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3 14:46: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篇(1)

【关键词】民间艺术 美术教育 应用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度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小学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项目号:146242132)阶段性成果之一。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实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目前,包括剪纸、刺绣、泥塑、雕刻之类的传统民间艺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不仅潜在的经济价值无法得到挖掘,而且鲜明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价值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传承,由此使诸多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日趋消亡的生存困境。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如何以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实用价值为核心目标,由此实现其创新与传承才是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获得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应用于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活动之中,正是建立在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文化、思想、艺术方面教育价值的挖掘与应用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专家、学者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活动,由此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掌握传统民间艺术,而且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之中,也能够进一步加以传播甚至是创新,从而实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

2.丰富美术专业学生的设计思想,提高其设计水平

自近代以来,我国美术教育活动开始朝着实用主义的方向进行转变,在与西方美术教育进行交流碰撞之后形成了更加西化的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之类的课程内容,也即是“现代美术热”。这虽然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美术设计思想与设计技巧,但却失去了对我国传统设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不仅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而且使其设计出的作品缺“地气”。在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反思之后所形成的“寻根热”日渐浓厚的情况下,此种美术教育现状极大地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质量情况。而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特定区域内的民众结合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思想、价值追求以及风俗习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化的艺术形式,蕴含着独特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

3.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技巧,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民俗文化内涵以及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思想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还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其个人修养。

4.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整体造型、题材内容、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丰富的趣味性特征,而且是在我国民间社会土生土长的,甚至是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司空见惯的一些艺术形式,对于普通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出天然的亲和力,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并产生视觉与心理方面的审美体验。据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引入美术教育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素描、速写、水粉、色彩、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之类的抽象性课程所带来的枯燥性与乏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1.以教学素材的形式引入美术课堂

此种方式主要是依据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课堂中的教学素材或者是教学材料来使用,由此来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将传统的剪纸艺术、木雕、玉雕或者是布雕工艺引入到传统工艺课、造型课、民俗学之类的课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而又生动的认识,由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其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般来说,此种应用方式比较简单,主要由特定的美术课程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并加以处理,由此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在课堂中处于附属性、协作性的位置,但同样展现了其良好的艺术教育价值和课堂教学效果。

2.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实施专门性教学

部分高校还可以立足于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形态发展现状,针对某一民间艺术形式,开设专门的课程。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背景、历史文化内涵、工艺特点、审美效果与艺术价值等,而且还能够掌握系统的创作技巧,甚至能够进行工艺创作活动等,由此真正实现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此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具备地域优势,不仅能够方便地搜集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料,而且也可以将一些民间艺人引入课堂,进行民间艺术教学活动,由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难点在于如何将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与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相衔接,并据此制订出科学、系统的民间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3.创办民间艺术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当前,高等院校除了可以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之外,还可以凭借所在区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创办一些个性突出而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民间艺术专业,由此培养研究、创作和传承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专门人才。学校要能够综合考虑到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与实施方式等,另一方面要经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方可进行具体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活动,因此,这需要学校能够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活动和精心的前期准备活动,由此建构起系统的专业建设方案,从而获得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尤其是能够培养出获得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民间艺术专门人才。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要想真正发挥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价值,除了需要各个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用方式之外,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激励与指导作用。首先,我国教育部门一定要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需求与应用情况等,制定出细致、明确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措施,深化各个高校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艺术教育价值以及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民间艺术引入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价值;另一方面还必须制订出清晰的监督与考核措施,包括对各个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监督与考核活动,从而避免出现教师引用传统民间艺术的积极性不高,流于形式,应付考核的现象,或者是忽视、遗漏部分传统民间艺术的情况等。这是顺利地实现传统民间艺术转化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多元价值。其次,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区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情况、高校情况等,围绕着民间艺术转变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教学课程以及具体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等主题,建构起包括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以及学校级课题在内的不同等级的课题立项体系,由此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活动,提高民间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总体来说,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瑰宝。我国高等院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顺利地将各个高校所在地域内的民间艺术资源转变为美术教学资源,从而在提高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传承区域民间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崔锦:《民间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10月版。

[2]陈卫和:《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5月版。

[3]毛翔:《浅谈民间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4]杨琳:《民族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0期。

篇(2)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动画 影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4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浑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财富。同时也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细分出各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文化交融中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也在不断的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在原有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民间艺术作为满足自身生活和审美需求的艺术形态,凝结了民间的人文形态和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审美追求,表达了基本物质需求下的精神审美价值取向。而这种长期生活形态下的创造性的审美艺术又无形中推动了其它诸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影响了其它艺术的审美意象和表达形式。

