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2 04:28: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我于__月__日-__日在__大学参加了__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班秋季第四期的培训,获益匪浅。感谢省教育厅,感谢__大学,感谢母校,让我有了这么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从教育厅领导的讲话中使我倍感辅导员职务的意义和责任的重大;从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葛宝岳副教授的报告中,使我明白辅导员从事的是感动心灵的事业,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__大学学工部部长戴国立老师《学生应急事件处理的策略与方法》的报告给了我深深的启示;__大学教育学院葛坤英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报告则具体指明了辅导员工作的道路。同时在这次培训中,除了听报告,还有会下座谈交流,还有文娱联欢,更有难忘的素质拓展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培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多触动和感慨,在加深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更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良心上的工作。教育部第___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要求第一条便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将辅导员工作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这一服务性更加使我觉得辅导员从事的是良心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处理学生事件的方法上。涵盖热心、耐心、公心、爱心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共同作用。

比如我现在带的是大一的学生,新入校门的他们是怀着无限憧憬走进大学校门的,对大学里的各项事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怎么来规划大学生涯,不知道如何度过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时光,这就需要辅导员下功夫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上文化多元思想多流的渗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时不时地会困惑,会迷茫,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名人生导师来进行指引。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就需要来担当引路人这一角色。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拿出十分的热心,密切___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生困顿的时刻,在学生疑惑的时刻,在学生艰难的时刻,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还记得素质拓展训练中那段生命之旅,正是因为有一双无论在平坦的泥地还是在陡峭的山路,无论在铁丝网下还是在独木桥上都不松懈的手,才让广大女学员感动得痛哭流涕。我想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充当那双手的作用,陪伴学生度过大学四年。同时,在学生有思想问题找你解决的时候,要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同时给与真诚的建议。他们的思想可能比较天真,可能比较不成熟,这就需要辅导员耐心地听,耐心地讲,而不要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浮躁的情绪,真正做到情为学生所系。

之所以说辅导员是一份良心的工作,还表现在奖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的核实、助学金的发放上。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公心和爱心。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年评优奖先,使奖学金真正落实到优秀的学生。同时认真核查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使助学金真正发放到他们手里。鼓励贫困学生不自卑不心虚不攀比,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总之,真正做到利为学生所谋。

第二,辅导员工作是对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能力包括了协调力、应变力、沟通力,具体指的是协调上级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上通下达的能力,应变学生___的处理能力,沟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就协调力来讲。从事辅导员工作两个月以来,虽然时间还很短暂,但已经真切地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助学金、越冬补助等贫困资助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规懂校纪知校史、学习___大会议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编排班级、宿舍、学号,选任班干,___活动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都成了辅导员工作中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应对学生处、教务处、党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布置,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若不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则充当不了桥梁这一角色。

就应变力来讲。学生工作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的,虽然日常管理还能找到一些固定的模式,但总排除不了___的可能。面对___,要求辅导员做到沉着冷静,第一时间上报,从大处着眼,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

就沟通力来讲。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需要交流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满意,是否被学生接受,在学生不好意思向老师反映的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作为中间人协调。同时辅导员也应经常向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表现及出勤情况。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辅导员就要积极解决调和矛盾。维护年级学生的和谐、稳定。

第三,辅导员工作要求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要求便是自身政治强。必须与时俱进,___国内国际时事政治,___国际局势的发展变迁;主动并经常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论指引自身的行为。“学高仅能为师,德高方能为范”,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成为一名令学生尊敬和钦佩的大学良师益友。同时,科学文化的加强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先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作为与他们打交道的我们也要具备较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有更多交流的话题,更准确地为他们引路。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比如我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就要在工作中把这一门课尽快补上,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掌握教导方法,应用到做学生工作的实践中,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

另外,在此次培训中,另我感受较深的一点还有,专职辅导员未来方向的发展。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也被推上了一定的高度,受到越来越多的___。教育部提出鼓励专职辅导员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些都使我很受鼓舞,坚定了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心。

短短的五天培训结束了,我们学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彼此学生工作经验的交流中,在令人捧腹的文艺娱乐中,在触动人心的拓展训练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欢声笑语和瞬间感动,而是同为学生工作者的那份认同感和责任感,那份为人师表的沉重和坚毅。

