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2: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信息安全 课程体系 解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18
On Army Information Security Course System Setting
LIU Aizhen, GAO Xiufeng, WANG Shuai, QU Chuanb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3)
Abstract Based on pointing out the disjointing situation between current demand of the military information security talents and its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the types on talen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were discussed. In the final, the modularization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focusing on analytical and solving ability cultivation was proposed, and an instance system on foundation courses was design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analytical and solving ability cultivation
0 引言
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培养体系也初具规模。目前,我军在进行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信息安全,其中包含了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其次则是密码学,也就是军队指挥学下面设立的一个二级学科。①最近几年,我军经常出现各种信息安全事件,这也直接说明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部队的实际需要,信息安全人才供与求脱节情况严重,因此明确部队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类型需求,并针对不同类型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出部队真正需要的各类人才意义重大。
1 军队信息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一方面,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军队信息在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每个军人必备信息安全及保密素质要求已成为必然。另一方面,信息安全领域和其它领域存在明显不同,信息安全领域的动态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信息安全人才存在“三二一”之说,也就是说,若是博士生毕业三年内、硕士生毕业两年内、本科生毕业一年内,没有很好的进行学习,那么便很容易出现本领域恐慌的情况,甚至可能被时代所淘汰。②所以了解部队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是建设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出合适人才的第一步。
根据现代战争形式的转变及部队各项工作需要,无疑军队建设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人懂安全,人人懂保密,同时还需要部分人专搞安全和(或)保密,部分人精于安全和(或)保密。为此,将部队所需的信息安全人才需求归为如下几类:普通型、应用型、工程型、复合型、研究型和教育型人才③④如下:
(1)普通型信息安全人才:指信息安全意识较强、掌握信息安全技能、具备基本信息安全知识、了解并遵守军队安全和保密的相关法规,知道如何保证所从事工作信息安全的保密型人才。该类人才是做好我军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基础,需求量最大。
(2)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指具有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管理、可从事维护管理及安全服务工作的服务型人才。
(3)工程型信息安全人才:指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具备熟练地设计开发能力、了解军队信息安全标准、了解安全动态和各种攻击防御手段、能够从事开发设计和产品测评等工程型工作的专业型人才。
(4)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指需要掌握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方法和理论,具备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能够充分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的解决,此外,还要求人才的创新能力、综合业务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比较出色,能够在军队从事保密与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5)研究型信息安全人才:指具有深厚的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丰富的信息安全知识、综合性地掌握最新安全动态和各种攻击防御手段、实践经验强、创新能力强、能够从事新型信息安全理论、技术、安全产品等研究设计工作的高级人才。
(6)教育型信息安全人才:指熟知教育理论、可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教书育人、信息安全理论实践经验深厚、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可为部队培养各类信息安全人才的专业教师。
2 军队院校普通信息安全人才信息安全类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军院校有关信息安全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普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如下:
(1)军队院校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保密素质目标的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明确。由于当前信息安全保密的重要性,全军上下非常重视该项工作,一方面保密教育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另一方面每年依然出现一定的失泄密案例。这反映出我军的保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部队院校作为培养各类军事人才的摇篮,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保密素质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各类军事人才的同时,只对保密素质应达到的目标做出明确要求,从而设置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是否合理科学,课程衔接是否合适,培养方式方法效果是否满意,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培养出信息安全保密素质强的各类军事人才。
(2)军队院校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不合理,有待合理调整。目前我军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各类军事人才信息安全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有很多课程课时比较少,并且内容比较杂乱,还有些课程设置时过分重视系统完整性,经常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缺少系统深入的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军校也根据普通型安全人才的需要进行了信息类课程建立,而这类课程经常存在学时压缩、学科合并、内容交叉的情况,很难进行深入的讲授,这些军队学员还需要进行训练,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地学习相关课程,学过后也经常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具体到信息安全知识模块为例,网络应用基础(20学时)、信息技术基础(30学时)、信息安全保密(20学时)等信息类课程虽均有涉及,但该模块所占学时数均在(2~4学时左右),如此少的课时数,教员只能讲授浅显易懂的安全知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现象)。因此课程群及涉及到的知识模块有待重新整合与调整。
(3)信息技术类课程解析能力培养方式不科学,有待加强。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与之对应的信息安全技术在发展的时候,也应该具备先进性和创新性,并进行经验的累积,并形成核心竞争力出色的产品、技术或者方案,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安全人才也只有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才不会进入到“三二一”怪圈中去。现在各个院校虽然都已经进行了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但是还存在将课程知识传授作为教学核心、教学时还是以教师作为主体的情况,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实验、设计的环节不多,限制了学员解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些环节亟待加强。
