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1)

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与国外投资银行还有很大差距。以我国投资银行现状为背景,以美国成熟的投资银行为代表,进行比较发现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并探讨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投资银行;发展现状;对策

1投资银行的概述

中国投资银行其通俗含义为:中国的“投资银行”行业。其组织形式可以是证券公司也包括金融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证券业务逐渐从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投资业务部分离出来,蓬勃发展,形成以证券流通、交换为主的中介机构体系,至此,券商逐渐成为中国投资银行行业的核心。因此通常认为投资银行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投资银行的核心功能是金融中介并在经济体系中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资金供需、企业调整、产业集散等作用。

2我国投资银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经济的积极调控和人民投资意识的提升,目前我国投资银行处于繁荣的发展阶段。证监会全面支持新三板文件的出台、亚投行协议的签署,无一不在表明我国投资银行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轨道上前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比较,我国仍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在投资银行的产生和成长中,证券市场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它滋养了投资银行这颗时代的种子。我们以证券公司的近况为代表可以更具体的反映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2.1我国证券公司规模从2011年到2015年上半年,我国证券公司的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与之相应的总资产、净资产和净资本也逐年递增。4年半期间,证券公司数量的增长率为14.68%,总资产增长率为426.75%,净资产增长率为106.35%,净资本增长率为147.83%。表1分别列出2011年到2015年上半年我国证券公司的数量、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的具体数据,更能直观反映出投资银行发展的现状。从2013年到2015上半年期间我国证券公司收入的主体为买卖证券业务和证券投资收益。其中买卖证券收入为总收入的主体,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47.68%、40.32%、47.94%,相比于上年同期2014年买卖证券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有所下降,而与2014年相比2015年呈上升趋势。相比于上年同期2014年的净利润年增长率为119.34%,2014末至2015上半年的净利润半年增长率为58.66%,由此可见净利润的增长率小幅下降。下表是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证券公司收入的组成及相关数据,更客观反映出我国证券公司收入的实际情况。

2.2我国证券业的监管法律法规我国证券法的内容不全面,对投资的对象、投资行为等规范的不够明确和具体。现行的相关法律仍是2005年10月27日修订的《证券法》。而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方面在现行的法律中还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法律的不健全将不能给证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也将影响投资银行发展的进程。

2.3对比国外投资银行我国投行存在的问题中国投资银行业从1987年才初见模型,而美国投资银行在19世纪中期已经存在。相比于成熟的市场,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国际地位有待提高,尤其在当前历史时期,更需要借鉴国外投资银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2.3.1中国投资银行发展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在时间轨道中日趋完善。表4为我国投资银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及发行监管制度,由此可以更加明晰我国投资银行所经历程。

2.3.2中信证券与摩根士丹利对比根据中美两国投资银行的在本国地位、业绩排名和知名度等,中国以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美国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通过对两国代表投行的公司规模和业绩结构等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投资银行进行探究。(1)公司规模。中信证券: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其子公司很多,如:中信金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中信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等。包括所属子公司在内,中信证券在境内合计拥有165家证券营业部、61家证券服务部和4家期货营业部。摩根士丹利:最初成立于1981年,前身要追溯到1924年。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它的区域办事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美,主要办事处在伦敦、东京、中国香港等其他金融中心城市。客户群包括:公司、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2)业绩对比。截至2014年末,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收入为395亿元,净利润为161亿元,上一年同期净利润53亿元。截至2014年12月31日,MorganStanley全年净收入为343亿美元,上一年同期为325亿美元。全年持续经营业务盈利62亿美元,上一年同期盈利为30亿美元。相比于上年同期,公司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表现稳健,投资银行业务表现为强劲态势,固定收益及大宗商品销售和交易业务也呈上升趋势。(3)人才储备。中信证券在人才招聘更倾向于有经验人士,而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及培养方面不及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为吸引人才开展很多项目,如:在亚太区,率先推出与著名大学合办、致力于培养当地杰出年轻商业人才的“摩根士丹利商业精英培训计划”。由此可见摩根士丹利对发掘培养人才的重视。(4)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

根据以上中信证券和摩根士丹利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投资银行有很多不足,以下主要探讨我国投资银行规模、业务的发展、专业人才储备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①投资银行规模局限。我国投资银行目标定位局限于国内。国外大型投资银的行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遍布全球,而我国投行服务对象大多仅限于国内客户,公司设立地点多在国内,很少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外市场。市场的局限性这一因素也影响我国投资银行的规模,这也造成资源配置、利用不够充分,产品和资金运作缓慢。②缺少作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量。我国的投资银行目前处于低端业务过度竞争,高端业务涉足很浅阶段。国内券商业务基本以证券的本源业务为主,这种单一化的业务模式使券商之间竞争激烈,收益下降。目前,我国投资银行收入中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40.88%,而投资型、创新型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微乎其微,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投资银行收入比例明显不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的营业收入中创新型、投资型业务收入是总收入的主体。国内券商现有的主体业务过分依赖于通道,真正深入挖掘资源配置———投资银行的核心功能的业务偏少。③缺少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业务。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经济领域,脑力密集度非常高的金融行业,专业的金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投行的精英比较匮乏,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员多数是边学边干,缺乏系统专业的训练。国内投资银行的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学府和政府机构,实践经验不足,在其研究的领域上总会有“学院派”、“传统派”的痕迹。有一定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但不能将理论熟练应用于实践,专业人才的稀缺直接导致我国投资银行的创新型业务展开的进程很慢,绝大多数投资银行的主力军仍是传统型业务。④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投资银行行业的相关法律还有待完善,对行业的定位不够明确。如:《证券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用列举的方式界定,笼统的法律法规无法对业务操作不规范等违法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有力惩治。在投资银行业高速发展、竞争加剧的今天,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很难做到公平竞争,也无法给我国投行的发展提供稳定长久的保障。

3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对策

3.1目标定位在国际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应遵循“走出去,引进来”。打开国门,积极的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投行的市场占有率更能促进我国投行更好、更快的发展。投行向国际市场进军,更需要我们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而这些都可以在国外发达市场中找到参照获取经验。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并根据自身特色,准确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市场地位。

3.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活化剂。现今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及丰富经验投的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发展核心竞争力。我国可以通过外派学习、加强专业训练等手段提高现有投行人员的能力,同样也要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减少人才流失。

3.3扩大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应呈现“专”和“广”的发展趋势。成熟的行业无论在横向还是纵向都会有一定深度。很多国外的投资银行,其业务范围宽泛、产品的种类多样而且会开创出自己的优势领域。如:高盛的招牌性业务是收购与兼并,摩根士丹利是股票的承销与资产管理。美国的一些小型投资银行也在探寻自身的发展路径,如:所罗门兄弟在资产抵押债券领域占据一定的专业优势。在丰富业务种类的同时也要加强业务的专业度并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的特色业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业绩。

3.4法律法规的完善利润与风险就像孪生兄弟,总是相生相伴。次贷危机爆发时,美国排名前五的大投行中,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迫转制为银行控股公司,它们的命运,充分显示出投资银行在发展中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的必要性。虽然次贷危机给美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创伤,但其恢复的速度相对来讲也很迅速,原因之一就是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制。金融风险主要由两方面因素,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杠杆的过度使用。那么为保障中国金融业持续稳固的发展,一定要在这两方面做出具体的方案。在借鉴国外相关法律的同时更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及特色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规范。

参考文献

[1]叶至夏.关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Z].黑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支行,2015-06-09.

[2]舒胜晖,李刚.经济转型期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探析[Z].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2015,(04).

[3]程克群,栾敬东,曹彩龙.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03).

[4]李先龙,王立莹.浅谈我国投资银行面临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4-07-11.

[5]王旭.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5,(04).

[6]钱宇.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4.

[7]曹晓飞.投资银行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投行的启示•基于中信证券与高盛集团的比较分析[Z].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4,(08).

[8]李迅雷,李明亮.中国投资银行功能及其业务发展方向[J].上海金融,2014,(03).

