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创企业的财务分析

初创企业的财务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创企业的财务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创企业的财务分析

篇(1)

关键词: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控

一、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一)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相比传统企业,初创型高级技术企业具有如下特点: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投入比例高,科研技术人员占企业的总人数比例高,与传统企业的产品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具有科技前瞻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统称为“三高”企业。而高收益的同时伴着高风险,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比一般企业高很多。具体表现为:1.企业的研发投入高企业初期的研发投入很高,产品处于开发阶段,需要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如何实现量产中来,据有关调查显示,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的投入是传统企业的15~20倍,并且投入的金额与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研发难度等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花费很大的资金投入到前期产品的开发。2.企业的资产规模小企业一个新的产品从研究开发环节到最后推向市场环节存在着试产这个环节、这些环节使得初创型高新技术型企业和其他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或者服务型企业相比,企业的资产规模小。第一,企业的原始投入少,特别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时期,新产品的孵化是高新技术型企业发育发展的最基础的一环,在这一阶段资本一般不会选择介入,因为产品的市场不确定很大,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投入很多的资产,以此来规避重资产的风险。第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小,高新技术型企业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企业获利,不像一般传统企业通过扩大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润。[1]3.企业的市场风险高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期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前期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沉没成本都很大。同时,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有迭代更新快、生命周期比较短的特点,这就使得研发出来的产品面临较大的风险;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高,有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前期研究开发阶段到试产都很成功,但是一旦投放市场却遇到失败,最终导致创始人血本无归。因此,市场风险既可以让一个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很大的利益,也有可能把企业的所有努力都白费。4.企业的融资难度大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初创型高科技企业的自有资金缺乏,由于筹资受资产规模的影响,银行资金很难拿到,则企业不得不采取另外一种融资方式,那就是股权融资。同时,目前银行都加强了对贷款发放风险的管控,公司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规模才能够顺利贷到款。综合这些因素,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很难选择债务融资的方式筹到资金。而股权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资金流通性差,很难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需要。

(二)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控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新设立的很多,该类型企业在投融资以及日常的经营中不确定风险是不断增加的,面对各种风险,特别是面临资金链现金流的风险,这对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重要的威胁。因此,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助于在其运营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风险,进而有效地防范风险发生并对风险做好准备,尤其是帮助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在其风险来临之前提出相应的策略,降低企业资金流断裂的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2]

二、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层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弱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非常快,高层往往只能看到直接的利益,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需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就可以不断找到新市场扩大业务。但是,初创型高级技术企业和成熟的传统企业相比较,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不确定风险非常大,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把研发、产品开发当作企业的全部的焦点,未重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未将风险纳入公司的管理中,缺乏风险机制,这样便不会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二)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与人员与成熟性大企业相比,初创型高新科技企业起步比较晚,在管理上还存在需要不完善的地方。而在企业的初创研发阶段,管理人员往往会把重心放在新产品的研发以及科技成果的研究等方面,往往忽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这类现象的发生间接会导致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少,特别缺乏管理能力和素质都比较高的人才。企业很难顺利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很多具体的财务工作仅仅停留在记账上,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很弱,影响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并且很难提升科技型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财务决策风险分析体系不健全在我国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对财务决策一般采取高层的经验以及主观来判断。在决策过程中,高层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获取仅仅是会计报表以及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这些信息无法展现出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以此来做出的决策,通常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所以,企业在制定财务决策时,要求决策人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不同的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市场信息等等,选择出最佳的财务方案。

(四)财务风险应对水平弱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没有风险管理部门,对项目的亏损额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这个概念,大多是工作进展到哪里是哪里,走一步看一步,公司缺乏长远的风险管控和意识。一旦风险来临,由于没有做预判,没有准备,公司最后面临破产的风险。由于财务风险很难准确预判,因而处理财务风险常用的方式是事后救急及控制。如当企业资金面临财务风险时,企业没有建立风险专用资金,临时筹资已经来不及,在这时融资亦是困难,企业面临停业转不动风险。又譬如投资,如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而导致投资失败,管理层过于乐观,公司决策失误导致投入资金过大,亏损巨大导致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已无力承担,无法应对,从而导致公司面临破产。[3]

三、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立适宜的风险管控体系是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应对风险来临的重要手段。进行有效规避内部财务风险需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式。首先,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须建立与时俱进的风险管控理念和意识,企业人员重视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完善风险防范的管控体系,与此同时,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如果内部人员还满足不了需求,可以请外部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来解决。其次,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建立风险管控部门,该部门的职能是严格管理企业的各项风险,为初创型高新技术的风险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完善实时跟进和改进,部门有专门的人搜集对风险管控相关的信息。最后,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不阻碍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尽量完善和改进风险防控体现,采用合适并且科学的方法来预测、分析,并采取适宜的措施来防范潜在风险的到来,并且在遇到风险后,能够及时总结此次风险的应对经验,为下次风险的到来提供经验。

(二)加强市场调研和预算管理财务人员应加强学习,积极全程参与项目的立项环节,规范项目研发流程。财会部门与研发部门应保持沟通交流,及时了解项目进展、项目预算、研发费用的使用情况。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确定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逐步地分解,预算在企业的内部管理管理及风险防控中日益发挥作用,用于预测和规划企业的经济行为,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情况,亦可以将此作为激励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起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在经营过程中,做到事前有预算计划,事中有预算控制、事后能根据预算进行考评和追溯,共同朝着公司的总目标来经营。

篇(2)

一、财务分析师的专业机制

目前,特许财务分析师是全球证券投资与管理界一致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职业资格称号。而就分析师的工作成果而言,他们通常以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的形式来发表对跟踪公司的看法。投资建议是对一个公司进行分析后的最终产品,而盈利预测则是生成最终产品的关键投入,是一种对上市公司财务或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输出、解释等的一系列工作的集成。也是影响投资建议这个最终产品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金融危机下财务报表的解读