动画是用静态图画的形式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动态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其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动作的美术形式的画面一次性拍摄下来,在连续放映时借助于人的视觉生理原理(视觉暂留),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化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了真人所难以表达的夸张和幻想。从这一点而言民间美术与动画有着某种相同的共性。而不同之处在于民间艺术在某些方面所呈现的形态恰恰以独特的、静态的、民俗化的造型语言展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动画则将这种静态的造型语言进行动态化表现。

动画艺术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态,受到传统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深刻影响。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①。民间艺术给予动画艺术创作的直接美学形态拓展和艺术表现借鉴。动画是影视艺术在广度上的延展,而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表现力又使得动画得以完美的采纳和运用。正是因为“画”是动画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动画在“画”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上就更要融合民间艺术的养分以达到自我的发展。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对民间艺术的借鉴,才使得中国早期动画片在国际上频获大奖。那么,早期的动画片是如何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于动画创作的呢?下面我们将做具体的分析。

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的民间艺术借鉴

动画是以造型的方式来表现故事的,而造型的方式又有很多种,三维动画的造型方式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的动物或人物的方式。而二维动画则不单单是以所谓单线平涂的方式来表现的。传统的动画造型手段很多,在我们早期的动画前辈对民族动画的探索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动画创作的类型题材。而这些类型都是在汲取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各类艺术形式为根基的再创作依据。诸如《骄傲的将军》在创作伊始就大量搜集民族民间素材,到山东、河北等地搜集了古代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类艺术形式。人物的造型设计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造型手段,通过此种造型手段,在表现出将军的豪迈的同时也表现出将军的傲慢。京剧中的服饰精美细腻甚于繁琐,然而动画在造型过程中则更多借鉴其美的外在的形式而抛却其繁缛的装饰,通过中国画线描的形式表现其简约而灵动的造型特征。

再如《大闹天宫》,影片中的孙悟空借鉴京剧脸谱、民间版画、年画等传统艺术进行动画化的再创造,塑造了这个头戴软帽、仙桃脸谱、虎皮系腰、细胳膊长腿的孙悟空动画造型形象,成为既具有猴的机灵活泼,又具有喜怒哀乐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整合了人猴的共有特征。

动画《九色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形式,故事本身也是按照《鹿王本生》而改编的。这种源于民间艺术形式的作品,显然深受其绘画形式的影响,是民间艺术在动画中应用的直接表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的保留了敦煌壁画的原有形式和风格,层次分明,构图严谨。作者构思的九色鹿造型更是严格按照壁画的形态,用线细腻严谨,肯定又果敢,同时又将传统中国画线面的方式融入其中,几乎在不改变原有壁画形式的造型的基础上使九色鹿更加灵动而富有神韵。造型上的动作设计也极富东方式的内敛和沉稳。故事中落水者的狰狞的脸部设计,以及其带国王抓九色鹿的过程中受到惩罚前的表情和敦煌壁画中的妖魔鬼怪的对照,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九色鹿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片中大量的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的造型特征,皇后的设计就具有典型特点,其人物设计不乏壁画中飞天古朴、稚拙、大气而又富于轻盈的造型美。身体的翻转,扭曲和伸展以及衣袖的摆动和走势都俨然将壁画中的造型活化,这种转换是对民间敦煌艺术的真实表达。

民间艺术在动画场景的最完美的表达

动画的风格特征源于动画的场景特征和色彩表达。场景的构成要素包含具体的造型、色彩以及光影的设定。它所展现的是角色的生存环境,包括具体的场所、道具陈设、以及自然、社会、历史环境。而这些设计对于时空关系的表达,对于气氛的营造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动画中对于场景的设计有自我独到的表达方式。在场景设计中融合了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运用,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吸收,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将民间艺术的运用与整合展现的淋漓尽致。民族的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及文化的根,而民族文化对艺术的形态又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无论是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是现当代的新媒介艺术,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民间文化的养料作为其艺术创作和艺术存在的根基。

动画片《南郭先生》大量的场景采用了民族民间艺术的成分。片中融合了先秦的建筑艺术的特点――中轴布置、左右对称格局。在这个场景设计中,墙上设置了象征权力的龙纹雕塑并置于正中间的位置,又具有各种装饰图案的云纹花边造型,墙城上放置的鼎亦是一种权力的符号,城下的貔貅和戍士更加表现出威严与气势。战国时期的生活起居不同于现在,因此单从这一设计我们就可知道故事本身所表现的大致年代,加上场景中的装饰图案的设计,结合了类似汉瓦当纹样的造型式样,极其古朴典雅而又符合历史特点,这是对民间艺术运用的精华典范。