3 构建注重解析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现在,军院校学生都存在重视本专业课程学习、重视军事训练、轻其它课程学习的现象。信息安全类课程虽然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和专业课相比,一般课时较少,学生普遍不怎么重视。针对这种情况,为激发学生学习信息安全类课程的积极性,提升军事人才的信息安全素质,建议构建注重解析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将各课程的知识点从能解决的问题角度进行深度梳理,总结出能由浅入深反映知识结构的系列问题及脉络,形成模块化知识单元,并从学生感兴趣的简单问题(或日常)入手,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优缺点,提出新问题,再分析……,依此类推,将遇到的问题背后隐含的知识(包括使用问题、产生原理等)以递推的方式,遵循科学的方法由浅入深地源源不断地归纳出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涉及到的各知识单元以链条链接的方式一环套一环地展现出来,必要的话辅以实验环节验证巩固所学所讲,课终以综合设计实验环节融合贯通所学,以参与新问题研究类课题环节提升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动态性强,为使学校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不会陷入“三二一”怪圈,应首先从课程体系下功夫,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当然课程体系只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成功的教育还需要从教学方式、培养机制等多方面一起努力,相信只要围绕培养学生解析能力这个目的,根据军队的特殊性和信息安全领域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不断改善和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来的信息安全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部队的需要。
注释
① 白洁.解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信息安全保密与通信保密,2009.12:16-22.
② 赵俊阁,吴晓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27-31.
一、辽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工作重点
(一)抓住培养环节。培养是基础,健全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二)抓住引进环节。引进是重点,完善人才、之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项目、积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
(三)抓住使用环节。使用是关键,健全人才配置和激励机制,围绕营造人才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留住、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辽宁科技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一)辽宁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辽宁省已经形成了以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区、县(市)人才市场为依托,专业和行业职业介绍机构为基础的市场体系。
目前,困扰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高级技能型人才资源的短缺,并且严重的制约了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从河北省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来看,主要问题存在一下三点:
1.健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河北县域经济中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匮乏,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人才的知识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静步。河北省县域经济内大部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基地还为形成健全的培训体系,在培训的社会参与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放眼全国,我国拥有近350所高级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但是部分学校因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办学经费紧张,导致学校的培训能力低下。加上培训设备的老化和毕业生就业后难以获得相对应的待遇等等,使得培训学校无法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县域经济区内未形成科学的技能型人才激励机制。高级技能型人才生成的最佳社会氛围还未形成,一些用人单位开始意识到高级技能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人才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得技能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失去兴趣。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待“高级技能型人才”与“技术人员”的价值观上仍有较大的悬殊,使得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偏低且社会地位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区的发展。
3.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力度不够。河北省政府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能按时获得培养资金的用人单位数量不多,而划分到一线员工的培养经费就更少,更不用提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用人单位下拨到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在双重作用下导致人才培养工程进度严重拖后,教材开发工作与师资力量的聚集也无法按时进行。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人才培养与聚集机制研究对策
1.建立健全河北省区域经济区的人才培养环境。人才环境是展示自身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是影响人才成长、蜕变的重要外在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流向与效益的高低,影响条件主要包括:经济待遇、社会地位、领导者素质、平台的大小、个人知识面高低等等。政府要健全人才培养环境首先应从完善区域经济区内的基础建设,例如完善的子女教育机构、较好的医疗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其次,河北省政府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市场环境,提高人才的使用率。最后,政府应引导市民建立包容心,不应多外来人才有所偏见,为河北省建立良好的县域剪辑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2.以优惠政策吸引技能型人才引进。为保障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在集群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才能增加产业集群的人才吸引力。目前,小型科技企业具有很强的成长性,硅谷就是一个更好的例子,它建立了一个面向全球的人才流动机制,吸引人才聚集。向技能型人才提供创业支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创业者。我国中关村为吸引小型高科技企业入驻提供了多重优惠政策,比如:进出口退税、保护知识产权、贷款担保损失补偿、风险投资损失补偿等等措施,有力的帮助了小型企业的发展。
3.建立河北省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体系。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可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依托各级高级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将教学重心向专业技能训练转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教育,突出学院教育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团结社会各界力量为高级技能型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来解决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性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张载;教育思想;艺术人才培养
