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23: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技创新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知识智慧应用和技术创新需求大数据的资源复杂而丰富,在密集复杂的大数据中所涵盖的科技期刊、博硕论文、专利、标准等数据资源是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核心资源。随着这些大数据的不断产生及情报服务行业学科方向的转变,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服务行业从文献提供服务向情报信息分析服务(知识服务)转变的重要基础,也将成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知识服务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原动力。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的核心是情报服务机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将用户、管理、大数据资源、知识、能力和过程等重要元素进行了有机集成和优化,实现数据资源的知识转化,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知识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活动中。苹果公司的奇迹也主要靠乔布斯明锐的情报信息分析力和情报信息的思维以及“情报信息第一创新第二的理念”而取得的。基于大数据的情报信息知识服务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倍增力,新时期要以满足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需求为主线,充分利用大数据,用知识服务人类,着力推进科技信息工作向知识服务转型,实现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和知识化。1.2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是科研人员参与互动的嵌入式协同服务据统计,全球将近87.5%的数据未得到真正利用,且所有大数据的资源数据本身主要都是来自于大数据用户(以科研人员为主),使得大数据知识服务关注的重心理应转移或回归到用户自身的需求。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是在大数据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产生,其模式强调知识、能力、资源和过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有机融合,体现了在大数据管理和处理过程中对知识、资源和服务过程等的配置和整合能力,反映了知识服务机构完成相应行业、领域的服务水平。同时,大数据知识服务体系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式下,可以使企业科技人员在利用各类科技文献资源和获取知识服务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学习和感知,并以此完成对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加工处理,有针对性地激发中小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针对性更强,充分发挥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骨干作用。
2基于大数据的宁夏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情报信息机构服务模式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情报信息人员新的使命,其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服务不但是学科发展方向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情报信息机构核心竞争力,应对未来数字化环境和用户高端化、学科化知识服务需求的重要保证。全国各大省市都有其各自的区域特点,宁夏虽然是个欠发达且经济实力相对不足的小省,但由于区域优势云集了相应的农业特色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优势,围绕宁夏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借签外省区的相关知识服务经验,基于大数据建立具有本地化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体系能够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2.1构建服务于宁夏企业科技创新的大数据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载体针对宁夏地区的区域特点以满足宁夏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为目的,重点围绕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创新服务平台集成整合能够适合本地区科技创新人员交互利用性强的大数据科技文献数据资源,服务于宁夏地区的科技创新。根据宁夏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宁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特点,集成整合大数据中中外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国内外科技报告、世界各国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图书、报纸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为科技基础战略资源文献;以政策法规、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网络资源等为科技管理文献;以自建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作为补充,如:宁夏枸杞产业专题数据库、宁夏马铃薯产业专题数据库等;并依托现有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对联盟成员单位“宁夏大学图书馆、北方民族大学院图书馆”的各类特色资源进行了集中链接。通过优化重组打造元数据仓储数据库,构建宁夏科技文献知识服务的云服务平台,服务于宁夏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文献核心资源的交互利用和开放获取,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关键问题。2.2面对科技创新主体建立“服务层次化、服务体系化及服务主动化”的规范化服务模式大数据科技文献资源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的重要源泉,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导向的作用,实现大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在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高效应用,全面推进综合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业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面对科技创新主体以“服务层次化、服务体系化及服务主动化”的规范化服务,宣传推进个性化知识服务。服务层次化: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将宁夏地区的用户群划分“会员用户、个人注册用户、VIP重点用户”几个层次,更好地明确服务目标,强化服务目的。服务体系化:情报信息专业人员依据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培训,实现大数据资源开放获取的普及应用;对用户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创新实体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人负责制定服务策略;专人负责定制跟踪服务;编写行业月报、行业分析报告、专利分析报告、竞争情报等知识服务产品;对相关产品及用户资源建档进行归档管理。服务主动化:以“走出去,与用户面对面”的宣传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专题活动、新闻媒体投稿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应用服务宣传推广。2.3依据区域特点打造“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为主的定制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就是依托数据共享,智慧地利用大数据的交互和挖掘,实现数据的高度“加工”和“增值”,形成知识服务产品,它贯穿为用户解决科技创新技术问题的服务工程,是一种增值服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最大价值,围绕宁夏科技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架构,通过云计算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知识加工,为创新主体中提供最直接、最快捷、最高效的定制科技文献知识服务产品,如: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支撑产品。2.4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人才团队随着情报服务学科方向的转型和大数据的到来,情报服务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加工能力”上。为更好地推进宁夏地区知识服务的开展,必须注重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深化合作的机制;加强对知识服务人员在学科态势分析、专利分析、技术趋势分析、竞争情报等知识的培训学习,掌握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技术及相关软件分析系统;逐步培养和凝聚一批在知识服务方面有较深造诣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顺利实现情报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型。
3结束语
关键词: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模糊综合评判;德尔菲法;拟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87-04
Assessment o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LIN Lia,ZHANG Run-qingb,ZHANG Yan-fengb,LI Yan-ningb
(a.College of Commerce;b.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Frade,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The basic concep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ype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new features of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i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a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he model,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ystem to get the data, and carried on the fitting operation to the data, and finally arrived 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fter the analysi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ing,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s fac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ere made.
