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的特征

审计的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计的特征

篇(1)

关键词:绩效审计特征 公共工程 跟踪审计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是将公共工程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由审计人员跟随工程项目的进程不断地对工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反馈审计情况,促进改进工作。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是一种具有绩效审计特征的审计模式。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审计目的、效果及方法

审计目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是以绩效为目的的审计,与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相比有明显的效率性特征。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只能对公共工程的效益性作出评价、鉴定,起点亡羊补牢的作用,而不能真正实现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只有在跟踪审计模式下,才能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只是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审计效果。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成果是“核减额”,使用的审计依据主要是有关规范性条文。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除了“核减额”外,还有许多增加效益的成果,审计建议主要是涉及改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属于财务方面的很少。建议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健全管理、堵塞支出漏洞、提高效益方面的,而不是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方面的。与此相适应,其使用的审计依据除了有关规范性条文外,还有许多与评价经济效益相关的标准,包括根据项目特点临时确定的标准。例如:百分比,定额、预算、计划,经济指标(包括行业平均指标,全国、各行业、本企业先进指标),盈亏平衡点,平均利息率,市场公允价格等。这些与评价经济效益相关的标准,大多缺乏强制性,有的还要与被审计单位或有关部门共同协商确定,与规范性条文有很大的区别,体现了鲜明的绩效审计效果性特征。

审计方法。开展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在运用审计方法时有着不同于合法性审计的特点。在运用常规审计方法时,除了要使用检查、盘点、查询等方法外,还要经常使用分析性复核、观察、利用其他人工作等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这在合法性审计中一般是用不上的。除此之外,还要运用与审计内容、目标相关的其他审计方法,包括:

价格确定方法,主要用于对建筑项目的材料、设备采购价格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具体有询问、提供证据、限价、测算等方法。项目评估方法,包括财务评价法和国民经济评价法。财务评价法又包括年财务净收入、单位工程年支出、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等。经济预测方法,用于对公共工程预测数据复算、验证等,这些体现了绩效审计常用的方法,以及绩效评价的内容。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实施的审计程序具有明显的绩效特征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实施主要审计程序,体现了事前、事中审计和现场审计的特点,体现了审计的建设性职能,与公共工程事后竣工决算审计相比,具有明显的绩效审计特征:

确定项目计划。开展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确定项目计划依据的公共工程年度投资计划。在公共工程立项时就将其纳入审计视野。上年度已列入计划,建设期及跟踪审计期跨年度的项目,作为“续审”项目,一并列入当年跟踪审计项目计划,而不是根据即将竣工的公共工程来确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确定上具有明显的超前性,是为了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职能作用的合理安排。

编制审计方案。在公共工程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实施方案是依据对公共工程开工前情况及资料掌握情况制订的。这些资料包括:公共工程的基本情况、可行性报告、概(预)算文件、年度预算安排情况、建设资金筹措计划、有关工程核算管理制度等;审计方案的内容主要在于如何发现工程运行中的增收节支途径。与根据公共工程竣工结算资料、以查问题为主的审计实施方案有明显的差别,充分体现绩效审计的效率性特征。

实施审计。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组的操作方式如下:审计组在项目施工现场设立办公室,定期参加被审计单位组织的工程例会以及与项目有关的方案认证、设计变更等会议;审计组成员不定期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工程的进程、变化情况;对设计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隐蔽工程进行必要的抽查(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对变更工程、额外工程以及有关材料设备采购进行审核把关;对涉及付款的已完工工程量及拆迁工作等进行定期审计,把可以提前审计的事项尽可能地安排在平时审完。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跟随着工程进度,随时收集测量、变更、签证等资料,及时对工程的量、价、费进行审核取证。做到项目竣工,审计基本结束,归档基本到位。

审计处理。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处理是按照“跟踪审计、分期报告、迅速反馈、及时纠正”的原则进行的。即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定期或不定期)提出意见和建议,出具书面的分期报告和终结报告,促进问题的及时纠正,具有明显绩效审计特点。

对分期进行的工程项目造价审计,在每次审计结束后还需及时出具《工程项目造价审定书》,告知核减(增)金额及审定金额。在最后一次审计结束后出具《公共工程审计结果汇总表》,告知总共核减(增)金额及审定金额,交被审计单位,据以调整工程结算,并与建设单位结算资金往来。

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审计内容

(一)涉及经济性相关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内容

公共工程的经济性审计包括节约(减少)工程成本和控制工程质量两个方面,其中主要是节约工程成本。跟踪审计中的绝大多数审计内容都与减少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有关。

公共工程审批程序审计,促进减少损失浪费和工程成本,有助于控制决策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本效益,有助于促进提高公共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设计概算审计,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总投资的控制,有助于促进合理选用材料、设备,提高项目质量。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计,关系到建筑物的经济合理性,影响到清单计价和工程成本的确定,有助于促进在设计环节把好质量关。

工程招标投标审计,该项审计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确定,有助于通过选择条件优越的竞争者承建工程,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关系到工程量清单确定的准确性,影响工程造价的确定,有助于防止工程量清单出现错项、漏项以至影响到工程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利于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控制成本、防止损失浪费,提高工程质量。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审计,有助于严格执行工程量清单的规定,促进控制工程成本,并且该项审计还包括了对工程质量的审计内容,也有利于促进提高工程质量。

