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计算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方式;技巧;方法

一、开展心理干预,放下思想负担,提高语文复习的积极性。

人们都知道高中生的学习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当学生面临考试的时候,不但有身体上的折磨,还有心理上的压力。在我国,由于实行高考制度,所以,高中生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生活节奏较快。为了取得好的期末成绩,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题海“战术,学生从早到晚只是机械性地去学习。在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教师都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每天都是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有些同学对此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更有些同学则疲惫不堪,当教师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甚至会累到睡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进而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现象。所以,针对语文复习,教师应该科学地规划一个复习方案,既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态又能够让学生的期末成绩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此期间,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对那些思想消极低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思想教育,劝说他们放松身心,轻装上阵,从而让学生振奋精神。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小事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太注重结果,只要自己真正的努力过,没有辜负自己就好。教师要学着鼓励学生,让学生放弃消极和自卑,放下沉重的包袱,用心地去感受语文、复习语文,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与潜能。

二、科学安排时间,强化记忆技巧,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拼的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是效率的高低。在高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出现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这就是不科学的安排时间、学习盲目的表现。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复习时应该通过技巧性的记忆、科学地安排时间。所以,教师安排复习时,要将语文内容分为几个模块,然后根据这几个模块的重要程度来科学地分配时间,并进行有先后、有主次的考前复习,同时教师应该科学地计算各轮次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力,避免浪费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报纸、书刊上找一些加深记忆的方法,例如:联想记忆法、框架记忆法等一些方法来加深印象,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多方搜集资料,查漏补缺,提高语文复习的条理性

语文是一个比较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学科,不是一朝一夕的学习就能看到成效的,因此,语文要注意平时的日积月累。在复习之前,教师要从各种报纸、杂志、网络等多方面收集一些有关近年来的考试资料。同时,教师从这些资料中挑选出比较重点的,考试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除此之外,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变换,做到查漏补缺。例如:利用板块来细化汉子、造句仿写、改错、成语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模块将语文知识构成一个条理性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复习过程中,不要盲目地去复习,教师要学会开导学生放松身心,为学生科学地安排时间,通过查漏补缺来进行复习任务,让学生掌握复习的技巧,从而实现优化复习的最终目标。

篇(2)

高语课标严重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实际。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高中语文教育仍属基础教育范畴,并非专业教育。高语课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新闻与传记”“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选读”“社会、思维与语文”及“语文综合应用”等专门领域,都要有相当的造诣。

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或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小说和戏剧”这个模块,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能进行辩证的分析,分辨精华和糟粕,作出科学的评价”,“学写文学评论,能力求表达出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叙事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解读小说、戏剧作品”,要组织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小说、戏剧进行专门研究”,还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写作小说、戏剧作品”。这就是说,学生既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研究者,还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创作者。其他选修模块都有类似的要求(恕不一一摘引)。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专门研习语言文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也嫌太高了,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何况是对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呢?显然,高语课标完全忽视了高中语文的根本属性――基础性,竟然以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强加于高中语文,这是高中语文无力承担也不应当承担的。

高语课标也严重脱离了高中语文教学计划的实际。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高一每周5课时,高二、高三每周4课时计算,总共只有468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也就是说,高语课标规定的每个模块,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下面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个模块,看能否在36课时内完成。

例如高语课标推荐的选修课程“唐诗鉴赏”,看看它所提出的六项要求和所需的课时吧:

①“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唐代的诗人数以千计,唐代的诗作数以万计,从中锁定15位能涵盖四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平均选取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10首,共计150首,该是很低的要求吧?以每课时学习3首的速度(达到一般理解,效率不低)计算,需要50课时。

②“对所读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如果要求对所读的所有作品都有“新的发现”,都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且不说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得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达不到),单说要查找、翻阅、摘抄相关的资料,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吧?就算每首作品只用1课时,那还得花去150课时。

③“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节奏、修辞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要达到如此专业化的要求,学生该要多少时间来历练啊!这历练的时间姑且不作计算,仅就相关的知识总还要花时间学习吧?那么,再加上20个课时不为多吧?

