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时间:2023-08-30 16:25: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实用设计,所以相应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研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国内著名公园景观创意设计来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案例为上海后滩公园创意设计。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年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也是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大课题,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后滩公园的分区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即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位于场地北侧,是由种植芦苇和荻草而形成的生态滨河岸线,整体自然而亲切。内河净化湿地带位于场地中部,主要是与黄浦江水相通的人工湿地,通过各种水生植物建立起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是后滩公园的核心内容。梯地禾田带则利用防洪堤与湿地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错落的梯田,其中可以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是公园的过渡地带。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了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后滩公园的创意化设计要素主要是围绕在生态因素之上,如何建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意。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实现创意化的突破,必须兼顾景观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功能原则,实现既有功能,又有文化内涵,还具有生态友好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代景观创意设计元素
1、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园路
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路是引导人们在景观区中进行玩赏的驻足空间,其设计与景区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相结合而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所以,园林道路也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以及走向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在国内著名西溪湿地公园中,其园路设计就非常具有创意特色,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因而其创意化设计兼顾了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及功能性质两个方面,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再如,德国里姆景观公园的园路设计,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园路设计首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需要因地制宜而有明确的方向性,因为作为园林的导向脉络,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人的景观体验。在园路设计中,主路要能贯穿整个园区,联系到各个风景点,从而形成景区的骨架,而支路和小径则可以蜿蜒绵长,以增加游赏情致。此外,园路设计还必须要遵循协调原则,即其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景观设计。但是园路并非只能进行中规中矩的设计,除了主次分明和协调原则以外,园路还可以进行各种创意变化,例如在整体走向上具有一定弯曲度,创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或者在园路两旁进行一定的装饰和点缀,使其更具对比与协调,营造视觉的感染力。
2、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
地面铺装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也很重要,它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其铺装范围较广,包括园路、广场、地坪等等。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将整个景观区域的各个空间连成整体,而且铺装还能避免地面泥泞难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其铺装设计就极具创意特色,西溪公园采用的是普通的砖石进行铺装,但是其设计却与众不同,将一块块砖石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西溪湿地”这几个汉字,既有导向作用,也很有创意特点。德国里姆景观公园草坪中的铺装很有创意,几块石碑坐落在草坪上,更加显示出硬质与软质的对比,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质感、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好的铺装设计既有指引功能,又具审美意境,可为整体景观增添设计效果。创意化的铺装设计还可在其纹路上进行丰富想象,使得一般材质性的铺装设计更具视觉审美感。
3、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水景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艺术中的设计难点,但也常是点睛之笔。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设计师如果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水景的特点,那将会给整体景观增添更多的情趣。例如,在国内著名长兴仙山湖公园中,其仙山湖水域面积约为10km2。湖中有一长堤贯穿东西,将整座湖分为南、北两片。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其地貌景观非常的独特,各种生物丰富而繁茂,还云集了很多非常珍稀的天鹅在此安家,这是极为难得的自然生态现象,在视觉上有着极强的创意化特征,给人带来了清新、自然、舒畅的感受。现代景观创意中的水景设计不仅需要明确水景是为观赏还是嬉戏等功能以外,还需要注重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考虑因素周全的水体设计才能给整个景观增添色彩。
4、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植物
植物是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景观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在具体的景观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适当的设计与规划,并遵循相应的形式美规则,如对比与协调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节奏与韵律原则等等。例如,在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中,其创意设计也主要根据生态化元素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兴仙山湖湿地历史悠久,在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逐渐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因此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仙山湖的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植物复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对仙山湖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浙江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因此,整个湿地公园不仅仅在规划原则上具有创意性,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非常独特。再如: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天津桥园公园,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独具特色。因此,植物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审美法则,找到与整体景观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得景观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是,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可进行各种创意化设计,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生态习性,设计师如果根据这个特点和栽植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考虑局部与整体的效果,合理配置,也可做出很多创意变化,最普通的如将植物本身进行一定的排列形成各种图案,或者将不同植物的颜色进行一定的编排,也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化特色的景观设计。
