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4:01: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微课理念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微课的提出背景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小型的课堂教学,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源于国外实行的“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已经出现微课教学的萌芽。
从国内来看,当前各类微课制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微课在各个阶段、各类学科、各个地区的应用正进入火热的试用、探究阶段,不少老师开始探索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有机整合及微课对创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开始反思微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认识的课题暂不多见,只有胡铁生老师等人开始了对微课应用的高起点、大视角、全方位研究。但从高中政治学科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汇集微课资源的学校暂时还没有。
二、微课的研究准备
1.认识、学习微课的含义、意义及发展趋势。政治老师刚开始对微课不够熟悉,为了使大家对微课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可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组内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课,使老师们对微课产生兴趣、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引发思考。
2.分析、研究微课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应用。可从应用范围(政治学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应用原则、微课类型、应用要求等方面预先确定微课素材,为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准备。
三、具体的实施过程
1.确立分工,分解任务。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与学法指导的学习方法、题型分类、答题规范等有利于微课教学的任务分配到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
2.具体制作,应用教学。一是购买设备,下载软件。教师需要配备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需要购买摄像头、耳机),下载课件制作软件和微课制作软件。二是每周一课,听课评课。每个政治教师每周按照课时量写好教案,制作好微课课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组织政治教师听课,听课的内容和目的是:评价和交流微课的制作质量、使用效果;评价和交流师生理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求; 评价和交流教学目的的达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会,交流落实。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会议,作好记录。内容是成员交流各自制作微课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检查好本阶段中的研究任务,并把下一阶段的任务落实。四是师生互动,运用微课。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课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并组织政治教师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设备创设适合学生使用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进行学习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微课资源的使用对于改革传统课堂具有怎样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五是总结心得,撰写论文。政治教师定期总结制作和使用微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注意事项与适度原则,形成结论性的课题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和课题策略论文,准备好课题结项材料。
3.反馈成果,汇集资源。一是分类排序,检查成果。学校把政治教师在前期已经制作和应用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排序,编好目录。在逐一检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学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资源。二是上传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名师工作站和校园网上传微课资源,开展网络交流和评价,完成后续跟进。三是及时反馈,修改完善。每个政治教师对网络交流和评价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使其趋于完善。四是调查访谈,检查成效。学校通过前期教研组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微课制作工作和教学使用实践,对试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四、微课的研究启示
1.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存在广阔的交融空间。微课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方面都可以运用。如教材中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部分的各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学习方法、试题类型和答题规范等要求,都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精细讲解、集中学习。
关键词:微课;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近年来,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利用微课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反思能力,对于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Perry提出,“教师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自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升华,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1]Johnson & Golombek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对教师现有知识、信念和实践的不断重构,而不只是吸收新兴理论或知识方法”,[2]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3]
综合以上观点,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困惑,自我思考、学习,改善行为,得到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4]相比于其他专业,外语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较高的要求,因而,在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的同时,外语教师需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发展其专业技能,表现专业道德,三维度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专业化。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如“构成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在经验上有所欠缺”,“在教学理念上缺乏反思与协作意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薄弱”,“科研意识与能力需要提高”及“职后培训与研修体制不够完备”。[5]微课(Microteaching)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被列为当前最有前景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笔者将通过分析微课的内涵特征,探讨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分析英语微课的制作过程,揭示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针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
二、微课内涵
(一)概念界定
焦建利提出:“微课(Microlectuer)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该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属性,即“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并且强调微课是在线教学视频。[6]黎加厚定义“微课程”为“时间在2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强调微课程除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如音频、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7]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2014)则提出微课是为了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或某种微技能开展的一般不超过10分钟、能够自成一体的教学活动,突出强调了微课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作品评审标准》则要求参赛作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时长为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习题、课件(PPT)等辅助材料,更关注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设计。
(二)微课特点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形式微小”,“内容微少”,但却能从“微小的形式”和“微少的内容”中见到“大”,见到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结构,能见微知著。教师如何能做到教学时间“微”、内容“微”、容量“微”,关注的现象“微”、策略“微”,以微见大,这一过程无处不体现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情感投入,亦是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三、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相较传统课堂,“微课”作为一种以微视频为载体、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8]
