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知识管理方法

知识管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3 14:46: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知识管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知识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隐性知识 主题图 知识管理 企业

[分类号]G350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企业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由于显性知识易于被其他企业习得,而隐性知识因具有内隐性的特点,使其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与复制,因此隐性知识已成为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也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当前,有关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编码化模式和人格化模式…。编码化模式是指对企业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外化为显性知识,然后将这些外化后产生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加以利用的方式;人格化模式是指通过与知识创造者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共享的方式。然而,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性(默会性、实践性、情境性、个体性等),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无法实现对其的有效管理,而综合两种模式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理论探讨为数不多,相关的实证方面的研究从目前占有的资料来看还未发现。为此。本文在对企业隐性知识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隐性知识管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主题图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组织,准确定位隐性知识资源,进而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较为全面的管理。

2 隐性知识及其分类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尼提出,自其之后,不同领域的专家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有关隐性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和相应的理论。通过波兰尼(polanyi)、斯腾伯格(Steinberg)、克莱蒙特(Clement)、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钟义信、金明律和徐耀宗等国内外学者专家提出的有关隐性知识的理论,我们发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界限并不是绝对明确的。事实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以及隐性知识内部都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谱系。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一切显性知识都有其隐性知识根源,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隐性知识去理解和运用,一种完全显性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就知识本身而言,往往是同时既具有隐性知识成分又具有显性知识成分。而且两种知识之间也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某种联系。此外,波兰尼也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的经验,隐性知识的存在,并不是否定我们可以将隐性知识外化,而只是否定我们能充分地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的以上特性,为我们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①隐性知识可以外化,只是有些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拥有者自身的编码能力有限或人类尚未创造出适合的符号代码来表述这些知识,而使得人们无法完全表述这些隐性知识从而使其表现为内隐状态;②知识的连续谱系性为我们对那些目前尚且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识中已经编码化的显性部分的管理,来实现对知识的尚未编码化的隐性部分的定位(找到隐性知识载体也即专家),而后通过与隐性知识的载体的进一步的交流,较为全面地获取隐性知识,从而实现对隐性知识的间接管理。

通过对隐性知识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同时又发现,造成当前各位学者对隐性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隐性知识的内隐程度的界定不同(事实上这主要是由于隐性知识的连续谱系性造成的)。为此,我们可以根据隐性知识内隐程度的不同对隐性知识进行分类,这样一方面便于我们对隐性知识含义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结合挪威哲学家格里门(Gfimen)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有关隐性知识研究的梳理,本文将企业的隐性知识分为以下四类:①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指那些无法用符号代码外化的隐性知识;②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下才能被诱发出的潜意识的隐性知识;③无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能够通过编码化被外化但由于未意识到该隐性知识的存在而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④有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地将能够通过编码化而外化的知识隐藏起来而不编码化的那部分隐性知识。

3 基于主题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借助于主题图这一知识管理工具,综合隐性知识管理的两种模式的优点,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主题图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步骤:间接外化、直接外化、知识标引和建立知识元间的关联等。

・间接外化:主要是获取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的一些隐性知识线索,存储在隐性知识线索库中,以便对其进行标引。

・直接外化: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软的管理方面的措施或硬的技术方面的措施实现对无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有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化,并存储在专家专长库中,以便对其进行标引。

・知识标引:主要是在隐性知识线索库、专家专长库和专家基本信息库的支持下,实现对专家拥有的隐性知识的标引,生成知识元。需要说明的是专家基本信息库中存储的专家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务、学历、专业、联系方式等,这些基本信息可以从企业的人事部门获得。

・建立知识元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知识元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属分关系、同义关系、内在逻辑关系等)和专家之间的人际关系分别建立主题图和专家网络图。主题图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定位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未被编码化的隐性知识载体(专家);而专家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通过专家找专家,并建立信任关系。

4 基于主题图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的实施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采取的是编码化模式和人格化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一方面采取编码化模式将隐性知识中易于或能够编码化的部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编码化,然后将这些已经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存储在专家专长库中,对其进行索引,供人们检索利用;另一方面采取人格化模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线索,对这些隐性知识线索进行标引,其索引地址为拥有该隐性知识的专家,这样用户要想获得知识中这些尚未编码化的隐性知识部分,则只需与该专家

取得联系,然后通过与该专家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来获取其所需要的这些隐性知识。接下来将较为详细地论述其实现过程。