三、结语
关键词 节约型城市景观 设计方法 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节约型景观设计,早在明朝中国对于节约理念在造园中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的《兴造论》中便提出造园不可以盲目“当要节用”;同时主张对施工脚料的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恶化,节约型景观的研究逐步受到人们重视。朱建宁就认为,节约型景观的概念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1节约型景观设计方法
节约型景观设计和能源的支撑系统,及实施手段。本文以节约型城市景观为例,根据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分类,对城市景观的技术体系是指构成城市公园空间和实体并支持其运行的物质个要素节约型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1因地制宜对现有场所改造
在景观设计中,场地是一切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础。好的景观设计应立足于场地本身,通过对现有场地存在的问题的探索与改造,达到环境整体的提升。对于本身质量较好的场地,要注重保护其特色,避免建设中被破坏。对于自身质量较差的场地,需要先进性修复,如改良贫瘠土地,重新规划不合理地形等。
对土地的节约和利用形成的景观设计具有低建设成本、生态环保、尊重土地肌理、资源利用率高等特征,既满足场地功能的要求,又满足人们游赏的需求。
1.2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资源,所以人们在营建优美的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尽量减少水资源的利用和浪费。这不仅是在干旱的地区,在雨量充沛的地方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1)雨水的回收与利用。随着城市化的普及,经过城市雨水管道迅速的将降雨排放至河流中,一方面可能会给河水带来污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下水的补充。合理利用绿地的透水性,将雨水过滤后让其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或在公园绿地中,利用地面坡度收集雨水,并加以处理,重复使用。
(2)生活污水的再次使用。生活污水在景观设计中主要可以用于两个方面:第一,为植物提供养料。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便可以再次循环使用,为植物提供养料。第二,作为水景的循环用水。城市中往往用水景一丰富景观层次,生活污水只需经过简单的过滤,便可用于城市水景的循环水使用,从而避免了水的浪费。
1.3合理利用现有建筑材料
景观材料是景观建设中必要的元素,在节约的基础上能合理利用景观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精细的施工,同样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1)选材“因地制宜”。本地景观材料如石材、植物等的使用不仅运输方便,更多的可以反映本土的文化气息。这些别具特色的景观环境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特色,同时也可以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
(2)废弃材料的合理利用。废弃材料有很多经过回收加工,可以再次的利用,生成其他的产品,如利用场地内或者场地周边的废弃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这在很多后工业景观和公园改造中都有所体现。如废弃的工业垃圾,经过艺术家精心摆放,成了小区绿地中的艺术品。建筑垃圾,如楼梯、混凝土板,配上植物,也能成为艺术的一景。
(3)新型材料的运用。节约型景观的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园林的生态效益。所以在挖掘本地材料和乡土材料的生态性的同时,也要通过科技手段积极研发新的生态环保材料,以适应新时期对景观建设的需要。
2节约型社会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武汉解放公园为节约型景观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案例。解放公园在以前的公园的基础上加入了富有特色的人工湿地系统。用最经济的途径,将新解放公园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
为了处理人为的水污染问题,解放公园通过人工构建而成的仿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湿地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园内水系统的自净功能。这就意味着,解放公园内的水体由此将“死”而“复活”,而园内所有的植物也均成为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该湿地系统可以净化8公顷水面的水质。将公园的湖水从19.7米标高的溢水口附近水域,由泵站提升到20.5米标高的两个蓄水湖,再通过四条渠道,缓缓经过净化水域,沉淀过滤,60余种水生植物进一步吸收水中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最后通过重力落差跌入大湖。同时在公园的河岸设计上,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用“软堤”的手法。水体与岸线间,采用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自然连接,形成了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种植着一些诸如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水葱、水莲花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湿地上修建栈道,游客沿着迂回曲折的木质栈道入画赏景,如同行在水面上,形成亲近水体、亲近植物、亲近自然的人景融合。
【关键词】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
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无数的动物,植物都是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独有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湿地保护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环节,建设湿地公园是发挥湿地功能与效益的重要途径[2]。
然而由于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局限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相脱节,而且湿地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科学理论还不够完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内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4],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失;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5];湿地公园景观没有考虑区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湿地文化脱节[6]。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要以可持续设计为原则,以湿地为主题,建立不同功能、风格及性质的景观设施,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及构成要素
