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理论
时间:2023-08-31 16:22: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杜威,是每位教师都不会陌生的一个名字。他所提出的教学理论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杜威整体的理念都看重学生的实践,这与当下的教育改革方向基本一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也将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总结自身教学与研究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反思自身教学,以杜威的四项重大理论作为依据,纠正现有教学中的错漏,努力为学生带来丰富灵活的实践教学。本文将浅谈杜威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在杜威的教育视角中,教师应当为教育教学做些什么,实践究竟如何有效运用于教学当中。
【关键词】
杜威教学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运用
在杜威的教学理论中,主要体现了4个比较科学系统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生接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所培养的阅读、写作等基础能力,一定程度上来看,也都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做准备。“教育即生长”,该观点中希望学生能够在教育中不断提升自我,获得成长。其中关于激励学生的本能成长的内容,与当下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殊途同归。“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里涉及到经验的基础作用,将经验不断地改造或重组,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延伸出来了“儿童中心论”的理念,与当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所以杜威的教学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
一、回归生活经验,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语文教学即是对母语的培养与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初中语文的教学需要回归生活经验,教师将为学生构建更加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可以说是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对某个人、某句话的情感,你与他人的交流,都是运用语文的生活过程。再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效利用这些过程,能够是语文能力更快地提高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羚羊木雕》时,这篇文章讲的是“我”未经父母同意便将贵重的礼物赠送给了好友,没想到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甚至要“我”将礼物要回。“我”内心看重友情,却不得不要回礼物,最终虽然被朋友原谅,内心却依然十分痛苦。这样的内容相信很多的初中学生都会有所感触,友情与亲情的“较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些被父母误解、被朋友误解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互相交流与沟通,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如此,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堂气氛也会和谐有趣。
二、践行“从做中学”,落实阅读与写作
“从做中学”也是杜威非常著名且重要的一项教育理论,他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化,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实践型课堂,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地思考,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阅读与写作当中,学生的思考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从这两方面重点入手,落实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学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的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语文课堂也将变得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师的指导,得到更多经验的积累,获得迅速地提升。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为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分析主要人物皇帝、大臣、骗子的性格特点并找出依据;找出描写人物的所有手法;体会文章的深意等等。通过讨论得出小组的总结,组间还可以进行比拼与交流,让学生在引导与合作下落实阅读。阅读完成过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该课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比较多,很适合让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杜威的想法一致,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的需求下安排教学活动,学生所获得的教育才更符合自身发展,得到的提升才更有针对性,学习兴趣自然越来越高。杜威的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希望通过压制强迫学生开展学习。任何不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学习都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残害。这进一步表明了当下学生需要的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是得到尊重的教学,是具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教学。因而,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动态地调整教W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课前为学生安排前置作业,以学生完成的效果以及学生课上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备课的依据。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很多学生表示鲁迅先生的某些句子不通顺,自己也读不懂。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有些“不通顺”的句子,加以讲解也能让学生明白句子含义。
【结 语】
杜威作为影响极大的伟大教育家、哲学家,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见解与观点,到今日仍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更新还在摸索与探究当中。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的改变更加受到家长与学生的关注。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能够使家长与学生信任学校教育,语文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拿出有效的成果。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持续钻研学科特点、了解当下学生需要,“以学定教”,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吸取杜威教学理论中值得运用的精华,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展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茶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散发活力,与其他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茶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支撑,代表着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特色文化与语文文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内在乏力,外在创新度不足的情况,引入我国特色茶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变革,可提升学生好的人文底蕴,并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与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是新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思维方式与内涵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物质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体系,而茶思维作为文化之上对个体有着价值引导力的内容,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不但需要对文化精髓进行传播,还需要借助茶思维来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发挥茶文化体系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茶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思维蕴含积极进取的精神,茶文化有着物质层面的内涵,因为茶叶生产与农业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汲取各类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当时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影响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这一理念,要求饮茶者在文化氛围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茶思维蕴含中庸的价值追求,茶文化内涵中的“和”强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如同茶叶生长一般,学会尊重规律并顺从规律。强调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变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稳定。
2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价值所在
2.1丰富语文人文底蕴,增强学生知识贮备量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并形成认知观念,为学生奠定认知世界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实施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古文学和现代文学为主,其中古文学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表明茶文化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有着密切关联。以此为突破口,立足茶思维将更多茶相关的理念和文学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增加语文人文底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增加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与艺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艺、茶经、茶诗、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可成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而贴近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够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书籍等载体开展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并逐渐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进茶文化以及茶思维的推广与发展。
