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5: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风险控制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体系
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应对影响金融会计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对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特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从不同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出发,对各个管理子系统进行优化分析,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主体需要有全面的认识,对各项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把脉,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金融会计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实施是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管理体系建设
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角度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各项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对象的风险模式,对风险管理要坚持系统性的管理思想,从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系统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会计管理机制创新,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整体性研究,从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看,可以引发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多。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从风险形成的综合性原因出发,逐步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提高金融风险整体性防控能力,为金融会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因此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研究,从系统风险的危害程度出发,对各项风险的运行规律和管控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形成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金融会计的各项风险能够有效的防范。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组成因素角度分析,由于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同时各个风险因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按照标本兼治的基本风险防控理念,制定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会计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到各个企业主体和个人。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判的过程中,需要从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发现金融风险,同时能够果断采取措施,从多角度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金融会计风险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确保金融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风险管理各个模式出发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会计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层管理,可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的层次性管理体系建设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系统性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综合性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层次性模式管理出发,对金融会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表外风险进行全面的研判,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对各个风险层次进行的优化管理,形成层次化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新,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不同的目标战略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在复杂的金融会计管理中不断探寻管理规律,通过定量性金融会计风险指标分析,确保各个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推进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对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最优的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管理方案,为完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出发,通过定性、定量的循环式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正确识别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各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目标性研究,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金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其管理体系进行分解。通过分解管理体系可以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管理结构,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金融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优化方案的分析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正确识别风险的角度出发,形成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确保金融会计管理系统风险体系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风险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并且找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和系统结构管理出发,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够在指标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从不同的监控指标出发形成良好的指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指标风险管理水平,为指标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风险指标的管理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战略,推进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指标管理出发,对各项风险监控指标设定相应的控制值,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及时收集相关金融会计数据,通过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形成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综合性管理效率和质量。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符合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结构,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指标角度出发,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模式创新和风险防范。金融会计系统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化解各项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主体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指标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对风险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风险管理的方案机制,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防控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金融服务对象出发,对各项金融会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通过不断的优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指标控制能力。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的详细化设计管理能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各项经济指标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目标化管理,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机制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测,形成具有决策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系统性管理理念的金融会计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各项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梅.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模式与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3(3):90-92.
