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学发展现状

生物学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3 14:46: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学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学发展现状

篇(1)

>>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田氮素污染现状及研究趋势分析 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针刺穴位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及趋势展望 我国快递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旅游度假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软件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分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财务软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当前中学美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报刊业集团上市现状及趋势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黄孟遥. 2014.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焦建利. 2013. 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4):13-14.

晋明月. 2014. 基于Android的小学生交通安全常识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 保定:河北大学.

黎加厚. 2013.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4):10-12.

李慧方,罗生全. 2014. 论微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机理[J]. 教育理论与实践(35):27-29.

李玉平. 2012. 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1):15-19.

李玉平. 微课程――只为成为有想法的人[EB/OL]. [2016-04-16].

周红. 2014. 小学几何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D]. 保定:河北大学.

周新. 2014. 微课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开发[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012-09-10. 关于举行第四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的通知[EB/OL].[2016-04-16].

收稿日期:2015-05-30

定稿日期:2016-04-20

篇(2)

根据我国农业畜牧业的现有基础以及对动物生物技术的实际需求,国家应该集中各种力量,着重对生物技术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对一些利润高的技术产品进行重点投资,根据我国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现有基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势,预计农业生物技术将在以下几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1.分子生物学技术

由于农业养殖日益呈现出规模化与集约化较高的特征,再加上人们对短期经济效益的集中追求,所以我国传统的畜禽品种资源将会遭遇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其群体数量将日益降低,品种资源的破坏形势会日益加深,根据这种现实情况,未来农业动物生物技术将在以下分子生物领域进行发展:对我国固定的优良品种或基因进行挖掘与定位;为畜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的分子监测技术;我国固有畜禽品种的起源与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保存动物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研究。

2.分子育种技术

我国农业中的畜禽育种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育种方法也逐渐由数量遗传法转向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所以分子育种技术的改进将是未来阶段我国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一个主攻方向,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将集中在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数量性状主基因的检测和定位技术、动物功能和抗病基因的诊断技术以及试剂盒的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实现其最大效益。

3.分子诊断技术

畜禽疫病是对我国畜牧业生产以及产品安全造成主要影响的关键因素,畜禽疾病的危害严重、流行面广,潜在危险性较大,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利用免疫学、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病毒学的相关技术,对我国畜禽的重要疫病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是农业动物生物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主要包括:重要畜禽疫病的分子诊断、监测、重要畜禽疫病病原的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试剂盒的研发。

4.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动物是一种将胚胎工程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而研究出来的一种基因工程动物,这种技术是克隆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影响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能够促进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加快动物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为濒危动物提供生存方式的有效方法。

二、结语

篇(3)

>>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职业教育 美国:融合在高中的职业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从幸福课堂看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的栏目设置 适合职业教育的数学教材 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 高师生物教学中的职业教育 英国主流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影响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看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 美国职业教育的趋势 美国高中主流生物课程与数学的综合 浅议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 从美国职业教育法来看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中的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中的问题思考 反思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 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比较 谈职业教育教材营销模式的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职业信息就在“Chapter Resources”栏目下的子栏目“Careers in Biology”中,点击即可进入。仍以“法医鉴定师”为例,“Careers in Biology”栏目主页面提供了三个站点链接。这些链接有的直接指向美国法医鉴定师的专业机构――American Academy of Forensic Sciences[5](美国法医科学研究院)。读者在该网站可以详尽地阅读到法医鉴定师们的著名案例,还可以链接访问其学术会议和其他各方面信息,全方位了解法医鉴定科学的研究发展现状;还有站点专门介绍法医科技人员如何开展技术工作的信息[6];另外也有站点专门介绍法医鉴定师行业相关的经典著作、科技期刊杂志中的论文和行业著名人士传记,还提供了与法医鉴定密切相关下属科学,如法医昆虫学、法医艺术、法医病理、法医心理学等学科的资源信息[7]。这些与教材配套的网站搜罗详尽而多渠道的职业信息资源,有效地弥补教材简短文本描述的时空局限,满足了学生课后更深更广地了解职业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三、中美高中主流生物教材中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启思

