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学学科素养

生物学学科素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学学科素养

篇(1)

关键词 :文科生 ;生物学学习; 人文社科知识; 有效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普通科学学科。生物学的很多知识内容是基于实验而得到的。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校还未具备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对于理科生而言,生物是高考理科综合的一部分,而对于文科生而言,生物学的学习只有一年的时间,其最终检测也是以较为简单的会考形式。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忽视文科生生物学学习的有效性。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便是要将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将这一宗旨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文科生生物学学习的有效性十分值得思考。

一、 高中文科生生物学习特点

生物学对于高中文科生而言仅仅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而存在。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学生较强的学习功利性也导致文科生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认为只要能得到一个及格的分数通过即可。这与新课程改革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并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要义背道而驰。此外,文科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存在一种畏难心理。他们会潜意识地认为生物学是理科综合的一部分,是不适合文科生学习的。

二、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能达到的状态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学生通过学习后呈现的一个学习结果。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置,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意味着学生在进行生物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中利用其生物学习相关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无论对于理科生还是文科生而言,都是适用的。

三、 文科生生物教学策略

文科生相较于理科生而言,其思维方式偏向于场依存性,更擅长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科生这类有较强场独立性思维方式的学生而言,文科生更倾向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文科生在处理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出了一定的形式运算特征即假设演绎推理。这就意味着事实上文科生同样具有学习理科课程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在对文科生持有的偏见,改变针对理科生设计的教学模式,依据文科生的群体性质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提高文科生生物科学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成为可能,文科生学习生物才不会变得枯燥乏味。

1. 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法对于生物学有效教学最为有效。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新课程改革也对生物学实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其生物学学习的兴趣会变得更加浓厚,此外不仅能够锻炼其探究能力还能够提高其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日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是改变文科生生物学习现状的最佳途径。

2.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是教学最为简便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输,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学生的认知与教师上课传授的新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倡一种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收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基础,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文科生而言,如何赋予生物学这样的理科课程有意义的认知联系呢?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其本质体现了科学哲学。因此在哲学层面上,生物学科与人文社科类学科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因此将生物学科与文科生熟悉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进行联系类比,是解除文科生学习生物学心理障碍,增加其学科认同感与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

3.课外实践型教学

生物学很多内容是可以进行课外实践的,比如无氧呼吸、微生物的发酵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去参观一些酿酒厂等等。通过课外实践,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生物学,使得生物学在文科生的心目中变得不那么高深莫测,而是存在于身边的科学,增进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课外实践,教师可以引导文科生对实践所观察的内容进行科学性的描写。这样不仅锻炼了文科生观察的能力,也将文科生的语文功底用于生物学的科学写作,两全其美。

四、文科生生物教学思考

以上三种教学策略如果认真落实的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来看,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并没有那么齐全,为理科生提供重组的实验设备和场地尚属困难,更不用说是给文科生以足够的实验机会和实地参观学习机会。因此将文科生十分熟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融入到生物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在实际教学中简便而又有效的教学策略。

下面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教学思路为例来简要介绍如何将人文社科类知识融入到生物学教学之中。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隶属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细胞周期》。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难点,是对必修一前一部分细胞的结构、功能中的细胞核、细胞质内容的一个综合应用学习,同时也为必修二学习减数分裂,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变化打下了基础。这部分在教学时很容易局限在简单无意义的知识灌输,教师需要正确把我学生学习心理,充分运用学习策略理论来设计教学。

文科的课程设置主要为政史地,而其中历史课程其内容涉及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规律来指导行动。古代的王朝更替、历史发展这些都可以与有丝分裂内容进行联系。

对于进行有丝分裂的植物细胞而言,在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后,便进入分裂期。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类比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整个细胞周期的记忆。

将有丝分裂与历史发展形象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将单向的讲授法教学引导至双向的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在生物科学的教授中同时渗透了人文历史素质的培养。对于文科生而言,生物不再是有着距离感的学科。当学生从内心开始接受认同一门学科时,其学习的

兴趣和动机都会变得更加浓厚和纯正,而不是一味地奔向应试的目的。素质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便应当深入考虑到学生的切身特点。

当然如何更好地教授文科生生物学,彻底达到生物学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努力。将生物学内容与人文社科类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有全面而扎实的学科功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肖友明.2005.新课改形势下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探讨.中学生物学,21(7):15,55

[2]鄂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措施.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报.2012.1:123~125

篇(2)

关键词 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学科方法 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科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具有联系生物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重要作用,应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受到重视。

老一辈教育家杨寅初先生(1937)在其教学论著中用一单元专门提出要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北师大陈皓兮教授(1987)的教学论著中写道:60年代以来,在各国生物教育中都突出地提出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积累资料、进行推论,借以学会认识客观自然界的科学方法[1]。可见,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科学方法在学科学习的结构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将知识“变活”,将知识与实际产生联系。目前,已有生物教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量化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法、类比法等[2]。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构建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研究试图构建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提出在中学进行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中学生物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确立

