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创意市场发展

文化创意市场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3 14:47: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创意市场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创意市场发展

篇(1)

摘要:本

>> 发展创意产业 建设创意重庆 凤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 重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借鉴韩国成功经验 从韩国经验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探讨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 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结合的合力及桎梏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趋势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反思 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发展对策研究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访问时间:2010.11.16)/group/topic/4699660/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2010年度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推动重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项目编号:KJ101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琦(1960-)男,汉族,沈阳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学、文化产业、心理学。

篇(2)

作为首都,北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等各种中心功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城市。“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为“创意北京”建设提供了区位优势。作为依托基础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9%,居全国首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指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靠前。北京是全国创意人群、创意企业和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国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影视导演、编剧、演员、文化经纪人、表演艺术家、文化管理人员等,大多集中在北京,高端人口的比例在全国遥遥领先。集中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意培育的基础资源,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吸纳创造性人力资本的磁力中心。北京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包括有利于创意人群生产、体验和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有利于创意人群生活的基础环境。文化环境包括三个层面:宽容的社会氛围,主要指市民宽容的态度,如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崇尚个性、平等自由等;多样化的文化风格和多层次性的文化消费,尤其是具有实验意味的各类青年亚文化的活跃度;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城市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和波西米亚族群的入驻,形成多个以艺术家为主的艺术性聚落,催生了与艺术紧密相连的广告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的集聚。生活环境包括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雾霾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充实的商品市场和消费、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等。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基础环境,北京都在全国屈指可数。这在城市基础支撑方面契合了创意人才在市场流动中体现的鲜明的城市区位选择,以及创意人才对城市服务、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关注,有利于集聚大量专业化的创意人才和创意团队。就“创意北京”建设而言,北京资源丰富,但在思想观念上对文化创意的认知不够深刻,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经过创意转化为产业优势,创意产业链不够完善、创意人才培养政策还不到位、创意保护有待加强,对文化创意的资金、资本的融合尚需强化,城市创意氛围不浓(活动载体和平台不多)、创意培育机构数量少、创意质量和水平不高、高端创意核心人才短缺、支撑创意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不理想、创意培育的国际交流不够多、国际视野不够宽。与国际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理念、政策导向、综合实力、市民的文化素养以及城市的文化发达程度上还面临一些挑战。“创意北京”需要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面加强的同时,要强化文化创意的品牌化建设,重点加强文化创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有利于提升首都创新水平、创意设计、创造能力的机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转变北京目前粗放型、数量型、分散型、低效型的文化发展模式,向现代型、生态型的新兴文化产业趋近。在文化创意人才集聚上积极主动,改变政策立意高、执行力弱、协同力不强、产业结构失衡、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偏重行政化考核的弊端,以及主动创新不足、应对市场能力较弱,经营者普遍缺乏市场化思维,文化企业创新动力不够,过分依赖行政配置资源的顽疾。

导致龙头领军企业不多,难以造就一流的大师、一流的文艺作品、一流的文化品牌的高度集聚,弱化对全国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主导优势不突出,文化核心元素不清晰,文化渗透力不够强,国际文化影响力不够大;对外文化吸引力不足,对外的文化传播力不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不相匹配。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在理念上要凸显人的理念、秉持人性关怀、满足人性诉求,实现文化人的情怀;在价值追求上要有卓越性的品味、出奇制胜的创意、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融合的诉求;在创意价值的实现上要有跨界营销的商业模式,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实现创意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外在层面的要素集聚和支撑要给力,创业的自由度、社会开放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度、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以及城市区位的选择要能支撑不同类别的文化创意培育。树立文化创意创新驱动首都发展的理念,通过培育文化创意和创新主体、完善文化创意创新机制、鼓励文化创新体验、发挥市场灵验功能,塑造文化创意品牌和优化文化创意的社会环境,营造积极的文化创意氛围,从根本上推动首都北京走文化立市、创意驱动、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市的全面转型,迎来北京发展的“文化时代”;在政府角色定位上,简政放权、转换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营造城市的创意氛围,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搭建信息平台,定期信息,做好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创意培育及其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导向,自由竞争是经济资源最有效的配置方式,企业只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才能得到历练,才能真正形成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引导文化消费,提高市场开放度,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消费群体,通过消费刺激创意培育。做好政府扶持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统一,不是撒胡椒面,而是扶优扶强。继续落实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为文化创意培育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就创意培育主体而言,普遍存在产业链意识不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在北京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语境下尤其缺乏国际视野,要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和国际交往。此外,加强与产业集聚区的知识、技术共享,扩大外部性收益。

