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1 16:36: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经济的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绿色经济的发展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内涵;推广

中图分类号: [TU-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业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制度出发产业发展和产业效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整体上建筑业产水平提高收效甚微,因而就需要着眼全局,从产业发展研究和产业政策做出新的突破,以此来促进建筑产业的成长与发展。

1 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

绿色建筑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低能耗、安全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且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故又被称之为低碳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建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在这里。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国,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技术创新、全球化、先发力量、市场经济都是关键推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不断落实的减排任务,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由理论向实践操作迈进。

2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建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激增的大背景下,以“低污染、低能耗”为核心思想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西方发达国家,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的同时,对能源、产业、贸易、技术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制高点。2007年的巴厘岛会议,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面其未来战略的选择将围绕低碳经济展开。这些内容都表面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落脚点。我国作为一个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将绿色建筑经济作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既是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得机遇。

2.2 国内发展环境的影响

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的争夺战已悄然拉开序幕,这对我国是压力和挑战并存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整体科技水平落后,这对于我国经济的低碳化转变有着极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大规模基础建设不能间断,能源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这种以资源高消耗为支撑的持续消费增长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背离的。如何确保人们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成为我国今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建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绿色化的发展是适应中国发展环境的需要,是其自身长足向前迈进的重要途径。

2.3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内在价值

我国村镇住宅和城镇房屋建筑所占面积巨大,将再建和新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前景巨大,将成为未来几年、几十年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和扩大内需有效途径。2010年,我国通过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每年都有上万亿元的消费市场,拉动经济保持3%以上的增长。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是产业体量最大、商品化程度最高、拉动GDP增长最有效、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的产业。抓住绿色建筑转型的关键期,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大规模地发展,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3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具体措施

3.1 转变建筑施工方式

依循建设节约型社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建筑集约化发展、产业化发展,使中国建筑住宅走产业化之路。统一住宅建筑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体系,坚持技术集成的集约化发展思路,促进建筑住宅基础技术的标准化、工业化。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联盟为基础,突破政策瓶颈、规范瓶颈,建立住宅建筑产业标准,整合住宅建筑产业链、集成住宅建筑成套技术,实施住宅建筑产业化试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可持续性低碳建筑。统一住宅建筑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体系,为实现住宅建筑产业化奠定基础。坚持技术集成的集约化发展思路,促进建筑住宅基础技术的标准化、工业化。

3.2 鼓励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鼓励生产企业生产节能环保型建材,不断研发各种环保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引用于建筑工程,如新型墙体材料--轻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应用和推广,坚持高效率低能耗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战略与风力、太阳能发电,地热采暖、屋顶太阳能利用、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和一体化产品同步发展。发展有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有利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特征要求的技术和产品。

3.3 完善建筑设计规范及监管体系

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设计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逐步提高建筑物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有借鉴的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评价体系和推广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建筑发展的评价体系。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第三方检测验收和认证,明确质量责任人,落实建筑节能的各项措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4 绿色建筑经济的推广措施分析

4.1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绿色建筑意识

强化对绿色建筑的充分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种媒体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增强对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经济内涵得到人们的认识及认可。将“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理念贯穿到宣传引导当中,使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此外,相关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应当对绿色建筑相关学科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强化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对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多渠道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有效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4.2 实施政策税收

政策税收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可以使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成本得以降低,实现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从理论层面上来讲,优惠政策税收同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其差别在于税收政策节省了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只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因此,这一政策形式相比于补贴更具有执行性;而强制性政策税收即是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实行高强度、高标准的收费标准。因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具有不经济性,处于对产量减低的考虑,相关税收的引进就十分必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配置资源,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强化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在项目成本方面,对内外部成本的转化加以体现,提升非绿色建筑项目的内部成本,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经济领域中资源的合理流动。

4.3 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发挥标杆效应

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可考虑通过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来发挥标杆作用,以榜样的理论来对市场积极引导,消除市场风险,明确政策导向,吸引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建设,来为绿色建筑经济的有效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外部环境。

5 结束语

当前,建筑业正处于转型期,建筑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迈向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既应注重内部效果,亦应强调总体的建筑投资回报。对于投资者来讲,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转型,既是一种经济责任,又是一种社会责任,是新形势下建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长江,吉鸿丽.论国内外建筑经济与发展状态[J].科技信息.2009(34).

