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决策;城市化

一、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描述

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没有完善的物质保证,农村经济很难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设施不齐全。(2)电网不齐全。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生产力做支撑,落后的生产力无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2)农业产品的单一性,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的多样化生产模式。(3)大量的人口流出,使农村市场狭小,没有需求导致缺乏供应。(4)农村资源开采率低,导致大量的浪费现象严重,没有遵循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农村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政策制度的保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经济激励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低。

二、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行,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增加收入的方式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争相模仿,就形成了一大笔的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加大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农村劳动力在回流的后,能够采用城市里学到的高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少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违背了我国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这些都将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产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严重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长年奔波在外,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劳动力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部分依靠的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但是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与他们劳动相匹配的回报,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影响流动决策的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农村劳动力流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随着我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人员大部分选择了在本地就业。劳动力在考虑是否外出打工时,主要考虑的是本地的薪资跟自己去外地工作的工资对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明显一定的负向作用。

2.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没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明显的效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劳动者创造价值的需要。劳动者要生存就必须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员流动的影响较弱。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和生活环境的好坏,无法从根本上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比较大的间隔。虽然城市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但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长期外流,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这些问题都将导致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虽然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与城镇地区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上来看,实现了工业化的同时,工业会为农业做出贡献,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的建设。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在城市化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和发展政策,从而改善农村的陈旧基础设备,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以达到城镇与农村建设能够平衡发展。在控制农村人口外流方面,通过对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村劳动力采取政策上的优惠,使他们能够留在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国也相应的采取了各种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各方面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导致了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不足,没有有效地改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总之,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应当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把资金投入到既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上,又能够保留有足够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基础设施工作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区域收入差异;主成分分析;协整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33-03

1 引 言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山西省以转型跨越为目标,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省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务院于2010年12月1日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为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借助综改实验区这个平台,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不同以及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差异致使各农村经济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增幅也各不相同,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拉大。其中,以“城市农业”为代表的农村区域经济区(以太原市农村为主)农民纯收入最高,而农业基础差,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村区域经济区(以吕梁市农村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包括张平(1992)、万广华(1998)、李实(1999)等,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我国东中西地带之间或省际之间的收入差距,而对省内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研究较少。因此作为资源丰厚而经济欠发达的山西省来说,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客观全面地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指标设计

为了反映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拟使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另一组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状况。

(1)经济发展状况指标。①国内生产总值(GDP);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CGDP);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RGDP);④人均财政收入(PCR);⑤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TIPGDP)。

(2)农村居民区域收入差异指标。本文选用基尼系数(G)来反映山西省农村居民区域收入之间的差异。基尼系数根据三角形面积切块法进行计算。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都来自有关年份的《山西统计年鉴》,或据此计算整理得到。其中GDP、PCGDP、PCR、G均以七八年不变价进行计算,RGDP是根据实际GDP进行计算。

3.1.1 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本文采用Z-Score技术(即Zi=xi-S,式中S为标准差)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3.1.2 主成分分析

本文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组指标显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可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值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85%提取主成分,结果见表2:

结果主成分1(ED1)和主成分2(ED2)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99.330%,因此可用其作为原变量所含信息的代表。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平均值,可得经济发展水平值ED(见表1)。

ED=0.80071ED1+0.19258ED2

3.1.3 H-P滤波

本文运用相量自回归模型(VAR)来进行分析,该模型要求系统中的变量是平稳序列。H-P滤波是经常使用的经济变量趋势分解法,本文借助于Eviews5.0统计软件,对经济发展水平值ED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指标G进行了H-P滤波处理。从图1、图2 可以看出,随着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的上升,代表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状况的曲线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在缩小。

图1 经济发展水平值及其H-P滤波值曲线

图2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水平值及其H-P滤波值曲线

3.2 影响关系分析

3.2.1 协整检验

经过H-P滤波处理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数据分别记为HPED和HPG。在做进一步分析之前,本文首先采用EG两步法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第一步,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两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HPED和HPG均为一阶单整,即I(1)。第二步,用OLS回归方法进行估计,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表3显示的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确有某种协整关系,但并不能具体指出何为因、何为果,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因果检验。