[2]张琦霞.金融信息未来发展战略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6(2):135-137.
[3]齐殿淇.我国金融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联性研究[J].产权导刊,2013(4):8-10..
关键词:金融产品 创新 风险 内部控制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股本融资压力,尤其是在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别强调了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附加资本要求,并且新的资本监管标准会在2013年底、2016年前达到,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严重限制。同时,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银行信贷超常发展,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严重,通货膨胀也日益加剧,大大增加了商行经营风险。需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以及经营方式来实现产品的保值增值,积极应对各种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保证商业的盈利性和安全性。
1.金融产品创新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风险隐患
1.1内部合规风险
内部合规风险实际也是指由于内部运营配套流程缺乏完善,市场竞争秩序缺乏规范性,监督反馈机制不完善、缺乏健全系统的内控制度等多种因素而导致的风险。究根结底,可将这些风险隐患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①在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系统、完善的强制性制度的约束作为创新实践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且制度执行力度较差,极易诱发合规风险。②主要体现在合规审查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品创新的风险。比如,在销售一些个人理财产品过程中,并没有以客户的身份委托适当的人员或者内部调查监督人员进行全程调查,使合规风险大大增加。
1.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为内部系统、内部程序和内部人员存在一定问题或者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常规创造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在原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从而使金融产品富有新的金融功能。但是在设计创新产品时,由于流程操作缺乏规范性、设计缺乏合理性、技术支撑不足、可行性论证不足等因素影响都有可能由此导致操作风险,导致金融产品创新项目开发无法正常开展。比如同一笔业务会由于渠道、系统、交易的不同,在收费标准方面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当前银行柜台业务交易代码数量非常多,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常常需要查找资料,服务效率较低,加上控制反假币、反洗钱的要求更加具体化、细化,大大增加了业务办理环节,增加业务交易处理时间。
1.3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都会隐藏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比如在负债类业务、资产类业务、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承诺业务、信用证业务、担保业务、承兑业务等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比较模糊,并没有和传统的信用业务一样具有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常常不会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很容易忽略这些潜在的信用风险。目前,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形势下,交易方比较多,而交易对手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增加产品创新信用风险。
2.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2.1应注重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监管力度
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但是若在创新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束缚,内控监督力度不足,会迅速膨胀、发展成为金融风险,因此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监管力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商业银行应注意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意识,自觉接受监管,应本着“成本可算、风险可防可控、充分披露信息、提升效能”的内部控制理念积极防范各种创新风险,坚决杜绝一切创新中可能的不良现象。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具体应包括金融产品、市场风险评估、风险监测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应实现金融监管信息的有效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监管市场准入――运营――退出等各环节,尽可能避免金融产品创新中内控缺位、遗漏或重叠现象。
2.2应实现金融产品创新内控管理体系的多层次化
首先应充分发挥商行内部比较专业的内控管理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功能,应统一规划、创新、整合金融产品,在全面评估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新产品内控流程、规则,跟踪新产品创新实践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将一些必要的信息完全公开。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者,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自律性处罚措施。同时,应加强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的控制、管理力度,在进行产品创新过程中,应做好产品从开发到推广、销售等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应该严格把握好立项评审关卡。其次应有机结合风险监控和合规监督相结合的监控模式,在合规性监管中,必须要求创新的金融产品在创新活动、外部金融监管、内控规定、流程管理和监控等诸多方面都合规。应注意实现金融创新和合规监督服务完美契合,尤其应注意关键的产品创新环节和比较重大风险的监控,合理设计风险监控流程。同时还应该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控等方式及时评价新产品盈利状况、运行质量以及风险控制情况等,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2.3进行全面性、针对性的内控管理
内部控制管理应充分融入产品新业务、新流程的开发、应用中,应加强审查新制度、新流程、新业务、新办法的合规性,进一步完善风险提示以及风险咨询等服务,确保创新业务能够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不可一味的追求产品创新,应该集中精力瞄准市场竞争力较强、效益增长较快、业务发展较快、技术含量较高、领域跨度较大的传统业务进行创新。其次注意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并重,不仅应做好监督表内业务的工作,同时也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监管要求、市场风险特征以及市场环境,对不同种类的表外业务进行分层次、分重点的监督和评价,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2.4应积极引入效益审计制度,确保金融产品创新的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是控制、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措施,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转变以前“检查与评价”的内部审计目标,重新定位为“改善与增值”。其中效益审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主要是指由内部审计部门检查和评价公共资源、被审计机构管理进行相关一系列经营活动产生的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其中效果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基本实现预期结果,才可以考虑效率性以及经济性,不然产品就会变成一个“废品”。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应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手:①微观。主要是检查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行及其运行效果,仔细分析其中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点或者制度缺陷,同时应客观、准确的评估金融创新产品的潜在风险,并研究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既能够保持金融创新能力,也可以有效抵抗金融风险,主动大胆创新,创造更多的市场营销价值。②宏观。主要是系统性整合研究微观层次效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仔细分析、研究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制定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监管改进策略,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更好的实现金融产品创新的“改善和增值”。