[2]严渭泉,方三中.浅论建筑经济中的不同所有制[J].科技资讯.2007(22).

篇(2)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类对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化,由环境保护进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层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是环境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实现途径, 它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将产生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回归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之间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按照物质循环运动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 原则)。减量化(Reducing) 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 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弃物的产生, 这一原则可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或再循环(Recy?鄄cling) 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这三大原则分别针对生产和消费流程的输入端、中间环节和输出端,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将会越来越市场化。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价格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国际矿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就是有力证明,继续依靠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节约资源本身就是在创造财富,降低资源消耗量就意味着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在于“减量化”。虽然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源头上予以控制远远胜于“亡羊补牢”。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了资源的消耗量,才能更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对企业而言,节约资源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是关键所在。实际上,生产节能的装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一旦掌握了这些领域的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额利润。此外,节能技术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成为世界各国未来产品的需求趋势,率先研究节能环保技术,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

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水平低,缺少自主开发的先进技术,多数企业仍靠购买国际上二三流技术来发展生产,这是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企业应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适用循环经济技术,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绿色化学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同时加快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步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打破绿色壁垒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环保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被世界各国及国际经济组织所重视,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但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这就要求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产品逐步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这样才能打破“绿色壁垒”。

三、绿色营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但是,推动循环经济主要还需依靠企业行为,要求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绿色营销也称生态营销、环境营销或和谐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要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还要注意自然生态平衡。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定价及促销的策划与实施等,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绿色营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营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这种需求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并以此作为企业绿色营销的出发点。绿色营销的重点是企业、对象是消费者、受益的是企业和整个社会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绿色营销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体现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有其自身特征。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问题,还必须考虑生产前原材料、能源的开发、获取及消费以后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因此,产品的寿命周期应扩展成从“孕育到再现”的所有阶段,即“资源―――生产―――销售一一消费―――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一个循环过程。

(一)在产品资源阶段,要重视资源的选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根据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思路,从企业内部、企业间和全社会范围来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选取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重视选取再生资源。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利用和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管理,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减少资源的损耗。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提高工艺,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在产品生产阶段,要依据循环经济准则合理设计产品

比如在设计包装时,应增加用户环境保护意识,选择对环境污染少的材料,还应考虑包装废物的处理;运用绿色工艺,实施“清洁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实现再制生产,即把回收的旧部件,通过严格的检验、翻新,再用于制造新产品。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在一次性胶卷照相机上就采用了再制生产方式,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关注。

(三)在产品销售和消费阶段,要建立以旧换新的回收制度

以旧换新以取得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注重包装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可降解,积极推行使用纸制包装袋和可降解包装袋。合理制订绿色产品价格,鼓励绿色消费。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宣传,提倡绿色消费,帮助消费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树立以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时尚的新型生活方式;减少和抵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抵制购买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不良倾向;自觉实施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垃圾的再循环利用率。

(四)在产品废弃―――再生阶段

篇(3)

1坚持科学开采和有效保护并举,研究实施以矸换煤充填开采技术

新矿集团从煤矿生产的源头就摒弃传统的生产—排放—治理的老路,采取生产—治理—利用的科学生产管理方式,将矿井原有的“掘进”、“采煤”二元开采模式进行工程实践意义的革新,“处理”被纳入矿井的整体设计(即矿井开拓、采区准备与工作面回采),矿井生产的主导工序由“掘进、开采”变为“掘进、开采和处理”,从根本上实现了矿井生产方式的绿色变革。

2立足于从源头解决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问题,研究实施了矿井巷道的“煤巷化”布置技术

在战略层次上避免或减少矸石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矸石的排放量。新矿集团从巷道开采布置入手进行统筹考虑,探寻新的途径,围绕减少矸石的采出或实现矸石的零采出,大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矿井巷道的“煤巷化”布置,将绿色生产引入巷道掘进管理,从巷道开采设计布置入手进行统筹规划,由便于开采、高效开采的出发点变为通过减少岩石巷道的工程量来确保不能产生矸石,以减少运输环节和费用支出。