1.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弘扬湿地文化、湿地功能利用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方式,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1.2.1 城市湿地水体景观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是最重要的,湿地中近60%的景观以水体景观为主体。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湿地水域景观、湿地岸带景观及近岸路域景观三部分构成。水域景观主要通过水深、流速、水质等水体性质来表现水体或静或动、或缓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汹涌澎湃的特点,形成如滩涂、沙洲、池塘、亲水栈道、园桥等静景以及溪涧、喷泉、飞瀑等动景。岸带景观是受水位、潮汐等影响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滩涂等景观,以及不同的驳岸类型,如块石驳岸、砾石缓坡驳岸、沙滩岸带、植物岸带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连续或间断的线性岸带景观[8-9]。近岸陆域景观主要是指为方便游人观赏的亲水台阶、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等,组织游览路线的近岸道路景观(如汀步、园桥)和提升湿地意境的人造景观小品等[3]。
1.2.2 城市湿地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根据湿地植物的形、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秋游香蒲、芦苇荡等。利用湿地植被的簇生、丛生、片生等分布特点,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景观形态,例如湿地植物迷宫、植物景观雕塑等[6]。湿地动物景观的主体主要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观赏鱼类等组成。动物是湿地公园的可移动景观,为湿地公园增添生机。根据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动观其放飞、归巢等场面,静赏潜水的游禽、觅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鸟的环志特点。湿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能够满足游人对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2.3 城市湿地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就是在湿地原有的生态特征下,体现区域的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体现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8]。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利用湿地的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等。(2)人类改造湿地所留下的印迹,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运河、古桥梁、堤坝、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临水建筑等硬质景观。(3)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与文学艺术交融形成的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赞美湿地的诗词歌赋,描绘湿地风情的书法字画,受区域文化影响形成的母亲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纪念凭吊的习俗文化,以及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等。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点及原则
2.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它同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为主体,以陆地为辅,绝大部分的观赏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3)湿地景观设计的延伸性和连贯性。湿地公园景观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其本身的生态过程, 还必须考虑湿地与集水区域毗邻海岸及陆地的复杂连带关系。
2.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重点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湿地的自然风貌, 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尽量做对环境破坏及影响最小的设计。
(2)以人为本原则 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湿地公园景观要体现出立体美感,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营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体系,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景观产生共鸣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善于利用景观美学创造形式美,既注重整体设计的共通感,又要着眼于局部;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敢于对现代西方艺术进行大胆尝试,以营造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大致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9]。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景观建设内容较少。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和功能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
3.1 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集中的区域,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地形改造、联通水文等工程,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10-11],从而让人们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以及示范湿地合理利用。
3.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态效益显著[14],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功能展示区可以通过构建表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属于硬质景观,是为了方便游人而设计的能够烘托湿地自然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便于游人能够更好地组织游览路线。主要有景亭、水榭、舫、园桥、游廊、木栅道以及景观小品等[15-16]。
4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错综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心红.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2,11(6):15-17.
[2]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3]崔丽娟,王义飞,张曼胤,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9,38(2):17-20.
[4]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34(8):117-121.
[5]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6]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31(10):63-68.
[7]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
[8]但新球,骆林川.湿地公园规划新理念及应用――以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7.
[9]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10]Mark T S, Heather C V, Steve W. Exploiting the attributes of regional ecosystems for landscape design: The ro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cological engineering[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7,30(3): 201-205.
[11]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1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5-250.
