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2: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知识理论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音乐理论知识;教学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良好地表现音乐的根基,其重点难点在于识读乐谱。国家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掌握识读乐谱的能力。如何让学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课堂中的有效融入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的理念跟不上。教师的理念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一些教师看到音乐知识的教学收效甚微,干脆绕道而行,课堂上很少涉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二)学生不够重视。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样,学生喜爱演唱,甚至还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就会出现很难掌握的情况。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忘,这学期学了下学期忘。另外,音乐课时的限制、学校的配合、家长的支持等因素也会对音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共同体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积极引导。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只有教师本身的理念符合课程标准,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二)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1]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使得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兴趣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因此音乐课堂应紧紧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兴趣。(三)注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各种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作为音乐的书面表述,如果光讲解音乐知识而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进行培养,会让学生觉得很抽象,不太好理解,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四)利用有效激励评价措施。斯金纳指出:“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都可以是强化物。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因强化与刺激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增强某种反应。”[2]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评价,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取代以鼓励或激励的话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
三、教学途径
音乐理论知识的重点是乐谱的识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明“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3](一)融入演唱教学领域。歌曲的演唱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的要求较高,也是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融入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喜爱、乐句分明、旋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师可在学生熟悉歌曲之后,再进行乐谱的教唱,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高。(二)融入器乐演奏教学领域。在器乐演奏教学中,教师可先将要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视唱,视唱时对节奏的要求严格一些,这样全班合奏就会更加统一。音高是教学的难点,器乐演奏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多次演奏同一旋律,头脑中会对这一旋律形成固定音高,这时再让学生视唱乐谱,会比演奏前唱得更加准确。(三)融入欣赏教学领域。欣赏教学是学习速度、力度、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曲式结构等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乐曲或歌曲的欣赏,感受到不同的速度、力度、织体等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运用相应的音乐要素。(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可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其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究。
四、结语
小学音乐课程中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围绕各项音乐活动融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最终达成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育目标。
作者:邱靖 单位: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M].2011.
关键词:CDIO;热工学理论基础;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TK122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
编号:GJZ20130213B
教育部于2010年7月开始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随着CDIO理念教学改革的推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势在必行[1]。我院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对部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深度融合,其中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整合为《热工学理论基础》课程,共计72学时。学时少、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求解,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故亟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并改革考核方式。对于该课程现行考核方式还是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达到成绩合格目的。本文主旨在从该门课程在专业应用中的作用和CDIO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出发,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
1CDIO教育理念培养目标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缩写。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包括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4类一级能力分别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个人与职业能力、人际技能、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作[2]。
2《热工学理论基础》考核方式现状
现有《热工学理论基础》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课堂表现加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存在问题是注重理论、忽视应用,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分值高低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CDIO培养目标和现有考核方式的冲突
CDIO教学模式能够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二元目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现有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形式进行的结果性考核。这就使得有些学生认为中间学习过程不主要,结果是关键的心理,从而养成学习中懈怠,考试时突击的学习态度。在这种心理驱动下,课堂听课不认真,课后复习不主动,理论知识掌握具有单一性、片面性、暂时性的特点。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起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不能达到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因此,现有考核方式亟待进行改革。
4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CDIO模式培养目标有四类一级能力,其中个人与职业能力与在企业与社会的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能力作为该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依据。个人与职业的技能包括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等;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能力也是一种工程实际问题解决实操能力的体现[2]。因此,在考核方式改革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考核,又重点体现这两方面能力的考核。具体改革后考核方式如下。
4.1任务驱动考核
每个知识点讲解前,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一些来自工程实践应用性强的计算案例作为任务,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任务需要,可以相互合作并有针对性地查阅教科书及相关资料,积极寻找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法。任务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自我陈述汇报加教师答辩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汇报本次任务的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陈述情况给出分值并阐述理由。在汇报中,教师能够辨识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其他方面能力的不足,并给与点评。每组汇报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这种考核方式能锻炼学生在解决工程实践中计算问题时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每组同学之间加强了团队合作、合理分工、协调工作的能力。每组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体验整个过程探讨知识的乐趣,获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成就感。这种考核方式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属于阶段性考核,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处于辅助作用。考核方式既体现学以致用又避免以点带面。
4.2实验动手考核
