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2: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海南岛具有天然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地流转可提高海南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休闲度假产品品质和质量,从而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
在国内外城乡居民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的态势下,海南岛依托乡村景致开发的休闲度假产品却有效供给不足,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滞后
长期以来,海南岛偏重于滨海旅游项目的开发,而借助乡村秀美景致发展休闲度农业的进度缓慢。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休闲度假型的旅游产品需求呈上涨趋势,但海南旅游开发的不均衡结构导致依托乡村景致及热带特色农业打造的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投资人热衷于建设高档、大型的旅游景点项目,而中小型、经济实惠型的休闲度假项目开发较少。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农地流转渠道不畅,没有充分利用好热带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及休闲农业,产业链过短,三产融合度低。长期偏重于吃住行,而忽视闲暇、娱乐、体验、康体等供给。偏重于岛外游客观光景点建设,而本地居民和游客共享的休闲度假产品不足。高低档酒店、饭店过剩,而农家民宿、乡村旅舍、汽车营地、惠民客栈等大众住宿缺乏。
(三)内生式发展能力较弱
内生式发展是指在整合区域内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及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海南岛拥有独特的热带资源,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从创新、创意、人才、资本等方面来看,内生式发展能力较弱。目前的特征表现为:一味追求开发速度、数量,而不重质量、品质及服务的提高。粗放式管理,投入不足,运营效率和科技含量较低,造成现有休闲度假资源后续发展不力、资源浪费及闲置。创新意识不强,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及“软服务”不够强。
(四)农地流转动力不强
农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相对于其他省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缓慢。在传统形态之下,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呈现面积少、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其承包土地有“恋土”情节,土地不仅是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还承载了农民非农产业失业、福利保障等功能,所以他们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放弃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地流转的预期收益不稳定,也是造成农地流转速度缓慢的原因。
二、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土地要素上
随着农地确权的逐步完成,在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及经营权“三权分置”下,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农地经营权或有偿退出农地的承包经营,以此达到相对集中农地,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保障集体、农民及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投资人可预期收益投资环境,激发国内外投资人投资海南岛休闲农业的信心和动力。
(二)金融要素上
除了投资人自有资金外,如今已经逐步探索和建立了农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处置抵押资产及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联社等金融创新模式,解决长久以来农业发展融资难、渠道少的问题,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政府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及休闲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逐步增大,投资人可以获取成本较低的政策性资金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开展网络众筹融资,如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公益众筹等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海南岛休闲农业的投资。
(三)资源禀赋要素上
将现有存量休闲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搞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加强资源禀赋系统性及整体性联动开发。在海南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各区域陆续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了一些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产业脱节及缺乏创意等状况。但因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所以在加速海南岛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此类旅游产品应该作为重要节点加以引导,促进资源整合之下构建创意休闲度假区。
(四)产品要素上
培育和延长产业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及信誉,增加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的特征,就是农地流转的基础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特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三个产业的融合度,以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生态健康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前来享受闲暇、购买产品。
(五)消费者体验上
打造特色农业和创意农业,增强设计的可参与性,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消费者心灵上带来愉悦和留下美好回忆。加强景点布局,完善精品酒店、主题酒店、民宿等设施建设,增强消费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味觉方面的美好体验度。不断创新特色产品,为休闲度假旅游注入新元素,形成生态、健康、养老、运动、产学研等休闲度假区
(六)人力资本要素上
人力资本的构成决定了休闲度假产品品质的优劣或有无创意、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设计、创意、营销、农产品研发等专门人才,加强对休闲农业涉及到的专门人才的引进或和学校合作培养,将为海南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人力资本基础。
三、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设计
经营主体上,以农地适度集中后的农户联合经营为基础,同时鼓励农民以农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自营或委托经营、农民以农地入股和企业联合经营、涉农企业及工商企业流转农地自营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产品结构上,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推出白领阶层休闲度假兼顾网络远程办公、老龄人口养老、二胎政策背景下的家庭休闲度假等a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利用“休闲度假+特定资源”形成产品特色,如“休闲度假+热带雨林”构成了热带雨林生态休闲度假产品,“休闲度假+黎族苗族中医药”形成了中医药养生休闲度假产品;产业结构上,围绕传统消费基本环节的吃、住、行及非基本环节的游、购、娱,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供给组合,提升三个产业的融合度。传统吃住行环节也有结构优化空间,如从高端星级酒店转向特色民宿和主题酒店上;区域结构上,东部、中部、西部逐步形成分级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域示范区和产业聚集区,资金、政策等优先向优质资源区域倾斜,形成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格局。在资源一般的区域,推动形成基本具备休闲度假功能及服务本地市民的休闲度假地带;营销结构上,以“互联网+休闲度假”思维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进智慧旅游,形成线上线下共融的平台。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利益协调
(一)设立监督指导机构
发展休闲农业涉及的农地流转有其特殊性,并非简单的契约双方协商交易过程,农地流转是政府(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使用者(经营权)在内的三方共同博弈过程,政府要建立农地流转方案,设立监督指导机构,给予流转各方政策指引;要形成健康有序的投入及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投资主体能公平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畅通权利维护渠道
