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德育活动

中学生德育活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1 16:2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德育活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德育活动

篇(1)

采用灵活多样、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中学生在生活的所有时间与空间,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影响,参与符合年龄特征的有益活动,在了解生活、亲历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德行,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一、生活养成――在活动中养成道德好习惯

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明明知道这么做,但就是没有去做;明明知道怎么做,但就是没有去做;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还是这样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现行的德育教育没有把情感作为核心目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等于道德规范。中国有句古训: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正确引导并强化训练才能形成。养成道德好习惯,一要有环境,二要突出抓“早”和“小” 注重反复,强化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平时的晨会课、政治课以及班会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创设情境,进行训练。例如:小品表演、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分组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道理;教室脏了,大家分工打扫,让学生知道集体的事情应该一起干……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角色体验――在体验活动中成长

我们在生活德育活动中,组织中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容化为健康的心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德育”体验教育活动突出了主体性,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活德育实践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聆听、去感悟、去选择、去行动,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动。生活德育体验教育活动体现了飞跃性,强调实践思维的飞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帮助中学生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感――体验――情感”型教育活动正是中学生道德价值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如有一次上课,我刚走进教室门,只见同学们捂着鼻子,嘴巴里大声嚷嚷:“臭死了,臭死了。”原来,班中刘兰芳同学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她难受地趴在桌子上,脚底下吐了一大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看到自己同学生病了,同学们无动于衷,还表现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我真有些生气。我连忙跑上去询问病情,得知并无大碍后,就对同学们说:“老师去倒杯开水来,请哪位同学帮她把呕吐物扫扫掉。”说完,我就走出了教室。可是当我回来时却没有一个人帮她,我愕然了。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抛开原来备好的课,在黑板上写下了《当我生病时……》,那节课,同学们谈了许多……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后来有好几位同学主动提出来愿意帮她。在那一星期的周记中,有许多同学都写到了这件事,文中感情真挚,认识深刻,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学生稍有不适,就会有学生向我汇报,表现出关切之情,这可喜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不已。

三、主题实践――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黑板上学雷锋,教室里助人为乐,只能使德育变成说教和表演。德育活动注重把德育从书本世界、概念世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感到德育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认识到生活就是做人,做事就是做人。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系列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开展了了“教学班荣辱教育文化建设”活动、荣辱观实践活动、以热爱集体为荣的班级规范比赛活动,系统性地开展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在“责任教育”主题活动中,系统性地开展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

四、文化引领――让德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隐形课程,对学生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成长发展、以及理想道德、个性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和谐校园、品牌学校”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以弘扬健康、高尚、积极向上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精品,设置了宣传栏、阅报栏、黑板报、名人画像、格言警句、校风、校训德育宣传画等,较好的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教育化的目的,使校园的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经常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校园里文化精品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德育活动”中的育人功能。坚持活动育人,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加强了四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开展“德育活动”。

五、家校互动――拓宽德育新领域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德育教学

一、做到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道德他律和自律有效结合

网络环境赋予高中学生过去不可想象的巨大空间,享有不可想象的自由,高中学生行为的善恶是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中,高中学生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和内容,参与各项网络活动。网络道德自律是指高中学生参与网络环境中,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主体性活动,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要有“慎独”的精神,养成慎独的习惯。但同时,在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仅仅靠道德德自律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在约束力量来互相促进,开展高中学生德育做到道德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网络道德教育和传统德育的各自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平台进行高中学生德育,德育内容要注重选择性,德育途径要注重渗透性,德育方式要注重平等性、交互性。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不能抛弃传统德育的优势,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仍处于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我们要把开展面对面的、有形载体的道德教育,与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传统的课堂教育、座谈、访谈、讲座,是把握和了解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窗口,也是观察和反馈网络道德教育的渠道。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形成传统德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2]。

三、突出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德育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

网络环境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开拓的新领域,使道德教育体现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新技术、新概念建立新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建设的人本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社会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微博”已成为一个迅速蹿红的交流工具,微博成为重要的网络传播媒介,以快捷、操作简单、传播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高中学生的喜爱,微博成为与博客、E-mail、QQ、MSN 一样高中学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在进行高中学生德育的过程中依赖技术的同时,给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德育注入更多的人文性,使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德育体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努力实现高中学生道德教育手段的网络化

