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3: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

篇(1)

我国根据“建设全民医疗,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正积极发展社区医院,满足人们对基础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社区医院成为综合性中心医院服务的延伸。其医学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去,能够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已经在综合性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向社区医疗信息系统方向发展。

1 社区医院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服务对象不同,承担医疗责任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有很大的合作关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可以在社区医院中采用的信息技术有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会诊技术、远程监护技术、在线交流技术、远程访问技术、医学培训技术等。

1.1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现代化的HIS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应用最早,发展迅速,技术最成熟。HIS主要包括电子病历(CPR)系统、医学影像系统(PAC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CPR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能够将患者的整个医疗过程进行电子化,社区医院常常要与综合性中心医院以标准化的格式对CPR数据进行交换。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社区医院的CPR是面向家庭的,这不同于我们在中心医院所见到的面向病人的CPR,这是社区医院电子病例系统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区医院采用的PACS一般基于中小型的影像诊断工作站,虽然常是以数字化阅片为目的进行设计和工作的,但目前各种高端医学影像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目前发展和应用都非常迅速,采用数据挖掘算法来辅助分析和诊断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

LIS以检验科的数字化为目标,通过连接检验仪器、收集检验数据,实现申请、检验、报告的自动化数字工作流。并能将检验结果自动传送到相应的部门,实现检验工作流的全自动化。

门诊挂号、住院管理、药品管理、收费管理等子系统都是HIS的必要组成,技术发展已很成熟。

1.2 远程会诊技术:远程会诊技术目前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社区医院的医生和病人可以作为远程会诊的终端,与中心医院的专家一起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社区医院的医生可以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理情况,帮助专家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依靠双向的同步音频和视频信号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传送交互式图像和实时的高质量诊断图像,远程会诊系统将社区医院、中心医院、病人三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在社区医院中不宜转院或暂时不能确诊的病人,借助远程会诊系统可以提高诊治效率,降低病人的治理费用。另外在会诊过程中,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交流,也直接培训了社区医院的医生,提高了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1.3 远程监护技术:远程监护是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使用远程监护技术,社区医院中大量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不危及生命的阵发性疾病的观察和监护都可以在家中进行,老年人和婴幼儿健康状况也可以在家中得到监护。这样既可以解决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也可以降低病人的医疗花费,同时减轻了医院和病人双方的负担。

1.4 医学培训技术:医学培训包括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教育、交流医学信息和医学教育等内容。目前“服务不过硬”是限制社区医院发展的最大问题,医学培训技术可以通过远程通信网络提供多种医学培训资源,如影像资料,手术交流录像,专家讲座,病例讨论会等。目前,迅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教学中,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在缩短外科医生实习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学培训技术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机会,有利于学习新的医疗知识,掌握新的医疗技术,推广新的治疗方法。

1.5 远程访问技术:目前基于B/S的远程访问技术成熟,发展迅速,社区居民通过家中的计算机终端,能够随时访问社区医院中的相关信息。如专家的坐诊时间、专家情况、医药费用查询、预定床铺和门诊等。这样可以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减少盲目就医和随意就医的情况,增加社区医院与居民的亲和性。

1.6 在线交流技术:社区医院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容易开展群众性医疗活动,在线交流技术就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将医院与居民联通起来进行交流活动。在线交流可以采用专家讲解的专题交流、专家答疑式的专题交流以及自由讨论等居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专家讲解的专题交流可以推广医学知识,宣传防病治病知识。专家答疑式的专题交流方式可以直接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对于病情比较隐讳的病人,可以“不见面”的接受治疗指导。自由讨论的方式则非常灵活,实时聊天技术和论坛技术都非常的成熟且易于接受,对常见病也可开辟专门区域供大家探讨,分析病情,交流治疗经验。