篇(2)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体系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现状及趋势

1981年我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自此外资银行开始以不同的策略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入世”后其进入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2001年底,在华开设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只有190家,“入世”后的5年间就增加了122家。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外资银行这种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扩张业务规模的方式,不管是从资产规模和存贷款市场份额,还是从盈利水平等来看,所取得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入世”后7年间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将近两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均增长了三倍有余,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增长速度略快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在持股比例上,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接近了银监会规定的20%的上限,如汇丰银行持有交通银行19.9%的股份,渣打银行持有渤海银行19.99%的股份,荷兰国际集团持有北京银行19.9%的股份,澳洲联邦银行持有杭州市商业银行19.9%的股份等。从国内银行来看,也有多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比例接近银监会25%的上限,如兴业银行被三家外资金融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98%,西安市商业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9%,北京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9%,南京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2%等。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可以迅速解决分支网络布点太少、客户基础不足的缺陷花旗银行竞购财务状况不佳的广东发展银行,看重的主要就是广发的全国性金融业务牌照和其500多家分支机构。

二、外资大举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资通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抢夺我国银行业高端市场,同时通过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中国银行业资产以解决分支网点少等缺陷,并且跨过了银行行政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业的特许权牌照监管等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方面可以获得股价折价发行所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润分红,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聪明之举。

但是,外资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其目的似乎不限于此。美国国会更于2007年9月通过决议,要求中国政府取消对外资入股中国银行的控股比例限制,以打开中国的金融市场。这里暂且不论美国有何权力对别国的国内事务指手画脚,单从动机来看,美国出台这项决议就表明了美国控股中国银行业进而控制中国经济的迫切要求。

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顷刻间将整个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拖入到危险的边缘,使得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神话成为过去,东南亚国家三十年积累的财富大幅缩水。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许多国家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印尼、马来西亚均发生骚乱和政府动荡,各国金融体系面临了不同程度的重组和整顿。这是国际炒家们成功地进行的一次对别国的“剪羊毛”行动,使亚洲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成果顷刻间被洗劫一空。金融危机虽然说与其产生危机国家在缺乏有效监管同时过早实行自由汇率制度等自身经济的种种缺陷有关,但是国际游资的主观恶意炒作却是其更直接的原因。同样的,中国银行业在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经营模式成功抵御外部冲击时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势必会引起金融系统的动荡,进而引起整个中国经济的动荡。从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银行家们有很大的动机通过政治施压等手段,敲开中国金融门户,进而实行其一系列的“剪羊毛”的手段,来掠夺中国经济建设成果。另一方面,金融系统被外资控制,势必会削弱中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调控的力度,进而使中国经济间接处在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管理机制还很不完善,抵抗外来金融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在金融领域大规模招商引资,容易造成中国经济控制权的丧失,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倘若我国的金融业一旦掌控在外资之手,外资会利用金融资本渗透、控制国内产业资本,相互融合,形成垄断一切的金融资本。届时,国内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国际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而且外资机构还会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嫁到其控股的中国企业之中,从而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逼使我国成为其附庸。所以,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对中国金融开放步伐要慎之又慎,在没有把握时宁可慢一些,也不能犯急功近利的危险,使中国经济付出惨重代价。

三、我国银行业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1.减缓金融机构上市步伐,并对现有上市银行机构进行制度监管与控制

中国政府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初衷是为了引入国外银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资银行服务水平。但是,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意图却是分享中国银行业的垄断利润进而控制中国经济,这从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后的作为可以看出。除个别中资银行之外,很多参股的外资金融机构并没有向中资银行派驻董事和管理人员,与中资银行在业务方面开展的合作也很少。即使在那些外资金融机构持有股份比例较高、有外资董事和管理人员的中资银行里面,中资银行的收入结构在近几年来也基本没有变化,其利润来源仍然是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由此可以看出,中资银行服务水平改善程度也十分有限。

通过引入外国资金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提高我国金融业服务水平,看来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做法。而我们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却给了西方国家进一步控制我国经济的工具手段。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减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步伐,对现有的上市商业银行进行治理整顿,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小其中外国金融资本所可能会起到的破坏作用。

2.努力提高中资银行服务水平,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例

当前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在规模、占比、发展水平等经营指标方面落后,而且在经营管理手段、产品创新机制和优良的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更大。据了解,目前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而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左右。所以,面对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中资银行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尽快迎头赶上,切不可忽视或拖延。要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中资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要认识到中间业务具有表外性、服务性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要努力改变中间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的现象;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力,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在学习和引进外资银行的全新的投资理念、成熟的财富管理工具以及丰富的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要把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个人高端客户理财、住房抵押贷款、网上银行、衍生品、电话银行、咨询顾问、资产管理、第三方合作等方面;还要加强中资银行与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国际保理、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保函等高附加值的业务以及财务咨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

另外,银行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管理,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鼓励和支持中资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引导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努力打造出一批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形象。

3.加快银行业对内开放步伐

在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十分迅速的同时,对外开放却十分迟缓,至今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出现的四大银行之外的银行,虽有民营股份,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或者是国有控股,或者行长的任命还是官方行为。因此,在我国金融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的合作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枢纽,更是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保证;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效率的内控机制,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建立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三是要坚持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依托,其余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在金融改革中,我们主张不能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但对其他金融机构允许民营化经营,做到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形成理性竞争环境。应该说,银行业的对内开放,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目前需要的是转变观念、尽快推动的决心。而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使得国内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变得更加刻不容缓,启动越晚,民营银行就会在制度约束之外,面临更多的市场环境约束,从而更难获得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篇(3)

在银行资信评级上,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如穆迪(Moody)、标准普尔(S&P)等都建有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虽然其公正性时常受到诘问,但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却不容质疑。与之相比,我国银行评级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会计制度的差异、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社会信用状况的不理想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评级者和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意识,也影响了评级结果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同度,导致我同银行评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与即将到来的激烈金融竞争不相适应。

一、银行资信评级制度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银行资信评级是指社会(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通过建立一套严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对银行的资本金状况、经营绩效、风险管理、外部监管、市场环境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估,并用简单、直观的评级符号表述其优劣,并向公众公布的评价行为。其实质就是对银行债务偿付能力和违约风险的评估。

银行资信评级制度的建立对我国银行业作出客观、公正的银行评级极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银行的信用状况与银行的支付能力、服务质量紧密相关,虽然国家可能会对储蓄存款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但存款人的权益仍可能得不到及时的保障。银行重组、破产的风险在增加,使存款人的风险也在增加。建立银行资信评级制度,有助于存款人了解银行的资信水平和经营能力,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防止出现由于银行经营不善和倒闭而引起的挤兑和恐慌。

(2)建立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在激励机制。在外部约束机制作用下促使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加快规范化经营步伐。获取客观公正的信用等级,已经成为银行树立稳健形象、拓展业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策略与手段。通过信用评级,银行可以从中找到差距,改进管理。对同业交易而言,交易对手的信用高低,直接影响到交易的授信额度及其资金安全性。因此,银行信用等级可以为存款人、交易对手提供较为准确的风险信息,成为存款和交易选择的重要依据。

(3)银行资信评级为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的监管信息,增加经营透明度,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加强门律管理,提高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达到利川市场约束力规范和促进银行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最终保护存款人合法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目的。

二、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资信评级制度

我同的资信评估业起步于80年代末,但对商业银行的资信评级还是90年代中后期兴起。1992午,北京长城资信评级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各种银行评级,并先后对我同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了资信评级。资信评估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其行为属于外部评级,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管机构对被监管对象的资信评估。原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思想,通过借鉴美国的CAMEL体系,经历摸索实验,于1996年12月建立了资信评级制度。1997年,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在中介机构的参与下对当地的银行机构进行资信等级评估,为加强金融监管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此作出了积极探索。

为了强化国内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监管,准确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资产风险综合状况,促进各金融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产质量,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思想,通过借鉴美国的CAMEL体系,充分考虑厂现阶段中同宏观金融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受评银行自身特性,建立既尊重国际惯例又突出国情的资信评级制度。

(1)要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各类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银行的竞争地位决定其在产品定价、市场份额、抗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直接影响其获利能力。而决定银行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监管政策、市场保护、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等。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经营较长,在规模上占有优势,在银行业业乃至整个金融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获得国家支持是不言自明的;但它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政府机构的性质,长期依赖政策庇护,缺乏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动力,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历史较短,真正培养起自身的营运价值尚需时日,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具有比较规范的管理体制,它们未来的竞争地位将会随着自身营运价值的培养而增强。从国家支持角度看,当它们面临危机时,通常也会获得某种程度的政府支持。

因而评估时应注意国家对其监管与支持的政策变化趋势。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壮大,外资银行的进入,国有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地位将受到挑战,不同商业银行资信状况的差异将在所难免。这些都是对商业银行进行资信评估的重要因素。

(2)对银行业所有权结构及内控制度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其资信水平。

所有权结构即所有者持股比例决定着商业银行是否会得到支持以及支持程度。国有商业银行属国家所有,往往容易得到政府的关照或信用支持,但也肩负着对国有的政策贷款支持,承担起由于国企亏损造成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信水下,但又因可能有财政投资的注入和国家信用的支持,不能轻易判断其资信程度下降。

而非国有或非国家控股的银行大都是按照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控制机制,风险管理和经营状况较强,但其获得国家信川支持的可能性及支持度相应较小。这类银行的实力强弱与其股东(如国有大企业、地方政府等)实力、地位及财务状况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评级过程中,需要对受评银行的所有权结构及内控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考察。

(3)对银行资本充足性进行分析,注重对银行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以求尽量真实、客观地判断银行资产风险。

资本充足性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也是银行经营活动中最引入关注的问题,原因在于银行资本具有吸收经营亏损、维护公众信心和保持银行经营收益稳定增长的作用。如果资本达不到充足要求,有可能导致资本风险,即银行资本量过小不能弥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在评估中,主要采取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风险加权资产,该指标属《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考核指标,我国央行规定此比率不能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规定不能低于4%,附属资本与核心资本的比率不能超过100%。

银行获取资本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盈利在内部生成资本;二是取得外部支持,即通过资本市场向公众筹集,也可由战略投资者向银行以股本方式注资。我国日前只有三家上市银行,其资本充足率高达10%——20%,而其他非上市银行相较之下要低,有的甚至低于巴塞尔协8%的最低要求。正是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筹资来源特别是从外部获取资本的途径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评估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的评判。

