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时间:2023-09-03 14:46: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云南宁蒗
中图分类号 F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98-01
农村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体。笔者多年在高寒贫困山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高寒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宁蒗县为例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宁蒗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地理概况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东侧,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海拔1 300~4 510 m,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时数2 298 h,年均无霜期200 d,年均气温12.7 ℃。全县境内山高谷深,高寒山区占80%以上,俗称“小凉山”,幅员面积6 025 km2,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山区农业特困县。
1.2 农村经济现状
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1 152个自然村,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91.2%,有可耕地7.07万hm2,常年种植的耕地面积为2.64万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荞麦、马铃薯、豆类、燕麦等。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农业总产值为62 32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7 939万元,畜牧业产值17 375万元,渔业产值911万元,林业产值4 933万元,服务业产值1 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384元。粮食总产量72 974 t,人均占有粮食312 kg;蔬菜播种面积1 220 hm2,总产量8 400 t;烤烟面积866.67 hm2,总产量1 988 t。
2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宁蒗县是一个集边远、贫困、多民族为一体的高寒山区县,广大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不强,商品意识淡薄,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确。乡级服务站所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不便于业务管理。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水利化程度低,农村农业生产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全县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宁蒗县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1]。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每年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三农”服务中心及站所)、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与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有明确的片区发展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个人的年终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完成情况挂钩[2-4]。
3.2 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5-6]。
3.3 加快信息建设,改善服务条件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3,7]。
3.4 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加速产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区域化发展的制定宁蒗县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宁蒗县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进程[8]。
3.5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投入力度
县、乡两级政府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搞好治水改土,为广大农民创造优异的农业生
产条件。积极努力争取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各级部门要跟踪抓好农业产业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实施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3]。
4 参考文献
[1] 苏刚.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2012(8):118.
[2] 马林仙.昭阳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60.
[3]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4] 张红琪.临猗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22.
[5] 章秀德.对湖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3(6):10-14.
[6] 徐洪,刘卫华.新形势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摸式的探讨和研究——对镇江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调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9-2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扩大推进村规模数量。今年吉林省将重点推进1055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比原制定目标增加55个村。
启动整体推进县试点。今年吉林省确定通化县、敦化市、东辽县、长白县、双阳区、镇赉县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将在10个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以县为主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和工作机制。
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今年吉林省将重点抓好6件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实施农村创业兴业工程和“阳光工程”;大力发展村镇经济。
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强农村民生建设。一是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完成1000个推进村中2.54万户泥草房改造任务;二是通过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改善村屯环境,推动试点村镇和推进村的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
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建设、交通、电力、水利、土地、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专题政策,从而形成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体系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
吉林省制定未来5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一批重大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卖粮难问题,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近日,吉林省政府下发了《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制定出未来5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当前,在继续抓好国发2号文件解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关键是编好项目、做好对接、争取落实。