工程物资采购审计,该项审计有利于直接控制物资采购成本,防止购入低质、劣质材料及设备以至影响到工程质量。物资核算、管理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控制物资成本,防止物资“跑冒滴漏”。待摊投资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直接控制投资成本。基建收入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防止公共工程收益流失。监理履职情况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通过监督监理职责的行使来控制工程成本,控制工程质量。公共工程(分期)投资支出审计,可以直接控制投资支出。

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可以直接控制投资支出,该项审计包括了对设计变更、调整合理性的审计,也有助于防止因设计变更、调整的盲目性而影响工程质量。工程量清单决算审计,有助于控制总造价。结余资金、尾工工程和交付资产审计,该项审计有助于控制造价,防止资产流失,也有助于控制交付资产的质量。公共工程总投资审计,通过实施该项审计有助于控制公共工程总投资。

(二)涉及效率性相关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内容

上述与减少工程成本有关的审计内容中,有许多项目也与提高效率性相关,包括:公共工程审批程序审计,有助于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失误,促进提高效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有助于促进提高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设计概算审计,有助于促进合理选用材料、设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计,有助于促进在设计环节将建筑设计技术与控制投资有效结合,提高效率。工程招标投标审计,旨在通过选择条件优越的竞争者承建工程,来促进提高效率。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可以防止清单出现错项、漏项,避免工程争议、减少索赔损失。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利于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控制成本、质量,提高效率。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审计,有助于通过对工程量清单内、外工程结算、措施费、索赔事项的审计,促进提高工程效率。工程物资采购审计,可以促进采购到质优价廉的材料、设备,从而提高采购效率。监理履职情况审计,旨在通过监理职责的行使来控制投资支出。

(三)涉及效果性相关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内容

上述与减少工程成本相关的审计内容,有些项目同样与效果性相关,包括:公共工程审批程序审计,有利于公共工程决策、立项的科学、有效,从根本上防止项目失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有利于促进公共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防止立项失误。设计概算审计,包括概算编制审计和概算执行审计,涉及到公共工程效果依据的确定和考核评价。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计,有利于促进将工程质量、建设周期、投资控制和经济效果有机结合,防止立项失误。工程招标投标审计,旨在通过选择条件优越的竞争者来承建工程,从根本上防止出现:“豆腐渣”以及其他失败工程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利于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从制度上加强质量控制,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审计,包括对工程质量的审计,有利于防止“豆腐渣”工程。工程物资采购审计,能够避免购入低质、劣质材料、设备,防止“豆腐渣”工程。监理履职情况审计,旨在通过监理职责的行使来控制质量,防止“豆腐渣”工程。

另外,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中的环境审计、宏观事项审计,均直接关系到公共工程的效果问题。项目搞好了但破坏了环境或者项目本身不错但影响了宏观效益都是影响项目效果的问题。公共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公共工程投资效果审计,则是直接对公共工程效果进行的考核和评价,自然与效果性更加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大部分内容与绩效审计三个重要方面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有对应的关系,因此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各项内容具有绩效审计的特征,对公共工程项目审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

公共工程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投资,为了对资金运行监督,具有绩效审计特征的跟踪审计很有必要性,跟踪审计在整个投资领域尤其政府投资项目的全面推行不需很长时间,而且是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9(5)

2.黄亚明.浅议对施工单位跟踪审计[J]. 水利经济,2009(2)

篇(2)

一、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审计的侧重点将随之逐步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这是其呈现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为主,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革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本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资本的竞争。知识资本就是无形资产的总和。所以,企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土地、石油、矿产等资源。一切高新技术实际上都是高新知识的凝结。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重要性也将引起价值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即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知识超过了传统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要素的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商标、专利权、版权、机软件等,还包括许多不可辨认的难以确定的无形资产,如公司声誉、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在快速增长。知识经济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近30年来,第三产业革命浪潮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知识经济的贡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进而要求审计监督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审计,扩大审计的范围,逐步将审计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也促使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通过审计重点的转移,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审计监督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技术含量,尽快完成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通过审计监督的重点转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促进其迅速成长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审计是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大特征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着国家的强弱和企业的成败。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对它的投入最为合算。据西方有关机构表明,员工投资1元所获得的效益高于投资2元新设备。知识经济的内涵,就是人力资源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了许多新,如:企业家资源如何计价,人力资源如何参与利润分配等,都是摆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审计面前的新课题,特别是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经济监督骨干力量的审计,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参与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核算与管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公允性,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的又一新特征。

三、知识,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必将被先进的机审计技术所代替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是网络经济。网络化的,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各种虚拟实体,如:虚拟公司、虚拟商店以及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国际互联网将推倒横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将使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内中层层次作用弱化等。这就要求审计方式向网上转化,使就地审计的范围逐渐缩小。网上审计使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的时间见面,从而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网上审计可变事后审计而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否则将事过境迁,无案可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的重点必将由原来对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对系统的、设计过程等。

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将跨越国界,实现审计的国际化,组建审计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跨国公司、跨国经营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一股超级强大的国际经营力量。根据联合国发表的有关资料,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1976年为6700亿美元(不包括公司内部销售额),相当于同年世界出口总额9180亿美元的73%,到1992年已高达5.5万亿美元,翻了8.2番,相当于当年世界出口总额4万亿美元的137.5%。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产业有着深远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篇(3)

