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6: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市场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贸易促进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至15年内,中国展会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20%。展会业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目前,我国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旅游、交通、餐饮、广告、房地产等行业,使之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新华信研究表明,中国展会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展会规模日益壮大。展会类型与数量日趋增多,从类型上可分为单一国家展览、综合性展览以及专业展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主要的行业展有电子展、汽车展、轻工展等等,每年全国举办的各类展会3000多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观众近2000万人次;展会场馆规模不断扩大,展馆建设为展会城市的定位树立了标杆,不再仅仅是城市的标志,而是将其主要功能与城市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在展览馆的地域分布上,华东地区展馆数量位居首位,其次是中南地区、华北地区。
其二,展会质量逐步提高,总体向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为了适应展会发展的需求,政府正竭力制定相关法规,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的出台,建立健全国内展会评估体系是展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展会业品牌化发展是理性竞争的结果,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竭力争取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支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与造势宣传,以双赢为目标,避免恶性竞争。
其三,展会市场化发展。政府角色逐渐转变,由“政府包办”到“政府主办、协会协办、企业承办”过渡到商业展会,最终完全由企业运作。国内展会业市场化趋势主要体现在资本运营市场化、办展方式市场化、场馆经营市场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方面,其速度虽不太快,但市场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新华信认为,展会市场研究是对展会产品、服务及市场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计划、搜集、记录和分析,为组织制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其主要涉及展会前期的需求调研与展会效果的评估两方面。
展会前期市场调查
新华信认为,为了展会能够成功举办,主办方必须自行完成或委托专业机构完成一些基本调研,为主办展会提供展会策划资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展会主题调研
为了成功举办展会,主办方需明确展会名称、主题性质与分类,公众对展会的认知度,受众群体的分类等等,而这些具体内容可以在相关调研的基础上予以确立,通过民意调查的手段广泛了解和听取市民的意见。以某农业嘉年华为例,主题调查包含公众对农业嘉年华的认知度、各版块的关注度,受众群体的分类(包括年龄、收入、地域等)等,进而为农业嘉年华的规模与结构、产业衍生方向,产品线设计与运营等提供建议。
第二,展会规模预测
主办方在办展之前通常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状况,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展馆条件等。分析办展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信息(目标客户、合作单位、行业产业信息)和其他社会资源(政府主管部门、招展组团的机构、大众传媒等),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控展会规模。
参观人数的预测。直接影响场馆选择、门票定价、办展时间、预算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即便对于举办多年的固定展会,诸多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数预测的失误,如突发事件、同类展会的竞争等。因此,参观人数不能简单地根据往届实际参观人数进行预测,还是应该在展会筹备之前通过科学的定量调研予以预测。
经济效益预测。对预算的有效把握是展会成功举办的最基本要求,支出项目与数量以及展会所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都是主办方最为关注的内容,准确有效的调研结论能够科学指导预算的制定。
第三,同类展会竞争者调研
在相同的行业、相同的主题下,同类展会竞争者不断涌现,要想成功举办展会就必须对竞争展会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调查范围包含同类展会的数量、区域分布情况,重点展会的市场定位、办展时间、频率、展会规模、参展商的数量及分布、展会效果以及同主题品牌展会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等,不仅要知己知彼,更要取长补短,避免恶性竞争。
客观评估展会实际效果
展会评估是对展会品质、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考核和评价,是展会整体运作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实际工作中,展会评估更多流于形式,对展会主办单位而言可能只是相关展会数据、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如参展商数量、取得的利润等等,并没有深入的挖掘下去。
对展会主办单位而言,每一届展会宏观大环境的变迁会对展会管理运作上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必然会导致展会评估内涵、特征的发生变化,所以说每一次的展会评估都应该是不同的。以新华信为某交易会创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如图1),该交易会主要从品质评估、效果评估、满意度评估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第一,展会品质评估,有利于衡量其规模和影响。
展会品质评估主要从展会规格、规模和吸引力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展会规格是指参会主体的背景考察,通过对参会嘉宾、承办/支持结构以及参与方的调查,判断展会的级别,确定展会开展的规模;而参会规模与吸引力则以展会的面积、参会企业数量、参与主体人数,涉及行业等为调查对象,分析展会的受众人群、产业经济推动效果等,评估展会实施的效果。
第二,展会效果评估,客观评价其经济成果与传播效果。
从经济效果、传播效果两维度对展会实施结果进行度量。经济效果评估涵盖交易额、协议数量与金额、人均花费等等;传播效果则是从市民认知度、宣传推广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
展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带动作用、联动效果、经济贡献都会远远超越展会本身的范围,形成支柱性、主导性、先导性产业,成为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促使展会经济的形成。展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某交易会间接带动消费额约5462.8万元,期间,全部参与主体花费平均为2483.1元。参展商平均花费最高,为3674.5元;普通观众因大部分为本地市民的缘故,平均花费最少,为840.2元;专业观众平均花费为2043.5元;会议活动代表平均花费为2730.6元。