4.1 隐性知识的间接外化

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是强隐性知识,强隐性知识,凸显了知识和人工符号代码之间的逻辑鸿沟,它们原则上是不能用人工符号代码来充分表达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其不能被外化。格里门在其强的隐陛知识理论中指出强的隐性知识并不是完全不可外化的,它无法用语言这一工具外化,但可以通过行动来外化;强的隐性知识也并不意味着其无法被习得。它完全可以通过“师徒关系”来获得。格里门的强的隐性知识理论告诉我们尽管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无法被编码化,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获取这些强的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然后以这些隐性知识线索作为找到拥有这些隐性知识的专家的指南。最后通过与这些专家的直接或间接交流来获取这些隐性知识。依据以上原理,本文对这些强的隐性知识的外化采取的是间接外化的方式,依据这些通过间接外化获得的隐性知识线索对隐性知识载体(专家)进行标引,进而通过对这些专家的定位和管理来实现对其拥有的这些强隐性知识的间接管理。

针对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这两类强隐性知识的特点,本文采取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获取这些强的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

访谈:访谈按照访谈的结构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是获取格式塔式隐性知识线索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通过结构性访谈,事先将某个情景描述出来,在特定场景--下,询问专家此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动,从而获得格式塔式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对于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我们采取非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非结构性访谈主要由被访问者引导话题的方向,而采访者则根据被访问者谈话中呈现的话题进行提问。在访谈初期。通过非结构性访谈获得一些访谈资料,为半结构性访谈确定一个访谈的主题;接下来,采用半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围绕非结构性访谈中确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当然,在访谈的过程中仍然采取开放的方式。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法实质上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谈话调查,它是通过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的,适用于了解被调查对象不愿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有顾虑的问题。同样,问卷按结构可以分为无结构型问卷、半结构型问卷和结构型问卷。结构型问卷是首先设定某种情景,然后根据情景状况设计详细列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选择式、判断式等,我们主要使用其获取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线索。对于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主要采取无结构型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型问卷调查来获取其线索。无结构型问卷是对问题不拟定,只限定调查的方向,主要是进行探索性的调查。获取专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主题类别。半结构型问卷是将无结构型问卷与结构型问卷融合在一起的一种问卷形式,在专家的隐性知识的主题类别确定之后,采取此种问卷以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线索。

・文献调查:文献调查主要是根据专家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拥有的专利等编码化的显性知识。获取专家拥有的强的隐性知识线索,是一种通过专家知识中的显性部分获取专家知识中强的隐性知识线索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网络调查:网络调查法主要是通过检索分析专家在博客、论坛、维基百科、微博等网络环境中发表的言论来获取专家拥有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这些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了某种情景,专家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所拥有的隐陛知识。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就获得了谁拥有什么主题类型的隐性知识等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这些隐性知识线索尽管不是隐性知识本身。但却是通往隐性知识载体的重要途径。

4.2 隐性知识的直接外化

隐性知识的直接外化主要是对无意识、欠编码化和有意识、欠编码化的两种类型的隐性知识的外化。无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是能够被编码化但由于未意识到该隐性知识的存在而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对于这类隐性知识。一方面,应培养企业员工的知识素养、知识意识和捕捉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建知识学习和创新型团队,使成员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经常开展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头脑风暴活动,使企业员工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往往是知识的拥有者出于某种目的(如担心因隐性知识的外化导致自己影响力或地位的降低,利益受损等),有意识地将能够编码化的知识隐藏起来而不编码化。对于这类隐性知识,通常采取激励的方式来促使其外化,这些激励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物质激励是指为奖励隐性知识的拥有者提供的隐性知识而给予的经济报酬。物质激励的方式主要包括隐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股权期权制度、知识薪酬支付制度等;精神激励主要包括荣誉表彰、知识晋升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等;环境激励是指在企业中营造一种易于企业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的环境,主要包括便利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适于隐性知识外化的技术平台、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提倡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等。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使得企业员工主动将自己头脑中的无意识、欠编码化和有意识、欠编码化的两种类型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实现这些隐性知识的外化。然后对这些外化的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存入专家专长库中。

4.3 知识元(节点)标引

通过隐性知识的间接外化和直接外化,我们获得了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和编码化的弱的隐性知识。为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接下来,需要对这些我们通过直接和间接外化获得的弱的隐性知识和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进行统一的规范性描述,也即进行知识元标引,生成索引条目。与一般的显性知识管理中的标引不同的是这里的知识元标引生成的索引条目的地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物理存储地址(编码化的弱的隐性知识载体)、另一种是人(强的隐性知识的载体也即专家)。之所以将人作为隐性知识的地址,这是由隐性知识的个体性(或私人性)决定的。隐性知识的个体性首先表现在隐性知识是个体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获得的,隐性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较少或不需要环境的支持,也即隐性知识是专属于个人的,以人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也可以做到产权明晰;其次表现在隐性知识是以人脑为载体的知识,具有主体依附性。其知识元标引如图2所示:

4.4 知识元(节点)关联

知识元标引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建立各知识元之间的关系,以生成一张对企业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主题图。主题图是一种基于主题的元数据组织和描述工具,提供了语义级的知识导航和组织方式,它可以表示知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定位某一知识概念的资源位置。在本文中,主题图的构建是基于Protege+TMTab的,在集成TMTab的Prottege开发环境下,可以

创建自己的XTM本体,并可以以XTM的格式导出本体。在使用Protege+TMTaB构建主题图时,知识元之间关联建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知识元中各主题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主要包括属分关系、同义关系、相关关系、近义关系、主题逻辑关系等;另一个依据是知识元中专家的个人人际网络,依据专家之间的这种相识关系建立知识元之间的关联。通过每个专家的个人人际关系信息建立企业级的人际网络,以便通过专家找专家,建立专家间的知识交流的信任关系,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过程构建的企业隐性知识主题图能够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定位,也即形成一个有关企业隐性知识的语义索引。通过该索引我们可以实现基于语义的检索,方便用户查找到自己所需的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载体(隐性知识专家),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篇(2)

1 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述

档案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档案实施管理的一个过程,在企业中也可以称这一管理过程为档案工作。这项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在于企业内部明文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管理档案在我国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涉及,也就是说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其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这项管理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目前知识管理出现之后,在对这两种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到由于知识管理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这就导致人们对这种管理方式的重视性还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全面研究中,了解到知识管理本身就是通过管理人员自身知识层次对企业进行相应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企业自身应变和创新能力。在目前企业内部实行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在进行管理之前,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知识库,这对提高管理的便利性求导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员工对自身具备的知识层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能够按照自身具备的知识特点进行交流。第三,要想保证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时候对其中涉及的环境进行有效改善,这里所说得到改善并不是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善,而是针对于知识管理的实施在其中创建能够全面遵循知识管理的环境状态。第四,要想保证知识管理的全面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应人员能够对这一管理过程起到高度重视,就需要将知识层次做出合理的转变,这里所说的转变主要在于将知识转化为人员自身资产,这样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够对这管理方式起到高度重视。在将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结合的时候,对其内部涉及的文件信息也需要保持其自身的规范性,并且在实施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对涉及的相应程序能够全部遵循,从根本上实现业务流和数据流的联合管理,对促进企业的继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

2.1 管理流程类似

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项管理在流程上都很相似,大致可以概括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这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对于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这两者之间表现的差异主要在于除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外,在其他实施管理步骤上的差异。

2.2 管理目的接近

不管是档案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其自身的根本目的都是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实施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整理和收纳,为人们进行档案查询工作提供一定便利。而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管理人员通过自身知识素养,对企业内部存在的相应信息进行管理,借以满足相应信息自身知识层次的提升。另外在企业内部采用档案管理或者知识管理还可以在本质上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度,对企业的继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管理对象重叠

档案管理的对象是档案文件,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有知识性意义的东西,才能纳入档案管理,而能够纳入知识信息档案管理的,都不外乎以纸质的书面形式或是以电子档案形式而存在。知识可来源于日常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文件与档案,也可来源于通过收集整理方式得来的各种纸质数据库等。也就相当于文件档案也是属于知识的范畴,也是知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管理对象。文件档案是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相重叠部分,可见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相近且有重叠的。

2.4 管理技术相同

在两种不同的档案管理方法中,运用的管理技术却是相同的。由于这两种方法都要顺势时代的发展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作在对相关案卷进行整理、录入、保管的时候,大多都采用计算机工作的方式。这样不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有效地减少一些错误的发生。知识管理工程中,也在越来越多的利用大的信息环境,对先进的技术应用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进而满足人们对知识层面的各种需求,可见这两种管理方法所运用的管理技术是相同的。

3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相差相异

3.1 人们通常运用的档案管理,主要是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一些纸质的案卷进行整理和保管。是一项较为单一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含量不一定非常丰富,但是知识管理方法则是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的工程,包含着更高层面的东西在其中。