基于当前“创意北京”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经验以及前瞻性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增强“战略意识”以及在国际城市文化创意培育方面的定位研究;同时完善促进和保护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改善文化法制环境,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强化“中心”意识和战略思维。首先,强化“中心”意识。北京市不仅在自身的文化发展具有“中心”意识,还要在全国的文化建设中强化“中心”意识,并把“中心”意识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尽管北京作为首都其文化创意始终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但全国“中心”的意识不够强烈,主体意识不充分,还缺乏一定的自觉,尚未把“中心”意识贯穿所有工作领域,更是缺乏全国眼光和全球视野中的“中心”定位,未能把中心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1.建议以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支撑“中心”建设。(1)加强创意理论研究,把握“创意”的特性及其技术创新支撑下的产业链思维。(2)以文化创意为驱动力,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文化创意经济功能区。2.建议以资源有效整合推动“中心”建设。着力搭建三个平台:建立统筹首都文化资源的协调机制,形成统一协调、能够促进首都文化资源交流互动的国家文化中心良好运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其一,搭建北京与中央文化资源共建的平台。其二,搭建北京与外省文化资源交流、展示和相互借鉴的平台。其三,搭建北京与国际文化资源交流、展示的平台。3.建议以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加强“创意北京”建设。其次,增强战略思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数字化网络技术引领的语境下,“创意北京”建设要有全球化视野和互联网思维,不能拘泥于僵化的思维和传统的管理体制。第二,健全创意培育的政策体制。首先,在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诉求下的北京文化管理体制创新。1.营造自由宽松、多元兼容的文化环境。2.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实施创意人才战略支撑“创意北京”建设。1.建立与“创意之都”的创意大师的定期交流、研讨和创意培育合作机制,使本土文化经验与国际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催生创意火花。2.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打造文化创意人才高地。第三,完善创意培育的支撑机制。首先,完善组织支撑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加强对文化创意培育的管理职能。遵循文化大部制的管理特点,把文化创意作为重要资源,在现有北京“文资办”框架内成立文化创意创新协作处,作为政府推动“创意北京”建设的协调领导机构,以统筹全市文化创意培育中心建设。其次,健全市场支撑机制。1.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强化市场导向,培育市场主体,充分激发文化创意主体的活力。3.拓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意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完善文化创意激励机制,激发创意培育及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再次,健全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撑机制。最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要关注有别于版权的创意保护。

总体上,“创意北京”建设旨在通过文化创意有效提升北京的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支撑。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创新教育模式、保护创意权益、科学规划城市空间,营造创意氛围和社会环境,研究城市创意指数,发展优势行业等方面;自觉融入北京城市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利用空间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功能、集聚创新人才等,推动北京成为创意城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联盟。对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国而言,“创意北京”的成功将对中国大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因此,“创意北京”建设要立意高远。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仅要有发达的创意能力和文化市场,还要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对全国城市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国际上形成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作者:范玉刚

篇(3)

【关键词】白酒文化 创意产业 金融支持 模式

金融支持我们可以理解为金融资金对某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就是金融对某经济发展的促进、调节和作用。金融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为更好优化苏北白酒产业的融资模式及融资结构。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直接金融支持—主要靠资本市场为主导;二是间接金融支持—主要靠以银行信贷为主导。只有这两条路径实现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支持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企业自身支撑与外部给养的完美对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模式如下图1:

图1 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模式图

一、间接金融支持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层次的体系

1990年,我国资本市场在沪、深两市开办,至2013年23年的时间,现如今已初步具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雏形。股份交易平台主要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主板市场存在于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是开办最早、规模最大、上市标准最高的市场。2004年5月17日,中小板市场开办,深圳证券交易所负责承办。中小板市场在上市标准方面比主板略低,一定程度上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板市场为处于产业化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也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版市场2009年3月31日启动,主要为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提供比较好的融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风险投资企业及有些私募股权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是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之外的交易市场,亦即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为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平台。洋河酒业2009年已成功上市,除了直接上市融资外,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债券及商业票据等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快速融通。不断增强其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动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及影响力。

上市融资在本质上是指企业把自己的股权出售出去,换回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筹集来的资金并不是债务,没有到期日,是一种永久的资金,而且没有还本压力,同时一次性可以筹集到大量资金。对于企业来说直接上市融资方便快捷,依靠资本市场的快速输血,容易使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苏北主要的白酒企业—洋河酒业2009年已成功上市,双沟酒业2010年开始逐渐被洋河酒业收购,今世缘酒业正在积极努力上市。此时,江苏省政府及淮安市应大力支持今世缘酒业快速上市,扶持今世缘酒业通过主板市场(沪深交易所)上市融资,拓宽今世缘酒业融资渠道。

(二)发展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这种集合投资制度,可以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专门的基金管理人投资,为投资者带来收益。投资者可以有很多,公众、企业、团体和政府机构都可以。发展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有效吸引民营资本及社会上闲置资金,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这样通过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注资,有利于改善苏北白酒企业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非常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大大提升企业自主融资的能力。

