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3 14:46: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表现在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结构、质量和适用性等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差异;二是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通用性之间的差异;三是特定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的广泛性、交叉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差异。[2]正是在这种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科的发育和成熟,为人才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特色专业的建设要面向地方、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服务于地方的发展战略。

海南建省之后,海南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颁布之后,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等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作为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其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无疑取决于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应是海南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是完成好这一任务的不二途径。

4.海南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

海南省现有本科院校6所,除海南医学院之外,其余5所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方向)设置来看,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分旅游企业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旅游信息管理和应用外语(英、日)等方向,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下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下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海南师范大学在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还设有中英校际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不仅设有旅业管理分院,该分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且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体育竞猜管理等方向,还另设有国际旅游分院。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来看,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达到3所,在校生人数不足1000人的学校的年招生规模也是较大的,海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总规模达万人;从师资来看,尽管海南各校尚无如保继刚、吴必虎、杜江、马勇、罗明义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的专家,但已经拥有了一个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承担起了全部教学工作并为海南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智力支持。

应该说,海南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具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并逐渐显现出其优势和特色。有的学校从专业内涵方面进行方向拓展,有的高校则从专业的外延进行方向拓展,呈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这些多样化的发展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建立一个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体系,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海南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分层分级建设特色专业

海南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呈现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可以针对这个实际,建立一个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层级体系,即所谓省级、校级特色专业,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充分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系,即在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方向、旅游的各个方面内容管理方向确定各级特色专业(方向)。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骤来看,首先鼓励各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对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并由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拨款支持;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准的基础上,遴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在各级特色专业的遴选中,不应只看材料的好坏,应当主要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所申报的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认同程度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将那些确实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选,加大建设力度,建设成为社会认可的真正的特色专业。

2.鼓励特色,杜绝同质化

海南培育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不能将已有的23个其他院校的特色作为自己的特色,海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特色。海南省内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具有不同于别校的自己的特色,应当鼓励和支持省内各高校根据实际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各高校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可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多个方面展开,这是海南高校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基本背景。针对海南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较多的实际,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建设应主要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注重培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

海南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海南主导产业的发展,满足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学校应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在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从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要求来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旅游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建设观念

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就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体现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实用性的特点。[3]海南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决不能照搬传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观念,应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从专业建设上来说,应当放弃过去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注重专业实际需要。让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掌握多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教会学生的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5.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本保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实际主要是实践性强、旅游业发展变化快。这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熟悉旅游业具体环节、方面的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师队伍的主体,同时应由校内教师、校外教师专兼结合组成;针对旅游业发展变化快的实际,要求教师具有迅速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和渠道,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旅游业几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因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教师的学缘结构应当是丰富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外籍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6.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我国各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异不大,课程结构基本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在课时的确定方面,这是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同小异的原因所在。要培育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当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充分听取旅游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国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应正确、审慎地选定一些核心课程,以便通过课程学习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地建立多个可供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开设内容更加广泛的任意选修课,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外的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前瞻性的、前后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当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都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还应切实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的建设,使这类课程的教学既教会学生技能,又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显然,选择课程组合比选择专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实现了专业的多样化,学生也可通过这种选择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对于旅游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梁传杰,段冠玮.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状况的政策评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20.

篇(2)

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作者简介:张楚珊(1980-),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助理研究员;林文庞(1981-),男,广东汕尾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馆员,助教。(广东广州51136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30-02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

四、小结

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专业特色建设必须在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李智干.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毕道村.论将外国文化课列入旅游学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企业家,2010,(12):34-36.

[4]张忠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6):93-95.

[5]朱慧,罗民超.基于专业特色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新西部,2007,(24):240-247.

[6]张兄武.专业特色的定位和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9,(7):19-21.

[7]张丽霞,聂洪,臣崔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协论坛,2007,(12).

[6]贾海芝.酒店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0).

[8]徐刚,梁文兰,牟红,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28-30).

[9]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63-68).

[10]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6.