2 社区医院信息技术的建设

2.1 信息系统集成化:目前各类医疗信息的应用专业性越来越高,分类会越来越细,各类专业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数字化医院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2 数据通用化:为实现病人一生全CPR的目标,医院的信息范畴已从一个医院拓展到各个医院之间,目前这些医疗机构间信息的通用化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2.3 接口标准化:各类医学通讯标准(如DICOM,HL7)将进一步发展,满足更多的工作流集成的需要,IHE集成框架会越来越被各类信息系统所支持,基于XML的医疗数据标准也广泛应用于在各类医疗信息系统彼此间交换数据。

篇(2)

由于目前医院已经签约了多家集团化的下属医院,包括9家二级医院、6家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以第一附属医院为管理控制顶层,多家二级医院为医疗服务中层,多家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卫生健康基层的集团化布局。我们希望通过组建集团化医院,能够加强与远城区社区的紧密化合作,积极探索城乡医疗融合发展的模式,强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托管工作,促进分级诊疗机制的落实,并且扩大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最终建立一个智慧的集团化医院,为区域内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打造一个智慧型的集团化医院,首先在于创造医院间的新型医疗协同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借助一些新技术,例如云计算与大数据,将以往单个医院的信息技术推向平台化,让集团医院内部的资源可以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资源池,让所有的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还有社区医院都可以使用,并对患者展开统一的服务。其理念就是各级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服务。为此,医院计划建设一个统一的医疗集团信息化平台,接入所有的下属机构。

在集团化医院的战略中,最基本的就是全集团化医院的高度协同,在协同的基础上开展移动服务,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优化就诊流程。并且要建立一种新的运营管控模式,可以实现整个集团化人才物紧密的、集中的管控,最终实现决策与管理的精细化。

要在医院集团内部实现医疗协同,首先需要实现双向转诊,基于信息化建设的双向转诊使得在集团内部就可以实时看到患者的转诊情况,并且可实现上下级医院的医生预约,优化了集团医院就诊流程,加强了内部的管理。第二步要实现检验协同和诊断协同,通过把集团内一些使用频率比较低的设备统一放到临建中心,或者在社区做检查检验后将结果拿到大医院做诊断,在提高了社区诊疗水平的同时,避免了资源浪费。这一全过程是可以实时追踪的,方便了集团医院的管理。第三步就是要实现统一预约,将所有资源统一起来管理,并且提供像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等预约方式。第四步就是实现预缴金通存通用,对于医院来说,有利于财务的统一管理,对于患者来说,意味着在集团医院任何一家医院充值缴费后,在其他医药机构都可以通用。最后我们要实现的是掌上医院和微信平台,让患者在手机上可以进行医疗服务过程的整个操作。

篇(3)

托管

2011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实现了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的托管,按原卫生部对“医联体”的解释来看,“广安门医院医联体”是以三甲医院广安门医院为龙头、以托管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以下简称“南区”)为二级医院、同时包括七个社区医院的医联体。

广安门医院医联体的建设理念、指导思想非常清晰――统一管理,独立核算。“我们院领导不认为信息化仅仅是软件,是计算机,他认为信息化就是管理,所以既然要统一管理,那就要统一信息化。”信息中心主任张红说。

但是,统一管理是否意味着一定要换成一样的系统呢?南区有已建好的信息化系统,如果没有理清换系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只是为了统一信息化而换系统,有可能适得其反。“信息化本身会带来工作习惯上的变化,对使用者来说会有一个很艰难的适应过程。”所以要负责任地搞清楚,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系统需不需要换。

张红带领团队开始做调研,团队分工非常明确,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系统,以保证负责该系统的工程师能够更充分地从流程上理解该部分业务。南区的信息系统调研开始后,负责不同系统的工程师轮流“上阵”,认真分析两院信息系统之间的差异,对每一个系统是否真的需要替换都做了仔细考察和慎重判断。“我们从管理角度客观分析了原来的系统跟我们的系统差别在哪儿,主要关注功能上的决策分配。”张红说。

通过充分调研,张红发现:“主体功能上看没有太大的差别,原系统也有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门诊跟住院ID也统一了,但是缺少一些更现代化的手段,比如移动、消毒供应的追溯等这些年信息化建设起来的一些新的系统。另外,有一些系统其实是一种半手工半信息化的操作状态,没有真正地用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两个医院的差别从大体上来说,更多的是管理模块框架上的差别,但是南区原系统在一些细微处的处理不够精细,提供的数据无法支撑精细化管理。