篇(2)

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仍存有许多不足。广大辅导员往往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但创新意识不够;业务能力差异悬殊,缺少综合型人才;活动经验型较多,科研理论型人才匮乏;业务信息来源渠道少,理论资料缺乏等等。这使少先队工作起点低,起步晚,步伐慢。因此,学校根据这些情况更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落实相关措施和方案。

一、抓辅导员的思想建设,提倡奉献和创新精神。

辅导员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首先要培养敬业爱岗精神。“捧这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要在辅导员中倡导这种奉献精神,要使少先队辅导员把自己的爱完全注入少先队事业,热爱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在广阔的少先队大舞台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少先队活动增添活力。

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积极鼓励辅导员创新,为“新”的做法,“新”的内容创设良好的环境。让辅导员发挥创新精神,在少先队工作中走出传统,创出特色,使队组织管理,队干部培养,队活动的内容、形式及队的工作方法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更符合跨世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更有助于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

学校辅导员们的做法是:在中队队务管理上,采取激发队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队活动的质量。同时,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队员的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抓辅导员的学习和培训,做到全方位、多元化。

学习是为了给精神补氧,给思想充电,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辅导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自觉地挤出时间学习,可以向书本杂志学,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可以向实践学,在工作中积累教学经验;也可以向他人学。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交流学习体会,展评学习剪报等,从而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星期一下午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

1、建立个人培训档案。

把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及培训作业、成果等记入档案,既能促使辅导员学习、进步,又便于了解辅导员的学习情况,完善培训体系,使辅导员培训达到全面化、合理化、制度化、系统化。

2、丰富培训内容。

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有过硬的本领。所以培训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丰富多彩,有时不妨进行相关活动的技术培训。

3、拓宽培训渠道。

学校采取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请进来,走出去”,通过举行讲座,队活动观摩,组织辅导员参观、调查,进行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使辅导员获得各种信息,学到各种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

三、抓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注重实效,创出成果。

少先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中,科研是最薄弱的一环。我们要以“理论研究为重,科研兴队育人”为目标,狠抓辅导员的科学研究,注重实效,创出成果。

1、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认识”。

变“要我科研”为“我要科研”,用科学态度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科学认识少先队教育大背景,树立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观、质量观,开展科研活动。

2、培养辅导员的“科研技能”。

(1)会学习。认真自觉学习少先队专业知识必读与相关书目,有理论学习笔记,并做到随学随记。

(2)会收集。收集有关活动信息,理论经验文章,并结合工作定向收集科研资料。

(3)会借鉴。借鉴成功教育经验及先进教育思想,并运用于工作实践和课题研究之中。

(4)会总结。及时总结,撰写理论文章,指导和改进工作。

(5)会研究。掌握科研方法,学习调查、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科研技能,学会选择课题,编制科研方案,逐步从学到干,变经验型为科研型。

(6)会运用。应用科研成果,解决现实问题;应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篇(3)

关键词: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推动,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高职院校引进大批的理论素养较好、一定层次学历的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期以科学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但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机制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一、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培训的现状

1.组织层面保障激励不到位

现今,高职院校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学分学年管理、综合素质考评、学生企业实习要求等制度使得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辅导员由于繁琐的日常工作给思政教育开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工作未得到认可、没有按劳分配、培训提升渠道少、面临多级部门考评等, 更不用谈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限的工作水平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地开展。

2.人员层面激发困难重重

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是保证高校得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基础之一。外在环境的复杂多变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责和权限界定模糊,其作为教师的身份定位并未真正落实。当前的辅导员工作具个人经验能力欠缺、没有找到自身价值定位、实践经验缺乏、思路禁锢、地位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等弱势,相比专业教师而已,个人职业规划不明确,使得辅导员队伍呈现出流动性高的特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不能L期有效地开展。

3.任务层面中心不明确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由于个人待遇,生源的复杂,办学层次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辅导员招聘困难,而引起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学等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很少。辅导员不能科学地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导致自我思考和钻研时间少,理论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差,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深层次的研究,使得深入细致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减弱。

二、“三化”培养机制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笔者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学院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发展、成优的原因,着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为内容的“三化”培训机制。