建立和完善消费者争议的仲裁平台,维护消费者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当消费者利益受损时,畅通、便捷的维权渠道能快速处置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化解消费者内心的不满情绪,有利于维护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形象。
五、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科学规划
政府通过综合性政策设计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布局,从而缓解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指导经营者转型或投资者投资政府鼓励领域,引导经营者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升级,降低无效供给。
(二)创新休闲农业管理手段
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差异化趋势,创新城乡公共管理理念及手段,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休闲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保障游客的知情权及合理引导游客。
(三)建立健全休闲农场评价体系
借鉴台湾等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构建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秉承客观、公开、公正理念,构建政府、消费者、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化线上线下参与的评价平台,按照程序评定等级,并完善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应具有前瞻性
充分考虑未来旅游者增量因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预留适度弹性空间。在道路修建、休闲农业区域规划等方面,适度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留足未来拓展的空间,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弹性不足形成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培养专门人才
【关键词】 黄冈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11] 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2).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4-02
一、基于不同开发经营主体的开发模式比较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是一个关系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各地休闲农业的开发与经营主要是由农户、政府与企业三方进行,由此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根据农户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个体农户独立开发经营。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
2.农户联合经营。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挖掘地区特有的农村优秀文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利于塑造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
(二)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立足,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察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从实践上来看,政府应该为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来优化地区休闲农业的资源配置。
(三)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在农村租赁包括农地、庭院、山林、鱼塘等在内的经营场所,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以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娱乐。这种开发模式也会由企业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也会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兼顾了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难以保障当地农民合法权益、企业与地区政府利益分配不均等现实矛盾,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及分布状况
休闲农业资源丰富,一方面具有农业生产特有的自然、季节等特征,另外一方面又受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选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时应该首先考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发挥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另外,资源的集中程度也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相对集中的分布有利于规模化开发,产生规模效应,而分散的资源分布状况给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合理规划,结合当地文史资源、特色资源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项目的内涵,是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经久不衰的必然途径。
(二)经营者的实力
目前主要的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体农户。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也比较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可以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可兼顾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难以保障当地农民合法权益、企业与地区政府利益分配不均等的现实矛盾,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户自主经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体农户独立开发经营,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存在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二是农户联合经营,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
(三)政府行政规划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所以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当然,政府规划也可能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察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
(四)基础设施与商业配套
休闲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乡村,基础设施,比如交通状况往往对其发展影响重大。良好的交通等基础设计及商业配套,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
(五)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都有一个逐渐成长壮大成熟的过程,在发展初期,一般都以农户自发自主经营为主,经济效益相对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随着企业的介入,政府的规划设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入,休闲农业的发展将逐步进入规范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发展模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三、优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行政引导
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农业经营模式,很多国家都把休闲农业项目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欧美国家把休闲农业开发和农村区域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将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颁布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区域的科学规划和休闲农业的合理开发。法律法规的出台,在规范与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约束作用,使休闲农业得以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法律的规范与保障下,广大游客对休闲农业场所提供的服务多了一份肯定与信赖。
