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关于素质教育的案例

关于素质教育的案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素质教育的案例

篇(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素质教育 渗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想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要想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最优,作为教师,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思想品德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以及处理问题这一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科学的看待社会,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开展素质教育属于初中教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话题。素质教育基于学生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针对所有学生,以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最终目标。素质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由于素质教育在持续深入发展,这就给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当今社会在迅猛发展,多种文化元素和矛盾同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而且其道德观也会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偏差,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素质教育的渗透方法

1.导学式方法

坚持将学生当做教学主体这一原则,以引导者自称的教师应该开展师生互动,而导学式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何为导学式?主要指的是围绕着引导,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以往的传授教学方式相比,该种方式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方面更具优势。站在教育心理学立场考虑,导学教学方式的重点是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以最终实现其主体认知能力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导学模式重点就是正确提问。提问不仅包括老师提问,而且包括学生发现问题在内,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认真预习的前提下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启发以及探索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这有利于强调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以及技能。此外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引导。比如关于“民族文化”一课的学习,可以选择学生周围的事来进行引导,比如“你生活的地区目前哪些文化特色浓厚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小说在流行当中”等等。

2.案例式方法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案例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式,其有自身深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构建在一些心理学研究理论之上,这些心理学研究理论包括构建主义理论,情境认知以及人际交互决定理论等。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开展教学: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提前展示案例,在课堂的最后,也可以在课后通过作业让学生进行个人分析。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和学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有利于将学生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这是一种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方法

不同的学校,其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教师不仅要准备讲课所需教案,而且还要设计学生的学习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部分学校以及大部分科目均选择了学案教学。而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学案是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立场进行考虑的,主要是对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进行指导,是提升教学效果,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是在所有教师共同备课以及交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堂上,设计与在校学生相符的学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与此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学案要避免单纯作为教师的讲课教案,因为不仅教师之间在教学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个体之间也各不相同,所以每位任课教师还要针对学案进行第二次备课,也就是说教案、学案要一体化。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案学案,其一体化模式主要有下面这些内容,即事先预习、学生自主以及合作学习,教师精讲以及指导,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以及阶段性反思等。教师导学性最好渗透到每个教学阶段,教师要熟悉掌握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学案,认真对待所有教案,只有如此才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同步开展素质教育,则务必要提升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思想,不断提高自己,改善课堂教学结构,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切实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生综合素质 读本 协同 建设

一、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强调要培养中职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1]

1、是中职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部分学生选择报考普通高中,这致使中职学校生源的素质及数量逐年下降。另外,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日益严峻。因此,文化基础较薄弱、学历层次较低的中职学生,靠单一的技能已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不切实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鉴于此,中职生要致力于改变劣势,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2]

2、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扩大,现代企业不再唯“技术”,而更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因为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优劣,会决定企业及产品的的高低优劣,甚至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为求得可持续发展,企业更关注未来成为企业中一员的中职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否能成为所需的高附加值人才。

3、是中职学校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教育直接落在各中职学校,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决定了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而学校的知名度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中职学校也尤为重要。

故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和从事教育出版的单位,应肩负起建设适合培养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教材的重任,为学生的成长、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3]

二、协同多校建设综合素质教育读本的意义

1、综合素质教育读本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材基本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但统编教材部分内容滞后,部分内容在地区性、民族性上体现不足,无法满足各个学校特殊教育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中职教材开发仍以“技术”为中心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开发一套具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学校使用的综合素质教育读本,成为顺应经济多元化发展和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

2、有关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的情况

郑永生、杨烨合著的《素质教育实例点评》从心理、创新、挫折、学校四个方面并结合选编当时最新案例剖析了青少年面临的困惑与问题;智海的《素质教育面面观》通过十个故事指出需培养心理、社交、独立、自信、艺术、理财、沟通、推理、道德等综合素质;王德庞在《能力・素质・创新教育》一书探讨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等问题;张寒梅的《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徐明春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文都从不同侧面对综合素质进行了研究。继这些研究后,2006年,广东、江苏、福建等省教育厅相继颁布了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案,但对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相关评价方案却很少涉及。黄何、辛宏悦在其合著的《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指南》中指出,必须抓紧研究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上,我们发现,涉及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目前较少或还在积极探索当中,这与相关方面培养的必要性已形成冲突。

