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1 16:22: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问题

1.园林绿化管理的现实重要性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阶段中,日益频发的雾霾、环境污染现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为打造节能环保城市,通过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净化、美化环境等功能。一些乔灌木则可吸收反射噪声,密集度较高的林木可达到更好地减缓噪音传播辐射的效果,水生植物可吸附污水中的高毒害物质,如芦苇可吸收酚类物质,去除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同时园林树木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可与周围的环境、建筑、城市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塑造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

2.园林绿化管理包含的问题

我国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例如,欠缺持久性规划,相应的理论指导不足,使得绿化项目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为改变这一现状应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依照整体用地的特征做进一步规定。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管理中绿地率总量仍旧不足,无法体现更丰富的层次感,且品种、布局欠缺合理科学性,导致取得的效益难与现有投入达到有效平衡。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也面临淡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困境。

3.园林绿化管理有效策略

3.1应用现代化园林绿化管理方式

为赢得更大的管理效益,可采用现代化的园林绿化管理方式,采取专家咨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实践工作效率,预防传统工作模式弊端。近几年,我国各类大型、重型城市逐步采用专家咨询方式从事园林绿化管理,收效较为明显。还可通过多环节决策管理,实施动态化的监督控制,以处理各个阶段有关的决策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处理效果。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任务量大,涉及到较多复杂的工序环节,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为此,采用上述多措并举的方式,则可有效地缩减困难,使得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得到合理的简化。

3.2优化园林绿化项目规划管理

园林绿化项目做好科学的管理规划十分重要,应看重实用性、合理性、环保性、节能性。应依照当前区域特点、资源状况,促进规划管理工作由大中型城市的中心空间向周边地段延伸。另外,可创建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系统,在规划阶段中注重绿地应有的生态效应,尽量保存好典型系统与珍惜品种的繁衍生息场所,以维护物种多样性,创建形成生态环保、和谐自然的景观系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真正的返璞归真。近几年,湖州在围绕打造“最美、最洁、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就有一些成功典范,彰显了地方的生态文化特色;实践工作中还应预防过于单一的种植模式,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呈现出绿色沙漠的不良问题。通过完善绿地空间环境的合理布局,促进园林绿化发挥其美化功能,营造出符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完美空间。

3.3完善法制建设,强化监督考核

园林绿化管理理念的形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绿化管理工作认识,重视各项环节,进一步优化法律制度建设,出台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得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始终对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为此园林绿化管理更应持续强化,才能提升大众日常生活品质和生态绿色资源应用效率。相关单位应引起足够重视,严于律己、系统规划,杜绝非法侵占绿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对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监督考核,政府单位、林业部门、乡镇林业站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定相关奖惩激励制度,引入考核管理机制,以绿化生产绩效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以提升员工从事园林绿化管理积极性为重要抓手。同时,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一系列政策,聘请经验丰富的生产管理人员传授给新进员工更多的经验,使他们快速地逾越困难,提升工作效率,并共同为推动城市绿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而贡献力量。

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山区;环境影响;设计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区公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产生了较大困扰,比如公路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生态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将持续破坏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以及沿线景观环境的破坏引起了国家以及公路建设者的高度重视。线形与环境协调设计是解决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根源所在,山区高速公路线形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从道路规划之初对道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防,这对保护我国山区脆弱生态环境、提升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推进公路行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把环境保护科学融入到山区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使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山区公路设计当中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1 山区高速公路修建的特点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公路布置主要依地形、地质、水文、生态等自然条件为基础,路线控制点较为分散。无论进行公路选线还是进行工程施工,山区公路往往受地形限制较大,回旋余地较小,我国山区公路普遍存在弯道多,坡度大及坡道长等特点,连续弯道路段的有效行车视距短,转弯半径不足,容易发生追尾或撞击等交通事故在水平曲线和纵向曲线交汇的路段,下雨时容易积水,出现“水滑”现象。山区公路复杂的路线走向通常伴随着大面积的高填深挖和山体原有植被的破坏。山^公路绵延不断的曲线和高填深挖情况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时破坏了许多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公路设计多重视高标准的线形指标,忽略了环境问题,环保、绿化工程缺乏设计。随着我国山区新建公路和改建公路覆盖区域的大幅增加,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酿成极大的生态破坏。采取主动预防的态度、合理的选线可以降低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公路建设项目的选线是公路建设之初一项重要的决策工作。在考虑安全的基础上,从可持续角度考虑,采用何种技术使路线空间位置与环境影响问题相结合,以环保和安全兼顾的思想择优选择方案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2 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1 对水文地质方面的影响

