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22: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通讯作者:王金杏
【摘要】 目的 探讨抗血栓压力泵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抗血栓压力泵。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入院后7 d行下肢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血栓压力泵; 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在我国,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得到明确诊断的约为13%~15%,发现95%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均伴有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导致患者猝死[1]。因此应注重对该并发症的综合防治,尤其是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性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96例。其中男66例,女30例,年龄(49.1±5.2)岁,纳入标准:根据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评分为高危的患者。排除标准:活动性出血,有下肢外伤皮肤破损、血栓形成家族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预防方法 对照组沿用传统的预防DVT的方法,在脊柱稳定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主动及被动活动,每次翻身时将双侧踝关节被动背伸5次,抬高下肢,预防重力性水肿;鼓励患者戒烟,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易诱发血栓形成;尽量避免在瘫痪的下肢进行静脉穿刺;及时处理下肢的其他损伤和病变;积极治疗脱水,防止血液浓缩;每天观察双下肢,比较测量双侧的周径,以胫骨内侧髁为中心,膝上20 cm测量大腿周径,膝下15 cm测量小腿周径。并观察有无局部红、肿、热现象;伤后6周内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无其他感染症状的低热,提示血栓形成可能。观察组在传统预防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抗血栓压力泵。抗血栓压力泵是一种间歇性气动装置,使用方法为入院后第1天开始使用,2次/d,30 min/次,取半卧位或坐位,患肢放入有3个气室压力气套中启动气泵,设定压力作用时间及压力大小。踝部气室的压力可以设定在30~90 mm Hg(可根据临床的需要和患者的舒适度调整),7 d为1疗程。
1.2.2 评测指标 采用国际预防静脉血栓研究会制定的标准[2]。每天临床检查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常规评估下肢情况1次/4 h,注意有无肢体肿胀、疼痛,早期发现DVT。一旦发现立即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术,无症状的患者第7天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96例患者通过7~14 d的预防治疗,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n)
注:χ28.63,P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存在感觉功能障碍,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一般无自觉症状,经他人发现下肢异常肿胀时,才意识到可能有血栓形成。全身症状一般可有体温轻度升高,在排除外伤性肿胀后,应及时查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以确诊。在本研究中,进行下肢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更早的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明确。病理学方面,Virchow曾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研究后发现,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3]。急性脊髓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长期卧床或下肢活动减少,大量肌肉运动能力丧失使静脉血液淤积,促进局部凝血酶因子堆积,局部高凝。外伤、手术、脱水后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黏度增高。持续性静脉淤滞扩张后引起内皮细胞进行性损伤,或下肢损伤致内皮细胞直接损伤。这些均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另外内皮细胞并非仅仅起到阻挡凝血因子与内皮下肌层接触的作用,内皮细胞的代谢变化可能是引起下肢静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左侧髂总静脉较长,部分左髂总静脉受髂总动脉压迫,故血栓多发生于左侧[4]。
针对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抗血栓压力泵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原理是,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气囊内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5]。据报道,使用阶梯压力弹力袜可使血流速度加快20%[6],挤压静脉时其血流速度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6%,显著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7]。故最有效的治疗就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存在时,即应考虑对此并发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血栓形成后,约有20%的血栓由小腿延伸至膝部或大腿部血管,约有40%发生肺栓塞。因此,为避免致命并发症的发生,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抗血栓压力泵治疗作用,脊髓损伤患者在早期使用本操作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于血流速度增大,流经局部的血流量必然增大,从而增加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因而具有清除肿胀,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8]。脊髓损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静脉血液淤积导致静脉瓣功能进一步受损。局部凝血酶因子逐渐增多及组织脱水致纤维蛋白原增多均使血黏度更高。持续性静脉淤滞扩张后引起的内皮细胞进行性损伤不断加重,这些均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而抗血栓压力泵的尽早介入则大大减缓了这一系列渐进的病理过程,从而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多种病因,资料显示,住院患者的发病率为0.8%。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因此应注重对该病的综合防治,尤其是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罗娟.脊髓损伤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64-2866.
[2]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56.
[3] 张柏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7-198.