3.2.2 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对于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之间的因果方向,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分析检验。

根据表4的结果,可以得出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的Granger原因。

3.2.3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上一个单位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如上所述,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的Granger原因,为了能从动态角度更好的分析,本文进一步对其作脉冲响应分析。如图3所示。其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图3 脉冲响应函数曲线

从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来看,经济发展在受到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水平值一个单位正向的标准差的冲击后,在滞后期内冲击效应为负值,且冲击效应绝对值呈现逐渐增大然后变小的过程,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虽然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但是在中长期内并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对经济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山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农村的长久稳定与繁荣。第一,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城市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下,中部六省中除了山西,其他各省均已形成城市联合体,显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唯独山西省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的城市联合形态,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把太原城市群列入战略性重点发展区域的机遇,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第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发展,做强品牌。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保障农民权益,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援助贫穷落后区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在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时期省政府要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其覆盖面,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36-41.

[2]陶应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0(4):48-50.

[3]张藕香,何建伟.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来源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9(11):99-106.

[4]刘美平.城乡治理体制变革的三维走向[J].工业技术经济,2011(11):109-113.

[5]张平.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2(2):62-69.

篇(3)

在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也引人关注。为响应学院鼓励大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的和国家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帮扶农村的号召,国际商学院团总支特组织了此次以“关注农村发展,关爱农村儿童”为主题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

二、调查

农村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局限,其教育水平发展相对缓慢,儿童的学习和心灵成长得不到足够的关注。针对这一现状,我支教团队特选取了菏泽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经过12个小时的旅途展开了为期1个月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注重调研的延展性,并未局限于一村一镇的调研,而是采取辐射调研的方式,团员分批前往周边的区、县、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其情况进行了详细细致的调查研究。

通过1个多月的支教服务和调查活动和为期2周的信息整理工作,我团队得到了以下信息和结论:

(1) 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指引下,菏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稳步增加,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数量不断提高,农田水利会战成效显着,农村交通状况改善。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和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菏泽地区的农村相比较其他地区农村的发展状态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农村教育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发展状态失衡。

1. 学校

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农村中小学数量增加并且添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是由于农村自身多方面的局限,学校能提供的教学服务力仍旧有限。

2. 教师

我们在支教活动中发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资普遍不高且大多为退休或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虽然该部分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且这些教师教学现代化程度较低,即使学校在政府的帮助下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情况下,由于许多教师对现代化社会的使用水平较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无法良好的发挥作用。同时,许多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在进行农业生产,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散,为教学工作的进展带来了阻碍。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严重缺乏音、体、美等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多农村的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课程都由语文数学老师代课,甚至会出现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在课表中排出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但并不进行教学的现像。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行和实施。

3. 学生

通过给农村儿童授课和家访我们发现,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儿童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不能正常的接受教育。而接受教育的儿童观念上也存在严重的偏差,对教育的意义和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认识不清。在对农村儿童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儿童的心理成长状态并没有的到足够的关注。

三、研究分析

1.农村经济状况研究分析

通过对菏泽农村的政府机关、当地农民调查访问我社会实践团队发现菏泽农村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降水分配不均,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水利设施相对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除农业生产外,农村民营企业发现相对缓慢,数量质量相对不高,而省里的资金支持基数可观,但分摊至各个乡村便显得均数不足,这些情况导致菏泽农村在近几年发展提速但仍与其他地方的农村存在一定的差距。

2.农村教育状况研究分析

学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虽然逐步走入正轨,但是受限于农村自身发展动力的不足、教师力量薄弱、当地人对对教育重视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菏泽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往往不高,没能够真正的良好推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这种状态虽然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相关解决措施不足,推行困难,需要长期的努力加以改变。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通过支教活动我们发现,菏泽地区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中老龄化,这是长期的教育落后造成的,但要想提升整个菏泽地区农村的教育水平,需要改进和提升农村的教师队伍。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中心小学教师的工资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众多教师不得不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寻求其他的经济来源,这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政府对农村教育工作者待遇的提升很有必要,但也要是视地区经济条件量力而行。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由于教育基础的薄弱、家长的重视不足和错误引导,菏泽地区农村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是未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他们的内心诉求得不到满足,这需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并且改变家长的观念,对适龄儿童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健康积极的成长。