(二)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与推动作用
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克服了个体农户规模小、资金少、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户、市场与农户的中介组织,可以连接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者,促进横向交流,促进休闲农业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连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等。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具有地域性特征和季节性变化,因此,需要以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整体推动,特别是在对外宣传、塑造地区形象方面,更是需要以集体行动的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规模效益。农业合作社规范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区恶性竞争的发生,同时塑造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了整体的收益。
(三)差异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休闲旅游市场中以农业生产要素作为特定产品的一种特色型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当一个特定区域内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产品项目较多时,地方特色、独特性和个性化就成为了休闲农业产品“不可替代”的竞争要素。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在经历了凡十年发展之后,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主要在于其能够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文化传统,紧跟消费者需求的变换推陈出新,不断开发特色产品和体验项目,不断推行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策略,实现错位发展,突出休闲农业产品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目前,各国休闲农业项目不仅包括品尝农家美食,而且包括骑马、狩猎、探险、垂钓、观光、运动、科教、娱乐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艺术来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独特的创意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提升。
(四)提供资金的支持
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农业由于受到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也是一项风险相对较高的产业。因此,各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都会在加强立法保障的同时,通过金融、财政信贷、保险等多种手段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开展休闲农业的整合营销
休闲农业景点的经营者可以与旅行社、酒店、农业旅游科研单位合作,共同研发旅游产品,运用广告传媒、公共关系等手段,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开展休闲农业的整合营销传播。这进一步扩大了休闲农业的影响,为地方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塑造品牌形象,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十三五规划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有序稳步推进,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农业发展形式在农村正悄然兴起,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极具价值的潜在经济增长点,不仅在促进增收、带动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对保护传承农耕文明和美丽乡村环境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近些年来,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建设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农村经济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迁安市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迁安市利用自身自然、文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休闲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全市初步形成“三区四带”总体格局。“三区”:中部南部都市农业休闲观赏区、东部北部高效农业旅游体验区、西部生态农业地质文化景观区。同时按照区分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形成了“四带”:物华京东水果采摘带、诗意滦河湿地景观带、神韵迁安地质文化带、锦绣田园高效农业带。迁安市利用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昔日贫瘠的山沟变成了青山碧水的景区,过去土里刨食的农民当上了“农家乐”的老板,曾经赖以养家糊口的“农家饭”成为了游客的“香饽饽”。迁安休闲农业的成功范例对当地、对河北乃至全国都有引领作用。
二、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部门进行科学规划,发展目标明确
迁安市政府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受国家大环境下的经济方式的转变影响,迁安市意识到自己在经济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作为一个以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迁安市政府在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各方面条件后,决定发展对环境破坏小而且能够带动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增收的休闲农业来弥补经济发展的空缺。同时,必要的法规、政策性的文字指导也是必须具备的。迁安市政府聘请湖南休闲农业规划设计院编写制定了《迁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聘请北京林业大学专家编制了《白羊峪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总体规划》等。迁安市人民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印发迁安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奖补办法的通知》鼓励农业园区的建设来保障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队伍建设完善,注重提高经营水平
要想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对从业者来说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以此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人为的发展阻力。迁安市根据不同园区的个性化要求,依托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环境来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也会定期开展相关职业培训、讲座,提高园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还会定期的选派骨干员工外出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创新服务理念,争创全国优秀的休闲农业发展园区。
(三)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休闲农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安全问题必定是不容小觑的。迁安市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把建设资金向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倾斜,优先解决好道路交通、电力设施、水利工程、绿化环保、信息网络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两点制约因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动力,引领农村新型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改善了居民消费结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迁安市自身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人民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应更加科学的进行发展
