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1 16:22: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把课内外阅读有意识、有系统地结合起来。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武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武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

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篇(2)

关键词:课内外衔接;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文也不过三百来篇,仅依靠课内的阅读,即使学得再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进行阅读,也离不开在课外的阅读积累,只有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不断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课内阅读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如何以课内课文为依托,架设课外阅读的桥梁,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寻找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在课内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

如,在教W《女娲补天》一课时,笔者在讲完课文后对课文里所讲的童话故事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借机带领学生阅读了《女娲造人》一文,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难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导致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不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对此,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广大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嫦娥》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2)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3)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表示疑问,并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借机引导学生阅读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在课内外阅读中不断进行阅读积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利用选读法来让学生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有关部分来进行阅读。利用略读法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全文要点,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和精彩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牢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阅读,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满足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如笔者建立了一个QQ群,让学生都加入,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们看到学习的成果,从而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内阅读的指导,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使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不断增加阅读积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重要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关于课外阅读曾经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是有缺陷的,其源泉应源于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把课外阅读列为主要内容之一,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书中多次谈到了阅读,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我国历史上一些文人也对阅读的价值给予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小学生发展个性

扩大孩子的课外阅读面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健康,阅读好的书刊、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人的素养和修养,开阔视野,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使人的心理品质比较健全。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阅读是一个充满了丰富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也能激发出创造潜能。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语文能力的提高更需要课外阅读的辅助。

四、课外阅读有利于各科的学习

篇(4)

而事实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天平上已经失衡了。课内阅读肩负着传授阅读知识、能力、方法的重任,我们老师必须遵循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更加严谨科学;我们的学生只注重课内的学习,而忽略了课外阅读和知识的积累,这样造成了知识视野的狭窄,语言表达的空洞以及构思的俗套等。他更直接地表现在习作成了老大难的问题,学生提笔忘词,犹如茶壶里煮饺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习作只有豆腐干大小的文字。老师一说学生似乎都明白了,可是叫他写下来就抓耳挠腮叫苦连天,握笔作杵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钧任翕张” 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另外课外阅读过程难以驾驭,效果难以估计,学生的阅读基础参差不齐,老师缺乏系统性的批阅和管理。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探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策略:

一、目标与原则,取法于课内 完善于课外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各有侧重,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就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从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挖掘教材资源优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于漪老师说“语文教材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沃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植物生长需要从土地汲取水分和养料,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语文教材。我们不可否认,课内阅读的篇目在选择上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可行性,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合理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更注重学生阅读的兴趣、感悟和鉴赏,给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子系统,他们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提供阅读技能;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将课内阅读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这个过程就像临习书法一样,启蒙在临摹,苦练在临摹;只有感悟技巧、章法后,才能得心应手的挥毫泼墨。“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基本的原则。

二、过程与策略:博采而乐学,厚积而薄发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我们老师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了事。初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问题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下铺垫;读书时要圈点批注,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熟悉的符号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以小组的形势互相讨论。

如谈心法。将自己阅读后的感想、体会写下来,与自己和别人回味、分享。

如改编法。在有一定阅读基础后,大胆对作品的一些情节进行改编。

如厚书薄读法。课外阅读要彻底跳出“篇篇精确分析,段段细读深究”的思维定势,“重点明确,收缩自如”,使课外阅读真正“轻松”起来。文章的精髓或抓人眼球的部分,就要讲究精细的、充分透彻的阅读,要读懂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仔细揣摩他们的本意和言外之意。略写的读个大概,不必过于在词句上拖泥带水;而文中不重要的部分可以一掠而过,甩到一边。

又如摘录法。读书时,引导学生用符号将自己感兴趣的词、句与其他内容分离开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与思考自己摘录的内容,从内容上对摘录的材料加以归类。比如将“悲伤”“忧伤”“哀痛”归为一类,他们都是表示哀伤的词语;有意识地将“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归为一类,他们都是表示时间的句子。在摘录时,让学生思考哪些词语值得摘录,共同讨论哪些摘录更为有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以运用所摘录的词句等。另外,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整理任务、检查与交流整理任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整理自己摘录的材料。