篇(3)

关键词: 湖南科技大学 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成就 问题 改进措施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1]。特色专业以“特色、规范、质量、效益”为准则,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教学科研水平高,拥有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2]。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湖南科技大学始终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建设了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1.1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机制。

多年来,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且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拥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聘请专家学者以及政企高层11人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为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对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选派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培训交流和深造;选送专业教师到旅游相关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一线学习交流;利用旅游管理教育示范点与地方学校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培训工作,锻炼和提高全系师资队伍的素质。

1.2强化教师科研工作,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湖南科技大学设立出版基金,院系设立科研基金,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申报研究课题和出版专著创造条件。近年来,旅游管理系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省部基金、企业合作项目和教改课题等3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在《经济地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相关专著与教材10余册。在旅游专业教师强化科研的同时,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成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迅速应用于课程教学,直接转化为课堂效益。课题所涉及的学科最新动态、争论的热点焦点以及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提炼为教学内容,也可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的热情。通过教研的双向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兴趣、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显著提高。

2.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

相当数量的学科型教师因缺少社会历练和对国内、国际旅游业发展最新动态、成果信息的捕捉,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老调重弹等问题,处在师资本身职业技能缺乏的尴尬境地。虽采取了专业深造、先培训后转行、引进、教师下企业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高实践水平提供平台,但是学校关于教师提高实践管理经验的制度缺乏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如学校要求老师每年有一段时间到企业进行锻炼,但没有制定出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科学计划,也没有详细确定教师锻炼的时间、企业、待遇、要求等,因而实践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2.2有专业特色教师相对短缺。

目前特色专业的师资部分来自于地理、历史、管理等专业,受时间、年龄、精力、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教师接受正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较少。而刚从旅游学校毕业的科班师资在大学里学得很泛,缺乏精专深,到了学校也只能承担一些概论性、理论性、基础性的课程[3],能胜任旅游策划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管理实训等超前性、内连性、交叉性课程的教师非常短缺。另外,学校没有成熟的高校教师行业准入制度和紧缺师资的引进机制,坐等人才上门,只关注专业是否对口、学历是否高、科研成果是否多,轻视对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考核[4],因而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跟不上特色专业发展的步伐。

2.3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支持。

首先是国家投入科研经费不足。2009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但R&D经费投入的强度仅为1.62%[5],而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甚至会超过4%。其次,师资队伍建设缺少政府及企业界支持。由于政府没有关于旅游企业必须培训教学教师和教学教师必须接受旅游企业技能培训的规定[6],因此学校没有硬性要求特色专业所有教师都必须到旅游企业进行培训与进修。再次,师资队伍建设缺少行业协会支持。目前旅游协会还不具备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功能,全国及各省市的饭店行业协会、旅行社协会等组织筹办的各种论坛、研讨会对教师沟通信息有积极作用,但是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作用不大,存在主题发言形式化、研讨内容家常化等问题[6]。

3.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改进措施

3.1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首先,应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目标。目前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不仅应该规定师资队伍建设的基准要求,更应着力体现双师型师资体系建设框架。可鼓励专任教师获取各类专业技能证书、各种等级的技术上岗证等;可成立校旅游协会,开展旅游知识大赛、旅游技能大赛等,邀请省级领导及新闻媒体参加开幕式,向外宣传本校的旅游特色专业的同时,也更好地激励了专业教师的实践创新意识。其次,需要极大地依托于旅游企业。湖南科技大学应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因为政府部门通过对接纳教师实习的企业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或给予荣誉上的奖励等有效措施,可以帮助湖南科技大学与国内外知名的宾馆、旅行社、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保证专业实践的效果,学校应制定专门针对专业实践教师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只有达到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所有要求,被选送教师方可回校任教。整个实践期间被选送教师除享受培训单位的工资待遇外,学校还应再另外发放教师实践专项津贴。

3.2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

在教师的招聘与引进方面,湖南科技大学要在毕业学校、基础学历、职业道德、专业学术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层层把关,严格专职教师准入资格并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专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若不能聘到足够的专职教师可以考虑聘请旅游界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因为他们比在校教师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此外,合理人才招聘机制的形成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专职特色教师,实现人才引进与湘潭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

3.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培养机制。

湖南科技大学内部应建立起一系列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旅游教育科研立项和评奖制度。可以实行“首席教师”、“名优教师”动态管理制度,对照参评条件,公开选拔,不搞终身制;可以运用评奖评优、加薪、住房奖励、升职、职称优先、在职深造、出国旅游等经济或非经济手段来激励教师;对于教学、科研、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特别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国家对高校基础研究和研发的经费投入比例长期偏低的情况,湖南科技大学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各类旅游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支持,通过设立师资培养的专项基金、进行远程网络旅游师资培训等形式,加大对高素质、懂技术、多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此外,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对口专业院校学习考察、进修或攻读学位,通过国内外培训,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2]黄梅萍.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13-114.

[3]周彩屏.打造高职旅游专业的师资团队[J].机械职业教育,2008,(6):36-38.

[4]王宏宇.校本培训:高榭币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9,(1、2):43-44.