(4)利润水平之高低或决定着银行内部积累、外部扩张、稳定客户信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因而盈利能力是判断银行资信水平的主要指标。盈利能力主要考察指标包括权益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该指标衡量所有者的投资回报率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该指标衡量银行运用总资产获得利润的能力;银行利差率即(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盈利资产),该指标衡量盈利资产的获利能力。此外,在各家银行加快中间业务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将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之比列考察指标,以此衡量银行赢利能力的稳定程度。

在具体分析过程,既需要将受评行上述指标与其相应的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判断盈利水平的波动情况,也需要与同业竞争对手做横向比较,来判断其盈利能力在同业中的地位,进而从总体上评判受评行现实或未来的获利能力之强弱。

(5)要从多方面考察银行运行中的风险及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营运过程中的运作风险。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制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足贷款尤其是贷款。同时,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通过并购、破产甩债等方式使银行资产潜在损失严重,所以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评估信贷风险时要把握不良资产的成因,是属于系统性风险还是行业性特殊风险。在评估资产风险权重和资本水下时,要考虑抵押品价值和质量、担保人信用及能力等因素。另外考察单个贷款的风险集中度以及关联贷款风险集中度也是评估银行资信水平的主要之一。

流动性分析旨在评估受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即银行无法在正常经营和突发事件时满足现金流动的需要,以及要获得流动性现金的成本过高的可能性。我国监管部门对流动性风险的衡量通常采用存贷比与流动比率,但为了进一步反映流动性好坏,还可引用多项指标如备付金比例、中长期贷款比率等。其中备付金比率是衡量银行随时应付流动性需求能力的指标。

评估银行的运作风险中人风险与技术风险时,要着重于银行内控制度及操作程序的完善性等。如银行涉及的诉讼案件及或有事项对银行都可能造成财务上的损失甚至声誉上的影响。因而银行经营中遭遇的风险和相应的管理措施都是评估时需要密切考核的对象。

三、我国银行资信评级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一)国际经验

1997年1月1日,美联储及联邦其他监管部门对CAMEL评级体系进行了重大修订并正式出台新的评级体系即CAMELS.新体系与旧体系相比,一是增加了市场风险敏感度指标。该指标反映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证券价格变动对金融机构盈利和资本的影响程度,通过这一新指标可以测试银行辨认、识别、监督、管理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限制银行从事不熟悉的资本市场业务二是充分重视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各个具体评级项目中普遍强调风险因素和对管理层的考评,突出M即管理水平(尤其是控制市场风险暴露的能力)的决定性作用。CAMELS评级体系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以资本为本的金融监管转为以风险为本的金融监管,监管重点由局部转向整体、由微观转向宏观,顺应了金融业化发展新需要,又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执亚洲金融业牛耳的新加坡,其金融管理局正是通过借鉴美国的CAMELS,并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加以改造利用,于2001年2月创建了自己的银行风险评级系统CAMElOTS.该评级系统与CAMELS相比,更加注重管理因素的重要性,增加了两个与管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指标,一是经营风险和其他风险指标即“O”,二是技术风险指标即“T”。

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经过长期和酝酿,了新资本协议草案第二稿,该草案延续了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的风险监管思路,并吸收了《有效银行临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三大支柱的原则,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思路、作了新的与规范。该草案大力强调监管当局的准确评估和及时干预,其中就谈到监管当局要及早干预,防止银行资本水平低于实际风险水平。我国银行业必须密切关注国际银行行业风险管理规定的新变化,逐步推动银行综合化改革,相应改进和调整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工作,以适应新资本协议变动的要求。

由此可见,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深化,银行评级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变化改进。

(二)我国应进行的实践

我国即将加入WTO,在金融市场的诸多方面都要和国际接轨。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我国银行业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机构改革,强化信贷风险监控体系及信贷责任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银行资信评级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主要的完善措施有:

(1)借鉴美国CAMELS的新经验,使管理水平指标细化和量化,并在评级体系中适当反映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市场风险驾御能力,使监管真正体现以风险为本的特性;

(2)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是新资本协议的重要要求。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硬化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但是也应认识到,监管标准仅是评估的起点,而非评估标准。资本充足性的评估标准是其资本水平和资本质量是否足以抵制其资产风险。评估时还应运用综合性的方法进一步判断银行的资本状况;

篇(4)

关键词:金融开放;金融安全;外资银行进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一国的金融资产是一国的核心资产,产业资本的运作和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与调配。现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跨国资金的流动变得更加迅捷,从而也给世界金融秩序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入世”后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带来先进理念的同时,势必会冲击我国的资本市场,削弱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这其中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何防范外资银行的负面作用,发挥其有利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现状及趋势

1981年我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自此外资银行开始以不同的策略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入世”后其进入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2001年底,在华开设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只有190家,“入世”后的5年间就增加了122家。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外资银行这种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扩张业务规模的方式,不管是从资产规模和存贷款市场份额,还是从盈利水平等来看,所取得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表1)

可以看出,从2001年底到2008年底,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从20.9万亿元增长到62.4万亿元,增长了将近两倍。“入世”后7年间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将近两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均增长了三倍有余,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增长速度略快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中国就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高成长市场,而金融业市场的增长速度更要快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成果,外资银行势必会加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而与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相比,外资银行更主要的方式则是通过入股中资银行或与中资银行结成战略联盟的方式来打入中国市场。2005年,中国银行业股改进入,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一浪高过一浪。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工行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在持股比例上,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接近了银监会规定的20%的上限,如汇丰银行持有交通银行19.9%的股份,渣打银行持有渤海银行19.99%的股份,荷兰国际集团持有北京银行19.9%的股份,澳洲联邦银行持有杭州市商业银行19.9%的股份等。从国内银行来看,也有多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比例接近银监会25%的上限,如兴业银行被三家外资金融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98%,西安市商业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9%,北京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9%,南京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24.2%等。

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可以迅速解决分支网络布点太少、客户基础不足的缺陷。花旗银行竞购财务状况不佳的广东发展银行,看重的主要就是广发的全国性金融业务牌照和其500多家分支机构。

二、外资大举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资通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抢夺我国银行业高端市场,同时通过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中国银行业资产以解决分支网点少等缺陷,并且跨过了银行行政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业的特许权牌照监管等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方面可以获得股价折价发行所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润分红,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聪明之举。

但是,外资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其目的似乎不限于此。美国国会更于2007年9月通过决议,要求中国政府取消对外资入股中国银行的控股比例限制,以洞开中国的金融市场。这里暂且不论美国有何权力对别国的国内事务指手画脚,单从动机来看,美国出台这项决议就表明了美国控股中国银行业进而控制中国经济的迫切要求。

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顷刻间将整个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拖入到危险的边缘,使得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神话成为过去,东南亚国家三十年积累的财富大幅缩水。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许多国家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印尼、马来西亚均发生骚乱和政府动荡,各国金融体系面临了不同程度的重组和整顿。这是国际炒家们成功地进行的一次对别国的“剪羊毛”行动,使亚洲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成果顷刻间被洗劫一空。

金融危机虽然说与其产生危机国家在缺乏有效监管同时过早实行自由汇率制度等自身经济的种种缺陷有关,但是国际游资的主观恶意炒作却是其更直接的原因。同样的,中国银行业在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经营模式成功抵御外部冲击时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势必会引起金融系统的动荡,进而引起整个中国经济的动荡。从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银行家们有很大的动机通过政治施压等手段,敲开中国金融门户,进而实行其一系列的“剪羊毛”的手段,来掠夺中国人民经济建设成果。

另一方面,金融系统被外资控制,势必会削弱中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调控的力度,进而使中国经济间接处在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管理机制还很不完善,抵抗外来金融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在金融领域大规模招商引资,容易造成中国经济控制权的丧失,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倘若我国的金融业一旦掌控在外资之手,外资会利用金融资本渗透、控制国内产业资本,相互融合,形成垄断一切的金融资本。届时,国内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国际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而且外资机构还会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嫁到其控股的中国企业之中,从而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逼使我国成为其附庸。所以,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对中国金融开放步伐要慎之又慎,在没有把握时宁可慢一些,也不能犯急功近利的危险,使中国经济付出惨重代价。

三、我国银行业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1、减缓金融机构上市步伐,并对现有上市银行机构进行制度监管与控制。中国政府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初衷是为了引入国外银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资银行服务水平。但是,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意图却是分享中国银行业的垄断利润进而控制中国经济,这从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后的作为可以看出。除个别中资银行之外,很多参股的外资金融机构并没有向中资银行派驻董事和管理人员,与中资银行在业务方面开展的合作也很少。即使在那些外资金融机构持有股份比例较高、有外资董事和管理人员的中资银行里面,中资银行的收入结构在近几年来也基本没有变化,其利润来源仍然是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由此可以看出,中资银行服务水平改善程度也十分有限。通过引入外国资金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提高我国金融业服务水平,看来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做法。而我们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却给了西方国家进一步控制我国经济的工具手段。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减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步伐,对现有的上市商业银行进行治理整顿,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小其中外国金融资本所可能会起到的破坏作用。

2、努力提高中资银行服务水平,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例。当前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在规模、占比、发展水平等经营指标方面落后,而且在经营管理手段、产品创新机制和优良的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更大。据了解,目前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而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左右。所以,面对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中资银行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尽快迎头赶上,切不可忽视或拖延。要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中资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要认识到中间业务具有表外性、服务性、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要努力改变中间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的现象;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力,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在学习和引进外资银行的全新的投资理念、成熟的财富管理工具以及丰富的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要把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个人高端客户理财、住房抵押贷款、网上银行、衍生品、电话银行、咨询顾问、资产管理、第三方合作等方面;还要加强中资银行与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国际保理、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保函等高附加值的业务以及财务咨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

另外,银行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管理,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鼓励和支持中资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引导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努力打造出一批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形象。

3、加快银行业对内开放步伐。在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十分迅速的同时,对内开放却十分迟缓,至今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出现的四大银行之外的银行,虽有民营股份,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或者是国有控股,或者行长的任命还是官方行为。因此,在我国金融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的合作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枢纽,更是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保证;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效率的内控机制,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建立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三是要坚持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依托,其余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在金融改革中,我们主张不能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但对其他金融机构允许民营化经营,做到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形成理性竞争环境。应该说,银行业的对内开放,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目前需要的是转变观念、尽快推动的决心。而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使得国内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变得更加刻不容缓,启动越晚,民营银行就会在制度约束之外,面临更多的市场环境约束,从而更难获得改革成效。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余云辉,骆德明.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银行家,2005.12.