传播效果评估主要是通过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关于传播效果的评价,通过社会反响、市民认知度等方面考评展会宣传推广工作是否到位,了解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关于展会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第三,参与主体满意度评估,为下一届展会的运营管理提供建议。
一般展会参与主体包括参展商、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三个角色。了解其满意度状况,可作为下一届展会开展的重点关注的对象。
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从长期趋势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加入WTO将为国内农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第一,我国将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我国能够享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可以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
第二,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过去,我国维持粮食高自给率,是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围湖、开荒、高化肥及农药投入等追求产量目标的措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影响已经相当明显。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以及油料,相当于中国进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资源,使国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促进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加入WTO后,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将会更容易,伴随这些投资,往往能带来最先进或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我国与国外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为紧密和频繁,这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因而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
第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参照国际规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另外,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也有相关要求,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国内农业综合素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加入WTO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
第一,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开放的压力,国内农产品生产将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加入WTO以后,根据WTO农业协议的规定要求取消非关税措施,各成员的农产品进口控制只能通过关税措施。WTO要求的这种进口控制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各成员将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因而,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也将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
第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有可能受到被动调整,调整的空间也将受到规则约束。加入WTO,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要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规则,国家农业支持措施尤其是农业投资的范围与力度将受到影响。今后我国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民收入支持、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将受到WTO有关规则的约束。
11月7日,由农业部主办的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优质农产品品牌会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交会期间举行,会上公布了从全国140多万家合作社中推选出的百个品牌。该活动既挖掘了农产品品牌价值,也体现了对农民合作社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品牌从此有了官方颁发的“金字招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出席会时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品牌主体,积极指导营销,强化服务监管,为优质农产品品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韩长赋指出,近年来,农业部和地方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从规范认证、试点示范、展示展销、品牌传播、品牌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塑造、营销推介和宣传保护,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有5万多家农民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有的还获得了中国著名商标、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称号,3万多家农民合作社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一大批农产品品牌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很多地方逐渐形成了品牌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直接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据了解,这次开展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推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农民合作社品牌创建、品牌比拼的热潮。各地农业部门认真组织本地农民合作社报名参选。通过层层推选、公平评选和结果公示,最终确定了百家合作社的一百个农产品品牌。