四、建议对策

通过长时间的支教活动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经过思考、讨论我团队提出了以下建议对策:

经济方面:

1. 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村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更多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劳动力发展。

3. 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教育方面:

1.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入农村,帮助农村提升教育水平。

2.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3. 当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通过长期的宣传和不懈的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

4. 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引导农村儿童行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篇(4)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现状;策略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大环境不断完善

1.硬件设施的配套逐渐完善农业生产机械化,各种种、收、运输机械不断被研制出来,并大面积投入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机井、水渠等)不断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监控设施、娱乐设施等)、乡村公路、农民居住环境等都日趋完善和优化,使得农民的生活更方便。2.软件配套日趋完善相关农业职能部门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乡镇政府不间断地组织各种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培训,不断传递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市场建设也日趋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一种低碳环保、规律化的发展模式,农民开始意识到用最前沿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二)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改变

乡镇农业经济不再盲目发展,开始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之间的平衡,基层政府更是不断探索,以求寻找出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会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状况,选择独具特色的农作物,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发挥资源优势,回避劣势,努力提升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整体质量以及有限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打响当地品牌。

(三)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尽管目前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生产模式,但总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靠地吃饭”。但是,可以建设更宽的产业链,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例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与养殖业协同发展,建立农产品信息分享平台,发展依附农业的第三产业等,这些均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稍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相关数据显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不到20%。年轻的农民尽管文化程度整体偏高,但他们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或是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妇女、小孩和老人逐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力,他们学历低、素质低、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娴熟等,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尽管最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在不断健全优化,然而,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仍有一部分乡村的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收种全靠人力,种植规模太小,农业生产不够环保等。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相比,差距太大,甚至有很多乡村除了农业,没有其他产业,因此农民的收入难以增加。这些乡镇的自身经济实力较弱,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健全农业基础设施。

(三)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乡镇的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或是监管机制不符合市场规律,监管方法太落后,市场应对能力、监管执行能力太差,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监管工作的高效落实,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策略

(一)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的教育事业太落后,是农民整体素质提升的最大阻力,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首先应将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基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从国家的角度讲,可以在制定教育相关政策时,适当向基层倾斜。其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有足够、及时的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国家一定要加强重视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集约型、规模化经营土地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此,可以采取适当流转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土地资源等方式,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基层乡镇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有很多剩余的劳动力,而这正是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关键。因而,需深入开发当地的特有自然资源,然后发展壮大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3.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要落到实处农业经济监管机制要不断健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和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用最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成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制出更多、更具市场活力的产品,壮大农业经济;三是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用科技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我国才能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总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体现在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上。所以,做好乡镇经济的研究工作,及时发现、切实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确保乡镇农业经济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1-2.

篇(5)

关键词:金融发展;西部农村;金融工具;金融结构;金融规模

一、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业融资论在80年代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融资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取代,农村金融市场论是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融资论

农业融资论有其特殊性,比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农民收入较低,储蓄规模和储蓄能力偏低等,也正是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所以农村融资理论主张政府直接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里,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农业产量提高,农户资金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但是他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政府过多干预使农村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过于单一化,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农户、养殖户,农村小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需求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其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相对农业融资理论,市场论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市场论更有助于让供求双方达到平衡,农村金融市场论主张对农村提供贷款资金是否采用优惠利率应该有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同时市场论提倡帮助非正规金融发展,多元化农村信贷方式和渠道。完全由市场决定又很难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地区资金倒流城市,商业银行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只能远离农村,进军城市。所以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信市场和政府的沟通互补会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在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主张在金融市场论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将市场和政府有效结合,达到互补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选择性政府的市场干预也可以提高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效率,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进程,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西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都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贷款金额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乡镇企业和三农为服务的对象,扎根于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国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已达约880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说明了西部地区农村的金融体系在不断地完善,金融机构不在单一化。