1.生物学科学方法的内涵

方法,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行为方式、程序及手段的总和。在科学研究中,是指借助于思维取得新信息、新成果的方式和手段[3]。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说得好:“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障才能的发挥”[4]。科学方法,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获取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3]。“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5]。因此,在中学科学教育中,让学生获取科学方法比获取科学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方法是一种途径,既能够创造知识也能够应用知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够使理解科学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对生物科学方法的学习不会自发进行,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有研究者认为,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基于特定理论进行观察、实践和测量,而科学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形成和检验假说。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笔者将生物科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认识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从而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2.生物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内涵

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意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却参差不齐,原因在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一直处于隐性教育水平。有研究者对物理科学方法隐形教育总结出以下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显著[6]。

和隐性教育对应的是显化教育。所谓科学方法显化教育,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公开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以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6]。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也应当从隐性走向显化。生物是门实验学科,意味着生物学的知识本身就是由实验、实践中得来,知识的运用也体现在实验中。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一是要体现出生物科学技能的必要性,二是通过思维方法的显化,使得隐性认知得以被剖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的思维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像一个“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应用生物学知识。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

笔者从历史观的角度纵向梳理了我国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翻阅从民国时期到当代的主要“生物课教学法”和“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将其中作者意图涉及的生物科学方法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生物学中习得正确的思维方法及研究方法。

尽管上述生物教学的论著中对生物科学方法都没有专门的叙述,但都提出了生物科学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涉及了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笔者按照生物学学科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这两类基本科学方法,构建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

(1)生物学思维方法

生物学思维方法是指生物学科研究方法中概括出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如分析、归纳、综合、控制变量等方法。这些方法指导着学生在遇到生物问题时,能够正确找出原始问题,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归纳、综合、假说演绎、类比推理、比较、抽象化、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但是由于思维是隐秘的,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以其作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2)生物学学科方法

生物学学科方法指在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揭示生命现象的方法,它包括进行研究的流程,即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如生物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整个的过程;也包括在中学科学探究中所运用的最基本方法,如生物操作方法:显微镜操作、观察、解剖、染色、过滤、制作装片、同位素标记法、调查、标本制作、纯化、蒸馏、萃取等。它是整个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打好生物学基础的必备条件。由于其与生物学科有直接密切的联系,它也被称之为强认知方法。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内在联系

哲学中的科学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层层递进,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基础,而在生物科学方法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学科方法和思维方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们并不存在层级的高低,思维伴随着学科的学习,学科方法的强化也锻炼了思维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看,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应用到思维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但不论是生物学科方法还是生物思维方法,都应以中学生物学知识作为载体去强化和训练。

二、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实施

1.中学生物学学科方法教育的实施

生物学学科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通过生物实验课、生物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涉及制作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对比的思维和操作,那么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应当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要求其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并将过程告知学生,接着提出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计划,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2.中学生物学思维方法教育的实施

思维方法通常是渗透在教学内容当中,需将其显化,使学生明确。比如,研究PH值对酶活性影响这一课时,通过控制其他因素只改变其中一种因素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这里就显得非常自然,而同时控制变量法又应用在很多其他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在教学中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再如,分析和归纳是两种最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图表或者曲线时,如何正确地分析和归纳也应显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展望

1.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显化生物科学方法

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是以生物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组织的,但从教育目的看,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以方法为核心、知识为框架的教学组织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材料,应明确生物科学方法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学科方法和生物思维方法显化在课程目标中,是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政策支持。

2.依据生物科学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

由于方法是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联接,根据生物科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将其作为逻辑组织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建立学生科学方法知识体系。首先将中学生物中涉及到的科学方法进行罗列和总结,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教学,以知识的角度看科学方法,然后通过科学方法组织知识体系。

3.提升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方法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一切教育方法、教学策略的落脚点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因此,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教育观念,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时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补充教师专业结构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知识,是中学生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皓兮,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孙文霞,沈光华.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生物学杂志,2006(12).

[3] 刘蔚华.方法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 向洪.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5] 涂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

[6] 李正福,李春密,邢.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7] 杨寅初.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正中书局,1937.