公路建设会改变地表径流的固有态势而造成冲、淤、涝、渍等局部影响。高路堤阻隔地面径流,改变径流方向。路堑边坡会导致路基边缘以及开挖的边坡渗水,最终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萎缩或枯死,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产生滑坡现象,进而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景观。高速公路施工中,不可免地使用大型机械,对土地进行挖掘,破坏当地植被,进而影响当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导致夏季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物群落会因为用地性质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当地生物必然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大而选择迁徙,当地生物圈受到影响,生态环境被间接人为改变。由于山区公路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得这些区域内的生物及自然生境消失,同时还会影响到该区域内的其他生物资源的存在,从而造成生物资源的减少。同时在取土场、堆料坪和采石场等地方,因为施工的需要,这些区域内的植物资源将会被破坏,生活在该区域内的生物死亡或者迁移,影响了该区域的生物资源。

3 山区公路的线路时的环境保护对策

3.1 山区选线的原则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山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基本的山区公路选线原则,探索实现协调发展的方法和对策,提出环保选线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山区公路设计时一定要将对环境的保护作为一条根本原则,深入到线路选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很大,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公路线形、结构物的造型设计等除具备应有的功能作用外还应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空间。把握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思想,充分顺应山区的地形、地貌,保证山体稳定,避免大填大挖,采用整体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相结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2 山区公路时的设计要点

公路设计应尽可能保护现有的景观,少破坏公路周围的自然景观,通过人工构造物和植被构造路线周边的新景观。靠近水域的公路应注意保留沿岸的绿化,这样有利于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降低噪声,使其与水域有适当的空间。选线时争取保存现有植被,分析公路沿线现有的植被保留和利用的可能性。景观绿化应配合自然环境,体现自然植物生长特性。绿化主体以自然的山野景观为主,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与林木的组合形成层次变化。植物品种的搭配以模拟自然为主。同时,结合该地段的地形、土壤、水体、气候等环境特点来规划景观,兼顾景观多样性的保护。为减少弃方,路线平、纵面设计中,结合构造物布设,尽量避免深挖段落及路堑高边坡,路基断面设计中,结合沿线具体地形、地质情况,选择稳定、经济合理的断面形式及边坡坡率,尽量减少挖方量。

4 结语

高速公路地处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与环境发生冲突和矛盾,如何让高速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如何将这一人工构造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山区公路建设具有特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设计山区公路时,应结合公路和地区各方面条件。公路路线设计是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控制公路环境变化的关键问题。解决选线中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不利的影响,最大限度处理公路沿线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大气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公路实用性和安全性。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应重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进行勘测,以及环境保护,在施工前充实准备好具体相应的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钱国超等.高速公路环境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2] 蔡秀斌,吕宏韬,鲁静.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8):228-229.

篇(3)

关键词 环境保护验收;环保检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24-01

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不仅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落实“三同时”环境管理制度的必要措施。其中,现场检查是环保验收的首要步骤,是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生产工序、生产设备、配套工程的勘查,现场环保检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验收监测工作能否全面反应出验收项目环保工作的情况[1]。现场环保检查是在认真研究环评及批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各项环保检查,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给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比较全面的验收依据,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工艺流程的检查

根据环评中针对项目生产流程、排污情况、生产原料、生产工艺的介绍,主要检查项目的生产原料的种类和数量、生产设备的数量和型号、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工艺流程和生产工艺等的实际生产情况是否与环评中预测的情况相符。如有变更,应让企业提供完整资料或证明材料,并详细记录在验收报告中的环保检查部分中,并对预测情况和实际情况做出比对和说明。特别是建设项目中有重污染的生产废水排放的情况下,要注意整个项目废水的管网布设规划、防渗防漏处理情况、最终排放去向等。要检查废水的集水井、化粪池、处理池等存水设施的运行情况,有必要的情况下,要勘察建设项目周边地下水水文、井的分布及位置等,做好检查建设项目排水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为监测工作做好准备[2-3]。

2 配套工程的检查

对建设项目的配套工程的环保检查,能够反映出建设项目的部分排污状况。检查主要核实生产能耗年用量(建设项目用水量、耗电量、年用煤量等)及来源、项目供暖情况、生产人员数量、工作制、食堂情况等,进一步确定项目验收的范围。在检查项目能耗时,既要检查企业提供的数据和说明,又要核实台账、账单等。例如:建设项目的年用水量,由于环评中的用水量是预测出的结果,而建设项目在实际生产中,不一定有环评中预测的使用量。这时就需要建设项目提供说明及数据,而最准确的依据是建设项目水费的发票。很多情况下必要的票据,是环保检查不可缺少的依据。