[4] 王立功.红花注射液联合血液循环泵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国煤炭工业医学志,2005,8(5):509-510.
[5] 张林娜,韩桂俊,汤素芹,等.循环驱动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护理研究,2005,19(8A):1476.
[6] 吴远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护理杂志,2004,21(5):55-57.
[7] 邓毅,刘锐坚,罗铭耀.气囊脉动气压治疗仪.医疗保健器具,1998,6:212-214.
关键词: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对策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导致血栓加重,会使肢体坏死,一旦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1]。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对骨伤科卧床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取得显著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骨科卧床患者328例,其中男212例,女116例,年龄19~78岁,平均(58±6.5)岁;骨折部位:胸椎骨折92例,腰椎骨折53例,股骨骨折65例,胫腓骨骨折119例。行牵引固定术37例,石膏固定术48例,骨牵引61例,手术182例。随访3~24个月。
1.2血栓形成因素
1.2.1血管内膜损伤 老年脑血管病、肿瘤、骨折患者,往往病情严重,住院时间长,反复静脉穿刺输注高渗脱水剂及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使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易黏集、粘附,最终形成血栓,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2]。
1.2.2血栓高凝状态 患者久病卧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手术及创伤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等致血液浓缩、血流滞缓,静脉回流缓慢;同时,患者本身常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3],增加DVT风险。
2预防措施
2.1基本预防 早期床上锻炼,①进行肢体按摩,可由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按摩,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②抬高患肢30°,并指导患者足趾转动、股四头肌舒缩等运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程度;③增加肌力训炼项目;④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并禁酒戒烟。但应禁止按摩患侧肢体,以免血栓脱落。
2.2饮食预防 卧床患者肠蠕动减慢,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减少食盐摄入;增加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增高腹压,影响静脉血回流,或致血栓脱落。
2.3应用弹力袜 抗血栓弹力袜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佩戴弹力袜时应松紧适度,避免增加近端压力,阻碍静脉回流;弹力袜应每4h检查1次位置,每隔8~12h取下检查1次,间隔30min后再穿上。
2.4血液循环驱动 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是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
3护理对策
3.1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疼痛及肿胀,皮肤无色泽有无改变,若患者突然感觉肢体肿胀、坠重感及局部疼痛感,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表现,应疑有DVT,需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真诚关心患者的心里需求,耐心向其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过程及方法、注意事项等,使患者能积极配合。鼓励患者术后早期锻炼,并认真指导各种功能锻练方法、步骤;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更加关心体贴患者。
3.3术后护理 术后立即抬高患肢,保持肢体高于平卧水平20~30cm,禁止窝部位受压。疼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或通过与患者聊天、读报、播放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感,有助于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从而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4用药护理 应用抗凝药物时,应严密观察有无出现倾向。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应严格执行医嘱,用药计量准确,使用中需如发现有出血倾向,需立即停药,并给以抗纤维蛋白溶酶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应减缓进展速度或停药观察。注意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
3.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弹力袜继续佩戴3~6个月,并做好护理工作;坚持锻炼肢体功能;避免久站久坐,以防DVT复发;严禁吸烟;应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应严格遵照医嘱,避免过量应用,增加皮下出血以及脑出血危险。嘱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4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经有效护理,肢体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5讨论
DVT是骨科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因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下肢肌肉松弛,致静脉血流缓慢,同时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亦可致DVT发生。DVT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不及时医治,会导致肢瘫及残疾危险,严重时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临床对DVT以预防为主,加强对患者心护理和饮食管理,严格各项预防措施。应了解并掌握DVT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对策,以有效进行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唐文平.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6):140-141.