(一)坚持不懈的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集中连片,突出特色的要求:一是编好规划。与云南地理研究所合作,编制市产业发展区域生产布局规划;二是组建产业发展机构,制定各产业实施方案;三是先行启动交通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如水黄线水城县境内段,投资1.5亿元,种植茶叶1万亩、油茶2.06万亩、核桃1万亩、竹子1万亩,六枝境内段,种植李子1万亩、花椒1万亩、核桃1万亩、梨子1万亩;四是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内设施建设。
(二)有依有据、无中生有编项目。有依有据就是根据国发2号文件编项目;无中生有就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编项目。从大年初四开始,市农委组织了项目编制班子,筛选编制了项目183个,总投资263亿元,项目涉及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技能培训、农技推广、动植物疫控等等,今后将陆续充实完善。
(三)积极做好上争、对挖、外招。上争,就是积极主动向省农委乃至国家农业部汇报沟通,争取得到认可、认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倾斜。经过积极对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案得到了省农委的支持,该方案启动实施过程中,茶叶、猕猴桃等产业得到了省农委意向性的承诺。另外,省农委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正在着手黔中禽蛋产业带的调研,经初步对接,拟同意将六枝纳入黔中禽蛋产业带,市农委将配合六枝特区继续加大跟踪力度;内挖,首先是管好用好市级财政专项应到资金,重点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境内在其他产业完成原始积累的业主投资农业产业项目。其次搭建好融资平台,加大融资贷款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市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组建,机构人员及资本金已到位,公司组建相关手续已办完正式运作。第三,积极与省国开行做好对接,有13个项目已基本具备贷款前置条件进入国开行窗口,贷款总额3.12亿元,下一步继续加大对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开行窗口;外招,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委选择编制了近33个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有一定回报的项目进行对外招商,项目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力争今年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有突破。目前,从高科技产业园引进通过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咖啡因茶深加工项目,正在与水城县进行洽谈,我委将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力争落地。
(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重要的载体(起连接市场和千家万户的作用)。截止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68家,其中省级19家,市级49家,实现产值2.6亿元,增幅79%,获省农委工业强省战略目标责任管理一等奖。2012年,计划新增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8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41家,2012年计划新增68家。
(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精神,一是发挥好市农科所、盘县农科所及种薯企业的作用,支持围绕产业发展加大科研力度;二是做好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培育适宜的新品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三是抓好人才队伍的培训,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抓好全市系统农技干部的培训,力争3年轮训一次,提高技术水平;鼓励农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到田间地头,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进入农民家”。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用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大力培养农村乡土人才。
(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截止,全市农业产业产地认定47个,面积27.45万亩,其中,认定14个,面积4.5万亩,涉及水果蔬菜养殖等;产品认证38个;盘县核桃乳申报地理标志已通过农业部认证,目前正在公示期;抓好市、六枝检验检测项目建设。2012年继续加大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计划新增产地认定17个,产品认证33个,做好水城县猕猴桃地理标志申报。
(七)抓好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好水城县蟠龙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试点,继续实施好户用沼气池建设,服务网点建设,继续实施好中温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及乡村清洁建设。2012年计划建设户用沼气池1万户。
蟠龙乡共有村党支部18个,机关党支部9个(其中学校支部3个),有党员665名,其中农民党员481名、女党员148名、少数民族党员259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蟠龙乡结合自身实际,把“提高执行力,谋划新发展”作为学习实践主题,以“四抓四加快一强化”(即抓各项目标的实现、重点项目的落实、服务理念的转变、突出问题的解决;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建设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典型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促推广、加快体制机制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载体,围绕打造“水(城)黄(果树)绿色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坚持三个“贯穿始终”(即把学习贯穿始终,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始终,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贯穿始终);建立“便民―育民―富民―强民”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资金捆绑使用,项目综合组装,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全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龙”盘水黄展新颜。为何蟠龙乡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的关注?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水城县蟠龙乡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的农村经济工作新思路。
在蟠龙乡的法那村,村民周丽就是这一惠民政策的获益者。2009年,周丽种植蔬菜20余亩,光是这一项就有几万元的收入。今年,她将一门心思“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技术和科技含量”。
像周丽这样的村民,在蟠龙乡的沙坡村、法那村、官寨村等还有不少。这几个村已经成为蟠龙乡发展蔬菜产业的重要基地,种植连片蔬菜4000亩,产量达到800万公斤,产值超过500万元。诸如黄瓜、辣椒、茄子等7个品种已经被贵州省相关单位认定为“无公害蔬菜”。
在蟠龙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里,不仅要创建自己的特色蔬菜基地,还要发展烤烟年种植6000亩、油菜年种植4000亩、茶叶4000亩、经果1.2万亩、油桐3000亩、养羊1.6万只、养猪5.2万头、养鸡32万只、养鸭20万只。
“这些措施,将使蟠龙乡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户户都有自己收入的新增长点。”蟠龙乡党委书记李勇这样说。
其实,此前的蟠龙乡并非“实力雄厚”,全乡农业存在着“三低四难”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加工营销龙头带动能力低;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经济结构单一、规模不大、流通不畅、机制不灵等困难。