3 污染因子、污染节点的检查

根据环评及项目实际的生产工艺,从原料开始,逐项检查建设项目生产的流程、工艺、直至成品出库,检查每道工序产生的污染因子,核对每个产生污染的工序。明确项目产生污染物的类型、种类。为制定验收监测方案做准备。在明确污染物类型和种类后,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确定污染物监测点位,以及监测点位是否规范。建设项目产生和使用的试剂等,要逐一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核对,检查生产、储存过程中,是否有危险废物的产生,及时备案,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置管理工作[4]。

4 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检查

项目试生产阶段,主要检查生产过程中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报,环境保护设备是否设置并运行。重点检查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按照设计计划建设;建设项目为新建还是改扩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是否需要“以新带老”;生产工艺中产污环节产生污染因子的排放方式,以及是否有治理措施;核对环评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及批复是否全部落实,是否有变更。

5 项目周边环境情况的检查

检查建设项目周边情况时,重点关注环境敏感点。了解项目周边居民区、以及其他企业和道路等污染源对监测项目的影响。此外,检查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及紧邻项目的情况也很重要。最后,项目在试生产过程中是否发生扰民或者是污染事件,也是环保检查的一部分。对于已经发生过污染事故的项目,还需对事故污染物的类型及性质,项目是否建立相应的应急体系、应急设备和人员等进行重点检查[5-6]。

6 环境生态恢复调查类的检查

有些项目既是工业类型污染项目又是生态类项目,现场进行检查时,应该进行生态恢复的相关调查,重点关注生态恢复工程、绿化工程和边坡防护工程等收购按照环评及其批复的要求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恢复。此外,生态类项目通常有一个漫长的恢复期,验收监测期间,并不一定是生态恢复最佳的时间段。现场检查过程中,要明确后续生态恢复负责单位或人,说明最后生态恢复的情况。生态类项目的环保检查中,还应该包括对项目周边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7 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情况的检查

有的项目可能存在潜在突发性污染事故,针对这类项目,应了解可能发生事故污染物的性质、影响、危害,相关的应急人员、制度、设备的准备和运行情况,是否进行过针对污染物事故的应急演练。对于事故池、排水管道等应急构筑物,需在查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的同时,实地检查相关的构筑物。

8 有关环境保护档案的检查

作为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项环保制度落实和执行的凭证和记录,环保保护档案的保存、整理和归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执行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连续性。检查的环境保护档案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建设项目环评批复、环境管理人员、环境应急预案、应急设备档案、危险废物进出台账、废水清运台账、固废清运台账、建设项目总投资、环保投资概算等。

9 参考文献

[1] 刘方,敬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中的环保检查[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1):10-11.

[2] 王曦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J].绿色科技,2011(9):141-142.

[3] 赵华山,兰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3(4):121-122.

[4] 牛昌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工作程序和问题思考[J].北方环境,2013(6):163-165.

篇(4)

1 环保档案的内容以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环保档案的内容

环保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音像、图片、电子文档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1]。

1.2 环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环保档案管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对环境保护工作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立卷归档和检索利用的一系列工作。环保档案管理的对象是环境保护文件资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载体。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经过收集、加工和传递,以环保档案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保存,是有价值的环保信息资源,是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环境保护目标控制的客?^依据。另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归类,形成环保档案库。当工作需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完整资料,迅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 环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工作不充分

目前,环保单位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场地受限、资金分配差异、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导致各环保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进而使得档案资料分散,信息不全。

2.2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环保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中,尤其在基层环保部门,却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尤其是档案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当前信息化时代,专业的档案人员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管理业务,还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技术,使用计算机管理环保档案,这给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

2.3 环保档案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环保档案具有信息来源太多、信息量巨大、信息累成复杂等特点,信息管理难度大,因而对信息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健全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使的档案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方法还是在档案文件的分类、编码、处理流程、归档等方面都缺乏依据。另外,由于靠层层上报汇总,缺乏管理,造成资料分散、信息不全,不能及时转化为决策依据,大大降低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3 完善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提高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认识

首先,分管档案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有足够的认识,要为实现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投入一定经费,配备档案现代化管理所需设备。其次,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传统保守的习惯,破除应用现代化管理的畏难情绪,要有实现环保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思路,加强相应的业务学习,对传统档案管理进行革新和完善。