3.2 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档案的管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传统的档案管理着重强调对文本本身的管理,而知识管理则更加重视对档案文件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3.3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强调对档案文件的整理和保管,使其具有长远的存在性,以方便个人和企业对相关文件的查阅,这一工作相当于博物馆的管理工作,目的是要使其长久的保留。而知识管理则不同,强调的是对档案文件中的知识部分和信息内容进行有效地利用,侧重应用性。这是两者之间较为深层次的差异。

3.4 从管理的内容和对象上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档案管理的对象就是档案文件本身,是具体的有形的文件,而知识管理则是对文件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具体来说应该是抽象的知识是隐形的,所以这又是两种管理方法的不同之处。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知识管理;管理方法

当前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加深,国有企业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在管理上必须寻求转变才能获得新的发展,为国有企业发展获取新的动力,知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知识管理其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在企业管理当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因而国有企业也要不断应用知识管理方法,不断构建自身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从而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企业知识管理概述

随着人们迈进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也营运而生,如何对知识进行优化开发和利用,使知识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则是企业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技术的一个全方位体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概念结构的分析,一方面是如何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国有企业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内容上入手,这样才能抓住知识管理的精髓,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知识管理在国有企业当中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知识管理能够通过构建知识平台来促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增长。通过知识管理对外界环境的探查分析,能够让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当中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让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借助强大的数字平台让员工能够共享知识平台,从而不断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助力;二是知识管理能够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使得企业对于知识的应用利用程度达到最大化,通过传播、共享和使用知识来刺激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使得国有企业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创新循环,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知识创新机制,不断为国有企业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二、国有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分析

(一)、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层次分析

知识管理系统在层次上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方法层,这一层主要关注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推进方法,管理的重点是在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动态性,对企业内部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方法论,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指导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本身不断进行探索的,通过方法层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在内部更快、更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推进,能够让知识管理在国有企业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来;第二层是技术层,这一层关注的是知识管理中的技术层面,所涉及到的方面也比较多,所以这一层是需要注意全面性,在国有企业内应该建设知识管理IT平台,为企业内的员工提供共享的知识平台,让企业内员工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知识技术,并且要为知识管理提供安全系统平台,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实施方法来支持知识管理;第三层是应用层,这一层主要是关注知识管理的应用效果,利用知识、管理知识所得到的决策知识或是业务帮助都是知识管理的效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组织企业内员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深业务技能学习,从而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断提升员工自身素质,也能够提升整个企业的知识素质水平;第四层是战略层,这一层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综合性战略计划发展,关注国有企业在市场发展当中的知识竞争力变化,在这一层当中对知识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管理框架的全面认可和构件,并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上认可知识管理的地位,从而在企业内部构件起完全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为企业内部知识交流、共享创造良好氛围。

(二)、国有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方法

国有企业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过程中,除了根据框架四个层次来进行建设,还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自身的实际发展角度出发来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系统,从而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首先是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让员工能够自然受到企业的知识管理熏陶,多进行自我学习和与人交流学习,不断碰撞出在知识上的新火花,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国有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业务知识库,让企业内部的员工都能够在平台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知识共享,发挥机体的智慧来不断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同时知识库又是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促使企业整个知识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结语:

知识管理内涵丰富,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因而国有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发展形势,应用知识管理方法来重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闻靓.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18):216-217.

[2]刘捷.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文档管理优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7):121-123.

[3]曾炜楠.国有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具体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5):24-26.

[4]韦颖.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17-19.

篇(4)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不过,在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热潮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时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事务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

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规范”,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或工作常规化、操作程度化、员工行为标准化,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低。

知识管理的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着重于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高,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低。

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注重从“专家”的工作中获取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发挥“明星效应”,要求图书馆必须采取特别的激励手段吸引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鼓励他们进行价值增值活动,并通过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内部运营来培养图书馆内部的业务骨干。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低,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高。

知识管理的协作模式注重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种知识领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尤其强调学习型组织“共同超越”理念的挖掘,建立起激励员工们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共同关注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高。

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集成管理是图书馆常用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创新这些管理方法。

