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30 16:2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策略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学科在中国教育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古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初中生学好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改变历史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也是我国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是一种仅为了升学的非主要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些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甚至有些历史教师半路出家,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改变历史学科的地位必须要加强学校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2.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具有较多繁杂的知识点,因此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就没有了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3.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大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周而复始,学生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怠倦的情绪,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影响下,认为学历史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因此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培养对历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改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学习,让他们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现代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采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在观看完记录片后,鼓励学生发表一下对于纪录片的感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最好方法。由于初中生处于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的特殊时期,为此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外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历史学科的尴尬地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重视,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学生要培养对于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才能发生明显改变。
关键词: 开卷考试 初中历史 教学误区 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关键词:初中;历史;优化
初中生的心理与性格正处在发展时期,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一般处在表层,很难进入深层次,当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时,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他们对历史的距离感,根据教学实际安排符合自己教学现状的模式,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
一、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都喜欢新鲜事物,教师要满足他们的新鲜感,尽可能的变换教学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侧重于传授知识点,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压抑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应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整改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1)在学习有关“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方言,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对这些新奇,陌生的语言一窍不通,教师让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后,再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公布出来,学生们在对比“各式各样”的“翻译”后,哄堂大笑,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2)在学习“不怕远征难”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并在活动开始前讲明“游戏的规则”:①了解并掌握导游的基本常识;②每个学习小组都针对某一路上的重要地点撰写导游词和安排旅游路线;③每个小组的表现时间在5~8分钟左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项游戏,不仅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活动中建立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学生不仅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会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的认知。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为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让学生在主体意识中完成历史学习
教学中一定培养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历史课程严谨枯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在教师的“填鸭式”教育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教学效果也见效甚微。新课程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思维,积极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开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的描述,自行编排出有关“原始农耕”的小品或话剧并在班级中按序表演。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其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刻地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起色。
三、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的具体措施
初中历史优化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根据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出教师、学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历史课摆脱困境,达到三维教学的目标。
1.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育具有的本质,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也要促进初中学生生成智慧、生成完美感情,更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历史在现实的使用能力,特别是分析、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推动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生成健全的人格。
2.初中要系统建设起历史学科体系
在目前初中教育中,转变历史课以升学为目标以及衡量学科作用的传统观念,要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历史教学观,对历史学科进行完善、系统的建设,除了建设资源环境外部条件外,更要加强评价体系建设等内部建设。由于传统评价体系严重影响着现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不改变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在本质上得到发挥。另外为了提高历史教学具有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力,积极的和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将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到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体系中。
3.发挥出教师、学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学习 存在误区 纠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68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本人积攒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历史虽然是一门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历史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习的误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对目前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帮助学生走出误区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导致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误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才能使学生更加顺利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本人首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误区一:历史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认为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历史不仅是一门包含着丰富知识点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因此,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理念,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就使学生对为何要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误区二:历史学习过程中单纯的死记硬背。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之二,就是学生存在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情况。传统教学中受应试考试的影响,学生只有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进入新时期,不少学生依然认为只要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际上现代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如果学生依然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势必难以有效应对现代考试,也必然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结果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误区三:寄学好历史学科的希望于历史课堂教学。认为历史是一门“副科”,这无疑对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受历史是“副科”这一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寄学好历史这门学科的希望于课堂,认为只要把握好课堂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即可,课余时间没必要再耗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不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影响了学生历史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误区四:难以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只有能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难以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不少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应用,而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点的应用加以解决,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二、引导初中学生走出历史学习误区的有效方法
上文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这些误区有很强的代表性,希望对初中历史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及时思考自己班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这些误区。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本人提出如下几种引导学生走出误区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理念,认为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应对考试只是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之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也是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所在。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理念,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
(二)帮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现状
这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死记硬背的学习现象,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将历史学科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误区,要求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死记硬背的危害,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应对考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解,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的掌握知识点。
(三)将课堂学习与课余时间的学习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寄学好历史学科的希望于课堂的情况,要求教师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一门知识点十分丰富的学科,学生把握好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途径之一,而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本人认为学生不仅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要能够有规律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扎实的掌握知识点。
(四)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课堂生成逻辑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课题。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逻辑,将历史学科逻辑与初中学生生成逻辑有效结合起来,成为落实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整了纪事本末教学逻辑,突破了历史学习主要靠背的难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纪事本末;教学组织逻辑;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个试题: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封建统治,各朝代都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请说说明朝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各起了什么作用?