在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农户在思想上存在疑虑,对于新兴的休闲农业了解不足,在抓机遇上明显滞后。同时,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在政策、服务等方面缺乏较为系统、长远的支持及有力引导,部分农民的自有资金难以启动旅游农业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普及休闲农业对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各方面内容,增强当地人民发展休闲农业的自信心。
(二)休闲农业安全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在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的地方,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体验,这同时也就对休闲农业区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管理者思想上的安全意识,更要注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条例等文字性的保障。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应急措施的准备工作,当安全问题出现时能够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减少各项损失。
四、迁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增强发展休闲农业的自信心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要充分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符合当前农村转型升级、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于任何地区来说,都要充分利用当的自然优势,开发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宣传,确立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农户参与到发展建设当中,转变落后的发展观念,把休闲农业作为系统工程落实到当前的工作中。
(二)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正确引导与指导
作为新型产业形态的休闲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合理的发展需要提高对其正确的引导。
1、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休闲农业建设中,结合农村实际做好科学规划。
2、要规范管理制度,针对当前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健全引入机制、服务收费机制、服务质量评估等。同时,管理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讲座、外派学习等方式,提高当地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要做好市场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好合理的引导,使资金的引入更加规范,同时,实现效益的提升更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
(三)优化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服务管理
休闲农业具有第一、二、三产业的经营特点,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政策的有力保障,在资金投入、税收、补贴贷款等方面提供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调动当地农户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还要优化服务,管理部门要在休闲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休闲农业的开发者与经营者提供便利,优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宣传不能忽略,丰富营销手段。利用好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新型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广本地特色,树立品牌形象,促进当地休闲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
SWOT指的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及威胁(threats)分析[1]。SWOT这四个方面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困难、机会及模式与需要考虑到这四个方面。
1.1优势分析
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是该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地区能否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考虑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消费空间、农业基础这几个方面。这几点一般来说,是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区位条件指的是该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距离最近都市的距离,一般在城市郊区的农村具备这样的条件。自然资源是该地区有没有可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一般需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地貌、自然生态、动植物资源等几个方面。消费空间指的是该地区城镇居民服务性支出的平均水平,一般来说,都市休闲农业收费比较便宜,大部分市民是能够承担的起这种消费水准的。农业基础是需要考虑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有没有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与都市休闲之间的联系。
1.2劣势分析
劣势分析是都市休闲农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能盲目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条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当前,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主要需考虑的是:耕地面积、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这三个方面。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耕地面积的大小是制约一个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比如修建农家乐观光业,没有较大面积的耕地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本身人均耕地面积就比较少,很多农村地区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制约很多农村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因素。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很重要,都市休闲农业的题中之义就是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旅游休闲,如果农村生态环境比城市还恶劣,这样都市休闲农业是无法发展。今天,中国有很多的农村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不强,很多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加之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的,这也是制约很多农村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一大劣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的环境卫生较差,尤其是住宿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简陋,这也是一个劣势。
1.3机会分析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巨大。都市农业休闲旅游花费不多,大部分城镇居民都能够承受。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对时间的要求也比较灵活,一般周末、小长假都可以,距离较近,对大部分市民来说不会耽误时间和工作的。所以,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大部分都能消费的起,大部分都有时间来消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第二,政策的支持与重视。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三农”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是中央和各地方推行的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是支持的,在政策上、资金上、市场上都给予了很大的优惠,这同样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1.4威胁分析