为此,蟠龙乡确立了“以基地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的工作方向,努力实现全乡的科学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以创建“一村一品”为方向,蟠龙乡成功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2009年,蟠龙乡粮经比例为35:65,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5%。同时,这一政策也使农民普遍获益,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XX县是XXXX的故里,是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该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工程来抓,确立了“瞄准市场抓调整,依托产业抓招商,立足增收建协会,建设基地强带动”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调控、全民参加”的产业发展机制。有力推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新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农民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求突破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突出传统优势产业就是特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就是特色。我们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产业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生猪、葛署、水果、蚕桑,四大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条建设,突出发展猪业。生猪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群众的养殖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养殖阶段,不能很好发挥增收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政府引、龙头带、协会帮,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的发展。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巨龙、七环、华西等大型良繁企业落户我县工业园区,总投资亿元,常年饲养纯外血缘种猪头,DLY、PIC母猪头,年产合格DLY、PIC母猪头,商品仔猪万头。七环、齐祥投资万元建年加工万头以上的肉品深加工企业。华西饲料投资万元建年产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成了中坝村、河舒16村、周口镇团包岭村、相如街道办事处藤茨沟村等个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建成标准圈舍万平方米。培育了年出栏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户,带动了农户参于商品猪养殖。全县年出栏优质生猪万头,位居全市第一。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发挥品牌优势强化标准化管理,巩固发展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产业是我县的“品牌农业”,我们按照“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的要求,稳步推进柑桔产业发展。支持可口爽公司技术改造,使该公司处理、加工鲜果能力达到5万吨。支持巨龙实业发展公司建设年贮藏鲜果3000吨的水果气调保鲜库,将XX建成优质水果常年供应基地县。始终按照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努力发展绿色有机栽培,建成了河舒、利溪、三坝、中华等六个柑桔产业基地。目前全县柑桔总株数达万株,年产鲜果万公斤。
三是发展业主经营推进优质基地建设,恢复发展蚕桑产业。蚕桑业是我县传统骨干产业之一,但近年来受市场的影响有一定的回落,为了维持产业的支撑着用,保持产业的优势地位,我们确立了“以基地为保障、技术作支撑、经业主为骨干”的发展思路。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扶持蚕业基地建设和业主大户发展,引导业主租赁土地规模发展蚕桑业。目前培育了84户大户,经营桑园面积近5000亩,栽桑近1000万株。依托海峡、赛克斯两大龙头企业,建成了5个市级优质基地乡镇和20个县级优质基地乡镇,并积极支持他们收购乡镇茧站、出资与业主联合建设蚕桑基地。同时在嘉陵江沿岸宜桑区域建设了5000亩良桑产业带,力争通过三年将蚕桑生产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四是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薯类产业。
二、围绕主导产业兴龙头,在高增值强带动上求突破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我们始终坚持把引进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产业抓招商、引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进而增强产业汇聚生产企业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外向型区域化集聚膨胀的格局。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总产值实现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上交利税万元。带动全县户农户参加产业化经营,人平增收元。
一是重点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二是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实力较强的规模龙头企业,向组建企业集团方向发展。
三是辐射带动一批生产、加工、销售相关产品的连锁企业,实行多层次系列化开发,向产业链条深层次延伸。
三、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上求突破
农副产品在市场要有竞争力,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县严把“品种、品质、品牌”三关,着力培育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以质量求生存。
一是严把品种引进关。我县通过多渠道引进优良品种,2005年通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研单位引进蔬菜、果品、粮油名优新品种68个。建设了蔬菜育苗基地、苗木基地、大椒良种繁供基地、土豆繁育基地等4大良种繁育基地,全县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100,专用率达到40以上。
二是严把品质提升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共制定了3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其中:种植业29项,畜牧饲养4项,水产2项,林业1项。同时积极搞标准化示范点建设,确定了9个示范基地、4个示范镇、68个示范村、3个示范加工企业四个示范层面,实行专家包基地、包项目、包示范点制度。不断提高了全县上下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水平。全县无公害种植基地总数达到个,规划总面积达到51.8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处。申报农产品认证个。
三严把品牌培育关。我们围绕市场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各级品牌意识,扩大品牌效应。重点培育了“锦橙100号”、“河舒豆腐”、“利溪粉丝”、“中华甜橙”、“福寿核桃”等特色产品。去年对“锦橙100号”进行了种质资源保护与培育开发,在周口镇龙角山“锦橙100号”建立了保种繁种选种圃,在河舒镇建成了封闭式高标准“锦橙100号”生产示范基地30亩,并成立了“锦橙100号”协会,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产地证明商标注册,实施原产地保护。努力使“锦橙100号”品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弛名品牌。
四、围绕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上求突破
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结合,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县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普及”的原则,重点发展了五种类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一是依托技术骨干,大力发展技术推广型经合组织。我县以农村具有种植、养殖专业技术的能人为带头人,发挥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主体作用,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组成经济联合体。(举例)并带动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纷纷加入协会,通过科技推广,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实现了农业由二元种植向三元种植结构的转变,畜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56。
二是依托“两委”组织,大力发展基层组织牵头型经合组织。我县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协会,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而村“两委”以协会名义收取管理费和检测费,实现了单一产业村庄农民致富、农业税费取消后村集体增收双“破题”。张应镇臧家庄村“两委”,成立了蔬菜协会,规划实施万亩出口标准蔬菜基地,并引进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和青岛亚是加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基地“龙头”企业,实施订单种植,农户亩均收入达3000元,高出传统种植1倍以上。村集体以协会名义从中收取管理和检测费用,2004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0万元。