3、协同多校建设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读本的意义

1、能够有效整合各方教育资源,确保读本的普适性

由于各类中职学校在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生源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协同多个学校共同建设相关读本,可以达到资源优化的最佳效果。而且在“协同”思想的指导下,读本开发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等都可获得合作与交流,能切实保证读本的普适性。

2、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协同合作,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横向学习、共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促进校际间进行科研、教研交流,促进各校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案例及经验,优势互补,实现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协同建设相关读本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可能出现的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的类别及层次不同,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区别,各校在教育目标及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上也必然存在差异,这致使协同多校共同开发读本时会产生种种问题,例如应怎样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应如何实施“因校建材”和“因材施教”等。

2、解决对策

2.1启动组稿会,充分交流探讨

在读本建设伊始,必须召开组稿会,通过各参与教师的现场交流,充分结合各校的现实情况及教学特点、需要等,力求找到读本建设的共同需求及可分享的资源。另外,通过组稿会还可确定分工及任务,达到协同的最佳效果。

2.2.异课异构,同课异构

成立专业写作小组,对相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模式,从不同角度对读本进行合理设计,对读本涉及的意图、目的进行分析和研讨,将读本中涉及的案例等付诸教学进行检验,在实践后再相应作修正。[4]

2.3成立读本评估小组

读本评估小组交叉检验并收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分歧的知识点、章节,然后进行研究,对有问题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最终确定为可延续或循环使用的读本。

四、读本的具体建设

1、围绕的中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故此,我们将围绕“修身、尚学、谋职、创业”四个方面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就业的态度,练就技能和本领,提升生活及就业的适应能力。

2、章节的安排

“修身篇”,拟侧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并有爱心,学会宽容和忍耐,学习有礼貌并讲诚信,懂得自尊和自律;“尚学篇”,拟指导学生要培养兴趣、特长,要惜时、勤奋,要活学活用,要努力尝试实践;“谋职篇”,教会学生务实、耐挫,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教导学生承担责任并学会坚守,告诫学生要有奉献和敬业精神;“创业篇”,鼓励学生勇闯敢为,学会公平竞争又能够分享,学习规划并鼓励创新,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怀揣梦想。[6]

3、体例的设计

围绕以上各章节的需要,可收集、呈现经典的故事和各中职学校的实际案例,辅以适当的引导及点评,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具体体例设计如下(以节为单位):

【编者寄语】:对本节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对学生的期望不仅仅是编者的期望,更要让学生感觉是家长、学校、未来所服务的企业对他们的期望。

【芝麻开门】:包括“品读故事”和“借鉴案例”两个子栏目,是对同一主题的递进式体现。

[品读故事]:紧扣该节的主题,呈现一则经典故事。最好是知名人士的真人真事,具有励志或启迪性。

[借鉴案例] :是故事的补充,是可参照学习的身边的人和事。强调案例取自参与读本建设的各中职学校,体现案例的代表性、可效仿性及普适性。

【点石成金】:针对【芝麻开门】中的故事或案例提出1~3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思,引起学生对培养自身能力或素质的重视和关注。

【加油站】:是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或者是方法技巧的总结归纳,或者是相关的人生箴言等。

【牛刀小试】:可以是活动设计,也可以是实践训练。侧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协同多个学校共同建设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读本,既能满足社会及企业对中职生日益提高的要求,又能充分挖掘各个中职学校有关读本建设的潜力和素材,切实为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提供服务。[5]

参考文献:

[1] [2] 黄祺. 中职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5.

[3] 张纪平.中职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素质提升建议[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8).