实验动手考核就是实验分析和动手能力考核,该门课程在学习中存在较多实验课程。教师先布置好多组实验题目,每组抽取题目后自主阅读实验仪器使用说明书并掌握其使用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通过每组汇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分析进行本次实验考核依据。该种考核方式既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极大激发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4.3基础掌握考核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单是任务驱动考核、实验动手考核还不够充分,必须进行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在职场中解决万变实际问题时游刃有余,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闭卷考核方式以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主,略去难度大的计算题。
4.4综合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最终成绩以任务驱动考核(占40%)、实验动手考核(占20%)、基础掌握考核(占40%)计算。整个考核过程包括阶段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
5总结与展望
考核方式既能直接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目标。针对《热工学理论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可采取任务驱动考核、实验动手考核与现有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由现有结果考核变成阶段考核加结果考核共同进行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具有客观性、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8-20.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2-84.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其兴起背景出发,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内涵、方式和特点及其实施的过程,并就目前人们对其一些普遍性的误解进行一些澄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更注重教育故事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重构与解读,来反思与提高实践,来丰富与优化理论;它关注教育主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的形成与优化。叙事研究基于对个体经验与故事情境的关注,降低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理论高度,但并不否定教育理论的价值。它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理论基础
后现论
后现代思想家们关于主体的消亡、元叙事、对差异的颂扬等对叙事研究影响很大。反过来,叙事、故事、语境等词汇也成为后现代思想家们高频率使用的语词。
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口头叙事与书面文本间的转换等.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叙事学研究由“所指之事”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以及由经典叙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向,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
这两派哲学的主张为叙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现象学的意向性、交互主体性和悬置等思想,有助于人们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尽可能地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解释学则从方法沦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性文本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
现代知识论观点
现代以来不同类型知识的划分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R.M.Gagne)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知识分类观点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知识的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的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如,只有个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等。
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和交往模式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另一种是狭义的,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和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时间性、情节性和主观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实际发生的、有情节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事件;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反映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依照叙事研究自身的逻辑和方法所实施的过程,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现场工作。
主要是指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对所研究对象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来获得资料。第二,研究者要从整体上对这一现场所产生的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现场文本不仅包括事件的客观记录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是经过选择、演绎解释的经验记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如口述史、故事、照片、回忆录、现场笔记、文献分析等。
3、从现场到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不同风格撰写。
总之,叙事研究在内容与手段上与其它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还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的能力。
五、对叙事研究几种误解的澄清
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表达出来。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叙事研究是通过行为者对教育故事的叙述,来反思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重构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以优化教育实践规划质量。还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不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其实,叙事研究既要求通过叙事来体现理论对实践的解释与洞察力,也要求通过对叙事者个体价值与情感的认可及对故事情境的关注,来丰富理论的视野。更有人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叙事研究,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都具备做叙事研究的可能;但如果只是白描事实,而不反思与重构,不通过重构来丰富个人理论,就不是做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曹诗第:《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转载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楠:《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4)。
[4]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国际教育展望》2003。
[5]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6]周 彬 《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通道》
[7]金健人.中国叙事学发展轨迹及重心转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8]唐伟胜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关键词】中职数学 互动式 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87
互动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强调学生数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获得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去。基于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我们认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因此将对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与思考。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构建要点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合作教育论、罗杰斯教育观、素质教育创新观、构建主义学习观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合作教育论最早由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该理论强调师生合作,旨在通过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其提出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机,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评价自己,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素质教育创新观的构建是我国教育观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变,强调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构建主义是一种关于学习与知识的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定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通过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调整激发学生在知识同化、顺应中的主动性。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点
不论是合作教育论、罗杰斯教育观、素质教育创新观还是构建主义学习观都强调在课堂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健康的师生关系,基于此确定互动式教育模式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在知识学生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强调教学情景的重要性,让学生与情景、问题的互动中,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和知识的体系的构建,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外化。3.突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就某个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强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4.为“学”提供各种可能的资源。教学过程中,“学”比“教”更加重要,因此“学”理应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写作探究提供帮助。
二、中职数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与设计要点的研究,认为互动式数学模式可以从三个角度建,分别是:情景激励、方法引导、互动讨论。
(一)情景激励