Key words: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elphi method; fitting operations
1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相关概念
1.1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的概念
从企业来说,乳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打造企业品牌的内核,是品牌成功的重要基础。乳品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就在于生产和研发具有特色的乳制品的核心科技上。从整个行业来说,乳品加工科技创新是指有关乳制品的生产加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配方、新工艺的产生、扩散及应用,使得乳制品生产加工的产出效率提高,质量得到保障的过程[1]。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资助的公共研究部门、大学、推广机构,也包括协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乳品加工企业。
1.2 乳品加工科技创新类型
第一,产品品种创新。根据消费者对乳品不同风味、功能的需求,实现产品种类的创新;第二,包装的创新。包括包装材料和外观设计创新;第三,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创新。包括奶屋入社区和非店面营销;第四,技术创新。在乳品加工业中应用生物工程行业的膜分离技术、微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实现技术方面的创新。第五,设备创新,引用一些国外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或自主研发和应用新设备[2]。
一、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传播媒体面对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趋势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了突破性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已更少受到时空的制约。在数字化过程中,网络对期刊媒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一)期刊媒体面临的挑战
1.期刊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与很少受到时空制约、跨地域、开放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相比,通过吸引目标读者、增加忠诚度、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来扩大发行量,求得自身发展的传统期刊因印刷成本过高而限制了其读者群的有效扩大,这制约了它的发展步伐。
2.期刊的传播模式受到挑战
与相关内容报道全面、时效性强、内容可随时更新、互动性强、编读和读者之间可随时交流的网络媒体相比,期刊周期长、时效性差,这使其新闻价值下降;期刊编辑和读者之间难以互动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了读者反馈瓶颈,这制约了期刊信息的有效传播。
3.期刊的服务模式受到挑战
与广告服务更有针对性、直接促销性更强的网络媒体相比,以广告作为重要服务内容和主要收入来源的期刊,因广告形式单一而形成读者阅读盲点,这制约了期刊的经济收入和生存空间。
(二)期刊媒体的应对策略
1.内容整合,编读互动
作为平面媒体的期刊与网络媒体有效结合,是扩大期刊生存空间的有效策略。期刊应根据网络的特点和网上读者的需求,结合本身内容特色,在内容结构、读者界面、编辑流程等几个方面将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进行整合。为此,期刊应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内容结构;应促进编辑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以互动服务缩短读者与期刊之间的距离;应整合编辑流程,适应跨平台媒体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全面媒体服务。只有实现编辑流程的跨平台整合,才能极大地发挥网络平面互动优势,真正实现内容整合。
2.延伸期刊品牌,实现低成本扩张
期刊的品牌价值与品牌价值的延伸,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应根据网络媒体的特征将读者的体验有效地转移到新平台上。由于读者与媒体交互关系的变化,原先的内容应在形式上进行创造性转换。期刊媒体应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不受地域限制的可扩展性,低成本地扩大其品牌影响力。
3.营销整合,实现一体化服务
数字化时代广告商希望从内容构建和包装到信息的都必须整合到一个跨平台、跨媒体的整体传播框架之中。营销整合的结果,意味着客户资源的共享、媒体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一体化服务。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期刊媒体市场的发展方向。
二、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是知识经济的三大要素,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一个有机的、互动共长的整体。知识的传播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支撑系统,而农业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和积累农业科技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1.农业经济制度创新
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就是要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技术变迁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变迁方向和内容。其决定因素是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重要目标的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特别是农业技术政策创新。增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的商品化,并积极培育技术市场,是农业技术政策创新的关键。同时,要重视农业科研体系创新和农业科研政策法规创新。
2.农业人才培养体制创新
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和广大农村,必须加快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储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媒介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载体的农业科技期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科技期刊的作用
1.媒介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应真实、精确、创新和及时。而时效性强、发行面广、资料详实的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创新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中心地位。农业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科技信息的最灵活、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都是无限的。作为重要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媒体,它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掌握着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科研动态,报道的是本学科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这有利于农业科研人员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找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领域,启动新一轮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农业科技期刊是支持本学科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
3.桥梁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系统,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方面发挥着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还具有直接推动经济效益的功能。农业科技期刊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科研成果转移的渠道,又使渴求农业科技知识的科研人员和生产者找到了获取农业科研成果的园地。农业科研成果就这样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移,从而使农业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期刊对创新者的创新思维不断进行强化和积累,形成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在随后的研究开发、中试和生产过程中实现他们的创新。在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创新者均会将其创新思维和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再以规范的、科学的形式记载于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技期刊这种不断记载、传播、再记载、再传播的过程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导向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发表高质量创新信息类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它发现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意识的同时,进行了知识的鉴别和传播,这是农业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功能。农业科技期刊通过收集、加工知识使知识活化,并通过现代通讯技术跨越时空传播,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最新的知识;又由于电子型农业科技期刊的问世,培养了农业科技人员熟练地检索数据库以及从网络查阅信息的能力。选取我国农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科技项目作为农业科研的主攻方向,已成为农业科研人员的共识。农业科技期刊的导向功能引导着知识创新者的科研方向,并通过组织和优化功能帮助其完善和提高创新成果。