[2]李炳炎,王小刚.外国金融资本进入我国引发的冲击与应对措施.研究,2008.

[3]夏,苏立峰.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及应对政策.财经科学,2008.5.

[4]叶欣,冯宗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4.11.

篇(5)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银行的产生,银行业走向了新的领域-网络。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产生了极大冲击,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具有交易成本低、资金周转方便、覆盖面广等一系列相对于传统银行的优势,使得网上银行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宏观环境的改善,我国的网络银行也得到迅猛发展,其便利性表明了网络银行是现代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今后我国的网络银行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

【关键词】:网络银行、现状、对策

【正文】:

所谓网络银行,即通过互联网或其它电子通讯手段开设的虚拟银行,它将传统的银行业务搬到网上进行,以往用户必须亲自到银行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只用一台PC,一根电话线,就可以享受到全天候的网上金融服务。由于INTERNET网的出现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1995年10月成立于美国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是全球第一家以网络冠名的金融组织模式。继这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形成了以ATM、POS到无人银行、电话银行等全方位金融电子服务。据统计到2003年之初,全球已经发行银行卡15.6亿张,并有2500多家银行设立了自己的金融网站,网络银行的业务占传统银行业务的10%-20%,网上支付比例急剧增加。美国权威金融机构统计,在2003年已有86%的美国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提供网上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将瓜分30%的银行利润,2005年网络银行的业务量将占整个传统银行的50%,未来10年内美国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将减少一半。网络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务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从零售银行业务来看,网络银行渗透率已经达到了举足轻重的程度。Celent Communications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现在的网络银行渗透率为22%,但还不是世界上最高的水平。北欧和韩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5%。(注1)在我国据统计,2004年全年新增发卡量1.13亿张,发卡量累计达到7.62亿张,持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1%上升到2004年的5%,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这一比例达20%以上。(注2)网络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 我国发展网络银行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较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银行业应加大改革力度,加速追赶。由于网络银行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因素,网络银行的发展对银行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国银行业应以网络银行为突破口,建立我国特色的网络银行,走在世界网络银行发展的前列。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必要性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考查。

(一)银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随着2006年的到来,我国在加入WTO时对国内银行的保护期限已到,银行业改革开放已势在必行。届时外资银行将全部享有国内银行的所有待遇,全面在国内开展银行业务,国内外银行业将形成交流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从客观讲外国银行虽然在营业网点上尚无法与国内银行比拼,但是他们所拥有的资金实力、经营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外国银行不可能在进入我国后大力发展分支机构,他们必然发挥其优势,很有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尤其是以低成本、行业壁垒低、业务差异性小的网络银行的形式开展业务。因此,网络银行必将成为双方未来业务争夺的焦点。所以,国内银行应利用对客户的熟悉度、传统的文化氛围、公共关系等有利因素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资源发展我国特色的网络银行。

面对银行业向国际市场开放的问题,国内银行应以网络银行作为改革开放的切入点,加快业务电子处理技术的发展,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综合性国际零售业务;引导市场,创造需求,不失时机地开办各种风险小、坏账少、收益稳定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全新的姿态来迎接与国外银行的竞争。

(二)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银行业正在改变过去经营品种单一、业务处理方式不方便快捷的状况,业务向综合化、自动化靠拢,以业务的转变为龙头带动全行业的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银行业务自动化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电子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经营内容、运作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金融业务的手工处理已全部由计算机所取代,大中城市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了单用户--多用户--分布式处理的历程,虽然业务处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但是银行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要,因此银行业务必须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而发展网络银行又是银行业务自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网络银行能够提供例如:网上支付、工作、代扣代缴公共事业费等业务,能满足多层次客户的金融需求:IC卡的发展使得金融业务渗透到税收、道路收费、医疗保险、停车收费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客户利用网上银行进行证券交易、外汇买卖、国债买卖等。加上由于自动出纳机ATM可以替代分支机构的大部分职能,零售业务处理自动化,终将使得业务处理自动化成为必然。

可见,网络银行促使银行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单一的人机管理,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不需人工干预的网络化、自助化、自动化发展模式,将为银行业经营的综合化提供操作平台。

2、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靠拢

1999年11月,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实施,自此作为金融分业经营的创始国-美国已经逐步开始从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

在世界范围内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统一混业经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网络银行)的合并日益增多,反映出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全能化、多元化的特征。欧盟早在1992年就已经推行全能银行制。有经济动物之称的日本,也于1999年10月正式实施金融大改革计划,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业相互交叉从业,鼓励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进行业务重组。之所以形成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深入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以前必须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在一个系统内很好的完成,这就有了技术基础。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至少在几年内这种转变的趋势还不能得到实现。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计算机水平有限造成的。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深入渗透,这种发展的趋势将在我国得以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将成为必然,我国的银行业应大力发展自己特色的网络银行业务,以低投入,高效益吸引有价值的大客户加入,以此来迎接市场的挑战。

(三)银行发展的战略需要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银行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家银行都在想办法降低成本,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样就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走网络银行之路。

1、降低银行运营成本

网络银行能提供比实体银行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多的功能、更好的服务质量这些将使客户和银行双方受益。经测算实体银行网点的交易成本是1.07美元, ATM(含软硬件、运营及维修费用)成本是0.27美元,电话银行(含设备、运营等费用)成本是0.015美元,而网络银行的每笔交易所须的费用仅仅为0.01美元(注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络银行交易成本远低于传统银行,发展网络银行将使银行业者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且网络银行通过国际网络的方式,服务范围比传统银行更为广泛,不管是银行原有客户或其他银行的客户,都会成为潜在客户群。比如现在从建设银行往异地汇款,在营业网点最高要50元手续费,而通过建行网上银行汇款,最高只为30元,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与其它银行相比存在价格优势,其它银行的客户很有可能转向建行开户,成为建行的客户。

低廉的成本,使网络银行与其它方式运行的银行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必将促使银行业大力推进网络银行,并以此增加银行潜在的竞争力;必将促使更多的用户选择网络银行。

2、增加银行自身竞争力

通过网络银行可以增加传统商业银行在竞争方面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即对结算职能的替代效应和对服务品种的互补效应上。网络银行不需要具体的营业场所,因而其结算职能的替代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实体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替换上。另外,由于网络银行运作的基础是将传统的前台服务与虚拟的网上前台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使得数据处理一体化,弥补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不足,起到了互补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实体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网络银行增加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算速度竞争优势。网络银行客户的应付款直接在网络转账,电子账单的传递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的邮寄账单。电子货币、电子结算的结果,国内客户通过网络可以直接利用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结算服务,接受外国金融机构的电子货币进行实时结算。可见,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具有明显的结算速度竞争优势。第二、客户群体的差异性竞争优势。传统的实体银行对营销目标只能细分到某一类客户群,很难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即使可以,成本也比较高,而网络银行可以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一对一的服务,从而形成客户群体的差异性竞争优势。第三、无边界竞争优势。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特别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银行竞争的优势将是全球化的服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银行间的竞争从有形资本转为无形资本。网络银行可以利用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实体银行提供全球竞争所需的要素和手段。且网络银行客户群可无限扩散,有利拓展存放款业务规模。发展网络银行已成为金融业致胜的重要利器,且有先占先赢的竞争态势。

以上几点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环境基础,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推进,服务质量和商业银行形象不断改善,网络银行必将拥有更多的客户群体,这也将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经济效益的来源。

二、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网络银行具有方便性、快捷性,并且代表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是银行潜在的利润增长点,所以,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很重视网络银行的开发、推广,并形成了迅猛发展之势。同时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使得网络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存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针对措施来促进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历程