[8] 陈皓兮,叶佩珉.小学生物教学指导书(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9]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0] 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知和体悟生命,进而敬畏和珍惜自然。由此可见,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对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在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有勇气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惠贞书院高中学生具备生物核心素养的比例仅为7.5%。高一学生有10人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比例为5.8%,高二学考和选考学生分别有4人和12人,占比分别为5.5%和12.7%。整体来说,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对生物科学术语和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且不具备完整科学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55.0%,能够掌握生物方法的也仅为35.5%。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差距不大,但与高二选考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堂学习、选修课教学、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系密切。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感教育

从高中生的情感特点、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与教学特点来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实践证明也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从以下四点分析:

一、学科性质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学素养。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良好的习惯及理解力,并在探究与认识生命世界的过程中,又能激发学习动机,使之热爱学习和学会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跟上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

二、情感方面

高中生对未来充满理想,思维活跃,比较理智,自尊心强烈,意志的坚强性与行为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处事比较果断,做事有明确的目标,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有较高甚至是过高情感期待与需要,这就决定了情感教育是高中生身体、心理、学习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必要内容。高中阶段的情感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高中生的情感特点出发,其情感教育的内容不仅要重视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的培养,还应关注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审美以及情感自我调控能力的教育等多个方面,以促进高级社会情感深刻而持久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方面

生物学科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教师应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要能使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内容中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生物进化、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健康等知识,都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科的情感。而且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能直接反映人类在生物科学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情感。书本上几乎每个版块中,都有反映科学实践活动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示、课外阅读等,尤其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均以具体的人和事为情感载体,大都反映了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也展示了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家对生物科学知识探究执着的情感。

四、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三步策略:“一造”“二利用”“三课外”

1.“一造”

“一造”即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里,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成为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谐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真诚的关怀和帮助每一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第一,教师要加强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思考,刻苦钻研,发掘教材中与情感教育相关的内容。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第二,教师要研究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进行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只有了解他们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状态,了解在讲课与科学实验中的认知规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加以应用,激发其活跃的思维,使之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第三,提高教师自身语言修养。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感情,生动形象,能感染每一个学生。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着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的培养。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要启动学生真情,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

2.“二利用”

“二利用”即是充分利用生物学科资源。学科兴趣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我们生物教师能挖掘生物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进行学科兴趣与情感教育,就能促使有兴趣的学生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众所周知,生物课本与课外读物中,有很多科学发展史、中国生物学成就展示,这些知识展现了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对科学探究的热爱,这些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传统的人文方法,忠于史实,重视人物的主观心境和动机,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情感教育,还能从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思维品质、观念,理解科学模式,产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情感。

3.“三课外”

“三课外”即是生物课堂外的教学。生物教学除了在课堂教学外,还可采用多种实践手段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如可以通过制作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课外教学方式,开展情感教育。此外必须重视实验,通过实验,学会科学、客观地认识自然与社会。通过小组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智,使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可见,由于生物教学的多样化,以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能力是难以实现教育的全方位作用的,只有在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

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不停地探索,总结经验,增强责任感,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的教育的哲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芙.情感教育的体验与引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改革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生物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等等,生物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新理念给生物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农村生物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我是在五六年前开始接触生物教学的,在边教边学的历程中,我发现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我也探索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要求,现有一些浅见如下。

第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的。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农村中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课等等,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都很重要。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二,要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广大农村中学,学校生物实验室也逐渐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即使学校配备了像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其次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尽量把实验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把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生物实验联系起来,认真构思好实验中的每个环节,确保实验的所有环节都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农村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可见,因材施教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也就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对不同学生作出不同要求,如在练习题安排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答题要求有所不同,并通过补差工作,使后进生有所提高。

第四,生物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

新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条件限制,生物探究,也许是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这也有待于我们农村生物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

第五,生物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都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新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如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把生活中的蚯蚓的例子联系起来;学习人体的几大生理活动时,学生见到的例子是不计其数。此外,新教材还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这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是一大优势,学习植物的生殖时,可以通过无性生殖方式保持果树的优良性状;学习遗传和变异时,可以通过杂交、人工育种、基因突变等方式,提高养殖效益。许多生物知识都可以用于生活实际,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要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里学生达到同一个水平,这并非一日之功,甚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每一名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能做到结合农村的实际,开展好教学,让教学达到有效甚至高效,那么这个任务也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07):12-17.

[2]皮小力.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黄小平.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4]刘琴.以课堂渗透为主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甘肃教育,2010(03):65.

[5]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1):40.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

融入 生活元素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与多学科相互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成为当今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学阶段,生物课程也成为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但目前,中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的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生物教学质量。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物学科在中考、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重较低,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不太重视,把它当做副科;二是生物学的部分章节内容难度较大,使学生望而生畏;三是现有的生物教学方法枯燥,形式简单,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种状况若长期持续下去,就必然会影响公民的科学素养,乃至我国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关键在于让生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与生活接轨、教学情景和氛围与生活合拍、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与生活牵手。

一、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生活接轨

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有着天然而广泛的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就明确指出了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生活接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突出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更容易调动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介绍科学家采用基因技术成功地在老鼠背上长出人的耳朵,这种“自己的耳朵”在技术成熟后可望进行器官移植,这样既解决了器官来源问题,又可避免移植后的排异现象。教学中教师还可从耳朵推导到其他人体器官的再生和移植,达到挽救生命,造福人类的目的。

