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36: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污染现状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新疆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2012年,在国家环保局的指示下,新疆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环境整治,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多方面突破。但是工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新疆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引起重视。
1.1 水污染现状
参考《新疆统计年鉴--2012》得知,行业用水比例失调,水资源浪费严重。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用水所占的比例高达92.3%,生态环境用水占到3.8%;第三产业用水比例为0.3%;第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比例总和为3.9%。另外,由于相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当地人法制观念淡薄,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加之少数民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违法不究现象严重。于是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比较混乱,尤其在工矿集中地区,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从《新疆环境统计年报》整理得到,近几年新疆废水排放总量已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重却有增无减。随着新疆多处废水处理厂的建立,2012年废水处理量也达到历年最高,但是由于运行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制约了污水处理率的提高。
1.2 大气污染现状
自列入国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项目以来,新疆地区空气质量较上年相比有所好转。截止到2012年12月25日,新疆首府空气质量优良天气达到289天,占全年的79%。
《2011年新疆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区大气污染特征仍为沙尘、煤烟混合型污染,采暖期城市污染以烟尘为主,非采暖期以沙尘为主,城市空气环境首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北疆城市空气质量好于南疆城市。”
此外,2013年,全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2010年末相比,三年累计增长不超过6%、6%、9.24%,氮氧化物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
2 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概况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推进新疆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注入了很大资金支持 。其中,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将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确定为重大民生工程。仅2012年,乌鲁木齐市就投入治理资金121亿元。其中,投资72亿元重点实施了供热能源结构调整,完成了城区189家燃煤供热单位的天然气改造,成为历史上投资最大、力度最大、规模最大的煤改气工程。
近几年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和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都有所提高,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的处理率也有所下降,尤其二氧化硫的去除率由2010年的18.94%下降到去年的3.47%。
据了解,2013年,新疆将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完成自治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程度,规范开发秩序;加快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相关考核考评制度;推进自治区石油天然气煤炭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力争全疆75%的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3 对新疆环境污染发展现状的总结与建议
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大量的资金投入,新疆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然也收到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并且相当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疆工业技术水平和“三废”处理能力都得到提高,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远远不够,环境治理的形势依旧严重。为更快的扭转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这几年的现状给出以下建议:
3.1 升级产业结构
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区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但是工业结构是一把双刃剑,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形式才能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逐步脱离以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通过设备的优化和更新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倡低排放的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2 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
新疆环境监管的能力薄弱,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不深。在当前发展速度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防治设施得不到很好落实,环境执法与监管不到位,仍然存在环境准入把关不严等问题。虽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理想的状态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所以必须继续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以及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争取更大的进步。
3.3 健全环境保护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还是必不可少的约束途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在日常执法中要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依法办事,让法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
[1]张璋. 新疆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研究[J]. 当代生态农业. 2010(Z1).
[2]王利中. 新疆工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 2010(01).
[3]赵霄伟,高志刚. 新疆工业化进程中能源供求的冲突与背离[J]. 新疆社科论坛. 2010(05).