Internet 自 90 年代初进入中国,中国政府、企业和银行都非常积极地迎接 Internet 时代的来临,政府直接参与了网络的管理与建设,并为此设立了“金桥工程”,斥资 200 亿元人民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立,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早期的网络银行阶段。这个时期的各家银行的网站建设只限于创建一个网站,树立银行的形象,传播金融信息,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链接点。其次是中级阶段的网络银行。处于这一阶段的网络银行由于该功能的实现相对较容易,对网络的安全性和通讯速度上的要求较低,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也较低。因此,多数银行为了谨慎起见,首先推出此功能,借此积累网络银行软硬件开发的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出其他网络银行服务。最后是高级阶段的网络银行。到了这一阶段,网络银行可以提供全方位的银行业务处理功能,这是网络银行发展的理想阶段。它可以实现网上结算、网上支付等功能,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各种需求的交易,使网络银行成为虚拟的银行柜台。

总体而言我国的网络银行正在向高级阶段发展,由于网络银行蕴涵着潜在的巨大利润增长点,所以各家商业银行都在花大力气开发、推广网络银行,网络银行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二)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国内的银行面对这股由互联网引发的网络银行运动自然不肯甘愿落后,奋发努力紧跟全球发展形势,很快就融入了这股潮流。截止到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的商业银行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特色的网络银行业务服务,现在可以实现网上汇兑等业务的办理,极大的方便了用户。

中国银行是国内第一家首先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网络银行上的商业银行。1996年受世界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影响,中行利用其外汇资源的优势和海外分行网点多,经营范围与国际接轨,从中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因此该行较早地在网上银行系统中采用了先进的SET标准,从一开始就走高起点,高投入,走在了中国网络银行的前列。1998年3月该行办理了国内第一笔网上支付业务,客户只要拥有一张长城借记卡,通过SET以及支付网关,可以充分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和实现网上支付的功能。目前,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开通了网上支付业务,业务品种横跨个人银行、公司银行两大业务领域,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了道路。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4月底,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客户数已经达到2009万户,日均交易额达到352亿元,其中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增长最快,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增长突出。(注4)

总之国内的银行业已经注意并认识到网络银行的重要性,并投入相当的资金、技术和人员开发自己的网络银行业务。我国的网络银行正处在快速扩张时期,但快速的发展必然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国外的网络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国内银行业只有把更多的科学技术灵活的应用到网络银行,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同时注意处理好存在的问题,才能吸引各种消费群体使用网络银行;才能使网络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联系的纽带。可以说,谁抓住了网络银行的发展权,谁就占领了未来银行竞争的制高点。

(三)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银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各家银行也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可以从容应对日常工作。但是网络银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其发展中仍存在大量需要解决和克服的问题。

1、 网络交易安全问题亟待完善

(1)网络银行的电子安全技术

网上银行任何一点细小的差错都会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崩溃,不但影响了企业的形象,而且还给客户带来了不便,甚至会最终失去客户。这就要求网络银行服务器软硬件不断合理升级,以适应客户日益增长的服务要求。另外由于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必然导致大量经济信息的网上传递,资金在网上划拨流动,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相关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是最关键的因素。如何确保安全交易,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网络银行发展最需解决的问题。

(2)安全系统的风险

网上银行容易受到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攻击,因此网络银行一般有许多层的安全保护系统,以确保网络银行虚拟金融柜台的平稳运行,如何协调好各个安全系统稳定运行是一个重要问题。另外超过2万种以上的计算机病毒和无所不在的网络黑客也很容易使整个系统丢失数据甚至丢失全部资料,这对银行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3)保密性问题

如果说到传统银行办理业务需要验证身份证件的话,那么网络银行只需验证一个用户名一个密码便可以提走账户内的所有资金,一旦密码丢失后果将非常严重。造成用户名与密码丢失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银行的数据丢失。例如网络黑客闯入银行系统盗窃了客户的密码;二是客户由于自身的原因丢失。例如使用及其简单的密码或在公共处上网。如何加强用户的身份验证,以及充分保护用户的资料信息是摆在网络银行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2、虽然建立了第三方的安全认证机构,但是其适用性不强

我国的网络银行基本上是由实体银行为了加强金融竞争能力而产生的。各家银行缺乏信息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导致各家银行各自为政,所建立的网络信息系统难以实现共享,不能形成统一高效的网络银行体系,银行之间缺乏科学的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系统必须建立在CA安全认证基础上,解决数据传输安全性身份认证和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等问题。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SET协议和SSL协议已经是国际上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并且我国的加密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我国网络银行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来自管理和规划上。目前,在客户端,绝大多数银行都采用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数字证书,进行客户的身份认证和数据传输加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虽然以第三方身份提供数字证书服务,保证了网上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但是,消费者上哪家的网络银行就要先取得哪家的电子安全证书。这一切除了给客户造成麻烦外,还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我国目前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采用自己提供的认证服务模式。不仅如此,各家银行都在发行自己的数字证书,从规范的角度看,只有国家出面建立统一公用的认证中心,才能起到认证中心中立、权威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才能提供方便的操作环境,才能让网络银行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3、基本法制环境的先天不足

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隐患,给我国的法律学领域引出了许多空白点。在我国与网络银行相适应的、《合同法》等金融立法还停留在“分业管理”的层次上,不利于网络银行业务的开发,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力度不充分。例如,金融电子化促使许多金融交易采用无纸化的电子合同方式,这与我国法律上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根本不同,新《合同法》虽然承认了电子合同的法律效用,但对电子合同的描述还是粗线条的,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基于互联网上的金融业没有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互联网为金融交易的全球化提供了交易平台。在互联网达成的金融电子化合同,通常难以确定合同的签约地和履行地,从而很难确定电子合同的管辖权。

我们欣喜的看到今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了,困扰网络银行和其他电子商务多年的电子签名问题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这是中国法律的突破,为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它将对中国的电子商务产生极大的推动。这部法律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现阶段,作为我国信息化领域里的第一部法律《电子签名法》的标志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利用电子签名从事商务活动,也可以放心地从事网上购物、网上付款等日常活动了。但是由于与之配套的法规并没有完善,所以我们应清醒的看到电子签名虽然得到了法律的承认,可是当发生纠纷时谁来充当电子裁判呢?技术标准和安全保证的支撑以及电子签名的保密性问题如何保证!这一系列的新问题还需要有识之士来寻求解决的途径。一旦国外银行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全面进入网络银行业,在互联网上外国银行“抢滩登陆”的情况下,就急需依照我国的国情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适应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

4、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信息化水平偏低

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9880万(注5),上过网的人大多为互联网慢腾腾的速度而发愁。虽然现在长城宽带、ADSL宽带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快速地发展了起来,但是能享受到宽带的人群毕竟还是少数。用户访问一个站点,往往还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内容,是什么原因所致呢?网络设备如服务器、网卡等的性能和匹配问题是原因之一。网络银行的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而我国目前一些地区还处在缺电、无电话的状态,整体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性和不均衡性制约了网络银行的发展。另一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银行业务电子化、技术水平低,网络化程度低。地区间、各银行间、各行业间使用的软、硬件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难以快速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跨行业的联网清算体系,严重阻碍了网络银行模式的发展。

5、社会信用环境和传统的支付习惯限制了网络银行业务的展开

传统的现金支付观念使得人们对财富的概念还集中地体现在现金上,大众难以接受电子货币等非现金的交易方式,而且对网络银行的可信度持着怀疑态度。现在使用网络银行的用户仍然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具有中高学历和收入的消费群体,在一个还没有完全接受电子货币的国家推行网络银行其障碍是可想而知的。网络银行的交易是在看不见的、虚拟的环境中完成的,一个健全的信用机制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建设目前还基本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涵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影响了网络银行的发展。

三、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对策建议

网络银行是一个综合性系统,面对当前银行业网络化的挑战,急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网络银行发展平台,在制度的制定上就应有所倾斜。那么,我们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银行的优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不断加大新科技的应用确保安全性

网络银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是它进一步发展的决定因素。就目前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看,网络银行的科技水平不高,难以对付高科技作案。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摄影机,在很远的地方偷拍客户在ATM机前取款的密码,然后复制客户的卡资料进而盗窃客户的资金、或者在网上利用木马盗号程序盗用客户账户资料,然后进行非法网上交易,使客户遭受财产损失。不但增加了公众对网络银行的怀疑态度,而且使得银行实体面临行业信誉问题。面对不法分子的技术,我们的网络银行必须加大新科技的应用来保护投资者和银行的利益。比如利用已经很成熟的指纹技术把它应用到ATM机上,客户在银行开账户时可以选择指纹取款,这样即使客户的卡号和密码被盗,资金损失的概率也会降到最低。另外可以对网络银行进行交易跟踪技术,对客户突然在非开户地的超过设定金额的网络交易及时通过电话联系客户以确认交易。还可以通过确认短信方式完成交易,即网络银行为客户提供短信交易业务,客户开通后,只要发生交易银行即发短信给客户,客户确认后交易才成功。银行只有加大银行卡技术防范力度;加强对异常交易情况的自动报警;加快磁条卡向IC卡迁移,才能实现对安全的控制。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上交易安全体系,包括系统维护体系、数据备份体系、病毒防范体系,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才能保障网络银行安全正常运行。

(二)加强国内银行间的合作,建立统一、权威的CA认证体系

2000年6月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运行以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网上支付过程中的各种欺诈行为发生,但是仍然不能确保网络银行交易的绝对安全性。我们可以利用银行业协会的力量寻求一个权威的、可信赖的、公正的第三方信任机构,采用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相结合的双线管理体制的网络银行认证系统,这样既为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也把仲裁和监督职能提升到更高层次,从而促进认证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和健全相关网络银行的法律制度