这个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首先体现在综合性较强,不过过半学生还能写出几个措施来,只是对作用非常模糊,即使能够回答,也不敢坚持,说到底,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要真正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我在评这个题时,却发生了意外。好些学生说八股取士不仅仅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还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这些内容教材上有比较明确的表述。在评讲之前,我认为“为皇帝选取忠实的奴仆”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改成“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了,没想到学生总坚持他们的观点,我只好以“为了不失分,增加得分的可能,都答”敷衍过去。
过后静下来想想,学生说得非常正确。因为选取了忠实的奴仆,所以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变成忠实奴仆,所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如果只回答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显然是片面的。参考答案过于笼统,不便于学生理解,应该修改,但只修改为“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也是不全面的。我想起我的纪事本末教学思维来。这些学生坚持,固
然与他的思维独立性有关,应该还与纪事本末教学思维训练密切
相关。
史书的体裁,最初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编年体以时间为核心要素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物为核心要素记载历史,都反应了历史学科逻辑,各有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后来的历史学家便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纪事本末的体裁。“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纪事本末体史书,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先讲它的起因,再讲过程,最后讲结果,完整地讲述一个历史事件。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也往往按照纪事本末的思想,按照起因、过程、结果这样的顺序教授历史。但是,这是历史学科逻辑,没有反映学生的生成逻辑。学生的历史认知逻辑,是先认识历史事件本身,再前推原因,后_结果的。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我摸索出一套以学生生成逻辑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对于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按教学的重要性由强到弱提出下列四个问题:第一,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第二,主观目的是什么,目的达成没有,还造成了其他什么影响;第三,事件背景是什么;第四,从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比如:郑成功。第一个问题:1662年,郑成功。第二个问题:他想借台湾反清复明,也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台湾摆脱荷兰殖民魔爪,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第三个问题:清朝明朝,但统治还没有稳固;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台湾。第四个问题:我们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也要加强国防建设,为维护提供强大的后盾。
就这个试题的争议,涉及第二个问题,即目的是什么,目标达成没有,还造成了其他什么影响。显然,八股取士的主观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但客观上造成了禁锢人们思想,阻碍文化发展的后果,因此加强君主专制和禁锢思想阻碍文化发展都可以是作用。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我们错误地把历史学科逻辑当成历史教学逻辑,对学生的生成逻辑照顾不周,形成历史就是“背背科”、学历史主要是记忆历史事实、讲历史主要就是讲故事、要成绩好就搞期末突击的错误认识,造成学生“学时高兴,考后全忘”的怪
现象。
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材不断翻新,但教材历史学科逻辑的主线没有真正撼动,学生生成逻辑没有体现出来。不适应学生自学,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学生的认知逻辑,并不否定历史学科逻辑,相反,我们要在历史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之间取得平衡,形成专业的历史教学逻辑。这方面需要更多理论探讨,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抛砖引玉足也。
参考文献:
[1]高峰.“基本原理概论”课前三章教学目标的逻辑分析:兼论哲学教学的目标和特点[J].北京教育(德育),2015(9).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低效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46-01
进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作为副科,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问题,本文详细分析原因,提出实施策略,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一)考试的影响因素
历史虽然作为副科出现在初中,但是在中考的时候是必考的科目,因此,其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习中,由于受到教师或是往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历史只要考前背背就能考到很好的分数,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致使很多学生持有侥幸的心理,临阵磨枪,不注重平时积累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学生普遍反映历史教师授课以纯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枯燥乏味,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知识点,学生们更是无法想象和理解,使得学生产生退缩和畏惧学习历史的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陈旧,没有吸引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初中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愿意听哪个老师的课,学生们普遍不愿意死记硬背。尤其是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很是头疼,总是记不住,记混了年份和事件,对于问答题目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形成逻辑性强的语言构架体系。
二、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知识框架,便于学生进行预习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足功课,把要学习的章节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帮助学生梳理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一种知识的脉络,便于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也要强调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困惑点和疑难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重点听这些不懂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进行专题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知识的复习是学生们反映最为头疼的事情,他们用一个“背”字来形容历史学科的复习。高效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水平,按照时间、事件、年代、人物进行专题性知识的总结,在总结的同时不仅能将知识点重新梳理一遍,还能锻炼总结的能力。有的同学将这些作成年卡或表格帮助记忆。这些创新性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文科知识的学习方法,便于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善于变换花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诠释难以理解的知识。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竞赛,增强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们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体验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纪念馆的参观和红色旅游胜地的观光,在观摩中,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话题增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设定与课程适宜的题目进行发散性的讨论,从而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方配合,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授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学生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历史了解祖国伟大的历史,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要合理设置历史学科的考查方式,以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进行高效教学目标的设定,以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4,(3).
[2] 朱秋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课改前沿,2013,(11).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