《阿凡提》中的场景的设计,则融合了其它民族民间的造型特点。无论是片子中的场景设计还是道具风格,处处都彰显着维族的风格。建筑物的外观,尖顶的拱门,各种少数民族的器皿,以及器皿中装饰的纹理及花纹都是民间民族艺术的最好体现。各式的服饰风格、各种的头戴围巾等无不反映出这一特色。因为不同民族自身的一些生活饮食习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质。

中国第一部有色彩色动画片《哪叱闹海》就充分的借鉴了山东民间年画的艺术手法,浓郁的民间装饰艺术,浑厚的民族文化建筑,通过精细的造型设计及传统中国内在文化特质的色彩效果,使其充分的表现出民间文化独有的感召力。

民间艺术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因为中国的早期动画人对于民间艺术的借鉴和民族风格的探索,才使得这些动画作品具有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是中国早期动画在国际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后来及至近来动画品质下降的原因,莫过于西方文化侵蚀了国人的民族化的思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值得警惕和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⒈ 孙建君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页

2. 乔托・卡努杜 《第七艺术宣言》1911

篇(3)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篇(4)

关键词: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现代平面设计 融合 借鉴 创造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生活的缩影,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养分,从而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所以说,包含民间艺术在内的民间文化称其为“母形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摇篮,民族文化之根。现代许多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欣慰之至,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

1.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现状

民间艺术是流传于历代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服务的,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同样民间艺术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追求“热烈”和“幸福”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主题。如果说民间文学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得到重视并加以保护的话,那么民间艺术资料的征集则显得有些落后,资料的遗存也在逐日减少,而且目前收集的难度也增加了,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

在国际化的影响下的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民族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现代平面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现代平面设计中既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低弱的声正在维系着生命,因此,如何认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传承与发扬,将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

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2.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

今天,我们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实世界,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对中国传统艺术带来的冲击,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认清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成为当下设计应认真研究的课题。如果背离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一味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唯西方现代艺术马首是瞻,简单地挪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的个性。

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不是西方的艺术设计的翻版,不是“旧瓶装新酒”,也不是“中国的装饰+西方的结构”那么简单的拼凑。它应是处于民族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层面中,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世界当今潮流的崭新样式。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资源,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2.1现代平面设计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新载体

通过民间艺术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从形式、内容、动力性和市场等方面把民间艺术运用到实际的平面设计中,从而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实际产生影响。通过提炼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形式美的法则中,具体表现为在合乎主题的基础上达到深化和凸显的作用,平面设计成了一种民间文化的有效传播载体。越来越多的平面设计师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它是一种能够深入表现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传统“喜相逢”图形,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

民间艺术的创作是自由的,完全是人民群众情感真实、自然的流露,所以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一种主观想象的集中投入。对于瑞兽与祥禽的创造,充分表现出民间艺人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让你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使平面设计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扬提供了全新的舞台。

2.2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独特的创作素材

我们提倡现代平面设计要“回归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寻求一种稚拙、简朴、粗犷而又自然的境界。民间艺术自然材料的运用,“化腐朽为神奇”,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巧妙地结合,“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都给平面设计以自然的美感和无限生机。平面设计必须尽力创造自然、淳朴、简练的风格,满足人们的心理渴求。民间艺术作为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结晶,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的乡情和质朴活泼的性格,永远给人们谜一般的诱惑和不尽的深沉的启示。

现代设计中汲取了大量的民间艺术的元素,这就使得我国的现代设计在世界现代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吸引了很多设计师积极采用传统民间艺术作为设计的表现和手段,它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丰富寓意、纯真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

篇(5)

关键词:民间艺术;审美特征;文化

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是大众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的,它种类繁多,包括民间的工艺美术、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民间艺术似乎时过境迁。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出更为精制的工艺品,但是传统民间艺术是农耕文明的积淀,是我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丰富了当时的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我们现代人的艺术研究创造了条件和契机,是我国人民创造的非常有价值的瑰宝,有着不同于纯艺术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1 源于民间生活――朴素美