在大陆的股市,不读财报的投资者是大多数;不读财报而持续盈利的投资者则肯定是少数;其实,枯燥的财报一定是悲欢离合的财富故事的起点。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家破产倒闭企业,有四家是盈利的,只有一家是亏损的。可见,企业主要是因为缺乏现金而倒闭,而不是因为盈利不足而消亡。

阅读财务报表必须有整体性,不宜以单一的财务数字或财务比率妄下结论。传统分析观点认为一家公司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小于1将面临偿付风险,但对于沃尔玛和戴尔这样的企业,这种观点就不适用。

因此,作者认为要读懂年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看资产的质量与利润的高低

目前仍有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财富的变化时,更多地关注利润表,而对资产负债表关注较少。

而会计利润是容易被公司管理者操纵的,因为许多会计技巧的使用都可轻而易举地改变会计利润,使利润数字本身的价值受到贬损。

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考核企业业绩时,报表使用者应更多地关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标构成和变动。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应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因为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无论是否售出,都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以,现行利润的概念是企业的全面收益。

2008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上市公司为维护其市场形象,在年报中利用短期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非经常性损益填充业绩,从2008年年报中不难发现其操纵的痕迹。

(二)对现金流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结构性分析

看懂现金流量结构,在阅读年报时是至关重要的。总量相同的现金流量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之间分布不同,则意味着不同的财务状况。一般情况下: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一般表明该上市公司处于产品初创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可以判断企业处于发展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表明企业进入产品成熟期;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可以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

所以,在分析年报数据时必须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结构。

(三)辩证看待股东权益的质量与权益总额

股东权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指标。股东权益金额大,则说明公司的实力雄厚。但当总资产低于负债,公司则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这时,如果实施破产清算,股东将一无所得,股东权益便消失殆尽。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由于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财务报表中股东权益的数据在有些时候并不能如实地反映股东投入这一基本范畴,从而使财务指标偏离了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内涵。如果上市公司报表中呈现大量资本公积是由于法定资产重估增值所形成的,那就有可能存在股东权益虚假的现象。

三、基于宝钢股份:金融危机下市场空间扩展的机遇分析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钢铁行业大量中小企业或停产或倒闭,这使得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全面整合。本文以宝钢股份(股票代码600019)为样本,分析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钢铁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其中,制造业约占钢铁需求总量的49%。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产量大幅度下滑,钢铁需求量减少。在建筑业中,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商品房在建工程减少,商品房建筑用钢需求量减少。钢材的需求量萎缩导致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如表所示)

2008年,宝钢股份营业收入达到2003.31亿元,同比增长5%;实现净利润66亿元,同比下降51%;净利润率3%,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在全球钢铁业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2008年宝钢股份仍然盈利66亿元,主要得益于主营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根据2009年3月20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新华网),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宝钢股份扩展市场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钢铁业将呈现高行业集中度、清洁生产、新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合理布局。这对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财务分析师的价值体现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 集团化 财务管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6(2008-2009)》称,截止2009年底,民营企业已达657.42万户(而到2010年6月已达789.41万户),创造的GDP已经占到我国经济总量的40%以上,其中民营上市公司5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5%。我国民营经济无论是资产规模、人员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成绩面前也应该看到差距,从外部来看,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大部分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从国内来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规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有企业正通过集团化并购,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综合实力,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也将面临集团化管理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入手,对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以期共同商榷。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营企业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民营概念的出现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私人所有制下的私有企业从经济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目前为止,民营企业这个概念还未获得政府文件的正式认可。所以, “民营企业”这一概念并不是经济学的专业术语。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是相对国营企业的概念提出来的,是私营企业概念的延伸,一般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许多民营企业都具有“双重角色”,投资人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管理者重企业经营而轻企业管理现象严重,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个体经济发展壮大而来。企业管理者的意识观念普遍落后,经验主义思想严重,无法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更不用说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来指导企业的运营过程。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主要依靠个人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民营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在民营企业处于中小规模阶段,尚可以通过投资人参与管理行为来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规模的扩大,这种缺乏全局性的财务理念,容易放大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造成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风险增大,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二)民营企业理财内外部环境危机并存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影响巨大,特别是民营企业集团化进程中将遇到理财内外部环境危机并存的局面。国内环境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国上调了5次存款准备金,截止2011年5月18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1%的历史高点,导致民营企业贷款难度激增,而在集团化过程中由于资金“瓶颈”而无法壮大,甚至出现集团资金连锁反应的窘状。在外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金融危机下由于市场信心不足,企业销售不畅,同时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造成经营风险增大,加上国内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生产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很多民营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况,而民营企业集团由于规模大,失去了原来做为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经营状况普遍陷入困境。

(三)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民营企业表现出个人专权和家族式控制,而在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仍然难以摆脱这种局面。有些民营企业集团将内部控制定位为各种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制定,认为有了这些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规章制度关键是要靠有效执行,没有有效执行的制度和缺失制度情况是一样,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有些民营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仍然没有摆脱大股东“绝对话语权”现象,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有些民营企业集团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只要依靠外部审计就能解决内部财务管理的问题,不需要花费固定的费用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财务管理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对民营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集团化是现代民营企业制度确立的方向,也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对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意义重大。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认知度。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民主式和参与式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步消除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二是树立合作与竞争的理财观念。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必然要扩大“竞争半径”,要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沟通也合作,来建立一种和谐的竞争关系,确保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三是要确立资本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民营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资金“短板”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要通过多元化筹资渠道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达到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初创阶段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施