关键词: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引言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培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具备一定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开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主张提升实践的基本技能,教学上坚持以艺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值,原来强调书本知识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处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构建出一系列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中景观设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明确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充足,开课周期晚,是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课程,形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大幅度缩减的“浓缩版”。
2.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不断练习,这是多年来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形式单调乏味。最终学期末的考核评价往往采取笔试或课程命题设计的形式进行评定,手段单一。
3.乏味的教学内容。规划的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且更新后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导致教师所讲授内容有局限性,相对滞后,教师的教案与课件内容陈旧过时。
4.单一的教学环境。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大多集中在教室授课,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在高中阶段培养起来,应试教育导致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进取心不强,因此他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多有排斥。
2.学习交互性缺乏。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单一,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3.实践环节缺乏。学生感觉只要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对做作业的过程不重视,与教师进行方案交流和汇报的机会较少,且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更少,导致在毕业后对实际项目难以应付。
二、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明确
在不同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定位也有所区分。类型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选修到必修,辅修课程到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景观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景观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定位,安排合理的教学周,并对理论和实践环节合理分配。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景观理论教学中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对基本概论、设计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绘制方案、汇报方案的基本能力。同时,在课程阶梯定位中,使学生逐步熟悉、了解、掌握一些景观设计的技能。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景观设计领域的需求进行,以满足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更新专业知识,以技能突出发展为教学宗旨,不断优化。满足学校基础教学的需求,突出实用性的课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
1.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教材不能完全代表这一领域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应立足于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使用报告、文件,或邀请从业人员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专业的魅力。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些经典案例,也是业界最前沿的作品,了解尖端的、完整的、新颖的知识,既开阔眼界,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又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2.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大部分可设置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已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项目,通过专题模式分析,循序渐进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从对作品分析剖析,到独立设计、小组讨论、综合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应该注重典型性、整体性、可操作性,而且要关联到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如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住区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等。当前生态景观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即软质景观(植物类,水景类)正日益受到广大景观设计师的青睐,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相关内容的容量要比普通高校低得多,因此分析认知树木的软质景观与植物部分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甚至取消,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中的植物配置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到这个现象,需要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常用园林植物知识。3.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景观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签订并完善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内容,努力实现“全方位”对接的教学与实践。学校可利用设计公司项目多且实用性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过硬等特点,定期派部分学生到公司内进行阶段性实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习,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程度,社会需要怎样的行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设计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校企合作的宗旨“实践演练”,可以使学生学习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转换
高等职业学院培育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选择,在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
1.缩减“照本宣科”,增加“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般都是一些实际设计项目,从中包含的工程不一定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但可以把项目分解成相关的小案例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倡分组合作,以培养今后工作的团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评价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教学实例中分配教学任务。在教学实例中找出景观设计项目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是必要的,但如果这一环节被忽略,很可能会导致缺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入完整的任务,通过认真参与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过程,学生真正体验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知识点和任务量,了解到什么是良好的工作流程,以此培养学生规范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景观设计工作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完成该项目,力争使其中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贯穿成线,形成一个个知识点,使学生整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从而形成一个顺畅的学习通道。
3.在任务分析中提高技能。当课程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时,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将景观设计公司某项目阶段性的任务用作业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块设计,最终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后将学生们做成的设计方案与设计公司的最终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作品与实际工程的差别便一目了然,然后给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都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逐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应加设专业技能训练的评定,将以往形式单一的、以图纸审美为主的考核评审标准替换掉,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定标准。
1.实践性的考核标准。所谓实践考核标准,就是在不同类型的作业考核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图纸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往往占据考核重点,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技能应用、材料与工艺的运用等方面考核性较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如果与普通高校艺术生比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明显存在着差距,但如果从工作的实践性上比,应该有一定优势。因此,将考核标准向实践性转移,不仅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技能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这会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到一个教学风向标的作用。可见,高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核心考核内容,应该注重设计思维展现、设计方案表达、图纸表现等。可根据课程的阶段性区分考核的内容,例如,设计思维展现的评判,可以在整体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与美感上加大权重;设计方案表达和图纸表现上,则可以在软件技能、工程技术等层面加大权重。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无论采用哪种考核评判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都是考察重点。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目的。在常规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多以随堂练习和课程专项练习为主,所以建议加大课程专项练习的比重。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景观设施内容章节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公园、校园、广场和码头等景观设施,引导学生对此类设施进行仔细观察,对某些景观节点进行优点和缺点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对策,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如图2所示。通过这项实践练习,可以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可采取开放式考核,组织课程作业展,邀请第三方参加考评。如聘请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对作业进行整体思维逻辑、表现能力等评价,作为教师最终评判的参考意见,使得考核方式更具综合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以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3.细化考核内容。在课程考核中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设计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思维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考核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例如,两个学生的成绩同为90分,在考核内容中可以设计题型来考查哪位学生在认知性方面较强,哪位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更出色。对考核内容的细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助于为今后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优势与劣势,今后不断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发展体系的构架进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本专业在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决定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提到的四项教改措施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此类原理课程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应该具备突出的实践特色,教学改革是需要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任务,促使教与学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学习模式、技能层次的实践理论课程,推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3]杜彦玲.职业培训课程建设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6).