三是依托营销大户,大力发展大户带动型经合组织。我县充分发挥农村营销大户和经济人的资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牵头建立经济协会,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达到生产虽然分散,但销售联合的目的,形成闯市场的合力。胶西镇蔬菜协会,最初由12位营销大户自发组成,带动农村经济人300余人,建立了占地40亩的苑戈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招徕各地客商400余户常年在此设摊收购蔬菜。他们与农户签定供销合同,在胶西镇推广种植无公害蔬菜3万亩,年交易量达20万吨,实现交易额1.2亿元,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是依托种养大户,大力发展产业拉动型经合组织。我市突出规模、特色、效益,由农村种养大户牵头,充分发挥其技术、管理经验及资金、销售网络优势,吸纳农民种养户参与而共同组建的协会。营海镇养猪专业大户郑方玉,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其经营的鑫玉良种场发展到存栏母猪170头、年出栏生猪2万头的规模。为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于2003年吸纳其他养殖户成立了**市养猪协会,推广应用新型技术、饲料,提高了养猪效益。目前该协会拥有会员120余个,遍布青岛市8个区(市)、25处乡镇。
五是依托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企业主导型经合组织。我县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先后引进多个高新科技项目,在其带动下组建了多家协会。依托青岛畜牧研究所开发的肉羊科研品种,成立了**市肉羊产业化协会,建立了万只规模的核心育肥基地2处、可存栏200只的村级育肥基地40处,还将带动全市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发展优质肉羊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依托青岛农科院开发的马铃薯新品种,成立了胶莱镇马铃薯协会,给农户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及市场销售等服务,带动农户种植马铃薯面积达5.5万亩,占全镇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4,带动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截至目前,我市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涉及到蔬菜、养殖、科技等各个生产领域,共带动农户6.8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6.2,会员人均增收7080元。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八个试点县(市)之一,2003年在全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2004年被青岛确定为农协复查登记试点市,并在全国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现场会议上做了书面交流。今年5月份,青岛市在我市洋河镇召开现场会,对我市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推广。
五、围绕创新发展机制,在提高产业发展活力上求突破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关键在于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在机制创新上,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健全投入机制。将过去政府包揽一切转变为龙头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主要用于产业导向。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重点扶持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筹资建立了生猪发展金,用于奖励养殖企业、专重大户和重大疫病文治,激活了全县近亿元民间资本投入生猪产业发展。
二是健全融资机制。由政府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会员制的“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企业和一些养殖大户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2005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屡全县生猪产业化建设注入信贷资金多万元。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业主、农户共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全作共赢。成功探索出了“企业托养”、“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等合作模式。实现了农企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利益联结的转变。
六、围绕管理体系建设,在强化保障力量上求突破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最严厉的制度。为促进其快速发展,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化部门服务职能,集中力量抓产业。
一是领导力量向产业发展集中。县四大班子分别负责一大特色产业。成立了由10名县级领导牵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办公室。明确了抓产业的工作职责和年度目标,实行目标保证金制度。每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或一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定期召开全县产业化发展调度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各乡镇领导分工也作出相应调整,除一名领导负责抓安全稳定和社会事业等工作外,其余都转向集中抓产业。对县级领导干部实行分工动态制,对科级领导干部实行任职动态制。同时适当缩减非经济部门编制,合理增核经济部门编制。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人员也作重新整合,人员围绕产业进行调配,编制围绕产业进行增减。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隆阳区提出了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190.0187亿元,比2013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3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17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8.40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25.2:34.1:40.7调整为23.9:34.8:4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80亿元,比上年年增长6.8%。农业产业方面,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0.0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7.9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43万亩,收购烤烟18.47万担,甘蔗种植面积达10.8万亩。核桃总面积达109.8万亩,“百万亩核桃大区”目标顺利实现。桑园、茶叶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咖啡、蔬菜、甜柿等产业稳步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连续4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从宏观上来看,隆阳区的农业产业有了明显发展,但是从微观看,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47元,离全国人均10489元尚有一定的差距,与全市、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压力大、任务艰巨。隆阳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仍较为滞后,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强而不优,优而零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很突出,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把隆阳区农业的自然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构建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1.传统的农本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隆阳区传统农本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农民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迷信于政府指导,缺乏自主意识和向土地要生产力的创新意识;二是缺少开放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缺少规模经营意识,缺乏合作,固守于自给自足的保障性生产;四是相信传统的农业经验,对农业科学技术重视不够。