韩长赋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战略带动效益和竞争力。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一要培育品牌主体。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和“一村一品”的主体培育,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品牌。二要积极指导营销。要重视农业市场研究与开发,深入分析市场结构、和流通渠道和中高端消费者群的需求,为合作社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市场咨询与服务,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三要强化服务监管。要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牌红黑榜,健全品牌退出机制,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力度,严格守信宣传和失信惩戒,为优质品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韩长赋表示,农业部愿意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隆重推介、站台助力,也希望各新闻宣传单位进一步加大公益宣传力度,选择最有力、最见效的宣传方式推介宣传品牌农产品,深入挖掘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加快和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品牌培育和推介中的应用,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土地二级市场;土地产权;交易
1.中国土地二级市场研究进展
我国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运行机制、开发模式、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和宏观调控研究的较多,重点研究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化对政府、企业及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反的,对土地二级市场的改革研究较少,在交易运行、规范化管理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改革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目前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信息的不畅,管理的多头性和交易非法性等问题凸显,土地使用权交易运行制度改革研究已成为新型地产法律制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国已进入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许多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面积纷纷出现锐减,城市地价和工业用地供应在部分城市也有所下降,已经缓慢进入一个扩张型到内涵型、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过程;有限的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对发展土地二级市场相对有利;多方面条件共同活跃了土地二级市场的交易。我国伴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土地的使用权进入了经济市场,作为一种商品在土地市场上流通运转,使土地二级市场日渐活跃。在土地二级市场交易运行过程中,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在抵押物和转让条件方面存在交易限制,不能进入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可以依法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现实交易中,发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条件更为苛刻,交易流转非常困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交易流传相对自由。《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第50条规定,附属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投资额必须达到25%才可以进行转让、出租、抵押。25%没有明确的规定标准和基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交易中也受到限制,所以给现实操作带来困难。
2.国外土地二级市场研究进展
2.1美国的研究进展
1785年的《土地法》和1787年的《西北条例》为美国土地产权制度奠定了土地产权自由买卖的制度性基础,同时建立了完整的产权市场,形成了商业公司、制造业和农场为主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土地二级市场的形成,并发挥着土地资源配的功能,大大促进了美国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1]。美国的土地制度实行的是私有制制度,土地使用权是有偿的,与中国公有制不同,土地使用权是有年限的,美国有偿取得后有终生的使用权,即土地的所有权。美国的土地是通过自由转让、出租和抵押来实现土地开发权交易,也就是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土地开发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土地政策,政府对开发权转移有相应规范,出租和抵押不需要进行任何行政性的干预。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通过土地开发权转让交易,把转让价格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促进土地开发规划实施,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2]。关于土地二级市场,美国实行的是政府和土地开发两个部门达到双赢的目标。对于政府来说,土地开发权的转让不会因土地而对城市发展增加额外的成本和负担;对于土地开发者来说,尽管在土地开发权转让时价格增加,但也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土地开发利润。因此,土地开发权转让交易制度受到了土地开发者与政府的主动推行。在美国,为达到交易机会的充分利用,土地开发权的转让者可以自主决定先储备再卖出还是直接出售,并可以多次交易,直到生态环境效果最佳和资源配置最优。以最低的社会成本来实现土地资源最优最高效的配置,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环境控制的目标化。美国政府制定的这些土地政策,使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
2.2英国的研究进展
英国的土地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和成熟,政府通过法律、经济政策等手段指导和干预,不存在土地使用权分配的“一级市场”,主要以“土地二级市场”自由交易为主,是通过不动产中介来协调买卖双方的价格使之促交成功。英国的土地交易形式主要有买卖(转让)、租赁、抵押等。英国确立建筑物和土地是一个不动产产权,除特殊情况外英国没有单纯而独立的土地交易。英国的不动产交易是在有买方和卖方各自律师的参与下成交,不动产的交易价格由当事者双方自由来认可决定,在交易阶段也都是以自由交易为主要原则[3]。英国土地产权转让:英国土地学者A.W.B.辛森的《土地法史》,对英国历史上关于不动产的转让作了详细规定和阐述[4]。在英国普通法框架下,土地产权以当事人签订的转让合同为基础,按自治原则处分私有财产。根据公示、公信原则,政府规定必须要进行登记,并将双方的主要信息记入登记簿,方为不动产转让。登记内容包括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等权利负担的登记(未经登记的权利负担不能约束购买人)和不动产权登记。英国不动产的交易,律师受当事人委托可办理签署合同、调查土地权利、支付价款等一切事项,保证了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也不会产生一家卖两家的纠纷发生[5]。英国的土地产权租赁:与土地买卖相比,土地租赁相对更活跃,土地产权持有者经常将自己的土地出租,通过承租协议控制房地产开发活动,获取长期性的稳定收益。