5.交流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向世界报道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前沿阵地。农业科研人员通过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成为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国外农业科研人员也是通过我国的农业科技期刊,掌握了我国农业科研的最新动态,认识了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先人物。科研成果创新因素越多,越能引起世界关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启迪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科技创新;大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70-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经被电气信息类技术所渗透,因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高度重视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本文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行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要求,结合河南城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对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本质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须具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上,以及在将来所从事的科研或设计等工作上,都和科学信息技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即大学生在面临艰巨问题时,能够有恒心、有毅力,在面对具体科研和设计问题时,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洞察力,并且要培养大学生的志向和兴趣。因此,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大学生在科学思想和技术思维指导下,能够运用科学信息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在创造性发明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其本质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并且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基本特征。
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改革和优化当前教学模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实现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由“教师主宰”向“学生主导”、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营造创新型课堂。对于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并且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对于教学管理,注重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为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二)建立相关创新型课程体系
以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线,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学习中具备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虽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体系中,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力度,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对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进行课程改革,诸如:FPGA和CAD等课程,可以进行相应改革,变传统授课为师生交流性探讨和实用性、应用性授课,变理论说教为实践应用,发挥学生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为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举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潜能,并为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并能使所学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开阔,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竞赛、GE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亚龙牌”智能建筑设计竞赛、“互联网+”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与这些竞赛,学生能认知本专业相关知识,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实验室
创新来源于实践,而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了一个大学生走向实践的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兼顾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本科日常教学外,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即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服务平台。
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有实训创新实验室、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实验室、电路制版实验室、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实验室、与美国通用公司GE联合建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以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并且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验室为低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一定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为高年级或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创新设计性实验,积极发挥实验室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五)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院系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引领区域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与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共青团以及各院系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资金的投入,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推广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并对各院系提交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术指导小组由学校各方面的专家、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其职能包括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审核评定、对受资助的创新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对校级科技创新竞赛进行评审及技术指导。
参照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院系也设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并充分发挥院系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我培养教育等功能,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校下发相关文件,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挂钩,如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全国电子大学生设计大赛等,可根据竞赛获奖级别取得一定的学分。再者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制度,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指导教师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须有科技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才能站在新的高度去构思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取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加大“双师型”人才建设力度,鼓励并督促教师深入一线学习,丰富其工程实践素养,更好的服务学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电气信息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科教兴国。
参考文献:
[1]姜重然,等.地方高校电气电子信息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22-23.
[2]周永杰等.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02):54-56.