[2]李燕玲.老年卧床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 196-197.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栓形成于腿部静脉处,,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利用抽血检验D-dimer与下肢超音波检查来做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进行预防与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8例,全膝关节置换8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
1.2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32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2 预防与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 ①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②为减轻静脉内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③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祛聚疗法;④局部湿热敷;⑤每天观察肿胀消退情况,通过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⑥每4 h观察并记录一次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和弹性;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同情、关心患者,指导其看书、听轻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感觉。
2.2心理护理 ①解释深静脉血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②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③教会患者自我放松。④应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⑤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3配合治疗的护理 早期小腿营养是否改变,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等,尤其注意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如果病程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会产生对下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压迫,进而造成下肢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引起更严重的小腿和足部水疱以及皮肤降而显青紫色,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会非常严重,就会发生静脉性坏疽。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2]。
2.4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活动,降低DVT的发病率,如早期活动和床上腿部锻炼。嘱患者应该保持顺畅的静脉血流,如勿穿紧身裤,避免长时间的交叉腿部或盘腿坐卧,避免长期的站立等;避免长时间坐飞机或汽车。因此,应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喝水、多做运动,特别是腿部运动。教育患者以正确的方法预防,可防止DVT的复发。
3 结果
通过对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2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血栓的形成可是静脉血管管腔发生完全或不全闭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最多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这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为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另一部分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诱因。通过研究国内骨科复位手术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情况表明:告知术后禁忌姿势及活动;与医师联络处理问题;告知何时返院门诊是最需要知道的三项问题。其中相关研究中病患需求度最高的项目是与医师联络沟通,因为患者对手术结果的顾虑和担忧,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来消解,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3]。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尚缺乏统一标准:有的以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为显效或治愈标准,有的以术后深静脉造影证实的血栓解剖学上的改善或消失为标准,从而导致下肢DVT治疗的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溶解或部分溶解及抑制血栓的进一步蔓延,并最终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症状,另一种主张以手术为主,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或介入的方法,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疗,尽快恢复深静脉的解剖学通畅及减少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其自然病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梗死,严重者可致猝死,尤其是在发病2 w以内。如行抗凝溶栓治疗,栓子脱落风险更大,且抗凝溶栓后的出血并发症有时比较严重,甚至可并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重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故疾病本身的风险及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应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如家属或患者不予理解,则不能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同时也应签字为证。口服抗凝药物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它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缺点,必须在服药期间做血凝机制的监测。华法林在美国应用较广,多在骨科大手术后给患者服用;在欧洲临床上则很少采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而较少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和过敏反应等,现已较少采用。LDH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但无抗凝的作用,一般以5000 U做皮下注射。由于LDH不能完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4]。因为大多数DVT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所以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如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以及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正在应用肝素治疗,应特别注意它的副作用如大出血的发生[5]。同时,应该密切监测HIT的体征、血小板计数[6]。本组资料,通过临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宁.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02:1-2.
[2]朱琳.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8:1091-1092.
[3]张生延,徐瑞云,李柯蓁.综合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6,03:127-129.
[4]李洪杰.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04:585-586.
[摘要]发生肺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熟悉孕产妇肺栓塞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孕期积极预防,严密监护,产后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术中、术后抬高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发现早期症状和体征后及时抢救治疗,防止猝死的发生,以保障母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肺栓塞;相关因素;干预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血管被栓子堵塞导致的产科急症病,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原因之一。据报道孕产妇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在0.01%-0.04%,发病急,后果严重,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有20%~30%病人发生猝死,但若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或治疗,病死率可降至2%~8%。因此,产科的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孕产妇肺栓塞的重视,掌握孕产妇肺栓塞的预防及早期临床特征,保护高危人群,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及抢救护理工作,把对威胁病人生命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限度。