高中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逐渐已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既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又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因此,我们开展高中学生德育要充分运用网络。首先,利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发挥网络环境开放、自由、兼容、平等、交互、共享的优势,指导高中学生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上规范高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与高中学生德育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机制和格局。其次,努力完善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提高德育课程的效果。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赋予网络环境下的新意义。再次,加强高中学生德育信息开发、利用和交流。网络道德课程建设要做到与思想道德修养无缝整合,使思想道德建设贴近高中学生生活实际;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讲授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旨在努力提高与健全高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3]。

五、构建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德育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

要构建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德育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我们就要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我国网络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网络舆论立法仍是空白,网络立法的速度和应用程度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部分涉及网络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出台多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贯彻。因此,一方面行政职能部门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能力,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净化网络环境,建设有序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与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过滤。通过合法、高效的监管行为给高中学生营造一个清洁文明的网络环境,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给高中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六、努力打造高中学生德育培养的和谐的网络环境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对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有序、和谐和诚信也应成为高中学生德育建设的目标。高中学生应积极融入到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中去。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制与安全教育提高高中学生的网络素质[1]。

七、总结

在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的教育趋于弱化,网络环境对当前的高中学生德育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传统的高中学生德育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方法和方式,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对确立高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规范高中学生的行为具有相当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雪琼.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性德育[J]. 文学教育(下),2013,(5).

篇(3)

目前农村中学中大多保持传统的德育观:在德育目的上,重社会不重人;在德育过程中,重明理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重视认知而忽视活动、体验、陶冶、感悟。以此观念开展的德育成为了限制人、约束人的工具。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德育观念,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地位,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限制性转向发展性,解放和发展人的德行潜能;摒弃那种德育知识化的取向,关注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及其身心健康;反对把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割裂开来的倾向,把德育贯穿于一切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有教育学者说过:“德育要从天上落到地上,德育要走进学生心中。德育要倡导‘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要低重心、零距离’。”农村中学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更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生形成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人格倾向等开展工作,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具体实践,树立生活德育观、生态德育观等观念。

二、改变、充实德育的内容

当前的德育内容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制定出一套合乎规律和逻辑的德育理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言行不一致。在确定德育内容时,应该以农村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点,使所学能够指导所用,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丰富德育的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德育工作者应该深入调研。深入了解农村中学生对德育的真正需求,找到什么才是农村中学生需要的德育指导,什么样的德育才会受到农村中学生的喜爱。第二,挖掘、整合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在保质保量、开齐开足《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等课程的同时,学校要加大德育科研的力度,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有机统一到课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凸现德育的实效性。此外,还应善于发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底蕴,引导农村中学生正确看待农村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发挥农村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他们辨别传承历史的文化精华和封建糟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农村家长对网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无法像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上网给予指导和监督。因此,德育教师加强网络德育建设、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打通德育与生活、社会、文化、艺术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通道。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活德育、社会德育、文化德育、艺术德育以及心理德育等,丰富德育内容。

三、改进德育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者的内心要求。”确实,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淡化了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的感觉,凸现教育的民主性,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德育工作亦是如此。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德育活动的效果。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怎样以更生动鲜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是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农村中学生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年龄特征都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也更渴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教育,而不是在简单的训斥中被动接受教育。学校可利用周边或空闲地段开辟种植园,引导他们随着植物的成长一同成长,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互帮互助、积极乐观的道德品质。立足于农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以“体验”、“欣赏”、“感悟”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活动。因此,在德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构建完整的德育网络

篇(4)

Abstract A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healthy psychology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ly on the moral lessons of the platform is relatively small, mainl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platform. With the network coverage widening, especially the wide use of micro channel and other Internet exchange platform, will be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micro channel platform combining, the use of micro channel platfor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quickly, attention degree is wide wait for an advantage to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level, which of cours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 great innovation. Although the new network platform will gradual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edium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but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is platform also need to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moral course; WeChat platform; advantage; problem; strategy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可以共享媒体资料。作为新兴的且已被多数人应用的网络媒体的微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特点无疑为中学德育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1 微信平台下中学德育课有序开展的可能性

1.1 当前中学德育课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当前中学生对德育课兴趣低下。首先,尽管新课改不断推进,但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教师教学重知识、轻智慧、忽略中学生德行的培养,从根本上坚守传统教学的讲授模式,多数中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方式未能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被动接受式依旧普遍存在,无法提升自身对课堂受学的积极性及对本学科兴趣程度。因此,要使新课改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就必须去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当前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平台单一。传统的中学生德育课都是在固定教室,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下进行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学德育课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并且也加入了少量的课外活动,但是在新兴的一些网络平台上运用得却不是很多。