三、反馈与调控:完善机制,便于调控

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钧任翕张” 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课外阅读、积累光停留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老师不采取相应的反馈评价,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是名存实亡,如脱缰野马,隐患重重。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给予学生阅读和练习的机会。

1、给予学生讨论、欣赏摘录材料的机会。在班级内讨论和交流摘抄材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接触更多的好词佳句,可以深化学生对摘抄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励学生自觉摘录。

篇(5)

关键词:阅读引导;激发欲望;创设条件;方法;技巧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奉行着: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语文书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那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陈钟梁先生指出:“当前,国内中小学生的最大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这是影响终身发展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乐于读书

1.结合课内教学,指引学生课外阅读

我每学期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花瓣飘香》《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等课文前,我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课外读物;教学《渔夫的故事》时,介绍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教学王尔德的《普罗米修斯》后,推荐学生去读《希腊神话》等;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月光曲》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水浒传》(青少年版)《百科全书》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2.上好语文活动课,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

我每次在上语文活动课时,都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做准备。如,读书汇报、朗读竞赛、讲故事、演讲、手抄报展评、日记宣讲、作文竞赛、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课本剧表演、新闻会、主题班队会等。这些语文活动课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准备都要发动每个学生在课外进行。布置作业形式多样,如一张纸的正面为与课文教学要求相关的作业,反面则用规定栏目的方式完成课外语文学习任务。布置学生写日记,定期收学生的“读写日记”,并从鼓励出发。

二、教师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开拓他们的眼界

1.营造教室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室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本周读书交流话题,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争星活动。每周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评选出每周阅读星。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投入到读书中去,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也在读书中改掉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学生阅读

叶圣陶说:“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更能丰富阅读的内涵。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的目的,除了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以外,还应适当地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常规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构建班级图书角、故事会、新闻会、读书交流会、诗歌背诵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美文诵读、成语接龙、班级读书交流课、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中学生各显其能,自我表现,从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效果。

3.营造合作阅读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发挥其内部动力,才能开启学生心智,自主去阅读、去探究。

(1)在班级同学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一个共同的阅读氛围,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让阅读成为童年般的游戏生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例如,课前3~5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朗读。或小组合作读,或好伙伴合作读,或赛读……相信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学生,也会被感染,被熏陶。

(2)师生共读一本书。陶行知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并且看同样一本书,还经常利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探讨、交流。如,每年利用省、市、县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了共同话语,讨论得更加激烈,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师生情更深了。

三、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有所获,我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过或读过文章后,首先引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再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最后有感而发,写读后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本等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6)

关键词:选择书目;明确目标;反馈;课内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应该“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1]在《课标》中,语文课外阅读被提到了较高的高度,并且对学生一定时间内的阅读数量也做了明确规定。

吕叔湘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让学生喜欢语文,就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优秀作品的机会,接触优秀的语言主要是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2]语文学科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互沟通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内作品的兴趣以及感悟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如今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是十分饭郏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阅读数量少以及阅读品味低等问题,所以教师在这过程中就应该发挥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并且借鉴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具体方法,将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具体列举如下:

一、引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阅读的可选余地实在过于广阔,对学生来说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选择对自己有益、能够提升个人素养的优秀语言作品是较为困难却十分重要的。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需要选择”,而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阅读经验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去选择,老师在这个时候便可以帮助学生,《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具体推荐书目,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需要阅读的书目。

二、让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力是各种要素发展的共同要求,就是加强相应活动的‘有意性’,即在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像活动中有明确的任务,有完成的愿望和要求,人们思维的每一步骤都受思考者的目标所制约。”[3]加强活动的“有意性”,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或者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制定课外阅读目标应该注意不同的学生基础各有不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限定学生阅读书目的时间,以及阅读结束之后应该了解哪些问题。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告诉我们,教师明确教学要求,一旦被学生接受,就会在他的大脑皮层形成一种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活动的状态,这样,极容易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活动的状态,这样,极容易形成神经上的暂时联系,迅速接收信息,产生智慧。明确阅读目标使得学生有阅读的紧迫感,并且使得他们能够互相督促,完成目标。

三、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反馈

课外阅读应该有所反馈,反馈就是把系统中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返回到输入的部分。课外阅读的反馈就是将阅读目标、阅读书目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内容输送出去之后,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将结果返送回来。教师可以对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具体评价,起到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作用,也起到与学生有效沟通,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