张载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及“关学”思想的创始人,不仅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宋明理学的建立及宋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教育家的张载,一生致力于重教兴学、孜孜著述,通过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于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尊德性”与“道学问”的道德教育思想
张载继承发展了孔孟的仁智统一原则,并逐渐演变为“尊德性”与“道学问”德智统一的德育原则。张载认为,人的不断完善体现在“自明诚”与“自诚明”相结合的修养过程中。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学者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净化心灵、平静情绪,通过心灵的领悟来穷尽对知识的追求。张载还强调,“道学问”即“自明诚”———“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以推达于天性也”[1]330。告诫所有学者要从客观知识、真理入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人内在修养,提升道德水平,最终实现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张载认为“道学问”与“尊德性”、“自明诚”与“自诚明”相互促进,道德修养离不开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的提升又依赖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两者脱节,只重视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缺失,即使聪慧过人也与豺狼禽兽无异。张载的德智统一观,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之学,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使人“成德为圣”,即教育就是使人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是对教育伦理价值的终极揭示,符合教育观念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反观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受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法的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影响.大多数艺术院校只关注专业教育,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学校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专业课成绩,道德教育常常被视为第二课堂甚至是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没有纳入艺术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忽视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价值取向、道德意志的深远影响。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要么有才无德,要么缺才缺德,只会是技法熟练的“匠人”而非“大师”,德育教育的缺失致使高校艺术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按照张载的德育教育观,在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价值,让教育价值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真。因此,艺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处理好“德”与“智”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教育价值观。
二、学“为人”、“贤人”、“圣人”的教育目的论
张载根据“变化气质”、“善反本性”的思想,提出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学“为人”、“贤人”、“圣人”。学“为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张载提出,人应当通过教育学习,改变不善的气质之性,回归人的本然之性,使人成其为“人”。学者必须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有“仁人”之心,懂得爱人,善待别人。“贤人”、“君子”是教育的第二个层次,他认为“贤人”应该具有“成身成性”之功,要培养人具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的品格。“学必如圣人”是教育目的论的最高层次,即尽善尽美、无物无我、既知天道、又尽善性的完美境界。这一目标并非抽象化、理想化,而是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言行一致、利济民生、道济天下的现实中的“圣人”。在张载看来,“圣人”通过自身学习已经克服了“气质之性”中的恶,实现纯粹的自然本性中的善,“知天”就是充分发挥天的德性,懂得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因此,“圣人”能将天地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所有的德行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能,他一再强调能够“乐己行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冯友兰曾经将人的修养格局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提出的“天地境界”与张载的“天人合一”具有一致性。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因为所处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不同,即道学家所谓的气象。一个人所处境界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心理状态即怀抱、胸襟或胸怀。”[2]因此,境界的提升就是胸怀或胸襟的扩大。按照张载的教育目的论,艺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尽善尽美的“圣人”,即真正的艺术大师。而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只有在懂得做人道理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学者、君子、圣人的状态。因此,要将“修养成性”的格局观贯穿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始终,提升艺术生的道德修养,树立“穷理知性”和“知理成性”的人生境界,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宽阔胸襟、境界非凡,拥有深厚人生感和艺术感的艺术巨人。
关键词:职业教育;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61-02
一、目前高职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化有难度。目前高职的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构建“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当地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不同区域特征,难以实现体系化。一方面,人才培养具有区域性,不同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不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难以形成体系;另一方面,因各地政府政策、企业发展需求、学校运行体制等不同,人才培养力度各不相同,难以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质量监督体系等。
2.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易制度化。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建立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理实一体化教学却面临制度上的矛盾。目前,在国内,学校在教师制度上的认可,过分偏向于科研学术能力,客观上形成“不问能力贡献,但求科研论文”的制度“误导”。对于教师再培训尤其是下企业再培训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与待遇保障。许多教师为了年终评级与评职称的需要,就更倾向于去实现量化的教学课时评定要求,对于一线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相应忽略和淡化了。