2.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强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使教学重心落实到思想引导和道德素质扩展上,凸显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茶文化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传承,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学载体,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发展中完成品质的传承。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与饮茶的行为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各民族群众在饮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学体系。在人们饮茶和感受茶文化营造氛围时,能够展示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叶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对饮茶者进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促进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关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含义,激发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优化中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对文学等较高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抵制负面和不良的文化,实现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为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形成较强文学基础的关键期,只有学生有着对学习正确的态度,并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取向。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不认可,不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降低语文教学的成效。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并借助创新的方法和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茶思维,了解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在无形的渗透中,改变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强大能力,并受到其影响,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3浅谈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3.1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中,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整体创新,还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茶思维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茶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多途径深挖茶思维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题型时,缺乏对茶思维内容的融入,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缺少相关内容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围绕茶思维,重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茶思维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首先,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时,可以单独将有关茶思维的历史名篇定为一章节,在其中编写一些关于茶的发展历史、诗歌、文章及发展历程。也可将茶思维相关内容打散编写进教材内的各个章节中,实现对茶思维的完全渗透,以保证对茶思维的培养更加持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语文专业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茶思维的教学素材,整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线上语文教育资源库,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以此来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此外,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周期较长,那么语文教师也可通过自定义一些茶思维相关教材,在与内容相适配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茶思维的知识与内容,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维渗透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高质量学习与教学课堂。因此,茶思维下的初中语文专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应以渗透茶思维为主,根据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发展需求等。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首先,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与文化性,语文专业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堂、情景创设、案例导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围绕茶思维渗透目标,对语文课堂教进行创新。对于营造浓厚茶思维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茶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语文专业教师可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制作语文教学内容、茶思维内容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时长为5~10分钟左右。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一边直观地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受茶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维。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功夫茶全过程,并邀请学生上台学习表演与品茶。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会更好的集中,对茶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并学习茶思维。
3.3依据茶思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思维,可通过将茶思维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可通过将茶思维与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设定以“三个一”为核心的能力目标,即“一笔兼有文质的文章”“一口流畅的口语表达”“一种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之后在积极组织开展以茶思维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模拟情景小舞台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尝试采取一种合乎情理、开放谦虚的思考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正确茶思维与三观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合理分配相应实践学习任务,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良好,可鼓励其撰写能够体现茶思维的小剧本、主办报刊等,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突出学生闪光点;比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辞,则可尽量鼓励其多参与一些与茶思维有关的演讲、朗诵及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活动,强调解除他们的心理束缚,增强学习自信心;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初中生,鼓励引导他们定期参与社会调研、热点分析、基地实践等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茶企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学校内组织饮茶文化内容演讲为主题的竞赛或茶文化知识问卷比赛等活动,围绕学生日常所学理论知识设置相应学习问题与任务。有利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思维的知行合一思想,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进语文诗词与茶思维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以茶思维为载体,加大对茶诗的学习,教授识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断熏陶,逐渐形成良好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征战,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词详细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与体验,并将之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因此,在学习此首诗词时,需要教师先教导学生学会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专业识茶知识。之后在诗人品茶感受的引导下,亲自感受茶叶的滋味与口感,使学生形成一种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畅的感觉。其次,还可通过在校内建设茶艺室,带领学生亲自到茶艺室进行自主泡茶、品茶与点茶,细细品味茶的甘甜、有神,从而便能深刻体会孙东坡先生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孙东坡先生为何独爱饮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过将诗词与茶思维相结合,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实现流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思维渗透氛围。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还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改变当前青年学生发展动力不足,学习被动的局面。然而,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知识过于片面,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转变观念,以茶文化为特色,将相关的文学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并在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渗透茶思维和茶文化,增加语文的人文底蕴,丰富语文教学的层次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也实现语文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心忠.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249-255.
[2]闫立兵.多媒体互动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张永琪.茶文化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1(04):198-199.
