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篇(1)

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1.从积极影响方面来分析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升,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大众媒体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足,缓解了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调、乏味的问题。尤其是大众媒体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教育素材,而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大有助益。同时,教师可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平台不断充实教育信息,开阔学生的教育视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另外,大众媒体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一般只是采用上课的方式或者开展讲座、会谈等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受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没有关注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教育的实施更多是以教师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教育的实施效率比较低。而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兴趣,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为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拉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高效开展。

2.从消极影响方面来分析

大众媒体传播的方式与内容的日益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的大众传媒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大众媒体数量日益增多,其中包括各个层次的电视台、不同类型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的省市电视台以及形式多样的网站等。一方面,虽然大众媒体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大众媒体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如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将低俗的内容进行传播,这些低俗不良的媒体传播内容,在客观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大众媒体的市场化倾向严重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大众媒体也以市场化作为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大众媒体的一些不良倾向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获取更大的利益,吸引观众,不惜用一些不良的信息、低趣味的节目哗众取宠,以此作为扩大发展的手段。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虚假新闻、人为的负面炒作等不好的内容屡禁不止。一些大学生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思想产生了变化,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健康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带来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二、解决大众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消极影响的对策

1.提升大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大众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是比较丰富的,专业能力也是比较强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大众媒体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一些从业者职业素质不高的情况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大众媒体的从业者也把实现经济目标作为从业的重要目标,他们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坚守职业道德底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大众媒体的相关主管部门重视培养大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教育大众媒体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增强大众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加紧制订有利于提升大众媒体从业者整体素质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大众媒体从业者的队伍建设,保证大众媒体为净化社会环境承担应有的责任,以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此外,还要重视对大众媒体从业者进行定期培训,通过有效培训提升大众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

2.学校与家庭要形成合力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素质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大高校的极大重视,但这一问题是复杂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也是复杂的。对于一个问题的产生,内因往往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因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最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与他们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联系。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极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超过于对文化知识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到了博士在读期间还在延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限于课堂上。

尽管如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开展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据了解,就业问题在高校开展政治思想的相关课程中,所占比例极小,在教材中的篇幅也十分有限。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前提

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各个方面,其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确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来看,大学生所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能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精神、智能、心理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对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发挥着潜在却又深远点作用,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前提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输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2、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核心

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时代的发展往往要求大学生能够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而不仅仅是文化素质。”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无德无才是废才。”可见,即使是有了再多的才能,思想政治素养不过关,一样得不到重要。这是源自古时的话,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实用性。大学生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因为文化素养依赖于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又受着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极大制约。可以说,思想政治素养决定了大学僧最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显然,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人,相应地能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企业愈发看重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放在首位。同时,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文化、信息都发展迅猛的当前,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压力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指导思想的大学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1、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更多的潜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智力因素是由人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指情商、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六个方面组成。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非智力因素,是在先天生理条件对基础上,在个体与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对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总和。因而,开展思想正式教育能够是大学生在相对确定的智力因素下,极大的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能。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这些政策的改变,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就业难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心理难题,甚至许多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自杀。这些问题都归根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所致。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杀案大学生就业人格特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等人格特征。与此同时。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渠道,运用校园文化、心理咨询和社会资讯等多种载体,还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提高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出每一个大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就业机率。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于现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能否在这个激烈就业环境中获得生存,创新意识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不但要具备知识技能,还要求大学生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以求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境界,还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创作欲望。强调创新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催生创造灵感。还可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端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从而引导他们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创新。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也越发明显,与之相反的是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越发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自我认知。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即使在失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快速的找准自己的位置,重新找到工作。

4、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掌握文化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大学生运用观点和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高效的方法与技巧。这样的思维方法能够把大学生从固有的、老套的方法中解放出来,运用创造思维学习知识。这样的结果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看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加快速的掌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诊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59-02

2012年5月,笔者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发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共63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类,共14题;第二,校内外文化活动和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类,共22题;第三,对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类,共25题;剩余两题为被调查者姓名和户籍。

现将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陈列如下:

