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24: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考化学有机化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医学有机化学 教学 探索 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36-02
有机化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医学有机化学是医学、药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衔接无机化学,并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医学检验等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医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虽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大致相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法须有所差异,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4个方面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
1 了解学生化学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而现阶段各省或地区的高考政策不尽相同,部分新生参加了化学学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较为系统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同时对基本的元素、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这类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医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另有部分考生,未参加化学学科的高考,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之后便停止了化学的继续学习,这部分新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对元素、官能团的认知不清以及对化学反应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课堂参与度低,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丧失,最终难以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生源的中学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在合班上课时考虑班级合理编排,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另外,我们尝试适当安排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进行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将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跟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度,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2 引导学生系统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多数有机化学教材,包括该校使用的医学有机化学教材均按照化合物类型(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章节编排,虽利于学生依据化合物类型建立知识结构,但各章节内容仍稍显分散,知识点较为繁杂,学生掌握不易。为了学生能够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出发建立完善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绪论部分尤其是关于有机结构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理论的阐述。比如:绪论中我们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反应物共价键的断裂以及产物共价键的生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只有两种:异裂和均裂。前者产生自由基,后者产生离子对,两者均为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大多数有机反应与这两种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及参与有关,从而派生出有机反应的三个基本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核或亲电反应)以及协同反应。在后续章节的讲解中,我们将具体反应归属到上述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讲解。比如:讲解烯烃的化学性质时,引导学生关注碳正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化学反应;讲解羟醛缩合时,引导学生关注碳负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亲核反应。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反应,并且能够围绕基本反应的类型及活性中间体,将内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3 注重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
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因为有机分子是构成动物、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体内的物质转换及能量传递也均与有机化学反应息息相关。在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医学知识,在强化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阐释相关的生物学或医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节时,我们开篇即以“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确定化合物立体构型的重要性。在20世纪50~60年代,“反应停”在临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大量“海豹畸形婴儿”的出生使该药物被禁止使用。后来的研究表明,当时使用的药物“反应停”实际为一对对映体混合物,即安全的R构型及致畸的S构型的混合物。通过这一实例,学生自然意识到立体化学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性,课堂专注度也显著提高。
在具体章节的讲解中,我们还尝试以常见药物分子为例来阐释相关的官能团或者分子片段,做到医学、药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融合。比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讲解中,我们以青霉素等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含特殊结构片段――“β-内酰胺”的一类抗生素,使学生对酰胺的理解得以强化。同时,我们还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和临床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如图1