在初创期,由于受民营企业集团资源有限的制约,创新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都还明显不足,再加上资金有限,难以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在这个期间民营企业集团收入和利润都比较低,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都比较高。为此,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实施财务管理主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控制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避免集团化后企业财务管理界限不清晰,带来的管理缺位现象,同时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二是要合理筹集资金。由于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经营不稳定,且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在外部融资受到较大限制时,主要还是靠内源资金来解决,通过投资者的追加投入或减少分配的方法来积聚内部资金,或者通过投资于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或区域,来争取政府财政无偿资金或贴息贷款支持。三是在业绩评价方面,民营企业集团在初创期应重点考核收入增长率以及EVA增长、研发费用增长率等,以内部业务流程的规范合理为考核修正指标,重点对初创期的财务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业绩评价。

(三)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施

民营企业集团在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逐步摆脱初创期的发展“短板”,已经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成为其主要内容,要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减少低效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来不断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资金管理方面,民营企业集团要逐步依托其规模优势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并以资金成本的高低作为筹资战略的决策依据。在业绩评价方面,民营企业应以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为财务战略评价标准,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望.对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10)

篇(4)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越来越为企业经营者看重。企业因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特点不同,财务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本文剖析了首都机场航空安保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财务管理方面困境,有针对性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控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从而促进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与发展。

二、安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

财务管理是公司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购置、资本融通和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利润分配实现企业的整体性的经营管理。而在具体某个企业运作过程中,因为企业因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特点不同,财务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1]

安保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由初建到发展扩大,成为业界领先的公司。公司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的空防安全,与其他公司追求的利润、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同。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刚性增长,在公司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阶段,极易陷入“成本”困境。财务管理如何能够适应公司从初创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的需要,如何促进公司的发展,是摆在财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公司自成立以来,从加强制度建设、到严格的预算管理、到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的的财务管理,完成了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三次提升,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三、安保公司初创阶段,加强制度建设

(一)安保公司初创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安保公司前期财务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对安保公司前期管理的状况归纳如下。

在安保公司成立初期,财务基础方面工作不够规范,财务人员少,财务管理方面的具体设置也非常简单,一个人常常要负责几个人的工作内容,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记账的工作,同时报税、工资核算等等也必须要完成。在这种工作安排和氛围之下,难以建立内部稽核及监管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员工之间的权责不够明确。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和体系十分缺乏,因此在财务活动中很难做到有章可循,很多情况的处理都不够规范,尤其是资金管控、财务报销流程、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度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的财务管理,迫切需要进行规范。例如经营部门与财务部无收入核对机制,导致经营部门承接项目纳入部门业绩,而实际收入未入账;授权审批程序混乱,货币资金的支付手续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出现,影响了公司财务整体工作的稳定性,甚至影响到财务信息质量。而且随着安保公司的发展,管理层次逐渐增多,产业链条加长,业务控制环节多,财务管理监控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二)初创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的选用,并让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起到规范的作用。就此公司在成立初期,出台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从基础抓起,涵盖公司财务工作的所有领域,构建合理财务管理的空间,使公司的财务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顺畅运作。同时,注重财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公司财务人员的选用以专业为标准,要求持证上岗,到社会上招聘有经验的财务工作者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按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于财务人员合理配置,分工明确,让财务人员根据标准的国家会计制度以及公司制度与要求进行标准化操作。

公司初创阶段的财务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除财务规章制度外,其他的管理规范也逐步建立,如合同管理规定、采购管理规定等。针对公司经营过程中风险和漏洞,逐步完善,逐步整合,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最终使公司各项业务能够按照流程、程序实行标准化运作。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中,强调监督和制衡机制,例如明确“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原则、关键岗位职务不相容的设置、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等。确保了公司各项制度的执行。

通过制度的系统建设、有效执行,为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使得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完成了第一次提升。

四、安保公司快速发展阶段,加强预算管理

(一)安保公司快速发展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安保公司在2008年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收入的增长,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也不断上涨,再加上其他运行费用的增长,收入增长被成本费用的增长吃掉。

安保行业作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之一,社会对其的需求正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之中,同时安保业务也向着市场化、专业化迈进,这就使得安保公司的管理者,有着更高更远的眼界。由于市场的扩大,客户增加,应收账款逐渐增多,资金周转天数逐年增加,营运过程中出现资金临时性短缺,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需求逐渐提高,对财务人员资金管理方面准确把控能力要求提高。而当时在安保公司之中,财务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这种对于资金的流入、流出预测及分析都显得非常薄弱。

(二)快速发展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加强预算管理

安保公司为了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控制人工成本、运营费用的过快增长,在2008年开始试行严格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以强化预算管理方式提升营运资金的管控能力。

实际在2008年以前,安保公司已经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编制自身所需预算时,为降低预算执行的难度,经常从部门利益出发,尽量扩大预算,预算上报过程中“层层注水”,加大不合理预留。公司在整体平衡预算过程中,审核压缩预算难度加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为了次年能够继续增加预算费用,会在期末将未使用的预算额度突击花销,造成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安保公司制定在2009年《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所有收入、支出均纳入预算管理:

在收入的预算管理上,公司不但对客户的业务量进行预测,同时关注客户付款能力的考察,即加强对现金流入量的管控。公司按客户付款能力,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按不同等级客户采用不同的定价政策。通过对客户分级管理,客户付款条件的调整,使得公司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明显减少,增加了公司现金流入量。确保收入能及时变成现金的流入,避免了短期资金短缺的情况。

在支出管理上,由于安保公司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公司营业总成本较多,为控制人工成本,公司授权人力资源部订立完善的职工薪酬体系,员工薪酬按岗位、级别订立晋级机制;核定各部门岗位合理编制,岗位编制增加需报人力资源部核准。人工成本预算严格按岗位编制数与该岗位人员薪酬计算。既保证了每名员工福利,同时也确保人工成本总量控制预算范围内。运营费用管理上,全部运营费用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每笔预算均需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确认有必要方可纳入公司预算。此外,每项运营费用设定一个部门归口进行管理,运营费用由归口管理部门而非使用部门上报预算,例如办公用品由采购部制定预算,并控制预算的使用;一线部门使用设备的维修费由维修部制定预算,并控制预算的使用。预算费用使用和管理分部门进行,有效避免了原来预算使用和管理为同一部门,各部门为了各自利益而扩大预算。