(一)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创生
知识的创生就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变换,使得知识的量与质发生变化的螺旋循环过程。微课具有空间的随意性,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及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外空间的转换,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将难以言明的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进行表征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默会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机统一,实现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的转化,教师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渗透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的创生。另外,高开放度的教学空间更能使教师发挥教学创造力,激发更高的教学热情,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升教研水平。
(二)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转换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微课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讲好一节微课,教师会从选题之初进行聚焦,认真思考、反复筛选重点、难点或考点,进而完整地设计一节微课,并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术以及录屏软件等微课制作技术,写出教案,合理制定考核方式,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此外,微课具备可以进行广泛交流的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众”的及时点评和反馈总结经验,有针对性改进教学,不断优化自身教学实践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微课打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需要整合资源技术,从而大大驱动了联合开发微课的合作教研形式,能够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激发出的火花能够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三)微课反思
微课为教师提供了独特的反思平台,它将教师置身于微课实践与微课观摩的情景下,对自身和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审视,始终处于“分享-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系统中。微课的反思是在视、听的情境下发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多元化声音的反思,教师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在视与听中回顾自身教学经历,丰富个人教学实践性知识,反思获得教学灵感,指导下一次教学实践,在动态循环中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微课设计制作参与的多元化、微课反馈的多元化,教师的反思必定是立体的多元化的,可促使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性”教学向“反思性”教学的过渡,实现由“新手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晋级。
四、英语微课制作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英语微课制作(以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作品为例)
文秋芳从选题、目标、过程、方法、语言五个方面提出了外语微课的评价标准:微课选题应小而精,应用性强;教学目标恰当,成效明显;教学过程应微而全、深入浅出;教学方法应新颖生动,理念清晰;教学语言应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英语教师应该从这五个方面的评价标准设计英语微课并评估已设计好的微课。
以笔者为主的教研室3人团队参加了2014年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英语专业组),3人均为第一次制作微课。为准备此次大赛,团队派出1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外语微课培训,从微课理念,设计及技术制作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进而与团队进行分享。经过头脑风暴,仔细筛选,团队选定“How to Choose a Graduation Thesis Topic”为微课选题,因为通过日常教学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继而确定教学目标为“Students are Able to Choose a Proper Graduation Thesis Topic”。接下来的难点就是如何通过微课设计来实现该教学目的。经过3人反复推敲与改进,考虑到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性、教学对象及团队技术水平决定采用微课模式中的“无极模式”,即:教师不出镜,以呈现内容为主,制作PPT,通过录屏软件进行旁白解说,考虑讲解的趣味性,将课程内容设计于毕业季场景,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探讨,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为学生为选题而困惑,向指导教师询问意见,导师给出选题总体原则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引导学生进行选题,设计学生拟出5个同方向题目作为例析,但都存在一定问题(过大,过窄,过酷,过敏感,过浅),由导师讲解否定理由,通过反例引导学生选定合适选题,继而总结。在脚本撰写后,采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屏,进行声音与PPT画面的合成。制作完成后,邀请学生观看,根据反馈进行反复改进,包括教学设计,声音与画面的同步,PPT的制作,讲解语言的准确度等;在教研室活动中邀请同行教师观看,再改进;在专家来校讲座后的研讨中再次请教后持续改进,最终向大赛组委会提交时长为7分钟的作品。
团队在参赛后反思,发现微课给教学带来了新变化,如下表:
通过全程参与此次外语微课大赛,确确实实调动了团队的教学创造性与教学热情,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协作能力,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反复的课堂设计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也通过制作PPT与学习录屏软件增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大大加强。如果是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好任务学习单,准备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资源,设计好主题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随时准备好指导有困惑的学生,这一切都将推动英语教师的转型,都将带来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转换。
(二)微课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是微课的开发者,也是专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微课能够切合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研究途径与现代教师培训模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针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进行微课培训。培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前沿英语微课技术的培训研修,通过系统学习,参加研修实践,实现专业发展;另一类是利用已有英语微课资源库,进行观摩学习,分析总结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课程的实现方式,借鉴有效教学设计,指导自身教学,同时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反馈,促进观摩教师与共享微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2.进行微课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回放录像直观地发现课堂各种要素的优点和不足,有效地开展反思构建,包括自己对教学目标定位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反思,对教学手段和技巧的反思和对教学评价准确性的反思。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主讲课程微课,分项技能练习及综合技能演练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很快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3.开展微课研究。当前微课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势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科研新机遇,高校外语教师应以微课为抓手,以教科研为契机,以微课研究促进外语教育教学,积极开展外语微课教学与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学术水平。
4.构建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相对较易构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4-5名教师组合,其中至少要有1名教师具备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共同体成员要共享微课资源,共同开发外语微课资源并进行共同反思与持续改进,每个学期可以选一门外语课程做系列微课,或就各成员主讲的专业课程里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共同体成员分工协作,增强认同归属感,实现专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Perry 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London:Kogan,1980:183.