4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有机化学虽然是一门经典的理论学科,但是课程讲授中也需要表达有如电子轨道、分子轨道、化合物空间结构以及反应机理、反应历程等较为具象化的内容,因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内容的呈现方法还应做到多样而丰富,比如:我们课堂上利用Flas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反应历程、反应现象以及部分实验的操作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教学中仍然需要板书课堂内容的提纲和要点,以便于学生课堂记录并迅速把握重要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陆阳,刘俊义.有机化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关键词:有机信息;格氏试剂;有机备考
盘点近两年高考化学试题及模拟试题中的有机信息可以发现,除了双烯合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等以外,格氏试剂也作为信息载体多次出现,如2013年江苏高考17题,2012年天津理综化学部分第8题等。格氏试剂到底是什么样的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又有什么应用,命题者为何如此青睐格氏试剂,本文试作分析如下。
一、格氏试剂发现的历史背景
1901年法国化学家格林(V.Grignard)对有机镁化物做了深入研究,当卤代烃RX与金属镁Mg在无水醚类等适当溶剂中作用时,生成的烃基卤化镁就是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及药物合成的格氏试剂。他指出格氏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生成有机镁化合物,第二步是有机镁化合物与其他试剂的反应。格氏试剂是与含羰基物质(醛、酮、酯)进行亲核加成反应很好的反应物,在合成醇类化合物中有特殊功效,而且格氏试剂是目前有机化学家所知的最有用和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因此格氏试剂是20世纪初有机化学合成的重大发现之一,格林(V.Grignard)也因此获得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格氏试剂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其中的C―Mg键为极性共价键,碳上带部分负电荷,镁上带部分正电荷,因此格氏试剂中R是一个亲核试剂,可与正离子或某些分子中具有部分正电荷的部位发生发应。格氏试剂的反应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
■
(一)与含有活泼氢化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RMgX+H2ORH+Mg(OH)X
RMgX+R’OHRH+R’OMgX
其他如硫醇、酚、羧酸、酰胺、亚胺、胺、乙炔等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也能与格氏试剂反应,格氏试剂中的烃基则转变为烃。
(二)与卤代烃反应,即增长了碳链
RMgX+R’―XR―R’+MgX2
格氏试剂中的烃基与卤代烃中的烃基相连,增长了碳链。
(三)与具有极性的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
在加成反应中,RMgX中的烃基加到极性双键或叁键中带部分正电荷的原子上,而MgX则加到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上,在反应过程中第一步必须在非水条件下进行,否则格氏试剂容易转变成烃,第二步水解常在弱酸性中进行,以便形成水溶性镁盐,便于处理。
三、格氏试剂的命题价值
高考有机化学怎么考?通过对近两年高考有机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的考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依据考纲但不追求覆盖面,突出对“双基”和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考查。利用格氏试剂考查有机化学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图2)
■
四、涉及格氏试剂的有机试题赏析
例1(2013江苏高考节选)化合物A(分子式为C6H6O)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在空气中易被氧化。A的有关转化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
已知:■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相关信息,写出以A和HCHO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解析:本题是一道基础有机合成题,从基础原料(苯酚)出发,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应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比目标产物和原料可知该合成的关键是如何将A(苯酚)和HCHO连接以便增加一个碳原子,而醛基的引入可以通过伯醇的氧化得到,结合题给信息应用格氏反应,既可以把A(苯酚)和HCHO连接,又可以引入伯醇。从目标产物入手逆合成分析逆向推导分析如下:
■
例2(2012天津理综节选)萜品醇可作为消毒剂、抗氧化剂、医药和溶剂。合成α-萜品醇G的路线之一如下:
■
已知:■
(6)试剂Y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以“α-萜品醇的合成路线”为背景,集卤代烃、醇、羧酸、酯等常见有机物的转化为一体,综合考查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及学生摄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由F到G利用题给的信息直接模仿,信息迁移可以解决问题,应该说这一问要想拿分并不困难,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该信息的反应机理有一定的难度。该过程分析示意图如下:
■
其实由A到B也可以看成A和CH3MgBr通过格氏反应制得B。
四、对有机复习备考的启示
(一)把握结构,理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等,而有机物种类繁多,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必须抓住学习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即“构性相依”。有机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分析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理解有机反应机理是解决有机问题的关键。
(二)突破信息,强化信息素养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化学科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要形成信息素养,“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新课程对化学学科提出的高要求,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迁移和运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事实上,有机信息不论是来自中学化学教材还是大学有机化学教材,大部分信息的反应类型比如加成、氧化、消去等仍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因此从反应类型着手,分析反应机理,获得有效反应信息,再经联想、推理获取新知,这正是解答有机信息题的有效途径。
(三)回归课本,归纳总结提升
纵观近两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地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实际上都是课本上的习题通过变换、整合而来的,像烯烃的O3氧化,马尔可夫尼科夫加成规则,糠醛树脂的制备等。格氏试剂即是苏教版教材现成的信息,从格氏试剂的考查也让笔者感觉到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真谛,课本才是母题库,而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只有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真正做到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复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永森.浅析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双烯合成反应[J].化学教学,2012(7).