[5]谢鸿光.最困难之年的漂亮反转――《2009年统计公报》评读[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2-26.

篇(4)

1.1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凸显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在我国“结构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更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有效支点。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基地,旅游专业的设置必须以旅游产业特色为出发点,开设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旅游课程,以满足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1.2满足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定位需求

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行社要求旅游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外部联系、计算调节以及营销策划的能力,还应该掌握时展所要求的电子商务、虚拟导游以及旅游咨询等业务能力;第二,景区需要大量的经过中高等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导游员、解说员和旅游策划人员;第三,与传统的旅游酒店服务人员相比,社会对旅游酒店的管理人才的要求向综合化转型,他们必须具备服务、管理、外语、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满足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要求的关键。

2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2.1专业对接产业,突出专业特色

加强旅游行业岗位人才需求预测,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对旅游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教学工作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突显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安排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特色”、“精致”、“精品”的原则,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2.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制订严格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认真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旅游行业用人岗位能力的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制订严格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旅游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准,开发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融合,根据旅游职业资格的鉴定标准,针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开发出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培训等课程;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以空间教学常态化为推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与旅游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是改革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旅游企业将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触角延伸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共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创新等实现双方“共赢”;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聘请旅游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进行来校专题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进行职业性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来加以保障。要组织旅游行业专家与院校合作开发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强化抽查结果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要依托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综合教改;实践措施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工作,要主动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抓住机遇,深化学科改革,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契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综合性强,而综合教改有助于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教学质量。

1确立综合教改目标,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

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社会认知度低,学科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核心知识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尤其是在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上,缺失实训基地,影响实训项目开展,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此,以综合教改为途径,重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积极主动适应现代旅游业、酒店业、会展产业等结构升级转型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主要措施

1)深化校企合作,构设协同育人机制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国际性特征显著,在综合教改领域,需要联系现代旅游业发展实际,强化校企合作,特别是与国际高端企业、区域一线旅游品牌的合作,实现“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三线合一教学,从师资人才引进上,与知名学者、资深专家,引进企业优秀教育资源,协同企业名师,共同组建教学师资队伍,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教学水平,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2)推进学科创新转型,打造人才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在综合教改上,要体现人才的应用性,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国际接轨,增强学科专业特色。一方面,在旅游管理课程领域,将旅游规划、国际旅游作为特色方向,强调国际化思维,引入先进教学理念,注重旅游产业规划与旅游市场开发,突出人才特色。另一方面,深挖旅游管理,协同一线酒店品牌,从企业化班级建设上植入企业实务课程与管理培训知识。如设置“希尔顿班”,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希尔顿酒店实践课程综合起来,吸引企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向企业人力储备基地的转型,更好的对接企业。另外,延伸旅游管理在会展经济、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通过会展策划实训、会展现场观摩、会展活动组织等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拓展课程结构,促进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要从课程优化重组上,体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化解学科人才与行业、就业不衔接难题。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立足旅游管理专业教改需要,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有序整合。建立以“学科基础通识课、专业特色核心课、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课”为架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学分积累机制,通过将学习、实践、科研、竞赛等活动进行学分折算,来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业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深化教改方法,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精品微课、共享网络课程资源,拓展了教改视野,也让更多的慕课资源得以开发和应用。通过构建开放性在线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引入国外教材、参考资料,优秀网络课件资源,如《管理学》、《会展策划管理》、《旅游学》、《酒店管理》《旅游经济学》等原版教材,直接导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战略管理思维,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在教法创新上,引入案例分析,倡导自主、研究性学习。结合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产业调研、案例编写、课堂研讨、实践应用等方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生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5)协同产教融合,营造创新产业氛围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的推进,要从产学研合作层面,完善创新产业教育体系,协同好创新创业课程、实验实训课程、第二课堂特色活动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改革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面向学生开发多种课程群,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资源进课堂,重构课堂教学业务流程,促进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更好的顺应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依托高校旅游实训、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积极开发实验实训课程,引进科研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3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教改实践,需要创新教改理念,把握当前旅游产业发展新常态,聚焦学科专业定位,围绕学科专业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梯度建设、产教研融合等方面,融入创新产业教育。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细化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课程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组建学科教师团队,优化学科师资结构,以综合教改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加强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等学科师资的统合,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优化上,提升学科师资整体教学能力。

篇(6)

