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24: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交通项目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服务水平;关系
【 abstract 】 the metro traffic volume forecas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ervice level is often by oversight factors. Through consulting relevant material, to analyze,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urban rail traffic volume forecast and service level is the supplement each other, promote each other relations.
【 keywords 】 urban rail traffic; Passenger flow forecast; The service level;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国内各大城市决定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选用的模式和规划的线网规模既要适应近期城市交通需求,又要适应远期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而预测客流量决定了轨道交通发展的模式、路网规模、线路走向、枢纽设置及其内部空间的布局,是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和项目评估的基础,因此对轨道交通进行客流预测是十分必要的。而影响客流预测的因素有很多,服务水平的影响尤其重要。
一、客流预测的作用
根据客流预测得到的各项数据,可以对以下重要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一)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选定轨道交通制式和车辆选型;(三)确定系统设计运能,列车编组,行车密度和行车交路;(四)确定车站基本规模,站台长度、宽度,车站楼梯和出入口总宽度;(五)选择机电设备系统,计算其容量和用电负荷;(六)选定售检票系统制式和规模,拟定票价政策;(七)核算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评价。
二、客流预测的内容(一)全线客流:全日客流量和各小时段的客流量及比例
(二)车站客流:包括全日、早、晚高峰小时的上下车客流、站间断面流量、相应的超高峰系数以及到达本站的客流所采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类和比例
(三)分段客流:站间OD表、平均运距及各级运距的乘客量(四)换乘客流:各换乘站分向换乘客流量(五)出入口分向客流
三、影响客流预测的因素
(一)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和分布从根本上决定了轨道交通的规划方向。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城市,它的居民出行的目的主要为上班、上学、购物等,客流分布比较有规律,轨道交通的规划就应当满足居民出行的需要。而旅游城市客流中的一大部分来自旅游人口,这样居民出行规律的工业城市与旅游城市的客流预测模型并不相同。
1、城市的地形特点城市的地形特点对城市客流的分布有决定作用,若该城市为狭长的地形,则客流预测可以采用线状OD取代面状OD,不但可以简化计算,而且由于影响因素少,精度反而较高。2、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对城市的客流预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城市应当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及有关国家政策,明确城市交通设施发展建设的宏观构架与目标,据此对轨道交通项目和客流预测进行控制。但因为城市规划是动态的,因此对客流预测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3、城市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特点 城市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特点对客流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乘客服务水平,打造地铁的优质服务品牌是各地铁运营企业的共同目标。发车间隔的缩短与乘车舒适度的提高,可以使地铁吸引更多的客流。
四、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方便性、迅捷性、准时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6个方面内容来体现。
(一)方便性。
方便性指乘客乘坐轨道交通的方便程度。影响乘客方便性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线网布设的合理性、线网密度的高低、换乘系数的大小、发车频率的高低、站点布置的合理性、大的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否有多个方向和不同功能的公共交通线路、不同容量的出行需求等。轨道交通对乘客方便性的评价可以通过轨道线网的平均站距、换乘系数、换乘距离和乘客的候车时间4个评价指标来实现。
(二)迅捷性。
迅捷性主要是指运营速度。旅客在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出行过程中,旅行时间由两部分组成,即车内时间和车外时间。车内时间主要由列车运行速度决定,而车外时间则与线网布设、换乘方便性及站点布设合理与否等因素有关。轨道交通的运营速度要比常规公交高出l一3倍,因此影响旅客出行迅捷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车外时间上。此外,线路的发车频率、换乘路线的设置及换乘工具的迅速程度也会对轨道交通的迅捷性产生影响。评价轨道交通迅捷性的指标包括:轨道线网密度、运送速度和乘客的平均出行时间。
(三)舒适性。
舒适性指交通方式的舒适程度。为使乘客乘车舒适,应尽可能减少旅行途中的疲劳。因为轨道车辆加速与减速设计适当,所以行车比较平稳,舒适性一般要好于常规的公共交通。影响乘客乘坐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乘客的乘坐率、车内拥挤程度、车内气温以及车辆行驶的平稳性等,舒适性可以用轨道交通乘客服务水平来直接反映。
(四)准时性和安全性
地铁和轻轨系统一般采用A类路权,轨道路线全封闭隔离设计,并采用先进的运营管理系统,在安全性和准时性方面是其他公共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
(五)经济性。
经济性主要是指对乘客而言的。对乘客来说,合理、便宜的票价,是轨道交通吸引乘客的主要因素。票价的制定既要保证运输企业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整体利益。乘客所能接受的票价的高低也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关。
五、客流预测与服务水平的关系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客流预测与服务水平关系密切。
(一)客流预测数据决定服务水平
客流预测得到的各小时段的客流量及比例,可以为全日行车组织计划提供依据,合理安排行车间隔,提高列车满载率及运营效益,保证了乘客乘车的方便性、迅捷性与准时性。
客流预测得到的全线早、晚高峰小时的站间断面流量,是全线运行交路设计的基本依据,由此确定区域折返交路、折返列车数量、折返车站位置及配线形式,并计算运用车辆配置数量,保证了乘客乘车的迅捷性与准时性。
客流预测得到的各车站早、晚高峰小时的上下车客流量及相应的超高峰系数,是各车站规模设计的基本依据,由此计算站台宽度,楼、扶梯宽度,售、检票机数量,车站出入口的总宽度等。其中晚高峰小时客流量对地下车站的空调、通风量计算具有控制性作用。保证了乘客乘车的舒适性。
预测到达本站的客流所采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类和比例,这为本车站附近如何考虑停车场用地的规模提供依据,保证了乘客乘车的方便性与安全性。客流预测得到的分段客流数据可以为分段客流统计、制订票制和票价、最终对建设投资、运营成本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提出项目效益评价意见,保证了乘客乘车的经济性。
(二) 服务水平影响客流大小
缩短发车间隔,可以吸引更多客流,提高列车满载率和运营效益。
通过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高效接驳,减少车外时间,使乘客方便、快捷地到达地铁车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客流。
通过在车站附近建设较大规模的停车场,吸引乘坐小汽车进入市内的乘客改乘地铁出行,增加客流。
合理的票价,较高的票价与时间的性价比,有助于吸引更多中低阶层居民以及外来客流。
采用多种交路组合运行,减少停站次数,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可以吸引更多客流。
(三)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客流预测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根据近期及远期的客流需求,确定需要提供的服务水平,确保乘客乘车的方便性、快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准时性以及经济性。
通过提高服务水平,缩短发车间隔,提高运行速度等,吸引更多客流,提高列车满载率和运营效益,使城市轨道交通输送旅客,减轻道路交通压力的效能发挥到最大。