一、审计意见分析

市场上公司资质和管理层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某一市场上所有的公司都能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在2009年审计意见的总体样本中,沪市主板的非标意见占全部意见类型的6.8%,深市主板的非标意见占全部意见类型的11.1%,深市中小企业板的非标意见占全部意见类型的1.4%,而创业板58家上市公司都拿到了标准无保留意见。

由于创业板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监管机构预计到投资者对于创业板的期待及大量的资金注入,审核较为严格。比如截止至2010年5月27日,从创业板过会率来看,27家被否企业占全部133家上会企业中的20.3%。而能够通过审核的上市公司本身的成长性、科技含量等方面资质较好,很多企业都是细分行业里的隐形冠军。对于承接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也很愿意出具干净意见以帮助资质较好的公司上市,从而为维持客户关系,获得今后更高额的回报打下基础。当然,目前上市公司的样本数量较少,还未出现分化情况,经过一段时期,更多公司上市之后,可能会出现意见分化。二,审计时间分析

影响审计时间长短的因素,包括被审计公司的规模大小、业务复杂程度、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程度、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从沪市主板、深市主板、深市中小企业板三个市场2009年的年报披露情况来看,审计报告数量集中在3月和4月且较为接近,可以推断审计完成的日期也大多集中在3、4月。而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公布日大部分集中在3月份,既没有大量集中于4月份,也没有迅速地在l、2月就披露,体现出创业板审计的特色。

2009年各市场层次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披露日期分布,如表l所示。

创业板上市企业大部分的规模都不大,相对规模大、跨行业的企业而言,业务较为简单;审计收费金额的限制也使得审计工作的时间计划上需要兼顾成本的控制。而另一方面庙于承接审计业务的时间都不长,还需要一定时间了解企业,并且由于被审计公司是处于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在行业、产品和盈利模式上都有很多创新点,可比上市公司较少,甚至没有可比上市公司,审计机构在审计创业板公司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在无形资产的评估、盈利能力的真实性分析上可能没有经验数据可供参考,这需要时间谨慎对待。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公布日大部分集中在3月份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审计收费分析

审计收费通常由被审计公司的规模、被审计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接受审计业务的会计师素质、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等因素决定。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主板市场的审计收费差异很大,最少的为10万元(如香梨股份),最多的达到2亿元以上(如中国银行)。深市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基本在100万元以下,两家超过100万元的公司收费中,也包括了IPO审计收费,因此金额普遍较低。

2009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情况,如表2所示。

尽管有些研究表明,审计收费与审计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从2009年的审计收费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充分反映出创业板审计的高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收费较低,可能原因包括:第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自身的业务简单、规模小等特点,使得审计工作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少,审计成本相对于主板市场上一些规模巨大、关联方多、业务复杂的企业要低很多;第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处于成长阶段,规模有限资金较少,对于审计收费的高低较为敏感,无法负担高昂的审计费用。第三,从长期来看,创业板的推出可以为事务所带来大量的审阅和审计业务,国内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会采取费用的优惠,以避免丧失长期合作的机会。第四,国内事务所的品牌和专业素质,相比“四大”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具备品牌溢价的能力。

但必须意识到,审计收费低廉本身也会影响到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细致程度,事务所可能会因为出于控制审计成本的考虑,而采取更为宽泛的审计方式或者压缩审计范围,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四、审计市场分析

5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均为本土所,综合实力的排名基本都在百强之内,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业务能力,但没有出现“四大”所的身影。

承接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的事务所分布及其2009~2010年的排名,如表3所示。

从聘请的事务所的排名上可以看出,创业板上市公司所聘请的事务所几乎全部都在百强排行榜之内,大多数都集中在排名前50,表明这些事务所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其中一些事务所通过合并等途径在综合实力和专业素质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因此提供的审计服务有一定保障。至于“四大”所没有现身创业板,可能原因包括:第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考虑到自身规模小、业务简单等特点,对于国际品牌并不十分看重;第二,由于“四大”的品牌效应,使得聘请“四大”所需要支付较为昂贵的审计费用;第三,尽管证监会明确了发审委委员的回避制度,企业依然愿意寻求有发审委委员的事务所以增加获取信息的机会,“四大”代表在创业板的发审委候选人名单中所占比例不高,一方面说明“四大”对与创业板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同时也说明在发审委委员这一资源方面,“四大”所并没有优势可言;第四,在近期资本市场上有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寻求服务,这些才是“四大”更感兴趣的项目。

五、审计机会与风险

篇(4)

关键词:企业 清算 会计 税务 审计实务

清算流程包含会计、审计、税务查验,是对企业最后时段价值的真实反映。依照流程,保护债权方,促使市场稳定运转。尽管企业已经破产,但也要提高清算的准确性,保障审计的正确。有必要辨析清算范畴中的会计特性,研究企业清算中会计与税务审计实务的特征、内涵与意义很有必要。

一、企业清算中会计与税务审计实务的特征

(一)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已不适用规范

会计核算,监督清算对象,反映当前实际情况。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比性、相关性及重要性等。企业发生破产时,所处环境也改变,基本原则不再适用。如,历史成本原则,传统财务核算要求计量企资产和成本一定要坚持这项原则,企业清算会计,重要的是当前企业的价值,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计量资产价值,传统历史成本原则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情况需要。