经过推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安保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逐渐完善,同时财务部逐渐建立适合的财务分析体系和模型,其中财务的预算指标分析,成为财务分析管理的重点,各预算执行部门关注的焦点,预算执行分析的结果,广泛使用于业绩规划、盈利分析、效率改善和薪酬制定中。加强预算管理使得安保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完成了第二次提升。

五、安保公司成熟阶段,提升经营效率

(一)安保公司成熟阶段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2012-2015年,安保公司业务收入逐渐从高速增长回落到平稳增长阶段,收入增长率降低,而航空保障规模日益增加,保障标准不断严格,为保障员工的稳定,人均人工成本必须保证一定幅度增长。业务收入与人工成本增长率的一降一升,直接导致安保公司面临亏损的境地。为了保障公司顺利发展,提高收入水平,公司逐步拓展安保相关业务。在拓展业务前,公司通过测算具体每个项目成本,确定对客户的合理收费标准。然而在各个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项目人员交叉使用,具体项目使用了多少人工难以界定,因此公司最重要的成本支出-人工成本难以单独核算。各项目负责人均认为承担的业务项目为公司提供了高额利润,希望公司能给予一定奖励。但公司总体利润并未得到提升,究竟哪个项目为公司提供了高额利润,哪个项目又是公司的“出血点”?如果财务管理不能合理分摊人工成本、清楚的划分各项费用,使公司项目利润不能确定,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层难以确定业务拓展方向,难以对公司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进而制约公司整体发展。

(二)成熟阶段提升财务管控的措施:提升经营效率

为保证公司顺利发展,安保公司的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以精细化核算,分级预算管理为手段,达到提升经营效率的目标。

具体实施的措施有:

第一是划分业务单元:对各业务类型,结合部门、科室多角度将公司划分为不同的业务单元。划分的原则遵循业务单元能够独立核算,即能够准确的把握自身的收支状况为标准。

第二为了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将公司经营目标,层层落实、层层分解。使经营压力、经营利益有效传递到各业务单元。

第三为保证业务单元能够做到精确的核算,向业务单元派驻财务人员。由派驻的财务人员对业务单元的成本费用进行精细化核算,分析业务单元盈亏总体情况,和业务单元承担的不同业务项目的盈亏情况。

第四针对人工成本难以在各项目间清晰划分的情况,由业务单元派驻的财务人员,根据具体业务项目实际情况,协调业务项目负责人,协商确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如按实际工时记录计算人工成本,按实际人员配备比例分配人工成本等办法。

第五培养管理人员的经营意识。通过对各业务单元下达经营指标,制定合理的绩效奖励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主动性。使管理人员为达到经营指标,积极改进管理,优化和缩减内部成本,同时向市场要效益,输出新业务,开拓新市场;做到开源节流,促进业务单元的良性发展。

2012年-2015年安保公司达到成熟阶段,为保证公司能够持续发展,保持稳步增长,财务管理上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促进公司收入的增长,保障员工薪酬的稳步提升,财务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标而实施的精细化核算、分级预算管理等措施的有效实行,使得公司财务管理完成了第三次提升。

六、结论及建议

从制度建设、预算管理到提升经营效率这三次提升,与公司发展阶段相适应,有效促进了公司的成长。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任重而道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效率和成本原则。越规范细致的制度,其执行成本也越高,所以在实施成本细化管理时不要出现过分追求细化而影响运营效率的问题,过分拘泥于步骤和程序的细分到位,会造成公司付出大量的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平衡好效率和成本的关系。

篇(5)

财务管理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这一问题引发了财务管理向内看还是向外看的争论。向内看,企业是集设计、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业务活动的内循环系统;向外看,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中,组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外开放系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基于财务的改革样本很多,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由表及里的变革层出不穷。但自然界的一个反差现象反复揭示着迥异的变革命运,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格局只是食品,鸡蛋从内到外的变革重组才是新生命,企业层面的财务管理的深化改革也是如此。在现实层面,财务管理很容易陷入低水平运转和泛边界改革,深层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业务粘性难题。具体而言,财务管理中基础业务、管理业务、提升业务没有进行科学区分,业务粘连影响了连锁的管理粘连。不进行理念解构,财务管理就会陷入无序循环。破局必须抓住关键问题,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价值链管理是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合作共赢是基本理念,通过集合不同企业的资源提升企业整体价值链。财务管理范畴需要拓展至企业外部价值链,更多关注企业价值链优化的关键环节,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服务。并购、决策和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难题,并购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路径,决策是并购实施与否的决定,筹资是并购决策的基本保障,解决好这些问题,企业价值优化的瓶颈就能找到突破口。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财务管理业务粘性现状分析

财务管理的业务粘性是个区间弹性值,取决于基础业务、管理业务及提升业务三者之间交集域,三者是层级递进关系、交融关系,以及衍生消长关系。纵观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粘性现状,普遍存在基础业务薄、管理业务虚、提升业务散的问题。

(一)基础业务仅核算行为束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人与资源通过行为进行结合,资源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价值,形成产品或劳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基于这种动态视角,企业本质上是面向客户需求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行为束链条。大量企业调研样本表明,现行会计核算方法多以企业整体为会计主体,核算资源消耗、价值产出、成本费用和营业收入,并按既定的逻辑规则构建内部勾稽关系。不仅会计核算内容的局限,关键在于企业大多数财务人员未能从最基础的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依旧扮演着传统数豆者和数据录入者的浅层角色。