“说到管理,负责经营管理的院长是最看重信息平台的作用的,他最看重的就是数据架构。南区原系统在建立基础数据结构的时候没有层次和类别,而在广安门医院的系统中,一类数据可能会有很多不同层面的属性,使用者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数据,得到精细化管理所需的基础信息。”

张红邀请南区相关管理人员到广安门医院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地看,有重点地看,“让他们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对南区相关管理人员来说,通过前期的接触,已经形成一种共识――统一信息平台是为了提高管理,提高收益。

深入的调研结束后,张红带领团队对南区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然后有步骤地进行分步实施,分别替换。“因为系统之间是有关联性的,只有替换到一定程度,信息化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做另外一些系统。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上新系统,在新的方面有一些更好的管理。”因为住院系统相对来说实时性、时效性要求稍微低一些,因此选择从住院系统开始替换。随后是门诊系统,因为门诊系统是数据量最大的地方,也是管理者最看重的部分。紧接着是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移动护理、PACS、LIS、门诊医生工作站、消毒供应室、全流程管理、协同办公平台。目前,手术麻醉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门诊输液系统正在建设中。

对张红及其团队来说,替换南区的信息系统,看上去是把原来的东西再做一遍,但是相当于新建一个系统,新支持了一家医院,虽然在技术上有了经验,但在精力上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替换门诊系统时,因为门诊的时效性要求比较强,从2013年1月1日到1月3日,“大家谁都没有休息,分批倒班把这套系统推了上去。”

“我们有分工,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系统,我们把系统分了100多个,分得那么细是因为分工分到了那么细,我们科室任何一个负责这块系统的人肯定不能只是个工程师,他要理解相应的业务,至少从流程上要去理解,不然没法儿使信息系统发挥管理的作用。”南区系统替换的时候,信息中心派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轮流负责南区相应的系统建设。张红说,“项目建设的时候去南区是非常频繁的,因为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管理理念推行下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自然地实现管理者想要的精细化管理。”

住院系统替换后,医院大多数基础数据被理顺了,例如物价的管理、核算项目的管理、各种供应分类的管理等,同时就产生了一些新的部门,例如质控管理部门。“南区原来没有专门的质控部门,系统上线后,交给谁,谁就得学习,每天看多少份病历,看完就要出报告,这样质控就自然而然地就建起来了,管理就自然而然地植入进去了。”门诊系统替换后,医院实现了实库存管理。“实库存管理的确很难做,尤其对中草药来说,草药有论斤称的、论公斤称的,有颗粒剂的、汤剂的,实现了实库存管理可以从医疗上规避很多风险。”

在广安门医院信息中心的统一管理下,南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大部分系统的替换和上线工作,也正是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南区的门诊量节节攀升,涨幅超过了100%。

“我们现在做到统一平台、统一管理了,但是还不是很完美。”如果想将广安门医院与南区之间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难点还是管理理念。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这两个矛盾体怎样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仍是个难题。“实际上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对信息化来说是个挑战,如果真的要把统一管理贯彻得很完美,把独立核算也贯彻得很到位的话,对信息化来讲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张红说。

中医中药到社区

“院长提出要让中医中药到社区,这一理念的落实需要做很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张红说。

托管南区之初,南区带着七个社区,因此广安门医院对社区有相应的管理职责。

2013年,广安门医院南区执行院长提出要实现让中医中药到社区,让医生在社区就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开中药的处方,这样患者在社区开完处方后,处方可以直接传到南区,患者就可以直接到南区取药。

要实现这一点看上去并不难,拉根光纤就可以实现,但是如果社区搬家光纤做废呢?