3针对矿井大采深及地质构造复杂的特征,开展了复杂地质环境下地表岩移变形特征及建筑物下开采技术研究

新矿集团井田的地形为丘陵,区内绝大部分为农用耕地,地面建筑物密集,人口稠密,造成矿井面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地面建筑物的两难处境。为了探索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在地表布置多个岩移观测站,对地表和开采煤层上覆岩层进行观测,经过观测站资料综合分析,得出了较多的观测分析数据和地表移动变形参数,为地表建筑物及主要巷道留设与压煤开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计算,开展了复杂地质环境下地表岩移变形特征及建筑物下开采技术研究。

4研究应用废弃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土地塌陷治理、下井充填

新矿集团改变传统的从下到上废物排出方式,以不排除废物为基本目标,建立了从上到下的生产运转流程,攻克了系统环节制约等关键难题,将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和在建井过程中形成的矸石山上的矸石下井回填,有效补充了充填矸石量,确保采空区充填效果,同时,减少地面矸石的堆放,腾出矸石山占地,为消除地面矸石山,绿化美化矿山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矿集团实施绿色节能发展战略,将企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友好统一纳入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并通过技术创新的形式不断赋予煤矿绿色开采的崭新内涵,为煤炭企业走内涵挖潜、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篇(4)

首先,构筑绿色产业,创建西部绿色品牌,有利于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质量的提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其次,构筑绿色产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了“绿色壁垒”,这必将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强的导向作用,绿色需求无疑将成为市场变化的主导流向。

第三,构筑绿色产业,体现了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

第四,构筑绿色产业,具有良好的机遇。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惠及西部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水保工程、天保工程及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实施,都将为西部构筑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政策、人才、技术支持。西部地区的重要责任就是保护绿色、建设绿色、发展绿色。

第五、构筑绿色产业,是西部县市迈进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西部向小康迈进,就要主动跟进,全面经营绿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绿色是包括兴和县在内的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产力。

几年来兴和县依托富集的绿色资源优势和交通便捷、距离京津地区较近的地缘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秀美山川,全力推进绿色产业的建设,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了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今后,兴和县应当继续毫不动摇地推进绿色产业的建设,突出抓好以下内容:

一是进一步抓好绿色种养业。兴和县要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中草药、奶牛、寒羊的种植和养殖。2003年,蔬菜种植要达到6万亩、马铃薯35万亩、奶牛力争达到15万头、寒羊50万只。要围绕养殖调整种植结构,牛羊吃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要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绿色抓工业,抓好绿色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自然的绿色不是商品,规范和标准化才是商品化的身份证。要通过规范种植园地和示范围地,走向原产地产品地域保护,原产地产品标记保护及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要建成京津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二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种养示范小区建设,改变农村种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各项目工程的实施,使林草覆盖最大限度地满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大地的要求,特别是要建设好“一道四线”绿色生态长廊。同时,通过生态建设,全力推进林草产品的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最大程度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全力推进环保型建材的开发。兴和县有储量丰富的玄武岩矿、辉绿岩矿、高岭土矿和膨润土矿,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建筑材料。今后要继续下大力气加强这方面的开发。同时要抓住东西部经济结构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缸瓦生产。要全力打造绿色环保建材品牌,走高科技、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四是精心实施绿色城镇建设,搞好城镇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深化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发展环保产业。

五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兴和的山水风光、绿色环境和特色人文都是旅游开发项目的资源优势。加快苏木山森林公园、涝利海旅游渡假村、草原生态民族风情园的立项和建设步伐。

构筑绿色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践证明,西部落后地区和东南沿海开放地区,最大的差距不是物质上的差距,而是观念上的差距。思想解放要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在具体工作和行动中。要树立新的机遇观、发展观,争取取得解放思想、推进发展的双丰收。

二是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构筑绿色产业,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要从长远的眼光考虑系统的项目,拿出更大的干劲,研究项目、争取项目、建设项目。