(二)清算会计超出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原则规范范围

会计核算完整、连续及系统地监督和反映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猿值脑则包含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等的原则,受企业破产清算影响下,企业的经济环境在改变,会计核算的前提也在改变,再使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已经不符合要求。如,历史成本原则,传统财务会计要求企业计量资产成本需要坚持这项原则,而企业清算会计资产的价值计量则侧重于“可变现价值”,审视清算主体与债权人不难发现,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现时的价值。

(三)会计核算表现出持续性特征

企业清算会计要求企业于破产后的七天内实施核算。企业破产后实施的清算,不需要以持续经营作为计算前提,只需要把企业清算花费所用时间用作清算周期,改变了以往年度形式的周期。现阶段国内有关规章制度,未指定切合企业清算的处理方法。有关部门在条例颁布中规定了对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方法。面对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而出现破产的清算,将破产清算作为一种特殊情况,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对其他方面的会计进行处理。

二、企业清算中会计与税务审计实务的内涵

(一)企业清算会计的内涵

设置清算组。清算企业宣告破产并组建清算组时,以清算组为引导,全面清理资产,编造清册。充分核查每一项资产损失、债权债务。通常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全体股东,或聘任的注册会计师,抑或懂会计事务的专业人员构成。企业要求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要担负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告知债权人,作为公司代表出席民事诉讼活动;公司财产清算结束后,相应编制财产清单与资产负债表;清算和处理和公司有关结的业务;清算公司应交的欠税款、债权和债务等。

拟定会计账目。企业设置清算组,可以接管企业留存的财产;真实记录清算过程中各项事务。识别消耗的清算金额,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财务预算体系等。完整的财务预算制度不可缺少财务的把控。网络通信公司的运营,借助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动态、准确、及时把控财务预算信息,时刻预防公司内部出现的财务预算问题,发挥解除作用。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强化监督预算工作,各自监督,严格落实财务预算制度,有助于改善财务预算风气,推进公司财务预算工作的开展。

制定债务表。清算前,确定在核查范围内,清算各项资产。要求企业清算中盘点各项财务,绘制成统计报表,管理好账目交接。对破产中的资产转让处理费用、资产清查费用等的各项费用,客观真实地反映在有关报表中。考虑制定的债务与债权统计,计算清算收益与损失,对清算,将变现所有资产形成的各项利润归入到总体收益统计中。设定的会计账目的管理、整理,要结合有关金的统计表单,形成新表单。清算结束后,严格审查并核销变卖、转让的有关财产,划入到清算收益与损失表单中。

(二)企业清算税务审计的内涵

处置企业清算中的所得税。处理企业清算中的所得税包括统一整理清理债权与偿还债务的得失、依照法律要求弥补企业的损失等内容。在处理企业清算中的所得税时,要留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国家规定所有企业获得的税优惠政策对清算所得税不适用。满足政策要求的、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可获得不同程度的优惠,破产企业实施清算时,已经停止了生产经营活动,和政策要求不相符,排斥所得税优惠政策之外。企业仍然要依照法律规定上缴企业所得税。其次,税法对企业资产处置损失没有相关规定。企业清算时,为提升效率,减少投资成本的消耗,损失不再经过有关主管单位的批准,直接经人民法院确认。再次,采用正确的途径弥补亏损。弥补亏损不涵盖在税收优惠政策固定内,因为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清算所得税的排除,而不弥补亏损。

明确流转税。纳税主题如果破产,不再接续的货物出售;对照所得税,清算期间,企业出售货品得到的流转税,按照常规经营模式中的相同方式,进行计量交付。清算结束时,如果依然存在未抵扣特性的进项税额,将化作预设的清算损益。借贷方能够从预设中获得权益,企业不能去申请退税。

三、企业清算中会计与税务审计实务的意义

能够清理企业所得税。企业所有的资产中的交易价格都是经过资产的确认和转让后获得的;能够处理预提抑或待摊性质产生的费用,通过清算,计算出缴纳的税额。处理企业清算土地增值税的纳税,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在房地产中,企业出现增值,需要上缴土地增值税,其能清算土地增值税的纳税。处理清算期间流转税的纳税。依照税法规定,征收纳税人破产后产生的停业出售货物、解散等的费用。

四、结束语

会计与税务审计在企业清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在深刻了解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搞好工作。国家也要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切实保障企业、债权人与职工的权益,促使我国在该领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同时,审计市场上,作为审计客体的审计产品是一种信息产品。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又具有一般产品所不具有的特点,即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在提供给一个使用者使用后并不减少其使用价值,即具有非排他性;审计信息可同时提供给无限多的使用者使用即具有非竞争性。正是由于审计产品的公共性的存在,使审计产品产生了外部不经济的经济后果,容易产生社会上的一些使用者“搭便车”,即使用审计信息而不付费,使实际审计产品供给量小于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审计产品供给量,造成供给不足。这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以上审计市场的两种特性,无论是作为一般市场产品,还是作为一种信息产品,都需要政府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以弥补市场本身的功能的不足;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中,以价格为核心的自由竞争机制是市场存在的优势形态,即相对于政府管制的经济来说是具有明显的优点,也就是说,政府的监管职能是作为市场功能的补充,而不能代替自由竞争的市场。