[3]孙宏国,周云龙.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171-172.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对如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在进行着体系改革和路径探索,我院经过几年实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尚无一套完整成熟的对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与管理方法,缺乏一个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安排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但真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的比较少。学生虽有科技创新想法,但受自身知识水平、客观条件等的限制,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
(一)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教学型高校,原来机械电子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先后照搬了或稍加修改联建高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原来专业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难以起到与理论课程相互支持的互补作用。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是各自为政,有的实践环节还被省略,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偏低,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脱离了社会和生产实际,更谈不上实践教学与产业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对教师的评价只是根据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关注很少,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课程内容只局限在传统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
二、构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和难点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我们依照“工程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坚持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结合,通过课内教学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通过课外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是搭建并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五大平台”,即:团队构建平台、创新课程平台、教师指导平台、实践培训平台和保障管理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项目、课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如何实现“教师指导―学生练习―项目操作”纵深式培训方式,即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做”相统一。
(一)团队构建平台。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有四种形式: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以参加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合作团队;围绕特定的课题项目或教师的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主要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呈现,如我院学生会成立的机电创新中心,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科组成兴趣小组,经常举办学术讲座、聘请专业教师座谈和定期举行课题辅导等活动。机电创新中心成立后,每年5月在宿迁市举行科普咨询会,11月参加宿迁创业文化节展示和宣传机电产品和行业的最新成果和技术。以各系部为依托,以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为支撑,依据创建渐进式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
(二)构建创新课程平台。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时,首先加强对理论课的整合,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创新教育平台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通过增加选修课种类和数量的形式构建专业类的创新教育课程平台。根据需求,可将创新课程体系分为创新知识类、创新能力和素质类两种类型。其中,创新知识类可以与以往的理论课程、通知与基础课程相结合;创新能力和素质类可以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阶梯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体现出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渐近培养的原则。
(三)教师指导平台的建设。
本着“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责任心强”的原则,学院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行导师互动机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制定规划和措施、协调和指挥、提供指导和服务,组织督促和检查等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创新团队先后学习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通过复合型培养途径接受培养,渐进完成创新学习和锻炼。
(四)培养方法的改革。
创新训练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主渠道,实践途径以重大竞赛活动或科研项目等各种载体为纽带,加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学生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参与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构建大学生的科研产业化模式。在实践培训平台,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保障管理平台建设。
系部成立了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通过建立的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制定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形成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教师年度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例如,我校每年对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实行综合测评加分的奖励,对相应的指导教师在技术职务晋升时,可视为教学成果加分对待。实行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的流程管理规范课题申报评审经费指导验收转化的过程,以保证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同时还要采用激励淘汰机制,对学生的创业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创新团队学生实行专业导师与辅导老师共同管理,指导老师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指导任务时,创新团队学生亦可申请更换指导老师。
三、机电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
(一)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资金来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平台。
实验室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我院不断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开放范围,努力做到开放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相继建成“机电创新实验室”和“机器人创新实验室”“高级仿真自动控制实验室”。目前,我院已做到“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综合仿真实验室”等周六、周日、节假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完善机制,加强阵地化建设,为活动开展搭建组织平台。
第一,建立竞赛机制。要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交流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日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完善校级赛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组织水平,坚持每年都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省、全国如“挑战杯”之类的大型竞赛,以竞赛促建设。第二,建立交流机制。围绕科技竞赛的开展,通过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科技展览、公开答辩会和编印大学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采用必要的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创新交流活动。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在我院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除了给予学分奖励外,还要在学生评优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
(三)依托学生科技社团和小组,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
以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必将对学生的创造创新教育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为了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更好地开展科研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科协(如我院有科技创新中心、应用机器人研究所等)等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科普宣传栏,制定相关制度,为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配备一定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也能促进与创造能力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创造动机有一种激励作用。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宿迁市“五小”发明作品大赛,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江苏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各项学生科技竞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奖励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19年,环翠区科技局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现将科技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行业扶贫工作