1.我国主流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职业信息

我国现行生物学教材编制原则是“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河北少儿版、浙江科技版和中图版等五个版本[8]。以我国中学使用普遍的人教版为例[9],高中生物教材中也有“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主要有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制作人员、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8种职业的信息介绍,统计信息见“表2”。

2.中美高中主流生物教材中职业教育的异同

根据“表1”和“表2”,结合两国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的呈现实际作对比,可见中美两国高中主流生物教材中的职业教育存在异同。相同之处就是,两国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图文框形式在教材特定章节正文中介入,职业教育模式和程序类似;栏目文本都对相关职业特征、从业资质等方面都有介绍。但是,我国教材不足之处却更明显。比如,人教版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种类偏少,仅有8处,远少于美国教材18处;虽图文并茂,但介入位置都在章节末,略显突兀;职业信息介绍文本语言略显平淡,诱导性不强,导致职教思路不明朗;而且文本格式也不统一,有的是逐条介绍职业信息,有的则是涉及相关职业的新闻报道,还有的直接平实介绍,风格杂乱;最显著的差距就是由于我国生物教材普遍缺乏配套网络后台支持,自然也没有如美国教材中那样有对职业内涵进行专题性的网络纵深触探,职业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利于激发中学生对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展开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3.思考与启示

在基础教育中开展以“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不仅使学生的职业专业性增强,利于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生物学作为进一步深造和选择职业的专业方向,还促进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观念陈旧,生物科技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高校生物学及相关的农、林、牧、渔等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不佳等原因,国民存在着对生物学的认识误区,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招生状况也不理想,导致从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一定程度短缺或质量不高。我国农村中学更是长期存在生物学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生物学教学质量低的现象[10-11]。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生物经济日趋蓬勃,生物学人才需求量加巨。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教育,不失为挖掘和培育未来我国更多更高素质生物学人才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值得我国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之本,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从教材的改革入手。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一直倡导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12]。笔者以为,借鉴美国生物教材中职业教育特色,未来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生物学教材编写或修订,可以尝试从增加“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的数量入手,精心设计版式;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紧跟时展,更活跃更深入地介绍与生物学相关职业信息;积极开发与教材配套的课程网站,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支持后台,利用其开辟职业信息的网络专题,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生物学相关职业意识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多元地学习生物学,最终为提高我国中学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培育更多未来生物学人才服务。

――――――――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

[2] National Committee 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EB/OL].,2012-02-01.

[8] 宋华.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结构的比较及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2、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 李淑华.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状况调查.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3).

[11] 张国秀,郑明顺.关于“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现状分析与培养模式研究”的探讨(一).牡丹江师范学院报,2000(1).

篇(4)

【关键词】国内 生物科学 发展现状 思考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生命本质的一门学科,能够帮助人类理解自然认识自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基因遗传及生物化学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人们将其引入到了医学和农业等领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重视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情况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密码,解开生命的奥秘,相应的遗传图、物理图以及转录图的制成在理论上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与实践和商业价值。在基因遗传方面我国科学家也在2013年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并与国内外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和交流,对基因组学和遗传学进行着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生物起源、原始细胞产生及新生物形成和改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细胞全能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纯和创造新品种的技术方式也因此而取得更大的技术实用价值,对于一些新的品种作物的选育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影响。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程度,是结合人类自身的生理与行为等特征进行识别的技术,已被应用在包括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以及面部识别等方面,这种识别技术因为具备不易遗忘且防伪性能高等特点,被人们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针对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一些部分还有待研究,技术含量较高,因此还处在试验和研究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基因组学实现了突破性的研究,同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包括动植物及微生物技术都在农业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使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丰收。而且现代分子生物学也传统动植物育种学在理论与技术方面的融合实现了新型分子育种学的产生,对于育种及农业发展来讲都是极大的技术和理论的进步。

