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25: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兴趣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了解它,才有可能学好这门学科。化学这门学科在这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学生天生好动,从小对试验就感兴趣。化学是学生到初三才接触到的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有种神秘感,很想去了解它,所以刚开始如何将学生引入化学这门学科显得至关重要。由于某班级的化学教师有事,我就被学校任命担任该班级化学教师,我立刻在班内大概了解一下,学生对化学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以前那位化学教师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理科,以后要涉及很多计算,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否则就不容易学好。就这一句话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我认为化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建立在文科基础上的理科。所以刚开始的几节课,我并没有讲授教材上的知识,而是带着学生到实验室用一些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具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交流。在这种边学边玩的氛围中度过了几节课,之后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学生一开始的兴趣只是学生愿意接受这门学科的前提。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一开始的兴趣只能坚持一个月,之后学生就无精打采,又觉得化学很枯燥,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降低了,这就说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没有保持下去。造成这种原因,我分析一下大概有这几方面的情况:
(1)化学是一门建立在文科基础上的理科,所以很多教师让学生背化学符号、化合价等。学生对这样的死记硬背一向很反感,这样慢慢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2)化学是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不像语文、数学学科,学生以前就有一定基础,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就可以听懂。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学的最差的一部分是对一些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主要原因是学生接触该方面知识比较少。
(3)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到了初三就意味着中考,各学科都在赶进度,特别是对于化学来说,学生要在这一年内完成上下两册教材内容,并且还要进行中考复习,为了进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进行太多的拓展。这样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就跟不上,特别是试卷上的常见流程图,大多数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情况,我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法:
1. 对于理科中的文科化学来说,确实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比如化合价、元素符号等,这些不是通过实验就能得到的,但记忆需要有技巧,你可以把它编成一些顺口溜。其实这些根本不需要教师自己去动脑,只要你去网上或资料上就能找到一些去帮助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就很乐意去学习去记忆,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实验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把实验操作定为考察科目,所以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多做实验。玩是学生的天性,做实验也是一种玩。只要是教材上有的实验,并且在实验室器材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另外多鼓励学生去创新,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进行实验,这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
3. 化学中有些章节没有实验,讲起来比较枯燥。但这并不代表这节课就会沉闷。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讲授教材第九单元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内容,我以前认为这节课没什么可讲的,让学生自己去看教材,所以我一直不敢拿这节课来上公开课。而那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表演,一位学生扮演小麦,另几位学生有的扮演氮肥,有的扮演钾肥,有的扮演磷肥,还有一个扮演复合肥料,并进行一些对话。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一举两得。听完这节课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化学不是简简单单的书写、计算,可以把它上成语文课。
4. 对于时间少、学习任务重这个问题来说,确实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时间少、赶进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努力。要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下功夫。课前要让学生预习,这个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回家看看某节内容这么简单,而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要经过教师吃透教材后才能提出的,像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运用导学案,导学案的第一环节就是预习。上课时,针对某些重点进行讲解,这个重点包括大纲所要求的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并提高教学效率。结合上课时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一些习题,不宜过多但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在课后就能巩固所学知识。现在我们学校在集体备课中已经增加作业布置这一环节,可见作业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内容,我一直都在强调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很多教师还有这样的困惑:特别是在做化学实验时,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的都很活跃,感觉学习效果应该很好,但做完实验发现学生并没有掌握多少。长时间这样,以至于很多教师都变做实验为讲实验,认为这样效果更好,其实这样就出现了有了兴趣没了效率,这是怎么回事?该如何解决呢?
二、兴趣与效率有机统一
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兴趣与效率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学生不要简单地认为兴趣就是好玩,玩过就忘,而要使学生实实在在能从内心深处喜欢化学这门学科。只有兴趣没有效率达不到教学要求,学生无法参加中考,如果整天逼着学生学习可能会有些效果,但学生很容易对化学失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兴趣与效率有机统一呢?