[2] Johnson K.E.& Golombek P.R.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87-406.
[3]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61-66.
[4] 吴一安.Aspiring after Continued Teacher Development-A Studyof Effectiv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J].中国外语,2005,(2):67-69.
[5] 燕芮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以教师实践与反思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6]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等.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73-76.
关键词 “荣誉后”教师 课堂智慧 立体重构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化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微技能。教学《春酒》,一般教师都会关注“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概括”,概括“我”的心理,概括“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与诗化语言的品味失之交臂。其实,在这个片断中,“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似乎是一种“常态”,而“有一次”是一个“特写”。先试着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常态“泡开”:“我端着,走来走去;我闻着,走东走西;我赏着,走进走出……”这样,似乎多了一份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而原文的“端着、闻着”中间只是一个顿号,表示两个动作的紧密,联系前面的“一点点”,可能更能表达出“我”的急切与珍惜心理。但不管是“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还是“急切与珍惜”,都可看作作者在回想这个片断时感觉自己当时的“可笑”,我们分明感觉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而谈,说到这里,她可能噗嗤一笑,在这种“一笑”中获得一种快乐与满足。
【关键词】网络技术 大学英语 内部动机 专业素质提升
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互联网科技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我国社会各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均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地整合渗透,教育界则走在了网络时代的最前沿,微课、翻转课堂、慕课、大数据、电子语料库、在线教育平台等带有鲜明网络时代特色的新生教育元素层出不穷,各领。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承载着无可替代的桥接和沟通的作用。英语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是相辅相成、互为犄角的优势契合,是新时代新格局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必然趋势。那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教育者,亦即大学英语教师,如何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及其对英语教育提出的挑战,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全新的教育时代特征和要求?
一、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师生对坐,面授机宜”的教育方法在网络时代无疑是低效和守旧的,已经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要紧跟网络化教育的步伐,转换教育教学理念,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让自己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网络化教育和教学手段的必然趋势,从行为上向其学习、了解和靠拢。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遍普及的今天,很多中青年英语教师开始全程使用电子讲义进行授课,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但这并没有将信息网络化带给我们的机会发挥到极致。相当多的教师仍然未能完全开放自己的课堂和视野,将学生从纸质的课本的练习题中解放出来,接触浩瀚无边的互联网教学资源与机会,对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经由网络进行发散和拓展,并将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整合。
新时代的高校生源结构、外语学习能力、以及对于网络学习方式的敏感度同样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大批的大学新生在入校时已经具有相当的语言基础,接触过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且懂得通过网络词典、英语学习门户网站进行英语的自发接触和学习。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已非十年前的吴下阿蒙。假如英语教师仍自我封闭地停留在“故纸堆”的学习资料和素材上,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如何给予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和答案?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大学英语教师将全方位的面临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作为公众课程发展趋向的微课和翻转课堂,无论是其指导思想和实现手段都是以网络为基石和灵魂的,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制作电子课件需要的种种软件和录音设施的操作技巧,并且转变传统课堂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以压缩的时间来传递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点,以创意的思路和引导来传授语法和词汇。面临这样的挑战,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勤思自我素养的提升之路。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的思路
任何职业的从业者得专业素养都并非一成不变的,均需与时俱进、与需俱进。计算机革命之前的时代,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或许仅需与书本、黑板和粉笔相伴度过,但这已经是遥远的过去。Grundy & Robinson认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动力分别来自外部系统和自身。面临全球化、国际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趋势,大学英语教师无论是从社会、学校、学院等外部要求,亦或是无可回避的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都必须直面挑战,准确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刷新,培养获取新时代必须的教师教学技能。
首先,网络及因其应运而生的教学指导思想、具体教学方法是这一大环境下教师学习的对象和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走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前沿教育理念的第一线,就必须接受网络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高强度、深层次的再教育,了解网络科技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和重新定位,比较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网络教育技术和资源下新型英语教师的特点和工作要求。具体而言,教师相当程度上要从“台前”转向“幕后”,精良的课堂设计需要转变成系统完整的电子课堂展示,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言传身受的语言知识和词汇讲解则需要转向教师对于学生课前对于电子课件的熟悉程度的考核,以及对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判断和引导。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扭转过往的教育理念,接纳网络技术传统讲台上的教师形象的冲击,甘于当幕后的讲解者和台前的引导者。同时,英语教师需要接受高强度、高频率、深层次的计算机相关培训,了解制作网络课程所需要的软硬件操作技能。