关键词:我国;环保投资;现状剖析;优化对策
1环境保护投资概述
对于环境保护投资,其指的是在开展环境保护时进行的投资活动,所以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角度来讲,环境保护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衡量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关键指标。通常来讲,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总量和使用效率等都能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状态予以反映,所以环境保护投资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科学的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对确保我国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环保投资方面的投资主要涉及到基础项目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三个方面,通过加大这三方面的投资力度,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2我国环保投资现状剖析
2.1环保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是环保投资的主体,所以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事业管理模式模式和投资模式单一,而且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环境保护投资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了矛盾。同时,尽管2009年我国允许一些地区财政部发行地方政府债权,但环保债券政策未能成为比较重要的环保融资方式,并且在环保投资时股票融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环保投资比例较低
通过将国内生产总值和环境保护投资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环保投资比例对环保投资加以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是指环保投资在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当前环保投资现状来看,尤其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方面,环保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其中图1是我国环保投资规模,2013年我国环保投资总额为9516.50亿元,表1是我国环保投资规模,通过对2013年-2015年我国环保投资规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环保投资额也有所增强,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还是偏低,虽然在环保投资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对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1]。
2.3市场投资手段不健全
我国在环保投资过程中,由于市场投资手段不健全,所以导致投资效率偏低的情况产生。同时,我国的环保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因而造成投资效率低下,大部分投资靠的是政府。在环保投资时,政府是投资的主体,社会公众和企业投入的资金较少,所以使得市场投资和融资手段不健全,并缺少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机制,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整体运行效果不良好,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产生的严重的影响。
3有效解决我国环保投资现状的主要对策
3.1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制
为了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并解决环保投资难的问题,我国应当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渠道,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在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制时,需要充分调动私人环保投资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私人资本未能有效的介入到环保投资领域中,此时,政府要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和手段构成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将市场调控作为主导。企业在融资期间,股票和债券是融资的主要渠道,为了使得环保总投融资渠道得到拓宽,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和鼓励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然后将融入的资金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等领域,从而导致政府融资的局限性,为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2]。
3.2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
我国在进行环保投资过程中,为了实现环保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的服务市场体系,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从而促进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实施环境保护时,环保产物为其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因而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环境投资效益高低息息相关。在发展环保产业期间,应当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环保设备。环保企业要加强对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等的生产和经营[3]。第二,合理运用资源。加大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第三,提升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充分引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从而为我国环保工作质量的增强发挥重要作用。
3.3构建政府环保基金
通过构建政府环保基金,由专门机构对环保基金加以管理,将国家信用作为保证,然后以贷款的形式向企业分配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有向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用和财政拨款等,尤其是发挥政府环保基金的作用,实现企业积极主动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4结语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环保投资力度,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从环保投资规模来看,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因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未能得到全面开展。因此,面对此状况,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环保投资总量和投资渠道等进行调整,健全投资模式,从而推动我国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王习堪 单位:云南翊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悦,林爱梅.我国环保投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4):3~9.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发展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现代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传统发展活动中,生态环境也同样发生了发达国家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并实施了一些列环保政策,以此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导环保工作方向、为环保工作提供准确监测数据的基础。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环保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历史概述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工作一样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为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以及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三个阶段。在“六五”和“七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至“八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日趋成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检测工作的基本方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快速发展。由传统实验室检测、自动化检测以及现场快速检测三方面组成主要技术。同时,针对现代环境监测需求将GPS遥感技术等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中,促进了环境监测目标的实现。