3.2 建立现代化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进展的必定走势和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的制定和实施,必将给档案工作带来长足的进展和巨大的变革,因此,要加速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组织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颁发的《中国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规范》、《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为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科学地管理环境保护档案、统一环境保护档案分类检索、实现环境保护档案的分类检索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其分为九大类,作为统一的微机信息管理分类标识,符合环境管理职能和环保档案的特点[2]。运用《环保档案分类表》(简称)分类类目标识,我们必须熟悉并了解环保档案分类表分类类目标识所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做到信息分类符合环境管理职能,保持各种信息的有机联系,便于微机信息管理。

3.3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现在社会上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现代管理人才,档案工作更如此,尤其是缺乏既懂微机技术又有档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有的单位虽配备了微机等现代化设备,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结果微机仅起到条目输入、统计等简单功能,极个别的还使其常年闲置,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在档案工作标准化、现代化中应有的全部功能,因人才缺乏而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开展,所以环保档案要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否则环保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就能难以实现,这是前提条件。实现环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相应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至少要做好 3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对环保科技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的掌握,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环保科技文献编撰难以开展;二是掌握相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是由当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向统一和现代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分化的现实决定的;三是掌握计算机、微缩、复印、网络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

3.4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物质基础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设备的购置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中,需不断加大档案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选择比较好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使用效率。全国己开发了几十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档案管理实用系统软件,由于开发历史相对较短,缺乏统一管理,在设计方面有着诸多不足。如设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及设计语言不相同,造成软件开发出来之后兼容性差,难以实现各档案馆(室)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科技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并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没有一家能形成规模打开市场,行销各地。因此,选择使用相对较先进,适合自身使用的软件至为关键。

篇(5)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西隆安

中图分类号X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67-02

隆安县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市西南,全县农业人口占80%以上。农民以香蕉等作物种植收入为主要收入,是典型的农业县。长期以来由于存在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隆安县农业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影响农村、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通过分析隆安县的农村环保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综合治理对策,保护和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隆安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1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1.1农业环境评价和产地认定工作

近年来,隆安县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质量现状得到初步好转。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通过农业环境生产基地无公害认定面积9 874.5 hm2,从产地源头有效控制了农业投入品对生产环境的污染。

1.2入侵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2005年以来,隆安县对全县的红火蚁、非洲大蜗牛、蔗蝙蛾、紫茎泽兰等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全面普查,初步确认隆安县没有发现红火蚁、蔗蝙蛾等疫情。同时,隆安县还宣传发动群众对右江沿岸滋生的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等采取人工清除、喷施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的方法进行灭除,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紫茎泽兰的扩大蔓延。

1.3农业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切实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管理是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2008年完成了隆安县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以及2008―2010年度普查数据更新工作。2007年以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赋予的职责,隆安县切实加大了农业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定位监控点的建设。由国家农业部布点,在那桐工区化工厂周边设立农产品安全监测点,开展厂区周边土壤、水样和农产品的污染监测;另一方面认真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2005―2009年全县共查处农业污染事故36起。

1.4加大先进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农作物专用配方肥使用。二是加大有机肥使用比例。重点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恢复和发展冬绿肥生产、积造农家肥等。三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改进施肥方法,掌握适时的施肥适期,使有机肥的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1.5推广绿色植保新技术,推动隆安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日益重视,2003年地方和国家相继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绿色环保植保势在必行,为隆安县推广频振诱控技术、生态粘虫板诱杀技术、性信息诱杀技术(即“三诱”技术)等绿色植保技术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2004年隆安县植保部门开始引进频振式杀虫灯,挂灯区每年可节省防治费用652.8元/hm2。截至2009年,全县采用“猪―沼―果―灯―鱼”等模式,推广安装杀虫灯1 800多台、黄板5万张、性诱捕器达3.5万个,“三诱”诱杀技术大面积推广,隆安县农药使用强度逐年递减,降低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大提高。2005―2008年全年超标率分别为2.22%、1.15%、0.18%、0.12%,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递减。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底,全县共抽检农产品样品43 125个,经检测,农药残留超标302个,平均合格率99.30%,超标率仅0.70%,远低于全国平均超标率,达到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为隆安县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促进了隆安县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发展。截至2009年,隆安无公害农产品上市11.63万t,产值超过1亿元。从2003年开始,隆安县用5~6年时间完成了“三诱”技术从试验示范到实际生产大面积应用的发展跨越,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业环保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

