对象也一般局限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收益较稳定的债券市场、基金市场。所以证券商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的步伐必须加快,思路也必须放宽。

(三)自营业务

证券自营业务是证券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或者合法筹集的资金以其公司的名义买卖证券获取利润的证券业务。从国际上看,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按交易场所分为场外(如柜台)自营买卖和场内(交易所)自营买卖。场外自营买卖是证券公司通过柜台交易等方式,与客户直接洽谈成交的证券交易。场内自营买卖是证券公司自己通过集中交易场所(证券交易所)买卖证券的行为。我国的证券自营业务,一般是场内自营买卖业务。

国际上对场内自营买卖业务的规定较为复杂。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机构或个人,分为交易厅自营商和自营经纪人。交易厅自营商只进行证券的自营买卖业务,不办理委托业务。自营经纪人在自营证券买卖业务的同时,兼营买卖证券业务,其的客户仅限于交易厅里的经纪人与自营商。自营经纪人自营证券的目的不像自营商那样追逐利润,而是对其专业经营的证券维持连续市场交易,防止证券价格的暴跌与暴涨。

美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交易商,通过买卖证券、商品、外汇、衍生产品等,利用差价套利获得收入。这也是目前国内证券业自营业务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国内市场上可交易种很少,更多的是在债券和股票上进行交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务的开展。二是做市商(market maker),即公司在市场上以做市商的姿态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结构化产品,并对其进行对冲,起到造市,活跃市场的作用,这就需要很强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随着国内市场权证业务的开展,我国证券公司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三是股权直接投资和风险投资,通过投资基金(自有资金)进行产业投资、风险投资、房地产投资等。

三、通过对比透视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结构单一,收入集中

从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2009年的业务结构看,业务主要集中在证券经纪和证券承销两方面。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均占了最大的比重,申银万国这部分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九成。即使是业务相对平均的中信证券,证券经纪业务的比重也高达60%,四家证券公司的平均也达到了79.64%。而美国的高盛集团年报把业务收入主要分为财务顾问、承保、FICC、总收益、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2010年,这几项所占比重分别为:11.18%、10.7%、15.24%、32.30%、176.46%和14.12%。各部分业务构成中达到了一定的比例。相比之下,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的比重过于集中,过分依赖于证券经纪和证券承销。

(二)经纪业务的营业部体制弊端凸显

作为支撑我国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一般采用营业部体制,在新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已不能够适应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我国股市从2005年到2008年,短短的三年内就经历了牛市的喜悦和熊市的痛苦,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还没有从业绩和利润的攀升中反应过来,业绩就开始出现不断地下滑。此间,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随着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蓬勃发展,消费者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复杂化,证券经纪业务原有的单一价格策略和同质化服务已不能成为吸引和保留客户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世界知名券商的加入和大量市场未被开发导致现有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尽管证券公司都采取了降薪、裁员、债券基金产品等问题,但收效甚微。

(三)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过小,金融品种较少

首先,我国各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规模都不大,大多数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总额尚不到60亿,还不到前几年一家券商的委托理财规模,应该说券商对首次发行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都比较谨慎。其次,从各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募集书来看,除广发2号完成计划的10亿募集额外,其余券商都未到计划募集额,许多未到计划募集额的一半,这和集合理财产品作为一个新产品,普通投资者对其有一个认识过程有关,关键还是目前券商信誉的低下。

欧美国家对金融创新实行鼓励的政策,法律没有明文限定即视为许可,给产品的开发者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国内,投资品种少,投资方向仅被限定在国内依法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债券、基金及中国证监会允许的其他金融工具上,而目前市场上又尚缺乏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及避险工具,因此很难抵抗市场的系统风险。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等重要的投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开放,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产管理的同质性,总体上券商受托资产管理多是“国债+二级市场操作”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在资产管理领域某一方面的优势,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稳定的客户群。

四、完善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策略

(一)拓宽业务范围、培养核心业务

我国证券公司必须彻底摆脱对传统型业务的过分依赖,大力推进创新型和延伸型业务的开展。同时,我国的证券公司还要根据本公司的特点,选择一两项具有优势的业务重点发展,以便形成公司的核心业务和知名品牌。此外,为了更好地迎接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投资银行也应当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业务,不仅要及时地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从组织建设上保证国际业务的顺利进行,还必须主动地寻求与海外投资银行的深层次合作,逐步进军国际资本市场。只有坚定地走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证券公司才能在同业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才能为行业发展壮大赢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著名证券公司在业务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这也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美国的高盛在投资、融资、收购兼并、股票债券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8年在全球并购业务中排名第一。摩根士丹利是全球证券、资产管理和信用卡市场上的佼佼者,美林公司则是世界上领先的债券及股东承销人。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并没有实现业务的差异化,这虽然与我国的政策现状及证券公司资本有限、业务狭窄等实际情况有关,但我国证券公司也应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服务特色、研究水平、区域优势等综合能力及目前市场的竞争状况、培养其核心业务,打造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差别服务与特色服务,进而通过差异战略来塑造自身品牌特色。这不仅是目前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所需,也是我国证券公司逐步缩小同国外证券公司差距的重要举措。

(二)完善经纪业务规模,树立特色服务产品

针对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经纪业务的不断下滑和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日益个性化,证券业务的完善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经纪业务的规模,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开发中西部和东部乡镇市场,以培育潜在客户,开发新市场和增加市场容量,通过提供特色服务和深度服务(包括从鼓动客户炒股转为培养客户理财观念;从单纯推销产品到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从单纯的销售服务,调整证券经纪人考核指标,反映客户忠诚度),发掘老客户潜力和吸引新客户。通过上述创新和改革,能够增强证券公司的竞争力,有效避免证券经纪业务的大起大落,实现证券经纪业务的长期平稳发展。

(三)创新资产管理业务,优化经营模式

在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可以选择基金、私人账户和集合型经营或其他方式,在资金的运用方向上,可以选择股权类、债权类、汇市产品和衍生工具投资。资产管理业务是美国证券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也是其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证券公司应借助资产管理制度变革的有利契机,依托研究所机构的研究成果,发挥专业优势,改变过去依靠赚取二级市场差价收益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进而借鉴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突出品牌优势,做大业务规模,以优质的专业服务获取稳定的管理收益,从而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目前我国券商的新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由于借鉴了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些运作方式,相比于券商原有的委托理财业务,具有规范、阳光等特点,试点成功后可全面取代原有的委托理财业务。另外,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试点成功后,国内券商可进行其他各种资产管理业务的试水,如果假以时日,资产管理业务可起到优化券商收入结构的作用。

(四)注意风险防范,稳步发展自营业务

自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相比,受到二级市场的影响最大,面临的风险也最大。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公司注重短期效益,在自营业务上的投入较大,当市场行情好时也确实给证券公司带来颇为丰厚的收益。但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美国五大投行的覆灭与转型,对于证券公司来说,应该着力完善其金融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而不应该过分投机。因此,在自营业务上,我国证券公司应该保持适当的规模,合理配置股票、债券资产,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以价值型投资为主导,保证证券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对市场波动相关度低的产品创新,已达到对冲风险,有效防范证券投资波动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柳仲颖,匡海波,陈树文.中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优化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08(11)

[2]戴国强.中美证券公司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07(3)

[3]马诗阳.中美证券公司业务收入构成比较[J].科技情报开放与经济,2008(9)

[4]任倩,郭净,刘兢轶.中外证券公司业务比较与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