3.取得职业资格证不代表双师。在职业教育师资教育方面,一些专业课教师缺少重要的企业经历和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环节,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等情况,作为“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只是有两个资格证而已,甚至出现所持有的资格证与所教专业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与普通的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多大区别,加上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行业技能等级证)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资格证书与实践技能的等值性值得怀疑。
4.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持续难点。依据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国内示范校的显示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深度显然还不够,主要是该合作多数停留在浅层次,如企业仅提供设备、工位,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训考核等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还有待于开展。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缺乏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学校和企业的运作体制不同,造成管理困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难。
二、香港项目属于内涵建设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港资背景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香港优势,扩大本校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探索香港职业教育对本校的借鉴作用,以香港职业教育为引导,带动本校职业教育的改革。通过香港项目的开展,实现了多种资源的互通。
1.联合了四川省有关党政机构。香港项目实现了川港两地学生的沟通,增进了彼此的了解,省内职能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了大力支持,通过香港项目,增强了党政机构对我校的了解,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做了必要的准备。
2.联合了四川省诸多高等学校。通过香港项目的开展,我校与川内数十家高校开展了合作,校与校之间的交流频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我校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
3.联合了四川的成都诸多企业。香港项目的开展,推动了川港学生的交流,增进了川港两地高校的互通,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香港项目的开展也吸收了四川众多企业的参与,企业为来川的香港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香港项目的串联,我校与各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为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了解香港课程开发过程,实现“成效为本“的教育方式,树立“全人教育”理念
1.课程的设置与定位。香港教育局主导设立基于自愿原则的资历架构,通过整理,梳理教育不同方向的相关资历,将其分为七个等级,第一级到第四级为职业资历部分,与资历架构配套的还有香港教育局为不同行业制定的《能力标准说明》,从而保障不同等级的教育质量,确保相应资历有较强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在制定具体的《能力标准说明》时,有行业雇主、雇员及相关行业专业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七级资历架构提供该专业的能力标准草案,在各个级别的能力标准均要有对应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条件。草案确定以后,有各培训学校及机构依据该标准去设置课程,并通过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素质保证,才能成为资历架构下认可的课程。
2.课程的实施与考核。能力标准说明明确说明了该行业及为来所需的能力标准,以香港资讯科技为例,总共包含了293个能力单元,并将之分布在4个主要职能范围中,该能力标准将学生的能力元素和表现元素两个结合起来,侧重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及思维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成效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什么出发,重点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与软技能。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有行业专家构成的课程审核委员会对课程目标、教师资历、素质保障机制等进行审核,保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给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优化。在考核方面,量化考核数据,针对可评测的学习成果展开,对于考核用的试卷需要由相关行业专家进行审核,确保考核方式的公平有效。
3.强化“全人教育”,提升师生整体素养。通过香港项目,对香港职业教育的“全人教育”有了真实的正面的接触:都很重视“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环节,全人教育的理念包含多元化学习、国际交流计划、舍堂教育等,在香港各院校的整体环境布局上均可以看到全人教育的影子,通过全人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提升学生的软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育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内地高校的学生工作以思想教育为主,香港教育的学生工作以活动为主,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养成素养。
四、以香港目为契机,以现代学徒制、现代课程改革为方向,进行现在职业教育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新型的培养人才的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可以颠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授课方式,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及学生技能水平;工作过程教学方式,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培养其应对工作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采行过程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伴随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看得见,考核机制有效果;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需求从企业来,最后回到企业,效果明显。现在课程改课,主要在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题,以教室为主要场所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目前流行的在线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变革,增加授课方式,充分利用学生零散的时间,45分钟的课程,分解以后学生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改变目前教学中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以“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核心,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企业想要什么,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也正在经历一个瓶颈期,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学生品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找到一条符合自有条件的正确路线,在“香港项目”的大平台上,提升课程改革的效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动力。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的特点,分析川港两地职业教育的实情,应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审核,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香港课程开发体系为借鉴,逐步对专业课程进行梳理,优化课程结构,确定能力标准,改革考核方式,从学生出发,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方面制定有计划的活动,将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开创内地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向瑜.如何办好我院高职计算机专业[J].科教文汇,2012,(05):86.