法律法规的建立应与国际接轨,以国际间网络银行业务发展标准作为制定法规的借鉴。充分了解外国的电子交易法,兼顾各国法律法规的长处,充实我国现有的《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有关法律,准确把握网络银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我们要根据相关要求,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完善的网络银行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交易双方的权责。《电子签名法》扮演着交易双方身份的核实者、安全交易的保卫者、非法交易的打击者的三重身份。它的出台不仅为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对网络银行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诸如明确网络银行金融风险的技术控制法律要求,明确开办网络银行选择认证标准、资格要求和检查、监督等法律依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签名法》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在目前我国电子签名还未在个人领域普遍应用的情况下,在现行法律制度条件下,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制定共同打击网络诈骗、网络洗钱等网络犯罪行为的法规,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充分展现其功能的空间。

(四)加快银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我国银行基础设施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基础设施的改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软件的升级改造,统一操作平台,把各自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集中合并处理,实现数据集中、信息集中,目的是达到数据资源共享以供银行管理者科学决策,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实现银行业和公安局、海关、税务等业务部门计算机联网,以网络为载体,经济活动为基础,建立社会信息共享体系,使银行能了解持卡人的资信情况,以达到降低和分散风险,促进网络银行的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推广信用卡交易促进网络银行发展

提升整个社会信用水平为网络银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空间,这是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可以借鉴国外建立和完善信用机制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运用法律、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来快速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和完善信用机制。以居民身份证为基础,加快个人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广使用信用卡交易,运用国家公务员特殊的身份,在国家公务员中推广使用信用卡。另一方面,银行业主动降低银行卡刷卡消费收费比率,使得商家主动营销信用卡交易,改变人们固有的现金交易情结,培养信用卡使用环境,促进网络银行发展。

(六)加强网络金融问题的研究,充分考虑网络银行业务的风险

网络银行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面广,所以网络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它的研究绝对不能单纯地依靠某一个方法、制度、技术就能完成。必须致力于立体的研究体系,以保护网络银行交易人的合法权益和网络银行有效运行。此外,还要加强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建设,在这方面可以根据《巴赛尔协议》的最新框架,设计我国网络银行适应的风险权重,构筑相应的操作平台并纳入到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内考核。

(七)创建一套科学、高效的行业监管机制

网络银行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对其监管应区别于传统的银行监督,这是因为网络银行所采取的技术和其对安全要求的手段都有别于传统银行,如何保障网络银行能够健康发展,是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应当调整、修改和充实现行网络银行监管法规;另一方面要研究构建一套公开透明、运作高效、保障有力的网络银行监管体系。要根据我国网络银行动态化综合监管的模式思路,加强网络银行主管机关行政监管,创建使网络银行参与各方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为网络银行投资提供行政法律保障。强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对网络银行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完善从业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各类网络银行产品的市场标准,规范网络银行行为,切实保护客户利益,促进网络银行行业的良性发展。加强网络银行内部制衡的基础机制,提高行业协会的自律素质和水平,为网络银行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发展不断积累经验,真正为网络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网络银行业的持续发展。

(八)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对网络银行交易上保险

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呈现多样化,但是面向银行业的保险尚不多见。面对国内的消费者拿着没有密码的信用卡消费的忐忑心里,网络银行业能提供何种保护呢?那就是给网络银行交易上保险。这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普遍,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网络银行应该尽快与保险公司合作,对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易推出我国特色的网络银行保险交易品种,提出网络交易环境下消费者应遵循的必要措施。消费者按照要求去做了,剩下的危险或意外,由保险负责,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加速网络银行的推广。

我们应抓住当前网络银行的发展机遇,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准备。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全面对外开放,由于网络银行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所以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必将受到新兴的网络银行模式的巨大挑战。网络银行必将打破现有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必将成为行业间联系的纽带,必将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尽管我国网络银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网络银行终将走入普通大众的生活深处。我们应冷静面对当前面临的挑战,不断以创新的思想来完善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一日千里,所以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不可能一下子就面面俱到,管理手段只能随网络银行业务产品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管理是为业务的发展建立的,而不能成为业务发展的绊脚石。

总之网络银行的发展前景是无止境的,对网络银行的研究是无止境的。

引文注释:

(注2)摘自《金融时报》,2005年3月26日星期六第二版。

(注3)杨青:《电子金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5页。

(注4)摘自《金融时报》,2005年5月25日星期三第一版。

(注5)摘自《参考消息》,2005年5月17日星期六电信日专题第7版。

参考文献

1、黄宗捷、杨羽:《网络金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周平:《网上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3、杨青:《电子金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4、吴以雯:《网络金融》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邓顺国、唐晓东、门洪亮:《网上银行与网上金融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6、陈进、付强:《网络银行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张桌其:《电子银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篇(6)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体系。作为改制成功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现代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也以利润最大化来推动,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谋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可以说,利润是银行开拓经营的原动力,是银行谋求发展的基本手段。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对其一些行为的评价也纯粹是从基本的商业问题角度。

而与此同时,伦理经营的理念却越来越受到企业科学管理研究的重视。在银行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在入世后外资银行纷纷涌入的今天,银行的伦理经营对维护银行名誉、吸引顾客和一流人才,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而且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产权上仍由国家控股,更要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社会利益,更要在和谐社会中考虑到伦理经营。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简单经营中和考虑到社会效益的伦理经营中谋求发展,以便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从银行伦理经营的视角分析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二、商业银行的简单经营与伦理经营

银行的简单经营,就是把商业银行当成纯商业化经营的金融企业,银行享有经营自,银行的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由市场来决定。银行最关心的指标是股权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综合盈利的指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商业银行尽可能地使用一切有效手段、方法进行经营管理,有时会无视或轻视社会性和人性,而社会也能够给予银行经营者的非道德经营行为某种程度的谅解。

银行的伦理经营则是指银行不再单纯作为利润主体出现,而是在经营中考虑到社会性的原则,其行为更多应从社会角度考虑,在符合社会伦理文化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经营管理。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既要完成职务分工以体现社会责任,又要尽量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以实现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银行伦理经营有几个特点:

(一)银行的经营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银行要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当今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和企业全球化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求企业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责任,其经营必须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经营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在伦理经营时代,利润只能反映银行对社会贡献的回报程度,不能再作为银行存在的唯一标准,银行应从对社会的贡献角度去寻求存在的理由,从而合理地处理银行与客户、银行与社会的关系并成为促进银行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银行经营中要履行道德责任。

在道德责任方面,伦理经营要求在银行从事活动时,在兼顾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履行道德责任,而不是出于趋利避害的目的才遵守社会伦理规范,要把遵守社会伦理规范看成是尽量去从事既符合银行盈利要求又能带来较高社会效益的行为。反映在具体经营措施上,就是强调银行和社会的整体和谐,伦理经营将不再是一句道德说教,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银行伦理经营特别强调银行经营管理要尊重对方,特别是尊重银行利益的相关者,尤其是客户,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行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伦理经营现状及面临的矛盾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尚未达到完善的伦理经营,尤其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内,在改制完成之初,分工尚未进一步细化,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许多经营措施没有考虑到社会责任,引起了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点,在银行收取活期存款小额帐户管理费引起的诸多争议中就可略见一斑。

2006年9月,农业银行宣布将对小额账户收取每季度3元服务费。这样,自2006年9月21日起,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商业银行都将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用,其中中国银行对存款余额在400元以下的帐户每季度收取4元管理费。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行也已经宣布将开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对于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的理由,银行的说法是:一是国际惯例,二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必须要考虑营利问题。中国工商银行高层此前给出的说法是,工行共有1亿个个人客户和40万个公司客户,而100元以下的账户有2018万户,银行管理100元账户的成本与管理一个100万元账户的成本基本一样,100万元客户至少可给银行带来3%的存贷利差,而对100元以下账户,银行是赔本赚吆喝。

此举实施后,在社会上广遭质疑。2007年1月9日,湖南省衡阳市储户、律师罗秋林发现自己的小额存款被收取管理费后,将建设银行推上法庭,要求银行退回被扣掉的费用。罗秋林在诉状中提到了银行“嫌贫爱富”,认为这是一种歧视。而同一天,大学生刘志江也因同样的事情,在桃江法院中国农业银行,认为账户管理费只收300元以下储户的,是明显对低收入人群的歧视。此后,同类诉讼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指责国内银行“除了钱,银行缺少什么”。 “穷人也一样有利用银行管理自己财务的权利。对于他们而言,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刘志杰认为,中国像他一样的小额存款储户在农村大有人在,即使在城市,大量的农民工以及低收入的城市人群也非常多,相对富人而言,穷人的数量总是要大得多。很多打工者喜欢用一个银行账户将血汗钱汇给老家,他们不少人很难保证存款超过300元。也有一些低收入者,生活实在困难,但他们仍然想保留一个银行户头,这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希望。

从纯粹的商业经营的角度,把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看作是银行筛选客户的一个手段,看作是国内银行在改革中对自身重新定位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么消费者也许毋需对部分银行“嫌贫爱富”的举动过于苛责,而是相应地也可以对自己重新定位,在银行选择客户的过程中,完成自己选择银行的过程。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既然银行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银行就有权力通过优化自己的品种结构、优化选择自己的服务对象、优化配置自己的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