1.规范化开展岗位培训

当前高职院校招聘辅导员条件为政治素质较好,对年龄、学历有一定要求,有学生干部经历、具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同时结合年龄结构和专业背景的要求,聘任的辅导员年龄多为较年轻,缺乏教师工作经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规范化开展岗位培训。

首先,高职院校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定期、定向组织辅导员开展教师岗位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帮助他们深入掌握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法规、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培育辅导员先为人师整体育人理念。其次,高职院校在学校、系部、所带专业的办学、建设和发展有着明显的职业特色,辅导员通过参加相关的专业针对性极强的知识培训,如培养方案、就业方向、职业定位、实习单位考察等等,能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再次,高职院校应把握辅导员工作基础,规范辅导员应当掌握的政策知识、工作职责和方法,邀请资深辅导员分享工作方法和经验,如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奖惩规定、管理制度、资助政策、心理健康建设、职业生涯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等,了解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现状,通过长期规范化地培训来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2.专业化开展职业规划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性格特点并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有着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面对现实消极、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等表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更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更新与应用。

高职院校应积极为辅导员搭建思政工作研究平台,推动其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使思政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如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政策形势学习、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提供多样化的进修培训等,支持辅导员开展工作实效研究、组织辅导员进行工作案例总结等,这些均可作为成果进行辅导员间分享,学校存档甚至是整理成书籍发表。同时,针对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这一特点,高职院校应转变一贯的管理理念,将职业生涯管理理念贯穿于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中,开展完整的职业生涯理论学习,注重体现辅导员工作价值,完善评聘考核、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待遇制度,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职责与分工体系,提升核心职业能力,从根本上促使辅导员乐于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服务,更好地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3.系统化开展持续培养

优秀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评价标准是随着其不同阶段的成长相应变化的,是一个能有效促使其能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动态标准。

院校应把握这一要点,建立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重点加强培训与全员普及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学历提升相结合的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地以提高辅导员专项能力为目的,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高校教师等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以及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树立其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化地切实推进和深化当前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建立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共同远景。

参考文献

[1]袁龙喜 郑永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1).

[2]覃干超 韦诗业.关于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3).

[3]胡亮华 陆 虎.高职院校辅导员!内提+外促+互学"三位一体培养机制研究[J]. iSBC=>?g/3学报, 2013,(3).

[4]赵新华. 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机制[J]. 文教资料, 2009,(7).

篇(4)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辅导员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要顺利实现转型,加强辅导员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确立四种培训理念和模式:以提高思想境界为本的职业价值教育和育人理念教育;以掌握知识为本的知识学习;以提升能力为本的专题学习研讨;以辅导员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后续支持。

当前高校辅导员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辅导员的转型不可能自然完成,需要多种的外力支持,对他们进行完整和系统的培训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但是,当前辅导员培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建立、完善和创新辅导员培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

I.培训理念不清

确立培训理念是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核心。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辅导员队伍,如何去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培训结果。培训理念失之偏颇,培训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到辅导员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当前的辅导员培训以什么为本?基于何种理念?答案模糊不清。原因何在?很少有人或培训机构分析过哪些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天的辅导员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也没有思考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没有理念指导的培训又何谈规范、系统和有序,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2.培训体系不健全

培训体系是指培训理念、制度、途径 、内容、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主要包括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和培训内容不系统。第一,机构不全。目前虽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培训机构,但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层次和体系,它们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出现培训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而且校一级培训机构常与学生工作部(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系统培训。第二,内容不系统。当前的培训主要针对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开展,基本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分层分级的内容体系,仅停留在对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工作经验总结以及政策、规定的诠释上。培训内容较狭窄,对辅导员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辅导员工作和自身发展要求。

3.培训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是当前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方式。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整齐划一的“满堂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这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讲授或灌输,缺少专业训练的形式,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三是培训内容注重知识层面,而对思想精神层面训练不够,因此通过辅导员培训能理解一些理念l生的概念,掌握一些纯粹的知识 ,提高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一旦情境发生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四是容易造成知识的不系统和不连贯。