由于客流预测值会有所波动,如何确定波动范围限定值的下限,可以通过服务水平这一指标来确定,即在服务水平上应保证经济合理的行车间隔,在远期高峰小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时间不得大于3min的服务水平,才可以满足客流预测数值的波动范围限定值的下限。
六、结论
客流预测是轨道交通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项目评估的基础。轨道交通客流需求预测分析是整个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服务水平对于客流预测的影响不可忽视。客流预测结果可以确定应提供的服务水平,而提高服务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流,可见,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进行客流预测时,必须将服务水平这一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使得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
【参考文献】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评估和抗风险设计
关键词:城市道路;拥堵现象;规划;设计;分析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私家车以成倍的数量递增,导致城市道路交通需求急剧膨胀,道路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以及商场、酒店、学校附近,这种现象就更加凸显,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城市道路路网过密,路面狭窄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为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切实解决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根本策略是在城市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完善道路规划和设计。
一、市区道路交通现状和拥堵问题的成因
1.路网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中心城区主干道路网密度高、路面狭窄、断头路多、错位交叉口多、瓶颈路多,主干道少、交通压力较大,而支路不能发挥作用,交通集中于城市主次干道。同时,主次干道功能不清,生活区道路与主干道直接相连,交通干道也是商业街的现象突出,导致行人过街和车辆进出分布整条道路沿线,使主干道的交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服务水平。另外旧城区人口密度较大,造成旧城区交通压力较大。
2.交通基础建设滞后
城市道路从规划建设到管理使用未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致使新建、改建道路完工后,往往在未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的情况下便开通投入使用,造成交警部门无法实施正常的执法管理,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同时,旧城区道路特别是进入城区的道路没有改善,背街小巷在改造时路面没有拓宽,违章建筑和摊点占道普遍,通行能力较差,无法发挥分流作用,造成主干道道路拥堵现象加剧,而且呈区域性堵塞发展趋势。
3.停车场地与群众停车需求严重失调
私家车保有量飞速增长,而公共停车场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大型酒店、商场超市临街而建,缺少专用停车场地。另外,主干道人行道以外没有预留停车车位。如商业密集区的沿街和单位、学校门前,因未预留停车车位,外来车辆只得停靠在狭窄的路面上,造成交通拥堵。
4.学校等公共机构分布不合理
城市旧城区的学校、机关、大型商场等公共机构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布局,大部分建设在主干道两侧,造成交通发生点直接集中在主干道甚至主要交叉口,再加上没有停车位置,常常使交通秩序陷入混乱。
5.城市“三小”车辆的治理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人力、残的、电动三轮车辆增加较快,由于投资小、费用低、交通需求有一定空间,数量仍呈上升趋势。部分车辆驾驶人员不遵守交通法规,不服从管理,甚至与执勤民警群体对抗。
6.马路市场占道严重,得不到根治
一是夜市、早市数量多、分布散,大量占用道路,严重地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二是贸易市场长期占用道路资源,使一些支路不能有效发挥分流作用。
二、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涉及道路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问题,还是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施道路规划和设计,解决城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质量
在城市建设中要将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规划等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形成和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综合协调机制,实现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切实改变城市道路建管脱节的局面。
一是在旧城区道路无法进行大型拓宽改造的情况下,挖掘道路潜力,对道路狭窄、流量较大的主干道撤除道路绿化带,喷划交通标线,实行机非分离。二是加大对老城区主干道路的改造和建设力度。三是重点深挖支小道路潜力,发挥支小道路的通行能力。清除占道摊点和乱搭乱建,还路于交通,还路于民。同时,通过合理设置单行线和路边停车点等区域通组织优化措施,充分盘活市区支小道路,打通城市血管“微循环”,支持市中心区主干道路的交通。四是加强停车场建设。沿街大型项目和新建、改建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应征求公安交警部门意见,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地。从工程开始设计规划阶段,就严格审核把关,凡未配建相应停车场地、停车泊位的大型工程一律不予批准开工建设。对在建、已建工程也应及早考虑解决停车问题,切忌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和全局利益的短期行为,以逐步从根本上规范和解决大型酒店、超市商场及公共场所的停车问题。另外,在不妨碍其他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在部分道路两旁施划临时停车区,允许机动车按顺行方向,在道路两侧依次有序停放,并配齐各类交通标志、标线,对停放的车辆实施收费管理,以体现以人为本,方便群众,又规范停车秩序,确保道路有序畅通。
2.加强调查研究,制定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科学实施交通组织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适应城区道路交通运行格局发生的变化,跳出旧城区的传统概念和框架,以发展的眼光将市中心区域版图边缘放大,先期介入城市建设与规划。
一是从行政和技术管理的角度入手,以现有的路网和道路条件为前提,以现有的交通流量、流向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处理好道路、交通流和交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管理的近期、中长期建议,明确交通管理发展方向。二是重视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要把实施“畅通工程”评价指标纳入城市建设项目评估体系,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大型项目开发建设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分析范围、分析交通现状、预测交通流量、评价交通影响、制定改进措施,以保证建设不影响对周边交通服务水平,避免土地超强开发。三是及时掌握并合理控制车辆流量和流向,在交通组织中实施外控内限,有序分流疏导车辆:在市中心区外,调整管控区域,扩大禁行范围,对过境车辆和外地大货车、本地大货车和外地小货车、本地小货车按不同车型进行区域控制;在市中心区内,合理控制,分流疏导,增加禁行、单行、禁左拐等限制措施,加强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管理。
3.建设符合城市道路实际的公安交通指挥系统
交通指挥系统由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信号传输系统、违章记录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黑名单”自动识别系统、GPS系统等组成。交通指挥系统对管辖区内的交通状况、交通违法实施监控报警,可以有效地组织调度交通流,提高管辖区内的行车速度,减少停车次数和停留时间,缩短平均行程时间,缓解交通堵塞状况。及时接收、受理报警电话和紧急电话,合理调度管辖区域内的警力以及紧急求援、路障清理力量,快速处理交通事故和意外交通事件。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证人民群众方便出行、平安出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推动平安和谐建设的具体举措,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热切期盼。城市道路发展要遵循“规划先导、科学组织、科技支撑、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积极会同建设、规划等部门,加强交通规划研究,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科学水平,为促进城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一个有序、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景行,张培英.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设计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含义和特点