[4] 吕全国.中职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够不断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才能够为企业输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逐步向内涵建设的方向推进,正因如此,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的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大学生,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其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将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展现其自身办学特色的途径,给予了其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在不断的重视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希望能够为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其自身素质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不断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二、当前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现状

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特点:(1)从教育理念上来看,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2)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管理性、系统性、稳定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从职业教育目标来看,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都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职业素质教育,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不仅如此,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于素质教育还没有深入的认识,不明白所谓的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也不清楚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

三、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路径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构建开放性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还包括开放性教学。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遵循开放性。首先,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应当遵循技能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不断促进学生进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创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鼓励大学生不断的成长。再次,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学生搭建沟通和交流以及实践的平台,常见的平台包括学生创业中心等等。这些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建立顶岗实习制度,其实就是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引荐到相关企业当中去,并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到日常的工作当中,这样,能够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零磨合的前提下,迅速融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去,既能够为其企业灌输新乡的生命力,又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道德教育体系。想要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就必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全方面发展。首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应当对学生进行有关于道德方面的教育,例如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等,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品质。其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创业活动和就业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经验教训,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迅速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再次,开展有关于道德教育的精品课堂,并将其录屏发放给学生,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随时随地的接受道德素质教育。最后,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的帮助学生树立团结互助的意识,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3)实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职业素质教育水平。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不断满足社会续期以及企业需求为主要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主要载体。具体来说,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当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其次,将企业的工作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纪律作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落实,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再次,以职业素质教育为话题,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究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后,以企业条款为载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约束,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从而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

(4)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在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断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为目标,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高职院校当中去。首先,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潜移默化间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知识讲座以及创新活动,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进入企业岗位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再次,定期或不定期的采取多种形式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最后,高职院校还应当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而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创新职业教育手段。高职院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财务多种教育形式,传统的教育形式包括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等,以案例教学法为例,高职院校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与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从而扬长补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形势非常好,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衡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14):147-147.

[2]孙爱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9-91.

[3]李清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16-117.

篇(4)

1.1经典案例教学

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经典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和以前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志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会根据教学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案例,并作详细分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老师和学生之间讨论案例,首先要划分小组,然后每个人进行准备,还要进行多次讨论,最后点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在帮助学生分析案例时,不要完全依赖标准答案,学生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举一反三,培养创新能力。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要认真分析问题,并最终可以解决问题。分析经典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连接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做到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自己独立学习,还要和他人合作学习。

1.2情景模拟教学

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经济学、哲学、行为科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学生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置身于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在营销的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采取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多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没有较成熟的情景模拟课件,怎么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利益关系,领悟情景全过程。让学生了解营销顾问、营销策划、自主创业等不同的角色,并把知识运用到其中,学生了解了自己的角色,做好本职工作,尝试创新性思维。除此之外,在教学时,还要选择一些其他的方法。如激励学生、营销好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会表现出个人的创新能力,要多鼓励他们,以便增强他们的信心。

1.3多媒体教学

很多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注重学生的互动,给学生带来声音、光线、形象、色彩、动作等情景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老师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质量更高。实现市场营销教学,有时候要用到图形和表格来表示内容,在课堂上绘制是不现实的,因为那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而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量,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随着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还可以适时加入DVD短片,如广告和产品宣传等。这样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形象得多、生动得多,也更直观、更吸引人。

1.4互动参与式教学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要改变原来的依靠老师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和学生多交流,采用互动参与式教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起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多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其中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交流互动解决。采用模拟场景的方法教学,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思考,然后课堂上讨论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会予以加分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发言好的学生要记高分,老师对理论进行总结。这些教学措施,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受欢迎。

2改革的初步成效

通过努力,市场营销可以获得以下较好的成效。

2.1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后,老师已经不再是讲解知识的人,而是转换为了引导者和调动者、分析者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研究,增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默契。