首先,教师一定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总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效果要好。从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也能看出: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的知识多了;特别是有些实验题,你要是自己没有做过实验就回答不出来,所以一定不能忽略化学实验教学。要想解决有了兴趣没了效率的问题,就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而不是盲目的去做实验。比如完成实验报告或者完成相关的实验题,这样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就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化学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突出化学学科特征,重视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所实施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重要形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浅谈如下几点: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二、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1、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和敢于质疑,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要以理服人,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真理、尊重科学的品质,要能够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沟通感情,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一些探究问题是由教师和课本所提出的,所以对其背景有过介绍,但是却很少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对问题进行构思的时间,因此,教师在此时要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中有有所想象、有所发现,萌发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完成任务,并且提炼出自己需要探究的问题。
2、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
3、创设情境问题
教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能够精心安排、设计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能够做好充分准确,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从科学提出问题,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再到学生探究问题,最好是对问题的解释,其中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适当点拨,适时介入。不要怕学生经历失败或挫折,不要过早介入,可以适当进行点拨。最好,要多层面探究,多维化训练。教师要能够树立学生的探究意思,要能够在多个教学环节开展探究式教学,要能够扩大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分层教学 具体做法 思考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让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兴趣各异的学生同处在一个班级,读同一本书,接受同一个教学进度,同享一个培养目标,这种“统一化”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势必导致个别学生厌学、辍学。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差异日益明显,成绩分化较大。特别是进入初三后,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一部分后进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所以探索最优教学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可能性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分析差异,适时合理地划分学生层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不能单纯以学生成绩机械分类,而应结合成绩、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确定学生各时期所处的层次。划分层次应从“分子和原子”这一章开始,因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微观现象及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建立在概念理解基础上的计算能力。我们通常是把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智力基础好,测验成绩优秀且稳定,学习态度好,能自主学习,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思维能力强,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及学习动机。B层次:智力基础居中,测验成绩中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方法上得过且过,双基不够扎实,有一定的自主意识。C层次:智力基础差,测验成绩低,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基础知识差,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不足。当然,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了解分组意图,消除顾虑。
2.备课分层,对各层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备课时应先定出总目标,再分别拟定A―B―C三个层次的分解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课堂活动程序及教学方法,教案中将重点、难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解,引导各层次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进行“化学式有关计算”的教学时,设计了以下目标:①根据化学式求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质量比;②计算某元素的质量分数;③计算化合物的质量或某一元素的质量;④不同物质之间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有关计算;⑤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与物质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其中①―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④是面向A、B层次学生,鼓励C层次学生尝试完成;⑤是针对A层次学生的目标,使他们吃饱吃好。
3.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层次,因材施教。
(1)教法分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好奇心变为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学习,如用小故事、谜语、联系生活的问题、实验等导入新课,采用启发式、自学辅导式等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C层次学生协助教师做一些安全、有趣的实验,如向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酸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等,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2)提问分层,循序渐进。
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问题以适应各层次学生,采取分层提问、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提高兴趣。 如学氧化碳有关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②久置石灰水试剂瓶上附有一层白膜,为什么?如何清洗?让C层次学生回答问题①,B或A层次学生回答问题②。这类题需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分析、思考才能回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
(3)练习分层,全面提高。
学生知识层次不同,练习和作业不能“一刀切”,应精心编排设计分层练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们的练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分层训练中,C层学生做基础题,练习时教师要多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掌握“双基”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B层学生做完基础题后继续完成提高题;A层次学生完成提高题后,完成高难度综合性练习。如学习“溶液组成”时,可设计如下练习题:①20℃时,15g硝酸钾溶于水,形成80g溶液,求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②20℃时,要配制60g 10%的食盐溶液,需食盐和水各多少克?③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求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④20℃时把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要求C层学生完成①、②,试做③;B层学生完成②、③,试做④;A层学生完成②、③和④,同时鼓励B、C层学生冲刺高层次练习。
4.考核评价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每一章节学完以后,根据A、B、C层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层次测试题或用同一份试卷,分为基础题和层次题,层次题指同一大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小题,各层次学生做相应题,让C层学生也能享受“高分”的喜悦,评价学生采用“百分+奖励+评语”的方法,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四、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给学生的分层要采取隐蔽的分层的方法。
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在给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时,不要明确告诉学生,只是做到教师心中有数,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2.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有针对性地调节、矫正和辅导。
由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社会、家庭等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动态地给学生分“层次”,动态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36-01
1 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1.1 在学习上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后,能够将教育所具备的交互性以及智能性突出表现,通过实践,对于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将软件作为载体,能够使学习更加简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更加系统地掌握,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板书的现象得以改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该模式对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1.2 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通过课件将知识点直观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并且也有丰富了学习途径。此外,利用该种方式,对于提升学习交互性以及趣味性是十分有利的,能够使学生积极性得以提高。利用课件不但能够将有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展示出来,还能够将理论知识的相关图片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都能够了解,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1.3 更突出地表现出化学的实践性特点
在教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化学变化的具体过程在学生面前完整展现出来,另外,还能够将相关化学物品操作的正确方法展示出来,如如何取出或者放置固体化学药品,应在什么样的空间内放置,在对化学药品进行搅拌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为实验操作的进行提供相关的依据。
2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网络中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要想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学生只要进入到网络中进行搜索,便能够得到所需要的答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大部分都不敢进行提问,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也无法去解决,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己在网络上寻找所需要的答案,从而将遇到的难题轻松解决。