(三)吸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指通常把资本投资于高风险的主要是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领域,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能迅速产业化、商品化,同时关键是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收益(也有可能失败)的一种投资过程。在具体运作方面,主要由非常专业化的人才负责管理,由相关中介向具备潜能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金,这种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协调风投家、技术人才及投资者的关系,大家利益共享,风险也共担。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但苏北白酒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具备非常大的潜在价值,苏北白酒企业可以积极努力吸引风投进来,丰富资金来源。

(四)利用融资租赁

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在融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租赁方式—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不同,传统租赁中租赁物不是特定的,而融资租赁之所以具备现代租赁的特点,可以起到融通资金的作用是因为,在融资租赁中,租赁物是特定的,是完全根据承租人的要求,出租人去购买,同时向谁购买,都是完全根据承租人的要求,充分根据承租人的要求。融资租赁把融资与融物相结合融合的非常好,出现相应问题时,由出租公司来进行处理,进而办理融资时对企业的资信和担保情况要求较低,非常适合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要求。同时融资租赁对融资企业来说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外融资,对企业的资信情况不产生实质影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位融资,融资租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五)发展品牌白酒信托基金

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白酒品牌,白酒的品牌价值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苏北白酒的品牌价值目前比较高,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及有效保护的必要。苏北白酒企业可以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门委托给专业的理财机构管理其白酒品牌,大大提升苏北白酒品牌价值,为白酒品牌富裕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终分享品牌提升背后的收益。

二、直接金融支持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支持

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较多: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庞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多的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具备资金调节作用,可以促使资金在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流通。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国家政策整体上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同时,运用好的话同样可以获得高额收入。银行类金融机构要努力做到实现“共赢”,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要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得”的指引下,一定程度上加大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优化其自身的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升级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有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传统贷款同时,也应注意创新。苏北白酒中的洋河品牌价值、双沟品牌价值及今世缘品牌价值都较高,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专门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这样既为白酒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风险控制的也较好;苏北白酒企业发展中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应收账款及存货,以洋河酒业为例(详见表1)。洋河酒业每个季度都有一定的应收账款及存货,并且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周转速度较快,银行类金融机构完全可以为类似于洋河酒业这样的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专门的白酒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存货抵押贷款(或仓单质押贷款);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可以专门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及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贷款支持时,要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贷款种类,实行不同的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一定程度上要重点向特色项目、重点扶持项目及发展潜力大的项目方面倾斜。为了严格控制贷款风险,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也要建立专门针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信用评级体系,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良好的、无缝对接的合作平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能简化贷款程序,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洋河酒业2010年开始逐渐与双沟酒业强强联合,为其后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苏北白酒快速做大做强过程中,还需继续并购整合。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应逐步开展比较稳妥的企业并购贷款,参与到企业并购过程中,改变单纯的提供贷款(债权人身份),利用银行系统内丰富的信息,为洋河酒业并购其他酒业提供顾问式咨询服务。同时为并购重组后的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综合授信,提供例如委托贷款及过桥贷款等创新式的融资支持。

表1 洋河酒业应收账款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

(二)政府支持

政府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大大需要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就是金融支持,而上面那么多措施能否有效实施,需要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江苏省政府及宿迁市政府为更好地“振兴苏酒”、“打造酒都宿迁”、“发展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应积极搭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一方面政府设立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及投资基金,财政上注资,起到带头作用,指定专门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对相关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实现银、政、苏北白酒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要通过保险、担保等方式分散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以吸引民间资本及外商投资等。我国苏北白酒目前的产业集聚效应还没完全形成,现应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经验模式,促进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带的形成,发挥好洋河酒业作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及其强大的品牌效应。

(三)保险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不容易控制。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也面临着众多竞争,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保险的大力支持。保险业应积极开发研究适合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比较有实际作用的保险品种,提高高效的保险服务,实现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与保险行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永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9(6).

篇(4)

关键~: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研究

众所周知产业是由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机构)构成,这些企业之间由于相互之间共性和互补性的经济关系特征而逐渐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更加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就是指以某一地理位置形成的产业体系的发展和产业资本要素不断汇聚的过程。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聚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带来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从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重要标志(王大伟,2011),对文化创意产业群集聚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地区性文化创意产业群集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钱紫华,2007)。

蒋三赓(2009)在总结了北京四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类型后,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共同的表现特征:集群发展具有区位性、根植性;集群生产具有关联性、科技性;集群创新具有创新性与风险性。曾光等(2009)认为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原创性、高技术、高文化、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等“四高”特征,这些特性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集群主体的创造性、创意人才的先导性、对“3T”城市的根植性以及“三结合”特征。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十分关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例如陈建军等(2008)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易在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文化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城市中集聚;周灵雁等(2008)从地理学角度对上海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内紧外松、内小外大行业集聚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校创意产业集聚群已显现。