基于当前中学生德育课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找到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来对中学生进行转识成智的能力培养。

1.2 微信平台下进行中学德育课教学的优势

陈万柏教授认为德育课程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笔者认为是能够承载中学德育课内容并使师生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型德育的载体,并有其必然的优势。

第一,微信信息的传播是积影音、图片、文字等于一体的。这样的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平台集各种资源于一身,必然会受到广大中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激发广大中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图片和文字,有的材料还可以通过视频和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样的一种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形式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微信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及时。中学德育课是一门需要紧跟时展的课程。而且中学德育课的部分内容更新快,然而传统以课堂教学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满足这种信息快速传播的方式,所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借助一种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媒介,而微信平台信息传播快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第三,微信平台简单易操作且传播途径广。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必须简单易操作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承认,才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此外微信信息传播的途径多,可以是简单地发送文字消息,也可以是发送语音消息,当然还可以是朋友圈,那么对于信息量比较大的材料,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来进行传送。中学德育课的内容量大且还可能时时会加入一些时政信息,所以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中学生德育课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微信公众号来分担一部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课内容传授的责任。

2 当前微信平台下中学德育课所面临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对微信平台与中学德育课有效结合的阻碍

新课改后,中学德育课授课方式虽理论上有了大的突破性改变,但众多学校依旧延续着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将书本内容通过单一言语传授,板书或电子白板机械灌输给班级学生,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阻碍了中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下,学生的时间又被各科的课后作业、课外补习和课外培训所占用,缺乏对知识获取渠道的选择性与创新性;老辈德育课教师对新兴网络软件接受速度缓慢,思想保守不易尝试新型事物,这也致使微信平台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受到阻碍。这些均给微信平台与中学德育课的有效结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泛滥的网络文化使大众对网络平台内容的信任度降低

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如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征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其内容泛滥。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去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所有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信息,以任一姓名、性别、年龄等注册并登录某一社区,成为其中成员,借助文字、图片等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环境,各个用户可以使用匿名的方式向网络上传播各种信息,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信息。因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弱化了其道德思想。

第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其内容泛滥。网络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持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访问网站、开展各种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开放性,使得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也使网络上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文化,甚至是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而一些人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开放性导致网络充满了各种不良的信息,弱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导致其内容泛滥。网络文化的自由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体现了最自由、灵活的信息交流方式。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自由的交流方式,使得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地相互传播各种文化内容,并且这里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鉴别和筛选就进入了网络。而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自控力差、他律性强、易受外界事物影响等年龄段特点,若管控不当,很容易在缤纷复杂的网络文化中误入歧途、迷失方向。

3 优化网络微信公众号平台下进行中学德育课教学的策略

3.1 指导学生有效利用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

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用的学习平台,大多中学生只是把微信作为一种交流的平台,并没有想过要通过它来进行学习,这种观念的形成对日后学习途径的改变的适应能力起到阻碍作用,无法有效做到积极主动地发现式习得知识。所以在建立中学德育课微信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把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与学习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自身学习效率。因此,在平台推广前期和应用过程中,中学德育课教师应扮演关键性角色,就这要求,教师对微信平台应用的熟练掌握、推送课程信息的及时准确、生成教学的精炼严谨。其中,生成教学是针对学生在自主阅读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有关德育课内容后,教师要及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积累程度和理解能力的水平给予及时的德育课程知识点总结,让学生既对微信公众号里的德育课内容产生兴趣,又能够在教师的生成教学下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3.2 促进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中学德育课课堂教学依旧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平台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但也必须在课堂教学寻找新的教学平台,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网络成瘾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有利用网络平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度,教师必须对其加以引导。

3.3 优化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篇(5)

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教育重心偏离,本末倒置;重视物质满足和技能培养,轻视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重言传,但方法简单粗暴,轻身教,且不能率先示范。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引导青少年处理与家人、师生、同学关系,甚至将来组成家庭后处理夫妻、子女关系,进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中学生心理特征,继承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构建传统家庭美德在中学德育的实现路径。