(一)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活动。结合三个扶贫村实际情况,每村选派一名科技指导员,重点开展果树、蔬菜、粮食种养植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每月组织科技指导员到扶贫村开展农时指导、技术解答、农技培训、技术示范等科技帮扶活动,帮助村民及时掌握农业新知识,提高农业技能。
(二)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针对扶贫村不同农时的技术需求,组织农业技术专家重点开展了冬季苹果树修剪、果树施肥及病虫害防治、花生等农作物种养植的专题培训4次,培训人数80多人,发放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现代科技农业养殖大全等技术书籍100多册。农业专家不仅到扶贫村提供技术讲解和指导,并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通过亲自示范帮助村民更直观、有效的掌握农业新知识。
(三)开展“扶贫日”活动。以网络形式进行了扶贫日、扶贫政策等内容宣传,扩大了公众对扶贫日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同时,扶贫日当天到XXX村开展了科技送下乡活动,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在XXX村开展了蔬菜种植、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和讲解,现场向村民发放了技术手册70余份、芸豆、茼蒿等种子200余份,以及吡虫啉、戊唑醇等生物农药100多份,提高了村民对于农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二、扶贫协作工作
关键词:会聚技术;创新;学科会聚
1.学科会聚的思想
学科会聚按会聚的程度可分为4 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基本形式是知识会聚(浅层会聚),即为了形成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简单会聚组合,K=fk1,k2,k3,k4 ;第二种基本形式是组织交叉(中层会聚),也就是通过打破组织间的界限壁垒或组织间的联盟与合并,实现人才的互相流通,O=fo1,o2,o3,o4;第三种基本形式是交叉的思维方式(深层会聚),生产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观念,T=ft1,t2,t3,t4;第四种基本形式是价值观会聚(完全会聚),也就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价值即通过不同学科的信念、价值导向和追求等聚融合,形成新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人员的活动方式,实现学科的完全会聚,V=fv1,v2,v3,v4。除了这四种基本形式外,还有这四种基本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的学科会聚[1]。
下面我们将探讨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方法、策略。
2.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策略
本文将探索构筑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会聚的一些有效途径,并为促进学科会聚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2.1以非传统知识生产方式为平台,推动学科的知识会聚
知识的会聚是各种知识相互的融合、渗透、交叉和集成。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知识生产体现了划“科”而治的观念,学科之间互相“沟通”较少,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和特定的分工。因此,学科之间牢固的壁垒日益受到来自科教界内部与外部的挑战,使得以单一学科为基础架构的传统知识生产模式越来越渐不适应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趋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需要。
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利用产业、大学和政府的三螺旋结构体系所提供的平台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开知识生产的“孤岛性”壁垒,为学科会聚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发展空间[2],促进我国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和三螺旋战略联盟,这样可以促进技术会聚与学科会聚之间的协同创新、良性互动。这种以技术会聚与学科会聚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推动知识会聚和交流,迅速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
2.2利用组织交叉,增强学科会聚
学科的会聚也是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的会聚。世界领先的综合型大学,经常是世界性的人才会聚交流的中心。这就要求各个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要建立开放性的国际化人才互相流通的渠道,打破组织间的界限壁垒,实现科技合作、构建人才相互流通的平台,集成国内外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从而有效推动多学科会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在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落实、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过程中,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速交叉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利用组织交叉实现组织间的联盟与合并,实现人才的互相流通,从战略高度上合理配置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的科技力量,从而形成多学科群和学科会聚,促进我国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3]。
2.3发展交叉思维能力,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
交叉思维方式,是指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对其进行新的知识生产的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或改进了的思维方式,用以解决问题。交叉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原有思维方式的限制,突破了线性思维方式的限制效应,产生非线性效应,从而有效地成为创新的源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叉思维产生的非线性创新机会,将导致系统整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2.4 整合价值观,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指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关于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的总评价和根本看法。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将成为人们价值评价、价值追求的评价标准,将支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模式。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价值观对人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产生强烈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个学科将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构建起特定的价值观体系,并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处于学科组织之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实践活动。
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之间很难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因此,当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存在有不同意见时,人们就会在研究对象、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生分歧。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价值观即通过不同学科的信念、价值导向和追求等,形成新的价值观,从而会聚新的目标并影响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人员的实践活动,实现学科的完全会聚[5]。
3.结语
高校要鼓励学科间的会聚、交叉融合,积极地促进推进学科融合、会聚,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要坚持大科学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鼓励学科渗透和学科会聚,强强联合,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打破条条款款和部门界限的制约,在促进新兴学科形成与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适应社会科技发展变化的需求,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与和学科建设相融合,不断拓展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跨学科团队的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地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6]。(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间序列特征的金融资产相依结构模型”(批号:71271227);重庆文理学院重点科技项目“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绩效评价与机理研究”(批号:Z20012SC23)资助。
参考文献
[1]柳洲,陈士俊.从学科会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165-168.
[2]宋爽,姜越,惠晓丽.解读“协同创新”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19-20.
[3]傅秀兰.学科会聚过程中学科结构关系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20-123.
[4]孙曰瑶.知识经济中的创新模型与企业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