2.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目标管理的扬弃

目标管理是以重视成果的思想为指导,共同确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通过层层分解目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手段来达到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图书馆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目标管理方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虽然图书馆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图书馆从分散性管理向系统性管理过渡,从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过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但是在图书馆目标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两个棘手问题:①难以协调目标间的冲突。虽然在目标管理中,图书馆有一个总目标,但是各部门、小组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有时这些具体目标间存在冲突。有些部门和个人为了更早或更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往往不顾大局,不愿或很少为其他部门多做些贡献,从而对图书馆目标管理起了阻碍作用。②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尽管图书馆目标管理提倡运用授权理论、自我控制理论、激励理论,发动并鼓励图书馆全体人员参与制定、实施、评价目标的全过程,但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员工主动地、自觉地为实现目标所作贡献是不够的,他们往往是为完成计划任务而工作,而没有从内心深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图书馆知识管理引人人力资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作用和重视员工本身的发展,强调运用权变管理思想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以柔性管理方式取代目标管理中的硬性管理,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建立灵活的扁平化知识型组织—知识型团队来弱化等级,注重平等参与,克服了目标管理中存在的上下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失真甚至阻塞的弊端,也有利于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气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知识管理还通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文化,形成一个能够让知识自由流动的环境,这样就可协调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员工间的关系,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动员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做到最适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做到:①对质量的全面承诺;②面向用户;③不断改进操作系统;④协同工作;⑤重视培训;⑥为员工授权和尊重员工;⑦测度绩效;⑧持续改进。然而,一些障碍使全面质量管理难在图书馆实施,这包括心理障碍、术语障碍、承诺上的障碍、过程中的障碍、职业化的障碍和测度工具上的障碍。因此,国外尽管建立了多种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并未象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那样得到广泛推广。

Carl Gustav Johannsen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密集型信息管理。所以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也体现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与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相比,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上都有所拓展。在管理对象上,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往往注重的是编码化的信息、流程和显现知识;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关注上述对象,更重视员工隐性知识的管理,努力把员工脑子里的观念、点子转化成可以共享的知识,以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管理方式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将信息管理和协同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显性知识)并将新的显性知识传递给员工,使这种显性知识再被其他员工吸收,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新的隐性知识。在管理技术上,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化了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广泛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群件技术来保证知识的存贮、传播和共享。

篇(5)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4结语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学科构建 体系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知识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加突出,管理学界及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需要从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构建中来探讨与总结。

一、开展知识管理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知识管理是与企业管理及研究机构对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从实践来看,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的探讨,需要从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中来分析和梳理,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更需要从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中来完善和充实。可见,对于理论的出现始终滞后于实践。我们从知识管理项目中来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部研究或微观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则相对落后。开展个人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从实践的科学指导中来提炼零散的知识,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与回归,对于国内外管理学者来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观点、模型及框架中来积极整合,从理论上来探索知识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就其实践总结与概括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升华,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知识管理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上来改进研究方法,还需要从技术上来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统一思路,明确研究主体,促进知识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在以市场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使得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从自身的环境中来整合资源,才能增强应对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组织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归纳与演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矩阵、知识内容的层次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实现对知识可视化分析与知识资产化管理等。当前,通过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的探讨,从其组织及机构的评估中可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并成为当代组织机构管理实践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知识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总结与创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实践与改进中,不断形成了管理理念及思想,也促进了知识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知识管理学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是从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来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传播及应用。经济学者与管理学者分别从知识的利用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还有学者从知识资产视角来讲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中来凸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文、社会及经济管理领域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实体性上,将知识的管理、维护及应用与研究者学派展开对应,促进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如技术派学者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上,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重组与群体等技术的建构与设计;行为学派将知识管理对人的影响上,利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商业管理思路来探讨人类个体在管理中的行为及表现,并从知识管理过程中来探讨学习与管理的关系,从而改进组织的学习水平和整体能力。由此可知,对于知识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研究中,来把握知识管理对信息处理及人的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全面认识和应用知识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不同领域内各知识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上,由于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对知识系统工程学研究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跨学科性上,借助于系统工程思想及方法,来完善和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体系,逐步构筑成完整的“知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工程。

三、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它是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知识资产、人力资本及知识设备等资源。从层次上来划分,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管理和微观上知识管理。对于宏观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调控与开发、利用;对于微观上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组织机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广义的知识管理理解还是狭义的知识管理学宁日,对于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及知识资产来说,都需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从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上,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管理内容出发,就其一般理论、方法及规律践行总结,以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跟进。

(1)知识管理学的管理内容的设定。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管理范围来看,知识管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于知识管理学科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内容体现及学科性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等;二是从知识的研究中,来设定知识研究的定义、知识的属性及分类,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及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价等内容;三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管理的特征及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中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范围及内容,研究知识管理的目标、模式、原则、思路、评估方法等。对于知识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管理的技术性研究,重点从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分析上,如何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知识数据库技术来提升知识管理的技术水平;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性和工具性上,探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知识组织的分类及获取,如知识的组织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知识的传播模式、知识的应用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上,需要从知识仓库、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创新中来实现知识管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成功实施。