关键词: 地方师院本科层次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困境 出路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规模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急速发展而扩大,在此背景下一般师范院校也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并多数定位在本科和专科层次。在旅游管理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上,本科学生应该是旅游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但是事实上本科学生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处境,科研能力不如研究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尤其专业思想不明确、就业定位模糊,考上师范院校的非师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程度更低。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和地方性使其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众多旅游院系中处于双重弱势。

一、困境及其原因

1.师资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学术带头人。

地方师范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多数由原来师范专业的历史学、地理科学等专业开设,从专业特长看,侧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评价而欠缺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教师,开办之初常常“因人开课”而做不到合理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师资的职称和学位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往往是非旅游管理专业的,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偏年轻职称较低,且由于地方师院的层次特点和区位劣势难以吸引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授或博士),这样就造成师资队伍中明显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大学之大不在于大门而在于大师”,学术带头人缺失,从而造成专业建设滞后、专业特色难以形成,在同行中缺乏影响力等弱势表现。

旅游管理专业相当一部分课程实践性、实务性强,这也是师资队伍中的一个软肋。教师队伍中具有旅游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少,授课中理论与实践不匹配,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

2.难以形成专业特色,从而影响招生和就业。

如前所述,学术带头人的缺失不仅在同行中缺乏影响力,而且在潜在的生源中缺乏吸引力。地方师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来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应运而生”,而事实上仅仅是跟风而上,专业设置只能人家后尘,既缺乏基根,更无所突破,所以要形成专业特色难上加难,我所在的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招生情况优于本科层次,同一个系的不同专业,学生对师范专业的认同程度远远高于对非师专业的认同程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班学生中大部分并非第一志愿甚至并非出于志愿而入学,所以即使已经进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之后仍然争取机会转到其他专业尤其是转入师范专业,非师专业在师范院校属于“新”办专业,师资的缺陷和专业影响力的不足使之在招生中处于劣势,而专业实力、影响力和特色不鲜明又使毕业于这里的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继续在本专业深造的学生也为数不多。韩山师范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历年招生人数起伏不定(见表1),2004年达到最高峰,最近五年的招生人数少于前五年,2007年最少;从已经毕业的五届毕业生首次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2%以上甚至100%(2009届),但是首次就业于旅游行业的比例一直达不到半数,最低的2006届仅有20%的学生首次就业于旅游行业。在本专业的考研队伍中,报考旅游管理的很少,也就是说,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即使考研也不再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继续深造。

3.学生专业观和就业观模糊。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由于中国的旅游服务业仍然处于粗放的状态,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地位不高,观念的错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观模糊,尤其是被录取在地方师范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错位”的,认为考师范院校就是要读师范专业,非师专业的专业地位不如师范专业。非师专业的就业保障不如师范专业……在专业思想没有端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显得被动,没有热爱、没有激情、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业问题更是凸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学生就业意愿的矛盾。一方面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和成熟,旅游就业市场急需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对从事旅游业的兴趣不大、信心不足,对个人在旅游行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毕业生首次就业于旅游行业的比例不高(表1),若干年后,仍然坚持在旅游行业的就更少了。

4.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不相匹配。

2008版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系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及运作方式,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各类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和旅游行政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管理人员。”事实上,不少企业认为本科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旅游人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各部门可以替代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旅游本科毕业生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类学生的能力(刘曙霞,2007)。之所以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反映的如此反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不相匹配。诚然,直至今天,中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仍然处在不成熟的探索之中,由于至今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仍然处在粗放的阶段,似乎其他专业的人都能在旅游行业中插上一脚,旅游管理专业科班人才反而难以凸显其优势。优势的缺失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实践环节、专业意识、师资构成、体制僵化……从知识结构看,只有旅游学科及一些交叉学科是本专业的优势,旅游学科是注重实践的、应用的,而实践教学环节停留在简单重复、肤浅的实操层面难以发挥实践教学的效果甚至引发逆反的作用,使学生更不愿意将自己的发展定位在旅游行业,许多专家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层次教育改革指出“良方”,例如校企合作模式等,而作为师范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更不具备优势,师生都难以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体制的僵化体现在诸如师资引进、师资再培训等,旅游专业教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授,更需要具备相关企业的实战经历,目前师范院校的人事制度难以在这些方面对教师的再培训具备操作性和鼓励性。

二、出路

1.完善师资结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范院校在非师专业的办学模式上要有所突破,首先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特殊要求配置师资队伍,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尤其是引进具备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资再培训。