(二)管理业务脱节于业务链

财务与业务的有机融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以预算管理最为典型。企业诸多实践表明,零基预算抑或全面预算管理,具体落实到操作环节存在缺失。许多企业预算管理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发挥预期的实质效果。财务部门对生产经营数据掌握不准或使用不当、生产部门未能全面深入参与、预算驱动力度不够及督导过程不严格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具有必然的局限性和较差的实用性。

(三)提升业务未聚焦价值链

会计利润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但也存在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相矛盾的现象。企业的生命力是价值链的韧性和在行业生态链中所处的位置。财务管理的高阶目标是创造价值和管理价值,但财务管理并未专注于品牌、销售、物流、制造、供应、研发、技术等企业内部价值链要素,行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区域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等外展价值链的分析则更少。

三、企业价值优化路径

基于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普遍存在基础业务薄、管理业务虚、提升业务散的问题,本文拟从优化价值创造过程、优化决策信息支持、优化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探讨企业价值优化路径。

(一)优化价值创造过程

企业价值创造有特有的渠道和途径,以价值管理目标和经营决策为手段,整合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内部自我优化和外部互联互通都是可行的举措。借助外脑是价值创造的快车道,通过资本运作实施并购重组、兼并联合,运用金融工具撬动企业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协同效应。企业价值链是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描述,企业价值链优化主要有内部?r值链优化、纵向价值链优化、横向价值链优化。在充分竞争环境下的商业生态链中,基本没有绝对封闭孤立、完全自成一体的价值链。实践表明,价值链集群中有差异、交叉,也有衔接。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销售商价值链三者之间构成天然的纵向内环境联系。处于中游的企业其成本效益受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等经济活动的影响。价值链的双向联系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对经济一体化的共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诸多世界著名企业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并购史,不管是纵向价值链并购还是横向价值链并购,都是助推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资产置换等手段整合产业链各环节,调整分配上中下游利益关系,吸纳各自的竞争优势,获得品牌、技术、管理、渠道等资源,合理匹配供应、生产、销售等价值要素,优化整体价值链,增强产业链的大规模和全协同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资产利用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内部价值链是企业内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内部价值链优化旨在解决企业是谁的问题,是进行纵向价值链优化和横向价值链优化的基本前提。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内部价值链优化侧重自我诊断,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和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成本分析,客观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准确识别企业所在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找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实现成本降低和作业增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边界开始泛化和虚化,全球范围的微创模式正冲击传统企业管理,企业内外环境有天然的转换和关联,但企业内部环境中计划、领导、组织和控制不会间歇缺失,内部价值链也需要区分为结构性作业、过程性作业、经营性作业,对价值链作业成本进行动态跟踪,从产业链的维度进行财务分析和价值判断,合理布局有限资源并增加企业价值。价值链只有先从内部进行优化与整合,通过帕内托优化配置资源,降低各环节的业务成本,才能逐步形成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资源链、财务链和产业链。内部价值链优化不是闭门造车,要以产业链为导向,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综合考虑从供应商到销售商的产业结构,内部价值链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应虚拟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要点。

纵向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等经济活动中,价值变化的全部环节。纵向价值链并购是解决企业走多远的问题,分为上游并购和下游并购。识别价值链是实施并购的先决条件,划分企业所在行业的纵向价值链,剖析价值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并对企业纵向价值链进行确定。划分成本和资产是并购的重要环节,测算上中下游企业分摊的成本和资产,估算各环节的中间产品转移价格,计算各环节的资产回报率和价值增长率。成本分析是并购决策的关键,建立涵盖非财务信息的数学模型,求解最优并购方案,重新构建后优化价值链。并购的作用在于能组建战略联盟,削减共享成本,集聚企业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游并购是通过并购、控股或参股部分供应商,向价值链的上游拓展经营范围,从而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上游并购是为了分享上游供应商的优势资源,有利于解决现有供应商数量偏少、利润虚高、价格不稳等突出问题,也有利于满足企业迅速扩张而增加的原料需求。下游并购是通过并购、控股或参股部分销售商,向价值链的下游拓展经营范围,延伸渠道终端实现自产自销。下游并购是为了获取下游销售商的分销渠道,有利于解决企业销售成本过高、现有销售渠道不可靠等现实问题,但企业应具备掌控销售渠道所需的人才和资金。基于纵向价值链的并购贯通供、产、销环节,实现自供、自产、自销,能降低中间产品交易次数,有效减少相关交易费用,也能发挥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横向价值链是对提供相同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价值活动的直接反映,每个企业都有专属的纵向价值链,大体拥有相对自由的商业内生态圈,活动在同一商业外生态圈、处于同一水平层次的不同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平行价值链就是横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中存在市场竞争。横向价值链并购是解决企业做多大的问题,在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分布着数量不一的从事相同业务的不同企业,在同一价值链环节的企业同业竞争指数最高,差异竞争优势各有不同,盈利能力也高低不等。基于横向价值链的并购可整合跨企业资源,集合采购层面、产品层面、销售层面、服务层面等价值环节中的企业群,互通有无迅速扩大企业产能,取长补短提高市场份额,实现管理和营运双协同效应,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可以靠内生力量自行发展壮大,也可充分借助外力。无论选取何种发展方式,都要对各环节价值活动进行辨识,把准企业关键价值活动,找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横向价值链并购的初始工作,是划分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作业活动,分析行业价值链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指标,评估企业在横向价值链中的地位,综合考虑竞争程度和盈利能力,制定适用的同业整合策略,提升企业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实力。