④“了解有关诗词格律,运用诗词格律知识赏析唐诗作品”――诗词格律可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问,不但要了解还要运用这些知识,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有几人能够办到?姑且不说难度了,单说学习这些东西要花的时间,再加上30个课时不为多吧?

⑤“联系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唐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对唐代诗歌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特色有初步的感受”――要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和唐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的“史”书,还要大量阅读除唐诗以外的古代诗歌作品。就算读三本“史”书和150首(唐诗以外的)古代诗歌,再加上80个课时不算多吧?

⑥“结合有关的‘诗话’(如《历代诗话》等)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对于所读的唐诗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就算此处要求的“评述”可与第②处“评价”重合,仅阅读“有关的‘诗话’”和“相关资料”,也要花不少时间吧?那么,至少还得加上20个课时。

以上六项,共计350个课时,几乎达到了原定课时的10倍。这还只是就一门选修课所作的最谨慎的估算。其实,每个“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都要大量超支时间,把这些超支的时间加起来,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不会少于2000课时吧)。这超支的时间到哪里要?能向课外要吗?显然不能。语文只是高中开设的十几门功课中的一门,高中学生除了学习语文外,还要学习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劳技、体育等学科,其中多数学科都有相当的课外作业。学生的课外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在各学科的“瓜分”之下,早被抢得一干二净了,还哪有那么多时间留给语文?何况语文的胃口也太大了。

篇(3)

摘要:当今教育正走向是国际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这表明教育已面临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战。高中语文课更以其丰富的信息及书写量大且费时的特点,期待着多媒体的普及和有效利用。因此,积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确立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中语文 建构主义 整合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刷新了整个教育。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基于网络技术而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可行性

语文其实就是国家的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而不可近视,难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势在必行!

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优势

2.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更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它们图文和声像并茂及独有的系统功能。如学习罗贯中《三国演义》一课,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什么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如海明威《老人与海》、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杜牧《阿房宫赋》等等,要品味其中的美,人文的氛围和自然科学背景是必备的,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中国要“师夷长技”,需长期的积累,学生难以深刻而快速地领悟西方文化的精粹,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就可以迅速让学生享受人文科学的意境美和自然科学的创造美,通过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课前,做一个关于俄国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感受俄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自然科学的探索史,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一时期相关著名人士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18世纪和19世纪俄国开始大规模地学习西方进行工业化探究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阅读,通过理性分析,深刻领会俄国人民在探索中不断开启革命思想的萌芽之谜,在发现中,辛勤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互联网像一部百科全书,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英语。如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阅读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阅读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学生阅读解决了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特别是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方面的创新。另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和心德放到网上论坛中,相互评议,让更多的人来给力。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关键: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

当代教师的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学手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等课程的整合可以为当代教育提供最理想的新型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康贵.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信息技术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5)

高三是高中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的高三教学理念上看,高三课程应该是“复习为主,练习为辅”的回顾课程,既不需要“花式各异”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进行更庞大、繁杂的“高考外”知识信息学习。尤其是语文的高三课堂,充斥着无止尽咀嚼“老旧知识”以及各类“高分作文”规范格式的无味气氛,沉闷且低效。要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最初的教学目的,并通过“质”的提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胜,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着手于改善日益偏离正轨的高三语文教学模式。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品德素质的形成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语文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之一,在达成情感教育目标以外,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然而,高三语文复习课堂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需复习的语文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体系,繁重的复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上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影响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由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较为稳定,无更多新鲜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教师既没有形成“复习教学创新”的理念,也没有在课堂上采取更多教学策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另外,高三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较易在“分数”与“知识”两者的把控中失衡,过于重视“高分套路”教学以及极端追求新知识,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均属于不明智的行为。以上现象在当前高三语文复习课上较为普遍,在降低语文课堂活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总结的几方面问题,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方面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1.“重体验,轻任务”,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内容一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古代文言诗词识记、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以及写作技巧和能力培养等;且每个部分均包括大量的分支知识体系,学生在复习时容易产生期望效能降低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复习课堂上走“重体验,轻任务”的教学风格,通过灵活转换复习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时,可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提升课堂活力。例如,为提高学生“词语字形辨别”类题目的答题准确率,教师可在复习课前先使学生在10分钟内快速浏览已经学过的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如“玷污”“娇生惯养”“严厉”等;将学生分为若干竞赛小组,每一回合均由一名学生代表参加;利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重现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平均每回合20个字形;计算每组学生完成100个字形辨认任务的时间,并对其正确率进行总结。该竞赛式的复习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活动掌控能力,可在提高学生对零散基础知识的记忆水平基础上提升课堂活力。