第一类题,即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类题,共14题,主要项目如下:

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乐观,具有饱满的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自觉融入社会、献身社会,健康积极向上占主流,但也存在一些消极面,如国家政府层面的政治感知偏弱,上大学入党的个人功利色彩较浓,对学校和系部的心理诉求和主动性缺乏强劲动力支撑,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层面上张力和明确性脆弱,理想信念观念不强。

第二类题,即校内文化生活和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的评价,共22题,主要项目如下:

基本结论:学生参加校内外文化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并有良态化和优质化的倾向,能够自觉地回归社会、紧跟主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评价趋于理性和理解,充斥着强烈的互动感,能够自信认知和有效回应。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活动数量品种之多影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入社动机也趋于复杂化、娱乐化,乃至庸俗化、利益化,缺乏理性化常态化的动力机制和稳健行为,学校和系部的思想政治管理与学生的理想相差较远,互动式连接和频繁性对话严重不足。

第三类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课堂的评价。共25题,主要项目如下:

篇(4)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练教学 模式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实施以教材为基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为载体,以爱国主义基地、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为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教学,构建了适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就我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方面进行小结,供大家探讨。

一、创设环境,诱发趣情

创设环境,能诱发受教育者思想波澜,产生共鸣与震撼,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式认知态度,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本质联系,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教育对象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

我院创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以为指导,以科学性、教育性、审美性为原则,打造内涵丰富的两课教学研讨环境,促使教育对象自身参与,在学习中塑造自我,展示自我。

二、专题设计,任务驱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对大学生深入开展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以两课教材内容为根本,通过专题设计,进行任务驱动。在教学中,教材与当今热点问题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课程考核与研练考核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校”“企”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学生通过专题,接受任务,开展研练活动。专题设计,任务驱动,突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研练教学以专题的内容来贯穿,以学生接受任务来驱动。专题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授课重点、难点内容结合形势热点确定研练主题。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由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

三、学生主体,教师引领

引领式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多想、多说、多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引领,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在学期初进行集中讨论,选取本学期教学内容中的某些专题作为研练内容,然后进行集体备课,把研练问题细化,再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具体研练内容和重点。备课时,要依据研练内容,认真分析,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等,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预案,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交流中会生成很多问题,预设充分,教师的引领才能免于被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的方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受任务后,立刻进入自己的角色:首先,各小组讨论程序,书写提纲,细化任务,讨论可能涉及的有关问题,准备好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分组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实习基地考察并邀请当地有关政府官员作专题报告;再次,在研练中心,由各小组做好充分的汇报准备,接受由各小组长组成的评估团队对发言的小组,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评析;最后,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对讨论加以评析和小结。

学生主体,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使学生乐学。教师引领,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四、启发感悟,修德塑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研练中心”搭建了以感悟教育为主的创新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关心思想政治问题,注重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的积极性。研练中心以创设情景的方式,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图文并茂的展板,高度浓缩了中国化问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形势政策问题、心理健康常识障碍排解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时,有大量现实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声光视频资料,以强大的视觉冲击震撼感动着广大学生的心灵。在这种环境下,使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出各种问题,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是非,使教学思维的“过程”与“效果”变得同样重要,学生将发现和思考作为一种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了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篇(5)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由此可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承载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为教育者所运用,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作用的一种教育形式。

(一)将高校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载体是由高校就业指导的本质所决定的今天的高校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包含了指导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在本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因而可以将其看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将高校就业指导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政治观、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法制纪律观为主要目标”,[2]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以灌输为主的思想教育理论课显然不能实现培养目标,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通过高校就业指导,可以使大学生客观地认识国情、评价社会,确立明确的理想、目标,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开发潜能、不懈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以高校就业指导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职业指导中,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三)将高校就业指导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职业指导中,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解决具体的就业问题来解决其思想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把高校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既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还能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实现所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完成高等教育的使命。

二、高校就业指导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功能,《辞海》中的解释是“功效;作用”,即某一事物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的是高校就业指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由于自身的本质特征、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高校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是指高校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有指导作用。在就业指导中通过形势政策的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奋斗目标。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现象,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但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主题性缺失与人文精神的失落。”