2传统家庭美德的优良基因

2.1人伦要求

我国传统家庭美德规定最基本的人伦要求,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传统家庭美德规定了父子有亲、夫妻和睦、兄友弟亲、朋友有信,规定了父母、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睦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现代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孩子成为家庭主导。长辈的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娇蛮、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中学生在校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回家却成为“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视父母沉重的家庭负担。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耍小性子,或以不理智行为对抗。因此,在中学德育中,需要进行传统家庭美德的“孝道”教育。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主动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分享、助人为乐的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传统家庭美德的“朋友有信”、“兄友弟爱”等内容对独生子女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2.2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勤奋努力;节制物质欲望,简朴生活。当代青少年攀比现象严重,重视物质追求,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用。甚至有些青少年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费在了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追寻网络游戏带来的满足感。部分青少年好逸恶劳,只是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因此,应在青少年中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提倡艰苦奋斗,要求青少年保持勤俭本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劳动观。

2.3家国一体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以“孝”促“忠”,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古代“家国一体”的思想蕴涵着强烈爱国热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协作精神差。在笔者担任实习班主任期间,学校召开运动会,报名学生寥寥无几。追问原因,学生认为,参加运动会太累,学校不会给予物质奖励,不划算。因此,将“家国一体”思想融入中学德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中学德育中凸显传统家庭美德

3.1升华传统德育精神,丰富学校德育内容

第一,继承“孝”的美德。“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学校的“孝道”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愚孝”,它不仅要求子女要孝敬父母,也要求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同时,学校也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向家长灌输“民主”的观念,引导父母积极与孩子交流沟通,尊重孩子选择。第二,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精神。“自主、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青少年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我国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淡薄,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同时,家长对孩子干涉过多。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积极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继承弘扬勤俭美德。部分中学生铺张浪费、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在中学德育中贯彻勤劳简朴、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不易,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以及人生观。第四,加强责任感教育。当代中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衡量标准,部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淡薄,传统家庭道德中“家国一体”的思想,渗透着浓厚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中学德育中加强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家国一体”思想,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2拓展德育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家庭美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将传统家庭美德精华渗透到各学科内容中,从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教师在组织德育的过程中,要以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中学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意识的诱导,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要增强教师德育观念,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以身作则,将德育落到实处。

3.3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作用

借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传承传统家庭美德。举行家庭德育主题演讲,让同学自主准备,学生在准备内容过程中学到大量的传统家庭德育方面的知识,在演讲过程中明辨是非。也可以用文艺表演、黑板报的形式宣传传统家庭美德。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感受、学习,使中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家庭美德。在价值多元背景下,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实现对青少年正确引导,在中学开设哲学和心理学的选修课、建立心理咨询室,让科班出身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室的教师,服务于青少年。

3.4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统一阵线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德育 体系构建 实践研究

1.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全球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网络通过它特有的“虚拟性”、“便捷性”、“低物质依赖性”等运行方式,飞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新鲜事物的抢先体验者,自然很快融入其中。但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滋生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一方面,人们轻松建立新的社交圈,学生轻松实现信息资源实时获取,学校则轻松实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自律意识尚淡薄,上网成瘾、浏览不健康网站、荒废学业、传播不良信息、散步谣言等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中学生德育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中学生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者缺乏网络德育教育意识

中学阶段作为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个体一生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中学各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以农村生源为主的县级中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以传统的道德教授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传统型教师网络知识的欠缺和计算机技能上的不足使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发展无法得心应手地应对网络道德问题。并且长期以来对中学生上网影响缺乏系统调查分析,对其影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对一些负面影响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建设网络道德环境的工作上思想意识落后,重视程度较低。

2.2网络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中学生上网造成了多起不良事件,特别是近期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的不断增加,把学校的德育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对传统德育方式和德育效果的质疑越来越多。现实却是让人忧心的,即使有少数学校开展了网络德育课程,但还以传统的分数僵化地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抹杀了德育教育的功能性,而且使网络德育沦为边缘的看客。另外,照本宣科的讲解、三言两语的评价导致学生个性的压抑和德育教育效果的丧失。

3.中学生网络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本文通过对市县级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与现实相适应、易于操作的网络德育体系,主要宗旨是参与式教育,主要措施是实践教育。

3.1基于校园网校级德育网站的建立

以学校校园网为基础建立德育平台,主要是以班级网络社区为基本元素,提供教育者和学生平等对话的空间。很多在日常生活无法开口说的话,在网络上反而变得比较容易说出口。只有教、学平等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笔者以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园网为基础,建立了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的德育网站,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3.2基于移动网络的德育沟通体系