1 孕产妇发生肺栓塞的相关因素
妊娠期孕妇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发生了生理性改变,有利的是在分娩时促进胎盘胎膜剥离面的止血,但不利的是为形成静脉血栓提供了机会,所以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是非妊娠妇女的5倍。主要有以下因素:
1.1 血液的高凝状态:妊娠起凝血因子除Ⅺ、Ⅻ因子浓度下降外,其他因子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尤以纤维蛋白原增高显著。因此,孕妇的血液呈高凝状态,一旦有血管损伤、出血,则很容易凝固止血或血栓形成。
1.2 血流淤滞、血管损伤:妊娠期日益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髋静脉产生压迫,静脉回流阻力增加,出现充血、淤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且妊娠期肝脏灭活和中和活化凝血因子能力下降。故分娩时盆腔静脉受损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大。
1.3 抗凝血系统异常:妊娠期机体的抗凝血系统如纤溶系统,s蛋白、C蛋白和抗血栓素Ⅲ(AT一Ⅲ)的抑制血栓因子活力的功能生理性降低,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 对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
栓子在没有堵塞大的肺动脉血管前病人可以是无症状的,加之产科医护人员缺乏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常被误诊或漏诊。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孕产妇肺栓塞的唯一途径。因此,应对下列人员进行重点监护。①产后长期卧床影响下肢静脉回流;②剖宫产手术麻醉下静脉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组织受牵张,胶原纤维暴露;③高龄、初产、多胎、肥胖的孕产妇;④产前、产中、产后有感染史以及大量输入库存血等。这部分孕产妇应是监测的重点对象。
3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发病急、呼吸困难、胸痛、束胸感、咳嗽,有的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动过速、发热、呼吸急促、咳血、发绀等。当肺栓塞达50%以上血管床被堵塞时即可发生低血压、晕厥、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当栓塞血管床达85%时则会因左心室血量急剧下降而引起休克致猝死。孕产妇因肺栓塞造成猝死有34%发生在1h内,39%发生在24h内,27%在3~5d内。所以,在产后1~5d内护理人员引起应高度警惕,加强观察及护理。
4 预防及护理措施
4.1 重视对高危人群双下肢是否有血栓形成的评估: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造成肺栓塞的重要因素,所以,发现孕产妇双下肢有疼痛、麻木、皮肤温度及肤色改变或脉搏波动异常等情况,常提示病人有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密切观察,综合判断,及时提醒医生,引起注意,然后通过胸部摄片、心电图和血中D-二聚体检测,再进行通气-弥散检查(ventilation/perfusion,V/P),以早发现早治疗。
4.2 加强对孕产妇肺栓塞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健侧卧位,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及解痉,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对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的病人,应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与再栓塞的发生,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应嘱尽量减少下肢活动,以预防血栓脱落而栓塞至重要脏器。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手术切除治疗,及时抢救母婴生命安全。
【关键词】 预防医学;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
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 自2010年成立以来就推进循证医学理念及方法在临床和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提高疾病的早期防治的科学性和效果, 发展于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治未病”的概念[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在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因素下, 血流, 甚至会演变成肺栓塞, 危及生命。预防医学是在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的前提下, 结合患者的意愿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92例拟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99例患者的资料, 如有下肢骨折术(髋部骨折)、直肠癌和脑梗死等疾病的患者, 按入院时间和本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 2 评测标准 采用国际预防静脉血栓研究会指定的标准, 每日细心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情况, 在治疗18 d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分析, P
2 结果
观察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6 例, 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预防医学是指医护人员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 在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的前提下, 结合患者的意愿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到最小。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诊断具有无创、准确和精确性高的特点,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和预防的首选方法。
3. 1 血流滞缓的预防 各种炎症水肿或治疗的制动, 会造成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和周围压迫。患者在卧床时患者下肢抬高大约30°, 窝处需有支撑以促进静脉回流。还要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可按摩下肢腿部肌肉, 并且随时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现象。抗血栓袜可呈递减式地降低足部压力, 如全髋置换患者术后使用医用T.E.D梯度压力袜使下肢静脉血液更好地回流, 减少血栓形成, 可以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2]。
3. 2 静脉内膜损伤的预防 若静脉损伤时, 外漏有创伤的内膜下层及胶原会造成静脉内皮组织部位的损伤和其功能埙伤,都会引起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最终导致血栓的出现,这时应给予抗凝溶栓和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有溶栓疗法、抗凝疗法和祛聚疗法, 介入治疗有导管内溶栓、血管腔内超声消融术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局部应用用量合适的小剂量尿激酶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的血药浓度明显增加,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医护人员还要密切关注血液高凝状态下的用药情况, 定时检测血脂、血糖、凝血四项指标, 如有异常要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3. 3 饮食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饮食应注意清淡, 减少食盐摄入,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以保证排便通畅, 减少由于排便用力而使腹压增高。吸烟患者应该禁止吸烟,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3. 4 心理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 做好宣教工作, 树立患者战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信心, 如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癌症腔静脉滤器置入并溶栓患者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和形成Orem 自护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3], 对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万林.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医学方法学组成立暨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5(5):441-442.