[4]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
[5]赵艳,卞广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
[6]周勃,任亚萍.项目实训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03).
[7]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枯山水;中国;现代景观;融合;提升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优秀的景观作品不胜枚举。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景观在审美、个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各种园林要素,以营造适宜人们需求的现代景观,更好的服务于公众。随着西方现念的逐渐渗透,在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景观设计如何在传承古典园林之精髓时,又能加入现代设计理念,从而将中国的景观设计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对枯山水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提升展开研究。
1 中国现代景观中枯山水的应用解析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相近的文化渊源造就了两国在园林设计中所表现出的较为近似的审美情趣。因而,日本的枯山水也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和应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枯山水的应用,如私家庭院、公园、居住小区以及屋顶花园(图1-4)。就拿上海静安寺的枯山水举例而言(图2),该景观的设计吸纳了日式枯山水的精髓,园内硬质景观以阁楼和景石为主,而软质景观则以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乔木东京樱花为基调树种。景观规划设计中,通常把水(真水)定义为软质景观,而此处的“水”用的是常见的细碎蛙石(属于硬质景观)[2]。可见,日式枯山水在整体上,能把软质景观用硬质元素表现得惟妙惟肖。
2 国际现代景观中传统枯山水艺术的提升应用
2.1 案例分析
以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庭园为例。设计伊始,日本和加拿大设计师达成一个共识,通过该处庭院的景观设计促进两国的沟通和友好往来。因为大使馆的庭院位于四层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上建有的一所主体餐厅占据了约一半的面积。设计师认为,如果生拉硬拽的把象征两国文化的元素符号布局于园中,会显得很牵强。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抽象化处理两国地理景观,将上述地理景观沿逆时针方向布局于主体餐厅周围。该院东南角的水池,象征了造型大气的太平洋;此外,还用岩石组景来再现加拿大的地质景观(冰河与古代岩石、落基山脉等)。该园西北角的水景则代表了日本国所处的太平洋;狭长的砂石铺装蕴含了一种寂静、精致的日本风情;园中其他景观要素(景石、雕塑)都表现出较为柔和、细腻的特点。整个庭院在和谐中,还映射出粗犷与柔美的对比关系。从全园来看,植物配置相对较少。设计师利用借景的造园手法将园外的绿色引入园中,大大丰富了游人的视觉感受。同时,园中的天然岩石矗立于人工处理的水纹状沙砾中,沙砾中还布置了些许步石,该景观作品实为枯山水艺术在现代景观中提升演绎的佳例。
2.2 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频率加大,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对日本的本土化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日本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在不断汲取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做到了与本国文化内涵很好的融合。具体表现在,重新组合本国传统设计要素(如传统元素的抽象化);强化特色的民族符号。日本向来注重景石的应用,有无石不园的说法,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沙砾、岩石成了日本重要的设计元素,也是凸显其民族文化的符号;在设计风格方面,日本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从浓缩的庭院逐步向极度简化、抽象和客观的方向发展[3];整体布局方面,注重到了构图的多变、形式的多样;此外,在其整体设计上处处能够利用象征的演绎手法,流露出其具有禅味的精神气质;同时,在表现方面,日本较为注重色彩的运用,如主色调常用黑白灰,其间利用现代材料(玻璃、水面、金属等)以共同营造其深沉的主旋律,同时用少量的植被点缀以获得清静、素朴的韵味。
3 枯山水艺术发展对中国现代景观提升的启示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环境意识的增强,使得我国人民对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以现代文化的频繁交流为契机,学习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中国传统造园之精髓,使营建出的现代园林既有时代性,又能彰显我们特有的东方哲学与审美内涵。
笔者认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5个要点:一要不失民族性及地域特色;二要满足服务功能;三要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大众审美标准[4];四要以服务区域生态功能为目标;五要注重景观要素的巧妙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云路,李雄,章俊华.日本枯山水的禅宗理念在现代日本园林中的表达方式——以日本科学未来馆外环境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12(3)