2009年隆安县农业生产总共施用氮肥(100%纯量,下同)12 919 t(氮),磷肥4 029 t(五氧化二磷),钾肥11 293 t(氧化钾),农药180 t(100%纯量),平均施用农药1.08 kg/hm2、化肥(氮磷钾)47.07 kg/hm2,分别是1995年施用量的1.5、1.2倍。由于安全用药、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不高,喷洒的农药实际附着于作物上的仅30%,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5%左右,其余未被利用的化肥与农药以不同途径分散于环境介质中,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

2.2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

2009年隆安县农膜使用量为140.18 t,残留量为81.72 t,年残留率达58.29%,也就是说有超过1/2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由于农膜材料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长期残存,覆膜5 年的农田平均农膜残留量可达12.3 kg/hm2。而残膜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隐患。

2.3秸秆及农作物副产品综合利用乏力

2009年,隆安县秸秆资源总量达到8.73万t,其中42.75%的玉米、水稻秸秆还田,36.34%的秸秆用作畜牧饲料和农用堆肥。由于综合利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目前约有20%的秸秆和10万t木薯秆(非作物秸秆)尚未很好地利用,被弃或者直接露天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到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的正常运行,同时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卫生。

2.4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

隆安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因人口居住分散,与集镇居民区相比,村屯缺乏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的处理存在盲区,其通常被随意抛在道路、河流、农田附近,严重污染农村水源和土地。

3农业环境面源污染原因

一是各部门尚未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未把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无法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不足。二是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针对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农业环保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三是占主体地位的仍是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和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问题。四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无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复杂性、系统性以及投入不足等困难,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五是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农业标准化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亟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健全。六是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农民还普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4加强农业环保的对策

4.1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大力推进“生态隆安”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这同时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复杂性,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观点,将其真正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1]。

4.2广泛宣传教育,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

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尽快完善县乡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2]。

4.3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沃土工程”。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靠科技进步,防治农药、化肥污染。严格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加快推广高抗病虫害品种、生物防治、性信息引诱器、防虫网和频振式杀虫灯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以及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

4.4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

为保证有人执法、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应当做好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目标,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通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等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行集中治污。建立农药、化肥等农产品市场准入、化学投入品和安全追溯制度,充分借鉴和大胆吸收发达国家在防止农药、化肥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3-4]。

5参考文献

[1] 史建霞.农业环境污染及污染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3):70.

[2] 王农.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继承发展与创新[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3):20-22.

篇(6)

关键词:餐厨废弃物;黑水虻;综合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未经处理的垃圾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中包括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与水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等。垃圾处理行业是固废处理行业的一个子行业,从大类上属于环保行业。2015年7月30日,笔者随团来到西安洁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及当前我国餐厨废弃物处理回收现状。

一、洁姆环保公司发展概况

西安洁姆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西安市高新区创业园内,企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实现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一家获得西安高新区创业园政策扶持的高科技环保企业。公司的核心理念是遵循自然法则,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以追求人类更好的发展为企业使命。

二、洁姆环保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

餐厨废弃物生态化处理系统――利用微生物与生物昆虫独特的生物特征,在风量、湿度、温度、光照、保持在其最佳环境状态下,独特的微生物与生物昆虫以比自然分解快几万倍的速度快速安全分解餐厨废弃物,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该系统利用独特的生物昆虫转化技术将餐厨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蛋白,“变废为宝”将垃圾资源化。

(一)餐厨废弃物分拣系统。洁姆环保在餐厅与工厂之间加入中转站的设计,目的是使餐厨废弃物在进入工厂之前进行干湿分离、油水分离的作业,保证了工厂干物质的回收节约了运输成本。洁姆环保在本地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在划分好的区域内规划中转站,让中转站在规划区域内进行放射性回收,让回收作业更具目标性且效率大大提高。

(二)餐厨废弃物除臭系统。洁姆环保设计的餐厨废弃物除臭系统是以乳酸菌发酵技术为核心,具有发酵除臭、厌氧杀菌、适合长期保存、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及自主研发等特点。技术的核心乳酸菌,是一种存在于人类和动植物体内的有益菌。乳酸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源乳酸菌,一类是植物源乳酸菌。因为动物园取自动物,因菌种常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其生物功效也较不稳定,且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而洁姆自行提取采用的植物源乳酸菌比动物源乳酸菌种状态稳定,更具有活力,从而可以发挥其强大而稳定的生物功效。