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营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构建主义学习论认为,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过程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营造教学情景时,最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函数的概念》是中职数学基础模块重要的章节,同时函数知识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走神,为了抑制学生注意力分散,使其在课堂上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教师需要设计新颖的课堂导入情景。例如:教师可以以这样一段话导入函数概念的教学:“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发现函数的影子。函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诸如哪种方案更好的问题,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水壶的表面曲线就是一种函数、月球的运动也是一种函数。”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能够构建起对函数概念朦胧的认识,这种带着疑问的状态能够更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方法引导
互动式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讲,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如果单刀直入引入自学学习环节,显然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进入学生自学环节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充分而有效的知识学习方法的引导。在进行方法引导之前,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对话、沟通,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引导策略。在方法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列出课程内容的重要提纲,这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现状,能够帮助他们把握课程主要内容,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强化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思维加工的乐趣,改善知识体系构建的效果。
(三)互动讨论
互动讨论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强调教与学的过程,而生生互动则更多的展示了思维活动、知识内化的过程。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处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与老师进行交流的愿望。在中职数学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接受对方的反馈信息,能够给不同层次学生提升自己的机会,同时有助于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提高教学效果。生生互动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基础上进行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在每个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适当提供解题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纪律管理,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实践证明,良好的小组讨论活动不仅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团队合作意识的精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改革;现状;对策
0 引言
就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学的整体水平来看,仍处于不断的摸索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强的网球运动员,真正将高效体育教育网球专业打造成为培养网球人才的核心平台与集中营。这就需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制定出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对策,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学水平的提升。
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解析
1.1 教学理念方面
对于一个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来说,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功底,同时也要掌握全面的动作技能,以网球理论基础作为学习与提升动作技能的根基,才能够促进网球运动员综合网球技能的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网球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更加侧重于网球运动员各项动作技术的教学,而忽视理论基础对网球运动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不仅缺乏强硬的理论基础作为学习支撑,更是无法全面的掌握好各项技能,产生一种“无本之木”的现象,这些网球运动员一旦遇到各项基础知识与动作技术都比较扎实的高水平运动员,必然会一败涂地。
1.2 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的课程教学,多数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变换练习法、重复练习法、讲解与示范法等几种,基本无创新可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时代对网球专业人才的要求。虽然在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多种新的网球教学方法,例如循环练习法、预防与纠正法和比赛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但是这些新方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却很少被应用,一方面限制了网球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我国高校网球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突破。
1.3 教学基础设施方面
高校网球专业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资队伍的人员配备,另一方面是教学设备的应用。以下将分别对两方面的现状进行介绍。
1.3.1 师资队伍方面
在整个网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网球专业来看,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进行网球教学。从教师的年龄划分来看,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这些教师虽然活力充足,但教学经验却相对薄弱;从教师的学历水平来看,本科专业毕业的教师居多,拥有研究生、博硕学位的教师相对较少。这种师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球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
1.3.2 教学设备方面
网球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教材、场地、器材等,这些教学设备的质量和先进性是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材,并且场地条件较差,甚至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网球教学场地,在教学器材方面也比较落后,缺乏与专业教学配套的器材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整体的教学水平受到了限制。
2 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教学改革中产生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理论基础与动作技能并重
对于一个专业的网球运动员来说,不论其动作技能水平达到了何种程度,都是建立在网球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的,只有理论基础知识与动作技能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称得上合格的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因此,高校网球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重视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从理论基础教学抓起,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培养出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网球专业人才。
2.2 创新方法,紧跟教学方法前沿
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动作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效果的方面之一,教学方法的陈旧,是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网球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紧跟时代前沿,引入能够适应新时期教学目标的新方法,并根据当代学生对网球教学的需要来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方法始终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之下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专业网球人才。
2.3 提高重视,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完善高校网球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该大力引进专业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网球教师,在招聘教师的环节上做好质量把关,提高门槛,招聘学历水平较高的网球专业教师,严格避免达不到素质与技能水平要求的网球教师融入高校网球师资队伍中,围绕中青年网球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改革,为高校网球专业教学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动力。另外,高校还应该积极组织网球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多听学术报告和讲座,到更高水平的网球院校进造学习,随时了解最新的网球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充实自身的网球理论基础与教学水平。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教学设备的更新力度,筹措资金,对网球教材、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先进的基础设施,使学生始终能够保持对网球学习的积极性,并满足其学习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高校还应该积极的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高校体育教育网球教学改革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3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各高校应该针对当前网球专业的实际现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转变观念,理论基础与动作技能并重、创新方法,紧跟教学方法前沿,以及提高重视,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的对策,以期能够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传同.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学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李忠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课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2(11):98-99.
[3]周亚民.上海市部分高校网球课程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