高速公路项目通常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建设前后对所在 区域或者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区域经济格局等有较大改变。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不利影响表明了公路建设项目除实际发生的投资外,区域范围内及国民经济整体为项目建设所付出的代价。项目总的效益应为正效益与负效益相抵并扣除实际投资后的余额。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多方面性还表现在:既有总量影响,也有结构影响;既有对资源开发的影响,也有对资源利用的影响;既有经济影响,也有社会影响、环境影响等。
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统计数据表明公路交通所承担的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在整个运输体系中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公路完成的运输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是增加最快的一种,而同时铁路却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尤其是更多的高速公路项目建成之后。二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高速公路,完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干的现代化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已不再是互不连接的分散线路,而形成国际化高速公路交通干线网,大大增加了高速公路在运输中的作用。由于高速公路设计车速高,通行能力大,实行全封闭安全性能大大加强,又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监控管理设施,因而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伴随着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所在区域的交通、能源供应条件等首先得到相应的发展,其它有利于投资建设的环境条件也会相应而生,如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供给、生活及服务设施的改善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改变了区域交通状况,提高了区域基础实施水平,改善了交通环境,从而改善了区域的投资需求,从而也提高了区位土地的优势。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级差地租理论是,距离城市越近的土地地租越高,其使用价值越大。从自然角度出发,土地是不可移动的。但是如果从社会经济角度评价时,土地是可以“移动”的,即由于与社会经济客体相对位置改变而产生相对意义上的空间位移。高速公路的修建,使一块土地由远离交通线、枢纽线、空间可达性差而变得交通便利,空间可达性大大增强,新城市、工厂的建立,使附近土地产生空间位移,从而导致土地使用价值的大幅度提高。因此,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是与土地升值相对应的。
在一个原有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可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经济结构,通过国家强制性布置产业,迅速推进地方经济的成长与进步。在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所在区可能会分离而成某城市的卫星城、大功能区或新城区,促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从 而改变原有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加大信息流,物流、人流的流动强度,对于区域技术密集产业、知识密集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会大大提高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兴技术改造原有传统产业,提高其素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样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协调发展。
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会引起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其进一步优化,朝着合理化、高度化的 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优化的产业结构。高速公路兴建后,沿线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高技术产业带、波士顿128公里高技术产业带、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中心等都是沿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促进经济空间结构合理化。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空间的促进作用一般表现为当其与社会经济客体达到最佳空间吻合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的区域经济组织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当某个区域或者区域间修建某条高速公路时,在端点的城市或者区域,由于公路交通促进物资交流,必然加快城市经济空间内以城市为中心的迅速发展,即“点圈”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产生。同时在高速公路两侧,由于受公路的影响,物 资、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必然产生带状的经济发展区域,随着高速公路项目波及效应的传递,最终产生“点轴圈”经济空间结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建立及其运作效率与城市发展潜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都不同程度体现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有效 形式和合理化发展趋势。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基础设施指标、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指标、环境质量指标。其中,人均铺路面积是基础设施指标之一,是衡量城市交通设施的基础性指标。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有利于区域内大城市的健康发展。能否保持大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突破影响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实现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使其在物质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发展和提高。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建设高等级公路网,大力发展城市群,是解决大城市现代化和效益问题的最佳途径。多个城市在公路网的串联下,所形成的城市群必将拓宽原有十分局促的自然环境空间,使大城市在一个更宽阔的社会环境空间中获得新的发展,取得更高的效益。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人与环境关系紧张、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冲击区域经济、削弱地方原有优势等。这些影响有的是直接的并立即表现出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而且缓慢地表现出来。