此外,对医院来说,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让社区在通过广安门医院的信息系统开中医处方的同时,将信息同步到另一个与业务数据实时的数据库中,同时又能保障医院的业务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很多事情要比看上去复杂得多,”张红说,“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做调研是很有必要的。”

篇(4)

政府空前重视

与往常卫生信息化会议有所不同的是,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厦门市等政府部门的领导到会,并纷纷表述对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看法。

备受行业关注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无疑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这是我国卫生信息化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这无疑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吴珏处长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信息化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进行了专项调研。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在医改过程中必然引发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二是卫生服务的重心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卫生信息化涉及到管理理念和利益结构的改变,必然遇到不同的阻力和挑战。”

吴珏还表示,“国家发改委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信息化,高新司正在制定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重大工程的计划。我们建议大家在信息化中注意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孤岛的问题。第二,重硬轻软的问题。第三,投入渠道单一的问题。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短期看会有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营运有问题,难以贴近群众实际需要,需要调动社会资源。第四,多头建设的问题,这也是医药卫生部门的特有问题。卫生信息化涉及医保、社保等不同部门,部门各自为战,影响整体推进,这也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发改委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目前正在与国家发改委医改办协商,启动区域医疗试点、远程医疗试点。”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对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共有“重点任务”,除了此前公布的、并已广为流传的“3521”(“3”意为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表示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2”意为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1”代表一个国家卫生信息专网)外,最终版本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又增加了两项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安全体系建设。简称为“35212”。

“卫生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孟群说,“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关于下一步工作思路,孟群提到:“卫生部将组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力量,集中智慧,集中时间,集中办公,统筹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尽快研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大督促指导的力度。”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吴琦介绍了目前的工作计划。一是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

二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研究下发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深化医改的配套文件。

三是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将是以点带面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六项试点:(1)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42万多个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按照每个村卫生室4500元标准补助;(2)开展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5省(区、市) 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3)县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4)支持远程会诊系统建设;(5)支持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央补助每个城市2000万元,其中1800万元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6)支持公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建设,2011年〜2015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逐步在全国除省会城市以外的310所地(市)综合医院和2572所县级综合医院建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系统,每个地(市)综合医院补助650万元,每个县级综合医院补助280万元。

四是开展卫生信息化标准工作。2010年〜2011年底,完成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信息平台为建设重点的有关信息标准与规范的修订完善工作。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发表了题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演讲,建设国家卫生信息专网是“35212”的重要内容之一,清华大学将参与其中。

点面结合

探索电子病历

孟群用“三个最”来强调电子病历(EMR)和居民健康档案(EHR)的重要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最基本、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医药卫生基础数据资源。”

最基本的问题,往往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为破解电子病历难题,卫生部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试点,另一方面抓紧制订出台相应的技术方案和功能规范。

在前一段时间电子病历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正在网上征求意见,建设方案涵盖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维的一系列工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张成普介绍了盛京医院的电子病历试点经验。11月中旬,“全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刚刚在沈阳召开,与会代表还参观了盛京医院。据介绍,盛京医院拥有4388张开放床位,2009年的门诊量是242万人次,2010年实行了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并在门诊试点推行EMR。

“盛京医院实施电子病历的主要经验就是要以临床应用和医疗管理为主导,要比较实用,要解决临床问题。”张成普说。

目前,盛京医院的住院病人已经全部用上了EMR,门诊EMR正在试点推行,并集成了各种医疗信息,譬如:电子体温单、电子医嘱单、重症报告和肿瘤报卡等;系统还能自动生成麻醉记录单,解决了麻药使用监管困难的问题;还能将无线查房的录音自动嵌入到EMR系统。

张成普还介绍了EMR在医疗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管理者可以实时调阅和检查病人的病历;对于书写不规范的情况系统可以自动反馈;基于EMR优化了会诊流程和电子交班流程;电子签名完成后,系统可以自动提示查询和监管;麻醉科、病理科、输血科以及院感科等科室都能共享EMR的信息;系统还具备危重症自动分析评分预警功能。