(二)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药领域的生物科学的运用在效果和方法上都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于制药科技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如乙肝病毒整合机制及干细胞癌基因研究等相继在我国医学研究中取得成果,使我国具备了对于乙肝病毒和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有了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不但如此,医药生物技术在当前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其中最为广泛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对基因改造后的生物体进行新的基因工程药物的制造,进而实现特异性免疫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等的生产,并且基因工程药物已经进入到了百姓的治疗中,基因治愈法已经逐步的在技术和研究中取得相应的进展,在未来通过基因治愈疾病将变成现实。也因此将为我国国民的身体带来更为周到的保障。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经过对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的不断突破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关注,从未来的发展前景上看,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工业和商业环境,生物科学一方面具有未来可观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技术需要人才,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才,没有人才支持,就没有进步的生物科学技术,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组及高校进行人力财力的扶持,同时也鼓励和带动青年科学家及技术专家投身相对应的生物科学研究中,通过我国社会范围内的努力和综合,将推进生物科学在多领域的融合,进而实现我国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将逐步从单一化相多层次多方面发展,进而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我国生物科学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已经将研究成果传递到了全世界,在未来相信还会产生更大的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在生物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谦虚谨慎,加强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使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良性快速的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晨艳,吴瑞华,吴莼.国内外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的比较[J].生物学教学;2004.

篇(5)

关键词:组培;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32-2

0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研究手段,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在植物的快繁、脱毒、植物育种、种质资源的保存和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生物学科中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1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的离体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生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广义上是指对植物的植株、器官、组织以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的技术;狭义上是指对植物的组织及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培养的技术。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2.1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1838~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T.Schleidon和动物学家T.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1902年德国的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具有植物细胞全能性。1904年Hanning在无机盐和蔗糖溶液中对萝卜和辣根菜的胚进行培养,发现离体胚可以发育成熟,并提前萌发成小苗。1937年White发现了B族维生素,建立了第一个由已知化合物组成的培养基,该培养基被定名为White培养基。同时法国的Gautherer和Nobecourt也发现了B族维生素的重要性,三个人被誉为植物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从已受病毒侵染的大丽花中首次获得脱毒植株。1953~1954年Muir利用震荡培养和机械方法获得了万寿菊和烟草的单细胞,实施了看护培养,使单细胞培养获得了成功。1957年Skoog和Miller提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控制器官形成。1958年英国学者Steward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获得了人工体细胞胚,这一实验证实了Haberlandt的细胞全能性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组织培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比如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倍体育种、种质资源保存、快速育苗、人工种子制造、次生代谢物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2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

2.2.1 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我国的组织培养与国外相比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却比较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掀起了单倍体育种的,在作物育种上取得了一些实用性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1974年我国科学家通过花药培养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作物新品种——烟草单育一号,目前我国用花药或花粉育出的植物已超过22科52属160种。

目前我国组培已经进入了生产阶段,实现了花卉、果树、蔬菜等100多个品种的工厂化生产。花卉出口年创汇达8000多万美元。重点组培公司与实验室有: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广州花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与广东新会、顺德两地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的香蕉试管苗厂、广西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广西植物试管苗有限公司等等。

2.2.2 国外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发展现状 国外的组培发展的比较快,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兰花产业。欧洲很多国家建立了组培公司生产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类植物。80年代后,以商品为目的的组培苗生产量以20%~30%的速度递增,年产组培苗在10万株以上的植物微繁殖公司约占50%,年产量大于50万株的公司约占25%,整个西欧年产组培苗达2亿多株。

世界知名的组培公司与实验室有:以色列的SHEM、Benzur苗圃,美国Ball园艺公司、IVerson植物园、Wyford国际公司,印度AVT生物技术实验室、Harrisons Malayalam有限公司,马来西亚的热带实验室与温室苗圃,等等。近年来由于受到高昂劳动力成本的制约,该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出现停滞现象,尤其是美国。而发展中国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产量及生产规模却增加很快,如印度从1988年组培苗产量500万株到1996年跃升到1.9亿株,生产设备也能与世界领先的荷兰、美国相媲美。

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3.1 植物的快繁

快繁是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主要应用于那些通过其他方式不易繁殖,或繁殖率较低的植物的繁殖。由于快繁主要利用植物的茎尖、茎段、叶片等为材料进行培养的,操作技术比较容易掌握,繁殖率高。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兴起利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了一种新兴的产业。据报道全球有1000多家组培公司,美国有100多家兰花组培公司,年产值5000~6000万美元。例如美国的Wyford国际公司设有4个组培室,每年培养的组培苗有3000万株,研究和培育的新品种1000多个。