2.2 在化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由于多方面的局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实验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并且只能够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演示,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差,在思维方面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展示很多实践操作过程。例如,在讲解分离与提纯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向学生讲述化学沉淀法,通过沉淀剂使提纯得以实现,在沉淀剂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之后,能够使离子以难溶化合物状态呈现出来,并且通过该状态析出。以上这些过程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对于相关方法了解之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方法了解,加深印象,有利于防止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2.3 在实验装置的设计中应用信息技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不但能够有利于实践指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创建出公共学习平台,将设计实验装置的有关知识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装置,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习酸碱中和时,需要设计有关实验来验证酸碱中和实验的现象以及变化情况,学生可根据从网络中所找到的酸碱中和实验的相关知识以及设计图形,然后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来设计出酸碱中和实验。
现代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利用,无疑就是一种创新,对教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本文的阐述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关键词: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激发兴趣 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评价机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关注的恐怕不只是它的形式,我想更重要的是关注它的成效。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是感到化学实验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化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谈化学与现代化建设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学生感到学好化学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第三章第二节里出现了二十几种元素符号,学生一下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绪言开始,将需记忆的元素符号分批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另外我们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是锻炼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着眼,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而乐意学。
二、努力转变学习方式
如果将学生比作星星的话,那么教师应该是月亮,而不是太阳。因为“星星”无论白天与黑夜,事实上都存在于宇宙天空之中,可是我们白天却看不到它们,是因为被太阳的光芒遮住了,可是在黑夜,“星星”们就清晰可见了。所以,做一个将“想、说、写……”空间与时间尽量让给学生的“月亮型”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并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交流,学会合作,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由过去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学转变,由重启发学生答问向重启发学生发问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耳听、动口议”,学生能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不断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经验:1.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2.加强记忆方法训练。3.建立错题档案。4.及时复习。5.编制习题,制作考卷。6.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竞赛培训、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7.争做主持人,今天你是小教师。8.开放实验室。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把活生生的化学知识讲得冷冰冰的。加上传统的要求与现实地位的差异,教师心里着急责怪学生不努力,学生则责怪教师效率低,恶性循环使得学生最后对化学学习无兴趣。事实上化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丰富课堂内容,刺激学生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原来可以用实物、模型、标本、挂图、录像、电视教学、幻灯片等,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可以对化学中大量的微观现象或有毒实验进行动态模拟演示,既可以化解难点,提高效率,又可以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多媒体的选用克服了学生感官的局限性,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刺激和调动学生多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形象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入地认识化学现象和反应规律。
四、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
教师能积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最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过程中,不能老是对学生呵斥批评,而要多鼓励、多表扬;在内容上,评价不能只关注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学习方法的运用、知识的运用等。教学评价的改革不只是形式的变化,更应从评价的内容上体现出观念的更新,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关注。
我们也可以尝试把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彻到自己平时考评训练、命题改革中,更要测评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能力,注重建立具有地方性的考评及常规管理机制。对学生,不能只注重对学习知识的评价,忽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评价;对教师,不能只注重考试结果的评价,忽视教育过程的评价。评价机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积极地适应课程改革,只要我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实施好化学新课程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学生;一定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思考
化学教学应该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那么,在具体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弱化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以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声音越来越大,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却或多或少地被弱化了。诚然,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但不能因此而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教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探索能力以及生活阅历还很有限,离开了老师的帮助是很难凭自己的能力获得新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如果老师过分地放手,不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的效果将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应该被弱化的,恰恰相反,为了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科,学生没有多少化学的基础知识,从概念的认识,到原理的理解,以至于实验的操作技能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去探索化学问题,在具体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自由想象的空间、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从而真正地做到师生互动,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知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加强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老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多掌握知识,并在各类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学生在学校里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学到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探究式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知,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
新教材上编写了很多适应学生进行探究的实验,但只凭这些实验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必要加强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比如,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知识后,可以补充这样的探究性实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稳定吗?有的学生认为,树林里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少;有的学生认为工厂周围的含量较多;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是流动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是稳定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树林、工厂周围等不同地段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这是一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测量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具体做法为:将400毫升的稀氨水里滴几滴酚酞,然后将此红色溶液按10毫升一份分别吸入几支50毫升的注射器里。学生都知道,假如用玻璃管向红色的溶液里吹气,红色的溶液会褪色的。现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区分不同地段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如,在测量树林里二氧化碳的含量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树林里,将吸有10毫升红色溶液的注射器,从最下面推到最上面,再从最上吸到最下(不要将溶液推出来),看看往复多少次才能使注射器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其他地段也是这样,最后就能比较各地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了:往复的次数越少,说明该地段里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三、要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改提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因此,化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进行科学探究,然后再利用化学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比如,在教学“酸的通性”时,可以让学生用pH试纸测测家里饮用水以及肥皂水、洗发水等液体的pH数值,从而了解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在教学有机合成材料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沿与研究热点:世界上每年合成的数以百万计的新化合物中约70%是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新的合成物被广泛地运用于能源、医药、生命科学、交通环境等相关行业里,它直接与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必需品。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初中生的特点,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化学教学的学科优势,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