厦门长庚医院行政中心特助何国豪介绍了长庚医院实施EMR的经验,长庚医院下属的10家医院已经100%实现了电子病历,并且在10家医院内实现了信息共享。何国豪认为,需要有四个要素来保障EMR的成功实施:首先是法规保障,要颁布医疗法,赋予电子病历以法律基础;二是管理保障,要设置并运营医疗凭证管理中心;三是标准,电子病历必须符合标准才能实现信息共享及交换;四是要对电子病历的内容设置一个基本格式。谈到EMR的未来发展,何国豪认为EMR将在四个方向上不断进步:法规面、标准面、推广面和安全面。

区域卫生信息化急须配套软环境

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杭认为,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至少缺乏五大支撑:一是标准;二是流程规范;三是平台,这个平台首先是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而不是面向医疗机构或者政府管理部门的;四是法,缺少法律保障,“如果国家立法的程序很复杂,很难短期内实现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先颁布一个‘部长令’呢?”五是关口,“要设置一个IT厂商的准入原则,这个原则至少包括两点:符合标准、承诺开放接口。”

厦门市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方面堪称佼佼者。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在会上介绍了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情况和经验,整个系统包括六个平台:一是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市民可以预约挂号、调阅健康档案、查看检验报告等;二是面向医疗机构的协同平台,可以调阅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避免重复检验检查、不合理用药等,厦门市有一些医院已经实现了100%预约挂号,并能预约到具体的时间段;三是面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平台,市民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能够自动转化成为社区的健康档案;四是面向妇幼保健的信息平台;五是面向第三方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六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平台,可为管理部门提供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等。

综合卫生信息管理建设也日益摆上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议事日程。

远程医疗不再沉寂

11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几个部门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面向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拨付27亿元,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远程医疗和远程培训。而近年来一度沉寂的远程医疗,在本次大会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议题。

事实上,新医改方案早已明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有四大优势:访问(无边域限制),质量(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服务),高效(提高效率)和收入(降低成本,使医疗机构利益最大化),这就好比是一个凳子的四条腿。”美国远程医疗协会首席执行官Jonathan Linkous说。

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孟群明确表示要支持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具体有四个要点。一是基层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在中西部地区每个省份选择地处偏远的5个县开展试点,每个县的一家综合医院与省级定点综合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每个系统补助50万元。二是高端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三是在卫生部所属的综合医院建立远程医学综合服务中心,部署先进的数字化远程医疗设备和完善的应用系统软件,开展高端远程医学活动。在西部地区每个省选择2所省级综合医院,或2所地市级医院医院,建立远程医学中心,完成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医学影像实施传输和交互式操作、虚拟化病历切片等高端远程医疗业务。第四,该项工作要见实效,要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困难。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介绍,北京将对口支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医院和陕西神木县医院,上海将对口支援云南。“中日友好医院的远程医疗中心将建设3D手术会诊中心,为边远地区提供3D的手术指导。”许树强表示,“此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先做2D,再做3D,2011年3月30日完成第一阶段。”

篇(5)

医学信息继续教育和认证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三级医院、大部分二级医院甚至部分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都已实现了信息化。根据卫生部信息中心对全国6921家医院的调查,2179家医院建立了HIS系统,占被调查总数的3l%,其中华东地区80%被调查医院已经在应用HIS,西北地区只有20%,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地区差异[6]。根据重庆市卫生信息化调查,设有专门信息机构的卫生单位仅占19.8%,县级以上医院也仅有30%设置了专门的信息机构,拥有一名专门医学信息专业人员的卫生机构仅占43.2%,在县级以上医院为60%[7]。浙江省53.9%基层卫生机构(社区卫生信息中心、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卫生信息技术人员,46.1%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根本没有相关卫生信息技术人员[8]。福建省64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置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并配备了专门的卫生信息人员,其中三级医院信息科配置平均1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7.6%,计算机专业占56.2%,中级及以上职称占28.4%),二级医院配置平均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8.6%,计算机专业占36.1%,中级及以上职称占23.4%)[9]。总的来说,全国医院信息化面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技术问题主要是HIS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功能融合的问题。人才问题非常突出,医院信息化需要同时具有医学和计算机学知识的复合人才,而各大高校不能及时提供完全符合医院需要的医学IT人才。目前医院信息科基本上是由IT人才和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组成,其中IT人才占主要部分,然而他们不能将这两种知识很好地结合运用。除人才知识结构外,人才数量也严重缺乏。例如福建省立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科共15人,其中计算机专业2人,信息管理专业1人[10]。而美国有将近20%的医院的IT部门雇员超过100人。数量上的差距反映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人员匮乏,这是造成我国医院信息化水平偏低的直接原因。医药院校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之外,有社会责任对本地区医院信息科的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提高他们的医院信息服务专业技术能力。