近年来,各家商业行也紧跟市场发展变化,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金融产品创新实践仍然面临一些合规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隐患,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力度,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中国银监会网站.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收益与利润发生一定的偏差,而这个偏差就是商业银行风险,可以说这种风险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上的各项指标变化。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流动性、操作、法律、声誉风险、汇率等等。其中又以信用与利率为主,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对贷款人偿还能力做出判断和评估。市场风险在商业银行中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这是由于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在银行利率方面,利率变动状况对银行运营造成不利影响时会形成利率风险;转移风险,这是国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风险涉及到的变动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政府、经济市场等等。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重要。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该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市场、操作以及信用上,银行除了要在其管理理论上多加注意,还要对其实践进行全面设计,要充分体现管理对象的全向性,银行不应该只注重管理一个方向的风险,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风险管理也要随时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近几年来,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逐渐兴起,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中国商业银行势必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做好风险管理早已成为现今金融监管机构所看重的首要要求。伴随着金融信息的快速传递,如何做好金融业的监督管理早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督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通过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早已日益严重,仅仅是依靠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其效果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以此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流程,这也是金融监管部门的对商业银行的根本要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
商业银行应该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在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时,应该根据各个银行的实际情况,在各个分行中将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先分解,分解到符合各个分行的实际情况之中后,在统一整合,将所有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统一整合到一起达到所有银行都能接受的一个风险管理程度,进而使所能接受的风险管理体系贯彻与落实到商业银行的每一个营销管理目标设定之中,切实做到风险能够随时被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二)制定松弛有度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稳定、良好运作,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有许多商业银行所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虽然对金融风险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同时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经济业务的发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时,商业银行必须要站在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制定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使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能够做到松弛有度,成为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内部助力。
(三)创新与改进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业务操作流程,完善业务操作体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其他先进管理经验,遵循现代银行管理制度和原则。另外,银行内部还应该遵循分权的原则,将总部的权利分散到各个部门,这样各个部门就有权将隶属于该部门的操作流程和风险进行集中管理,避免了总不在管理风险时存在的漏洞,同时还应采取先进的风险价值法来识别和量化,各个部门同步管理,更容易降低风险,防范风险,有利于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避免风险,从而完成商业银行规定的业绩目标。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切实贯彻与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推动力$所以,在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时,也应该为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相应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比如说商业银行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该着眼于长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而必须使用短期的激励办法,以此避免过度承担风险的短期行为的发生,同时,商业银行在设置考核机制时,应该将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监督检查及业务配需等多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完成,进而从多个角度为建立一个科学高效、自动运作的风险控制机制做有益的铺垫。
(五)完善风险预警与后期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要进行自我完善,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预警,还要同其他银行部门加强合作和沟通,顺利完成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后期评价。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要及时找出偏差,以此来对比调整策略,保证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内部监督体制;审计制度
[DOI]10.13939/ki.zgsc.2016.31.089
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相关制度,确保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障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但在企业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与企业本身的经营原则相违背,因此,文章主要从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现状出发,探讨在新时期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一次大洗牌,各个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比较差,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的管控认识还不够,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例如企业走进金融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汇率和材料价格产生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例如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除了金融杠杆作用带来的危害之外,参与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企业大多数受到了亏损,这种现象的产生绝大程度上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执行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
1.2缺乏现代公司的治理层结构优化制度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决定权往往都在管理者的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决策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现代公司的创新制度,公司治理层结构设置的不合理[1],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就很难执行,达不到一定的效果,在大多数企业中董事会制度并不完善,董事会的实际权利难以得到行使,这就会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执行力度受到影响。
1.3企业缺乏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没有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这会导致企业内部产生更大的风险,首先,风险控制部门在大多数企业中是不存在的,但由于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企业要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要求的越来越严格。各种金融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而多数企业没有考虑到这类风险的存在,因此没有及时设立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对这类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同样地,在企业内部也缺乏高水平的风险控制人才,导致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控制程度不高,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再者,企业的风险一旦没有及时的得到控制,则产生的风险机率将会大大的增加。
1.4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不健全