如何在新形势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奋斗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正面的基本理论教育,还需要就业指导教育。在就业指导中,通过加强基本理论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指导大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辨证地认识国情,正确评价当前的社会问题,树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鼓励和帮助年轻一代去拼搏、去竞争,而且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拼搏和竞争对于自己存在和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

就业指导的这种导向功能,可以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价值导向,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德育功能

高校就业指导的德育功能,指高校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来实现。我们都知道,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发展、成才的必要条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是在任何时代都倡导的价值准则。因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在高校就业指导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通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规范的教育,使他们明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逐步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认识到只有行为符合一定的规范,才能适应以后的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高校就业指导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可以使德育工作落在实处。

(三)开发功能

潜能是指人的现实活动能力的潜在状态,是人能动地把握客观事物活动的内在根据,是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历史积淀和升华。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没有被充分利用,据心理学研究,人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与银河系的星数大致相等,相当于140亿个高功能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15比特的信息量。现在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潜能还尚未被充分利用。[5]可见,潜能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发展成才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大学生通过多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首先要赋予教育对象以谋生的手段;其次,要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他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6]要把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职业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离不开潜能的开发。在职业指导中通过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好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其内在潜能,养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只有把把学习看作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开发潜能,主动有选择的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并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四)心理教育功能

心理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是一个人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心理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在人的一生中失败和挫折也就不可避免,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会难以应付激烈社会的竞争。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抗挫折和风险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办学体制的原因,大学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专业,也不懂现在的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方向的关系,因而在大学学习中往往迷失自己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只有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22-01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就要坚持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并不是否定、抛弃传统的一切,而是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同时注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融入。例如,“说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有时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表面服服帖帖,见了教师就想躲,二是形成大学生的叛逆意识,见了教师不太热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说教”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应用。首先,关注“谁对谁”的说教。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的人在对话、沟通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要确保“说教”的效果,先要让大学生对说教行为的发出者有钦佩、敬仰之情,才能说服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前,高校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要有亲和感、平易近人,这样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如此,大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耐心听教师“唠叨”,并在教师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教师要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在大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和较大的影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其次,注重“说教”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在教育大学生时,教师都会说“你这事做得……”。这种将自己的意识、判断强加给大学生的说话方式,往往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尝试另一种说话方式:“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有什么不对……是不是他……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都恰当吗?”这样,给大学生缓和心情的空间,让其思想、心情趋于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然后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使其主动探究事件解决的最佳途径。再次,说教的发出者可以发生变化,注重利用人的情感去影响被教育者的心理,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最后,注意说教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人对人的说教,也可以在讨论中达到说教目的,还可以通过表演、参与活动、多媒体演示等达到说教目的。总之,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一要注重开阔思路;二要换位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大学生感到新奇、又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时间少,很多教师感觉课时紧、教学内容繁重。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新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科学应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恐惧,也比较方便师生在倾听、诉说过程中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其次,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覆盖性,使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受时间空间影响,教师可以一对一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多位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再次,互联网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战争题材的影片、纪录片,这些都可以用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一些素材可以用于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QQ空间、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思想需求,有目的地设计教育主题,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工具的应用,比如微信转发等形式,分析思想话题,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以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抓住时代流行话题,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应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工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加稳定地发展,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9).

篇(7)

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一、大学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日常管理等为载体组织开展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同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途径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特殊的教育结构,大学生有着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更大空间。这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更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为路径,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教育。这一教育过程,既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内化、整合并指导自身学习、生活的过程,也是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主动进行思想修养和锻炼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的思想基础出发,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进行个体或群体的价值选择与重构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实现个人思想品德的升华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具有主导的性质,但其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的。只有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大学生真正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实效。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能否使大学生变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主体,自觉承担、组织和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大学生不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而且在教育的价值评价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实效只有在大学生身上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大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源泉,大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大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程度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评价标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是否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把大学生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体,让大学生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高度关注和自觉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合乎大学生发展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将一定社会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动力,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的类型及作用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愈益丰富的主体类型。辨析和把握大学生主体的不同类型,既是深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1、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