2.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2.1实验室分析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中,室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是较为常用监测方法。针对实验室分析技术的应用需求。实验室分析技术也从传统的手工检测方式向着全自动检测方向发展。利用气象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自动化仪器对环境监测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得出检测结果后有专业监测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目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今天,实验室检测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农药残留、高精度水源、空气质量分析等领域。利用实验室检测技术以及专业人员的操作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高精度需求。
2.2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针对现代环境监测需求,自动监测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发达国家已经将成熟技术和产品运用到大气、地面水、企业“三废”检测以及城市综合污水监测等方面。我国目前也针对环境监测自动化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产品。主要针对城市废气监测、工业园区污水监测等作为重点进行自动化在线监测。但是在检测项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而且自动化程度与降低故障率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国有限的几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建立了城市污水与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设备来源主要依靠于进口。从使用效果来看,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转,但是水质监测系统运行故障率居高不下。其一方面与管理工作及资金投入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污水治理程度以及地面水实态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我国污水与空气自动检测系统引进与运行管理中,应科学的进行实地调研工作,以此避免盲目引进造成的资金浪费。对于现代自来水监测需求,城市环境检测部门可以采用国产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自来水进行水质监测。针对自来水水质较好、监测难度相对较低、公民关注度高的现状优先考虑自来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用。同时,利用现代网络系统对城市自来水水质监测进行公示,为提高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公信度奠定基础。
为了促进我国自动化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快对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产品的关注。借鉴国外先进讲演促进我国自动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推广这一技术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降低故障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增加监测项目为主要发展方向,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
2.3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主要应用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检测与研究。通过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现场快速检测,为应急预案的提出与实施提供一手资料。同时,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还应用于乡镇等没有监测能力的环保机构。以现场检测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数据信息。针对现场快速检测需求,快速检测一起设备多为便携式设备,没有繁杂的手续与过程,通过人员的快速掌握、设备的自动化运行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目的。目前,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上文所述的突发性环境抗污染调查以及偏远地区的环保工作中。在我国多年的环保工作以及环境监测开展中,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针对近年来自动化检测技术的不断应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方向以及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快速检测技术正向着高精度、应急突发事件检测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一需求,我国相关设备生产企业也加快了自身的研发进度。借鉴国外先进仪器设计思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新型快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研发。这为我国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设备支持。
3.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通过上文的论述以及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根据不同的需求也向着三个方向发展。高精度实验室检测、高精度自动化在线监测、快速现场检测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大范围环境监测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局域环境监测需求,遥感技术也正在与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整合优化。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以更大范围监测形成预警体系,为预防环境污染以及突发事件奠定基础。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环境监测工作作为基础,需要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支持。本文以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分析资料,以对环境监测技术的需求分析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原因防治对策
一、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原因
1、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农村畜禽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养猪、养鸡鸭、养羊等种类上,尤其以规模化养猪和零散养鸡鸭大棚占的比例较大。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部分区域流域的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现阶段农村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
(1)粪便污染
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由于以往畜禽养殖场(户)环境意识差,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并随雨水进入水系。因此,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水质污染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河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污水对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有些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
(3)大气污染
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设置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2、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畜禽养殖场(户)无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
有些养殖场(户)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分布散乱,并且大部分未办理有关手续,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较大流域中,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
(2)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
目前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3)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粪便资源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二、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1、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标准化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畜牧部门的标准化建设资金,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实行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充分利用农业部门沼气工程扶持资金,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发挥农村沼气工程在处理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工程。充分利用环保专项资金和农业源减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每年支持30~40家企业建设污染治理工程,每年还从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15~20家企业建设具有防雨、防渗功能的规范化储粪场。