[4]刘玉兰.基于茶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笔生花花常在,灵动写作作不绝——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仅仅停留在传承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在教育领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而教育必须来一场新的革命。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产生,我国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践型、多样型的人才。因此要“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教研部门的培训指导更需加强
此次新课程的实施主导者主要在于我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具体实施到位,除了我们的当前语文教育中综合学习研究的理论不够充足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在于学校教研部门在师资培训方面也存在不足。很多方面是学校、教研部门因自身原因无法开展实施,向上级部门反应,上级部门自身也存在众多的难处,使得对于教师的培训指导无奈只能“一拖再拖”[2]。
由于培训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导致教师综合性学习教学经验的缺乏,结果经常出现的现象诸如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导致学生茫然无措,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来说,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不同的学习主题内容,往往这些学习资料在内容、形式上也会存在诸多不少的差异,这些教师很难在对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上对学生辅导做到很详细的安排或部署。
1.2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求
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把活生生的教师的躯体禁锢在教室内,把教师的思想束缚在课本及教参中,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式向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从课本中、从课堂中、从教师的讲解与分析中解放出来。它所倡导并推行的是一种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因此大量的知识素养才能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显得极其重要,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扩充知识面及知识量来以备教师课堂教学之需求。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立足于语文,但是实际的语文课程教学却远远超越于语文的视野范围,很多的时候需要走进社会生活去尝试或者要进行跨学科的尝试,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师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与基本自然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得心应手。由于我们的大多数语文老师由于平时教学任务、备课时间紧、批改作业量重繁重等,使得我们去学习新的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会出现一旦超出本专业的知识就会无从下手,往往不知所措的局面便会随之发生。
1.3学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受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长期影响,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就是完全围绕考试升学转,教育体系以考试升学建立,考什么内容就交什么内容,完全以考试为学生发展的目标,只是片面追求高分成绩,特别偏重于智育,而将学生的其他各育置之不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对策
2.1培训指导教师
初中语文老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实施不够,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不足或者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能力不强,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要求、特点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大多数语文教师自己都是迷茫状态,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成效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学识的匮乏。除了要自己多学习语文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知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有其职业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教师职业需要数学、语文等等各类学科的渊博知识,同时还需要专门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教师所独有的学识、能力和观念并需要进行长期的多方面专门的针对性训练,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并胜任教师这一伟大光辉的职业。
2.2评价指导学生
正面且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着极其重要并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正面激励性的评价,对待学生应多采取积极、赞赏且鼓励支持的态度。这就要求评价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积极地肯定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其中可包括学生所取得的在旁人看来并不起眼的一些微小的进步,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褒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教师要采取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形式点出其存在不足之处,以此来有力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上进的态度。所以这就从更高的角度来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多并充分的了解与本班学生相关的一些情况资料以及学生在当前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情况,在充分地掌握了学生的这些资料的同时,从而能够达到对其进行有效适当的评价激励作用。
2.3强化日常实践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格外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因为“师生关系能支撑起教育这座大厦并能成为教育的基石,人类的任何关于教育的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之间展开并完成的。”因此师生要共同争取努力做到: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并开发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的潜能。第二、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搭建起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教师要引导点拨学生并同学生一起去进行合作、体验和探究活动,教师要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路上的引领者,为学生们精心努力地打开学习的广阔视野。因为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使学生对“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它还要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需要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相互获得的。
3、结论
总之,为了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的初中目标,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自主实践活动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质量 素质 技能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在初中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在师生互动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多包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在归纳当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出发,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起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需要,伺机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得以提高。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古人云:“技长者以为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促进者,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然后再通过言传身教,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用以身作则的教育教学方式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去包容、关爱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钻研教材,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钻研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反复研究教学方案,只有将其研究透彻,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期教学计划以及符合学生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优秀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为自己充电,更新学科知识,通过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其次,提高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字教学,对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流利清晰地表达交流。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对教学工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善于表达的教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教师可能会使教学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教学内容显得贫乏,导致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拥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往往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良好的语言表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保证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声情并茂、充满感情。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新课程改革也曾谈及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培养其高尚的精神品质。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平时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成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任务。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点,通过学习研读,努力寻求实施方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渗透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视在实践中应用锻炼语文能力。此外,汉语作为我国母语,传承记载了我国悠久的文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课本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据有关人士调查,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仍较为严峻,教学模式还是以前的“满堂灌”,教师的权威仍然神圣不可侵犯,学生还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该做出反思,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必不可少,而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平台就是课堂,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课堂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若干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各个环节细节,教学就不能有序进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设教学过程中的突况,以便在课堂中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课堂组织教学的重要性,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总结,努力找出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的方法。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就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宏观调控好教学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6-01