2.着眼于教学创新,先提质,再提量

“题海战术”是多年来高考备战过程中永不褪色的战略之一,但“提量”策略的盲目实施极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走出传统的“高三教学模式”,重新着眼于教学创新,做到保证复习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理性应用“题海战术”。

同样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阅读理解的复习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对短文阅读的方法、思考框架、答题思路等模式进行创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中,通常要求学生先进行问题的初步浏览,并在文中做好问题的定位标记,然后阅读文章,分析问题。而在复习课上,教师可采用“术业有专攻”策略,在多篇现代文阅读中提取相似段落,并针对段落进行常考题型设计,使学生通过快速段落阅读进行答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建构答题的准确性。在确保学生段落阅读答题质量的基础上,再合理实施“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复习目的。

3.合理避开“套路教学”,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套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作为高考学生的备战利器,然而,教师一旦将“套路”以原本的形式授予学生,则将导致“教”与“学”均误入歧途的局面。因此,教师应采取“合理避开套路教学”的策略,在保证高三语文复习效果的同时,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篇(6)

一、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十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对多媒体技术的阐述和优势分析,在高中语文学科的应用上,一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争取使多媒体优势最大化发挥。

(1)以情境做铺垫,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价值观为长远考量。多媒体技术对课堂进行的情境化处理是其效用发挥的一大特点。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进行辅助教学时通常不是简单的文字呈现和知识传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知识传播的中介。一幅图厂段音频甚至是一段视频尽管不是课本知识的重复却能够比课本更好的表达出作者和教师的意图。所以赴多媒体技术的情景塑造之功效得到充分发挥河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一般来说,清景教学法的应用离不开多媒体的支持而其他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以共享为理念拓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范围。多媒体技术并不简单地等于一台电脑,一份幻灯片。一线教师应该放宽视野,以共享的理念将多媒体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的任何一个角落当中。语文学习不仅停留在课本之上,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事人。以互联网为基础架构的“班班通,“家校通”成者是教师建立的个人博客网上学习园地等应该成为学生时刻学习,处处受影响的平台使多媒体的运用范围在时空上得到更大范围的延伸。

三、多媒体教学优化措施

多媒体有其优势,同时也有其误区。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优化其效果呢?南国农先生强调:“重视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如果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可以取代教师,只重视研究计算机多媒体的教育应用就行了,不必再去研究其他媒体的教育应用。如果有这种认识,那就是有问题的,不正确的。”笔者认为,要做到三适:适时、适量、适当。

(1)适时适时就是找准切入点,相机而用如课前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感画面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一节课不同时间出示多媒体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用在该用的时间事半功倍,用在不应该用的时候画蛇添足事倍功半。如果学生的每一节课自始至终满堂都是图片、音乐、动画的“盛宴”,对学生视力、听觉有害很易审美疲劳,削弱了独自感悟能力、想象力、理解力,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益。

(2)适量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适量,过分依赖多媒体会适得其反。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价值应是为师生所用,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帮助。而什么时候需要这种帮助,要看是不是不用就不行。要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防止内容过多,形式过多,看而无用的现象发生,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生效果。