民间艺术具有朴素、直观性的特征,它的构造甚至非常简单,但其内容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需要,它的产生于发展始终以服务于民生为宗旨。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民间艺术包含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对民间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它蕴含着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体现着人们纯朴的审美理想。民间生活现实是民间艺术生活美的源泉,而民间艺术的存在也满足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需要,它是较为基础的、与底层的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艺术形态,这种直接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性质,决定了民间艺术与生俱来的生活美本质。民间艺术的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着人们最直白的愿望。如年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连年有余》描绘了一个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娃娃,身穿锦团服饰,颈戴长命银锁,在盛开的莲花丛中双手抱着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富贵、吉祥等人生愿望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朴实直观地表达出来。再如诞生于两千年前西汉的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态,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它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特色,简洁、朴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所以生活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民间艺术的审美之源。

2 传统的造型――形态美

形态是艺术表现与存在的重要因素,艺术造型具有典型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造型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代表着大众的审美习性,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按照民间艺术特有的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所以民间艺术在审美形式上也表现出其特殊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上,如年画、剪纸、泥塑、民间木雕等,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很形象的模拟性和传统性,在色彩上多运用红、黄、青、黑、白五行色,由于民间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同品类的民间艺术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审美的一般规律,这是民间艺术形式美的基础。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在其渊源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通常采用表现我国传统审美习性,民间艺术在色彩上与造型一样受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是中国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念,因此主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色彩体系,红、黄、青、黑、白五行色成为民间艺术的基本色彩;在造型上多采用梅花、莲花、寿桃、仙鹤、公鸡、鲤鱼、飞龙等吉祥物做造型原本,这些都成为民间文化的观念性造型符号,它蕴含着人们的内心理想与审美愿望。如作品《福寿图》是一幅典型的祝福性年画,图中老寿星手持挂着装有长寿仙丹葫芦的手杖,跟着两个捧着大寿桃的仙童,面带祥和的笑容,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在民间艺术中多子的石榴、葫芦、南瓜、葡萄等常看作多子多孙的象征。这就是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向所决定的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间艺术特殊的形式美。

3 服务于大众――实用性

民间艺术的形式虽然相对简单,但简单中又不失其实用性,实用性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它也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创作民间艺术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还是比较强调其自身的实用性的。民间艺术的实用性是大众的,它虽然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但有些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同的艺术品产生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它的产生受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群体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它自然也服务于不同的生活群体,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普遍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也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人民为了在劳动时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不仅使它在外观上更具有美观的特征,也使这些工具在使用上更加顺手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脱胎于民间现实物品的纯艺术品,这是人们审美创造的创新与发展,它具有着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的实用性。不管是什么形态下的民间艺术,它们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既有助于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地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人们对其审美外观上的需要。

4 精湛的技艺――工艺美

一件物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品,不是因为它的材质的优劣或造型的独特,而最为重要的是在它形成中凝聚着精湛的技艺,精湛技艺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民间艺术虽具有着朴实、简洁的美感,但它也蕴含着那些民间艺人的技艺精华,而这种技艺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方面,也体现在精神内涵方面。今天很多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并不是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是特有的民间技艺手段,如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核雕,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如《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夏白眼于橄榄核上刻神态各异的十六个娃娃;明人魏学作《核舟记》所述明代核雕艺人所作核舟――东坡赤壁游等,栩栩如生、技艺惊人。民间艺术的工艺美体现手工制作的审美价值,它是技术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工艺美是民间艺术的基本特性,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使民间艺术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总之,民间艺术产生于大众生活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造型体系和审美价值,其特征因每个民族的文化与环境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中国民间艺术会随时展而发展,在当今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新的民间艺术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才能体现出民族文化本色,理解民间艺术的审美渊源,使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会展模式;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

会展模式的开发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民间传统艺术的种类和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通过举办相应的文化会展,可以使现代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艺术,从而起到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一、会展的意义

所谓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活动的简称,这样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人在特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会展成功举办后,各种大型会展接踵而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标志,在这些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一部分,从民间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传统艺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民间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包括许多内容:剪纸、编织、绣花、雕刻和泥塑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我国人民的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所慢慢创造出来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历史中的一项民族瑰宝。但是目前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缺乏认知,另外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人们为了衣食住行,选择了高薪的职业,这些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较少,在时代的发展中,就会慢慢地没落。因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般是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来进行的,在以上原因的冲击下,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同时,因为政府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缺少保护措施,所以在目前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上来看,其结果令人堪忧。

三、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来自于生活,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民间传统艺术逐渐丧失了其功利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传统艺术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是,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在如今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人们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措施一般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文字记录、摄影和录像等方式进行保护,而后者主要通过各种会展、旅游和表演等方式来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这两种方式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动态保护是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在动态保护中,会展模式在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展模式可以使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来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目前在民间艺术的传播当中,主要缺少的是传播的途径或者平台,而民间艺术展会就可以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这样的途径和平台,通过民间艺术展会,可以对各种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介绍,或者是进行相应的民间艺术表演,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文化上的调节和情感上的补偿,从而加深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的认知,促进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其次,通过举办相应的民间艺术展会,可以使民间艺术的供求明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其具体的调查分析,可以把人们的消费需求反映到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可以提高民间传统艺术的功利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传统艺术发展和传播;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和主体进行适当的改变,达到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四、结语

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将民间传统艺术同会展模式相结合,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中波.论民间艺术的会展开发[A].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101-108.