[2]王永森,魏建业.高考中有机热点背景信息分析――羟醛缩合反应[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
一、明确新旧课程考试说明在有机化学部分的区别
为了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我们首先要利用好新课改的优势,明确新旧课程考试说明在有机化学部分的区别,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加的精确,从而得到理想的教学成果.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编写意图出现了一定的区别,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编排体制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导致有些地区在使用旧版本,有些地区在使用新版本.本文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课标中同一知识点在必修内容以及选修内容方面的不同要求来有效的把握教学的深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到知识点,同时可以通过新旧版本的比较,在总体的教学成果方面,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标,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从而把握好教材的广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教授有机化学部分的知识,避免了“一步到位”的不良情况发生.表1为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旧考试说明在有机化学部分的区别:
二、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与高考命题特点的联系
对于化学而言,多数学生都在起始阶段表现出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后来的学习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随着课程的深入,很多的问题都需要不同的知识点结合,才能达到解题的目的.同时对于化学而言,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针对性较强.在有机化学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有机化学重要知识点与高考命题特点的联系,这样才能有一个较大的成就.本文认为,对于有机化学而言,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个就是化学式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能力较差;第二个是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以及反应掌握不是很牢固,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掌握一种却忘记了另一种;第三个就是知识网络化的程度很差,不能进行有序记忆和提取应用.有机化学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知识点,需要将前后的知识点穿插运用,才能更好的解题;第四点就是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差,自学能力较弱,高中的有机化学不可能完全让教师来讲解,必须通过学生的一定自学来实现,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在整体的成绩方面,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一)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在新课改的情况下,原有的一些方法并不适用现阶段的有机化学解题方法.为了充分达到教学实效性,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这样才能在之后的深入学习中尽量减少阻力.在本文中,以苏教版的高中有机化学课程为例,比如“乙烯”的教学,可先展示乙烯分子的球棍结构模型,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特点时,可从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根据烯烃分子中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目少于烷烃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最简单的不饱和烃;再从其结构和键能特点分析物理、化学性质.
(二)运用模型使官能团结构直观化
除了结构以外,在有机化学中,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有机物具有某个官能团,一般就会具有与该官能团相应的性质.在这方面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常用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能够加深记忆.在苏教版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就利用醇与Na反应产生H2,就是由-OH的化学性质决定的.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Na以及相关的知识比较了解,因此利用这部分的知识来拓展讲解有机化学,能够较为自然、流畅.
[关键词]生物;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以及制备的学科;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以及食品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我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汪小兰编著的第四版《有机化学》。随着如今高考扩招的盛行,入学学生的化学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我校的有机化学教学时数的进一步压缩(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如何为生物类专业本科生教授好这门课程成为每位任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改革是我们需要承担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总结,为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做到“量体裁衣”。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体。但是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在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对教材内容做简单陈述,无意会对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印象,这样势必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在在备课时不仅要参考大量的有机化学教材,还应融入一点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研究热点。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更加调理清晰、浅显易懂和生动形象。同时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全面理解和诠释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对于亲核取代反应两种历程SN1和SN2的影响因素的讲解,我们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列出不同烃基、离去基团、试剂的亲核性以及溶剂对两种反应历程的不同影响。教师在讲解时逐个比较,使不同之处得以彰显。备课时要要尽量做到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要精讲细讲,可以按照自己编排的顺序,不必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来讲,尽量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讲授。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授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乐趣[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与有机化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药物、材料、能源和染料等都与有机化学密不可分。在课程的导入和讲解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有机化学小故事、小趣闻。不但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且能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绪论中讲述药物和有机化学的关系时,先向学生介绍临床上用的一些药物,如奎宁、可卡应、阿托品和吗啡等药物都是从天然的植物中发现的,但是这些药物分子结构的确证都是通过有机化学的分析方法实现的,而且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最终使这些药物分子实现人工合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一种天然药物的发现,要经历分离提取、结构确证和人工合成等步骤,所有这些步骤的进行有需要有机化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讲解烯烃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向学生介绍乙烯能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乙烯的产量是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新疆就有能够年生产百万吨乙烯的工厂,它就是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乙烯厂。这些能够结合专业特点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联系与生命现象及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加深理解并增强记忆。此外,我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教研室的部分老师承担了一些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将一些对有机化学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吸纳到课题组开展一些创新实验的研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在传统教学中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和无法观察的现象以图象和动画进行动态模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克服了传统教学无法用语言和板书的形式体现以及难以理解的弊端,从而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教学难点。