2.打造为地方服务的专业特色并以此为中心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师范院校要立足于为地方服务,实用型专业要立足于为地方服务才能凸显优势,因此,分析地域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能在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又能为地方输送适应需求的人才。例如韩山师范学院地处千年古城的潮州市、区域文化独特的潮汕地区,而在广东旅游强省中旅游业发展却相对落后的粤东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应体现地方特色而又具有前瞻性,为地方输送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转变就业观念。

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只有思想领先于行动,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要依靠教师的未来意识、大局视野和专业情结。在这个多样化的时代,市场的需求是越来越专业的,现代服务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高层次的需求弹性大,发展空间充分,学生要有既立足于基层又对个人发展有充分信心的就业观。专业思想和就业观,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决定人的社会性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个体将目标的价值看的越高、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力量就越大;相反,如个体认为目标价值不大,动机就越弱,激发力量就越小。”(张积家,2004)所以,只有对本专业强烈的认同感才能激发其聪明的才智及持久的热情。教师的言传身教之力与现实社会对旅游行业定位之力,两者结合才能促使学生更加认同及热爱所学专业,并立志于以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从而获得相应的满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9401

作为朝阳产业的中国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型支柱产业。中国所有的旅游院校每年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大约1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非常明显。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人才空缺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专业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育人质量整体有了大的提升,在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并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本文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背景,针对目前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现实,提出了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中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现状

(1)流失率过高。

旅游职业是一个“看起来很好,干起来很苦;听起来很大,走进去很小”的就业领域。旅游人员尤其是导游岗位和酒店服务岗位,流失严重成为全国旅游企业头痛的问题。

(2)整体素质不高。

现有旅游从业队伍中不少是近年从中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及社会无学历人员,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实践经验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突出,同时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专业结构不理想。

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笔者对山东省泰安市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专业进行了调查显示,该市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总经理及旅行社的总经理分别仅有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专业。

2高职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特色,专业同质。

旅游的朝阳性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先后开设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尽管规模一直在增长,但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办学理念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够准确;高职实践课程不重视或开设力度不够;对旅游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办学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教学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少,且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旅游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不能学以致用。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高职教育并未能轻易摆脱这些问题。旅游产业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形态,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直接增加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

(3)课程体系不合理。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边缘社会科学,专业历史不长,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涵盖了民俗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众多的门类,同时又与旅游实践联系紧密。这些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置在紧密联系实践的同时还要涉及诸多门类,就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另外,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若干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类似课程,专业分方向但缺乏课程资源整合,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

专业基础课方面,比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给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什么又都没学透,杂而乱”的感觉,理论性过强,实践较弱。

职业能力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日常授课的认知实习及技能训练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而在毕业顶岗实习中,尽管很多院校实行了“校企合作”,但旅游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所提供的实习岗位基本上都是一线服务岗位,而且为了节约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进行岗位调换或者轮岗,学生的管理技能无从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使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4)师资力量不足。

旅游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其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多高职的旅游专业教师是从地理、管理、历史等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结构、专业系统性差。另外,更多的高职旅游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5)教材建设落后。

很多旅游专业教师为了评职称热衷于编写教材,但大多质量不高,经典教材很少。体现在: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6)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强调高职特色,但大多数专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惯常形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3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1)专业建设强调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专业建设一定要出特色。通过各地的名校工程、特色专业创

建、技能大赛等形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培育特色。高职院校只有形成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专业特色,才能培育社会喜欢的旅游专业人才。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大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服饰博物馆、“华裳天下”服饰表演等校园景区进行实践技能锻炼,也可在素质拓展课程中增加服装概论,突出其服装大背景。同时该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国际贸易系,所以在人才培养时还特别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及经济意识的培养。

(2)专业设置定位。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广泛,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在旅游服务行业从事旅游接待、导游、计调、酒店服务管理、景区讲解等工作的,具有良好旅游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通才。但是这种人才定位在旅游企业中往往不受欢迎:做一线服务员,他们不甘心,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谈理论,似懂非懂;谈专业操作技能,一知半解。这也是造成旅游行业服务人员流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大而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批量生产的所谓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并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为此须按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开发,是培养出的人才确实能够为社会所需。

(3)优化课程体系。

以行业标准、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和标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为基础,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完善与行业标准接轨的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标准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前提,课程标准是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时分配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5)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师资的匮乏是目前困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专兼结合、提高教学团队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走出去。青年教师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顶岗锻炼,在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服务社会;选派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品味。

第二,请进来。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行业能手,使实践教学有所保证。

(6)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校内旅游实训基地是指按照课程的实践要求在校内开设的各种实训室,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如学校自办的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在满足自身学生实习、顶岗的同时,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同时还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教师顶岗锻炼等多方面合作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