二、无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创意资源,而且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的作用(任力,2016)。作为该地区重要城市之一,无锡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水平也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为止,无锡地区拥有包括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无锡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无锡文博投资集团等7个江苏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还有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众多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的建成,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动漫、网络游戏、工业设计等在内的多元业态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也逐渐增加,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区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但是另一方面,无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产业园区的发展存在着同质化现象,而且分散化的运行导致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同时,目前无锡文化创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截至2016年已近万家),但大多以中小,甚至小微企业为主(占无锡文化创意企业总量的90%以上),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况。此外,相对于一些一线城市来说,无锡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开发,以更好地支撑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

虽然对文化产业有不同视角的理解和认识,但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研究逻辑是从该产业价值创造的基点出发,进而研究如何通过发现、创造、扩散等价值增值行动,最终实现其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厉无畏,2009)。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发展的情况来看,影响该产业集聚发展演变的因素是多样化的。

1.宏观层面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一般被认为是依赖于创意者天赋或创造力等智力劳动,结合文化内容元素,借助于高新技术手段,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构建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集群。因此,集聚化、集群式发展是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形成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自然禀赋、人力资源条件、企业家素质、产业的成长空间(Mark, 2004),社会环境、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等会都影响到产业的发展(王婧, 2008)。事实上包括英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影响作用,他们大多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相应产业政策来规范、引导和推动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产业层面因素

其次,波特曾经通过研究指出“产业集群”式的结构将更有利于产业快速发展,而相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内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文化产业内各行业(例如新闻出版、影视传媒、音像图书、网络动漫等)之间在产业资源要素、技术传播手段、创意成果的知识产权(版权)保护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相似性和关联度,因此这些行业之间在资源要素的投入、技术的传播应用、市场的推广扩散等产业基本活动方面的联系互动将更为频繁。何萍(2013)基于这样的研究结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某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上下游产业结合紧密,相对于其他地区发育更成熟和集中,更具有规模优势,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在该地区发展越快。

3.市场层面因素

此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对于精神消费的追求会逐步增加。消费者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并带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产品附加边际价值判断的变化,形成对文化产品强大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通过拉动文化产品消费的方式拉动经济发展,引起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演进(邓安球,2008)。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和文化消费需求结构的开放、动态的不断变化,通过对消费者需求、潮流等变化的研究分析,也能够带动对现有文化资源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进一步促进和激发符合时代特征新的文化(创意)要素的形成,以及创意活动设计的调整更新,最终导致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向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方向发展。

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运行机体,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保证。从产业发展的供给角度来看,任何产业内的企业发展都需要依靠资金资源的投入拉动,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其核心环节创意活动需要大量的智力创造,因此该环节的企业运行在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需要高技术及资金等的支撑,因此其投资就具有较高的风险,而文化创意企业一般拥有的是文化资源属于轻资产并较难评估,因此整体上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以及资本的准入等比一般产业资本投入都更为复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无锡地方政府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政策时,首先应该关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文化行业,非盈利性的公益文化行业,以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行业等方面。除此之外,应建立包括企业投资、民间资本、私人资本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形式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以各种资金投入的方式参与到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发展中来;也可以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同时,为了解决文化资源因难以评估而产生的融资困难问题,还需要建立必要的金融中介、担保机构、资产评估等在内的投融资服务平台,这样既能服务投资主体,帮助他们寻找和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又能够为需要Y金的文化创意企业、成长性文化项目和创新成果提供融资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无锡地区文化创意与资本资源的有效结合。

2.文化创意产业的产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内容创意,内容创意活动包含创意者们的智力创造,因此属于隐性知识的创造、交流和传播范畴。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价值创造就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意者的创造力,而且由创造力产生的创意成果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且有意义的(胡正荣,2010)。正是具备这些特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地理位置空间上,不断地向创意资源(具有智力创造力的创意者或创意内容)较为丰富的地区进行聚集发展。在这一聚集过程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的产权保护将至关重要。这种产权保护对文化创意成果的知识性、原创性的承认与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者的创造力的尊重和鼓励,也是维护创意者正常的利益,更好地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灵感,激励他们产生更大的创作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无锡市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和完善适合时代特征、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特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例如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趋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时代特征。此外完善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得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确保执法的合法有效就显得很重要。通过他们的严格执法,加大监督力度,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等才能更好地贯彻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

其次需要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大众)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培训、咨询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产业各行为主体、相关利益方等群体普及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此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对无锡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网游动漫等设计知识智力创造较多的行业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考虑这些行业部门的知识产权行动。