其次,网络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爆炸式增长是不容错过的英语教育资源和机遇。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开放自己的视野,结合教学内容搜索和匹配与之契合度高的文化背景资料、视频音频教学素材。例如上外版《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二单元 The Freedom Givers牵涉美国种族歧视和民权抗争的历史,则任课教师可以从网络资源中甄选一部分与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相关性强的纪录片或文献,穿插于整个单元的讲解中,帮助学生对其主旨形成更为立体和生动的印象。在网络资源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同时还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内网资源。由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资料均需订购,一般外网终端很少能够得到链接,这间接导致了本科生的学术意识淡薄和缺位。而大学英语教师则可以利用手边的教育网资源,向学生讲解学术论文和研究相关知识,介绍含金量高且针对性强的典型论文,启蒙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结语
于大学英语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而言,网络技术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体现在他们的工作的理论、实践、反思和提升的每一个维度。在学生人人手执智能手机、图书馆和宿舍课桌摆满笔记本电脑的今天,再固守着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桎梏无疑是与时代脱节的。近百年前杜威先生就明确指出,教师的素质提升取决于其专业行为过程中的反思实践,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推动力。这一思想在网络时代的洪流席卷校园和课堂的今天,尤为值得我们深思。网络及其相关不应成为被英语教师漠视或拒绝的干扰因素,而应顺势而为,让其成为助力我们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有效介质。
参考文献:
[1]吴长青.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2]李力,文旭.中国外语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6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5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导语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线学习以其灵活、便捷、多元的特点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兴趣,大规模在线课程(慕课)、微课程等网络课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与其它在线学习课程相比,微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授课时间短、内容精炼、学习方式灵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简明、便利的在线学习方式。
我国目前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的层面上,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微课程发展现状,从较宏观的层面对微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内容进行探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12年,CNKI关于微课程研究的学术论文共17篇。自2013年开始,论文数量呈大幅度增长,2014年达到高峰,论文数量达2470篇。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未来的微课程研究应结合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向更加深入细致的方向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微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与教学效果评价手段。与其它学科的微课程不同,英语微课程兼具训练英语语言技能与讲授学科知识的双重目标,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观察与反思,切实提高英语微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语言+知识”的教学要求,实现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对于英语微课程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一、 基于SIOP模式的英语微课程设计理念
SIOP是由美国学者Jane Echevarria,Mary Ellen Bogt, Deborah J. Short用七年时间(1996-2003)共同研究和完善的教学观察工具。最初,SIOP被用来观察和衡量教师在语言课堂中进行掩蔽教学的实施效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包括8大部分、30个策略在内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将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如文学、自然科学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学科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SIOP模式包括八个关键要素,即课程准备、背景构建、可理解性输入、学习策略指导、教学互动、教学实践、课程讲授、复习与评估,其中每一项又由若干教学策略组成,尝试从每一个环节来监控教学过程,已达到最理想的授课效果。SIOP模式(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已被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浸入式英语的教学观察中,可以为英语微课程课堂质量监控模型的建立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微课程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英语微课程使得英语学习具备了分散化和碎片化的可行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然而,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教育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胡文仲、孙有中指出,“提倡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也就是说,在英语技能课程的教材选用和课文讲解中融入人文知识的扩展,而在人文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又融入英语听说写译的训练。这样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便融为一体了。”SIOP模式强调在授课过程中将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学科知识的传授相结合,以积极的课堂活动和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来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除能够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紧密结合的特点之外,SIOP模式也可以通过合作、交互等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摆脱以往语言教学中所容易出现的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缺乏互动与交流的教学方式。吴厦厦指出,“SIOP不仅从整体教学理念上确保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它的多个教学策略也确保了老师能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在教学行动中。”SIOP模式在鹰架理论(Theory of Scaffolding)的框架下,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分类归纳、自我评估与管理等策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有效课堂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SIOP模式的英语微课程课堂质量监控体系建构