(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农业保险已经从起初的试点范围向全国推广实施,西部地区在不断完善现有机构网点建设,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促进农业保险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例如,新疆的多层次农村保险网,在大力推动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上,使得医疗保险、小额信贷保险等发展起来。

(三)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

国家和西部地区政府机构越来越重视西部农村的发展,尤其体现在涉农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陕西省发放订单抵押贷款约1900万,这些贷款中包含陕西养殖户接近70%。甘肃省的三农贷款金额高达约2600亿。像这样的情况在西部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普及。

(四)西部农村金融需求增加

相对于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我个人认为金融需求增加是个更加令人欣喜和明了的信息,这个信息足以西部农村金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水平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温饱而生产生活。同时西部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也为信贷需求的增大奠定了基础,农户可以通过信用贷款扩大再生产,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业两个层次。

三、西部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农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着新农村建设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西部农村人才和资金外流严重

新农村谁来建设?靠的是政府吗?当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起到的是扶持和引导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管理者等当是先锋军,但是,现实中,更多的农村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里寻求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很难吸引外来人才进入。为什么在农村地区很少看到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究其原因,最终是银行自身的发展需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堪称农村金融“三巨头”,以扎根于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三巨头”在商业化进程中也在努力进入城市,有相关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农村每年从信用社流出的资金约1400亿,同样的,占农村金融市场半边天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在“挪用”大量农村资金去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发展空间。邮政储蓄银行大都依托农村而生,却将大量的资金流入城市,导致西部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加剧,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供给缺乏、保险市场开发难度大

1.除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偏少以外,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从整体上看,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信贷总额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都比较落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资金严重外流带来的资金供需矛盾又阻碍着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由于服务对象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西部农村信贷资金的风险加大。

2.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难以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人们的收入一般要用在消费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的投保积极性有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出台相应的保险法。

(三)西部农村金融贷款比重低

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在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市场。西部农村地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是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需求。

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想要改善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必须重视西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深入研究分析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努力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能力。

贯彻落实农村金融改革方案,正确认识农村金融改革。从广义上来说,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村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渠道方式的创新和完善,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是指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对西部地区来说,在对其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结合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然后逐渐推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理清农村金融发展格局等都能够有效帮助西部农村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理论的概述和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亮点,希望可以通过总结经验,针对问题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体制,促进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微薇.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5.

[2]张红伟,张学兵.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天府新论,2012(05).

篇(6)

摘 要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实现路径。城镇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其发展的状况将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本文探究了城镇化背景下的河南体育发展状况,说明了城镇化不仅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河南 体育发展 农村体育

一、引言

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当前似乎已经成为极具意义的工作。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管是农村体育发展还是城市体育发展都要“一手抓”。在当前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情形下,河南省整体体育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及其特征,并对其省内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最后探究了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河南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及其特征分析

一般来说,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较小、人口集聚程度较低。但是依照我国的国情而言,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

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自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在经济发展上也经历了各种曲折。作为国内农业大省,在党的后,其城镇化步伐也变得愈来愈快,经济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稳定。从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来看,自1949年至今,其主要经历了城镇化起步期、起伏期、平稳期、提速期以及快速发展期。在历经了城市不同程度的扩建、工业产值的增长、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向城镇化进阶的各种变化后,如今的河南省已经成为一个城镇化水平急速提升,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省份。

(二)河南省城镇化特征

自城镇化发展搞起后,河南省在将近50多年里,经历了城市数量逐渐增加,经济发展不断上升,城镇化规模越来越大的各种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省内实力得以不断增强。就河南省城镇化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城镇化水平得以明显明显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得以迅速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新世纪的到来使得河南省在发展上不断朝着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前进,从“城镇化战略”到“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转变,并实现了以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目标。此外,在2006年底,仅省内17座地级市市区的土地面积就比2000年增加了1958平方公里,跃至139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也从2006年底成功增至1287.68平方公里,较2000年增加了502.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上的变化,从2000年的2201万人增至2006年的3189万人,其中,年增长率为6.4%。