而现实情况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是一个竞争很充分的行业,消费者有很多的可选择余地,那么他们愿意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大不了消费者可以不选择他们。但是事实上,目前中国储户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储户,选择的余地很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而到了县城以及乡镇,基本只有这几家国有银行,难道这些地方的低收入者就不能成为储户吗?目前,有很多农村的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如果存进银行的钱还要被扣掉管理费,对收入本来很低的他们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由此,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矛盾和困境浮现出来。有部分专家认为,我国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具有公共金融服务性质。如果这么一个机构可以随意拒绝小额存款,或者对小额存款收管理费,那么就是对为数不少的小额存款储户的不公平。国外很多银行可以拒绝小额存款,但是同时有很多不收费的小银行在吸纳这些资源。而我国在目前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就我国目前国情看,不能单纯遵循所谓的“国际惯例”。另一方面,银行说收取小额存款账户管理费是为了压缩储户手中的休眠卡,而实际上,积累这么多的小额账户事出有因,除了低收入人群,一般储户像单位发钱、交水电费、学费、煤气费、电话费等等亦有不同账户的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银行把开户数量作为市场开拓战略的主要目标,更有甚者仅仅把开户数量作为衡量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许多银行在追求开户数量时撇开市场,采取了主要依靠旧体制因素的办法。如通过行政性主管部门进行指定交易,导致银行个人帐户的功能严重分割;或是避开终端客户的自愿选择,进行“单位”包办集体开户。简单的吸储大战和网点扩张导致了规模不经济,如今,银行却提出为整合资源而收费,就相当于让个人储户为银行自己的市场战略失误“买单”,为银行整合帐户资源的非经济配置状况支付代价,这也是非常不公平的。这么一刀切,最大的“受伤者”实际是那些低收入阶层的人,是那些中小储户,这种经营方式是与银行伦理经营相违背的。

四、银行未来伦理经营的发展趋势

从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纯粹的商业经营与伦理经营中尚未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而从长远看,从整个银行体系的发展演变看,最终商业银行应该走上一条完善、科学的伦理经营之路。

商业银行实现伦理经营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银行通过自身的种种经营管理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既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有助于社会总体效益的提高,甚至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自由和安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要走伦理经营之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各方面形成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条件后,银行才能把利润最大化和伦理经营进行有机的统一。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经营,如花旗银行,对于存款金额少于5000美元的帐户就要收取管理费,这对于提高利润率起着一定作用,中资银行怎样应对外资银行类似的挑战呢?怎样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呢?

首先,各家银行要对自己的定位和长远发展战略有清醒的、理性的认识,然后基于这一认识落实和实施相关的措施。商业银行要做的,是变革原先适应计划经济的所有成分,内部完成资源重整,使之能够适应于未来越来越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同的银行要有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大银行对大客户,中小银行对中小客户,建立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长久以来,我国银行同质化竞争严重,总体格局基本上是所有的银行面向所有的客户,不同的银行之间没有差异化的定位,也没有差异化的目标客户群体,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在我国建立起来。今后,在个人业务上,大、中、小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银行,应根据各自的定位面向高、中、低端不同层次的个人客户,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以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为例,工、农、中、建等实力较强的大银行可以分流一部分中低端客户,而其他银行则可以获得这部分新的市场份额。

第二,商业银行要提高服务质量,为今后的多层次服务打下基础。仍以收费为例,如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提高门槛、实行收费,必然会拒绝一批客户,因此只有强化高质量服务和个性化产品才有可能吸引高端客户来抵补损失, 收费本身不应该成为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而应当是优化商业银行和客户行为的一种激励机制,激励中资银行将提高银行服务质量作为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国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亦有银行向低于一定门槛的非理财客户收取咨询、帐户管理费用的规定,这其实是以顾客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认知价值作为定价的依据,符合“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并不违背伦理经营的原则,而是可以更好地为各层次客户服务。

篇(7)

在众多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经济体中,美国无疑是愿望最强烈的一个。据我观察,在美国大致有四类人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表示了强烈关注:一是劳工组织,他们认为从中国大量进口工业制品影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二是制造业资方代表,他们亲身感受了中国低价产品的竞争性威胁;三是一些代表前两类人的政治家,他们往往出于政治考虑以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身份发表施加压力迫人民币升值一类的意见;四是一些从一定的经济学理念和全球货币结构经济结构失衡角度思考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人民币币值的确存在严重低估倾向,如果人民币通过增加汇率弹性等手段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结果将有助于业已出现明显倾斜的全球货币结构和经济结构,当然也可以部分地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压力。

2006年,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为7636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的逆差为2325亿美元在美国贸易逆差总额中占比大约为30%,这一高比例也说明了为什么美国最为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只不过许多呼吁人民币升值并指责中国汇率政策人士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在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3000多亿美元产品中,有2/3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其中也包括很多的美国公司;二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增速较高,与美国沃尔玛等大公司的低价采购行为推动有很强的关联度。2000年时,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零售总额只有1913亿美元,到2006年,这个数字已飙升至3500亿美元左右,沃尔玛公司多年来就一直把中国当成其最重要的商品采购市场,而美国市场在沃尔玛公司销售总额中的贡献率达80%以上,这说明,美国消费者也是便宜中国商品的最大受惠群体。尽管如此,要求人民币汇率扩大波动控制区间并允许人民币提高升值速度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见。其中,许多学者认为人民币币值确实存在严重低估现象及中国政府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也能对世界货币体系产生积极影响等意见,也的确值得重视。

二、人民币币值低估及其形成原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它力图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和非自由放任的汇率制度,就必然会面临一个如何确定汇率的问题。确定汇率实际上确定本国商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价格。假若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充分(即按照马歇尔——勒纳条件,这个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相对价格”较低即本币币值采取低定价策略能够刺激出口并改善经常项目收支的状况,“相对价格”较高即本币汇率高估则会出现相反情况。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们总是用一价定律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思考和解释长期的汇率决定问题。按照一价定律,同样的商品如果不考虑运费和贸易管制成本,它在不同的国家应该价格相等。由于一价定律考虑的不是单项商品,如果将两国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就生成了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从逻辑上之所以能够成立,它背后的前提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即在贸易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因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价格会逐渐趋同。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因此,本币币值的确定并不能简单地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主流汇率决定理论进行解释。通常,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常常取决于它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及由国内货币市场、宏观经济运行及国际收支调节策略等多项因素决定。在浩如烟海的经济学文献中,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均衡汇率模型,但对市场参与者和调节者有影响意义的永远是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形成机制或如何确定一定时期的名义汇率。

中国多年来的汇率制度名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是以美元为钉住目标的固定汇率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将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关系确定在1:8.28左右。直到2005年7月21日,中国才宣布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改为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允许人民币汇率每日在3‰的区间中浮动的新汇率制度,20个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约7.76%。尽管如此,国际金融市场仍抱有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中国的外贸出口势头仍然有增无减,国际上一些热钱仍然在想方设法钻进中国市场,在难以抑制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资产(股票、房地产)市场价格也出现一路飙升的景象。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低估,到目前为止,被低估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就简单说清的问题。在一国实际汇率的分析中,现在理论界较普遍的看法是用实际有效汇率这一综合汇率指数方法判断一国的币值更有说服力。在这一方法的应用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都以消费物价指数为测算基础,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还采取以单位劳动力成本来替换消费物价指数指标,其所得测算结果,同样能反映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专家的计算,中国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即(1)1980~1988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均呈现大幅同步贬值势头;(2)1989~1993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稳定但实际有效汇率却大幅下降;(3)1994年至今,人民币名义汇率仅经历了相对较短时间的变动但实际有效汇率却出现了明显的升值。我们都知道,一国的名义汇率如果未发生变化,但实际有效汇率出现明显升值,就说明该国的货币币值存在低估倾向。

汇率决定理论极为精巧复杂,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直接用任何一种均衡汇率理论模型恐怕都难以获得对人民币币值现状及走向问题的圆满解释,但现有经济理论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简明的思考路径,这就是在不考虑决策当局偏好的情况下,从一些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趋势中分析现行汇率是否已出现失调,然后从失调的矫正措施中去选取政策调节方法。

一般地说,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币值的提升总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状况良好及由此产生的投资者预期改善等因素相联系。而一国经济的基本面又主要取决于在一定的开放度条件下该国的储蓄投资循环状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社会总需求和就业水准、贸易条件、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以及金融体系的健全和效率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如果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就会对经济成长产生合成推动作用,而中国在改革近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的记录也就是这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原来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已大大放慢了增长速度,美国自2001年以来也结束了持续近十年的强劲增长势头,欧洲经济虽然未出现美国经济那种戏剧性的涨跌变化但始终未出现过高成长奇迹,日本则刚刚走出经济不景气泥沼呈现低速增长势头,印度和俄罗斯虽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上亦有不俗表现但眼下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在某些方面还无法同中国抗衡。在相互发生作用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中国不仅速度领先,而且在国民储蓄率、外汇储备增长额、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绝对额方面都名列前茅,并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至少在今后十年中也许还能继续保持增长领先地位。按照一般规律,一个政治安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内源融资能维持10年以上的经济高增长预期的经济体,其货币就必须坚挺并出现明显的相对升值,从上世纪70、80年代德国马克、日本日元到90年代的美元币值变动史中都可以看出这个规律。同样,中国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是这个规律在强制地发挥作用的结果。