SIOP模式针对非母语英语课堂教学设定了包括八个方面,共三十个策略在内的观察点,用以观察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SIOP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从准备、设计、实施到评价等各环节均形成了严谨有序的体系,且每一个步骤都具有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授课对象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随时进行调整,以保障学习者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实现。
授课前,SIOP模式非常关注课前准备环节,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背景建构和可理解性输入。以英语微课程“How to make a summary?”为例,课程明确了教学内容目标与语言技能目标,将知识讲授与语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摆脱片面强调知识点讲授的误区,而是让学生通过边学边练,真正掌握摘要的写作方法。在内容层面,学生需了解摘要的定义与书写摘要的步骤;在语言层面,学生则需要将内容层面所掌握的基本概念与具体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书写一份摘要。为使学生更快进入主题,教师在背景知识建构和进行可理解性输入的过程中采用了动画短片的方式,从宏观的介绍逐步过渡到具体的知识点,在阐述定义和用法时明显放慢语速,交叉视同动画视频与音频,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
授课中,SIOP模式将教学过程进一步细化为学习策略指导、教学互动、教学实践和课程讲授四个方面。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语言水平进行了解和评估,并根据授课对象的语言基础、接受水平和学科内容的难度来对教学材料进行删减、简化等必要的调整,以确保授课内容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应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运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由接受、理解、分析、归纳等阶段向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阶段迈进。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充分互动,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允许学生用母语去理解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在教学实践和授课方法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课堂节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提供相关材料和资源,确保学生有90%-100%的时间是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英语微课程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微课程可以忽略教学策略和教学互动等重要环节的设计,这些环节直接影响着微课程的课程质量。以英语微课程“Simile in A Test of True Love”为例,课程的授课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通过音频、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明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教师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授课后,在SIOP模式中,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的实现要经过进一步的复习与评估,内容包括:(1)充分回顾复习关键词汇;(2)充分回顾复习关键学科知识点;(3)频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科知识掌握能力等进行评价和反馈;(4)及?r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就本节课所涉及的关键词汇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授课方法。大多数英语微课程都会在课程的结尾处给学生安排布置好课后作业,以便巩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点。针对微课程网络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Blog、QQ群、微信群等在线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检验。例如,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管理系统中的个人页面就专门设置了Assessing Progress和Evaluation的菜单,在这两个菜单下,学习者可以监测到个人的学习进度,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以及对课程效果的反馈来对授课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关键词:翻转课堂 词频分析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2年第3期策划专题,由重庆聚奎中学教师和台湾邹景平教授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介绍了“翻转课堂”相关理论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和做法,至今在国内已有三年的发展历程。三年来,“翻转课堂”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成已为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各级各类教师关注的热点。2014年8月由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汪琼教授主讲的《翻转课堂教学法》MOOC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线,更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了“翻转课堂”在国内迅速发展。翻转课堂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改革的象征性符号,及时地把握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库――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以篇名=“翻转课堂”OR篇名=“反转课堂”OR篇名=“颠倒课堂”为检索式,统计年限不设限制,截止日期为2015年2月1日,共检索出989篇相关文献,通过人工方法对数据进行过滤会议通知、征稿简则、重复发表的文章等处理,共得到有效文献973篇,中国学术期刊库918篇,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5篇,报纸23篇,会议论文7篇,抽取关键词、作者、作者单位、发文期刊等字段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方法
对学科领域的研究总结有多种途径,如根据论文综述、专家访谈、调查问卷、课题立项等。其中通过学术期刊专业论文统计分析是一个最常用的可靠途径。因为学术期刊有科学研究成果公布、传播、积累、评价和学术导向等功能[1]。文章主要采用词频分析法,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2]。
二、统计与分析
1.时间分布
某领域文献数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2012-2014年间国内共发表文献973篇,如图1所示,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近三年呈直线上升趋势,文章数量由2012年的16篇,上升到2014年的822篇,翻转课堂研究受到国内教育界高度关注,为了反映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重视程度,研究计算了三年来的论文增长率,如表2所示。翻转课堂研究领域文献的增长率远远高于CNKI全部文献的增长率,分别高出729个百分点和520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关注在这段时间内迅速膨胀,多年来国内尝试了各种教学改革,但任何一场教学改革的力度和规模,都没有当前翻转课堂研究力度和规模强大。表2中,翻转课堂文献增长率=当年翻转课堂文献数/去年翻转课堂文献数*100%,CNKI文献增长率=当年CNKI文献总数/去年CNKI文献总数*100%[3]。