篇(7)

1.自觉向民族传统文化回归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重视向民间艺术学习,坚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在民间。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要通过对环境的理解,对传统的认知,自觉地借鉴,而不是直接挪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变化万千、风格种类异彩纷呈,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值得当代城市设计师深入学习和研究。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元素剥离、创意整合和情感传达,特别是与新技术巧妙融合,就能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要靠城市设计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术教育人才的融合。所以说,城市设计师必须以民间艺术为基础,重视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只有亲身体会这笔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了解传统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的基因,以及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才会对它加以自觉应用[2]。

2.传统民间艺术语言

现代化现代城市空间越来越相似,传统特色逐渐消褪,因此如何保持城市的独特气质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民间艺术语言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源泉,在城市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对强调和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源于自然崇拜的原始文化的民间艺术,所代表的是不同于现代文化的农耕文明,它虽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但其中也有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现代审美、伦理观的地方,这样就限制了其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有些民间艺术图式如果不经过调整、创新,就很难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因而应用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拼贴,而应该在理解其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其艺术语言现代化,为当代大众所认同并接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很多内容和形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及程式化特征,在艺术认知上有更为直接的优势,因而是可以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其应用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物品本身、题材、造型及艺术手法的直接运用;第二种是间接运用,即可以从民间艺术的形、色、质等方面着手,进行形的简化与再造、色彩的沿用与重组以及材料的选用与更新等,来再现或表现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将传统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选择与消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这样,民间艺术元素才可能真正发挥它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视觉传递语言,在现代设计中重现生机。

3.在社会场域上的对接虽然城市空间设计

一直以来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在当代,与公众联系紧密的传统民间艺术才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民间艺术形式以合理、合情的方式融于城市开放空间中,其较大的辐射面和难以抗拒的视觉冲击力,使与它发生接触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它传达的信息,从而在心中产生一种熟悉的、能产生共鸣的集体性的感受。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心理归属感,满足社会心理情感的需要,可以使城市居民对城市产生心理依赖感,对环境产生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直至文化认同。另外,当代城市空间设计追求绿色生存空间,提倡低碳设计。传统民间艺术如陶艺、编织等,其原生态性契合了当代城市设计的需求。在设计中,对民间艺术中传统的工艺、材料和形式的毫无偏见的借鉴,体现出了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社会的进步,因而是一种设计伦理和设计道德的体现。传统民间艺术一旦融入城市空间艺术中,就会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审美对象就会直指社会公众,就会以公众的精神需要为目的,以公众的审美评价为借鉴,生存于公众之间。这就使得公众对自己生活的公共空间艺术享有话语权,同时享有艺术创作的参与权,从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和谐氛围,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城市空间墙面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迎合了城市特色营造的需要。城市空间的墙面围合成居民生活的空间,在城市空间的墙面上揉进诸多传统民间图式元素,可以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和其融合性。同时,利用民间艺术形式改造城市建筑墙面,可以增加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也将提升整个城市的艺术品位。墙面艺术的丰富多彩使城市居民在街道上除了广告外,有可看的内容,也可彰显该城市与其它城市的差异。同时,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城市墙面,除提升城市形象外,也能满足城市公众的精神需求。如高雄驳二艺术特区中的墙面设计借鉴了民间皮影和乡土绘画,使原本废弃的墙面换上了新妆,焕发了新的生命。同时,建筑室内墙面设计也常常采用民间艺术元素来活跃空间氛围,提升空间亲和力。譬如大连甘井子实验小学的教学楼设计,局部采用了民间艺术元素,将传统红灯笼悬挂在大门入口的过厅天花板上,每盏灯笼上面都有不同的两个字,比如“幽默”、“温柔”、“爱笑”、“漂亮”、“耐心”、“善良”、“公平”等。这种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文化特色,又具有亲切感和历史厚重性,深得家长、老师、孩子们的喜爱。

2.当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