根据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大学生主体可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指组织、实施和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大学生个人,既包括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标兵、文明标兵等优秀学生,也包括大量的能够积极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通学生,还包括一些具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特征的特殊个体。每个大学生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优秀大学生是这一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些个性特征鲜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案价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并主动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个性和实现教育转化的需要,又能够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生活化。

群体主体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大学生团体组织,主要有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会、班委会、科技协会、兴趣小组等。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水平,群体又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等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正式批准成立,具有严密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的组织、团体和机构。非正式群体指根据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愿组合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集体组织。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式群体具有自主、自决、自控的功能性特征,能够主动选择和主导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向和途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约束力、规范性较弱,但有利于针对生活实际开展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2、自育主体与互育主体

根据主体的角色功能划分,大学生主体可划分为自育主体和互育主体。自育主体指能够根据社会和时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个人的发展目标,积极进行自我塑造与改造的大学生个体。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说过:“凡是肯思考的人,必然会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义务,他会承认自己与他们的联系,他会研究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弄清自己对决定他本身幸福的那些存在物的义务,所有这些思考就自然而然产出道德原理。”自育主体以自己为对象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体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育主体的培育,能够激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人生设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互育主体指共同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互相影响的个体或组织。互育主体是大学生自我与他人进行社会化互动的产物,是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教育的主体,其实质是互以自身为主体同时又互以对方为客体进行的教育,体现了主体间交互作用和集体教育的力量。互育主体既包含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互相扮演的教育主体角色,更包括大学生相互之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扮演的教育主体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最喜欢与自己年纪相当、并具有相似经历的同学和朋友交往,他们参与的组织或团体对于大学生个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社团生活实际上是他们彼此认同相互学习的过程。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启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育主体。培育大学生互育主体,有利于顺应大学生的社会化需要。

3、历史主体与现实主体

根据大学生主体及其组织存在的时间状态,大学生主体可划分为历史主体和现实主体。历史主体指曾经以大学生的角色身份参与或组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组织,包括校友、毕业生等个体及其组织。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历史主体开展或经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和现实载体。作为昔日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贡献和杰出成就,他们的成长轨迹与人生经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并值得不断开发和分享的教育资源。校友、毕业生及其组织等历史主体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形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长效性、创新性。

现实主体指正在组织与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个体及其组织。作为现实主体,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丰富性决定了其主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信息网络化的崭新时空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日益明显。随着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何在社会化境遇中培育现实的大学生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活力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主体观,不断丰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注重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不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

1、树立正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又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代表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他们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帮助是否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还必须不断研究、确认和凸显大学生主体,牢固树立大学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的观念,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自身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互相理解、彼此沟通和教育合作。

强调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否认或忽视教育者的责任,而是要求努力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学生为重和服务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引导、情感和行为疏导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在日常生活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传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组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调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主体功能。

2、注重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在既有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实践进行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在不同占有形式下,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着眼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质量,通过探究大学生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关系和发展需要,引导大学生在创造生活、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内涵,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认同教育者传授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动力结构系统遵循着实现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主体的特点,从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等维度,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体验、分享、感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

3、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价机制建设,是吸引大学生主体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主体的重要措施。开展主体评价机制建设,需要明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理念、工作队伍、工作措施、工作效果等指标体系,把大学生主体纳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与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中,针对大学生在形成自身的整体形象、文明素养、政治素质、学风班风等方面的活动与成效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并在测评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实施细则,为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由于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自身定位偏差、业务能力欠缺等原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大学生主体迷失与缺位的现象。一谈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人们往往看不到大学生这一重要主体,忽略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建设。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人际疏离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干部素质不高,功利性比较强,服务意识较差,影响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一方面要研究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结构优化、覆盖全面、管理科学、职责明确、关系协调、保障有力”的要求,全面分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的素质、类型、活动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主体培育的具体措施,不断丰富和优化大学生主体的类型和结构,提高大学生主体的整体素质。

4、在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