区域医学信息继续教育与认证

各个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一些不同的课程内容[11]。让这些学校都来承担对医院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认证任务有一定困难,但是可以根据国家地域划分,选择一些资历和实力较强的院校承担本区域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和培训。从内容上看,对在职人员和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认证和培训需要从理论、方法学和实践各个方面进行。从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医院管理者宣讲相关知识,提高其对医院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对医院信息科专业人员进行医学信息学理论、方法学讲座以及进行卫生信息系统实践培训。从软硬件条件上看,除了常用的一些数据库软件、统计软件之外,各个认证和培训机构还需要有可实践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以重庆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方向)系为例,该系通过与相关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信息管理系专业实验室,实验室装配有成都银星医院信息系统、方联医院信息系统、方联电子病历、上海金仕达医院信息系统、上海金仕达电子病历系统及SAS、SQL、ORACLE等软件。目前实验室的这些系统和软件都对本系专业学生开放,使他们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从政策角度来看,学校仅具备这些软硬件条件还不能开展认证和培训服务,需要当地卫生行政主管机构进行授权,委托这些院校开展相关工作,才具有合法性。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他们才能开展相关工作,为国家的卫生机构信息化保驾护航。

作者:杜志银 赵文龙 罗丽娟 胡虹

篇(6)

卫生部网讯: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赴上海市调研卫生信息化工作,先后听取了上海市卫生局、闵行区卫生局关于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考察了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孟群同志(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与上海市卫生局、闵行区政府等有关领导陪同调研。

陈竺同志在调研后的讲话中,强调了卫生信息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肯定上海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任务,总的目标是要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我国人口众多,要用较低投入达到较高产出,一方面需要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医学发展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卫生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市是国家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上海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闵行区作为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引领着国家医改的方向,体现的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一种新理念,给群众的健康效益带来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卫生系统的积极性,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和健康质量,作为医改和卫生系统工作的基本平台,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像这样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每一位居民实现健康管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武汉协和医院三条通道与地铁对接 属全国第一例

长江日报消息(记者杨捷 通讯员马君瑞 刘西平):昨日,轨道2号线中山公园地铁站挖到了“底”。地铁站建成后,协和医院与地铁“对接”将有三条通道:一条消防走廊,两条人行通道。看病人群从地铁口出来,乘电梯可以抵达门诊楼各个楼层。

据悉,医院主动与地铁“对接”,武汉协和医院是全国第一例。而轨道出入口在一家单位留下3个,也属全国少有。

医院相关负责人昨日告诉记者“协和和同济正在冲刺中部医疗中心目标,我们将面对来自更大区域的病人。武汉地铁近期连通三镇,远期与城市圈和中部地区城市铁路线‘对接’。我们的目标与地铁建设一致――更加方便人们的出行和就医。”

地铁集团介绍,轨道2号线是武汉轨道线网中的“核心线”,只有它与其他11条线“对接”,有14座换乘站。预计,开通初、近、远期日客流将达到50.8万人次、70.8万人次和139.9万人次。

随着1号线全线今年7月贯通、2号线2012年建成,轨道开通带来的快捷和巨大客流,正在改变我市轨道沿线商家和单位最初“不理不合作”态度。引地铁“入户”成为共赢和有远见的选择。

市长阮成发曾提出要求:“地铁出入口要尽量与周边商业和公共建筑对接”。国广要求将中山公园站出入口接进商场,延长的出入口通道由商场自己掏钱建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紧挨”2号线金色雅园站,车站有两个出入口需要向移动“借地”建设。抓住这一机会,移动公司主动将出入口上方原本要建的两处办公房与地铁“捆绑”,推进了移动办公房的规划审批。地铁站建成后,出入口就在新办公房一楼。据移动公司透露,一楼大厅未来将是手机销售体验大厅。