篇(7)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僵化,人文关怀缺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低,缺少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学校不但是新课程的执行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学校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开发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依托。”[1]开展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完善课程结构,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形成学校特色,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前期准备

制作师生调查表,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师生意见,合理开设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求,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兴趣出发,开设各种语文活动课程。

2.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1)开发的目标

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文学名著对话,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

(2)开发的原则

追求文学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互补性。学生有课程选择的权利,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3.开发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同时,“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的报刊投稿。”[2]学校可以文学社为实验平台,实施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开发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建立健全社团组织机构,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活,了解社会。

学校活动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五级:听、说、读、写、研。

听:聆听名家讲座。邀请文学名家到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我校有一批热爱文学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教师开展写作知识讲座。开设名著导读讲座,观赏名著影视作品。语文学科内容的拓展,如开设语法知识讲堂,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常识,弥补教科书知识的缺陷。开设风土人情讲座,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从文化的角度关注身边的生活,寻找文化归属感。我县是汉高祖刘邦出生地,两汉文化资源丰富,邀帝城、斩蛇沟、龙雾桥等遗迹尚存,金刘寨有汉皇祖陵,学校据此开发有校本教材《印象大沙河》。

说:举办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举办优秀成员作品鉴赏交流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等举办演讲比赛,如我看“杜甫很忙”,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2]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是“口头表达中的操作思维训练,包括思维的眼神表达、手势表达、表情表达、体态表达、默语表达等体态语的训练。”[3]在活动中养成尊重他人人格的良好习惯,学会尊重各自对事物的理解,欣赏别人,发展宽容的态度和关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智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学会交流的方式和技巧,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

读:举办校园读书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开设讲座,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根据阅读需要进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比较阅读”[4]。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积极组织活动,适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引导中学生热爱读书,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新文学读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人生。

《新文学读本》分为八章,超越梦想、叩问人生、青春榜样、心灵拔节、穿越人海、思想的光泽、仰望星空、我的社团。每章分为三个板块,名家名篇、乡土乡音、花季雨季。名家名篇选自名家之作,引领学生阅读经典。乡土乡音选自我县名家发表之作,花季雨季选自我校学生作文。

写:语文教师从文学的视角开发作文教学教材,实现作文教学的新序列,激发学生创作潜力,“鼓励学生有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2]专题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书法与文学等,每一专题分为体裁知识、写作方法、名家名篇、学生佳作。从文学的角度,以兴趣为主,开展作文训练,避免作文训练的模式化。

组织参加教育部门批准的作文比赛,如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学生的作文获奖,写作的积极性提高。积极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创办文学校刊,编辑学生作文集,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2]。建立与报刊社的联系,用编辑好的文学校刊投稿,扩大对外交流。

研: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真正实现学生阅读个性化。教师对学生培训,传授科研方法、调查问卷设计原则、选题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课题。教师根据课题情况,筛选、整合相近内容划分课题小组。课题小组选出小组长,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成立调查研究小组,写出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课题小组实施研究活动,填写课题活动记录表,形成研究成果,课题小组交流成果,师生共同评定优秀研究成果。在活动中,接触社会,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三、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语文教师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特色。

1.语文教师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的差异,构建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互补结构。”[5]做好活动成员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2.语文教师要提升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开发课程资源要经过三个筛子,“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6]。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整合自身资源、网络资源、地方资源等,使课程资源成为校本课程内容。做好活动型校本课程的规划、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做好成员的评价工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策略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发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体验感悟,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活动中,改变只重结果的定量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体验,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有效激励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

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学校鼓励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交一次《课程纲要》,学校课程委员会中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学期末评选精品课程。

五、结语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有利于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发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活动型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进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冯为民.文化自觉:语文教学之命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3).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严桂根.构建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新体系.语文教学通讯,2004(3).

[4] 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