(2)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的组织与理解中来完成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宏观与微观分类上,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分支进行划分,在宏观上,把握好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知识资源配置、知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联系;在微观上,将知识管理组织及政府,以及个人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从知识管理对象评定中来实现对应。其次从知识管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划分上,明确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能够从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上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结构变化。如政府知识管理要从政府视角来进行知识获取、发现和表达、组织;企业知识管理应该从企业知识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开发利用中来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则需要从个人自身知识管理学水平和能力上来完成。

四、结语及意义

知识管理学从内容及建构中,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应用上加以划分,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必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对知识工程、知识仓库、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形成,以促进其在各类行业及领域内的有效发挥。可见,从知识管理的本质及规律上来探讨学科构建问题,并能够从知识管理成果及方法上,就其理论价值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分析,以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中来促进本学科的完善。知识管理学所涉及的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涵盖了当前众多的学科领域与实践,其研究重点和实践内容也不一致,也需要超越它们的界限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空间,来缝合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学赋予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2]储节旺,孙晓宁.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9).

[3]仲秋雁,曲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流派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2011,(01).

篇(7)

知识管理的中心是人,应用技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通过对信息的管理实现对知识的创新。信息管理是以不同的方式去汇总与组织多种多样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控制与管理,从而为使用计算机查询检索信息的人们提供便利,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而就知识管理不同人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知识管理它是通过技术的使用实现对知识的分享,实现知识的创新发展,进而提供出一条管理分享信息的途径。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

知识管理作为新世纪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对于图书管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的发展是管理核心。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发展是整个组织发展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基础。因而人的智力水平、思想理念直接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动力与财富创造的源泉是知识,故此,将个人的智慧与组织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图书馆里管理人员的价值,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提升与创造力的极致发挥将会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心。

第二,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使用新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管理方法,大力推进知识创新进程。知识的创新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更是未来广阔前景的必要保证。创新知识既要专门的科研部门研究知识的产生,更要机构人员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与传播,实现对知识的利用。要想实现知识创新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终极目标,那么开发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促进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进而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间头通过沟通交流得以高效有效获取知识并激发出创新灵感,极大程度地丰富与改善图书馆知识与活动,使读者将对知识的阅读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图书馆知识的创新目标。

第三,信息技术是管理的工具。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交流方便顺畅的先进信息技术给图书管理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极大程度促进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快速且稳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图书馆管理工作建议

第一,改造传统组织结构。传统的金字塔形图书馆管理结构在管理上缺乏灵活,图书馆里上下级间通过逐级传递进行交流沟通,这一结构不仅阻碍了信息交流的速率,而且也影响信息的真实性。随着先进信息技术流入图书馆,影响着图书馆管理与组织结构,改造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形成适应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的扁平型等级结构,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同时扩大横向联系面,使得图书馆里内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得以准确快速传递信息。

1.员工平等参与

传统图书馆有着分明的等级组织结构,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员工参加讨论的机会极少,图书馆忽略了其对决策所发挥的智慧与才能,其实,这一做法也是对人员的浪费。因此,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员工平等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为决策的制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员工一方面积极参加公司事务,极力发挥自身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图书馆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2.重组业务流程

采用扁平形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将不再进行传统的分工,从传统职能分配工作?w系转为新型作业流程的组织结构,增强团队合作与设计能力,重新对也业务流程进行组合,将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业务管理,将工作业务重新设计与分析组合,完善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与组织结构进而形成灵活、柔韧度强的管理模式,高效快速完成图书馆各项事务,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

3.以人为主,共享知识

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心每一位员工心里所想、所做,给予他们相应的管理职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图书馆知识进行组织与开发应用,充分把握并尊重每位员工的个性与追求,给以员工足够施展才华的空间与机会从而得以将员工创造力与潜力激发。

第二,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如:检索技术、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的应用进行对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搜集、加工处理、整合应用等,这些数据搜搜集检索技术有助于推动图书馆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使用这些专门的技术工具也可以完善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的高效快速传递。

第三,加设知识主管职位。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知识主管其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在充分全面了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务与图书馆具体环境的基础上,营造出一个信息与知识共享的学习环境,期间及时检测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以及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与业务组织协调水平的图书馆知识主管将会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关键推动作用。

第四,培训管理组织人员。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人员应该有着较高文化素质与业务组织协调水平,通过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管理能力、信息传播水平,促进知识管理的创新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