今天中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很多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所以,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竞争惨烈,很多的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也很成熟,这样对后发地区就是个威胁,没有特色是无法竞争的。当然能,这样也给很多地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敲响了警钟,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需要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还要一个威胁就是乡村缺少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很多农村地区人才匮乏,很多旅游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意去都市休闲农业开发时间短的地区,如何从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招揽人才,这也是任何一个地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2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需要综合权衡一个地区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威胁,探求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综观全国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2.1农业展示模式
农业展示模式是城市近郊农村开发的现代农业游、花果游、花卉游、渔业垂钓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农业设施、农业科技为载体,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成果,满足游客体验农业的要求的一种休闲农业模式[2]。这种农业模式现在比较普遍,在很多地区发展的极为迅速,其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这种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具体的类型: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博览园区及农业科普园区。在这四种类型之中,前两种发展的比较普遍,后两种由于建设成本较高,游客层次有限,发展的较为缓慢。第一,农业观光园区。游客在这种园区中以体验、观光为主,园区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成果及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园区可作为大规模的开发而存在,可以以某一地区的某种特色农业作为载体,体现了规模效益。比如我国南方多地,三月举办的油菜花旅游节就属于此种形式的。第二,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向游客提供的服务是以观光为主,向游客展示农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农业设施及新型的农产品。这种园区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很多地方是以建设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展示园区,需要保证这种农产品的特殊性。第三,农业博览园区。农业博览园区向游客提供的是观光、科普服务,向游客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工具、最新的农产品。这种园区的建设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设成本较为高昂,在中国不是很普及,只是在举办园博会或者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推介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第四,农业科普园区。游客在这种园区中以科普、教育为主,园区向游客展示的农业生产科技、农业生产流程、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农产品的历史及现状等服务。这种园区的建设成本较为昂贵,通常是政府行为,农民自主建设的较少,在中国也不普及。
2.2农事参与模式
农事参与模式是指有农民提供一定的土地及农作物的种子,让市民参与耕作的一种方式。农地提供者可以将出租土地划分为若干小块,栽种农作物的品种也可以让市民自由选择,可以有蔬菜、水果、花卉等多种类型。市民在耕作的过程中,体验耕种的乐趣,也能体验收获的快乐。一般,市民只需节假日参与耕种,平时可以将地委托农民代为管理。目前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农园、儿童农园、单位农园。家庭农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农事参与模式,市民以家庭为单位,租种土地,全家参与体验。儿童农园是以教育为主,让儿童体验耕种的快乐及体验农民劳作的不易,让儿童从小养成尊重农事、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农事参与模式。单位农园是指一个单位租种一块农民的土地,为单位职工创造一个休闲、体验之地,培养单位职工的协作精神及锻炼单位职工的吃苦精神的一种农事参与模式。农事参与模式是都市休闲农业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成本较低,由农民直接面对市民消费者,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利益。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发展这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受到限制的条件较少,当然也是一种比较低端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2.3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模式通常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生态农业、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设计改造,发挥农业在观光、体验等方面的功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心情。该模式主要有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及自然露营等集中形式。生态旅游模式现在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将当地的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进行结合,既能推进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一个地区农业的进步。这种模式在很多的地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有很多的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比如内蒙锡林格勒牧场生态游、湖北武汉木兰天池农业生态游等已经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一,生态农园。这是农业生态游的主要部分,就是通过农业园区的设计改造,在园区内构建一个农业生态循环的独立系统,这种独立的生态系统里可以有植物耕种、动物饲养、还可以有渔业养殖,完全是自给自足的状态[3]。游客在这种园区内可以体验良好的生态平衡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第二,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依赖的是良好的林业资源,构建林业资源的休闲公园。休闲公园可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能够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天然氧吧的作用。第三,湿地公园。这种园区主要是集中在沿江、沿海附近的农村地区。湿地公园中可以有水产养殖、植物栽种,调节公园内部的生态平衡,构建良好的湿地生物链。湿地公园中能充分体现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起到观光、科普之作用。比如全国著名的河北白洋淀湿地公园、江苏大丰沿海湿地公园即是属于这种形式。第四,水上乐园。这种园区集中在沿海、沿江、内湖、水库区域。是一种比较容易建设与规划都市休闲农业模式,游客在此以观光为主,也可以像游客提供特色的水产品服务。像北京密云水库就是这种模式,目前在全国的名气逐步增加,已然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第五,自然露营。这种模式目前在中国不是很多,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安全因素的限制。但是近几年也有增多的趋势,自然露营让游客体验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作用。像北京怀柔的露营园地发展势头较好,每到周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
2.4民俗文化模式