3.文化创意消费市场的引导培育

尹世杰(2004)认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消费需求甚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齐勇峰(2013)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正在向以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进行转型。以往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整个文化创意市场消费正处于一个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中,由于人们在文化创意方面的市场消费不断增加,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消费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为通过文化创意消费来拉动整个社会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模式。由于目前无锡地区社会公众对于文化创意的消费需求既旺盛,又存在多样化的差异要求,加上无锡地区文化消费市场本身的运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市场运行秩序亟待规范,产业内的各行业市场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合理地规范、引导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具有现实意义。

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首先在于引导和培养社会公众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念,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文化创意产业各主体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提高对于各层次文化消费产品鉴赏和分辨能力,并且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确立主流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影响和引导社会公众建立合理的文化消费诉求。同时,还应该建立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强化文化创意产品要素市场的建设(例如通过各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推介会、交易会等,来推动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无锡市目前每年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应该继续丰富该博览会的内涵。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具有前瞻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够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规范,通过政策补贴、政府购买等方式,刺激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这样方式,帮助无锡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出有利的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大伟.辽宁省文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2]钱紫华.深圳文化产业集聚体研究[D].中山大学学位论文,2007.

[3]任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6.

[4]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王靖.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观察,2008(3).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11-05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是我国当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一类新形态,是指以某一主导文化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产业联系密切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及相关服务机构在某一特定的文化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的一种业态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既有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有助于整合产业生产要素,实现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能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鉴于此,自2004年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我国诸多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两批共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四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那么,时至今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到底处于怎样的一个状况,有哪些不足又亟待作出改进呢?下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出一定程度的解答。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

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已初显成效,但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形态。就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资源的空间整合形态而言,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存有三种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带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生态资源或人文生态资源,政府将一些创意园区或创意企业集合起来以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一体化的带状走廊,如上海徐汇滨江文化创意产业带、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带、苏州河创意产业带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由政府规划的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且文化创意产业和设施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园区主要是由文化创意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集合组成,如杭州和达文化创意园、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光华文化创意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主要是依托龙头企业拉动效应,牵动整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工和集聚,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增长。如上海张江创意产业基地、河北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新疆“7坊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这三种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来完成集群的,市场在其中的导向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它们与真正成熟的产业集群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集群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主观性,不能完全满足文化消费的市场需求,它们与“集群”本身需要达到的经济目的、需要实现的杠杆效益、需要获得的资本回报尚存在差距。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格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与我国主要经济区的空间分布紧密相关,也与该区域的原有产业基础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六大创意产业集群。首都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为核心,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已经形成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上海是该地区的龙头城市,带动杭州、苏州、南京的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等行业迅速发展;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广州、深圳是我国创意产业基地的聚集区,广告、影视、印刷、动漫等行业走在国内前列,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昆明、丽江、三亚,在影视、服装等行业比较有特色;渝川陕创意产业集群的重庆、成都、西安的创意产业主要是网络动漫游戏产业等;中部创意产业集群以湖南长沙为代表,其电视广播产业已形成独特的创意产业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尚处于区域集聚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没能打破行政区、经济区的界限,突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的制约瓶颈形成生态集聚。

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作用。尽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但由集群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已日益凸显。首先,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不足1000亿元,迅速提升到了2004年的2440亿元、2006年的5123亿元、2008年的7630亿元和2009年的84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百分之二十几,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娱乐和媒体业展望:2009—2013》中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全球文化产业市场份额增速较快,排名逐步上升,目前已位列美、日、德、英之后,世界排名第五。而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有关文件,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速度最快,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1](P202)我国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由此亦有了较大提升,一些演艺企业的创意品牌已享誉国际,常演不衰,如《时空之旅》、音乐剧《蝶》等。其次,它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在与其相关的传统产业中深植文化因子,帮助相关传统产业切入到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迅速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如我国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集群和绍兴县纺织业创意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目前景德镇的陶瓷业和绍兴的纺织业都已走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正迈向国内乃至国际创意的尖端。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步入科特勒所说的“感性消费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切产品都可以成为内容的载体,由创意给人带来独特体验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包括汽车、建筑、服装、食品等在内的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都需要注入创意内容以提升其产品的附加值。这样的时代呼唤能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提供巨大能量的文化与创意经济价值和服务的产业集群。于是顺应时势所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集群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但同时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业已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正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制度规范困境。目前,我国文化创意集群发展存在“一哄而起”、“各方逐利难调”的状况,缺乏相应完善的政策对之加以良好地规范。有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诸多县市,在当地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仅凭当地领导意愿,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园区,结果因脱离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具体条件而难以实施。[1](P205)而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政府口头上大力提倡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但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缺位”与“越位”并有,公共服务不够,土地、房屋、税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并加以落实,结果导致园区相关方争相逐利,各自为政,创意园区难为为继。如北京大山子798文化艺术区,因成功地混合了工业建筑和新艺术空间而成为颇有盛名的文化创意园区,但随着其集聚效应的提升,该园区成为各大房地产商凯觎的对象,该园区的地产租价迅速飙升,使得许多创意企业和艺术家因负担不起持续高涨的房租而纷纷退出。