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会令企业内部难以进行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挥,企业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制定的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2],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缺乏一套执行性强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其中大多数企业还忽视了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一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策略
2.1树立全球化经济背景下风险管理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多种风险的造成是由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立足于当前市场的大环境,对可能要发生的风险做及时的评估,以此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3]例如,在金融市场中,面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风险要加以重视,企业要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杠杆风险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企业内部还要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通过完善财务系统来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能力。
2.2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就是完善企业内部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执行的前提,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定位,对企业内部的结构进行改革和完善。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入与之匹配的外部投资者,对股权结构进行改善,促进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分散管理者的绝对权力,加强董事会的权力,提高董事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避免因为管理者的绝对话语权而造成企业面临的风险,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让董事会直接参与到企业重大事件的决策中来,此外,完善企业内部的法律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执行提供法律保障,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顾问制度,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法律支撑,规范企业的各类经营行为,避免因违法犯纪等经营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
2.3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措施有:第一,企业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分析企业可能要面临的潜在的风险并及时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应引进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人员,特别是金融市场的风险专业性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企业要对不同时期产生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对各类风险产生的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管控,这就要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将风险管理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的产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风险管理体制的发展。
2.4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发展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和提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能力,建立企业内部严格的审计制度,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执行力度,按照实际的审计结果,为决策层做决策时提供正确的依据。第二,审计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两者的工作应该要结合起来,审计工作的主要导向是以风险为基本前提的,让审计人员在践行审计工作时,要考虑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等相关环节,通过实际工作的结合,才能发挥审计部门最大的职能,保证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
3结论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不能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应对能力,缺乏内部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监督控制体制不够健全。多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树立经济全球化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优化审计内部治理层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邃墨.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44-448.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1、银行业主要风险类别及管理要求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巴塞尔资本旧协议将银行风险分为8大类:
(1)信用风险: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国家或转移风险: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关的风险(转移风险是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以本币计算时,借款人有时可能无法得到外币)。
(3)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而使表内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如外汇风险)。
(4)利率风险:利率出现不利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5)流动性风险: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6)操作风险:内控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灾难事故。
(7)法律风险:法律不完善、不正确,法律缺失。
(8)声誉风险:违规违法操作损害银行声誉。
为了适应不同风险评估模型的技术性要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一支柱对银行风险做了重新划分,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银行账户,含国家风险)、市场风险(交易账户)、操作风险(含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三大类。同时,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金融机构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提出了三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方法,用以测量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据此决定银行的资本水平。新协议提出了一个灵活性的监管框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复杂程度、老练程度以及风险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但是,监管框架本身也鼓励银行采用更强有力风险管理手段和更精确的风险测量方法。监管当局不仅要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而且还要对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监管。总而言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高、更大的风险管理压力。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银行的各项改革与发展事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同时由于经营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端,缺乏实现风险与内控管理目标的有效手段,大量的不良资产和不断暴露的案件所造成的损失,仍在不断地蚕食着我们本来不是很充足的资本金和有限的利润,从根本上削弱着抵御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且还面临着日益增多和复杂的市场风险,更面临着化解巨额存量不良资产的风险。与中国加入WTO后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相比,与我行面临的风险管理的严峻形势要求相比,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是在理念上和认识上,还是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上和风险管理机制上,无论是在风险管理范围上和深度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队伍建设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风险管理中存在注重结果管理、忽视过程管理、基础管理水平较低、内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金融监管要求和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经营管理中,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将风险管理与控制作为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通盘考虑,稳步推进,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纳入我们的管理和控制范围,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把各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走质量优先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地把商业银行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议