三是要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解决西部贫困县市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要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硬环境,让每一个客商都体会到西部的绿色人文和绿色行政。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以成熟的项目吸引客商。要确定项目跟踪招商,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做好招商引资后期的工作,要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能赚钱。

四是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实现公平竞争,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绿色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构筑绿色产业自由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篇(5)

随着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锐化,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金融作为经济发展内容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而绿色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发展,本文将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金融指的是在进行金融投资、融资等活动时,将环境相关因素考虑进入去,通过金融经营活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是金融部门对环境保护制定的一项基本政策,是用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绿色经济指的是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是为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是经济发展适应环境和健康需要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就魍扯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样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也都是为了调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而绿色金融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撑。

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

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正如传统金融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经济发展是金融得以发展基础,绿色经济也同样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因为没有绿色经济的发展就不会产生需求,就不需要供给,进而促使绿色金融的形成和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资金需求,也就无法通过资金来引导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对各个经济组织的发展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而绿色金融是在资金支持层面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干预,推动各个经济发展机构将环境因素考虑到发展行为当中,从而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得以协调。因此可以说,绿色经济催动了绿色金融的产生,是其发展的基础。

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引导资本流向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对融资行为的控制,来引导绿色金融资本向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而是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强的企业在这样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转型或者淘汰,调整了经济结构,也将资源进行了重新的分配,将生产要素从传统生产部门转移到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绿色生产部门,从而推动绿色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推动绿色经济的产业优化升级。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得到了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和引入的生产要素,在绿色金融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其发展的成果增加,并进一步进入应用从而得到更过的资金支持,以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然后从产业角度来看,由绿色金融理念的树立,在前期重点为绿色产业中的先进企业提供支持,从而引导了市场的风向,吸引更多的资源涌入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弥补市场失灵问题。有环境污染引起的市场失灵,在以往通常是通过政府在事情发生之后进行处罚处理,这样办事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绿色金融在前期就将环境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项,在事前事中就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从而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引发的问题。

加强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作用的措施

施行“绿色信贷”政策。所谓绿色信贷就是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就是对绿色会计报表中反映出的其生产经营的“绿色”成分加以评估,一方面对环保方面表现较好的企业在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而对表现较差的企业采用高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对一些高污染企业不予贷款,以此来改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政策性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对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加以利用,在绿色经济的环保项目提供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通过政策性金融来支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技术方面的开发和生产,如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环保科技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等,以此在技术方面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大型企业的上市审批进行绿色评估,支持一些同等发展水平下的,在技术和运作方面较为规范的绿色企业得到上市的优先顺序,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而支持一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进行上市;同时也可以促成绿色基金会的设立,对环境保护项目通过筹资进行支持,也可以对一些为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加以奖励,助力环保公益行动的开展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城镇化;发展;新型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是主要方向,绿色经济则是需要坚持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调控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在政府推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互促进下,坚持绿色经济的发展路线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最终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1.城镇化在明确城镇化的含义

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城镇”的含义。从广义的层面来说,城镇是城市与集镇的统称。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设定,城市中所居住的人口以非农业户口为主,具有一定的工商业规模。而集镇主要指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处,或是过渡处。“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国家的“八五”计划,并且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建设”。到“十五”时期,国家已经加大对城镇化问题的重视,认为我国已经到达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因此,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是一个城乡间人口转变的过程,也是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劳动力、资金等的流动过程等。

2.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在原有城镇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最早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过程而出现,到十时期,新型城镇化已经被公开认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令城镇化过程更加强调公平与效率,从而促进城镇化更好的进行。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来说,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要求也更高。新型城镇化延续了城镇化的基本内容,产业发展永远是第一基础,而人口的居住数量则是第二要素。到新型城镇化时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立都是极为重要的。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污染问题,城乡统筹问题等等,而具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内涵所在。

二、绿色经济概念的界定

1.绿色经济的含义

绿色经济的含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从总体上来说,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绿色经济的含义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绿色经济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息息相关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上的集中体现;第二,绿色经济主要体现在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强调利用资源、环境的公平性,把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紧密联合起来,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其他方面;第三,绿色经济中强调绿色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将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阶段“绿色化”。从长远经济发展目标来看,绿色经济应当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是一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经济形态。