4.培训时效不长

有的辅导员在脱产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对培训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热情 ,但不久之后就会消退,回归原样 ,直接导致培训缺乏长效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训的后续支持。脱产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辅导员难以离岗接受较高层次的培训 ,而且这种培训容易与实际相脱节。因此,要使辅导员真能理解、巩固和深化育人的理念 ,提高育人的技能和艺术,就必须帮助他坚持在岗位上进行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使培训工作贯穿于辅导员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对策性思考

针对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培训应在科学清晰的培训理念指导下,建立立体交叉的培训体系,使理念、内容、方式、机制密切结合 ,最终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如图)。

1.确立全面的培训理念

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培训应确立“多种方式并举、多种方法并用、知识能力并重、德才学识艺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笔者认为,应确立四个层面的培训理念:一是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二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三是以提升能力为本;四是以辅导员可持续发展为本。与之相适应,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途径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时间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

第一层面,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的职业价值和育人理念教育。职业价值的认同和育人理念的确立,是辅导员上岗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价值认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有价值,就会对其工作的目标、理念 、态度和方法起着积极的指向作用,同时也会使其主动地学习相关地理论知识 ,掌握育人的技能和技巧,具体工作也会非常深入和扎实。如果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无价值,就会觉得所从事的工作毫无意义,这样他不仅不会去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其工作也只能是浮在表面。其次,辅导员的育人理念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灵魂。辅导员所从事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为基础和核心构建起来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具体措施等都必须纳入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之中才能发挥现实的教育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最终会随着辅导员理念的发展而发展。辅导员的育人理念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绝大多数辅导员所具有的育人理念是根植于社会之中的大众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可能是不系统的,可能是不清晰的,也可能是不理性的。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实践锻炼,辅导员才会形成正确的、清晰的和系统的育人理念。

第二层面,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的相关学习。首先,人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知识来进行的,离开了知识,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辅导员培训也必须有一个专门的知识学习阶段,如果辅导员没有相关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或者说,只能是一般的事务工作者。其次,知识也是辅导员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因为辅导员对任何事物好坏与高低的评价都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相关,对自身的认识、发展方向的确定及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都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相关。然而,教育的相关知识是丰富多样的,在有限的辅导员培训时间内是不可能传递所有相关知识的。因此,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成了在知识学习阶段的重要问题。根据知识的性质,辅导员需掌握的知识应该有三类:一类是理论性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另一类是实践性知识,即在长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又被社会所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第三类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三类知识在辅导员培训中不能孤立地进行,培训机构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性质全面地、系统地来制定辅导员培训的知识课程体系。

第三层面,以提升能力为本的专题学习研讨。专题学习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辅导员的学术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育人智慧,使他们不断地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因此,职业价值和育人理念教育,以及相关知识学习是所有辅导员都必须参加的。而第三层面的专题学习则是依据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意愿和需求来进行,由辅导员主动提出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采用菜单式培养。为什么要有第三层面的培训呢?其一, 辅导员培训的最终目的要真正地提升他们的教育智慧,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掌握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辅导工作不仅靠知识的丰富,而且要靠内在的思考和充满灵性的教育智慧,研究则是产生灵性和教育智慧的主要路径。其二,按需培训突出了尊重个人特点、尊重个人意愿、尊重个人需求 ,有效地调动了每位辅导员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其自我开发,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培训供需脱节的矛盾。因此,在辅导员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术兴趣、提升研究能力的一个阶段。