2、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着力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坚持新、老企业环境管理并重,在强化现有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着力提升新建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一是提高畜禽养殖项目准入门槛。二是严格核实辖区内畜禽总量。三是积极谋划和实施了一批专业化有机肥生产项目。
3、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着力提升畜禽养殖治污工程的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县两级环保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每半年对辖区内规模化养殖企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情况、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等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畜禽养殖企业减排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畜禽养殖企业未批先建、擅自闲置治污设施、污染物超标排放等问题,应做到“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
4、依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细则》中畜禽养殖减排核查核算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焦作市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档案资料清单》,明确了畜禽养殖减排项目档案资料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结合畜禽养殖企业减排工作实际,区分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五种不同的养殖类别,区分不同的减排模式,包括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后农业利用,粪便做沼气、粪便在本厂内做有机肥、粪便送专业有机肥厂处理等,精心制作畜禽养殖减排档案资料模板,供各畜禽养殖企业在准备减排档案资料时参考。
5、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划时,必须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城镇居民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场应设在环境敏感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远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远离村庄集中饮用水源地,远离村民居住区。其中距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和村民居住区均不得少于500米。采用多种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场地的选择必须远离公路主干线、远离居民居住区(村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环境敏感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治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把治理畜禽污染的决心、原则、方式和法律法规向养殖户进行宣传、解读;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行、总结经验,加快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池的建设,组建和完善抽施粪服务队,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台账和相关配套制度。同时,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对农村养殖业产生的污染情况加强管理控制和规范化治理,除引导养殖户要坚持道德自律、遵守《环保法》,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治理。
参考文献
[1] 周国彬. 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系统开发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4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环境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57-01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而人类在索取的同时却忘了海洋也需要保护,尽管海洋是具有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因为各国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密集化,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1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海洋环境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海洋环境污染现阶段明显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
人类的海洋活动、日益增多的海上船舶、油轮事故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的海洋活动主要是航海、捕鱼和海底石油开发,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各国有近8万艘远洋商船穿梭于全球各港口,总吨位达5亿吨,它们在航行期间都要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机舱污水,仅这项估计向海洋排放的油污染每年可达百万吨以上。而一次的油轮突发事故会使海水大面积被油所覆盖,不但范围广而且危害时间很长,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目前海洋环境污染以陆源污染物为主的来源则包括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大型化工厂、造纸厂的增多直接导致大量的废水和废物排入河道,最终通过河水归入海洋,而工业废水其中则包括工业冷却水在流入海洋后会提高海洋的局部水温,使含氧量降低,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而工业固体废物严重的则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居住环境,直接导致生物灭绝。人口居住的密集致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的难度加大,尤其是滨海城市,于是海洋便成了他们倾倒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最好去处。有英国媒体披露,在太平洋上发现“第陆”—巨型垃圾岛,。这一巨型垃圾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这里是世界上五大海洋涡旋之一,能将数千英里以外的垃圾逐渐“吸”过来。过去60年间,这个垃圾带的面积一直在逐渐扩大。据报道,这里的垃圾多达1 000万吨。它们种类繁多,有塑料袋、装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儿童玩具、轮胎、饮料罐甚至塑料泳池。
2 海洋环境污染的管理措施
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引起了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污染制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沿海各国政府也针对本国国情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制止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首先对海上作业船舶进行有效管理,我国于2011年1月28日最新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作业船舶明确规定作业船舶的污染物必须有相应的接收单位,做到集中回收船舶污染物,上岸处理净化达标后再排放。对海洋石油开采在开发过程中要禁止溢油事件发生并制定相应的溢油应急方案,在作业过程中还要配备如排油监控装置、油水分离设备、含油污水等处理设施,才能更好处理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并做到达标排放。
其次要加强沿海工业企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严厉控制企业的排污指标,有效整治或如有必要则关闭污染严重的排污出口,对于固体废物的倾倒则要有具体的限定和管制区域。而企业自身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对于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改良做到有效减少和控制废物的产生,尽可能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净化再利用。对于沿海城市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恶化,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对分类的垃圾进行填埋或者焚化,将污染减少到最低。从多角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倡导循环使用比如对包装物、塑料、家用电器能够回收再利用,最低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而生活污水的处理净化设备也在不断提高。