现代都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大量的旧工业设施被淘汰掉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旧产业设施和生态性景观改造进行研究.对成功的事例进行分析,并得到结果。先对相关文献进行考察研究.通过文献理论等考察旧工业设施的定义和发展,通过生态设计对产业设施的再利用和再开发理论进行后工业景观的生态性改造研究,对具有代表性的旧产业设施的再利用事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 生态设计 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65-03
1 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源自英文直译“post-industriallandscape”。也有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基本含义是指在先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后废置的场地上重建的景观。
贺旺在《后工业景观浅析》中,对“后工业景观”做出以下定义: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具有全新功能和涵义的景观。
2 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扩大的同喊产生了大量的旧产业设施和工业设备。这种情况不仅产生浪费,而且污染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心位置的废弃场所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废旧工业设施和场所的再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生态、艺术、科学的手段改造旧工业设施,使其变为有活力的文化及休闲娱乐场所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所以通过生态理念和方法讨论陈旧老化的产业设施如何再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比较成功的后工业景观生态性再改造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今后改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和方向,寻求城市旧工业设施的合理的修复手段与再生方法,研究分析出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对事例中旧产业设施的再生类型、再利用效果及设计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在工业设施的再利用设计过程中对生态恢复、节约能源利用和雨水收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考虑。但是因为技术、环境及现场状况等有差异,所以每一个设计项目都要具体分析,这一部分也是今后重新改造陈旧产业设施的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部分。
3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方式和生态设计方法
后工业景观的、设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己经具有自身的原则方法和生态性的尺度。它强调工业设施的历史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社会公平、尊重生命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场所精神、人的内心的喻悦。
1)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方式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
1保留与恢复原有形态和用途:保护历史,完全再现场地原有形态和特征。
2形成全新的规划和用途:虽然再利用旧工业设施在设计中,但是形成了全新的设计,工业设施也被改造用于新的用途,没有完全体现原有场地的历史。
3保留与恢复+新的设计和用途:一部分保留的工业设施被用于设计中,虽然形成全新的用途,但是设计师尽可能地保留工业设施的原有样貌和形态,重新挖掘工业设施的潜在价值,使场地具有文化意义。
2)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对于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
(1)最小的干预场地,尽量尊重场地上的景观特征,规划设计不对场地作大的改动,保留场地中重要的文化特征,工业残骸、铁轨,这些都记录着工业设施的历史,承载着工业的发展演变,应给与尊重。
(2)恢复场地的自然生态过程,建立综合的“栖息环境”,使得老旧工业设施场地能够逐渐走向自然发展、生态自我恢复的过程。
(3)野生植被的保护,保护场地中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建立栖息环境以获得场地的自我恢复能力。
(4)场地中能量、废弃物的自我维持和再利用,设计中注重水的再利用和自我循环。
4 后工业景观案例的生态性再生研究
本文选取了五个优秀案例,不仅对其的地域性,文化性,经济性,象征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更着重分析了案例的生态性再生方法及设计特性。
1)美国波特兰Tanner Fountain Park
波特兰珍珠区原为铁路站和工业区,如今已经成为了商业和居住区域。设计师于2010年在市区繁华地带大约60mx60m的地方,重新塑造了一个城市公园。
在再利用方面,设计师将旧材料回收用于艺术墙的制作,通过手绘,将这里曾经生存的生物图案绘制于热熔玻璃上,并镶嵌在“艺术墙”内,形成全新的设计,波浪形的艺术墙外观设计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设计师将场地进行全新的规划和设计,但保留了原有的铁轨,唤起人们对于铁路的记忆。场地中喷泉和水景的用水为从街区收集的雨水,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恢复,公园成为了野生鸟类栖息地。在公园内的甲板舞台上可以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使人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既满足了现代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又恢复场地的生态系统,使场地恢复到成为工业场地之前的样貌。
2)纽约High Line高线公园二期