3.2 脱毒苗的培育

植物脱毒常常是和植物快繁结合在一起应用的。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都要遭受到病毒的侵染,特别是无性繁殖的植物,感染病毒后会代代相传。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只有进行脱毒培养。在植物体内病毒分布并不均匀,在茎尖0.1~1mm的部位含量比较低或者不含有,在无菌条件下对茎尖进行培养可以获得无病毒植株。植株脱除病毒后恢复植物的优良性状,生长势增强了,产量提高,品质得到改善。如大蒜脱除病毒后蒜头直径由4.7cm增加到7.2cm。马铃薯脱除病毒后亩增产50%~100%。近两年脱毒的种薯已在主产区普及,推广面积达11.3万hm2,而且在日本、荷兰、越南等国也已大面积应用。

3.3 培育新品种

植物组织培养为育种提供了新手段和方法。

(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可通过花药或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由于单倍体植株不能结实,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成为二倍体,与常规的育种方式相比可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

(2)胚培养。胚培养是植物组培中最早获得成功的技术。在远源杂交中常导致杂交不孕,使得种间或种以上的远缘杂交很难成功,采用胚培养可以使自然条件下早夭的杂交胚正常发育,从而培育新品种。目前胚培养已在50多个科属中获得成功。利用胚乳培养还可获得三倍体植株,通过染色体加倍可获得六倍体,培育一些生长旺盛、果实大的多倍体植株。此外还可以通过胚状体的产生,进行人工种子的繁育。

(3)细胞融合。通过原生质体的融合,可部分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获得体细胞杂交种,创造新物种或优良品种。目前已获得40多个种间、属间甚至科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或愈伤组织。

(4)选择细胞突变体。离体培养的细胞处于不断分裂的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从中可以选出对人们有益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目前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抗病虫、抗盐、高赖氨酸的突变体,有些已经应用于生产。

(5)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中,使遗传物质定向重组,从而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技术。该技术课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缩短了育种年限,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新的育种途径,目前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转基因作物已经有上百种。

3.4 次生代谢物的生产

利用组织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次生代谢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三大类。迄今为止,大约有500多种植物的培养中获得了600多种有效次生代谢物,包括一些重要的药物。而有60多种植物通过组培获得的有效物质的含量超过原有植物。目前,世界75%人口依赖次生代谢物作为药物,如三七、紫杉醇、生物碱等。

3.5 人工种子

人工种子是由美国生物学家Murashige首先提出来的,是指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胚状体或不定芽,被包裹在含有养分和保护功能的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中。人工种子技术是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生物技术,具有工厂化大规模制备、储藏和迅速推广而且种子的萌发率高等优点。目前在兰花、胡萝卜、小麦、杂交水稻等人工种子已进入开发阶段,可以实现工厂化、自动化生产。

3.6 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

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由于自然灾害、人为活动已造成相当数量的植物消失或正在消失,特别是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的物种。长期以来,种质资源大多数是以种子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种子生活力下降,并受到病虫害的侵扰;杂交种子的性状分离,导致遗产不稳定。还有些植物没有种子,只能进行栽培保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采用组培的方式,将种质资源的外植体放到无菌环境中进行培养,并置于低温或超低温条件下保存则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离体保存的种质资源无菌、材料小、便于地区间和国际间进行交流、转移,给保存和挽救有用基因带来了希望。如草莓茎尖在4℃黑暗条件下,茎培养可以保存生活力达6年,只需每三个月加入些新鲜培养液。目前很多地方建立了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

3.7 观赏组培

观赏组培是指在透明的塑料瓶中培养生长势慢,可观叶或观根的植物,有些是可以开花的植物,例如“手指玫瑰”。并将培养瓶做成各种个性十足的流行款式,使培养基着上各种鲜艳的颜色,更具有观赏价值,可作为室内装饰或手机、钥匙的装饰物。

4 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虽然非常广泛,但是也存在着缺点,比如成本高、技术复杂等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同时对组培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使之最小化。同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吸取国外的先进组培经验和成果,积极发展我国的组培业,建立半自动化、专业化的组培工厂,培育一些“名、优、新、奇、特”的植物。在实践中培育一批专业的生产、技术及管理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生产格局,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 葛胜娟.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和新技术展望[J].