租赁到期后,还可以收回改作其他用途或再次出租。英国的土地产权租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土地所有者一次性收取租期内的全部租金;按年收取的变动租金;以年为单位收取的固定租金;第一、二种方式的混合制,部分地租提前收取,剩余的部分以年为单位收取,地租在租赁期内可变动。地租随土地产权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使土地所有者与承租者之间实行收入再分配制度[6]。英国的土地产权抵押:《安妮第二及第三法案》中提到,约克郡西部大多数的工厂主都是自由继承土地产权的权利人,以满足生产需要,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进行贷款,并登记公示。若是土地权利没有登记,其生产就会受到很大阻碍,很多工厂和家庭最终也会破产。英国的不动产交易抵押登记自1704年开始就以书面形式记录或公示进行登记[7]。1925年构成英国现代土地法基础的《财产法》进一步确定了抵押的土地产权,建立了较完善的土地市场交易管理体系。在英国,土地产权市场交易有保护土地所有者权益、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市场效率和追求社会效益的特点[6]。英国的土地交易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土地的流动,进一步刺激对土地的投资,促使土地频繁的交易达到繁荣土地市场的效果[8]。因土地所有权制度,政府在交易过程所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土地增值收益,有利于政府进行公共基础建设并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2.3法国的研究进展
法国的土地市场主要体现在土地交易方面,包括农用地使用权的交易(主要指农用土地用益权)和土地所有权的交易。《法国民法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该法对财产及其占有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此法第516条规定:“财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517-526条规定:财产属于不动产,或依其性质,或依其用途,或依其权利的客体;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为不动产[9]。第581条款规定,农用土地上可以设立用益权,并对“用益权标的物”的范围做了说明,主要指农用土地上的各种动产或不动产。在第595条款里就“用益权人”的权利也作了解释和说明,用益权人可以自己享有也可以向他人出租、出卖或无偿转让其权利。总之,通过《法国民法典》里能查到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的相应规定,交易形式主要有出卖、出租、无偿转让和抵押等。在法国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中,中介组织是一个权威的机构,具有法定的优选购买权,能够提供关于土地使用权方面的真实而又全面的信息给交易双方,同时也提供法律援助和代为委托交易的特殊服务。中介组织还起到了对农业生产行驶保护、促进、结构优化的作用;农场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时还为经营者提供农场经营方面的帮助,如农场的规模扩大和技术改进等;在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以及以公众利益之名对土地造成侵占时,中介组织可以对农场经营者给予保护;因以房地产投资或以经营为目的因地上建筑物导致土地的分割而进行的交易,中介组织会干预并进行阻止交易。土地二级市场法制建设在法国比较完善。《农业指导法》的相关规定具有独特特点,一是土地市场交易制度中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土地集中政策,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规模效益,防止因交易不当而对薄弱的土地所有者群体造成利益损失和侵害;二是拥有完善和权威的土地市场交易中介组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交易效率,土地的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完善的作用;三是限制土地分割转让,只能整体继承或者转让,不得分割;四是法国政府对农业用地的交易实行特殊的保护,农业用地转让后必须用于农业,不准不耕种或者耕种不力,也不准搞投资建筑。法国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具有完整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在保障当事人权利义务、降低交易成本和费用、促进交易制度发展等方面,都有成熟的理论和可借鉴的做法[10]。
[关键词] 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山东省莱芜市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随着生姜标准化基地进一步扩大,“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已经形成,莱芜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做大作强龙头企业意义更加重大。
一、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作用
1.龙头企业规模大,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带动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莱芜市是一个只有125万人口的地级市,主导产业突出,形成了以生姜为主的“三辣”、以“莱芜猪”为主的农畜牧业和以“黄金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是就地转移农民的主渠道,还带动了运输、流通、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以生姜、大蒜等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32家,这些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就地转移与增收搭建了一个平台,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目标。
2.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农业市场化的桥梁。龙头企业把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的联系起来,把“产加销”变为“销加产”,环环相扣形成产业链,在“销―加―产”这一程序上求发展,使基地、农民和市场紧密结合。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开拓国内市场,还把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目前,莱芜市已有19家农产品企业与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60个国家和地区做买卖。07年,全市实现出口创汇15607万美元,超过了纺织品,成为除钢铁之外的第二大出口商品,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九位,增幅居第一位。
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附加值,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载体,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前,莱芜农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有20家企业20万亩生姜、大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万兴公司把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前移到预生产和生产环节,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壁垒”到主动的“跨越壁垒”的革命性转变,并通过了欧盟GAP认证,生产的泰山牌生姜、泰山牌大蒜成为进入欧盟市场的免检产品。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措施分析