如今的QQ、微信等社交沟通软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聊天工具,Web2.0时代的QQ已经涵括了非常多的产品服务,也是学生心灵、心理、个性展示的窗口,能够获取学生很多通过对话教育无法获得的信息。如今,QQ、微信等在中学生中普及程度非常广,根据笔者在学校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拥有QQ号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5%以上,家长也在90%左右。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围绕它开展各种网络社交活动,因此,注意通过QQ观察和了解学生和家长在网络中的活动,能够深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家长个性、家庭状况,也能够对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早进行预防。

因此,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学生QQ群、微信群和家长QQ群、微信群,设立了联络专用QQ邮箱,建立了班级博客,开通了辅导员微博。通过手机、学校网络室、家庭上网,构建了立体联络沟通渠道,扫除了监管和沟通死角。

3.3网络德育主题活动

建立制度化的学校网络德育主题活动,是反客为主的主动性参与式教育,必须制度化并长期坚持。如每月组织1次“辩论周”,每学期组织2次主题演讲比赛,并将班级组织责任落实到班主任,实行奖惩制度,进一步激发参与、认知、实践的热情,在深入讨论中实现德育的知行合一。

(1)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的网络德育主题班会,具有轻松活泼、接地气、灵活多样的优点。一个班的学生和老师都比较熟悉,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笔者在学校开展以网络德育为主题的“辩论周”活动,一周内,在3个班级同时开展了《网络对中学生成长的利与弊》、《网友该不该交?》、《网络让我们变懒了吗?》等系列辩论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主体意识。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广泛查阅资料积极备战,赛场上条理清晰的陈述、激烈的辩论、敏锐的问答都彰显了网络德育深入人心,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教育目标。

(2)以学校为单位的主题教育活动

以学校为单位的主题网络德育活动是开放式的,重点表明学校立场,表明对网络德育的重视和支持。前期应广泛宣传,以海报、动员会等形式烘托气氛,取得广泛支持后进行。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主题的系列演讲比赛,几乎人人参与,仿佛不是教育,而是一个节日。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自由观,摈弃“网络虚拟,道德虚拟”的错误思想。

3.4网络时事微点评

采用灵活的方式,在上课前、课间、自习等时间,用10分钟左右时间对近期发生的网络德育有关的问题进行“时事微点评”。点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观点的陈述、批判、比较、延伸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网络德育的生动化和日常化。一次微信群里发了一则消息,笔者就在上课前给大家播报了这则消息,让学生判断真伪,并说明理由。短短十分钟,辩论的气氛十分热烈,各方观点争相发表,在证明真伪后,学生学到了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判断谣言,并意识到谣言的破坏性和传播谣言的危害性。

4.结语

随着全球范围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加速推进,Web2.0、互联网+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带来中学教育包括德育教育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者必须转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教育者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网络德育立体系统,任何单一的、粗放的方式均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加速的多元化思想。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转变自身固有观念,中学生德育不能仅仅着眼于传统的班会课堂,更要努力构建一个容易被中学生接受的德育信息平台,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全面推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

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

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

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4.法制观念

当前一些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保一是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犯了罪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都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只有懂法、知法、用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从杜会的需要还是从中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强化中学生的法制观念都是很必要的。我们的班主任应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5.集体主义观念

不少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关心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前途和利益;只强调别人、社会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却不知道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有的甚至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有本事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协作。要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常常是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6.市场经济观念

要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就要进行商品价值、价格、价值规律、税收常识、债券、股票、股份制常识等等内容的教育,强化商品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

7.新观念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科技挑战、市场经济挑战,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固步自封肯定要落伍,因循守旧肯定要碰壁。为了使今天的中学生在明天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强化他们的开拓创新观念,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8.自强自立观念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自强自立的观念。当今的许多中学生既未经受动乱年月的煎熬,又未经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家长过多的关心爱护,滋长了他们的依赖性,一遇挫折便消极悲观。自卑起来,这不利于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的竞争。因此,我们应强化中学生的自强自立观念,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克服自卑感,做生活的强者。

9.时间观念

这是早已有之并不断为人们所重视的观念,在当今的班主任工作中仍需要进一步予以强化。现在不少中学生,时间观念不强,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白白消耗于武侠小说、游戏机之中,这是一种表现。另一突出表现则是学习中打消耗战、疲劳战,用大量的时间投入,获取很低的学习效率。这是很可惜的。新晨

因此,我们要强化中学生的时间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快节奏,信息量大且反馈快。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必须加倍珍惜时间,以较少的时间摄取更多的信息;就必须克服高投入低效益的现象,提高时间效率,加快生活的节奏、工作的节奏、学习的节奏,做时间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