三、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体育产业从起步至今的几十年里,随着省内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产业结构、规模、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并扩大。主要体现在,全省建设了三家体育产业基地单位以及三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并承办了多项体育比赛,如中国排球联赛河南赛区、郑开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此外,至今为止河南省已建立了多个体育俱乐部及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带动了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但是当前河南省的体育产业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体育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来说,河南省的体育产业在GDP中只占到0.4%,而其他发达省市,如东部发达省市的却占到将近1%。由此可见,河南省的体育产业仍然需要得到更好更快速的发展。并且,其体育产业基础环节较为薄弱、规模比其他发达省市要小。这就要求河南省体育管理相关制度及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育产业市场需要得到进一步规范,以此来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河南体育产业发展探究

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及农村城镇化这一发展路径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农村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它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及国民体育意识增强的体现。就河南省体育产业来说,在农村和城市的体育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乡村作为小型经济增长的区域,其经济的发展比不上大规模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故在体育设施方面肯定也与城市有着一定的差距。乡村学校中,其体育设施落后,供不应求;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参与意识落后低下;公共场所无体育及娱乐设施等现象皆与大城市形成反差。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逐渐向城镇化趋势递进,其各种产业及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村经济增长了,体育设施等问题也解决了,城镇化规模日趋扩大了,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整个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增长。并且,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农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 这时候也开始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加上其体育设施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于是纷纷参与到各种体育健身、训练上。

但是,虽然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增长,使得其与城市相结合带动整个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城镇化及其经济不断增长与发展的同时,也有着一些忧人之处。河南省“体育人口”的比例在当前来说仍然处于较低状态,有些人虽然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甚至有的人过于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身心健康。这就需要相关体育部门进行大力宣传与鼓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以此来推动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关系到其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只有在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大力度宣传体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得城市化进程下的河南体育产业得以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财务管理 模式 制度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农村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国家对农村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投入了较大的经济和政策的支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如何做好农村的财务管理,做好财务监督工作,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农村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了较多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其中的弊端。如果改革农村现有的财务管理状况,采用何种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有效管理模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我国农村现有财务管理工作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根据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统计和分析,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中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都是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自行采用财务管理体制。具有很大的财务管理漏洞。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财务工作由村委会进行管理

受乡镇财政机关的督导,财务工作由村委会来组织聘请村里的人员进行整个村集体的资金管理等一系列财务工作。村财会人员工作于村委会,由村委会监管,以整个村委会的名义对村民的资金管理负责。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自,对集体的所有资产,村民或者村委会进行管理工作。但是这种管理制度使人员的聘任和财务的决策都由村委会的干部来决定,具有决策的独断性。不利于民主监督工作的进行,财务工作模糊和不规范,不能有效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2、财务工作由农村会计执行

农村会计有由乡镇政府进行委派和授权机构两种类型。委派会计因为独立于村委会,直属于乡镇,其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公正和可靠性,也使会计工作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授权由乡镇政府下的财政部门来管理。这两种形式相对于村管财务来讲,都具有规范性和监督性。对一些公款的私用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抵制。是村里财务工作的透明度有所增加。但是也限制了村民和村委会对自身财产的使用权,不符合村民自治的政策。

(二)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账务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农村工作的范围广泛,各种情况复杂多变,在监督方面主要依靠村民群众的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对村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也只能是个别阶段的审计对账。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有民主性监督组织的建立,但是多数只是形式上的,实际投入工作不多,基本等同虚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村里的财务经常出现资金空缺,而对于上面的管理层来说却不知道款项的具体用处,收入上交不及时,资金透支的现象屡屡发生。村里的资金浪费严重,有的被私吞,有些被挪用。这些现象的产生一部分是因为村干部的家族利益使然,亲戚关系参杂较多。这样使村里的工作得不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对集体的利益不能做以代表,不能使充分的发挥民主的职能。虽然现在农村都开始实行财务上的公开化管理,但是其公开化的程度仍然做不到位,公开不及时依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村的财务公开工作模糊,没有针对性,内容也存在很多漏洞,做不到完全的透明公开,收支的账目表现笼统概括。人们群众对所公开的账目不清楚、不了解,群众对资金的开销有很多的疑惑,这些导致了群众对村财务管理的怀疑性,不信任性,起不到真正监督的作用。使群众和村领导部门的关系紧张,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村财务管理混乱,会计队伍素质较低