2.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符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程度的好坏。隆阳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在隆阳区的比重仍然很大。因此,政府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还要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要结合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要在农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建设、落实信贷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帮组和支持。
3.农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隆阳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的布局和调整力度,但还存在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布局分散、资金整合程度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低、资源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另外,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产业调整优化难度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争地现象日益凸现,产业发展难以向最佳适宜区集中,规模化、集约化的布局和发展步履艰难,优势难以发挥。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特色优势难以体现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隆阳区农业龙头企业总体上数量不少,但加工规模不大、加工技术相对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特而不优、优而不精,优势特色难以体现,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企业小而散,组织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质量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5.市场信息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优势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难以在短时间内开拓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影响和制约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优势的发挥,从而难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
三、进一步优化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1.创新思想理念体系
在隆阳区传统“二元结构”壁垒尚未打破的前提下,创新思想就是要革除不合适宜的思维观念,树立只有城乡一元结构和城市反哺农村才能使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树立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培养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念,树立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城乡统筹就业和保障体系,以城乡产业一体化改变城乡产业二元现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理念。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努力实现隆阳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商贸旅游国际化协调发展。树立大农业的理念,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到工业和服务业上来,实现隐蔽性失业的大量被土地束缚在自给自足的土地上的农民大量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达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2.完善公共管理体系
一是要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一个有限的政府,政府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创建现代政府公共管理体系,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就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为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制定产业政策。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指引发挥公共管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隆阳区的农业产业政策应体现明确的导向性:一是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隆阳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有利于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有利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隆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四是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隆阳区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制定与产业政策配套的服务措施。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中产业政策引导在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制约隆阳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的实际,适时制定和支持隆阳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3.努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一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国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推广蔬菜、水果、茶叶、肉类和水产品等鲜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进程。用3―5年时间,建立完善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率先执行有关国际国内质量认证标准,切实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等质量认证申报服务工作,对获得国家级以上质量认证的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二是构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体系。重点建设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体系;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以乡村公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信息网络、市场流通等为重点的生产生活设施体系。通过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工程,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
三是构建市场信息流通体系。在流通体系建设方面,以城区、蒲缥、潞江坝火车站为依托,着力打造三大现代物流中心,促进主导产品有序流通。加快建设区、乡综合经济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向龙头企业、农民和外界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
4.加快实施三大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隆阳区产业实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做好布局发展。保山坝区以无公害蔬菜(含水生蔬菜)、油菜为主;西邑、丙麻、瓦渡、杨柳、瓦房及汉庄、辛街、蒲缥以烤烟、蚕桑、油菜、透心绿蚕豆为主;潞江的江西、芒宽、杨柳下半山以甘蔗、香料烟、咖啡为主;蒲缥坝区、潞江的江东以蔬菜为主,板桥的山区、瓦渡、瓦窑以茶叶为主。通过优化布局,以村、社、组、大户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和大户,实现组组有大户、村村有特色、乡乡有规模,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