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普赖斯(D.S.Price)提出科技文献增长四个阶段的理论。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绝对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4]。结合图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翻转课堂研究似乎已经处于第二阶段,进入领域的快速发展期。
2.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高频关键词可以很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关注热点,特定研究领域一段时间里面大量研究成果的关键词集合,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发展脉络、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等[5]。高频词选择的标准一般为截取的高频词累计频次达到总频次的40%左右[6]。研究通过BICOMB书目分析软件统计提取文章的关键词,其中关键词总量是2091个,在统计过程中,合并了意义相同的关键词,如“微课”、“微课程”、合并为“微课”。选择词频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占总关键词频次的37.41%,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除去“翻转课堂”主题检索词外,排在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教学模式(170次)、自主学习(102)次、课堂教学(92)次、微课(69)次、学习过程(64次)、教学视频(61次)、教学设计(54次)、信息技术(54次)、知识内化(44次)、课堂模式(38次),排在前十位的高频关键词反映了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本质、关键要素、支撑环境等。
“教学模式”国内翻转课堂研究最关注的热点,其词频最高,达到170次,由此可见国内研究者比较认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说法;其次是“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分别是102和92次,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的“课堂教学”是翻转课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传递部分,课中教师通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来辅助学生的知识内化。第三是“微课”、“教学视频”也是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二者作为翻转课堂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研究热点并不意外,研究重点关注“微课”、“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地位、设计与开发等。第四是“教学设计”,词频为54,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区别其他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一切教学和教学资源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严谨的教学设计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基本保障。“知识内化”、“教学效果”分别表现出研究者对翻转课堂的本质及其科学性、教学应用效果的关注。
3.各年度高频关键词分析
对所要进行研究的文献按照年度分类统计分析,用同样的方法,使用BICOMB2.0提取当年发表文献的关键词,并进行高频词词频统计,分别提取2012年大于等于2的高频关键词,2013年大于等于4的高频关键词,2014年大于等于13的高频关键词。表4展示了近三年翻转课堂领域研究高频词的变化,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研究热点变化,从而把握未来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4.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热点分析和趋势预测
根据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周爱民先生的研究,他将2006年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分为4种类型,并对其变化作出了分析[7]。参考以上研究思路,在这里我们将国内近三年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分为以下3种类型:恒星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在近三年的翻转课堂研究领域一直处于热点状态,出现在文献中的相对频率比较高和稳定,这类关键词称之为恒星关键词;流星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在近三年的翻转课堂研究领域,一开始处于研究热点,后期对其的研究下降或者停滞不前,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呈递减趋势或者停止状态,这类关键词称之为流星关键词;新星关键词,有些关键词在近三年的翻转课堂研究领域,前期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较低,甚至比较冷僻,而越往后对其研究越深入,其出现在文献中的次数和频率激增,这类关键词称之为新星关键词。
(1)恒星关键词
如表4所示,三年来在高频词汇表中都有出现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教学视频、学习过程、课堂模式、信息技术。文章将以上关键词称之为恒星关键词,此类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且每年呈递增状态,如图2所示。从翻转课堂的起源、内涵、特征等方面分析可知,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教学视频就没有翻转课堂,因此教学视频作为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恒星关键词是研究的必然。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对翻转课堂概念的界定更多的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和学习本质过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8],即学习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是由信息技术触发而且靠信息技术支撑的新的教学模式[9],在其研究初期,课堂模式和信息技术成为恒星关键词也毋庸置疑。教学视频、学习过程、课堂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翻转课堂研究恒星关键词,即反映了翻转课堂研究的内涵特征,发展所处的阶段,同时表现出翻转课堂产生背景和技术条件。
(2)流星关键词
化学课、在线课程、教学流程、化学教师、科罗拉多州等五个关键词,其中化学课、在线课程、教学流程3个关键词是2012年的高频关键词,其中化学课和在线课程没有出现在2013和2014年的高频关键词中,而教学流程在2013年词频有所上升之后,同样没有出现在2014年的高频关键词中,因此我们可以将以上五个高频关键词称之为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流星关键词”。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化学课、化学教师、科罗拉多州是在翻转课堂研究早期出现在对翻转课堂起源研究的文献中,在线课程和教学流程体现了国内研究者在翻转课堂早期对其概念和模式的理解上。
(3)新星关键词
翻转课堂从引介到发展,在国内需要经历引介、消化、吸收、创新等发展阶段。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知识内化、微课程、学习活动等六个高频关键词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上述六个关键词没有出现在2012年的高频关键词中,而到了2013年,它们都变成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从频次上来看,课堂教学频次(16次)最高,其次是自主学习(10次)排在第二,依次是教学设计(9次),知识内化(7次),微课程和学习活动各(5次)。而到了2014年,各关键词频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主学习(91次)、课堂教学(75次)、微课程(60次)成为2014年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教学设计(45次)、知识内化(37次)、学习活动(16次)较2013年频次有较大提升。