3.前8个月我国医疗卫生支出2160多亿元

健康报讯(记者孔令敏):日前,财政部《2010年8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全国财政1月~8月累计支出46035.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410.57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2160.97亿元,增长22.9%。数据显示,1月~8月,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包括:教育支出6343.66亿元,增长1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29.76亿元,增长2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68.54亿元,增长1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27.02亿元,增长21.6%;交通运输支出2962.03亿元,增长47.9%;科学技术支出1813.46亿元,增长45.2%;住房保障支出1079.77亿元,增长18.9%。

4.合肥打造“十分钟”就医圈 优质医疗资源在扩张

合肥日报消息:大建设实施5年来,全市集中规划建设5所三甲医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759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截至2009年底,合肥千人床位数已由2006年的3.0张快速提升到5.2张。合肥市民出门步行十分钟,就可到大医院或社区医院,“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然形成。

5.武汉城市圈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工作会召开

湖北日报消息(记者唐晓安、通讯员胡荣)日前,省卫生厅召开武汉1+8城市圈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工作会,对武汉城市圈卫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会议提出,武汉城市圈卫生联合体建设努力创建“四项新机制”:即建立医疗服务共享机制、人才与技术双向交流机制、疾病预防控制联动机制和血液集中检测管理机制,并将完善“四个一体化”:医疗急救一体化、妇幼保健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新农合医疗一体化。据悉,省卫生厅正在加快制订武汉城市圈卫生联合体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可望在年内取得实质性进。

6.湖北宣恩县人民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验收合格

中国宣恩网讯(记者 张丽丽 通讯员 魏耀秀):9月3日,宣恩县人民医院住院楼扩建工程主体验收会议在县人民医院三楼会议室召开。

该建设项目总监理、中南设计院工程师、县质检站负责人、翔宇公司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以及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参加了验收。验收会前,参会人员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设计图纸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现场查验工程实体质量、查验工程资料、召开预备会,统一验收意见。

会上,验收组还听取了相关责任主体履行合同情况汇报。检查组认为,住院楼主体工程的模板、钢筋制作、钢筋安装、砖砌体砌筑、砼浇筑及砼结构工程符合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相关检测合格,资料齐全。会议同意住院楼主体工程验收合格。

7.湖北省人民医院为咸丰县中医院捐赠300张病床

中国咸丰网讯(记者孙东进):8月27日,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陶泽漳,代表省人民医院,向咸丰县中医院捐赠了300张床位,价值人民币100万元。

8.南昌:区政府建一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奖励250万元

江西文明网讯(王振戎 记者 梁爽) :记者今天从南昌市卫生局获悉,《南昌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方案》近日出台,自2010年起,南昌投入5565万元用三年时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国有化。其中规定,区政府每解决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市财政奖励250万元,解决一座社区卫生服务站奖励37.5万元。

据悉,南昌这次出台的方案资金安排不包括国家项目地方配套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资金以区级财政为主,市级财政实行以奖代补,专款专用。市财政奖励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50平方米。

暂时不能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机构,南昌市区财政按照每平方米每月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租补贴每月最高补助2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站房租补助每月最高补助3000元,补助直到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为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采取建设、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动。在老城区,以区政府为主,会同市建设、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采取“腾、换、买”等方式加以解决;在新建小区,南昌市规划部门会同区政府督促建设、规划、房管、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关于加强新建商品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

篇(7)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就是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基石就是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互通。那么,作为医疗机构,加速推行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医疗改革的必由之路

曾有人用“倒三角”理论来形容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分配现状:顶端是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接待病情轻重不一的各类患者、大量手术和门诊病人,看诊病人数量最多;中间是二级医院,二级医院接待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未被充分利用;底端是一级医院,一级医院主要接待门诊病人,利用率很低。