(三)餐厨废弃物生物转化系统。洁姆餐厨废弃物独有的处理工艺,亮斑扁角牛虻(武汉品系)自动化立体养殖系统,根据水虻幼虫生产特性定制出独有的养殖方案,自动化立体式喂养,日平均处理量可达到200吨/天。

回收车将餐厨废弃物导入垃圾分选一体机,通过垃圾分选一体机实现对餐厨废弃物中有机质的有效提取后经过传送装置送入存储发酵系统中利用乳酸菌进行除臭、无氧发酵等工序。经过除臭发酵后的有机质通过泵食车注入自动喂食系统,自动喂食机将分批次定量对亮斑扁角水虻进行自动化喂养。餐厨废弃物生态处理厂利用昆虫来处理食物垃圾与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是把昆虫(亮斑扁角水虻)的独特的生物特性(低成本、高效率和自然环保的特点)与工业化生产的方式(规模化、标准化、持续化)相结合,使其在人工提供的模拟自然最佳生存的环境中,连续不断的呈现几何方式繁殖。将食物垃圾作为昆虫的饲料来饲养昆虫,最终将食物垃圾转化为昆虫蛋白。

三、目前餐厨废弃物的处理难点

(一)餐厨废弃物的特点决定了难处理。餐厨废弃物具有水、盐有机质含量都高的特点,同时由于直接来自于各地的厨房,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性不利于处理。而餐厨废弃物上述的特点,导致了塔极其容易腐败变臭,滋生有害细菌与生物。在运输处理的过程中,泄露出的废水、废气、废固都会污染空气、土壤和水域。

(二)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管理瓶颈。在调研过程中,各方专家也提出了现在餐厨废弃物处理管理方面的几点瓶颈。一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无法实现对餐厨废弃物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二是关于餐厨废弃物的危害和资源化教育不到位,公众意识不高,有待普及,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着直接喂养牲畜的处理方式,存在隐患;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并没有专业从事餐厨废弃物处理的公共设施或是企业,需要由政府扶植餐厨废弃物示范性企业。

(三)餐厨废弃物处理的技术难题。在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方面,也有几个难题有待攻破。一是现有技术的资源化水平较低,对废弃物处理不彻底,同时工人的工作环境较恶劣;二是通过这些技术处理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并不高,产品销售困难,企业没有经济效益无法生存。

四、对餐厨废弃物处理行业目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管理瓶颈对策――完善体系管理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了实现对餐厨废弃物处理在管理上的高效,可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增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环保意识;二是政府引导,对于餐厨废弃物处理企业在回收和产品销售环节提供政策优惠;三是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四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这其中的作用,形成企业良性竞争,将非法回收驱逐出去。

(二)技术瓶颈的对策――综合利用已有技术及开发新技术。餐厨废弃物成分复杂,仅使用一种处理技术恐难以实现很好的处理,所以综合运用各项已有的处理技术,对餐厨废弃物进行分离归类处理,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国内餐厨废弃物处理的“宁波模式”就是高效利用各项技术的典型代表,可供学习参考。但是综合处理的规模,决定了中小投资者很难从事这一行业。现有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复杂性和低经济价值使得小投资者及普通民众难以从事该行业而获利。所以对于小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更高效更完善的新技术。

五、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资源的消耗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消费,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对于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处理。而处理好城市餐厨废弃物,又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像洁姆环保这样具有先进技术,又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企业,就有推广学习的必要。只有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存完好,才能实现人类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新军,张敏,余俊锋,张古忍.中国餐厨垃圾处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生态学报,2012,14:4575-4584.

[2] 熊婷,霍文冕,窦立宝,高洋,陈瑾.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必要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02:148-152+190.

[3] 姜虎,李文哲,刘建禹,黄宇.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06:27-31.

[4] 刘健.餐厨垃圾的处理领域技术发展现状浅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8:84+87.

[5] 李佳荫,强雪锋,史珂,葛秋庆,李曦婷,侯晓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末端环节的局限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105.