第四层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后续支持。辅导员培训的后续支持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学习,二是加强实践。继续学习又有开展自学活动和组织集体学习两种形式。开展 自学活动是指通过自学活动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自学活动的优势是不受时空约束,且能激发个人内在的主导性 ,不是等着别人替 自己安排学习发展的机会,而是主动去驾驭人生之舟。组织集体学习是指学校按照辅导员自己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分成若干个专题研讨小组,每个小组聘请一名指导教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这种通过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合作研究,不仅能弥补单纯个体学习的局限,还可以把某种附着在个体身上的学识植人到小组内部,并在组织内部扩散,实现学科优势的积累和知识的共享。加强实践就是要求辅导员把先进的理念、所学的知识、借鉴的经验和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指导其工作的理论并不是那些纯粹的理论,而是来源于实践、植根于实践的理论。另外 ,被灌输的理念要转变成为自己的理念,也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加强实践对于辅导员的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以上四个层面的培训都有着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不能偏废。它们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相互衔接:首先,道德是通过职业价值和理念教育使辅导员真正理解其职业意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下一步的自觉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掌握育人知识,提升育人的技能和艺术再次,通过研究能力的提升,不断实践 自已的教育智慧,并使辅导员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通过长期的后续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保证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3.完觏范的培训制度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各异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岗位培训制度,是弥补当今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的最现实途径。高校要从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辅导员培训纳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学习型、发展型团队。要制定辅导员培训工作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把对辅导员的培训纳人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纳入到全校师资力量的提高中去,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辅导员培训不是短期工程,也不是临时任务培训时问和经费的保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就当前各高校对辅导员培养的重视程度来看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或全体学生思政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当前在经费的投入和制度的选择上更多地偏重于专任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辅导员来说,基本上没有参加较长时间的脱产培训。在这种背景下,要靠法律化的培训制度来保障。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制度,要以法规的形式来明确辅导员培训的任务、内容、时问及经费保障,并对各学校支持辅导员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学校要为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提高创造政策和物质上的条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解决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真正成为一种有发展前景,可以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可以长期从事的事业。

4.切实保障培训质量

质量问题是辅导员培训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如何提高辅导员培训的质量?首先,要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实现培训中的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培训方式转向现代培训方式,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手段;二是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提升辅导员的能动性;三是从注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能力培训;四是从单一培训模式转向多种培训模式融合发展,并注重培训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其次,要对培训机构的设置、师资配备、职能及考核从法规层面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使之规范化和有序化,迫使培训职能部门主动去考虑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绕l生。第三,引入“学分制”和“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在脱产培训中可采用 “学分制”,确定每个层面不同教学内容的学分,规定完成一个阶段的总学分后才能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培训,规定在几年内修满所有学分准予结业,并把是否结业作为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实施辅导员导师制,可聘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经验丰富、资历深、职称高的领导干部与教师做辅导员的导师,聘请优秀辅导员传授工作方法和工作要领;也可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工作进行专题教学和课程项 目开发研究 ,专题研讨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研究,课题申报和撰写论文。导师也要了解本指导小组每位辅导员的基本情况,在指导中要坚持务实和经常。这是结对培训的好形式,也是促进辅导员职业适应和提高工作水平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一、 问题的提出

“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是少先队的工作要求。少先队组织的活力来源于中队的活力,活跃基层关键是活跃中队,活跃中队关键是要加强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找准定位,树立并落实好科学的辅导理念。然而,多年的工作中可以看出我县少先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因此, 对我县大中队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全县36名大队辅导员和583名名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三、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

(二)数据分析

根据数字统计分析,存在以下优势:

1.文化素质大为提高。辅导员均为合格学历的师资。目前大专学历已经有相当比例,一些辅导员已在进行本科课程学习。辅导员中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基本平衡。

2.知识结构更加宽实。辅导员绝大多数是师范毕业生,优化的教学改革使辅导员打下了合理、扎实的知识基础。当了辅导员以后,既学习少先队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同时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程度,进修教学技术,学习外语、计算机。

3.年轻富有朝气。 辅导员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珍惜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争取“有为”进而“有位”。

根据数字统计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知识匮乏。中队辅导员中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证的;而且也很少有人参加过县级以上的与少先队工作相关内容的培训。辅导员对队的基础知识、常规工作程序不了解。如大、中队会的正规操作程序、阵地建设的工作程序、鼓乐队的训练、《队章》知识不熟悉等。因此,多数中队辅导员在组织活动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而显得较为吃力。尤其在专业素养、技能技巧方面更为突出。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差距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并影响到少先队教育效果。

2. 工作繁杂。所有的中队辅导员都是班主任兼任,每周18节课,而班主任工作的日渐繁多、细化,形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多面性。由于少先队工作没有课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辅导员评职称、评骨干等必须以其他学科参评,这些原因造成了辅导员事务性的工作必然非常多,辅导员在学校里成了兼职最多,任务最重的岗位,使得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自身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提高。这些都导致了少先队辅导员有其名无其实。