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学生摆脱了原来枯燥无味的传统学习方法,转而对学习有了更多的兴趣,争先表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营销内容时,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知识,尽量解决各类可能出现的营销问题,提高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和同学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向老师积极请教和提问题,从而增强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体会到了实践的乐趣,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真理,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3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的地方不再单单是教室,而是面向社会学习,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改变了原来只是教学生知识的方式,转向让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

篇(5)

2013年3月,我校确立了几个校级课题,我申报了课题“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各位领导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将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主动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1.数学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研究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及活动方法

第一阶段:立项申请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法,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调查和学量的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认真研读大量素质教育和课改方面的文章,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确定把“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而形成课题,书写立项申请书,在我校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开展论证阶段

1.课题获准立项后,我们召开了开题论证会,会上宣读了开题报告,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正。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确立人员分工和实验班级。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任务是:根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实验班开展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分层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素质教育理念,重点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并丰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边学习实验边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及调查问卷,撰写论文、反思、教学案例、叙事、课堂教学实录等相关材料。主持人根据实验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和中期阶段性总结。

主要活动:2013年4月2日,设计问卷,调查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现状及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然后分析和研讨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数学学科实验方案。

2013年4月13日,组织课题组会议,指导实验教师在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的操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结构,全面分层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分配小组,根据特殊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少的特点,建议每个学习小组以3-4人为宜,每个小组的成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来确定,小组内的人员应有一定的分工,要定期更换组员。合作探究问题设计要合理;教师要参与指导小组学习,注重实效性;要运用多维评价机制;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2013年6月6日,开始教学实验,实验教师在实验班采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科学改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调查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2013年9月,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听课研讨活动,两名教师讲了“引路实验课”,听后进行了研讨。

2013年10月28日,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报调查结果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措施等,并介绍成功经验,使课题组成员互相借鉴成功经验。根据研究出现的问题,制定二期实验研究计划。

2013年11月10日,开展集体备课和观摩实验班的研究课并进行研讨,提出改进措施。

2013年12月6日,验收研究成果,实验教师上交论文、反思、教学设计等资料。

2013年12月10日,召开课题组座谈会,汇报实验进展,研讨课题研究成果,拟确定最终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12日,聘请特教专家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专家听了一节实验课并进行了点评,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性评价。

2014年1月2日,召开会议,学校领导全部参加,确定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结果研讨商定出聋校新型的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

2014年2月,召开课题结题会议,整理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开题卷、过程卷、结题卷、成果卷装订,写出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数学成绩全面提高,学习方法全面优化,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师生关系和谐,民主;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成果的物化形式

课题组成员已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发表获省、市级奖励,还形成了优秀教案集、论文集等。

4.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研究出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适合所有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为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践理论。

(2)我校的研究成果为其他的特教学校教学提供了实用的经验材料。

(3)此成果有利于教研员对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解,调研和指导。本研究结果会给教研员的工作提供依据,更科学的了解聋校教学中问题。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表层,不能及时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不明显。

2.由于时间短,只在数学教学中重点试验优化教学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他方面有些弱化。

七、今后设想

篇(6)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案例教学 医学生人文素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27-02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其培育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中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专门性学科,对人文素质要求更高。医学生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疾病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怀。笔者在长期的医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纵观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医学教育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轻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知识密度大,操作能力高的学科,要求医学生在学期间掌握与运用的技能非常多。基于这一现实,医学院校与医学生往往过于强调医学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教育与自我强化,因此也造成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难以满足现代医疗服务内容、效果与服务意识的需求。在笔者的日常工作中,发现许多医学生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轻视人文课程;文化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必要的团队精神、利他意识等现象。

(二)医学教育方式落后,教育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这更强调了人的需求,相应的要求医学教育模式也应适时进行调整。但在现实中,笔者发现我们的医学教育方式却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仍沿袭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乏互动式、引导式、启发式的教育新模式,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效果不明显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如美国、德国的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20%~25%;英国比较低,仍占10%~l5%。这突出反映了我们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在量上过少,更有甚者,一些院校为强化专业课程,而将人文课程进行压缩,减少课时,甚至对人文课程必要的实验、实践活动等进行限制,影响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功能探析