2资源利用困境。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产业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拿动漫产业来说,目前挂国家牌的动漫产业基地有近50个,其中有文化部命名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还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科技部等命名的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和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6种园区,而在地方省市这种多头管理、多处挂牌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如江苏南京就几乎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动漫产业园。这种同质化竞争使得产业资源被分散使用,资源利用率相对下降,而由此建立的创意企业多半显得小而弱,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二是文化资源的粗放式开发现象严重。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文化创意集群过程中是按照工业文明的标准和价值尺度来进行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采取简单粗放式的文化开发方式,忽视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结果导致一些无形或有形的文化资源招致毁灭性打击并快速消失。如新疆锡伯族人大代表富春丽,就曾公开批评:“我们建立了民族风俗博物馆、发展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但是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本质是语言和文字,我们的锡伯族语言正在慢慢消失。”三是产业链缺乏有机整合。目前我国大部分创意园区存在着上、中、下游布局不平衡的现象。创意产业集群内部的上游内容原创及开发、中游创意产品的生产与包装、下游创意产品的营销、传播、消费、延伸开发等大多处于互相独立、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这也就使得这些创意园区难以推出优质的核心产品,缺乏打入海内外市场的能力,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人才支撑困境。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严重匮乏,不论是人才总量还是人才结构都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就拿数字艺术产业而言,大约需要40多万的数字艺术创意人才,但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仅有3万余人。其次,从结构上来看,有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复制模仿型人才多,高端原创型人才少;加工型人才多,高端经营管理型人才少;单一技术型人才多,高端复合型人才少;人员结构比例中高、中、低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存在严重的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人才是目前中国最为紧缺四类文化创意人才,这四种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将是中国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造成这四种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较短,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规模,且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

4市场开发困境。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因此,进行市场开发,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量是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之举。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居多,尚属“幼稚产业”、“幼稚经济”,这类产业的市场开发往往具有多变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从而也增添了这类产业市场开发的困难。具体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融资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尚属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的市场开发往往要比已有传统产业的市场开发更具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准备,没有足够的资金准备,在初期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往往很难在既有市场结构下打开缺口,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并不多,难以融到充足的市场开发资金,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市场开发融资中,有70%是通过政府注入和向银行借贷完成的,有20%是通过获得风险投资或者股权投资实现了融资,只有10%的企业是从上市渠道获得了资金。这种以政府和银行投资注入为主,投资主体相对单一的融资格局显然是不利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开发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创意市场立法不完善。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以“信息符号”为载体来提供,具有生产和服务的意识形态性、便捷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这使得它的市场开发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而当前这个行业又缺乏规范的行业标准和公约,行业立法相对滞后,缺少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专业评估公司,这就使得这个行业的市场开发难以获得“准信”,且难以有序进行。三是内容原创力不够,缺乏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海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但是我国已有的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所推出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原创性,且“入心”不够,缺乏市场占有力。如深圳环球数码媒体有限公司曾历时3年,汇聚100多位艺术家,总投资高达13亿元的中国首部全三维数字动画魔幻电影《魔比斯环》,票房收入竟不足500万元。

三、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

集群发展的策略探讨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将是我国和平崛起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动相互叠加的五年,也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集聚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规模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迎势而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突破既有困境,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加快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体系。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再加上其他各种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法律框架背景,这也使得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有法可依。但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专门支撑和规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法规体系,这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支撑和规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以及协调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各方的利益,当前需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法工作:一是要着力于制定能总揽全局、关照各方、驾驭大势的权威性文化产业大法如《文化产业促进法》;二是要着力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三是着力于完善有关创意产业财政投入保障和预决算比例的立法;四是要着力于完善新兴媒体、网络监管方面的立法;五要着力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定等等。另外,我们还要对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作出调整,加大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倾斜度,进一步细化在税收、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如在税收方面,我们需进一步扩展免税政策和税利返还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项目的覆盖范围;在土地方面,我们要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文化创意园区的企业和机构以划拨、竞拍等多种方式取得必需的土地;在工商管理方面,我们要建立政府绿色通道,适度下调文化创意园区的工商注册登记门槛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在福利方面,我们要给予创意园区职工子女就近上学的优惠政策等等。