在商品市场中,到底自由竞争的力量和政府监管的力量各占多大的比重?或者说,政府的监管采取体积方式与自由竞争市场结合,能够使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使市场运行效率最大化,这便成为各国理性的市场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同样,审计产品市场作为各国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对审计产品市场而言,各国市场对审计产品的供给者,即审计主体提出资格要求,要求审计产品供给者必须达到各国市场对审计服务的最低资质,包括会计知识、审计知识、必需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既然是为了解决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对审计产品产生需求,那么在审计市场的监管上,特别强调审计主体资格等信息的透明性。类似的,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有既定的,明确地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有相当明确的监管规则,来对审计师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而在一定的时期,审计市场的监管又必须考虑大的市场环境,例如一国的政治稳定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法律完善程度等,来对审计监管的各种资源(包括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力量,政府中相关的部门,社会其他团体的相关监管力量等)进行整合,并对监管的力度、范围、方式等做出必要的调整。然而,这种调整并非监管者单方可以做出的,而是社会相关各方力量多次博弈达到的一种策略均衡。这种对审计主体资格的准入限制,对审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以及为达到监管目的而对监管的范围、程度、方法的调整,对监管的资源、对象、市场要素进行事例的系统,称之为审计市场管理机制。审计市场管理机制一般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对审计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监管,对审计执业行为的规范,对违规者的惩戒。这些监管又由不同的机构来实施,具体包括行业自律组织,政府部门和独立监管机构。而监管的依据大致有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

从上面对审计市场管理机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审计市场管理机制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属性:

1、是市场经济监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信息市场监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自由市场竞争的一种补充。是为了促进和保证市场功能的发挥,而不是代替自由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

2、对市场中审计产品的供需双方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对审计产品供需双方与市场中其他相关主体(例如同业之间,事务所与合伙人,社会管理机构等)之间关系的协调。

3、是对相关的社会资源的一种动态的整合,是审计市场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储存的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对其他市场运行机制的支持,同时,这个审计市场管理系统又依赖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如法律、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系统。也就是说,该系统自成一个系统,同时又是其他系统的子系统或母系统。这是我们分析审计市场管理时必须考虑各国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历史等情况,又要将其放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的系统论依据。

这些性质表明审计市场管理机制不同于与其他管理机制的质的规定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性有哪些呢?

首先,各国在进行审计市场管理时,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审计准则等市场规则的制定,通过制定明确的审计准则进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并通过审计准则规定了进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需要具备的资质条件,无一例外要求首先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通过审计准则对审计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其次,在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时,无疑是发挥了注册会计师作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力量;在进行独立管理时,需要在独立机构中吸收专家的加入;在进行政府监管时,同样离不开熟悉注册会计师行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的参与。换句话说,审计市场管理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力量,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或公会的参与。

再次,各国都规定了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惩戒的措施。大体包括警告、罚款、清除出职业界等。

篇(6)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是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审计抽样风险是指从特定的审计对象中按一定的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审查,并根据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中的样本特征与总体的实际情况之间具有差异的可能性。

(一)审计抽样风险的特征

1.无意性

抽样风险的产生是审计人员无意识的行为结果,也就是说抽样风险产生于技术原因,而非道德因素。

2.利害双重性

抽样风险不仅可以带来不利的结果,而且还可以给审计人员带来潜在的受益。根据风险报酬同增的原理可知,较大的风险既可能招致更大的损失,也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只有损失没有收益或只有收益没有损失都不叫风险。

3.不确定性

抽样风险之所以是不确定的,首先是因为对于样本误差被审计单位有可能抗辩,也有可能接受,从而抽样误差有可能被纠正也有可能未被纠正(对被审计单位有利);其次,没有被纠正的误差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也有可能没有导致错误的结论;最后,导致错误结论的误差有可能给审计人员带来不良后果,有可能没有带来不良后果。

4.普遍性

抽样风险存在于审计抽样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抽样方法的选择,样本量的计算,统计推断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抽样风险、增加检查风险,最终将增大审计风险。

5.客观性

抽样审计是根据总体中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通过对其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抽样风险,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消除抽样风险。

6.可控性

抽样风险虽然不能被消除,但是审计人员可以控制它,将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利用其利害双重性为审计人员最大限度的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二) 审计风险与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使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这3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注册会计师对此只能评估而不能控制,而对于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控制,并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注册会计师可以用抽样审计方法来评估控制风险和控制检查风险。在采用抽样技术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只有信赖过度风险才与控制风险相关。在符合性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两种抽样风险:一是信赖不足风险,二是信赖过度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只影响审计效率而不影响审计结果,而信赖过度风险很可能会影响审计结论。因此,讨论抽样风险与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讨论信赖过度风险与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实质性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两种抽样风险:一是误拒风险,二是误受风险。误拒风险不会构成审计风险,并可通过提高可信赖程度增加样本量,以降低误拒风险水平。误受风险“很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讨论抽样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讨论误受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审计实务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分析:

1.符合性测试中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容忍误差是注册会计师在不改变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的条件下,所愿意接受的最大误差,在符合性测试阶段控制风险的计划评估水平应该大于或等于相应的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与信赖过度风险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在采用统计抽样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概率论原理,设计并选取样本,根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即内部控制)特征,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可信赖程度和可容忍误差水平。