2.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绿色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具有很多优点,其具体的特征也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绿色经济的运用领域十分广泛。经济发展涉及到许多环节,从生产、消费到分配、交换等,各个层面上都可以形成绿色经济产业链。绿色经济采用的是一种环保而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因此也很容易被公众接受,可操作性强;其次,绿色经济发展和所有经济发展模式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以及与经济系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绿色”发展。因此绿色经济就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要达到真正的绿色经济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到多方面的干预。除此之外,绿色经济还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性。在过去,人们总认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就很难做到公平。但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下,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和谐都是需要达到的目标,而绿色经济的理念也可以实现这些。绿色经济可以有效的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提高效率,保证公平。

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乡多元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城镇化朝着公平与效率方向发展。而绿色经济同样强调的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各种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城乡资源分配不同,流通障碍,财政拨款等多种问题。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来看,实现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最好方式应当是采取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创建绿色流通环境

和谐的流通环境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绿色经济的理念之下,城乡经济发展需要创建绿色流通环境。首先,建立城乡绿色流通目标,在发挥传统经济流通职能的同时,依靠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流通技术有机结合,在农产品来源地实现农业产品绿色化,让农民可以便捷的出售农产品,城市居民可以更好的享受绿色食品,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城乡绿色流通的制度体系。城乡绿色流通的实现,不能光靠个人,还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安全卫生等体系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只有在外部制度上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城乡之间经济流通的规范与引导。

2.积极发展绿色财政

财政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深化财政改革,发展绿色财政,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过去,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而牺牲了环境。现在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绿色经济的理念也在慢慢深入人心。绿色财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财政手段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措施来合理调配自然资源与公共资源,增加污染严重企业的税收,对于节能环保的企业,则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从财政措施上来鼓励城乡企业进行绿色企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3.加强绿色经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可以采用法律与行政手段,如运用价格、协议、能源服务等手段实现绿色市场机制。加快绿色市场基础建设,完善投资机制,扩大政府的绿色投入以及民间资本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各个投资主体的重要作用。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绿色经济理念的倡导下,低碳技术是我们最常见的绿色科技。从目前来看,低碳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规划重点。从具体的措施来看,实现绿色技术的创新,首先,要实施绿色科技发展战略,明确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其次,国家可以加大奖励措施,鼓励科研机构研发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我们要从传统的资源依赖性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对采用绿色技术,减少污染排放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四、结语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国家都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经济过度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生存危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都遭到很大的破坏。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后,很好的切合了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城乡经济发展本就是不平衡的,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主导下,在城乡经济发展中采取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公平与效率带来的矛盾,因此在未来的城乡经济发展中,我们仍需要坚持绿色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红贵,刘忠超.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

[2]欧阳志刚.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否阻滞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J].世界经济,2014(02).

[3]何璇,何克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全球商业经典,2015(08).

[4]余佶.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浙江安吉案例[J].2015(11).

篇(7)

关键词:共享经济;区域绿色发展;碎片化资源;交易费用

1共享经济成为区域绿色发展新动力的原因

共享经济作为依托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经济模式,能够整合碎片化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生态资源的重新开发。这些属性,使得共享经济模式成为新时期转化区域增长动力、实现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共享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绿色发展的新兴动力。

1.1共享经济整合碎片化资源

以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共享经济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巧妙地将产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进行了分离。对于传统商品的交易而言,使用权与所有权往往紧密相连,交易伴随着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同时转移。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通过共享平台的交易,往往是交易了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种交易性质的变更,使得原本的碎片化资源得到了巧妙的整合,将传统市场中无法交易的碎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转化为可交易资源。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私有产权制度并不是碎片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其并没有充分地挖掘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在传统的经济交易中,由于交易手段、交易方式、信息获取等诸多限制,导致相当数量的碎片化资源无法通过传统交易发挥其自身所拥有的使用价值。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成熟的碎片化资源交易平台得以建立,碎片化资源的信息获取成本、交易成本急剧降低,并通过相应的技术平台广泛应用。