最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核的要求不断增多而造成核辐射致使海洋环境达到一定浓度,造成污染已经不容忽视。之前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导致放射性物质大量排入海洋从而使海洋环境严重污染就是给各国在对核的问题上敲响警
3 结论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而海洋是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以守护海洋环境不被污染更是责无旁贷。如今对于海洋环境污染的管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除了国家出台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对海洋环境制定统一、规范的监测标准,有效、积极地掌握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做出预防措施,并在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要提高个人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只有个人认识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才能对保护海洋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蓝锦毅.港口建设对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6):3521-3522.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损害经济评估;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71
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农业面源污染才逐渐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重视。美国学者Jean Lebel提出生态健康方法,他认为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来寻求环境与人类健康和安居乐业的最佳平衡,即生态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因此,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对我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生存环境的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农业面源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包含农业面源污染迁移和转化机制研究、污染现状调查、污染负荷估算、排污模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等各方面。其中美国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历史最长且开展研究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全国性系统控制研究的国家之一。高懋芳等基于文献计量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发现国外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污染模型的模拟和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早期的环境污染损害主要包括人身损害和直接财产损失,即所谓的“传统损害”。对于“传统损害”,国外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系,主要是通过产权制度下的民事责任去追究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人体损害和财产损失,进行经济评估和赔偿。
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健康认识的深入,环境污染损害的内涵也逐步得到了拓展。环境自身污染是导致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根源,但由于环境的公共性和经济外部性,环境自身的污染和损害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近年来全球性环境污染事件不断爆发,人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没有生态环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后,环境自身损害也被纳入环境污染损害的范围,它专指由于污染物的不当排放随生态环境自身造成的损害。由于环境自身损害的研究对象是环境本身,所以无法像上述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一样通过民事责任手段去解决,因此针对这类损害开始诞生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例如在国际公约方面,1969年的《油污责任公约》和1971年的《油污基金公约》都没有将环境自身损害纳入范围,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台的国际损害赔偿公约大部分都将环境自身损害考虑在内了。
在国家层面,由于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应对措施不同,环境损害评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损害的范畴界定和应对措施上。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究环境损害评估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建立完备的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的国家。其早期的环境损害问题主要是依靠普通法来解决的,但随着环境事件的频繁发生,普通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欧盟在环境损害方面的研究起步比美国晚,并充分借鉴了美国的经验。欧盟为强化环境本身的损害的重要性,在2000年2月9日颁布的《环境民事责任白皮书》(简称《白皮书》)中规范了传统损害和环境本身的损害的关系,并明确提出,“环境损害不仅包括对人、财产和场所污染造成的损害,而且也包括对自然的损害,特别是对那些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观点看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这里的“对自然的损害”很明显即为环境本身的损害。根据《白皮书》的建议,欧盟于2004年正式颁布了《关于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指令》(即ELD),专门对《白皮书》提议的环境本身的损害进行了责任规定。
国外关于环境损害研究虽然已经从传统损害扩展到了环境本身损害,解决方式也从民法手段升级到了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但是关于如何量化环境损害数额,对环境损害进行量化的经济评估,还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体系,各国由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应对措施不同,环境损害评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在环境损害的范畴界定和应对措施上。另外,目前的环境损害研究主要是针对整个大环境,没有专门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开展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对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损害经济评估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证。
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发表的农业面源污染相关文献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其次是对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涉及到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农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等。然而,随着人们对面源污染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需要,现状分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如何管理和控制污染、分析污染的驱动因子与影响因素、评估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且国内对模型研究的力度不够,多是借鉴和改良国外模型,缺乏自主创新性。目前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主要多是以典型流域及大型水体污染控制为首要目标。
我国目前对环境损害的内涵还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认识,即使在相关文献中,对于环境损害也有多种不一的称呼,如“环境污染危害”、“环境损害”、“污染损害”等。在损害类别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传统损害阶段,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环境污染的财产损害评估和赔偿。但是我国目前在环境损害的立法和实践上已经开始从环境私益损害向公益损害过渡,这是实现关注环境自身损害的一个好的开始。我国目前在环境损害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农业污染和渔业污染,两者都有详细的评估准则和评估方法,只是评估对象主要针对的是财产损害,未考虑环境自身损害,而且这些都是原则性规定,没有配套的实施规定。只有2004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排污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应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