2.实质性测试中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首先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确定该项目的总体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再实施其他审计程序确定其他具体审计目标的恰当性。在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总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该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错报未被这些程序发现。这种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称之为非抽样风险。这种最终未被发现的错报的可能性,即称为误受风险。显然,在实质性测试阶段,检查风险也是非抽样风险和抽样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当前审计实务中规避抽样风险的做法

(一) 增强样本选取的代表性

在审计实务中要依据标志值的标准离差,尽可能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基础上,以合适的抽样组织方式抽取尽可能少的审查样本容量。

(二) 降低抽样风险

规范审计行为,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抽样》是控制抽样风险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审计工作质量的衡量尺度。要防范或降低抽样风险,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严格规范抽样审计行为,全面执行该具体准则。

1.正确处理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关系

审计效率、审计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而审计效率与注册会计师的时间成本有关。在审计抽样之前,注册会计师要根据职业判断来确定可信赖程度、可容忍误差和预期总体误差等。注册会计师如选取较大的样本容量,这样,审计效果是比较满意的,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降低了审计效率。反之,审计效率是大大提高了,但不一定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审计效果。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抽样审计中要正确处理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关系,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尽量提高审计效率。

2.分析样本误差

注册会计师在对样本实施必要的审计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抽样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直接决定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分析样本误差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根据预先确定的构成误差的要件,确定某一问题的项目是否为一项误差;注册会计师按既定的审计程序,无法对样本取得审计证据时,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如果样本误差具有共同的特征,则应将这些具有共同特征的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相应措施的审计程序,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单独的评价;在分析抽样中发现误差时,还应考虑误差的质的方面,包括误差的性质、原因及其对其他相关审计工作的影响等。

3.推断总体误差

分析样本误差后,注册会计师应根据抽样中发现的误差,采用适当的方法,推断审计对象总体误差。当总体划分为几个层次时,应先对每一层次做个别的推断,然后将推断结果加以汇总。由于存在多种抽样方法,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的方法应与所选用的抽样方法一致。

(三) 提高由样本特征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有效性

由样本推断总体是抽样审计的最终归结点。审计人员要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总体,根据样本结果合理地推断总体特征。由于在这个步骤中“推断”的存在致使其存在误差的可能性也较大,特别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审计结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在对调查对象进行推断时,除了样本信息之外,还有一种信息特别重要:先验信息。我们需要找寻一种决策方法,使得在充分利用样本信息和先验信息的基础上,对审计的先验信息不断修正,并以修正了的信息实施样本的抽取,以进行有效的抽样审计。贝叶斯推断方法正是一种量化先验信息,并结合样本信息对先验信息不断修正,再按修正的信息进行决策的分析方法。

一个完整的贝叶斯推断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根据审计的历史资料和审计人员的经验,给出先验概率。第二,随机抽取样本,利用样本信息取得条件概率,并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修正先验概率。第三,若审计人员认为第二步得到的后验概率已经可以接受,则用此后验概率进行审计决策分析;若审计人员认为第二步得到的后验概率还不可以接受,对第二步得到的后验概率进行修正,直至修正的后验概率可以接受为止。采用包含多次修正的贝叶斯推断方法可以比较准确的推断出审计对象总体的特征,大幅度地降低审计抽样风险。

当然,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也不论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有效抽样方案的能力,都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非统计抽样中,注册会计师全凭主观标准和个人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在运用统计抽样时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注册会计师凭正确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所以统计抽样并不排除专业判断。而在统计抽样全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均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因此,不管是审计抽样前期工作还是后期工作,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都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

(四)其它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应主要通过提高审计服务收费,激励会计师事务所付出与之收益对等的工作量与工作强度;同时,加大审计失误的处罚力度,使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高风险高代价的行为,从而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自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良性循环格局。

2.制定相关法规,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审计准则的建设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会计与审计准则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WTO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不一致和缺乏一贯性的法规将使国际投资者对我国会计、审计信息产生的依据模糊不清,进而对其质量产生怀疑,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产生不信任,相对增强了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优势。因此,要制定相关会计、审计法规,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3.建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篇(7)