理想的医疗资源分配状况应该是“正三角”:顶端是大型医疗中心专注于疑难病治疗和研究,看诊病人数量最少;中间是地区性医疗机构提供常见、多发和普通医疗服务,看诊病人数量居中;底部是社区型医疗机构,提供社区服务,实现医生、私人诊所和社区医疗中心的全面合作,主要接待门诊病人,病人数量最多。

我国从2009年实行新医改政策,提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成为支撑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的一“柱”。 随即国家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是新医改众多配套文件之一,认可了电子病历这一发展方向,开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卫生部也相继于2010年10月14日《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指出,决定在北京市等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工作的目标,即用1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

目标:提升服务与管理质量

电子病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中接受的所有治疗信息,如诊断、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药物、出院情况等,而非狭义的纸质病历的电子化。

“从我的角度理解,电子病历不是单纯把手写的病历电子化,其内涵实质上是把医疗行为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以帮助医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新的模式,促进医疗精细化管理。”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曾在采访中表示,医疗行为作为医生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没有信息化手段之前很难进行管理。“以前只能管结果,即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而电子病历让医疗行为更有章可循,把对结果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对过程的管理,从而保证医疗质量。”

一旦电子病历能够实现数据共享,便可实现贯穿整个医护过程,横跨医疗服务机构,跨越地理位置,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标准难统一”是重要挑战

拥有电子病历的医疗共享时代,医生可以在任何医院、任何时候获取病人健康的相关信息,从而避免重复检查、重复诊断、重复用药,同时,系统可以根据病人的历史信息,提示医生临床用药和治疗的合理性,提高医疗质量,这是理想的数字医疗场景。然而,理想与现实终有差距。据记者调查了解,集成是电子病历的成功关键。而要想很好的集成就需要解决电子病历的标准化问题。

“电子病历的复杂和难度远比预想中的要多,医疗信息共享不是容易事。”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尚邦志告诉记者,“国外发达国家同样如此,虽然这方面的建设时间上比我们早,力度上比我们大,但仍然有很多挑战。”

“真正达到实施电子病历,医院之间联网共享病人数据、记录都是挑战。电子病历建设的一大挑战就是标准不统一。”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也这样认为。同仁医院本身有三个区,三个区以前各自有三套HIS系统,后来出于提高就诊效率整合为两套。就医疗信息的互连互通而言,南区医院HIS系统有20至30个模块,不同模块分别由不同厂商提供,目前只有少数几个模块与其他两区实现互联。

可以看出,医院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尚且如此,又何况要在不同医院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有专家呼吁,目前医院信息化迫切需要国家从整体上来扶持、规范、引导,包括像医生的行为、医院的流程、医院的运作模式、医院间的关系等等,从根本上为技术标准的实现打下基础。

因为,医疗信息共享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讨论技术标准的阶段,具体的技术实践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其中的技术难度也就无从真实感受了。

“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还没做好,大城市的三级医院做的好的电子病历已经推广一段时间,这本来就是基础不对等的,再加上政府又没有立法支持,电子病例没有统一标准,想要互通互联,恐怕还要一段路要走。”潘登表示。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一些标准也在制定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在医疗卫生领域颁布的第一个政策就是要推行电子病历建设,好多国家对电子病历的施行建设都仍在摸索中前行。“虽然国外没有成功的电子病历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国外成功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要遵从不要盲从,还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建设推广。”309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杨宏桥对记者说。

“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需要一段时间。首先医院内部之间必须实现互联。另外就是安全、电子病历授权以及相关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意味着实施电子病历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一定是未来趋势。”二炮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卢敬泰表示。

专家观点

总医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副所长 薛万国

电子病历是对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情况的记录。电子病历不只是一个记录,而是一个主动地帮助医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覆盖医疗每个环节,历史的外来的信息都要覆盖的潜力无限的一个系统。真正的电子病历的优势不光是展现,还能帮助医生做出判断。比如医生开处方时,会告诉病人某个药是否合理、是否对症、药品之间是否有相互判断,即合理用药的问题。

福州总医院信息中心

主任 陈金雄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它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纸张病历,并提供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满足所有的医疗、管理和法律的需求。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