1.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一是抓市场研究。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条当中,龙头企业要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尽量避免“谷贱伤农”事件发生。二是抓市场开拓。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要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三是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要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2.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是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使企业有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有达到国际水平和符合国内外规定的质量标准,有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先进实用的产品检测检验设备,有严格的产品质量跟踪服务。另外,企业要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二是抓质量安全。龙头企业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按标准创建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品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争取更大市场份额。三是抓经营机制创新。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倡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不但自己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创新,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四是抓品牌打造。要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依托各类生产基地大规模的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和各类安全卫生认证,打造农业品牌。万兴公司泰山牌生姜被列为08年奥运会唯一专供生姜,每公斤卖到150元人民币;在英国、荷兰等欧盟国家的超级市场十分抢手,这都是品牌的威力。五是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3.坚持为农民服务,理顺分配关系,不断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一是坚持为农民服务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农民利益为核心,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收益,农民能够得实惠,也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企业家一定要有长远和战略眼光,在发展中一定要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规范“订单农业”的发展,提倡龙头企业在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或订单的基础上,向农户提供种子、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或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直接返还农户。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产权为纽带,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和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近代南通在现代城市工业欣欣向荣的时候,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却更加贫困,纷纷破产,成为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雇农,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来到城市,成为城市工厂的工人。
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来到城市,成为城市雇佣工人。不仅仅因为封建剥削使他们不堪重负,一无所有。同时,20世纪初,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外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也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发生重要影响。19世纪末,洋纱就开始从上海传入南通,1899年,大生纱厂的建立,生产的机纱又大量流入农村地区,使得一部分手工纺纱的农民因销路断绝而被迫破产,而对于一个以纺纱织布为生的手工机户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沉重打击。南通地区常有破产农民流入城市,靠出卖劳动力谋生。后,洋货侵入,南通土布难与竞争,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为工、商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计算表明:到19世纪90年代,进口洋纱洋布所能取代的手工纺纱和手工织布的劳动者加在一起,约200多万人。而对于拥有“纺织之乡”的南通来说,尤其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结果则是更多的农民(包括雇农和失业机户)成为产业后备大军,同时也刺激了工业雇佣劳动的迅速增长。
工人们入厂做工,成为廉价劳动力,超长工时,每班达十二小时,最多的18个小时,没有加班加点工资,有些行业连公休日也没有。大生纱厂运转期间,工人日夜两班生产,工人听工厂汽笛声或看晨星上班,每班工作12小时,分批吃饭不停车,每周最后一个夜班均要延长一个小时,公休日有一个班要上连夜班,工人每周实际要工作6个日班或7个夜班。工厂赢余最多年份(民国7―9年)工时每日最长达16―18个小时。其它纺织厂,班次、工时与大生纱厂相似,有两班制,有单班制,有三班制。此外,早期的民族企业劳动保护及福利很差,大部分单位没有劳保设施,工人生老病死没有保障。
尽管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沉重剥削,但是,近代企业的出现,为破产的农民、有技术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从这种意义来说,资本家又好象是工人们的“衣食父母”。大生资本集团和其它近代企业的出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促使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当然,城市大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机器操作需要熟练工人和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的工人。而农村破产失业者一般出身卑微,他们没有接受教育,没有文化,不理解也不懂得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尤其是工厂车间的现代化和程序化管理,完全有别于他们从前从事农业生产时没有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的散漫劳动。因此,当一些失业农民走进工厂时,他们感到好奇甚至对工厂的管理不予理解和接受。