而在环境损害评估方法方面,自环境损害评估概念被提出以来,各种类型的评估方法就被不断尝试运用到损害评估中,包括直接市场法、揭示偏好法、陈述偏好法、效益转移法、等值分析法等,其中,前四种方法又被称为传统的环境价值评估法,主要以货币作为表征,而等值分析法以恢复成本作为表征。中国还没有针对生态环境污染责任的系统立法,虽然对环境损害具有比较明确的上位法规定,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环境损害评价的实践无法开展。
综观国内研究现状,鲜少有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损害经济评估进行研究。目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和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对农民健康、财产和环境自身所带来的综合损失,导致相应的损害赔偿不足以弥补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所以建立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损害经济评估体系是未来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研究方向。
3.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损害经济评估的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至今,在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现状调查、污染负荷估算、排污模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综观国内外研究进展,实行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损害经济评估将是未来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新的发展方向,其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3.1构建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损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损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提出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阐述构建目标、假设、逻辑框架等构建思路,确定指标体系的类别并进行筛选,从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源评价、迁移转化评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和环境损害评价指标等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完善的体系在实际运用中不仅能为专业的环境污染损害经济评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也大大地提升了损害经济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1前言
现阶段,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加凸显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经多年发展,环境监测业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环保政策强力执行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急剧增长,在抑制和改善环境污染中作用显著。但整体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认识上、人才队伍建设、环境监测制度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与当前环境监测发展形势不相吻合,而且信息化技术与环境监测的融合也较为缓慢,自动监测技术以及信息化监测网络的建设还比较落后,甚至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面将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特点、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予以探讨。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2.1环境监测基本内容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成效,首先要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通过采取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获取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参数指标,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环境污染状况,并对环境变化做到有效追踪,为后续环境治理及保护提供支撑。环境监测的范围较为广泛,自然环境中,监测对象包括水、土壤、空气以及生物污染等,可帮助找出环境问题根源。同时,环境监测的工作也较为复杂,包括污染状况评估、污染变化监测、环境控制效果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而且还能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否达到环境治理标准,进而更好地了解环境改善的程度。同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常所采取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有多种:化学以及物理监测技术主要是借助各类分析方法,如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生物监测技术主要通过对污染环境下的动植物中的相应变化予以分析,进而做出环境问题的相应变化。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为达到较高监测质量,各类监测技术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2.2当前环境污染形势
首先,城市仍然是污染重灾区,受密集的工业、人口、交通等影响,城市环境中废水、废气等污染愈加严峻,承担更高的污水及垃圾处理压力,而且城市周边往往也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区域;其次是乡镇污染呈加剧趋势,许多工业产能向乡镇区域转移,而且多是资源消耗型的工厂,带来污染排放问题,再加上污染处理能力不足,使得乡镇污染形势愈加严重;最后是农村地区,主要是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源以及农作物的污染,带来许多污染残留、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2.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特点分析
(1)综合性。首先在于监测手段的多样化,主要有生物、物理、化学等监测技术手段,而且可单独或者组合应用,基本可得到环境质量相关指标数据。其次在于监测对象的复杂性,自然界中各种可能存在污染的物质均可作为监测对象,如土壤、大气、生物等。最后监测处理过程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各类先进的监测技术,并经科学的数据分析,充分结合社会与自然状况,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可靠。(2)连续性。考虑到自然环境是实时变化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污染的发生与改善也是长期的过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不能仅取某一时间点进行监测,单组数据并不能用于污染趋势的判断,而是要经过长期连续的监测,在环境指标数据分析下,方能真实反映环境的变化,才能表现出更高参考价值。(3)可追溯性。为确保环境监测有效性,不仅要对监测过程监督,还要通过构建可追溯体系,使得监测数据更具可比性与完整性,有利于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而且环境监测数据往往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而这就要求相关监测数据具有可追溯性,既能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也可使监测数据更加完整且有效,发挥其环保价值。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迅速,但终归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认识上、制度上以及环境监测硬件设施上的不足,而且环境监测机构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尤其是县级基层监测机构在监测设备及人才、技术上仍比较落后。整体而言,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环境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还需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道路上做出更多努力。现状分析如下。
3.1环境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环保形势严峻,但对待环境监测问题上,部分地区环保部门还存在认识偏差。也正因如此,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缺乏有力领导,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严重滞后,对环境监测效率及结果准确性构成不利影响。尽管环境监测行业有着严格资格认证机制,但许多环境监测机构,往往在取得相关认证滞后,就放松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视,出现了懒散的质量管理态势,降低了环境监测质量成效。许多管理者也未对环境监测过程及数据进行严格监管和检验,使得监测工作丧失管理意义。此外,有的监测人员,也因思想上的不重视,而使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及真实性受到影响。
3.2环境监测队伍建设落后
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量与日俱增,监测业务范围也在持续拓展,但受环境监测队伍人员配置不足以及专业素质欠缺等影响,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难以开展。在许多地区,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调动仍受环保部门管制,在监测人才引进上缺乏主动权,而且受机构落后的用人及薪酬制度影响,较多环境监测人才流失,使得监测机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再加上环境监测技能培训的缺失,监测队伍专业素质偏低,这也是环境监测所潜在质量隐患。此外,许多环境监测机构,将质量管理重点放在实验室环境内,而对于现场环境监测未能落实好监管措施,而且许多质量监管人员,往往是由监测技术岗位转岗而来,缺乏质量管理相关技能及经验。