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包括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职责分工与控制措施、管理信息系统、检查监督体系等方面内容。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种类越来越多,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而复杂,因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逐步建立起运转自如、反应灵敏、控制有效、监督有力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建立风险与内控管理环境,塑造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1)要树立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摒弃各种错误认识,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金融风险是银行业务的伴生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防范和控制风险与业务拓展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并行的两条主线。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辨识银行业务的各种风险,计算风险度,管理和控制风险,在既定风险约束下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
(2)要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要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通过逐步推行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风险管理的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是互动、互补的动态过程。
一切风险与内控管理制度能否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科学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更主要的方面则取决于是否有一种能够使这些制度得以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循的文化氛围。否则,任何完善的制度都是形同虚设。因此,建立良好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使每一个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有一种自觉的认同感,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实行相对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对银行各业务单位、各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的全面管理,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组织框架,建立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控制的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宏观管理层面必需进行集中统一,统一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用统一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并加总各种风险,对整个银行所有机构、所有业务、所有过程中蕴涵的各种风险加以识别,在通盘考虑各种风险的状况和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而对风险管理的微观操作层面实行分散化管理、分层管理,即将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机构,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
3、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强化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执行。一是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责任制。二是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建立科学的法人授权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法人授权等级评价办法和授权执行效果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法人授权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全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要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级系统,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开发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等,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监测与评估体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科学地测量、评估与控制。四是要建立风险与内控管理评价制度,即对各级机构的风险与内控管理工作动态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或调整法人授权权限大小、财务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
4、风险防范优先,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以往那种偏重根据经营行为的结果对经营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监督的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某些人违规经营、违规操作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成本。
当风险形成事实后,化解与治理事实风险所需要的成本费用肯定比事前防范所付出的代价高得多。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结果管理,而忽视过程管理的做法,应突出一个“防”字,重在事先的防范与控制,从源头控制风险。
有利于提高授信工作的客观性,进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通过建立岗位制衡、决策控制、信息导向、风险预警和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夯实管理基础,强化过程管理,使各项经营与管理活动做到操作有规范、控制有标准、过程有监控、事后有考核、违规有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风险于未然的目的。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使风险管理工作更贴近市场,拓展了风险管理的深度;有利于加强风险预警工作,使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更具有科学性;从组织机构上,可以在各个业务经营和操作部门设置风险管理岗位,对本部门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分别进行日常监测、评估、管理和报告,在各项业务的操作环节实现全过程的风险。
5、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必须构建新协议的金融风险新机制。首先,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自律体系,这种自律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科学规范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合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并且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自觉地接受新协议的规则,以使银行自律体系具有明确的管理方向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其次,接受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管。一方面根据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另一方面还掌握着商业银行未披露的其他有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对商业银行运作的金融风险作出准确及时的分析判断,并发出预警指令。第三,接受来自市场上的存款客户、投资者和有关债权人的压力。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不错和风险较低,所披露的信息令客户满意,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新客户和投资者的支持。相反,如果银行的经营效益很差和风险状况不佳,不能令存款人满意,那就会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和客户转移。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含义
中国保监会有关课题组在《寿险公司内部建设与监管》一书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由寿险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员工建立并实施的,为了实现公司经营目标,控制经营风险,确保股东和投保人利益,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以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为控制客体,对其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控制,从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是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内部控制对保险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保险行业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建立并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性。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吴定富主席多次提到防范保险业风险的五道防线,以促进中国保险业稳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加强内部控制是保持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是保险公司适应政府监管的基础性工作