对于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有章可循的,无论是资金的预算和收支,物资和财产的管理还是资金支出利用的审批等各方面都有相对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在财务工作的实际状况中,存在着村干部对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不清,管理状况的混乱缺乏规整意识。在农村,很多集体的资产买卖、利用、销售等制度不能规范的执行,很多集体资产账务脱节不符。对于财务状况的公开不够彻底,只是形式上有一些作为,没有实际的意义。尤其在农田水利的方面,直接按工人的清单来结算,没有正规的进行预算和决算,资金流失的风险较大,直接对集体资产造成浪费。有些村委会存在吃喝占等不良风气,扩大非建设性的资金投入。对国家给予农民的补贴,也存在着村委会挪用占用或者发放不及时等现象。更有很多村委组织和领导缺乏规划意识,在投资上比较盲目和急功近利,导致资金状况更加的紧张。

对于农村的财务人员一般直接由村干部选任,人员往往素质不高。在处理财会业务时候也是按照村干部的决定或者意愿来进行工作。会计的财务核算工作糊弄了事,情况存在不实的状况。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财务管理的知识缺乏,对程序手续的流程不了解,对各种财务上的问题也不能做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很多财务人员缺乏正规的上岗证,对换届交接的手续上也不能做到完整细致。

三、改变农村现有财务管理状况的决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推动财务管理的制度的落实

对着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向前迈进,建立完善严格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切实可行。建立健全民主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诸多方面,如财务的收支审核制度、资金的有效管理制度、财会档案和票据的保存管理制度、集体资产投资预算制度、债务往来的管理制度、村干部换届离任的审核制度、财务明细公示制度,财务监督检查制度等等涉及农村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农村的财务管理严格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加的具体化,细节化。

在财务的收支上,制度严密的收支计划。将支出建立在收入的基础之上,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对于非生产建设方面的投资,尽量进行压缩。对一切收支都尽量要求使用专门的票据,对票据严格的进行保管登记,做到一次收支有据可查,有据可依。由专门的人员来对管理进行负责,采取责任制管理。定期对收支进行审查和公开,做到资金规范透明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整理会计账簿和报表。对农村的一些审批工作,要求做到严格,相关手续齐全,完整有序的管理。随着会计点算化的发展,还可把会计电算化引进农村的财务管理当中,实现更加高效率的管理。

对于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各个乡镇和基层干部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意识。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农村工作中的一项,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的一项大事情。领导要加以重视,对乡村干部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和推动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领导要清楚的了解,并适时调整策略,不断使管理制度完善。对财务工作实行奖惩办法,对违规违纪进行严厉的处罚。督导基层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严格按章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做好财务工作的民主监督,推进财务公开工作的进行

要改变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加强农村财务的民主监督,使财务工作公开,增强其透明性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国家农业部的财务公开的规定,财务管理部门要严格进行贯彻执行。要将财务活动的明细及时诚实的向人民群众进行公布,对于群众有疑义和异议的问题,财务人员或村委负责人要给予明确的解释回答。对于财务工作的公开透明,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可以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公开一次,为了简单明白,公开间隔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设立公示栏,地点设立在村民居住的中心或者村委会的附近,便于长时间的展示和群众的观看。对于公开内容,要真实统一,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对财务的收入、支出、物资管理、利润分配等等有关财务的各方面都要进行公开。对财务工作拒绝执行和工作不到位的人员和组织进行严厉处罚。

(三)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建设高素质的财务队伍

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负责的对待本职工作,敢于坚持原则,按章工作。在财务人员的应用上,公开公正的选拔会计专业的精英人才,要求具有上岗资格证,数量财务工作流程,择优录取。对精通业务、热爱岗位的财务人员优先选拔,建立业务水平优秀的财会队伍。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进行有力的奖惩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搞好农村财务管理,是发展我过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工作。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决策给予解决,对农村领导组织和群众的关系的改善大有好处。同时,随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全面,更加稳定,更加健康的发展,整个农村经济建设也将随之全面飞速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真.村级财务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