在深入分析云会计环境对集团企业人员行为和操作行为影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云会计环境下集团企业高可信内部审计的行为特征,构建了高可信内部审计实施路径的系统框架,为云会计环境下内部审计实现高可信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云会计环境;高可信内部审计;实施路径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逐渐向“云端智能化”发展。传统封闭的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以下简称AIC)逐渐被现代开放的互联网AIC取代“,云会计”应运而生;以往独立僵化、墨守成规的管理模式逐渐被权变动态、智能开放的新型管理模式所取代,“智能管理”应运而生。可见,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集团企业,不仅拓展出更广泛的平台,呈现出更快捷的工作效率,还让集团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以往更可观的收益。但是,信息化时代是复杂多变的,其摧垮一个集团企业的速度和力度较以往更快、更强。在复杂多变的云会计环境下,集团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集团企业现行内部审计实施路径是否具有高适应性、可操作性、可信赖性的“高可信”性,成为集团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国都兴业信息审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于2009年提出了“企业云审计”解决方案,于2010年在企业云审计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全云审计”的战略。他们提出:全云审计就是对云计算本身的审计,也就是实现对IaaS、PaaS和SaaS各个层面的审计,解决云计算用户可信的问题。文峰于2011年在《云会计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中提出了“云审计”的概念,他认为:云审计就是将云计算运用到审计中去,在技术上提供广域审计共享与协作平台。他指出云审计的建立与发展很可能促成审计的重大变革,而这种重大变革不仅仅是云概念、云责任的提出,还有新兴技术的运用如物联网技术。《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于2012年提出的云审计的定义是:通过数据的云储存,使得各种审计资源包括参与审计的人员、程序和相关硬件设备,都通过云来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无需关注采用何种计算机程序,也无需关注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工作时效性等问题,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就是审计任务本身;同时并设想建立云审计XBRL标准规则以面向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公共的、由第三方维护的公共云计算。张艳玲于2013年提出在云审计过程中,审计项目小组可以在地理上非常分散,甚至不一定要来自于同一个审计机关或者委托机构,所有的工作协同和数据共享通过云技术来实现,不仅可以归集和管理审计所需的各类资料和数据,对容纳的数据实时更新和有机集合,而且能够智能控制对审计模型的选择和使用,保证审计过程的质量。魏祥健于2015年提出由各级审计机关用户层、云审计系统层、应用与维护服务等服务层、基础设施层所组成的在安全审计平台和外部应用接口相互作用力下的云审计系统框架。纵观上述文献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维护云计算用户安全为核心的“云审计”和以提高审计质效为核心的“云审计”两个基本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云会计供应商和会计师事务所,涉及集团企业云审计方面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实际上,虽然云会计供应商和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社会企业提供专业的会计信息化,但对大型的集团企业来讲,自身的孵化体系完全可以支持云会计、云审计的应用,将实时动态管理、实时智能监控由梦想成为现实。鉴于此,本文首先将云会计环境下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分为人员行为影响、操作行为影响,然后将云会计环境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行为影响作为高可信内部审计的行为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高可信内部审计实施路径的系统框架,通过框架详细分析了云会计环境下集团企业高可信内部审计的行为特征及实施路径,以期为集团企业高可信内部审计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指导。

一、云会计环境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行为影响

集团企业具有大、广、多、杂的特征,即企业规模大、业务分布面广、业务种类多和所属子公司多、管控操作复杂。基于此,集团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集团企业更多的是根据集团企业具体情况设有众多孵化性质的业务单元为集团企业量身进行自我更新,而将有限的部分的业务单元外包给云会计供应商和会计师事务所性质的机构。云会计环境呈现出广、快、多、杂的特征,即平台涉及面更广、操作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多、层面更复杂多维化。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内涵在于“防患于未然,治病于痊愈”,全面系统地贯彻“警钟长鸣,对症下药”的方针,置集团企业于可接受的“安全”环境中。云会计环境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行为影响从人员行为影响和操作行为影响两个层面分析如下。

(一)人员行为的影响

云会计环境下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审组织职能单元面临重组

云会计是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基于互联网构建的一种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云会计环境使得集团企业对企业内各职能单元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集团企业内各职能单元在原有职能下呈现出新的延伸,对内部审计也不例外。“云会计”的高效率、大量度等优势已经让众多管理层喜出望外并受益匪浅,与云会计环境相配套的组织职能单元的重组是集团企业必然面临的任务。

2.内审人员业务能力受到挑战

云会计环境不仅使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受到了挑战,也对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型集团在业务种类多、业务差异大、管控难度复杂的特征下,要求内审人员不仅具备相应类别审计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信息化审计处理多维度信息量的新能力,杜绝因信息量过大而无从下手、信息维度过多而犹豫迟疑等严重影响工作质效而造成的进展瓶颈。

3.内审人员需求层次更加丰富

大数据时代,集团企业更具生机活力,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人们可以打破常规的消费理念、生活理念、生存理念,转向新思维,寻求更深层次的幸福感。集团企业的内审人员也不例外。我国的内部审计发展较缓慢,集团企业虽对内部审计存在意义非常认同,但内部审计工作长期以来成效不大也使集团企业对该职能部门近乎冷淡。有些集团企业内审人员吃力不讨好的现状更加激化了内审人员的需求。

(二)操作行为的影响

云会计环境下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操作行为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平台生态圈权变动态开放化

云会计环境下,使得集团企业将“共同价值”观设立平台生态圈的内涵诠释得更成熟,为实现多维信息搜集、多元信息整合、多态信息分享的良性平台生态圈助一臂之力。在此现状下,集团企业需要具备对多维、多元、多态信息的处理分析整合和去粗取精的能力。

2.相关者信息对称程度提高

传统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目标与实际脱轨、经管矛盾激化、误读政策低质低效等诸多问题。随着大数据经济的发展,云会计的不断更新,平台生态圈的不断成熟,相关者信息对称程度有所提高,使得上述问题有所缓解。