1.山东省邹城市商河医院,山东邹城 273500; 2.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山东邹城 273508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6例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 在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的预防下,我院脑卒中患者56例中有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及早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关键词 ]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048-02
深静脉血栓疾病(DVT)是脑卒中疾病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增高,DVT发病率和确诊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下肢DVT患者有着很高的致命性肺栓塞及血栓后形成后综合症危险。该病必须及时诊治,其后遗症可以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肺栓塞的形成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对DVT加倍警惕,针对脑卒中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接收诊治脑卒中患者56例,通过对其采取预见性护理,DVT发病率显著下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一共接收诊治脑卒中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0.5岁,脑梗死患者32例,脑出血患者24例。在脑卒中发病10 d内血管超声检查,对于高度怀疑患有DVT患者7 d后复查,对所有脑卒中患者进行DVT的预见性护理。
2 预见性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的并发症,患者检查出患有脑卒中疾病时,心理已经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时还担心脑卒中并发症发生,容易产生恐慌、害怕、担忧、焦虑、抑郁等的心理。加之必须对DVT进行预防宣教,DVT疾病导致肺栓塞严重后果,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于是患者感到空前的担心和紧张。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对护士开展护理工作很重要,护士必须主动关心、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真正站在患者角度,抓住患者心理担忧的要害,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给患者讲解DVT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耐心讲解情绪对病情的不利影响,帮助患者走出困扰。
2.2 饮食护理
脑卒中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期间,在饮食上应食一些低脂肪、低糖类、高纤维、高蛋白类、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2]。低脂类食物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过高,所以应该喝水至少2500 mL以上;高纤维类食物在体内易消化,可以保持肠道通畅,避免腹压过高;维生素类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免疫力,抵抗疾病,帮助身体恢复。同时患者必须戒烟戒酒,避免对肺造成伤害。同时避免食用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以及高胆固醇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黑木耳等,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2.3 偏瘫肢体功能锻炼
脑卒中患者往往会发生偏瘫现象,患者肢体肌力减轻或丧失,不能正常活动,需要让患者进行功能性的锻炼,不但有利于脑卒中的康复,也有利于DVT的预防。卧床患者至少1~2 h翻身1次,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1次/6h,加强足踝的被动运动,做屈伸、内翻、外翻,环转等,若患者意识清醒,可指导患者行足踝关节主动环转运动;对于能下地行走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鼓励其经常活动,伸屈膝盖,按摩脚踝处,双足蹬床运动,尽量抬高臀部运动。对于不能自主运动的患者,需要被动性的接受运动,将偏瘫肢体进行有节律的挤压与开发交替进行,持续3~5 min,1次/6h。在活动的过程中动作尽量轻柔,同时询问患者感觉,适当调整运动的幅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DVT的严重怀疑患者,禁止按摩患肢,避免栓子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活动时预防DVT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是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静脉的瘀血阻滞。鼓励患者每天做腹部按摩,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2.4 护理
患者在接受脑卒中治疗以及DVT预见性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家人注意患者的,同时指导家属进行护理。最好采用平卧位,需要用软垫垫在患肢下,使下肢高于床面大约25 cm,腘窝避免受压,髂静脉呈松弛状态,利于静脉回流。患者需要翻身侧卧时,患肢需要放在健肢上。避免患肢受到压迫,教会患者踝关节、足趾的伸屈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静脉血瘀滞。有条件者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压装置,医用弹力袜,防止下肢静脉瘀血。
2.5下肢静脉护理
下肢静脉是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3]。深静脉内膜损伤可以继发形成DVT,所以必须提高对深静脉保护的重视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预防DVT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下肢静脉,避免通过下肢静脉输液,实在需要可下肢静脉输液的,输液时也需要严格进行无菌处理,避免导致血管发炎,保护血管;静脉穿刺后局部加压5 min,动脉穿刺后需要加压10~15 min,防止出血;避免深静脉置管术以及介入性操作;护理人员需要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候尽量缩短扎针时间,减轻对周围组织以及血管的损伤;注意不要在同一部位和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必须维护血管内壁的完整性。