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行业,对增强金融体系乃至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增强,而所集聚的金融风险也在增大,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管控,必然会引发行业震荡,进而影响我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保险业审慎运行的关键,是保持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的基础。
三、加强内部控制上的重要举措
(一)全面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对内控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等领域的运用广为人知,但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不少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尚知之甚少,对内部控制制度在保险业务中的作用则存在着不少误区。有些保险公司把内部控制机械地理解成各种规章的制定、装订和汇总,认为做了建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有的保险公司虽然在理论上比较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表现在实践中则发生了背离。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对内控工作做到抓得紧、落得实。
(二) 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
内控监督机构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持独立。稽核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监督审计程序,要有一定的稽核覆盖率和稽核频率,涵盖主要业务和重要风险点。内控监督机构人员应由熟悉业务、有责任心、作风正派的人员构成。
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建立对事不对人的处罚标准,在同一系统内实行统一标准。防止重检查轻整改,必须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坚决按标准处罚,对屡查屡犯的应从重处罚,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明确内部控制的角色定位,建立稽核检查监督体系
稽核检查监管是防范风险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保险公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全面稽核和专项稽核检查,及时发展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风险隐患,防止内部的侵吞,挪用和外部诈骗行为的发生。作为日常稽核检查,要重点抓好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两条主线。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高效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保险企业提升内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保险企业应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境内外上市等方式,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应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和董事的职责,董事会要对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和经营合规性负责,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应设立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专业决策支持和依据,必要时可以对重大决策行使否决权。有条件的企业应在总部和一级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规模较小或新设立的企业,应有机构承担内部控制职能,并与业务部门保持相对独立,专事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和风险控制等活动。
(五)大胆创新,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1.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创新。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应参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按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险公司总分支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和费率反馈机制,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应建立严格的核保和核赔分离制度,建立必要的审核制度和检查制度;对分支公司擅自越权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对违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认真进行内部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否则,保险监管部门可以追究总公司的领导责任。
2.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3.以竞争为手段,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合作与联系,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加强人管理制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新《保险法》修改的一条重要内容,是加重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人和中介业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保险公司应根据中介业务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业务管理办法,使 “以人为本”的保险服务行业在服务意识、服务效益、服务质量、服务渠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和多层次发生根本变化。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1、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金融单位或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大小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见性。金融风险包括三个方面:1.金融风险意味着金融主体遭受损失;2.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能确定的;3.任何参与金融活动的经济主体都是金融利益的受益者,同时也是金融风险的承担者。
2、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
(1)金融制度的缺陷是金融风险存在的最直接原因
我国金融制度中的计划经济基因是导致金融制度缺陷的主要原因。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自由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相比,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我国金融机构存在根本的制度性缺陷,使得其并不能成为企业运作,也缺乏现代化先进的管理理念。缺乏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指导,我国金融机构无疑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银行盈亏严重不平衡,金融机构所有者不明确,监管力度有限,金融机构战略目标不清晰,资金运作违反市场规律,人为干预因素太多,主体资金过多的集聚于效益并不存在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较具有市场灵活性的私营企业难以获得资金的帮助,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急剧增多,资本充足率约束软化,灰色金融及灰色金融机构暗度陈仓。
(2)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我国金融机构严重缺乏高素质的银行管理人员,而基层银行职员近亲繁殖较多,金融机构的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不能指导其很好的胜任岗位工作。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不加限制的开发其业务,过度的使用金融衍生产品,这些都会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金融活动面临的不良因素,滋生金融风险
灰色金融、黑色金融的存在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灰色金融是指虽不符合法律规范但却有些合理的金融活动,例如老百姓之间内部互助会、未经有关机构正式批准的合作基金会、民间个人之间的高息借贷等。所谓黑色金融是指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金融组织及金融活动,我们说知道的地下钱庄、诈骗团伙、洗钱以及非法集资等都属于黑色金融。
(4)不良资产的存在产生金融风险
不良资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逾期贷款、破产企业的贷款等。当一个银行或整个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超过20%,或者不良资产额超过资本金的两倍,将会大大的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5)信息缺口因素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信息缺口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披露不足,展露不完全;②信息充分,但不具备良好的鼓励架构,以至于没有充分地正确地处理信息;③信息量充足与充分,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导致我们没有能力接纳和分析信息,甚至在信息的接受上产生扭曲;④金融监管架构存在问题,使得信息出现偏差;⑤合成谬误,例如成都的地产商均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块地是最好的地皮,能卖最好的价格。每个都这么预测,就会造成一个集聚效应,导致地皮价格突飞猛进的上涨,价格上涨的一个连锁效果是供过于求,根据市场规律,充分供应将会导致价格下跌,地产商将会面临亏损,链条反应是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进而产生金融风险。