1.2共享经济降低了交易费用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共享经济的产生,本质上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交易费用的显著降低。共享经济通过交易方式、交易市场、交易媒介的转变,极大地节省交易费用,尤其是信息匹配费用与信息获取费用。交易费用的降低,使企业的边界逐渐缩小和模糊,产消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提升了存量环境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资源损耗率,提升了交易的“绿色性”,同时为区域经济的运行注入了活力。1.2.1交易成本降低使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共享经济提高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也印证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结论:政府与私有化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离散型管理模式,还存在着中间环节与中间地带,这种连续型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公共资源的开发管与理方法具有了多样性,合作管理下的地方社群模式在多数情况下比市场与政府两个极端的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共享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社群合作管理的交易成本,使得这种连续型的管理模式相较于国家管理和私有化市场运作而言更加有效、管理成本更加低廉,从而提高了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而环境资源正是属于公共资源的范式。这种效率的提高,使得共享经济本身的绿色性凸显。1.2.2交易成本降低使供需匹配更加优化共享经济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实行供需的匹配,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交易的核心,通过价格机制为不同商品进行价值衡量,并推动了非人格化交易的广泛施行。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价格机制的潜在效益被充分挖掘,用户越多,市场越庞大,交易匹配的可能性也越大,交易成本将越低廉。庞大市场的充分挖掘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共享产品的平均价格。例如,在同一时段,Airbnb的短租价格比传统酒店的价格平均低20%。

1.3盘活市场存量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市场上众多存量资源的盘活,进而从源头上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在共享经济兴起之前,传统交易市场上的商品流通过程往往伴随着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同时转移。这一形式导致使用权与所有权的拥有者才能开发与利用产品的价值属性,使用效率普遍偏低。随着共享经济模式在区域经济中的推广,商品在短时期内只进行使用权的转让,而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巧妙分离,使得商品可以在某些时间段仅仅交易使用权而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极大地提升了存量商品使用价值的开发效率,盘活了基数巨大的存量资源,降低了对新产品的生产需求,进而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消耗。

2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式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实质,在于运用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提升生态建设的效率,是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融合通道。

2.1共享经济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过程

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方式,在于运用市场化的调节机制,通过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倒逼传统区域发展过程中低效、粗放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升级逐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共享经济的特性显著降低了交易费用,盘活了相当数量的存量资源,提高了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消费的绿色性,降低了环境资源的重新开发,从而提升了区域绿色发展的质量。

2.2共享经济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共享经济是技术进步引致的经济模式创新。首先,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在“一切商品皆可共享”的理念下,将迅速占领市场。市场瓜分的过程也将是共享经济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共享经济模式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将会逐步倒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适应共享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结构自发的调整,将会与现有的政策措施产生一定的摩擦。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将会倒逼政府调整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以规制与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政府治理的“重塑”;第三,政府将会针对新型经济模式和产业,从顶层设计与微观制度两个层面,规制与引导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第四,在规制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面对新兴市场,将进行针对性的制度供给。通过政府的制度供给,规制市场,使市场交易平稳有序;第五,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市场交易,将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障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能够有效融合;第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最终将反作用于共享经济模式,提高共享经济模式与产业模式的匹配度。整个过程由图1中的①至⑥反映。在整个理论的循环过程中,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决定了共享经济自身具有相应的绿色特性,通过移动信息化平台整合碎片化的环境资源、经济资源和政府资源,通过政府重塑和制度供给,减少市场运作本身的资源消耗,提高市场运作中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效率的提高,使得市场中产消者的数量增加,降低了市场对能源开发的需求,扩大了市场运行中的绿色效应,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动态运行的绿色性。