[2]蔡晓东.基于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12):43.
1 引言
新时期,结合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技能培训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改进人才考核方式,加强质量保障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企业正常运营与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先决条件。但就现状来讲,我国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还存在着认识度不高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安全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也决定了信息安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据调查,有九成以上的企业完全或高度以来互联网开展业务,企业安全问题十分常见,大到企业商业机密,小到个人隐私信息。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企业决策者依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一个杀毒软件、一道防火墙、一个IT部门,就可以完全解除这种风险存在。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安全指标通常是个未知数。
此外,信息安全人才短缺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企业逐步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体系构建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信息安全人才是异常短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人才始终是根本,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是为适应信息化时展的现实要求,是一种时代催生的全新职业导向。当前,全球各国都急需业务能力过硬、综合素养较高的信息安全人才。拿美国来讲,信息安全人才供需比为1:4,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是惊人。据最新的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高达上百万。截止2014年,我国高校设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才仅仅103所,而硕士点和博士点更是少得可怜,总人数不到50个,而每年我国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人才数量不足1万人。由此可见,人才供需存在着严重失衡。
但是,人才需求与人才数量是不能划等号的,信息安全教育因其专业独特性,企业在信息安全人才的引进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安全人员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等。可以说,面对社会认识度不足和信息安全人才短缺等问题,信息安全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已迫在眉睫。
3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体系构建
3.1 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服务安全技能、病毒分析与防御和安全审计等方面,这是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特征,在充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所确定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适用性。
首先,合理选择培训教学内容。通过对信息安全职业的全面分析,并基于信息安全的职业导向,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任务。然后针对具体任务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病毒特点与机制、安全数据库设计、扫描软件的使用、安全审计的基本概念、Web应用服务等。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行业对安全信息保障的不同要求,构建灵活、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块,并将其分为前导性模块和独立性教学模块,前者主要是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法规,后者则主要上述所讲的不同工作环节所涉及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课时与顺序是由教师自行安排的,以更为全面的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个性需求。
3.2 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管理和档案信息的管理。一方面,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组织要在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部署和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此外,要成立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安全信息人才技能培训进行质量管理,以确保其高效、规范、合理地开展。各级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机构要负责组织和知道相关工作的开展;行业主管部门则负责制定培训标准、发展计划,指导运营使用单位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以确保上级政策的全面贯彻与执行;而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则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安全人才按计划参加具体培训活动,同时保证经费投入。
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做好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档案管理,不仅是技能培训规范化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是对培训教育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后续教学经验总结和管理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具体地说,档案管理主要包括培训规章制度资料管理、培训理论教材管理、培训教学计划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培训辅助资料管理等。在培训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档案的搜集、整理、保存,并成立专门的资料库,以便后续的开发与利用。
3.3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既要强调理论教学,又要做好实训教学,所以其评价方式也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者所占比应为4:6。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并结合重难点进行考核权重的合理分配,如操作系统安全和网络应用技术都是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因此其考核权重各占6%,数据库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和安全审计技术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5%,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法规和密码技术是需要理解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2%,而剩下知识点则可酌情分配。这样一来,就构建了层次分明、灵活性强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帮助信息安全人员理解信息安全的内涵,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保障体系构建,主要是指培训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构建。培训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培训考核情况的监督、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对档案管理情况的监督、对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督、对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的监督等。而培训的质量评估。就是在公正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结合相关制度标准和发了法规,合理制定质量评估标准。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质量评估,是一种对培训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可通过直接评估、间接评估和现场评估等形式,对参训人员的行为态度、学习效果、实际改进等方面展开动态评估。可以说,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安全技能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4 结束语