3.业务单元信息化程度不协同

集团企业的业务单元是为集团企业更具竞争力所设置的单元,现行大数据经济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对集团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使得集团企业内业务单元信息化程度不协同导致的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二、高可信内部审计的行为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谢林(Schelling)将社会互动理论容纳到经济学研究中,认为每个人都置身于特定社会群体中,群体中他人行为会对个体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行为选择。对于经济犯罪行为,很可能是通过群体内成员的相互模仿在群体间扩散,使得特定群体更频繁地出现某种犯罪行为。借鉴美国经济学家谢林的经济学社会互动理论,可将云会计环境下的高可信内部审计行为特征分为渐进特征和革命特征两大类。

(一)渐进特征

“渐进性”是借鉴公司战略管理的渐进性变革的管理理念。它是一种持续的、稳步前进的变化过程,在某一刻影响企业体系中的某些部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是警钟长鸣、杜绝舞弊。在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的内部审计应具备渐进特征。原因在于,在过往的舞弊案例中,几乎没有舞弊人员会在事发之前主动停手,一方面因为他们要依赖于“舞弊”带给他们的地位、生活水平和些许的不良嗜好,另一方面舞弊人员要不断采取手段东拼西凑,掩盖其舞弊的行为,所以,这时候,当企业发现舞弊时,所谓的亡羊补牢已经行不通了。据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协会统计,一项舞弊从开始到结束,一般会持续1—3年,而这期间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最终无法挽回任何损失。高可信内部审计的渐进特征内含目标明确性、易操作性、可靠保密性、可渐进性、资源互补性、可信性、高适应性。首先,目标明确性强调的是内部审计对员工过往表现是否存在舞弊征兆有明确的评判基准。集团企业可以根据数据性基准和非数据性基准进行评判。其中数据性基准主要依据员工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等因素设计;非数据性基准主要依据员工年学习经历、年工作经验、年工作实绩等因素设计。其次,易操作性强调的是操作难度不大,培训成本不高。可靠保密性强调的是数据具有可靠保密性,证据具有可靠保密性,操作具有可靠保密性。再次,可渐进性强调的是保持良性循环的持续性、可参照对比性,而资源互补性强调由于资源在企业内部之间的配置总是不均衡的,高可信内部审计系统应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资源互补性特征,融通连接一切可用资源。最后,可信性和高适应性强调高可信内部审计系统本身应具有可信性和高适应的更新能力性。

(二)革命特征

“革命性”是借鉴公司战略管理的革命性变革的管理理念。它是一种短暂的、影响力度大的变革过程,对企业体系的影响是全面的,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常发生。在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内部审计的革命特征不是必备的,但可以提升集团内部审计的威慑力,明确集团内部审计的权限,使审计意见能更好地追踪问效。集团企业舞弊状况频发的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在于内部审计在集团企业的威慑力不强,审计权限不清晰,追踪问效力度不大。高可信内部审计的革命特征内含决策支持性、事前可审性、意见有效性。首先,决策支持性强调的是内部审计要获得集团企业领导的重视,不仅仅是口头上,还有正式的文件、公开的会议、公开的报告等。其次,事前可审性强调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抽查的形式,对财务部准备支付还尚未支付、准备领取还尚未领取的资金有权限进行事前的审计,审查支付领取的合理性、合规性。最后,意见有效性强调的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随机抽查、顺序抽查等其他方式发现的重大错报所起草的审计意见,要公示并严肃惩罚。

三、云会计环境下的高可信内部审计实施路径

云会计是企业财务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具体匹配,从云计算技术的基础设施即服务l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匹配至云会计技术的财务处理分析模块。高可信内部审计的实施路径也是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职能单元属性进行的匹配,具体由三个主层和三个辅助层构成。其中三个主层由基础设施服务层、平台生态圈服务层、软件应用服务层构成;四个辅助层由用户端层、督检端层、外接端层、反馈端层构成。基础设施服务层内含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内审数据网,是集团企业通过孵化业务单元孵化出的基于集团企业行业特点和业务类型所设计开发的,是集团企业及集团企业下属单位所需信息资源的源头数据中心。特别指出的是,设计内审数据网的目的是集团企业总部及集团企业下属公司之间进行交叉审计时,为对其他公司进行的审计独立性水平判断的初步事项进行了解,对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等状况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平台生态圈服务层内含资源调度服务、资源更新服务、资源维护服务、意见反馈服务、事前审核服务、在线学习服务等,秉着共同价值观,建立健康安全开放动态的平台。软件应用服务层内含内审应用系统、内审管理系统、内审安全维护系统。用户端层内含用户管理、用户身份认证、用户权限管理;督检端层内含督检审核服务、督检跟进服务、督检公示服务;外接端层内含政府平台接口、金融平台接口、税务平台接口、会计师事务所平台接口、法务平台接口等。

四、结束语

构建基于云会计环境下的集团企业的高可信内部审计的实施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架构外,还有诸多如云责任、云安全、云标准、云法务等方面建设的完善。因此,对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内部审计模型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是推动未来全云内审的关键。

作者:王婧婧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1]国都兴业信息审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国都兴业揭开“全云审计”时代[J].计算机安全,2011(2):92.

[2]文峰.物联网对云审计的影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4):88-91.

[3]中国总会计师.审计+云计算=云审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2(7):29.

[4]张艳玲.云审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商业会计,2013(10):47-48.

[5]魏祥健.云计算环境下的云审计系统设计与风险控制[J].会计之友,2015(1):101-105.

[6]程平,段莹莹.云会计环境下高可信AIS行为特征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