(二)优化决策信息支持

通过精准的财务分析、绩效评价、对标管理等方法,诊断分析企业全流程的经济活动,测试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协助投资者和经营者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为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无处不在,但不外乎产品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价值活动。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不会割裂价值活动的内在关联。分析不是终极目的,分析是为了决策,最终是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企业战略目标的日常执行。简要地讲,财务分析是不同主体从企业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出发,依据财务报告和其他数据资料,运用一系列专业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整体性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案。在实践中,通常会对财务管理、资产运营和战略决策等方面进行专门分析,诊断评估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找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改进方向,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实施措施,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优化资产配置与运营控制、完善经营决策参考、保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不同于相对封闭的纯企业内部分析,上下联通、内外兼顾是价值链财务分析的基本精髓。财务分析要与企业战略高度关联,逐级分解企业内部价值链活动环节,分层解析各环节的资金流、资源流和信息流,诊断企业价值管理的问题与症结,明确竞争优势的渠道与来源,从企业战略目标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研究解决途径,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财务分析要与内、外部环境高度关联,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迅猛发展,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外扩的张力考验企业的市场成熟度,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内部价值链分析不仅关注财务信息,也要重视商业模式、技术途径、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而且非财务信息决策影响权重正在加大;外部价值链分析既要分析上下游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还要考虑客户满意度,这在用户体验至上的新经济形态下显得尤为重要。

财务分析的基本面分为发展、运营和盈利三个层级。发展能力分析,是指剖析企业的研发、制度、管理等内部环境,研究企业所处经济、市场、产业等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前景。运营能力分析,是指诊断资源配置状况、测试运营决策水平,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均衡性、评估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分析,是指揭示收入、成本、利润之间的动态关系,解析企业利润结??和来源,分析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动因,跟踪利润结构的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盈利能力的可持续状况。精准的财务分析是财务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决策会特别关注价值增值,将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整合成企业联盟,组成动态的、虚拟的网络,注重相同业务流程价值信息的分析。通过行业背景分析、竞争能力估计、上游供应商价格分析以及下游销售商的销售分析,运用大数据客观评估企业内部价值链,针对企业不增值的环节,可通过业务外包或分拆售卖等方式进行剥离;企业需强化的增值环节,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产业链,实质上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可采取差异化的决策策略打造组合竞争力。初创期,企业可能只是拥有较为有限的资源,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可以与上游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集中资源共同营造竞争优势产业链。成长期,企业应更多地专注品牌和技术等无形资产,从内部价值链上集聚内生动力,培育专属核心竞争力。成熟期企业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并激发潜在增长点。

(三)优化资金筹措渠道

筹资主要解决企业资金来源问题,是对企业营运资金的一系列统筹和规划。从理论上讲,成本低、来源稳、易获得的资金才算经济有效的筹措渠道。在筹资过程中,应深度分析内部价值链各环节对整体的依存度,基于最佳资本结构确定融资战略。筹资按所得资金权益不同,可分为所有者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筹集所有者权益资金主要有吸纳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三种方式。一是吸纳投资筹资,吸纳直接投资是非股份制企业筹措资金的基本渠道,不以股票为媒介,出资方式灵活多样, 现金、实物、工业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均可,具有筹集速度快、筹资费用低、财务风险小、手续较便捷等特点,能及时弥补资金缺口,迅速形成现实生产力。但资金成本较高,资金筹措额度有限。二是发行股票筹资,发行股票是上市股份公司筹资的主要渠道。采取普通股筹资,可适当减少负债,提高财务杠杆能力,但资金成本会增加,也存在一定投资风险;采取优先股筹资,主要筹措长期资金,短期还本压力不突出,需支付固定股利,这需要企业具备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一旦无法兑现股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三是留存收益筹资,主要利用未分配利润进行筹资,将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是原股东对企业追加投资,既可降低筹资费用,简化筹资手续,又可降低资金成本,规避财务风险,但受期间限制,需与股利政策平衡。

筹集债务资金主要有机构借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方式。一是机构借款,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可以是借款期在一年内的短期借款,也可以是借款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借款,主要事项要与金融机构协商。现实表明,企业的资信等级会影响借款规模和期限,利息增加会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二是发行债券,企业与投资人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债券关注债权和兑付条件,可优化资本结构。但资金成本较高,限制条件较多,筹资额度相对有限。三是商业信用,是交易双方采取信用的形式实施购销,具体表现为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等方式进行短期筹资。商业信用灵活便捷,广泛运用但受产品规模影响,具有期限和额度的局限性。四是融资租赁,该方式是企业筹资的新渠道,长期租赁旨在融通资金,能快速解决资产购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可规避技术贬值带来的无形损耗,但融?Y租赁成本费用较高。

从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各环节增值和整体价值最大化。通过资金营运与价值活动的集成,适当切割从采购到生产到销售流程中的不增值活动,促进企业各项活动从零散迈向集中,产生集群协同效应。从外部价值链分析,更多关注产业链的整体融资和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协调产业链,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上下游企业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总体成本降低,实现产业链整体增值。不同企业其经营规模和运营能力不尽相同,资金需求量不同,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会高低不等,不同的筹资方式在资金额度、资金成本、筹资风险、使用期限、偿债压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筹资风险的大小与资金来源和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资本结构重在调节债务与风险的平衡点,为财务杠杆选定精准的发力支点,合理选取单一或复合方式进行组合筹资。上游供应商主要通过订单预付、信用证等方式进行卖方融资,提前从销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满足其后续生产经营活动。下游销售商主要以未来货权为质押物,进行商品或应收账款融资,加快资金回笼,适当延长信用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收益大于成本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收入大于支出是企业维持可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企业要保持合理的偿债能力和资金盈利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资金营运的增值能力。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机会融资规模融资期限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近几年来,国家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实践上看,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才能把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在能量发挥出来,使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中小企业融资机会、融资规模、融资期限、融资方式、融资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对中小企业融资决策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最佳融资机会选择