例如:在讲到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时,在经历过渡态之后会出现产物的构型翻转,因为产物的立体结构发生了变化[2],在平面上很难描绘清楚,很难让学生直观的去体会这一构型翻转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出卤代烷的立体结构以及反应过程的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这是一个双分子取代的过程,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形象的声音和画面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过程模拟,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接受。例如:讲解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时,应用此反应与醇和水的反应作比较来说明醇比水的酸性弱些,可以用演示实验,但是控制不好用量的话,会有一定危险,则可以用flas将整个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使静止的化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化学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实验课的教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有机化学实验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的学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而学生通过做实验又会加深对于有机化学理论的认识,任何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都是错误的[3]。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课的管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提前通知学生下一周将要进行的实验,要求学生做出充分的准备,书写出合格的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需要的试剂药品及其重要的物理常数、实验装置图、详细的实验步骤等)。在实验开始前,逐一检预习报告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经签字同意后,学生才开始做实验。实验装置由学生自己装配,自己由原料合成指定产物,并分离提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记录本上叫学生编号,不得任意涂改、撕毁原始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只进行启发性的引导,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绝不让学生养成在实验中过度依赖指导老师的习惯。实验完成后检查实验记录本,最后签字认可,方可离开实验室。并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坚决杜绝相互抄袭的现象,要求学生将重点放在讨论部分,要求他们对该实验的成败以及产率高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写出自己对该实验的意见和体会。实验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掌握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与积极探索的精神,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5改革考试考核办法
改革考试考核形式,纠正应试型学习习惯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对教与学两个方面效果的检验。通过考试,不仅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获取进一步教学改革的信息。我校之前的有机化学考试都以期末考试为单一形式,这样“一考定输赢”的考核办法造成学生忽略平时的学习,考试前两周加班突击的学习状况,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在学习中得以提高。这种传统的考试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知识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改革了这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全面评定学生的成绩,采取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策略。在这门课程的最终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7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和课堂提问组成。这样全面评定成绩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主动性,也促使学生不能忽视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前加班突击的局面。有机化学知识的获得源自于对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的认知以及科学地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必要,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勇于尝试并加强教学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炳奇,廉宜君,马彦梅.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7,34(1):95-97.
[2]汪小兰.有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压缩,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迅速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主讲教师所面临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1]。因此,笔者通过分析目前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一、药学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
随着科技发展进步,有机化学教材的内容不断增加,结构理论、反应机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知识相互渗透,使本来已经庞大的知识体系更加复杂[2]。而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国内高校纷纷削减课程课时数。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在药学教学中首当其冲,课时数大为减少。以本校为例,由于教学教程改革,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由20周调整至l8周,相应的学时数也由100个学时压缩至80个学时。
不少学生存在只重视专业课的倾向,而对含有杂化轨道、分子轨道、对映异构体、共振理论等基本理论的有机化学这门课兴趣不大,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各个省份高考科目的不同,导致不少同学自身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而且本校还有文科生和高职生,化学基础几乎为零。再加上在讲授对映异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抽象模糊,或者难以入手;在化学结构式、名词概念、反应条件、鉴别反应等学习时,同学觉得内容太多,头绪太乱,难记难学,增加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二、改革药学有机化学教学的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时不够,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根本的解决方案是改进教学内容及内容安排的顺序。要立足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各个单元内容衔接协调的教材,以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最好配有一些练习题,可使学生通过习题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比如,笔者结合专业实际,删除了“氨基酸”、“脂类”、“核酸和辅酶”、“周环反应”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等五部分内容,其中前三个内容在生物化学中会详细讲解,而最后一个内容也有专门的有机波谱学来系统学习。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激励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不竭之源。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就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一个成功的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迫切地去追求知识[3]。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药学与有机化学的联系,穿插有机化学发展简史,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及有机化学在生活或社会中的典型案例,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或讨论,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院校关于有机化学较有影响的教学法有多种,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优越得多,并各有优点及局限性。课堂教学中不论教学内容为何,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气氛不够活跃,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集各教学法之优点,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如问题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现代课堂讨论法)、“精讲一多练一及时反馈”三段式教学法、创新思维教学法等。通过巧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4]。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醛和酮这章时,使用学生自主学习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内容,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统筹工作,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备课、讲解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过需要提前教会学生使用化学软件,笔者教会学生使用Chemoffice,学生对该软件非常好奇,也很喜欢学习。结果,在学生自己做主的课堂上,学习氛围很好。有一些同学以前从没有上过讲台,胆子很小,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讲话,经过课堂锻炼以后,学生胆子变大了。通过对各小组讲课和准备的情况,笔者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作为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有所体现。