2.6 症状观察和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期间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每日按时观察测量患者双下肢肿胀程度、皮温及皮色的变化,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疼痛,并且记录,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掌握患者的身体指标。禁止患肢推拿、按摩,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的最严重并发症,如有胸闷,胸痛,呼吸急踹等症状,警惕肺栓塞的形成。同时需要监测患者心率是否正常,血氧饱和度如何等,做到及时护理诊断,及时治疗。DVT早期症状的观察:若患肢出现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软组织硬度增高,皮肤出现花斑或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7 药物预防与护理
主要是对抗血液的高凝状态。患者在治疗脑卒中期间,对一些对血管产生刺激性的药物,在静脉滴注时候,需要尽量稀释,保持输液前后渗液体静脉输液通畅。同时可以使用一些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药物,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可以适量运用。有文献报道,脑卒血患者在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后,DVT发病率下降至80%,低分子肝素一般用法是在腹壁皮下注射,1次/d,连续应用7~10 d。同时,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参注射液、华法令等也对于DVT的预防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结果
采用以上各项护理措施,我院56例脑卒中患者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是1.78%,经过积极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其余55例患者皆无深静脉血栓生成,且经过治疗后,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是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卒中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很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血栓阻塞了深静脉,导致血液循环发生故障,引起血管中产生瘀血。该病发病部位多见于下肢以及双下肢,同时也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原因,肺栓塞病情严重具有致命性。DVT的发生原因的主要因素有静脉瘀阻、血管内壁损伤以及血管中有高凝状物。脑卒中疾病本来的发病原因也有以上三要素,即具有相同的发病原因,当患者脑卒中不能动弹卧床很容易牵动DVT发病机制,发生DVT的几率就更大[4]。有报道称若不给予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30%~40%的会发生DVI,瘫痪或长期卧床的DVI的发生率高达60%~75%[5] 。
卒脑中发生DVT的相关因素:高龄,年龄越大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越高,80岁的人群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卧床,长期卧床的卒中病人,由于偏瘫的肢体活动不灵或者完全不能活动,较易形成静脉受压,静脉回血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发病的风险;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也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使血液黏滞度的改变致使血流流变学发生改变,血管内皮损伤,血浆中某些因子异常,从而破坏了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6];卒脑中患者的血管内皮产生的促血栓活血物质的活性水平高于正常,而抗血栓物质活性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静脉穿刺输液,特别是股静脉穿刺更容易导致静脉损伤;卒脑中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可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导致全身血管收缩,使静脉血瘀滞。抗利尿药和脱水药液使血液浓缩,增加了血液的凝固性。
综上所述:高龄、长期卧床、偏瘫、静脉血管穿刺、血浆纤维蛋白原、高血压等因素均是DVT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这些危险可控因素可能会有效预防和减少DVT发生发热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对DVT的认识,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避,早发现、早诊断进行治疗,深静脉血栓有三个主要症状,即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和浅静脉曲张。根据三个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估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时,需要及时治疗细心护理,一旦血栓脱落,血栓就沿着下肢静脉系统移动到右心部位,游离的血栓最终会导致肺动脉栓塞,出现肺栓塞。肺栓塞患者可见呼吸极为困难,胸闷难忍,严重者就危及生命。
基于DVT的发病因素,我们采取功能锻炼、饮食护理、的安排、药物的预防、心理疏导和安慰、症状的观察等措施,取得明显的效果,减少和避免了DVT的发生。本研究中56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是1.78%,值得注意的是,在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深静脉血栓护理较晚期效果更好。可见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指导组意义。
[
参考文献]
[1] 袁辉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26(13) :43-44.
[2] 蔡囡丽.颅脑外科患者院内感染防治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0,26(32):126-127.
[3] 邢跃芳.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5(16) :73-74.