[2] 陈世昌.植物组织培养[M].重庆出版社,2006:5-9.

[3] 张淑红.植物组织培养及发展方向[J].综合开发,2003,6.

[4] 王清莲.植物组织培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李浚明编译.植物组织培养教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2.

篇(6)

关键词:中学生身心发展生物教育

未来的社会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从身边最普通的瓜果蔬菜到转基因食品,大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克隆羊多利的问世、第一个试管婴儿的诞生等掀起的“克隆”风;刚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们弄清楚了人类身体的基因结构与功能,故此诊断和治疗疾病,更容易延年益寿;DNA侦破技术、基因芯片、人工智能……这些迅猛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些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生物科学作为基础。人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生物,要了解生物,就必须学好生物学。笔者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结合初中生刚接触到生物学习的心态和心理,探讨中学生生物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中学生物学习的现状,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

初中生的年龄多在11~12岁至14~15岁,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也是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段。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显著增强,大脑发育已趋成熟,进入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此时大脑的机能还不十分完善,在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中,兴奋过程较强,兴奋和抑制的转化比较快,抑制过程有提高,但自觉控制自己的能力还不强,容易冲动和疲劳,从行为表现来看:对新生事物热情高,兴趣浓,但维持的时间不长。从心理发展来看,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四个特点。由于青春期的身心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主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初中生感知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有很大的提高。有意注意、记忆水平、抽象逻辑思维有了显著的发展;情感丰富。意志果断性水平有一定的发展;意志的坚持性进一步增强,意志的自制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一些直观性的东西比较容易掌握,而抽象的理论知识则不容易掌握。对中学生这些神心特点的认识和掌握,仅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着手是不够的,还应该借助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中学加强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2.中学生物教育的现状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实际操作中,生物科学实验在中学生物的课程内容或教学时数中所占比重都不很大,在很多学校里,生物实验室极不完备或根本就没有生物实验室,生物被当作“文科”或所谓的“背科”。然而,中学生物应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观察、描述、推理和信息等手段的学科。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实验、观察、模拟制作、阅读、讨论、游戏、思辨、资料分析以及接受性的听课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物除了这样的现象外,还存在着以下现状:

2.1当今的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中考生物占的比例较小(30分)的情况下,生物教育普遍不被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据了解,许多中学,特别是在初中部(高中部在高考没有实行3+X以前也是这样的)生物课往往安排英、体、美等非生物专业的老师来教,课程设置也往往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时段。当然,不是说他们不能教这门课程,但实验技能和专业素养与生物专业教师相比,毋容置疑会有一定差距,这是对人才极不合理的利用和对生物课程的歧视。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不能怪这些所谓的“生物教师”,因为“术业有专攻”,让他们教生物学实在难为他们,确是不得已而为之。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领导应该注意专业对口,教生物就必须让生物专业的人来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学科相互之间的渗透性、交叉性越来越凸显。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各门知识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美术、计算机应用及课件制作技术等知识。这样,在获取新知识、搞探索性研究、授课、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和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答才会得心应手,游刃而有余。

2.2当今的教学仍然表现出老师是上课的主体。“老师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然而大多数的老师为了完成任务量,上课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师“教”的课程理念。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当获得的学习成果,如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方法”、“养成……态度”、“树立……观点”等,这样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样,老师也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教师在平等的氛围中,辅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学会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富于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2.3中学生物教育不能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众所周知,生物科学与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粮食、资源、能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无一不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全球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淡水资源趋于枯竭,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然而在高中的教学中,只是把这样的部分当成阅读的部分,并没有作为知识点来讲解,也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生物学是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相当紧密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还必须要注重积累生产生活经验,要经常不断地深入生产第一线,向农民、工人、医务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学习,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动态,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当地的实际而进行教学。