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常见的有以下方式:1.可以给学生制定共同阅读目标,然后就某作品在班上举行读书研讨会,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对于所阅读文本也有较为深入的剖析;2.以黑板报、墙报的形式对于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展出,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一点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给老师,老师检查,并且给予恰当评价。

四、课外阅读应该和课内语文教学相联系

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其中一大特色便是课内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紧密相关,作文题目以及作文要求和学生近期所学作品有内容上的关联,如此便达到了以课内学习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以写作提升对课内作品的感悟。课外阅读是否可以和课内教学形成这样的双向促进的状态呢?教师在这一愿望的实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否在‘窥一斑’的基础上,激起学生‘知全豹’的欲望呢?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4]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与文本相关却又在文本之外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的时候,感悟其中的语言特点以及与水相关的环境描写后,由此可以引出与沈从文文风相近的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使得学生对这种语言方式有更好的体悟。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作用就是以课内带动学生对课外的探索,对相关文本产生兴趣,从而对文学阅读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活动是在哪些条件下和怎样的环境中进行的”[5]学校与社会所创造的读书环境是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发挥作用的基础。所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再加上老师的引导与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定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高岚.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提供接触优秀语言的机会[J].语文教学通讯,2017.2.

[3]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一、趣味阅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形成阅读兴趣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如痴如醉”,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引导和随时随地激发。因此,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以趣味阅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学生带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搭建阅读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基于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通过班级网页、个人阵地等网络平台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感受,互相推荐阅读篇目,让其读得更活、更深、更广。而在课内指导时,教师也肯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

如在课例中,教师的一句话:“勤动笔墨勤看书,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读书收获?说说你们小组的读书收获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沟通、实践的平台,使阅读课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2. 推荐阅读篇目,课内外相得益彰

阅读应该成为心智的重新组合,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展开的空间――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走进课外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先前的阅读所得,激发新的体悟,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如学生在学习了第七组“勤思考、爱动脑”专题的两则寓言故事后,学生对寓言非常有兴趣,教师趁势推荐了五篇寓言故事:《狼来了》、《农夫与鹰》、《专心致志》、《蜗牛的家》和《狐狸和葡萄》,供学生在课余进行阅读。这五篇寓言故事的推荐是立足于学生有了初步的寓言故事阅读方法:了解寓言内容,知道寓言道理基础上,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方法,迁移到其它寓言故事的阅读中去,继而为教师进行课外寓言故事,课内指导进行铺垫。由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二、专题阅读,习得方法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如识字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习得,如果仅靠教材的那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时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将专题阅读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课内的专题学习中,习得方法,在课外专题阅读中,运用方法,达到强化的目的。

1. 理解词语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常常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已学过的方法。如在《从走进寓言世界》一课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并归纳已学习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在学习故事内容过程中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词句,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去解决它?

生:我本来不懂“巴望”的意思,经过我回家细心查字典,终于明白了“巴望”意思。

师:你找到了一位永远陪伴你的老师,就是字典。真是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知道“枯死”是什么意思,但我学会了诗句 “一岁一枯荣”中,知道了“枯死”就是禾苗缺乏水分干枯而死了。

师:温故而知新,你通过以前的知识学会了新的词语,也是个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懂“揠苗助长”的“揠”字,后来我慢慢回想到“拔苗助长”这个词,就读懂了“揠”字的意思就是“拔”。

师:这个方法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用近义词替换词语,就能学会新词语了。

2. 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回顾教材中寓言,进行寓言学法迁移,将课内寓言与生活相联系,将寓言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实际生活事例中。这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的语文实践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中,巧妙地将寓言故事的阅读编成一首琅琅上口,易于记诵且学生易于在课外实践的小儿歌:

寓言小秘诀

抓住关键词句,明白前因后果,

懂得故事道理,善于实际运用。

阅读课应着眼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分享学生阅读的快乐,指导阅读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广泛自主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学习寓言的方法,进一步阅读课前推荐的五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智能读书。学生在课内对课前已读阅读材料进行二次信息获取,按照老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即学生在学法迁移后对文章进行再学习,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三、主题阅读,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