但是,大生纱厂毕竟是现代化的大企业,它的机器安装和维修,工作流程的设计,现代化的人事管理,以及收入支出的帐目核算,都需要有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技术人员。因此,为了培养人才,张謇创办了新式文化教育事业。1904年,在张謇的倡议下,设立了“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统筹5地新式的教育的机构(包括通州、泰兴、如皋、静海乡、海门厅)。1906年创设“通海五属公立中学”。 1913年张謇还于公立中学内附设了国文专修科,以培养文书,秘书人才。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农业、纺织、商业方面的人才,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为大生集团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一些研究大生纱厂兴衰的学者把大生纱厂的兴衰归因于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而不提或很少提劳动力市场,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固然,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对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来说是它的生命线,但是没有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或劳动力价格过高,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或发展。大生一厂和分厂共雇工7200人,除了少部分是从上海、宁波,或国外引进的技术人员之外,大部分是当地破产的农民。如果没有充分的劳动力来源,大生纱厂也很难发展和壮大。也许学者们忽视劳动力市场,正是考虑到它的充分和价廉。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只要想办厂就不愁找不到雇工。也许张謇本人是担心纱厂的原料来源和市场销售,从未为雇工的事担心过。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近代南通地区农村过余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低下。是不是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劳动力价格低下呢?我认为这时的南通还未形成现达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上还不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工人进入工厂,有的是被迫无奈,因为他一无所有,有的半工半农的工人进入工厂只是想挣取一些农业之外的工资收入,用以交租或改善生活。而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压迫,只要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提供与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工资相同或近似时或略高时,他们就会涌入城里做工。而当时的情况正是如此,19世纪后半期,当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出现时,中国苦力即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是很便宜的,其与农业中的雇佣劳动工资差距不大。大生纱厂也许就是这样,用一个较低的价格水平就可以雇到无数的产业工人,这时的劳动力价格是完全无弹性的。即使当时上海和无锡的工资都高于南通,但是,工人们还是考虑到离家近而选择南通。
近代南通区域市场并不同于现代的市场经济。由于时代的局限,近代南通劳动力市场具有封建性、保守性的特点。首先,农民给地主或资本家做工是被迫无奈。其次,劳动力价格毫无弹性。因此,近代南通劳动力市场是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的一个阶段,它较以前的传统市场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与现代市场相比还需要发展和完善。但是,近代南通地区虽然还未发展为由价格调控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并获得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上城雇工劳动已经不再是新奇或担心害怕的事了。■
当代科技观的时代定位
“艺术生产”理论与审美价值的创造
混沌之美——庄子生存美学思想探微
三原学派的理学思想
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及启示
西部大开发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透析
跨国风险投资目标的评估模型
试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陕西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研究
西方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削弱
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在我国企业有效应用的探讨
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轨道模型
组织理论新视点:信息链组织
企业家理论探究
试论律师独立与律师制度改革
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中的“灰色区域”——对平行进口合法性问题的探讨
论《搜神记》诗歌谣谚应用艺术价值
论张祜的宫词乐府和山水寺庙诗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软件园竞争力评价
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管理环境的比较研究
作业成本法应用困境分析
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分析
企业副职的责任模式比较
学习型组织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操作风险量化方法的应用研究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A320落户天津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型研究
审计质量低劣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自我意识提升
佛教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身体与思想——儒学伦理判断中的身体聚焦
王阳明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论探析
张东荪的观
李寿墓壁画的内容、布局及其渊源——兼论唐代早期壁画风格
宋元时期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研究
“落英”新考
我国“改用阳历”临近百年的思考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传递研究
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中美股市财富效应比较研究——对牛市和熊市的检验
中国股市过度自信与市场质量实证研究
基于博弈理论视角的上市公司审计串谋分析
地方政府负债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CAPM模型的旅游上市公司系统风险分析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林纾翻译解读
隐喻——语言的经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