3共享经济绿色效应释放的困境

共享经济绿色效应的释放,不是自发进行的,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制。共享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引致的新兴企业群体,但是其本质上还是遵循传统企业的盈利特征,受到市场本身的逐利性引导。面对共享经济的新兴市场模式,政府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制,共享经济本身的绿色效应将无法释放,甚至成为阻碍区域绿色发展的“绊脚石”。当前,我国区域共享经济的发展,其绿色效应虽有所体现,但其绿色性的真正释放却存在三方面的困境:第一,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阻碍了区域绿色效应的释放;第二,地方政府缺乏对“共享产品”生产的科学引导;第三,区域制度供给相对缺失。由于存在三方面的困境,地方政府无法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内在绿色效应,减缓了绿色发展的步伐。

3.1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阻碍了区域绿色效应的释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34520亿元,比2015年上涨了103%。其中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等重点细分领域的交易规模已达到13660亿元,比2015年上涨96%。除发展速度较快外,共享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超过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参与服务提供的人数超过6000万人,其中平台员工数约为585万人。根据宏观数据,共享经济在我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多数共享经济企业成立于2013年以后,并在2014年正式投入运营。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共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迅速占领相关市场,并对传统的消费市场形成有力冲击。然而,逐渐形成的寡头垄断局面,在区域共享经济发展中逐步凸显。爆发式的增长,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共享单车行业为例,共享单车行业在近几年呈现出爆发式甚至是野蛮式的扩张,导致不同企业的共享单车迅速挤占城市公共区域。其中,武汉市以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和哈罗(Hello)单车为主要供给者。寡头垄断的共享单车市场格局,造成了大量单车资源的浪费,同时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这种爆发式的扩张,使得共享单车本应具备的绿色出行效应受到极大遏制,降低了城市出行的绿色性。

3.2地方政府缺乏对“共享产品”生产的科学引导

在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消费者群体还是共享企业都更加注重共享经济模式对整个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忽视其所特有的绿色性质,导致“共享产品”未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共享企业缺乏绿色的引导机制,“共享产品”的绿色性逐渐减弱,进而影响绿色消费的长期实现。共享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利益调整,面临着监管制度的调整和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义,面临着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巨大改变,面临着新的供给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顶层设计的重新制定、微观政策的重新安排、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建立、生产者“共享产品”的供给,都给区域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挑战。当前,地方政府还处在对共享产品的管控起步区,需要根据地方实际发展情况,对共享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

3.3区域制度供给相对缺失

在区域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策、制度的供给不足,不仅仅局限在目前舆论压力较大的网约车领域。短租行业、知识人力资源分享、私厨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等共享经济全面渗透的行业,都存在着类似于网约车行业的规制障碍。在中央政府明确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针对性较强的制度体系对共享经济进行引导和规制,并仍然沿用已有的传统规制模式,导致矛盾不断激化,从而阻碍共享经济绿色效应的释放,影响区域绿色发展。

4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共享经济是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微观手段。保障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共享经济本身具有的绿色效应,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运行基础。

4.1明确共享经济下的区域绿色发展理念

共享经济能够作为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一发展理念需要得到地方政府、产品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从而在理念上普及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得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真正拥有通过共享经济的新型模式进行交易的意愿,认可共享经济模式的地位和其所具有的绿色性,从而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经济运行动力。当前的共享经济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顶层设计依然偏重于问题解决和事后修补,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微观指导性。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完善共享经济的相关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绿色效应,在顶层设计上明确共享经济对绿色消费的促进作用,制定符合绿色发展标准的共享经济发展纲要,从制度层面明确共享经济模式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共享经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相应规范的制度支持和具体的参考方案。

4.2建立合理的地方性规制渠道

地方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转变角色,从强制干预者逐步转变为引导者,从事后管束逐步转变为事前引导,并建立合理的规制渠道,完善规制方法,引导共享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充分释放相应的绿色效应,保障绿色消费的有效实现。共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需要政府合理的引导和规制。引导在前,规制在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各自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扮演好自身在共享经济发展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建立合理的规制渠道与规制方法,平衡好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政策尺度,充分研究政策倾斜度,科学、合理、高效地引领共享经济发展,使得共享经济平稳度过前期的爆发式增长阶段,从爆发式的注重“量”的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的注重“质”的提升,从而为绿色消费的实现提供现实基础,在长期保障绿色消费通过共享经济的发展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