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成后,通过项目自身发挥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长;通过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增长,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总量增长;通过吸纳有一定专长的劳动力和其它类型劳动力,增加劳动就业,改变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知识结构等);通过提供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或能源或技术等,减轻乃至消除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因素的作用;推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还有利于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促进地区之间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帮助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一般都采用先进技术设备 和最新技术成果,因而也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由于建设规模大,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由于大量增加了对某些类型投入资源或物品的需求,导致这些资源或物品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价格总水平。项目建成后,会改变某些物品的供求格局,可能导致这些物品供应的瓶颈制约作用的消除或者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还由于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而会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改善。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建成后,提供的产出物一般较原有的档次高、质量好、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这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与保护更加协调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也可能情形相反,某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也可能在短期和局部范围内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内容
经济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和评价项目所在地区、所属行业和国家所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量、经济结构、就业、国内资 源成本、技术进步等。由于经济影响评价的部分因素难以量化,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是指从区城经济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区城乃至较大区域的经济活动的各方 面影响,包括对区域现存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城镇建设、劳动就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现实和长远影响的分析。
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可以反映初次分配各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反映跟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初次分配各项目的关系,主 要通过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三者之间 的关系来反映,通常采用三者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的比例关系。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涵义和特点,探讨并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定性地分析了高速公路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效果,给出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效果分析内容。
【参考文献】
[1]苏益.投资项目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就业工作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市下一阶段促进就业的工作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加快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各镇(街)和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履行促进就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职责,把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控制失业率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具体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一)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充分发挥商会、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协会、个体私营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创业专家辅导队伍,以师带徒等形式向创业者提供公益性创业咨询服务。
(二)落实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上述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审批截止日期为年底,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年以后,各类就业援助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建筑业、娱乐业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从业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按每一名合伙者不超过5万元标准,最高不超过20万元额度内给予小额担保贷款。上述人员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自主创业的,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延期1年,按期还款的由财政全额贴息(延长期不贴息)。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2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每人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延期1年,按期还款的市财政给予50%的贴息(延长期不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具体实施办法由人民银行会同财政、人事劳动、国资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五)建立创业补贴机制。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申领营业执照并稳定经营,依法纳税并参加社会保险满6个月以上的,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自主创业或自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一次性领取剩余的失业保险金(最多不超过6个月)作为创业启动资金。
(六)加快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各镇(街)和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闲置土地或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综合运用收费、场租等优惠政策,并提供项目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对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人员予以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经有关部门许可,在不影响城市交通、市容和环境卫生等情况下,划定部分区域允许高校毕业生等初次创业者在特定时段设摊经营,为其创业提供实践机会,培育创业理念,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
三、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一)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就业困难人员的范围为: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下同),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长期失业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和被征地农民中生活困难的“4050”人员。