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速来源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这是人所共知的。那么,形成“双顺差”的关键原因在哪里呢?显然,对“双顺差”局面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增长背景下带有特殊国情味道的生产要素的非均等化倾向。在人力、土地和资本这三项基本生产要素中,中国生产的可贸易商品中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工业国家,而且还远低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趋势的环境中,中国可贸易商品中的劳动力成本不仅所占份额极低,而且在近30年时间里始终未发生特别明显的增长性变化;在中国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地政府为了增加地方税收和就业岗位,在土地批租中纷纷展开优惠竞争,这使得地租成本在可贸易商品中同劳动力成本一样也只占很少的份额。这两项成本节约因素与外国的资本和技术相结合加之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必然使中国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世界工场。这使得中国在2

002年年底一跃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以国外市场为目标的出口创汇企业,只要这类企业总数在增长,中国的出口就会相应快速增长。同时,在中国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企业贸易收入的绝大部分会自动转化成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国加入WTO后,贸易条件的明显改善和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使得中国进出口总额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增长进一步提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价格机制和价格水平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笔者认为,中国的人民币币值和外汇储备问题,完全可以用低价劳动力和土地要素低价水准导致的币值严重低估来解释。

在现代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是两种交互发生作用的力量。依靠行政管制、道义劝说和政策调节,政府可以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长期看,客观经济规律总是能够矫正由政府行为惯性、惰性及决策者个人偏好或意识形态偏见产生的各种非效率倾向,让物质利益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牵引力量。在人民币币值或汇率政策问题上,我们今后也许能进一步获得这种逻辑体验。

自1986年起,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就每年进行一次世界性的调查,调查内容是麦当劳快餐店的巨无霸汉堡包价格,经调查发现,中国大陆的巨无霸最便宜,售价约1.2美元,而其他工业国家的较高售价为3.5美元左右。人们都知道,早在麦当劳进军中国前几年,该公司已经开始低价租用中国农村的土地对其所选土豆品种进行试验性种植,所以,对麦当劳公司来说,其产品原材料基本不存在特殊运费问题,在中国卖出的巨无霸之所以成为低价世界之最,就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租金成本极低。货币汇率就是两种价格指数之比。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地区销售就有近200%的价差,这个现象似乎已完全违反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价定律”,而这种现象也一定会引导人们去重新思考人民币币值是否已被低估的问题。巨无霸是非贸易品,但在中国国内的统一市场中,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规律仍然在发生作用,因此,非贸易品和可贸易商品中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亦同样遵循均等化规律,中国的可贸易商品定价过低也自然是普遍现象,从前边所提及的物价与币值的关系我们可以得知,人民币汇率也确实有相当的上升空间。

三、从打造贸易强国的角度思考人民币汇率问题

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基本内涵就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福利或收益的最大化问题。在汇率研究领域,经济学家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探讨构建各种各样的均衡汇率模型,着眼点也是币值的最优化问题。常识告诉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币值低估能刺激出口、遏制进口从而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如果名义汇率、实际汇率过分地偏离了均衡汇率即定价过低,它也会导致利益损失即通常所说的不经济或“肥水外流”。

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用低要素价格吸引外资,用出口退税政策来鼓励企业的出口积极性,这些选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中国跃升为世界贸易大国有不容忽视的贡献。但这些政策能使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却不会使中国成为贸易强国,可以认为,这些政策如不及时矫正甚至还会成为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化的拖曳因素。这一立论的理由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且仍以每天平均5亿美元的速度增长,这些外汇储备又大部分被用来购买美国等国家的长期低息政府债券,这实际上使中国在实体经济、县域经济、三农领域及民营科技企业仍亟待金融支持的情况下用低息贷款的方式去支援发达国家的经济建设。较高的国内外投资机会收益与外国政府债券收益相比之差实际上就是中国巨额外汇资产运用的净损失,美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年均收益与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售政府债券利息支出之差就是美国向中国借款的净收入。据统计,美国企业在上海等地区投资的年收益率可达20%以上,这样即使美国政府长期债券年息率达4%,美国也能获得16%以上的巨大收益。仅仅从这点就可以粗略地计算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在目前这种运用方式上所付出的巨大机会成本。

第二,与制度演进过程中常常碰到的情况一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路径依赖”倾向。在人民币币值严重低估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企业即使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也能卖得出去,卖出去后即使销售利润很低也能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获得收益补偿,这样就会在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和其他资源流动方面产生负面效应,即扭曲价值信号不能自动产生资源优先配置的结构调整效应,大量的企业生产偏低端产品耗用了巨大的资源,而那些新兴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在可用资源被惯性效应作用下的低附加值产品行业挤占。从中短期角度看,大量低端产品和传统企业的繁荣兴旺虽然在增加税收和就业方面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这类行业的不断扩张会迟滞一个国家工业基础改善的速度。多年来,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或指导的方式来解决结构调整问题,结果一直收效甚微,其实只要运用汇率、税收、利率等价格性工具,微观主体的投资行为就会立即改变。以可贸易商品结构之调整为例,只要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足够高,出口型生产企业的投资就会自动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再比如对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生产企业采取惩罚性税收制度,也能对这类企业的投资冲动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等等。总之,中国应当将提升人民币币值作为产业产品结构的一种手段——即使在短期内会付出一些企业关停并转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如果足够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谁是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受损者?银行系统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沿海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耐冲击限度到底有多大?目前这种投资和出口双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会不会受到剧烈的负面影响?中国会不会出现日本“广场协议”之后的宏观经济现象和可能的长期经济萧条,等等。这些问题和担心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中国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总要有些优先考虑的事项,在目前条件下,我认为中国的优先考虑事项就是如何尽快使自己从大国变成强国,从储蓄利用效率过低转为疏导储蓄投资循环流程并运用强制和诱导等种种政策手段进行产品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国际收支调节上以平衡管理为基本指导思想并用市场化的价格性工具作为基本手段,而不是象2007年开始这样:各地方政府按照上级精神用行政的办法敦促本地的外向型企业压缩出口增加进口。这类做法到底能否奏效还有待实践检验。根据以往的经验,压缩地方企业的出口就等于压缩地方政府GDP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因此,这个新近实行的平衡国际收支的最新做法恐怕很难收到中央政府所期望看到的预期效果,事实将证明,平衡国际收支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最简近有效的办法还是动用汇率等价格性手段。人民币大幅升值可以理解为在现有水平上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再升值10%以上,这样幅度的升值实际也远未弥补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与一般新兴市场国家同类要素价格之间的差距,就是说,即使在这样升值水准下,中国的可贸易商品仍然会保持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不会使出口增长出现明显下滑,但却会对进口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因为人民币升值10%意味着石油、矿产品、木材、农产品、高科技产品及一般工业消费品等所有的进口商品的价格都会下降10%。这样,用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或改善的思考方法分析,人民币若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升值10%,国际贸易条件改善度可达到20%(即出口产品多赚10%,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10%),这是一笔可观的国民收益。

“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会对出口型生产企业和银行造成损害”,这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忧虑。有人说,许多外贸型生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在3%至5%之间,只要人民币升值超过5%就会出现大量企业倒闭的现象,但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逼近8%,中国呈现的却是出口越来越旺盛的势头,我们还可以回想20年前日元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远超过100%时,日本每年仍保持大约6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的历史事实就可以对微观主体的政策环境适应能力之强有充分的信心。此外,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对银行业负面影响的问题,我们看看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上市银行股票成为市场行情上升的基本推动因素并普遍被境外和国内投资者追捧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作为经营货币的机构,业绩不断向好的银行将成为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它们经营的特殊商品在不断增值。其实,中国的银行业不怕人民币升值,怕的是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在银行业总体存放款业务中占比接近50%以后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币值波动可能引发的“存款搬家”即中资控股银行的存款向外资银行大量转移现象,这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一点。但在资本项目仍存在严格管制和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基本面背景支撑下,这种由扩大人民币每日波动限制区间可能出现人民币币值大幅度频繁波动景象出现的可能性极小。而且,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成员以来五年多的时间里在银行业开放实践中也没有出现1999年和2000年期间许多实务界和理论界人士所担忧的“狼来了”效应,外资银行从机构数量到业务规模都没有取得迅猛发展,我们看到的只是境外银行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中资银行行为的普遍化。这种行为从实践效果看是良好的,它不仅壮大了中资银行的资本力量,而且在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敦促中资银行在财务审计上同国际接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说,中资银行目前应对利率、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与五年前相比已大大提高了。所以,银行承受能力不是也不应当是我们目前推进利率、汇率等价格性机制改革的一个障碍。

四、结语

中国的金融改革设计正

处在一次历史性选择的十字路口上,汇率改革只不过是新时期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之一,但它事关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决不是无关紧要而是相当重要。中美经济关系是全球经济发展动力的主体内容,美国既应当进行国内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也应当认真考虑美国的诉求顺势而为,即把握人民币普遍升值预期业已形成的历史机遇,改善自身的国际贸易条件,利用人民币升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和国际能源矿产品类产业的投资规模,推进国内可贸易商品结构调整,提升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准和工业用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