2014年新增的三个高频关键词是教学效果、MOOC、应用,如图5所示。随着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和教学效果成为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这样一个变化既反映了我国翻转课堂研究从起源、概念、特征等基本理论的研究转向教学应用和教学效果的探讨上,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翻转课堂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从关注是什么的引介阶段,进入为什么、怎么做以及效果怎样的消化和吸收阶段。关注应用和应用效果是研究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标志性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具有高效课堂的特征,推动各级各类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教学效果的实证性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也是发展趋势。
MOOC也成为2014年度翻转课堂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尽管MOOC和翻转课堂在起源上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却是相通的,它们都满足了网络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MOOC支持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是在线和面对面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因此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华东师范大学MOOC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团队积极探索“MO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0],并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MO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教学形态,也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趋势预测
文章通过恒星关键词、流行关键词、新星关键词等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我国翻转课堂研究近三年的发展演变,并可以对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趋势做出以下预测。
1.从流星关键词分析来看,翻转课堂起源、概念、基本特征等主题的研究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
翻转课堂是一种来源于美国的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引介、吸收、消化、创新的过程,翻转课堂在国内发展速度之迅速,是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教学思想都无法匹敌的,短短三年时间,国内的研究快速经历了引介、吸收、消化、创新的所有阶段,尽管吸收、消化、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几个阶段在国内发展过程中确实是交叉进行的,从流星关键词的分析来看,国内翻转课堂研究已经顺利完成了引介阶段的任务,未来研究中,翻转课堂起源、概念、基本特征等主题的研究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翻转课堂是什么、从哪里来的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是为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等更深层次问题。
2.从恒星关键词分析来看,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国内翻转课堂未来研究重点内容
尽管翻转课堂研究规模越来越大,文章数量激增,但是翻转课堂毕竟起源于美国,它是为了满足美国教学实践的需要,有适合它生长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尽管从理论上讲翻转课堂有它的教育科学性,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以上因素的巨大影响,直接照搬,机械模仿。因此,我们要想科学有效地使翻转课堂本土化,必须全面深刻地研究它的建构之“本”,发展之“脉”、成功之“道”,而不能肤浅地只在物质化层面搞形式主义的模仿[11]。从恒星关键词分析来看,从教育学、学习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设计和研究教学视频、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性等基本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依然会扮演着重要角色。
3.从新星关键词分析来看,各层次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教学效果研究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的融合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从新星关键词分析来看,应用和教学效果是2014年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这表明教学应用和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国内翻转课堂关注的新热点。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直接指向教学应用,从文献分析来看,高校和中小学是翻转课堂应用的重要领域,其次是高职院校,但现有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探讨、教学案例、可行性分析”等浅层次的应用研究中,而具体教学情境中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较客观地检验教学效果,进而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做出客观的检验和评价。而MOOC和微课也成为2014年的高频词,从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翻转课堂、MOOC、微课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三者都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重要途径和表征,因此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的融合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随着翻转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起源、概念、基本特征等主题的研究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是未来研究重点内容;各层次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教学效果研究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的融合研究也是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由于翻转课堂研究时间短以及文献数量的局限性,使文章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随着翻转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会在日后研究中持续关注并深入挖掘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刘思洛,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J].图书情报研究,2009(1).
[2] 储节旺,王龙.近10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热点)[J].情报科学,2013(9).
[3] 邱均平,苏金燕.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8(12).
[4] 邱均平,刘思洛,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J].图书情报研究,2009(2).
[5] 侯海燕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学管理,2009.
[6] 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的历史演进――基于CNKI“两刊”关键词、主题词的类团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8).
[7] 周爱民.从2006年中文文献关键词看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J].现代情报,2007(10).
[8] 宁本涛.“翻转课堂”的基本途径与问题审视[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9] 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