(四)合理使用辅助手段
应用多媒体C A I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的首选途径[5]。我们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药学有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在课堂 讲授中插入了大量动画素材。如环己烷椅式构象与船式构象的转化,SN1反应、SN2反应、 E1反应、E2反应的机理等。我们在教师的计算机装上Chemoffice软件,在课堂讲授中随时利用Chem3D制作分子模型,在各个角度来展示各类化合物的三维立体结构。突破微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可以将课堂上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形象地用计算机模拟处理,把抽象、难懂的内容变成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形象,增强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分析和记忆,课堂气氛变的生动活泼,既解决了化学原理抽象、分子结构复杂、有机反应繁琐的困难,又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不足,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双边关系处理得当,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离不开教学,教学需要科研促进。将教师的科研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科研,写科研标书,笔者辅导学生成功申请到省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并成功完成该课题,学生发表了科研论文,学习了做科研的过程。
三、结束语
药学有机化学是药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药学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我们只有使复杂知识简单化、基础知识实际化、相关 知识衔接化,这样学生易学易记,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有机化学教学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只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改进,不断总结经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调动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翟智卫,王永刚,母小明.浅谈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20(3):91-93 .
[2]张定林,刘毅敏,赵先英.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主线分析与课程设计[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5):342-343.
[3]张永忠,叶非,徐亚琴.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 (2):85-87.
论文摘要:基于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对如何提高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简要介绍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心得和课程组织的思路。
有机化学是农林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生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林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也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如何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提高化学素质是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由于高考的改革,中学采取板块式教学,学生根据高考需要,可以选取不同课程学习,其结果导致许多学生中学阶段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有机化学,高校新生有机化学水平参差不齐,为高校有机化学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作为高校的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思路,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初期,了解学生化学基础成为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可通过问卷、交谈、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精选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适当的节奏进行教学。此时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有耐心,问题解释详细清楚,由浅到深,尽可能让学生能及时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答疑,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尽快地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案;在交流过程中,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加强师生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某一门课程兴趣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培养,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巧妙而具有悬念的提问,对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吸引力,往往会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教师及时的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赞许,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从而进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那会使课程索然无味,如果将所教的有机化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邀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则会使我们所教的知识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趣味性;通过将所学知识用于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解释,学生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及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加强了教学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教学过程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刻板的现象。
例如,我们在讲授烯烃的聚合特性时,自然会提到塑料袋的使用,会联想到塑料袋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同时,会联想到它为环境带来的污染,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不具污染的替代品。
在讲授胺类化合物硝化问题时,自然会讲到仲胺的致癌作用,自然会提及食品保鲜添加剂亚硝酸钠,让学生了解亚硝酸钠致癌的化学反应原理,列举出哪些食品含有亚硝酸钠较多,如何控制食用量。
在讲到化合物丙烯酰胺时,会提示学生丙烯酰胺可能致癌。而在高温油炸淀粉类食品很容易产生,卫生部的公告列出了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食物名单,薯类(薯条和薯片)是第一位,谷物油炸是第二位。由于这些食品是学生喜爱的食品,因而学生反响强烈,情绪较高。
在介绍醇的性质时,我们通常会提到车用乙醇汽油(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取代无铅汽油的使用,介绍两种汽油的各自特点,扩展所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在讲到酯类化合物时,结合大家比较喜欢的水果的不同香味的主要成分,介绍不同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学生记忆深刻,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机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课堂上将化学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会使学生减小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抽象感和神秘感,使他们感觉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具有较强的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但内容太多,抽象的反应式太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肯定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平铺直叙的讲授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学生难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神和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应科学地安排设计教学内容,除用生动的语言艺术表达有机化学的魅力外,在课堂的某一时段,适时地穿插一段精彩的化学史或化学家的有趣故事,一方面可令学生适当放松休息,同时更能让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动态演变,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治学、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极富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比如我们在讲醛酮的还原反应时,引用我国科学家黄鸣龙的故事,1946年,黄鸣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在做凯惜纳一沃尔夫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的漏气情况,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研究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料的好产率。经研究总结,他改进的反应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反应成本和反应难度,解决了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得到科学界的认同,许多有机化学教科书将这一反应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同时教育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反应中出现了异常现象时,应尽可能地将反应结果弄明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通过类似的我国科学家对科学作的贡献的事例,也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氮和偶氮反应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反应,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在介绍相关知识时,我们可穿插一个故事:奎宁曾经是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由于原料的限制,价格昂贵。18岁的帕琴尝试以甲苯胺制备奎宁,实验的结果却得到一种黑糊糊的沉淀物,他知道这又是一个失败的反应。当他加酒精进行清洗时,黑糊糊的沉淀物立刻变成了鲜艳的紫色。一种新的染料诞生了,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非常喜欢这种颜色,她穿了这种颜色的裙子出席集会,产生了强烈的广告效应,人们竞相模仿,风靡一时。而这个反应的实质是发生了偶氮反应。