2着力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布局。如前所述,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在区域布局上存在同质化、不均衡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产业资源的大量浪费、流失,制约着创意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优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布局,当前我们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创建特色创意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这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创意园区、基地的建制和管理体制,避免同一类创意园区、基地,多部门挂牌的现象泛滥;另一方面,在进行创意园区、基地规划时,要注意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放大特色,从而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如“十一五”时期建成的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河南焦作太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就是很好的典型。二是要科学开发,创意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方面要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简单开发既有乡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接扶助机制,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以推动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协同平衡发展。

3积极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融资瓶颈日益凸显,不利于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应在继续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注重引导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筹资、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以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此,当前,我们亟须在以下一些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加快立法以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进行捐赠;二是要尽快建立公信度高、服务效率高的文化产权评估公司,以此推动重点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特别是推动同质文化创意园区、基地实现跨区并购重组;三是要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配套机制;四是可以仿照英、美等国,采取发行彩票和倡导志愿者行动的办法来筹措创意园区、基地发展资金和节省创意园区、基地的内源资金等等。

4努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规模培养机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集群发展之后,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特别巨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上形成规模发展的态势,多管齐下,兼收并蓄。具体说,一是要发挥好高等院校的主渠道作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须首先解决好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衔接的问题,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学科教育与实际的就业岗位需求紧密挂钩起来;其次要变革和创新高等院校培育创意人才的方式和手段,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到具体的师生互动以及专业实践都要增强创意性、复合性和应用性。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地方的研究所、社科院等学术研究机构相互之间及与国外一些学术研究机构互动、互助、互促,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联合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的创意产业设计、管理和经营人才。三是要注重创意人才的引进、激励和再培训。为此,我们应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走以关系(朋友、亲戚、师生)引人、以项目(提供才能展示舞台)引人、以赛事引人的路子,采取公开招聘、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咨询、讲学、开办工作室、创作室等多种形式,争取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海外高端创意人才;对已经在创意园区从业的人才,应当定期定制地对之实施再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意水平和个人综合能力。另外,政府和创意园区应相互配合建立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优秀创意人才在保险、住房、晋升、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以留住人才。

5推动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活力有序市场体系。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构建一个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诉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着力扩大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需求量,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充满活力和前景的市场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贴补、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刺激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来改善民众的文化消费环境;要增强文化创意产品内容的原创力和吸引力,打造多样的创意文化精品,满足不同民众群体的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一个开放有序的市场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调整政府职能,实现由行政权力配置文化资源向以市场为主要手段配置文化资源转变;要加强规划工作,以规划完善文化市场布局,健全文化市场功能,形成文化市场合力,促进区域文化市场体系形成;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以政策打破文化市场、行业壁垒和地区、部门封锁,以政策引导和支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3]

篇(6)

一、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促进这两种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关企业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给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资金支持。政府优化整合可使用资源,统筹资金,适度加大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协同发展的行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优化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引入以及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三是人才支持。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继而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整体融合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有对应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产业融合建设当中,构建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规范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尽量削弱人才流动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促进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也逐渐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所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自身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主动参与该项活动的同时积极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共同建立网络服务公共平台,为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从而提高两者的协作能力,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另外,人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除去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之外,还需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参与进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企业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协同培养出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融合。

三、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市场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消费。因此,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获取社会大众对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认可。在当前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性,联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必要的宣传、咨询、消费等服务,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并培植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借此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融合较少且融合产品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状况,我们可以组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文化创意的过程当中,激发旅游工作者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同时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增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

四、优化环境,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各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之上的,当旅游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继而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与此相同,只有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有可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使用资源,协同开发出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依托于城市良好的创意环境。因此,要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就必须要优化城市创意环境。具体而言,优化城市创意环境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整合、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产品化文化创作、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积累,从而将文化创意市场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价值。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产业在现有的格局上,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和生产,这对原有旅游产业产品及服务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城市文化创意环境的优化,需要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塑造出适合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城市创意环境,既要适应现代城市功能转变的需求,又要营造城市良好的氛围,切实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意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出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的特色城市形象。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对打造极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优化城市环境还需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城市形象定位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资以及人才集聚到此地,继而对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有利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篇(7)