所谓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这就有必要对企业融资所涉及到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做综合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要对融资所涉及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做综合具体分析。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但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较,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求并及时把握各种有利时机,确保融资获得成功。

其次,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有超前预见性。因此,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并果断做出决策。

二、融资规模决策

1.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

由于企业融资需要付出成本,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责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如果企业筹资不足,则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2.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确定筹资规模一般可使用经验法和财务分析法。

经验这是指企业在确定融资规模时,首先要根据企业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不同性质,优先考虑企业自有资金,然后再考虑外部融资。二者之间的差额即为应从外部融资的数额。此外,企业融资数额多少,通常要考虑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实力强弱,以及企业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再结合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来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比如,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要进行融资,一般来说,已获得较大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股份制企业,可考虑在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属于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到创业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一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则可考虑银行贷款融资。再如,对初创期的小企业,可选择银行融资;如果是高科技型的小企业,可考虑风险投资基金融资;如果企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时,可发行债券融资,也可考虑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企业战略融资。

财务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状况,从而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有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一般在筹资决策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运用。使用该种方法确定筹资规模,一般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报表,以便资金供应者能根据报表确定提供给企业的资金额,而企业本身也必须通过报表分析确定可以筹集到多少自有资金。

三、融资期限决策

企业融资按照期限来划分,可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企业做融资期限决策,即在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两种方式之间进行权衡时,做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人的风险性偏好。

从资金用途上来看,如果融资是用于企业流动资产,则根据流动资产具有周期快、易于变现、经营中所需补充数额较小及占用时间短等特点,宜于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如商业信用、短期贷款等;如果融资是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则由于这类用途要求资金数额大、占用时间长,因而适宜选择各种长期融资方式,如长期贷款、企业内部积累、租赁融资、发行债券、股票等。

另外,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期限决策时,还可根据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在配比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采用配比型融资政策时,每项资产将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即临时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获得;永久性流动资产和所有的长期资产通过长期融资来获得。这种决策的优点是,企业既可以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也可减少因借入过多长期资金而支付高额利息。

采用激进型融资政策时,临时性流动资产和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解决,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这种融资策略使用的短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缺点是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些风险包括利率上升、再融资成本升高的风险以及旧债到期难以偿还和借不到新债的风险。当然,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融资环境比较宽松,或者正好赶上利率下调,则具有更多短期融资的企业会获得较多利率成本降低的收益。

采用稳健型融资政策时,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以及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这种方法下使用的长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特点是风险小,但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其收益也较低。

四、融资方式选择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创业、成长、成熟与衰退阶段,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初创时期特点是资金需要量大,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外部融资相对较难。这时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按需要可分别采取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为满足临时或短期使用资产的需要可选择经营租赁方式;为满足长期资产的需要又缺少现金时,可采用租赁融资方式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虽然租金成本较高,但筹资程序简单,速度较快。

中小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融资条件相对较好,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中小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融资。由于目前国家对债券融资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因而直接融资应首选股票方式融资。虽然这种方式融资程序复杂,制约因素较多,但融资金额大,风险低,能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提高其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一旦进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就逐步推出,转向证券市场。就这一点而言,我国推出的二板市场将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较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得到拓宽。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扩充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除了上述融资方式外,还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融资:一是股权置换,即以自己的股票作为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来收购目标公司。其具体方式是由买方企业出资收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卖方股东取得现金后认购买方企业的现金增资股;或是由买方企业出资认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而卖方企业股东用以认购买方企业的增资股。这两种方式下,双方股东都不需要另筹现金便可实现股权置换。二是杠杆收购,即通过增加买方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行为。它是买方企业通过举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并从目标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买方企业用以收购的自有资金往往小于收购总资金,其大部分资金(一般70%—80%)系举债所得,贷款方可能是金融机构、社会个人甚至是目标公司股东,贷款以目标公司资产作担保,并由目标公司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三是买壳上市,指的是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达到控股水平之后,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结构、智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企业重组行为。

五、融资结构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企业高额负债,必然要承受偿还的高风险。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大不一样。比如,企业采用变动利率计息的方式贷款融资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则企业需要支付的利息额增大,这时企业需要承受市场利率风险。因此,企业融资时应认真分析市场利率的变化,如果目前市场利率较高,而预测市场利率将呈下降走势,这时企业贷款适宜按浮动利率计息;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呈上升趋势,则适宜按固定利率计息,这样既可减少融资风险,又可降低融资成本。对各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承担的还本付息风险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般为:股票融资、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债券融资、银行融资。

企业为了减少融资风险,通常可以采取各种融资方式的合理组合,即制定一个相对更能规避风险的融资组合策略,同时还要注意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转换能力。比如,对于短期融资来说,其期限短、风险大,但其转换能力强;而对于长期融资来说,其风险较小,但与其它融资方式间的转换能力却较弱。

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常常会面临财务上的提高收益与降低风险之间的两难选择。那么,通常该如何进行选择呢?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通常要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而且企业常常会在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与避免财务风险之间处于一种两难处境;企业既要尽力加大债务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以充分享受财务杠杆利益,又要避免由于债务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给企业带来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融资结构决策时,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只有当预期普通股利润增加的幅度将超过财务风险增加的幅度时,借债才是有利的。财务风险不仅会影响普通股的利润,还会影响到普通股的价格,一般来说,股票的财务风险越大、它在公开市场上的吸引力就越小,其市场价格就越低。

篇(7)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传统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特性分配生产要素的优化和集成效应,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和覆盖力。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财务模式无论从财务管理还是财务服务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将互联网+和传统的财务模式进行结合,探讨在互联网+时代的财务模式创新,使得传统的财务服务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这已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企业财务服务概述