(一)对树立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具有强化功能

医学行业作为特殊的职业,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这些应包括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须促进、保护和强化上述医学职业的各个基本要素,从而能保证病人、专业和全社会的利益等。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一些公共卫生与健康的案例,如SARS事件中,公共卫生守护人钟南天教授以超强的自我牺牲精神,科学而严谨的研究态度,从事医学研究,有效处置了非典型性肺炎的蔓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与教育,可使医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与价值信仰追求,培育良好的服务意识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

(二)对培育医学生基本沟通技能具有强化功能

沟通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医患关系的处理上,尤为重要。据有调查表明,医患矛盾70%是由双方沟通不畅或信息传递不全造成的,这也对我们医学生沟通技能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中,追求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剖析式教学、行为扮演式教学等多形式,帮助广大医学生学习领悟基本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尤其是课程运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医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进行实境演练,从而培养医学生紧急事件处置及与陌生人沟通的技巧与能力。

(三)对医学生掌握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知识具有强化功能

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知识是一名医学生应掌握与了解的基本知识,也是将来做一名好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庞大,知识体系丰富,其中公共卫生与群体健康即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可将人文教育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对健康与卫生系统知识的感知与理解。而且本课程作为综合叉学科,教学中还穿插多学科知识,以使医学生能有效学习到哲学、伦理、法律、卫生法规等理论知识,从而强化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知识的学习,树立良好的人文素质。

三、强化《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认真开展教学课程设计,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意识

意识影响行动。人文素质意识的培养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首要因素。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应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目的与价值,《行政管理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前,应认真开展教学课程的设计,特别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意识的培育。一是依据医学这一特性开展课程设计。围绕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专门性的案例分析与讲解,帮助医学生树立良好人文素质意识,同时培育良好的职业操守与医疗实践行为,并正确认识当前公共卫生知识与卫生政策体系。二是依据医学生生活实际来开展课程设计。医学生相对其他文科类学生,具有生活与思想的局限性,本课程应结合医学生生活实际,定位于选修课的特性来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设计。如案例教学中,通过介绍知名的医学大家先进事迹案例或生活中可见可闻的卫生行政部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经过,使医学生们有效了解医学前辈及行政部门运行流程,从而培育出良好的人文素质。

(二)大力活跃教学组织,营造思辨、参与、团队精神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人的发展。大多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培育充满着渴求,都以追求未来的“好医生”为目标,但又常常为如何提升自我人文修养而困惑。据此,笔者也认为,教育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影响重大。为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活跃教学组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医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提升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好课堂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作用,活跃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教育宗旨。笔者曾大力组织开展了无领导小组活动与角色扮演活动,如曾模拟某酒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请多位同学上台扮演政府官员的多个角色,采用会议形式讨论如何处置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教师则发挥着组织与协调作用,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引导。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使同学们学习、掌握了人际沟通交流与讨论及问题处置的方法、策略,也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因此,笔者认为,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还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如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以灵活的方式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

医学教育的核心是为患者治病,是培养医学的实践者。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现代医学模式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因此,《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课程应与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医学专业的特点,符合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性。为此,笔者曾对本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作为教学的“两条腿”,增大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发散式思维与集中式思维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这些方式使医学生们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中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课程,仍可沿着如通过“以问题为基础”、“情境教学”等新方式进行授课,坚持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方法运用为中心,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各种思想、观念、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汇合,进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达到人文教育“移情作用”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梁金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3).