[关键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投资和消费”,2008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我国出口重创,虽然目前有所缓和,但对外贸易发展仍急需新的突破口,打破原本出口方式,改变简单的纺织品加工产业、低价值的附加产业转向我国目前十分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从2004 年提出到2006 年国家十分重视,并提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但内在需求增大,国际化程度也在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特征,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将我国优势文化产业品牌项目发展到国外,强调我国文化产业的特色,从而扩大出口,发展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体现资源节约型、创新驱动型和服务主导型的科学发展理念。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本身存在文化优势和市场优势,因此北京一直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风向标,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带动我国文化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北京是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方面,北京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北京文化资源丰富,出版机构、出版图书、电影产量等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市场上的优势体现在北京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发展经济速度快于国家平均水平,人们消费习惯已经从物质需求转向对文化的更大需求,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日趋扩大。2011 年北京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307元,同比增长14%,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幅的10.3%,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亦会跟随北京的发展趋势[1]。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提出,北京要以国际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定位为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并且要求大力抓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文化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竞争中,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形象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民族文化要在全球化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就是要汇聚我国的智慧资本,发挥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本以及吸纳国际国内的经济资本,全力打造中国文化特色和魅力,整体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力处于我国领先地位,并取得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绩,但是在国际化发展上还刚刚起步,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新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等智力因素为核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提升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新型产业。作为一个依赖于文化深度、创新创意和科技手段的新兴行业,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之路,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北京仍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资本。

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尚难满足社会需求,创意人才特别是高端原创人才、管理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缺少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这极大的制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此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较广,但高校培养人才还相对较集中在影视、动漫等方面,存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上的不匹配,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还存在人才缺失,没有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3]。国际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这样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北京高校的培养模式中还未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普遍存在学生专业不精的现象,必须加大力度实现校企结合的模式,以市场为培养人才的方向,满足社会未来的巨大需求。

(二)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品牌。

2004- 2011 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9.5%,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2%)4.3 个百分点,保持强劲的增长潜力。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发展较快,增长势头强劲,在这样的大发展时期,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牌。对比分析,比如美国以《哈利波特》为品牌扩大影响力的图书出版业,韩国以培养娱乐明星为品牌的文化输出产业,日本主打动漫产业风靡全世界二十余载,甚至像印度的宝莱坞在全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北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必须清楚品牌在任何市场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发展国际化道路必须以先导品牌为突破口,依托北京悠久的文化历史,或在艺术品交易上或在北京非物质保护遗产上打开北京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打造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创意品牌。

(三)缺乏具有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目前北京市有一批在全国较有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其中部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从规模水平、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看,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11 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和企业法人单位中,收入在亿元以上法人单位有900余家,收入在50 亿元以上的法人单位仅10 余家。而像时代华纳和迪斯尼公司这样的全球性传媒巨头年销售额早已突破200 亿美元,与之相比,北京市收入超过百亿元的跨行业、跨区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则凤毛麟角[4]。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政府主导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仍属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保护与扶持。为巩固提升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推动首都文化产业大繁荣,北京市政府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京政办发[2013]52 号),鼓励民营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在设计未来国际化发展方向上,《政策》指出:“加大国际市场拓展资金扶持和文化产品出口奖励,支持民营资本收购国际战略性投资项目,购置海外文化资产、经营资质和品牌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一方面需要地区给予一定的资助,尤其是幼小且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企业,加大在民营企业上的投资;另一方面还要给予相应税收的减免优惠,扩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既开源也节流,真正做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同时,《政策》还鼓励民营文化创意机构在国内外开展文化交流,尤其是能在国外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大型展会及文化推广活动。

(二)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

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积极建设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集聚区为依托的集聚扩散型发展格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政府在规划建设聚集区时,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的意愿和需求;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加强聚集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为园区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决策辅助等各种服务,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专业服务网络。[5].

(三)培养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1.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展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决不是简单的通过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而是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质量。事实上,就北京电影学院而言,每年招生人数相对稳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在就业中仍存在大量毕业学生转行现象,可见在文化领域就业机会较有限,对人才要求亦比较高。又如动漫产业,虽然各高校开设此类专业,并进行规范全面的人才培养,但动漫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开拓的创新思维,更好的综合素质。北京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这是基础亦是重中之重,因此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非仅是数量。

2. 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和培养可以“走出去”的复合型人才。要引进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而引领并带动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高素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人才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还包括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才,掌握文化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实现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同时,也要将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懂得营销文化产业产品的人才分派到海外,开发、拓展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3.高校培养人才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开展校企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之中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再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真正做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

(四)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品牌。

1.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不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更是少之又少,培育文化创意企业需要从发展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自身注重管理、培养人才以及抓住市场机遇,这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地位,以及确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国际角色,真正参与到国际产业文化分工之中。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时亦要注意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到注重资本的扩张、品牌的推广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多元输出方式。

3.强调文化创意品牌意识。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实质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输出,弘扬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民族的博大精神,用民族品牌开阔国际化道路。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带到国际,推动国际文化贸易的繁荣发展。通过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提升城市形象,培养国际文化创意品牌,成为创造和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强都。

[参考文献]

[1]林子毅,蒋莹。浅谈北京文化创意的发展[J].产业经济,2013(4)。

[2]刘牧雨,李建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3]黄侃。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北京文化创意创业发展[J].北京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