在讲到立体化学时,范特霍夫创建立体化学则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他首次提出“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学说”,随后又在《空间化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不对称碳原子”的新概念,奠定立体化学的基础,标志着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在这过程中,范特霍夫遭遇了许多权威的反对、阻挠、讽刺和排挤。但再强的阻挠也不能阻止他探索发现真理的脚步。范特霍夫在有机立体化学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及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于1901年荣获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
通过穿插这些妙趣横生的化学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发现、探索过程中,体验科学家们追求、探索、发现的经历,感受他们猜测想象的欢乐及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探索的乐趣,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并不总是枯燥的,在曲折艰难的攀登路上,随时会有命运之神的馈赠,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一定能品尝到胜利果实的甘甜。
三、精制课件,改善教学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作为基础课的有机化学通常以大班形式教学,一般将5或6个自然班合成一个教学大班,由于教室大,人数多,采用以往的黑板加粉笔的授课形式已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使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教师的板书。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明,是保证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采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必然。
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最大问题是,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教学节奏往往过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从而丢掉许多宝贵的信息,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由于还不习惯高校的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方式,他们会感到所接受的信息前后不连贯,这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课件制作和授课时应特别注意控制演示速度,尽可能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与学生接受和记录速度一致,并给学生留出记录和思考空间,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解相应的知识。
其次,有些课件制作的太呆板或太花哨,太呆板的课件由于缺乏新奇感,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而厌倦。而过于花哨的课件又会过于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因此,根据课程需要,精制一套切实可用的课件非常必要,根据多年的经验发现,用朴素的底色配以清晰的文字,版面简洁醒目的多媒体课件很受欢迎。在内容上,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如原子的杂化、加成反应、取代反应、SN1、SN2反应、以及构型转化、定位效应的过程等关键内容,以较慢的动画演示清楚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的反应过程,降低接受理解的难度,从而对知识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而其他反应可直接采用简洁的方程式表达反应过程。对各种物质的结构,以模型或图片方式会更生动形象,更直观,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四、抓住主线,以点带面
一 教学任务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 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 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现状分析
1.高二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现有6名化学教师,其中3名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其中担任过高三教学任务教师有5名,教学能力整体较强。
2.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2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几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分内容,是高考选考模块,教材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把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个主题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个主题 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主题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是极为重要的,有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更有其实用价值;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的整体平均成绩较低,从高一学生分化剧烈、平时期间观察,行为习惯表现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较少,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比较困难。规范教学要求必须提高课堂效益。学业水平测试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后进生多等客观事实。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加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化学骨干教师作用,提高化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力争使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努力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好后进生的提升,落实好《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
三、工作目标
1.积极落实学前预习、上课学生“动起来”、课后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课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做到资源共享。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4.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为下学期的化学竞赛获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5.强化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采用指定与不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体化学教师教学水平。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坚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学案,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学习必修化学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本学期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全部结束,剩余时间开始进入高三阶段的复习。
7.每位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
8.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后附集体备课的安排和教学进度表: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4个理科班,其中为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理科班,高一时基础比较差,从第一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理科班第一学期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章),学生配套教辅为《名师金典》。
本学期,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化学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五章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内容。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 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名师金典》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