[4] 魏君莲,徐君臣,卫秀兰.足部微波治疗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护理学杂志,2009,19(18) :205-206.
[5] 赖碧芳.预见性护理程序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22(5):67-68.
1 影响ICU护理质量的因素
1.1 护士编制不足 护士和床位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2.5,监护素质欠缺,护士超负荷工作,过度疲劳,质量无法保证。
1.2 护士未经过系统的ICU专科知识培训,监护知识缺乏,易发生差错事故。
1.3 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
1.4 护理人员出现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长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工作,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职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高,会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表现为疲劳、精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失眠、烦躁、易发脾气、食欲下降、胃炎等。
1.5 工作职责不明确或护理流程不合理 护理流程不详细或流程不合理,是出现护理质量缺陷的常见原因。
1.6 缺乏质量标准或监控不到位 ICU护理工作缺乏质量标准或标准不明确,护士无所适从,护理质量无法保证或制定了标准却不能定时检查督促,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
1.7 不重视基础护理,易发生护理并发症,如角膜溃疡、压疮、足下垂、坠积性肺炎等。
1.8 急救物品器械管理无明确责任人,缺少相应的应急物品及措施或缺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应急事件,物品器械不能迅速到位,影响抢救。
1.9 医嘱执行不规范 执行非抢救口头医嘱、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者的医嘱、字迹辨认不清的医嘱等,给差错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1.10 违反技术操作规范 如输血、药物治疗前后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或无菌操作不严等造成交叉感染,甚至感染爆发。
2 ICU护理质量控制与提高
2.1 保证ICU护士数量达到要求 护士数量按照《中国ICU建设与发展纲要》的要求,ICU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应达到 1:2.5~3以上,并配备一定的护理员。
2.2 注重ICU护士素质的培养 ICU护士需经过内科、外科、急诊等相关科室的轮转学习,具有多专业的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才能应对多学科的危重患者救治。还要培养护士的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慎独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娴熟的抢救技能及对专业理论的钻研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2.3 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分组,注意每位护士技术能力及专业特长的组合。
2.4 畅通护士沟通渠道,释放其心理压力 定时举办座谈会或单独谈心,护士长要善于观察护士情绪变化,了解其家庭、个人生活的困难或困惑,尽可能帮助解决。了解护士发展需求,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还可以开展心理讲座或心理咨询活动,使护士能够舒缓心理压力。
2.5 科室建立护理质量标准及质控网络,采用PDCA循环法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改进,选派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质控小组长并吸收护士到各组,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跟踪检查,直至问题解决。
2.6 ICU质控重点
2.6.1 基础护理质量 ①患者应达到“六洁”(头发、皮肤、口腔、会阴、手、足)“四无”(无压疮、无护理并发症、无坠床、无差错事故)。②防止烦躁患者皮肤蹭破、约束带勒伤、导管坠出,根据医嘱应用必要的镇静剂,使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达到3级水平。③ 对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单纯覆盖凡士林油纱并不能预防角膜溃疡的发生,必须点抗生素眼药膏完全覆盖睑裂,再外覆凡士林油纱。④口腔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口腔冲洗外加擦拭的方法。⑤应用抗血栓泵,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6.2 交接班的环节质量 ①制订交接班工作流程,用表格规范其交接班内容,如转科交接记录单。特护单特定项目必须双方交接,并双人签字,如深静脉置管外留长度及留置时间,尿管留置时间等。②双方交接班必须查看医嘱单签字情况,确保当班临时医嘱及时签名。
2.6.3 确保急救药品、器械的完好率达到100% 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抢救药品物品、器械的定点、定量、定人、定期的管理、补充及功能维护,抢救仪器保持其处于备用状态。班班交接,双人签字,未落实好不得下班。建立仪器设备故障上报制度。
2.6.4 建立紧急情况应急预案 建立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如火灾、停电、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等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使每个人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2.6.5 保证执行医嘱的及时准确性 不执行不合格医嘱,非抢救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由于ICU医嘱改动频繁,应每日核查全部医嘱,所有用药,确保双人核对后再执行。新药配置使用前看说明书,并按说明书上要求配置皮试药液。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