纽约高线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高架铁路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将high line进行改造,使场地具有眺望,休闲娱乐的功能,将各街区联系起来,为城市绿化树立了新的标杆。该项目通过再利用已有结构将“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打造了全新的、迷人的娱乐设施和公共走道。因为高线工程的核心是“保护”和“再利用”,二期工程将基础设施区域改造成草地,降低了热岛效应并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选择植物营造动态的野生景观,300种植物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特色的本土景观。绿色屋顶及开放的拼接路面增强了持水性、排水性和通风效果,减少了灌溉需求。
设计中注重保留high line的原有设施,表达了对场地的尊重和历史的保护,大量的回收利用废弃木材、钢材和混凝土,将已存在元素作为重点,在旧作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将原有设施和新建设施融合,设计中注重新,旧设施的设计风格统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旧有的景观重新设计,设计通过使用工业材料(如混凝土、钢、回收木材)反映了高线曾经的铁路线身份,把场地的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特征保留下来,让人们去体验。
作为复兴曼哈顿西部地区的重要一环,高线已经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特色,并成为刺激投资的有力催化剂。高线公园采用形象化的设计,创造了一种审视城市的新视角,是创新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的代表性设计,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具有启示性意义。
3)西敏码头公园
公园位于废弃的工业用地上,该项目的进行使城市和河滨地区重焕生机。这个项目移走了近3600吨被污染的土壤,并且用防洪堤来取代填湖措施,这些举措有利于恢复当地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公园为河畔浅滩创造了有利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如今这里已是大量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所。设计师将可持续性作为公园发展的一部分,这项设计不仅满足当地的生态环境需求,还对未来的环境条件负责。
公园方案中虽然将一些有特色的构造进行保留,但是设计师将场地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设计,通过木质桥桩、沉重的木结构以及金属家具,将这里的河滨工业历史完整地展现了出来。设计中主要注重于实现公园的交流和娱乐功能,设计风格比较现代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这座城市公园非常易于管理,无论是人造还是自然材料均可以在其75年设计寿命结束后被回收。公园里有活动草坪、聚会区、游戏场和运动场。西敏码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聚会、娱乐、享受自然、了解城市历史的重要场所,它同样也改善了这里的环境。
4)新西兰Jellicoe港口
在公园建成之前,码头有一个水泥仓库,公园就是位于之前水泥仓库的位置,而原有仓库的大筒仓被保留了下来。建筑师预计将这片被遗弃的工业和海洋区域变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多用途管理区。保留港口原有的仓库,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原有场地功能的记忆,使公园更具有文化和象征意义。
设计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以行人为中心,利用本土特色提升公园价值,将公园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划分,更具有功能性,利用新旧设施的对比反差体现设计感,使场地更具有特色。
公园的码头上布满铜绿和锈迹,并留有铁轨和绳索,利用随意栽种的茂盛的植物形成轴线,宽阔的中央草坪用来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和各种比赛项目,而楼梯由可回收利用的混凝土部件构成。这种规划既保留原有特色,又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现在这个筒仓有许多用途:休憩活动、活动空间、青年人专区、工业区域以及闲置区域。这片区域的再生设计保留了原有的记忆,形成一种新的公共体验,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独特的公共景观。
5)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码头
澳大利亚ASPECT工作室在阿德莱德港口周边设计了一个极富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区域,其背景为阿德莱德港口最有标志性的工业建筑遗产之一,设计中保留港口作为重要出口中心的功能性。铁路线保留原有状态,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但是在设计中没有特别强调历史感,而是进行了新的规划,更多考虑了功能性,使场地成为活动和商业的多功能区。
铁路线两侧是升起的船形绿化平台,成为这个被大幅改造和污染的区域内的新公园空间,区域内划分了开阔草坪区、野餐和烧烤区以及用于活动和商业的多功能区。该项目旨在吸引市民,并营造舒适愉快的环境,所以设计师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游玩设施,这也同样成为了景观特色。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城市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研究,可以看出生态设计在后工业景观再利用中的作用。在分析五个优秀生态设计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共同的设计理念:尽量保留,利用原来的生态基础和景观要素,这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原则和对设计场地历史的尊重。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
(一)以湿地植物为主的植物景观