所谓“高效”,是指教学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挖掘教材生活因素等策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学生的学部分是带有感彩的,是从兴趣出发的。最主要的是他要喜欢这个语文老师,崇拜老师而尊敬,因为尊敬老师而喜欢,因为喜欢老师而学习。因此说学识渊博的老师,是提高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这样的老师往往格外受学生的尊敬。老师的爱就是滋润禾苗的春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感受老师的认可和赏识,这是提升孩子自信的具体表现。同时,老师还应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更容易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力。
二、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的《快乐学习法》一书中指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因此,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调动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如下: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3、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的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4、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记忆、背诵、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合作创新。语文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合作学习,合作交流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的舞台。
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高效愉悦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践证明,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高效愉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高效愉悦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从新课程培训之后,我就不断尝试着自己角色的转变,在学生面前渐渐放下师道尊严的师者风范,而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下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和学生亲切地谈思想,真诚地说生活,效果明显。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改革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一、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主要围绕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力求将情感教育策略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把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自身在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相结合,使情感教育策略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得以实施。这些策略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对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化教学原理,只能使教师无情地教,学生冷漠地学,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学生学习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为转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学生的情感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情景,就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下,对学习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学生在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驱动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这为语文课程多元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我们以讲台为舞台,以声情并茂的“表演”引导学生共欢乐,同悲哀,学生是忠实的观众,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气氛。新课程下,老师由“前台”走到“幕后”,由“演”转换为“导”,将广阔的舞台留给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为他们进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以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综合融会教学流程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情感教育,即结合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和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来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激智作用、感染作用、移情作用和调节作用。为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遵循个性发展原则,知识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本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教学目标通常从认知领域、技能行动领域、情感领域三个方面确定,它蕴含着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任务,体现了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一致性,获得知识、技能、习惯的一致性,读书、作文、做人的一致性,贯穿着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对应着三方面的语文教学目标,则分别有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教学和语文情感教学。
四、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情感教育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课内外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对青少年教育教学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效果,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高水平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个教书将,要成为学科专家、青少年心理学家、出色的语言学家,神形兼备的演员,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通的专业基础。教师精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好基本的技能技巧,同时又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文化视野,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情感投入,就有胸有成竹的处理问题。“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自然就会成为学生心目当中值得敬佩的入。
2.教师要注重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居高临下,或拘泥于师道尊严。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改变着每个学生,也在改变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身教”比“言传”功效更大。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教师不应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者和决定者,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五、教师要具备灵活有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行为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老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一项心理实验也表明,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具体地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以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六、结论
本文首先明确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语文情感教学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重申了语文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即语文情感教学的作用;着重论述了如何进行语文情感教学,即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为了使策略能够更好地得以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3]梁宁健.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一、多媒体教学在文言文、说明文、诗歌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
1.文言文教学
刚毕业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聋生到初一学习文言文时,如何记笔记,是一大问题。很多同学把译文密密麻麻的写在原文的字里行间。最后复习时连自己也看不清楚。老师在讲课时用口译(打手语),学生记笔记。有时老师要重复几遍有的同学还听(看)不懂,记不下来。用多媒体课件解决了这个问题。把课文打在课件上,行与行之间拉开距离,重点字词的解释一个个出现在原文的下边。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记笔记的方法。老师讲起课来省力又方便。例课件《木兰诗》一文。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中的另一个优势是讲完课文后将通假字、词的活用、古今异义及重要词语归纳梳理,较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省空间、省时间、便于聋生对课文的掌握。
2.说明文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最为枯燥的一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抽象的、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如果说散文中的图片是为了生动、形象,那么说明文中的图片就是为了给学生知识。例《看云识天气》。文中介绍了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阴天标志的云……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纸上谈兵,这些云什么样谁也讲不清楚,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了绝对的优势,把各种天气的云归类展示出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还有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松鼠》等事物说明文我们同样把它们制作成色、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电脑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沧海》用flash制作登山望海的情境,领略曹操人至暮年,壮志不已的豪情。
(我教的学生由于是听力有障碍的聋生,所以在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方面,在配背景音乐朗读方面不能向健全孩子那样满足他们的听觉等感官需求,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网络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材卓然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每周设两节上网浏览课,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上网浏览的必要。名家名篇要浏览作家情况,作品背景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例:学习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就让学生走进网络去了解这位俄罗斯文学之父,读一读他的其它诗作:《致大海》,长篇叙事诗《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兄妹》、《雅内式王子》。学习鲁迅的《风筝》在教室的大屏幕上看看电影《祝福》,在讲《邓稼先》一文时看原子弹、氢弹爆炸及介绍邓稼先的电影片段。网络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语文学习好比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生活之旅、文化之旅:在旅行中,你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在旅行中,你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培养了聋学生搜集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聋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