2.4生物教育中实验的地位与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问题。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切成果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而并非随意的想象和臆造,因此在教学中因重视实验的重要性。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实验只是被当作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感性材料、验证课本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形式多为教师演示,内容多为验证性。学生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组织学生参与包括器材准备、材料采集、药品配制、方案设计、具体操作、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在内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在实验前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实验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眼、手、脑等几者并用,在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如对照法、染色法、积累法、模拟法等。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既可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研究精神。

3.中学生身心发展与生物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学生物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而抽象的理论知识则不容易掌握,故要想办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反射”与“反射弧”之间的关系时,可把“打电话”这个活动比作反射,把“电话机,电话线”等打电话的设施比作反射弧。从而得出: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不完全不能发生反射。

生物学是学生步入中学走进实验室学习的第一门学科,对此有好奇心、热情高、兴趣浓,都希望自己亲手做一做。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而且对每次实验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实验效果坚持进行检查和评定,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来不断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思维活跃,教学中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之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生注意力不太稳定,学习时间稍长或内容比较复杂枯燥都很容易使其注意力转移,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和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眼、耳、手等多种器官并用,使学生从多种途径刺激大脑,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质量。

生物学是建立在良好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门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生物学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把学习生物学知识与祖国建设的需要,人类的需要联系起来,并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从而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综上所述,对从事生物教育教师来说,可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怎样在教学中起到一个引领者的身份,怎样让学生不局限与课堂与课本的束缚中去,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运用与实际中去,让中学生物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生物之后更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中学生物教科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生物教学的出发点。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把课程方案上的科学素质转化为学生现实的科学素质。当然,我们也应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能力培养有关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在激发学生兴趣、情感体验、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万儒编著.《现代生物学教学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刘利才编著.《班主任工作教程》[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周德辉.开设研究型实验培养创新能力[J].2005,24(12)

[4]陈乃富、刘文中.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4,21(2):48~50

[5]刘积学、李世刚.提高师范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93~96

篇(7)

第一、二阶段培训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步记录,并即时反馈及点评.训练步骤如下:

(1)选配培训场地及设备选用一间普通教室做为教学训练场地.另配摄像机一台,三角架一个,彩色监视器一台,用于训练过程的拍摄和播放.

(2)确定训练目标向参训学生说明训练目的、方法及内容.

(3)观摩学习观看不同类型优秀课的影像资料,播放历届学生精彩的或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况录像,并做适当点评.

(4)编写教案试讲前,每位学生根据训练计划选取一小段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

(5)模拟训练按照顺序,实习生依次上台试讲,其余学生模拟中学生在台下听讲,并与“教师”互动.指导教师将“教学”全过程拍摄下来.

(6)观看录像,寻找不足当一名学生讲完后,随即播放他的教学录像,观看后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三种方式.

(7)重新教学,提高效果试讲人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教案进行修改,对教学环节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学.新课程实施技能培训主要以说课、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以新课标下的中学生物课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质疑深化—梳理知识归纳整合—强化训练、巩固练习”、“三、五高效”、“导学式”等教学模式为例,选择中学生物如生物的特征、反射弧、细胞膜的结构、当代科学的新进展、种子的萌发条件、植物的营养繁殖、光合作用、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具体教学内容,,通过“说”、“分析”每一教学环节,培养学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培训中需注意的问题

1、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

课堂教学技能模拟训练前要向学生系统介绍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方式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和具体要求.

2、体现新课程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改变以往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独立的创造性格的养成;改变以往教育中“严格程式化的规则”,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都要受到同样的重视,其特点都能得到尊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生物教学死记概念和原理的做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最终学会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中走出来,在教学设计、技能运用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在技能模拟训练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技能的运用,都应当是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实践行为,而且在反馈、评价环节也要对教学方式是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讨论.

3、提倡鼓励性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可提高受训者教学效果的观察鉴别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但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在客观严谨的同时又要充分肯定优点,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充满纠正错误的信心,避免产生教学畏惧心理.

4、充分利用典型示例

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工作量大、用时长、教学课时不足,利用观摩示范课特别是同班学生的典型课例,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训练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