3.3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所得监测结果应可代表监测对象实际状况,而且监测数据要足够准确且真实,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多重因素影响,许多环境监测结果出现了偏差。由于环境监测通常要经过现场采样、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等环节,中间环节较多,且均会影响到最终监测结果,但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缺乏有效地质量监管,使其监测工作存在较多不规范之处,再加上监测人员缺乏相应环境分析能力,致使环境监测结果失真。而且环境监测质量问题的发生,将会对监测机构的权威性带来较大挑战,带来不利社会影响。
3.4监测机构设备资金不足
较多环境监测机构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先进监测设备无法引进,甚至现有监测设备也无法满足实际环境监测需求,监测设备还因得不到有效维护而老化严重,再加上落后的环境监测方法,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构成严重阻碍。此外,尽管有的环境监测机构加大了资金投入,也引进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及设备,但同时暴露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同技术条件不协调的问题,仍沿用传统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不能较好适应新型监测技术的发展需求,起不到应有的质量管理效果,拖慢了环境监测机构发展的步伐。
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
面对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诸多不足,环保部门及环境监测机构需予以警醒,切实完善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应充分结合管理现状,分析环境监测所存在不足,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设备资金投入,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提升,尤其要重视监测人才的管理,更好的发挥人才优势,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措施如下。
4.1落实好监测工作“四个结合”
主要内容为:(1)常规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就我国情况而言,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对环境指标和频次等重点内容没有进行明确,常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在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发展水平与环境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为了解决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比如说饮用水源、家禽养殖规模和农药使用情况等,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措施做好重点监测工作,有效杜绝疾病的产生,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主动与被动监测相结合,我国在监测力度方面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监测形式的规范性较差,在没有群众及时反应情况,或者无其他突发状况时,监测部门通常不会主动进行监测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效率十分低下,不符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需要。对于一些群众反应明显的情况,是我国环境处理的重点内容,应当进行主动监测,并及时将信息公布,让社会群众及时掌握相关情况。(3)联合与独立监测相结合,这是环境监测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需要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各司其职,首先做好部门的业务工作,根据某一环节进行特定的监测活动。当然在解决群众提出的诉求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想要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做好信息共享,加深治理层面,建议采用独立监测和联合监测的方法。(4)群众监督与环境监测相结合,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环境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急剧变化,社会群众的感受最为明显,他们的想法最能反映实际需求。所以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相关部门应当起到一定的业务主导作用,发动社会群众,为环境建设献策献力,切实解决问题,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4.2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提升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由于监测技术手段严重滞后,不能明确环境污染的实际形势,很难保证环保决策的合理性。这也就使得环境管理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解决污染减排问题,尤其是环境监测预警严重缺位,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状况,不能确保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这会影响社会群众的正常生活,并妨碍经济平稳运行。监测部门应当对此引起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监测站,提高监测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做好质量监测和紧急应对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实用性强、考虑全面的环境监测系。有效统计表明,一些环境监测部门,斥巨资引进先进环境监测设备来提高自身环境监测能力水平,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实验室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突破原先实验室级别标准。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的工作有:污染源调研、污染现状、家禽引起的污染和风景区环境等方面,在进行水质检测时涉及的相关指标达到了一百多种,同时还对室内环境质量和工厂等进行了监测工作。
4.3完善环境监测监督机制
经调查发现,大多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较高独立性,缺乏有效地监管,仅需指定控制条件下便可完成监测工作,存在极大监测质量隐患。所以,既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也要从过程监管入手,使环境监测质量更有保障。在具体执行时,要持续推动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工作,并辅以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予以科学评价,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积极性。可采用的环境监测监督办法具体有实验室比对、同步监测、环境监测现场抽检等,为了满足大量环境监测任务需求,质量监管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可构建信息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各级环境监测结构数据联网,所监测到的各地环境要素可有效直传,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可用做环境监察,还能对各级监测机构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作为环境监测机构而言,还要强化内控管理,推动质量管理工作改革,依据国家出台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并结合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完善自身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使得质量管理有据可依。此外,还要完善相应监管机制,并将先进信息化监测技术的应用考虑在内,对环境监测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杜绝各类监测质量问题发生。
4.4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管理
在新时期,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环境监测领域亦是如此,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培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环保政策实施前,环境监测工作性质比较模糊,所处地位也比较尴尬,导致环境监测机构内部管理上的落后,监测人员形成了思想上的懒惰,再加上机构改革受阻,加剧了环境监测人才的流失。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中,首先要保证监测队伍的稳定,控制人才的流失,要采取积极的监测人才管理政策,做好监测人才培训工作,建立极具竞争力的监测队伍。同时,还要注重监测机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制定环境监测人才考核办法,优化分配制度,完善环境监测机构内控管理流程。要细化环境监测责任落实,既要严格考评监测工作质量,也要如实兑现奖惩措施,将考评结果纳入监测人员的先进评选以及职称评定,进而达到环境监测人才优化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