(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给人们带来清新舒畅之感,勾勒出温馨的园林意境。
(2)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3)乡土植物景观营造
不同地方的湿地公园,由于地域条件和环境气候的差异,适合栽种的植物也有所不同。乡土植物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存活率极高,对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的营造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乡土植物早已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种植成本较其他外来品种要低,符合湿地公园生态园林的要求,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植物设计原则,顺应节约型园林的发展趋势。
配置乡土植物时,应选择色彩丰富,姿态优美,能随着季节更替演变的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群落。乡土植物的观花、观叶、观果、观枝等众多的观赏特性在植物配置中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景观 [[]]。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长地利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乡土植物景观的营造,使各地的湿地公园创造出独特的植物景观,也是对本土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传承与发展了地域的植物文化,使游览者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远的认识。
(4)彩叶植物的景观营造
绚丽的色彩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留恋往返。彩叶植物,是指其叶片呈现出与自然绿色显著不同的色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将彩叶树种按色素种类来分,有黄色类、橙色类、红色类、蓝色类和花色类等。只有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彩叶植物才能充分展现其美丽,因此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科学地选择彩叶树种,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群落。
彩叶树种的配置方式千变万化,可以归纳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大类。规则式,即按照一定的几何图形来配置植物,有一定的株行距,整齐、庄严的特点,运用色块种植方式,营造出植物的立体造型,强调色彩构图之美,表现出色彩的明,适合用于规则式园林或者庄重的场合。自然式,即没有固定的排列方式。它的形式灵活,富于变化,通常应用在自然式园林中,常见的方法有孤植、丛植、群植。彩叶树种具有艳丽的颜色,通过孤植能产生色彩与数量的对比,发挥景观中心视点的作用,展现了植物个体美与群体美的结合。丛植多为衬景,将彩叶树种三五成群地点缀在园林中,高低错落的层次结构,不仅能丰富景观色彩,而且活跃了园林气氛。
(5)小品、建筑、构筑物周围的植物景观
栈道、亭廊水榭、小桥、建筑等都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在这些地方配置植物时,要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在这类硬质景观附近不宜栽植繁多又复杂的植物,应在附近适宜位置留出水面,植物分界线与水面形成柔美的曲线景观,给空间赋予了生机,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
(6)专类植物园的景观
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案例分析
(一)湿地公园
某湿地公园湿风景秀丽,有“十景三堤”,分别是“秋芦飞雪、高庄宸迹、渔村烟雨、河渚听曲、深潭会舟、曲水寻梅、火柿映波、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和“福堤、绿堤、寿堤”,同时湿地还蕴含了“梵、隐、俗、闲、野”五大主题要素。
湿地的植物群落、植物形态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典范。自然植被的形态主要是竹子。湿地的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以人为本”等原则,并根据千百年形成的独特魅力和气质,对水体、植物和村落进行整合。
(二)福堤
福堤是一条南北贯穿湿地的长堤,全长约2300米,沿路分别有元福桥、永福桥、庆福桥、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共6座桥,寄托百姓美好的心愿,蕴含着浓浓的乡情。福堤串联了御临古镇、高庄、曲水庵、河渚街、蒋村集市等众多景点,是该湿地公园的一条文化长提。
高庄水面辽阔,且建筑物多的地方,植物作为点缀之用,将建筑景观柔化,使园林景观和谐统一,此处园林水岸石景丰富,选用的植物多位乔木,配置时不宜过于密集,与水面相互照应,给人舒适之感。水中朦胧的倒影,与真实的景物虚实结合,营造出动人的画面,如图1、图2、图3、图4。
图一图二
图三 图四
福堤主路的植物以高耸、挺拔的树种为主,有引导游客通行的作用,但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并不是对称种植,这样形成对比,是植物景观错落有致,景观视线更加开阔。
(三)绿堤
绿堤是由东至西,全长约1600米,两侧多接鱼塘,鱼塘上的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较好,景观秀丽美好。绿堤的东部坐落着“一带四区”的湿地植物园,包括绿堤湿地植物群落展示带和包家埭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区、西侧水生花园展示区、东侧水生花园展示区、湿地经济植物展示区,是湿地的一条生态堤。
以赏花、斗艳、论花为主要内容,它不但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踏春愿望,还为广大花卉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且传承了本土特色民俗文化,弘扬城市的传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