(二)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合同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招用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部分由本人负担。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以其他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月收入达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经镇(街)劳动保障机构和市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审核确认,可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他人员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三)实施公益性岗位援助。充分发挥镇(街)、社区(村)与辖区内共建单位作用,大力开发适合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各镇(街)和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临时工作人员,均应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招聘信息,并按不低于30%的比例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四)强化就业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援助申请。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动态管理机制,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做好农村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的就业援助工作,千方百计帮助其实现就业。
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和失业预警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及时做好全市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并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失业预警制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人事劳动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
(二)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镇(街)、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明确服务职责,规范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镇(街)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劳动保障服务。各社区(村)要设立服务窗口,确定1名社区工作人员或农村干部为劳动保障协理员,开展以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求职登记、就业援助等为重点的劳动保障服务。
(三)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各镇(街)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企业较集中的工业园区或求职人员较多的场所,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分市场建设,就近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实现市、镇(街)、社区信息互联与共享,2010年底前实现与所有农村信息互联与共享,并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与职业培训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各镇(街)开展人力资源分市场建设的,设备购置、网络运行、软件服务等为保证市场信息网络正常运转的有关经费支出,从失业保险基金中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深化就业推介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夯实基础,创新形式,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镇(街)要积极开展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认真组织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和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推介活动。根据各镇(街)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市财政每年分别给予5至10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五)加强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进一步丰富载体,创新举措,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各镇(街)和社区(村)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活动的重要性,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按照充分就业社区(村)的基本要求和评估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活动。
(六)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各类就业服务组织推介劳动者就业,对免费成功介绍劳动者就业的职业(人才)中介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单位,按照就业困难人员100元/人、其他人员50元/人的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五、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一)构建劳动者学有所教的技能培训体系。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和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培训补贴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据实申领一次性培训补贴,补贴最高标准为:高级技师2000元、技师1500元、高级工1000元、中级工600元、初级工300元,并免收初次职业技能鉴定费。上述人员参加定点机构举办的创业培训,并经人事劳动部门组织考核合格的,可据实给予每人最高不超过10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经人事劳动部门认定,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开展免费培训,经考核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上述标准给予培训单位相应补助。
(三)开展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训。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训。见习(实训)期间,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市财政给予基地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含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见习(实训)期一般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
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就业促进法贯彻实施工作
(一)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全市促进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健全促进就业的资金保障机制。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促进就业的资金保障机制,财政部门要根据全市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满足实际需要。其中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就业促进费用,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解决。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审核、审批和支付管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运行过程的内控制度,具体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人事劳动部门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