“互联网+财务”是在互联网下的一种财务活动。是基于电算化会计+电子商务思想与互联网技能的现代财务。在“互联网+”下,只要有网络,财务工作就可以在网络上顺利进行,随时追踪数据进行账务处理,例如远程查账。“互联网+财务”服务管理模式指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租赁财务管理软件为主,为广大需求者提供在线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上,企业可以将财务软件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向企业定购所需服务,按照服务范围和时长向企业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企业提供的服务。财务理论界对互联网财务行业进行了如下总结:(1)互联网财务的技术基础是互联网;(2)互联网财务并不是单纯的提供财务系统软件,而是以会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相互协调的综合系统,其中业务流程的重组尤为重要;(3)互联网财务能够协助小微企业和初创公司完成企业信息化的建设;(4)互联网财务是适应并满足客户需求的财务应用服务。

二、互联网+企业财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

在互联网环境下,开放的网络环境和云存储环境对于信息的存贮和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目前一些企业较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基于开放式TCP/IP协议技术创建的互联网科技,具有容易被监听和拦截的自身缺陷,而对于企业来说,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通常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数据,一旦被监听或拦截,有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是财务服务互联网化进程中亟待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服务的观念需要转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借助系统实现财务服务己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方式,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基于技术的支撑,只要存储方式得当,利用技术优势和技术环境,可以合理的规避网络环境下的系统性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转变财务服务的观念,摈弃传统的财务服务手段和理念,对于一些较为传统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个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层面的挑战。

(三)传统的财务服务模式需要改革

传统的财务服务是基于会计制度,采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汇总编制,在日常的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员报销的工作,报销人的报销单据审核和录入,传统的手工做账方式还需要粘贴报销单和审核相关负责人签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琐碎的工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财务服务人员常常重审核轻管理,不利于财务服务人员的长期发展。在互联网的语境下,通过将财务服务转为线上服务,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实现做账、对账的电子化和系统化,实现对子集团和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以及针对外部客户的财务服务等业务。

(四)企业财务服务创新模式亟待提升

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实现B2B、P2P、O2O等创新模式的财务服务,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直接对接,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来说,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结合到具体的财务服务领域,进行财务服务领域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费用控制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更为扁平化的改革挑战,但这一发展模式,却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由之路。

三、互联网+视域下的企业财务服务创新路径选择

(一)互联网+数据安全管理创新

安全性是财务服务的生命线,单纯从记账、代账来说,无论客户的规模大小,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是不行的,特别是数据信息的安全方面,是重中之重,错误还可以更改,但是数据信息的泄露或流失,有可能为企业带来颠覆性的后果。所以在互联网与财务服务相结合的初期,许多同行都有这样的疑虑,通过互联网进行财务方面的数据信息处理会安全吗?这些数据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还有总账,有的都是客户的核心机密。笔者认为互联网发展至今,安全问题一直都在完善中,只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的投入,会极大地提升企业信息安全度。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应遵循ISO27001的要求,以银行级数据标准来进行维护,保证数据的安全。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措施来实现信息安全,把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电信运营商的IDC专业机房中,配备完整的制冷、防尘、双路供电、消防系统等;并与国内顶尖的信息安全咨询公司合作,定期对公司的网站和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咨询、培训服务,确保网站和系统的安全可靠;所有的客户信息都是通过SSL加密传输技术,这是目前全球顶级的加密传输技术;对数据库定期进行备份,确保用户数据安全;对用户数据的访问采取严格的授权制度,任何人无用户授权都禁止查看用户私人数据。最后,在客户的服务到期后,如果客户选择不续费,所有数据将在三个月后进行永久性删除。

(二)互联网+个性化服务创新

财务公司在模式转型上,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软件工具把传统财务服务模式升级为更标准化和专业化的互联网模式,但是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结果就是服务的增值空间被压缩。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来临,财务服务业务量肯定会迅猛发展,但是随着财务服务行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竞争越来越加剧,导致基础业务的利润空间急剧被压缩。财务服务模式在转型的同时,也应对服务进行升级,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策略,针对委托人的各种需求,围绕“账务”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四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这些科技工具都可以与财务服务行业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其需要的更便捷、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这样就完成了服务价值的升级。例如: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电商平台订购所需的应用服务,可以按照订购服务的时间长短付费;另外,客户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实时掌握企业的动态的财务信息,仅此一项,对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还是不够的。财务服务可以依据“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和丰富的财务分析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针对一些互联网类型的初创公司或者是需要“互联网化”服务的企业,财务服务企业都可以依托自身优秀的互联网人才技术,以及互联网系统和软件的开发经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这就从单纯的“财务服务”演变为“财务服务”+“企业互联网化”,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互联网发展形态下的SaaS模式创新

采用互联网发展形态下的创新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能够消除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障碍,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信息使用效率,而且能够实现全程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标的项目的全程无缝对接。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加上创新的SaaS服务模式,可以实现财务服务的标准化,从而有可能实现财务服务的“外包模式”和“众包模式”,由此可以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的产业发展格局和企业工作方式,这将会打破行业壁垒,使得企业和个人获得更加高效的管理服务,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和个人获取高质财务服务的成本。SaaS模式摈弃了传统的企业购买专门的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模式,采用线上云储存的方式,平台所提供的软件即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在企业端,无需聘请专人进行系统维护和数据分析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企业租用购买产品即享受后续提供的专业服务,无需对服务购置增加新的成本,也无需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软件系统的维护和数据备份,从而大大节约了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在目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利好条件下,通过租用购买软件使用权就可以获得全程服务、且不需要进行系统维护的SaaS模式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节约成本、节省人工和节约后续支出的“省心省力”的选择,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具有广泛的受众和市场需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新型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产业和行业的变革,这将产生较大的商业机遇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典雅,祁明.“互联网+”产业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通讯,2017(5)

[2]张明威.浅议“互联网+”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7(1)

[3]孟新智.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