3.心理教育能力欠缺。中队辅导员中无一人取得心理合格证,参加培训的也不是很多。心理教育能力是辅导员基础性能力和队工作教育能力的结合,它是辅导员有效地培养队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能使辅导员把少先队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队员的精神财富,使广大少年儿童在少先队活动中调动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这种能力不强,工作效果就差,教育任务也无法高效完成。

4. 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任务繁杂,多数辅导员今年当,明年不当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他们来说,少先队的专业知识是否系统掌握都无所谓。

5. 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学生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加工教育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任务繁杂,多数人懒于动笔,未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6.工作主动性不足。辅导员习惯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和通知,上级叫啥就干啥,校长叫啥啥。组织实践及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活动不从队员实际需求出发,效果往往不理想。工作落脚点没有放在服务队员健康成长上,少先队自身教育和服务功能弱化。

四、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完善机制

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党政领导对少先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实把少先队工作当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生力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组织。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校长任期目标管理体系,把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把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建设中,把辅导员工作实绩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建立完善辅导员评比表彰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少先队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强化培训是岗位育人的关键。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立足实际需要,加强培训,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打好基础。

1.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把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其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计划和个人培训档案,每学期或每学年对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作业、取得成果均记录个人档案,作为评职评先考核依据。

2. 拓宽培训渠道。除努力参加上级培训外,采取以会代训、开展活动、交流学习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坚持自学为主,要求每人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1小时。

3.挖掘教育资源,拓展学习领域。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拓宽、拓深学习领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征订《辅导员》、《少先队活动》等杂志,充分发挥这些教材的工作指导、理论提高、技能学习的培训作用。

4.学榜样,树典型

以宣传、学习榜样事迹为契机,从先进事迹中来认真总结自己的思想言行,剖析反思,寻找差距,改进工作。

(三)情感管理,形成健康心态

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体力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比如在工作之余关心辅导员的生活、住房等困难,开展娱乐活动、访谈活动、考察活动等。

(四)改变工作思路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高校的基层工作者,辅导员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高校辅导员如果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那么将会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全面确保自身职责的落实。反之,辅导员如果缺乏优良的心理素质,就很难为高校学生树立榜样,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展开。因此,辅导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对管理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一、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1.完善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品质。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学生工作不太相符,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尤为欠缺。同时,由于一些高校辅导员属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心理学相关的教育,导致其专业知识方面成为其职业的短板。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智能品质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辅导员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较弱,思想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够促使其认清自身的不足,引导其不断学习,有利于其知识结构、智能品质的完善。2.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健康心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最为直接的参与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进行分析可知,一些高校辅导员拥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能够很好地处理学生问题,并且不计较个人得失,拥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然而,受到竞争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一些高校辅导员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学生工作的质量,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培养其心理素质,能够促使高校辅导员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使其保持着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避免出现抑郁、烦躁等情绪。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策略

1.健全心理培训体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单一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要想打造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心理培训体系。在辅导员上岗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在执业期间,要建立定期综合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上,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避免培训走形式、走过场,要选择和学生管理相关的科目进行培训,建立有层次性的科学培训体系。要注重辅导员的交流机制,开展院系、校级之间的高校辅导员人才交流体系,积极地交流心理素质培养的经验,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此外,要注重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培训,让辅导员更加贴近教学和科研实践,与教师、学生之间搭建平等的交流平台,融入共同学术交流体系,进而提升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2.密切结合实践工作。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能使辅导员高效地开展学生工作。同样,实践工作也是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管理技能。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工作方法,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自觉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管理能力。这能使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将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成坚定的信念和优秀的管理能力,以此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3.建立科学的心理评价体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管理者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科学评价辅导员工作,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查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思想品德、组织能力和心理素质。要畅通学生反馈机制,在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及时向上级反馈信息,及早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管理的实际效果。在高校辅导员考核方面,要建立量化考核体系,提升考核科学性。这样能使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素质。另外,高校要为辅导员设计合理的职业路径,在工资待遇保障和晋升空间方面,给辅导员一定的倾斜,减小其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后顾之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将辅导员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激发辅导员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提升辅导员的管理水平和学生服务意识,以此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升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以此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浅析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2]丛潜.浅议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中国市场,2014

[3]丁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探析[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5]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