为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深入开展,也为提高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及降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本文初步构建了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教学体系,希望能够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提供实际帮助。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加强创新,不断探索,以促进信息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密管理 人才 问题 发展战略 发展措施
1、保密专业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行政机关、军工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对保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保密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目前保密人才培养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1.1、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
我国目前保密管理工作系统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博士、硕士、高职称人员。大量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员为本科及以下学历。
1.2、人才专业构成与分布不合理
专业构成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现在岗保密管理人员以行政管理和计算机通讯专业人才所占比重极大,保密学与法学专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1.3、人才效能发挥不够
目前保密管理工作在岗人员在配置和使用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专职从事保密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在岗人员属于兼职从事保密管理工作的范围。
1.4、保密人才培训缺乏统一规划
各地区、各部门对保密人才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不明确。已开展的保密教育培训,多为临时动议,没有统一规划,较少考虑训练人员只是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保密人才培训不统一,导致保密管理人才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地区、部门培训不到位,影响保密工作的开展。
1.5、保密人才年龄偏大
对于新科技形势下的保密管理工作,人员在新知识接收、技术更新方面,可能会有比较大的阻力。然而目前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1.6、培养保密人才的保密学科作为新型学科遇到大量问题
保密学科所培养出的人才是保密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保密学科面临着大量问题:(1)保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成熟的教学实践,也没有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设备,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和软硬件条件薄弱;(2)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保密干部又缺乏理论知识,很难指导创新;(3)本科生尚未进入研究领域,他们的主要任务被定位在学习基础知识,无法激发起只有在研究中才会活跃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2、保密人才发展今后战略重点
2.1、国家保密学院为依托,大量培育新形势下的保密人才
以国家保密学院为依托,培养保密管理本科人才。国家保密学院应该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关系。1.保密学院培养出的本科人才是保密专业技能突出、学习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通才。2.保密学院培养出的保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应该是讲政治、懂技术的管理人才。3.保密学院培养出的本科人才是懂应用、上手快、善于解决问题和开拓工作的创造性人才。
2.2、培养保密人才核心竞争力
保密人才核心竞争力包括计算机网络组织与应用能力,掌握保密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保密防范意识与抗压能力等等。
3、保密专业人才发展战略措施
3.1、完善保密管理人才选拔机制
保密人才的选拔机制应该有利于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保密人才,保密人才时代特征的出特点是:1.复合性标准,即政治思想强,知识结构新,融合技术、管理为一体,具有综合素质;2.专业性标准,即有过硬的信息安全保密业务素质;3.适应性标准,即对任职岗位、突况有很强的适应能力;4.创新性标准,即针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
3.2、建立分层次的保密管理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3.2.1、对保密管理人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潜能方面进行培训
(1)知识培训:教授人员从事保密工作应具备的各种理论知识,构建与时相适的知识体系,帮助进行知识更新。
(2)技能培训:训练人员从事保密工作应具备的各项技能,构建与时俱新的能力体系,促进能力不断补充完善。
(3)态度培训:提高人员保密意识,增强保密工作责任,转变落后的保密观念,构建与时相应的思维体系,推动保密工作思维创新变革。
(4)潜能开发:通过对保密工作前瞻性预测,构建与时俱进的育人体系,对人员进行适度超前培养,充分挖掘个体蕴含的潜能。
3.2.2、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方位在职培训,提高保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保密管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职前保密管理人才培养阶段并贯穿于保密管理人才的医生。因此,保密管理人才发展战略必须重视对保密管理人才职业素养的持续提高。
3.3、建立健全人才考核机制
众所周知,不是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可以做好保密管理工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保密管理人才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仅要具备保密知识、保密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保密素养。对这三者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测量相当困难,所以,有必要完善人才考核标准,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素质、知识、能力三大要素构成的保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公正、科学地考核保密人才。
3.4、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无论采取何种激励手段,各种激励因素最终都将落实到个人身上。激励机制的建立要体现因人而异、公平公正原则,要以人才考核为基础,多种激励方式灵活使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保密管理人才的行为也是受各种需求的支配,这就决定了对其激励制度的设计也要多层次、多跑道、多形式,既要重视对人才进行内在激励,也要重视外在激励。
参考文献:
[1]郭联发.保密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