篇(7)

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环境资源惯用粗放式、掠夺式的手段进行开采,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就、及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各国都采取了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举措,和绿色运动正朝着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理念一致的方向运行,与绿色浪潮相关的会计——环境会计也已成为会计学界关注的焦点。

视点之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各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及任何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会计作为人类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活动,必须从人类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大视角出发,而不能将经济活动仅仅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会计核算要更多更切合实际地考虑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

1.自然环境为生产经营提供原材料,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实际上,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其初始形态皆源于自然。自然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生产经营的对象,从而影响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典型的依靠自然资源建立其经济结构以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生存的区域通过、战争等方式,由国家政府已基本固定下来,有了疆域领土的概念,因而一国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和会计发展水平。如为农业国家,则农业会计得以发展;如是工业发达国家,则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会计有较高的水平。经济发达,则经济业务种类多,数量大,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强,从而促进会计发展,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自然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广泛利用,加之人口的激增,需求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显得不足,由此导致人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讲求经济效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会计作为衡量经济效果的手段,反映资源配置结果的工具,对资源的核算和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运而生,并具有广泛的施展空间。

4.自然环境的变迁,引起会计与实务的变化。自然环境的状况,会影响企业存货的保存、设备的物理性能、生产资料的自然损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会计上得到反映。此外,由于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相应地提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而新的会计分支——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环境会计得以重视和展开。

视点之二: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问题我国会计界对有关环境会计的术语有三种说法:“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环保会计”。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恰当?从专业术语的、严谨上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一说较为贴切,而像“绿色会计”、“环保会计”之类的称谓欠妥。下面就三种说法作一些比较,以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正名。

1.环境和环境会计。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包括自然人和像企业这样的法人,既从自然环境中受益,又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作用于或者说影响着环境。我们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的,因而考虑的只能是企业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至少是不损坏环境或对环境污染予以治理从而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即环境保护。企业会计如果要考虑企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话,它就必然会涉及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按照《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我们使用“环境会计”一词能够全面和完整地包括这一新兴会计分支的全部对象,较之后面两种说法显然更科学。

2.绿色和绿色会计。绿色本来表达的是一种颜色,也许是优美的环境总是与绿色相联系,因而人们偏爱绿色并愿意将其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的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诸如绿色主义、绿色浪潮、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形容式的说法。《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也收录了绿色会计的词条,认为绿色会计是“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可见用“绿色会计”替代“环境会计”的说法是不妥的,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3.环保和环保会计。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精神,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防治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但是,包括企业在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环境保护也有环境污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单单是了解其对环境有益的贡献,也要了解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会计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影响的考察与揭示自然要包括这两个方面,否则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就令人怀疑,从而导致信息是无用的。因此,只建立考察环境保护问题的环境保护会计或者以环境保护会计指代同时考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环境会计都是不合理的。“环境保护会计”与“环境会计”两者是不能通用的。

视点之三:环境会计的特征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面临着许多创新问题,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的一些特征。

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破坏生态资源;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江河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摘要:本文从环境的中,归纳了会计与环境、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环境会计的特征、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环境会计三项指标的确定等若干有关环境会计的新视点,展示了环境会计广阔的前景。

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环境资源惯用粗放式、掠夺式的手段进行开采,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就、及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各国都采取了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举措,和绿色运动正朝着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理念一致的方向运行,与绿色浪潮相关的会计——环境会计也已成为会计学界关注的焦点。

视点之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各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及任何人类活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会计作为人类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活动,必须从人类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大视角出发,而不能将经济活动仅仅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会计核算要更多更切合实际地考虑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

1.自然环境为生产经营提供原材料,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实际上,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其初始形态皆源于自然。自然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生产经营的对象,从而影响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典型的依靠自然资源建立其经济结构以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与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生存的区域通过、战争等方式,由国家政府已基本固定下来,有了疆域领土的概念,因而一国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厚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和会计发展水平。如为农业国家,则农业会计得以发展;如是工业发达国家,则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会计有较高的水平。经济发达,则经济业务种类多,数量大,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强,从而促进会计发展,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自然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广泛利用,加之人口的激增,需求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益显得不足,由此导致人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讲求经济效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会计作为衡量经济效果的手段,反映资源配置结果的工具,对资源的核算和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本、管理会计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运而生,并具有广泛的施展空间。

4.自然环境的变迁,引起会计与实务的变化。自然环境的状况,会影响企业存货的保存、设备的物理性能、生产资料的自然损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会计上得到反映。此外,由于企业生产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相应地提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而新的会计分支——社会责任会计出现,环境会计得以重视和展开。

视点之二:环境会计命名的选择问题我国会计界对有关环境会计的术语有三种说法:“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环保会计”。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恰当?从专业术语的、严谨上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一说较为贴切,而像“绿色会计”、“环保会计”之类的称谓欠妥。下面就三种说法作一些比较,以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正名。