民俗文化模式是指选择有特定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区域,通过地方的民间文化、民俗习惯、民间艺术、居民建筑及古建筑来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一种都市休闲农业模式。该模式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其一是民俗的特殊性,民俗习惯不具有特殊性是难以建立的;其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需要有一定特色、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否则也很难开发。该模式可以分为民俗文化游、民间手工艺游、古镇建筑游等几种形式。该种开发模式成本不高,可利用资源均是现成的,全国很多的农村地区都建立了这种模式,对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某一地区知名度的扩展。民俗文化游是这种模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利用一个地区独有的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游客的参与体验其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亲身体验才能感知乐趣。像贵州凯里苗族原生态游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民间手工艺游就是通过民间独特的手工艺品来吸引游客,想游客展示手工艺品制作的流程、方式、材质,并且鼓励游客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古镇建筑游,是利用农村地区的古建筑无来吸引游客,古镇建筑应该保持原始状态,让游客在游玩之中,体验历史的悠长感,增进古建筑物保护意识。目前,全国有很多知名的古镇游,比如浙江周村古镇游、重庆磁器口古镇游都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5农家生活体验模式
农家生活体验模式是通过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农业资源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餐饮、垂钓、住宿等服务,使游客体验农家生活方式。这种模式容易发展,在全国各地都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农家乐。游客不仅能体验农家生活,还能为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以上五种模式之外,还要乡村度假娱乐模式,就是在农村区域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情况,建立综合的大型的度假村或是度假农庄模式。
3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
一个地区在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同农村地区的特色、自然资源的分布、农业发展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布局。
3.1环城休闲区
环城休闲区是在城市的近郊进行布局规划,结合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构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休闲农业模式。一般来说,环城地区,距离城市较近,交通方便,农村的整体实力较远郊或者是山区要强,农民的意识也较为开明,接触过很多城市的新事物,甚至有的地区经济水准与城市比较接近,这样的地区是城镇化的前沿区域。在这种区域内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农事参与模式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等都市休闲农业模式。
3.2远郊平原休闲区
远郊平原离市区较远,但是也有一定的优势,一般来说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耕地面积相对来说也比较宽裕,交通相对来说也比较方便,适合发展生态旅游模式。综观全国著名的各种生态旅游模式开发的生态园区、湿地公园及森林公园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该区域。
3.3山地休闲农业区
山地休闲农业区一般远离市区,多山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耕地面积较小,不太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而且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但是可以考虑到山地森林资源、生态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农家生活体验模式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比如著名的天津蓟县旅游度假村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3.4民俗文化休闲区
民俗文化区域也可列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有些村镇本身以独特的民俗文化而存在于世,这种区域就应该坚定不移的发展民俗文化模式,用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地方习俗来吸引游客。这种区域一般多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中国的西南、西北等地的农村比较适合发展这种模式。
3.5河海农业休闲区
这类休闲区域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定,分布在沿海、沿江、沿河区域的农村。这类地区的优势比较明显,一般是平原地区,交通也比较便利,有大规模的农业种植,也有大规模的渔业养殖,在这样的区域就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展示模式、生态旅游观光及乡村度假娱乐模式。中国的很多这样的区域已经开发的比较完善了,也形成了较好的品牌价值,比如山东威海的沿海度假休闲区,福建厦门的沿海生态观光旅游区即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4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一个地区的都市休闲农业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关系到农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集体组织、农民的协调合作,需要各种制度、技术的有效保障。
4.1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发展关系到“三农”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旅游、环保、卫生、劳动、税务、工商、财政、国土等各部门,这些部门需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在资金上、税收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政策的支持。各地政府应该安排促进农村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大农业资金补贴政策,构建本区域内旅游线路与都市休闲农业带之间的连接[4]。第二,税收政策上的支持。税收部门应该给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免税、减税政策,提高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第三,融资上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给予休闲农业发展的贷款支持,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鼓励城市里重点企业去农村投资,共同开发,鼓励休闲农业做大做强,有条件的积极上市融资。
4.2科学规划
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应该盲目发展。首先,在开发之前,应该做好评估工作。各地应该正确评估本地的交通、气候、资源、资金、人员、耕地面积、旅游特色及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等各种条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有正确的评估,对开发的价值应该合理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开发。其次,政府应该做好开发的规划,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到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与城市建设规划、旅游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第三,做好布局工作,认真选址,突出发展休闲区域特色,规模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第四,注重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衔接,用休闲农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强与当地特色农业加工企业、当地著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合理构建旅游、休闲与人文社会发展的长远关系。
4.3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保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项目审批、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规范[5],要主动为农民服务,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用政策来刁难。尤其是旅游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调研,积极与农民沟通,听取农民关于发展本地休闲农业的意见与建议,做好服务工作。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应该管理规范。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深化法人治理,在财务上、认识上、经营上应该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不能因人废事,随意操作。
4.4扩大宣传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
中图分类号F3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79-01