篇(7)

关键词:北京农学院;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250-03

农业院校是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孵化器,肩负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任。北京农学院自1956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己任[1],为京郊农业所需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贡献。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所需人才已向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转变,而高复合型人才应同时具备两种素质,即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是“魂”,强调会做人,科学素质是“物”,注重会做事,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统一整体。农林院校研究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要有过硬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都需要农林院校通过学校教育来不断培养[2],使农林院校研究生,真正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用人才。

一、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1.人文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反映,决定了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科学等素质不同,其更强调内在精神方面。从出生开始,人们不断通过对周围事物、环境以及历史、哲学、道德等知识的学习,将人文知识融合为人内心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化之物,并通过人的举止言谈、品行作风、文化涵养等外化出来。一般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2]

2.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知识的直接传授、利用环境间接同化以及强化自身培养等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因此促进其气质、修养和人格的形成,其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怎样做人,[2]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3.“人才培养模式”,指为实现某种人才培养目的,在一种教育理念和一系列培养制度下,由多种因素构成,具有一定目的、科学、系统的,可实际操作的一套人才培养理论模型。

4.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即为实现人文素质的提高,在人文素质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培养制度,将教育目的、教育体制和课程组成一个宏观控制体,通过教育内容,来完善人文素质内涵。

二、北京农学院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

此次进行的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发放原则,共向本校研究生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0份,有效回收率93.3%,文科专业人数占72.5%,理科人数占27.47%。通过调查,对本校研究生人文知识积累、学校人文素质环境建设、研究生自身人文素质评价、本校人文教育途径,进行数据统计,归纳得出现存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经调研发现,本校研究生在生活常识、艺术、历史和政治知识提问中,整体情况较好,但有基础薄弱倾向。其中回答正确率最低是政治知识,即45.92%,反映出研究生在时政方面有所欠缺。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专业类课程多,人文类课程过少,课程比例严重失调;所开设人文课程枯燥,多数知识普遍停留课堂,课后很难提起兴趣学习;政治类课程教学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政治素养提高;人文知识多且杂,无从下手,难以把控思维严谨性和知识准确性,不能养成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

2.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力度不够。人文环境既包括人文景观建设,还包括人文氛围建设。当前各高校大力倡导人文环境建设,但多注重硬件设施,忽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近三分之一被调查者认为,本校人文氛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校训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北农最精简的代言,但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研究生不知道本校校训,可知学校缺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宣传;图书馆中藏书多为专业书籍,难以满足对人文类知识的需求;在我校举办的讲座和论坛中,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类较少,多为公务员、考研、四级和六级英语考试、专业知识、企业宣讲会等,对学生进行文化精神修养的重视力度不够。

3.研究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学习的深化,以自身为主,导师辅助,专业性学习更加突出。近年,为培养农林人才,本校大范围扩招研究生,既有全日制研究生,也有在职研究生,导致研究生素质参差不齐。调查发现,部分研究生在学习阶段,为迎合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只学习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修养,使“有文凭,没文化”现象严重;在课余时间,愿意参加文学社等人文类活动的研究生只有小部分,三分之二研究生更愿意参加培训班,以便增强自身专业竞争力,利于今后就业,忽视对自身人文精神塑造,对自身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4.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弱,有功利主义等倾向。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理想、信念、价值观是人文精神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生教育,自主学习为主,但受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影响,经调查得知,应学校要求进行研究生的人数占33.7%,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思想觉悟还停留在本科,未能真正了解,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科研的真正目的。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学校教育框架和整体格式未能和市场经济同步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缺乏正确人文价值引导。在调查中发现,为申请奖学金而的人数占到40.8%;课余活动中,有三分之二同学更愿意参加技能培训,实用、功利、拜金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蔓延,给学校正常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带来困难。

三、提高北京农学院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1.加强政治素质教育,开设网络教育空间。学校在保持原有素质课堂开设基础上,应挖掘新途径、新方式,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引导研究生自觉参与到人文素质培养队伍;政治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课堂,应渗透学习生活各方面,如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经管论坛,邀请高校专家学者,解析近期热点,效果良好;研究生科研任务重,时间紧张,学校应紧跟网络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站内平台,打造适合本校研究生需求的网络教学平台,分享各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收集文学、艺术等多门人文知识,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节约授课成本,加强师生互动,用生动的现代电脑技术驱散枯燥的课程学习,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知识接受度,拓展学习教育空间。