1.环境和环境会计。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包括自然人和像企业这样的法人,既从自然环境中受益,又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作用于或者说影响着环境。我们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的,因而考虑的只能是企业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至少是不损坏环境或对环境污染予以治理从而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即环境保护。企业会计如果要考虑企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话,它就必然会涉及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按照《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我们使用“环境会计”一词能够全面和完整地包括这一新兴会计分支的全部对象,较之后面两种说法显然更科学。

2.绿色和绿色会计。绿色本来表达的是一种颜色,也许是优美的环境总是与绿色相联系,因而人们偏爱绿色并愿意将其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的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诸如绿色主义、绿色浪潮、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形容式的说法。《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也收录了绿色会计的词条,认为绿色会计是“在为了交易和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情况的管理活动。”可见用“绿色会计”替代“环境会计”的说法是不妥的,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3.环保和环保会计。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精神,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防治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但是,包括企业在内的自然人和法人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环境保护也有环境污染。人们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单单是了解其对环境有益的贡献,也要了解它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会计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影响的考察与揭示自然要包括这两个方面,否则信息的内容和质量就令人怀疑,从而导致信息是无用的。因此,只建立考察环境保护问题的环境保护会计或者以环境保护会计指代同时考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环境会计都是不合理的。“环境保护会计”与“环境会计”两者是不能通用的。

视点之三:环境会计的特征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面临着许多创新问题,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会计的一些特征。

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采、破坏生态资源;对已被过度耗费的存量资源要进行不断的补偿。有限性还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

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江河上游的森林状况影响下游的水流量、内蒙的草场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尘暴等,使对生态资源开采的影响、生态成本的补偿、生态收益的确认都大大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从而使环境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

3.效益相关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但由于其生态效益与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的普遍联系性和不可剥离性,从而导致虽认识到它的存在却很难单独确切地计量它,因而其生态收益不能靠单个市场交易确认,而要靠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通过大规模、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并通过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建立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会计持续运作模式。

4.复合计量。传统会计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一切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环境会计却不能只用货币作计量单位。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如: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等级;草场质量、水土涵养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充足度;沙尘暴强度、频率等,一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二是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在财政转移支付量上、对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上,却不能不用货币计量。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时进行转换。上述环境会计的四大特征,相互关联,形成体系。第一个为其奠定了存在基础,第二个界定其空间范围,第三个保证其持续运作,第四个指出其计量特征。

视点之四:建立环境会计的支持系统问题构建环境会计不仅具有来自于多方面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必须建立对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起着支撑或指导作用的运作体系。

1、建立起以生态资源、生态效益、生态成本及生态资源变动与经济效益变动相关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模型体系。鉴于资源循环过程的双重性,它应当包括资源生态循环效益考核和资源经济循环效益考核两大部分,必须设计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界定其基本构成要素,确定各因素数据资料的有效来源和确定考核的时间间隔等。如,一公顷一定品种、一定高度、一定直径、一定密度、一定年限的林地对水的涵养力、土的保持力、造氧度、对废气的吸纳力到底能值301多少价值;湖泊污染不仅有恢复其清洁的代价,而且有对居住地宜人环境被毁坏的代价等等。这些环境资源以及对其损害程度,如何转变成为反映企业盈亏的核算,需要靠生态科学家与会计学家、生态资源评估师、工程师协同解决。

2、建立起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作为环境会计的运行支持系统。环境资源是社会的公共品,理应由国家进行保护、维护。国家维护生态资源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一是对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而对于生态资源所在地农户则要为其创造新的生存手段,变靠开采资源谋生为靠建设生态谋生。

3、建立起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准则体系,以规范环境会计行为。实践已经表明,我国的会计和信息披露规则只能是由政府制定,在环境会计问题上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环境会计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得以推行,政府监管机构必须考虑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鉴于环境会计或有项目的多样性,建议制定单独的环境会计或有事项的具体准则;又鉴于环境问题财务影响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多样性,另外应制定一个专门解决环境问题财务影响的具体准则。

视点之五:环境会计三项指标确定方法问题

1、生态成本评估的“盘存计耗法”。先对某地、某一时点人们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下的生态资源存量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并作为该区域或流域的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同时记入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帐户;再对现已破坏的资源状况进行估价、确认其现存的存量价值,并记入该区域或流域现在拥有的生态资产和生态权益。将以上两者相减,其差额就是被破坏所损失的价值,这也正是应对其进行补偿重置成本补偿量价值。以此可以确定以多少财政转移支付来进行生态成本的补偿和以何种方式进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