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20世纪末,农业观光休闲活动成为一项迅猛发展的旅游项目。从目前的观光农业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郊区和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的锦绣大地、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区、蟹岛生态度假村、苏州的农林大世界、上海的孙桥农业开发区、无锡的马山观光农业园、北戴河的集发农业科技园等。2009—2011年,我国农业生态园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发展,新增休闲观光农业园1 260多处,总投资35.76亿元。但在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经营管理的研究较少。
1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我国大陆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还不长,与国外及台湾等相比较,因为条件不同,有些经营与管理方式不便借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以致影响了农业园区的发展。
1.1管理模式方面
史阿宝研究认为,很多园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导致生态效益不明显。此外,园内管理人员因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其水平参差不齐。纪旺盛通过研究园博园厦门园,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景观一般,没有特色与亮点,营运成本达4 938万元/年,管理成本太高。邓文波指出,在武湖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园内园区的经营管理中,导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科技开发、生产经营特点和组织农民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按照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确保了企业高效有序运行[1-5]。
1.2经营发展定位方面
史阿宝指出,许多休闲农业园区生态知识缺乏,对园区的发展缺乏长远的合理规划,当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被充分挖掘,导致园区建设和服务没有特色,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不合理,甚至存在服务质量差、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态园效益的提高,这些问题在全国的园区中具有普遍性。纪旺盛通过研究园博园厦门园,指出其只关注当前利益,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以致园区水域污染严重。邓文波在研究了武湖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够完善,出现了与当地资源、环境和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园区的成果没有形成产业链,经营销售各自为阵,形不成扎堆效应。曾奕东对农业科技园研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市场定位不准、科研生产与旅游开发矛盾等方面内容。
1.3文化内涵建设方面
俞益武等研究认为,休闲农业园区内的问题主要有:产生新的环境污染源、景观与服务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良文化的入侵;乡村乡土性的丧失、乡村城市化,导致不正确的模仿和学习。王广印研究了郑州市二七农业园区管理模式后指出:休闲农业园区存在重展示、轻实效、科技含量不高、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有政府干预行为、产销不协调、重生产轻销售等问题[6-11]。
1.4其他方面
李文荣认为,农业观光园区成功运行有五大要素,分别为政府、企业、旅游组织机构、科研机构及游客,这5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健康发展。俞益武认为,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在设计经营方案时既要考虑农业、旅游业各自的特点,又要将二者的共性结合在一起。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台湾的休闲农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已蓬勃发展为热门产业。大陆有不少学者对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管理经营做了研究。刘少群总结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和协会保障有力;二是布局规划合理,强调资源整合;三是休闲农业生产水平高;四是休闲服务水平较高。
苏弟华在研究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之后,提出借鉴台湾的优秀经验。一是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方向,特别要开发富有参与性、奇趣性、多功能性及地方特色的项目;二是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重视休闲农场之间的合作;三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以改善服务档次与品质。刘军萍认为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二是促进传统民间手工艺在乡村的复兴和活化;三是要开发体验型产品;四是要加强经营理念的创新。
3国外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意大利在1865年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休闲农业以此为标志进入了萌芽时(下转第281页)
(上接第279页)
期,到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这些国家休闲农业的经验,以便提高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水平,丰富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
3.1法律法规方面
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制订乡村旅游方面的标准,以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旅游的质量。例如,西班牙相关法律规定,作乡村旅馆的房子必须有50年以上的历史,开业需要通过申请,并经过政府审核合格,然后才发给开业许可证。
3.2政策倾斜方面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对乡村旅游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如通过低息投资贷款、减免税收、补贴等形式。再如,阿根廷政府提供贷款和补贴给从事乡村旅游的个人和团体;1992—1998年西班牙对乡村旅游设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善[12-20]。
3.3科技文化方面
为促进和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可对农牧业生产者进行培训,使其丰富乡村旅游知识和技术,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4参考文献
[1] 陈文强.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9(9):43-45.
[2] 李静会,刘敬阳,姜红卫,等.江苏省苏州农业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相城农业生态园为例[J].北京农业,2011(30):10-12.
[3] 詹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81-193.
[4] 欣农.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J].新农村,2010(1):36-37.
[5] 詹玲,冯献.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701-7703.
[6] 刘杰,杨恒友.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1(1):69-70.
[7] 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4(3):11-16.
[8] 杨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6,20(4):7-11.
[9] 韦林娜,甘永红,陈兴鹏.兰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04(11):80-81.
[10]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11] 王小华,赵燕,熊丽,等.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与经营[J].北方园艺,2006(3):53.
[12] 刘笑明.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3.
[13] 许先升,郭少贞.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0(2):33-36.
[14] 杨兆萍,刘默然.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0(2):155-158.
[15] 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16] 黄元春.浅论我国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7(2Z):233-234.
[17] 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27(5):835-839.
[18] 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