2.完善素质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农林院校校园素质教育环境及人文氛围,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启迪,对研究生提高人文素质水平有重要作用。学校在保持原有建设进度上,对校园人文设施、人文组织、人文管理制度、共同的人文心态和人文生活方式加以引导,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宣传,增加人文类讲座,帮助研究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格调,丰富活动内容,引入艺术节、摄影展、书法比赛等;加快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突出本校农林院校特色、学校精神、办学理念,为师生营造优质人文环境,积极向上的高雅校园文化。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长时间积累,应以研究生为主体,学校提供资源,导师侧面帮助,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性,全员参与,完善校园文化气氛,在主动参与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

3.利用社团等参与性活动,提升研究生人文素质。社团是高校学子学习之余的重要活动形式,我校社团种类丰富多彩,既有专业学术理论型,也有生活文化型。据调查65.3%的研究生会参与社团活动,因此,学校可根据研究生需求及学校人文素质培育需要,利用现有物质和人力资源,设立人文类社团,并给予大力扶持和引导,通过对社团小部分人群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借助相关知识竞赛、展览、游戏等活动,感染身边人,加快人文知识传播,间接引导全体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整体研究生文化修养,使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处于相对平衡且合理状态,培养全面复合型农林人才。

4.培养学生自觉性,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研究生学习,主要以研究生本人主动学习为主,导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但学校和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自主学习观念上的引导,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其认识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性,适应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在顺利完成科研项目之余,能够提高研究生人文类活动的参与性,并且导师应及时关注研究生心理、学习和生活方面,寻找其兴趣点,鼓励其兴趣爱好发展,如果适合,可将其兴趣点引导到课题项目中去,在兴趣中完成科研任务,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导师应以自身为表率,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为研究生提供学习人文类知识的机会,增加师生间人文类活动交流,带动研究生互相学习。

四、北京农学院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不能单纯依靠课堂学习,应从教育空间、教育环境、教育意识等多方面考虑,全方位、多层次形成系统性培养模式,现对本校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探索设想:

1.案例教学+合作分析+现象分析。高校教学模式应跟随时展需要,现今社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农林人才,应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将案例教学、合作分析、现象分析三种教育模式相融合,改变以老师传递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转换师生角色,研究生根据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要求,寻找案例,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运用手中可利用的一切资源,收集资料,组员各自分享经验看法,完成PPT制作、上台进行展示交流。此方法较之传统方法,便于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加知识储备,深化知识内涵。

2.组织引导+指标体系+规则约束。学校应设立专门人文素质管理部门,吸纳研究生导师及校内校外优秀毕业生,在研究生身边打造一支有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队伍,并设立一套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用标准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所设立的评价标准,正确引导研究生对人文类知识的了解和参与,利用体制、制度及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办法,将人文素质培养理念渗透到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肯定其重要性,保证其地位,通过配备相应人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各部门,不断提高研究生整体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3.传统课堂+网络课堂+发现式学习。虽然传统教学模式暴露诸多问题,但不能全盘否定其价值,应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加以改造,即传统教学+网络课堂+发现式学习。现代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校应及时参与其中,利用现有学校站内平台,打造适合研究生学习的人文素质教育“慕课”授课方式,根据自身喜好及时间选择课程,免去路途奔波,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时间碎片化学习效率,并与导师随时沟通,培养研究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研究生智慧潜能,引发知识兴趣,更便于对在职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

4.情景教学+研究教学+创造教学。学校应该增加举办各种活动的机会,尤其是关于人文类的活动,如学校音乐节、书法比赛、茶文化、酒文化等,给予研究生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让研究生到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人文素质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晓其中韵味,仅仅听老师介绍或观看视频资料,很难有切身感受。通过各种人文活动,引起研究生对此方面兴趣,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对人文类知识进行学习,并深入了解人文类知识的广博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兴趣引导,而逐步深入研究,继而在研究中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新的理论和兴趣,并对其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