(6)金融监管不力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金融监管机构目标模糊,监管无的放矢,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监管操作规范也并不是十分的到位。我国金融监管的行动迟缓,习惯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再去介入管理,事实上有些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努力也是无济于事。我国金融监管不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监管人员素质偏低,无法胜任金融监管工作。我国金融监管手段落后是金融风险发生的又一原因,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手段是直接监督,采取的监管方法是行政监督,而在国外运用得较为娴熟的法律金融监管手段与经济监管手段,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却用的非常的少。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的检查、评价与管理,还缺乏统一的与行之有效的具体量化指标,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
(7)我国社会政局的不稳定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社会公众非常关注自身金融资产的安全,而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无疑会降低公众对于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从而产生我国金融结构与社会公众的鸿沟,这对保持我国的金融安全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工下岗趋势的加剧,劳动纠纷的增长,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经济的持续扩大,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必将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大。
(8)国际社会金融的驱动,导致我国金融风险的增加
从现在整个国际金融趋势来看,国际资本正在以更大的规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入新兴市场,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活跃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然而国际资本的到来也加快了金融危机爆发和传播的速度,使得其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损失加剧。
(9)我国加入WTO,面临更加广泛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导致我国金融风险因素加大
自从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环境后,我国宏观经济形式发展利好,在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强劲的一面,但是自从我国加入WTO,在这个开发的舞台上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时候,我国金融机构表现出明显的疲软。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国有独资银行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外资银行凭借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先进的银行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正在不断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而我国本土银行由于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手段过时,在这样激烈的较量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非生利性资产比例过高,资金盈利能力偏低,另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投资方向、投资资金量等方面,均受到来自非市场的制约和阻力,导致其发展举步维艰,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大大不如外资银行。其次,外资银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从近些年我国金融发展来看,我国金融透明度明显降低,造假数字日益增多、虚报令人防不胜防,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若不再提高信息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
3、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大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①为有效应对金融风险,我国有必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业绩,因为企业是我国银行的最大债务人,所以,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与规范运营对防范和化解我国金融风险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为规避金融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创造经济效益。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另一个手段是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多元化的融资手段综合运用。最后,企业与银行要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新型银企关系,依托市场的运作,减少人为的干预,从而从主观上规避金融风险。
②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我们需要尽快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宏观调控的监管中心,然后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指挥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这样可以做到各金融机构整体步调一致,但经营各为特色。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这是保证国家可以对整个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第二点是,在创新产权结构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建立和健全所有者与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经营与独自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最后一点便是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约束机制。要有效的预防与应对金融风险,加强银行内部自身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建立适合的风险应急系统将会大大的减少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2)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连续性、预见性
我国金融政策的连续与可预见性是减少金融风险的一个手段,保持我国金融机构适时转向“保增长、保稳定”的宏观政策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政策调整,以正面激励和扶持我国民营企业;完善外贸外资政策,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金融资本市场
从已有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的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率相对低下,在参与国际金融竞争与推进我国金融持续有序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的障碍。在国际上,企业有两种较为可行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一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另外一种方式是发行债券。从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要想完全的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资金矛盾,并有效的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单单依靠金融机构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具有可行性的。积极稳妥的,有效的发展资本市场,这是解决企业资金供求矛盾与规避金融风险的强有力的手段。
(4)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风险的发生,不是突发的,而是有预兆的,因而,我们要对金融风险提前做好预防,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金融危机的处置预案,明确各岗位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置危机的方法与步骤,做到有理有序,忙而不乱。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做法是:①我国各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充分的存款支付准备工作,并按照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实时的,保量的交付存款准备金;②我国各金融机构应建立多道防线,充分的预见各种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是在资金流动率上加强监管,层层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准备金,立足自身解决问题,并把风险发生的损失波及控制在最小范围内;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层层签订风险防范责任制,实行风险防范分级负责,把风险防范和化解落到实处,做到风险发生后可以责任到人,加强风险控制管理意识。
4、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检阅与整理,分析了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针对诊断出的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本文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给出了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从产权政策的改革,金融政策的连续与预见,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营规律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这个四个方面给出了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旨在帮助我国金融机构规避金融风险,为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给出的策略性建议。
参考文献:
(1)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