2.突出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物学知识源自于人类生活,生物学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在于服务生活、改变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并做好素材的收集、分类和归纳,选取与所学章节相关联的生活实例来凸显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讨论森林公园与市区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别并自己归纳出结论,再导入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明了光合作用提供了氧气,所以森林里空气清新;蒸腾作用降低了温度,所以森林里比较凉爽,使得学生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生理代谢。

3.突出生物教学中语言的生活味。生物教学语言首先要保证科学、准确和严谨,在此基础上力求生活化,突出生活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教师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来讲解自然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可以用学生常用的成语“飞蛾扑火”来讲解部分生物趋光性的特性;还可以用“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学生熟知的典故来讲解生物机体的条件反射原理。

二、生物教学情景和氛围与生活合拍

教学情景是连接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生物教学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的基础等实际情况来衔接生活,植入浓厚的生活气息。

1.创设的问题情景必须源自生活。创设问题情景是学生理解和接受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点和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要使教学与生活合拍,实现由远到近、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设问“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何会感到浑身酸痛”用以解释细胞在无氧代谢过程中产生乳酸,从而使人感到浑身酸痛。

2.利用直观教具凸显教学情景和氛围的生活味。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生活化的直观教具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因此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并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3.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情景和氛围的生活味。发展迅速的多媒体早已渗入到当代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许多学生对多媒体的接受能力之强和感悟水平之高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一种“顺势而为”“顺水推舟”的好办法,这种教学手段可谓源自生活、服务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与氛围,如生活情景、游戏情景、故事情景等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多媒体动态的效果更易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不同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充分调动,使其在欢乐中学会知识。

三、生物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与生活牵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直接从课本走进生活,实现与生活牵手。

1.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实验魅力。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选做实验外,还可选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课题进行实验设计。如,发芽的马铃薯为何不可食用,其中哪些成分对人体有害;实验花草对家居空气的影响等等。教师也可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于找到的实验物品和材料动手自制标本或在实验室里独立进行研究,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目的就是让生物教学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融入自然,回归社会,促使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生物与生活的关系”“生物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系列知识讲座,以拓展和延伸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饲养家蚕、小鼠、果蝇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也可尝试自制酸奶、泡菜、家酒等,让学生了解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开展讨论,明确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效味性

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是期望教学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僵化封闭、一味灌输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开放式、多角色参与、探究生成式教学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开展教学,关注所有学生。一是不要仅仅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应当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体验,在整堂课教学中都要发挥其“主角”作用,教师只能是“敲边鼓”的引导者。二是不要害怕学生犯错。须知,真理总是与谬误相伴而行。学生在学习生物新知、探索生物学规律与奥妙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改正错误就迈进了一大步。三是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无论是让学生讲个生物小故事、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代表发言,还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书本、权威,都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不要上来就给学生以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所谓“结论”。四是明确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生物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与遗传学、伦理学、数学、化学、哲学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不仅掌握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增强趣味性并能学以致用,提升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与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宝贵品质,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以钱学森、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甘于用科学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二、贯穿“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主线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学习生物学知识如果不与现实生活联系,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难以真正实现生物学学科价值。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取“鲜活”的事例“锦上添花”。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利用利用DNA寻找汶川大地震死难者、侦破案件及亲子鉴定的简短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设置了几个由浅入深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你知道DNA是什么吗?2.你还了解那些关于DNA鉴定的应用?3.思考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定位一个人的身份?这样,通过精彩的视频播放和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设置,学生很快便明确了关于DNA的许多知识:其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种,还有一种叫做核糖核酸的物质,简称RNA。这两种核酸就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与生物的遗传、变异、蛋白质合成有重要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核酸能储存遗传信息呢?那还得从学习核酸的结构入手。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找到了答案:核酸也像蛋白质一样,是一种大分子,而且也是由一种叫做核苷酸的小单位组成的。核苷酸的共同点是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份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还有一份子碱基组成的;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与五碳糖交替连接而成的,进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联系,核酸才能储存遗传信息。

三、不断提高生物教师专业素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唤醒学生,更要不断地唤醒自己,给自己注入激情和活力。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胸怀坚定的教书育人职责,用心灵照亮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温暖和融化每一位学生。其次,生物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素养,要通过刻苦学习和钻研全面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掌握化学、遗传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前沿趋势,练就课堂教学的扎实基本功。要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述、精心的教学设计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茁壮成长。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展示一门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生物学科形象,要通过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生成等环节积极组织好课内探究活动,要通过课外调查等实践活动形式使学生锻炼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热情拥抱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学无止境,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也永无止境。当然,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增加对教师培养的投入,支持与促进教师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