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商管理基础知识

工商管理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商管理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商管理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就业渠道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太顺利,学校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的需要,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

1.良好的综合素质

目前,一些企业开始对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企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而且要懂得管理和经营知识。对于工商管理经营人才来说,要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综合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技能,而且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比如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交流能力等。

2.较强的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

目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因此企业员工要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工商管理类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而且能够使他们具备沟通合作的能力。

3.灵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近几年,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一些企业没有按着固定的模式发展,因此,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求工商管理人才具备随机应变能力,而且要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以及发展方向。企业管理者要具备快速处理信息和灵敏预测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4.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具备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测和决策的能力,经济核算的能力。

二、学校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夯实学科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因此学生要具备分析、判断、沟通以及创造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2.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强化校内实践训练环节

为了能够使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满足企业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学校要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出发,探索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是指:第一,实施案例教学法;第二,实施模拟教学法;第三,实施项目教学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对于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来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一些管理实践活动的机会,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且要对工商企业进行调查,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从而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学校还可以建立广泛的专业实践基地,促使校企合作办学规模得以扩大。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三、学校拓展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

1.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学校要邀请知名企业到学校参加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并加强自身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这样做可以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校通过“走出去”,可以了解目前工商管理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不断发展无形市场,促使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

为了使有形市场得以拓宽,学校要努力发展无形市场――信息市场。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目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并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将一些信息准确及时地公布出去。近几年来,学校已经开始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从而为学生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3.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办学

目前,人才供需市场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需求方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这主要是由于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够很好地开展相关工作。学校也认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是因为毕业生实习锻炼机会少,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要及时与企业进行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胜任素质模型 课程体系 改革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各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共有522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以二级学科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也达到了300多所,这还不包括各类民办院校。

专业的大发展导致了该专业的培养对象及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难”现象。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难以招聘到合意的人才,加之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与“招聘难”的矛盾。因此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立足自身特色,解决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易受跨专业求职者威胁、所学方向与企业职能化职位的不相匹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寻求破解“两难”困境的方法,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引入胜任素质模型对本科课程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胜任素质模型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胜任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一系列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是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胜任素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优秀的罗马战士的属性。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David·McClelland)关于“胜任素质运动”的研究成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

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是加拿大教育家提出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育模式。基于胜任素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为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类学生时提供科学标准的素质测评模型,同时为学校基于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 21 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是发展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中要体现对“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目标层次正好相反。如传统教育目标层次结构为: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而素质教育目标层次为: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其中人格,即非智力因素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正是素质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

国内一些高校和学者已经对素质模型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的学者就已经构建了基于会计专业的素质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柳东梅,2010)。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对其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贾建锋、马钦海等,2011)。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建立素质模型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该模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构建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主要有五种: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演绎法、评价中心法、专家小组法和外部标杆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资料收集以及与MBA学员、校外重要校友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人员访谈,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总结归纳出用人单位通用的一些素质要求。

以往的很多研究中已经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素质进行归纳和整理,但是这些素质的概括往往没有结合用人单位所在的行业背景。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会计专业的素质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柳东梅,2010),结合了学院及学校的建筑及房地产业背景以及本专业的学科积淀对该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也结合了房地产行业的用人要求和特点,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在校表现与职业发展状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该素质模型进行了检验与修正,最终建立如图1所示素质模型。

素质层级 内容

知识 通用知识——数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应用知识、

关联知识——学科相关知识

能力 以英语及计算机应用为主的基本技能

行业基本技能

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

经济评价与决策能力

法规与合同管理能力

初步创新与研究能力

人格 自信

无所畏惧

责任感

合作精神

执着追求——对所从事的工作始终保持较大的兴趣

图1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素质模型

三、胜任素质模型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

1.知识素质培养方面

在知识素质培养中,应注重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为此要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关联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和桥梁作用。

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来看,其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综合性,二是应用性。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该专业坚持管理学科培养要求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坚持现实管理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结合;提出了课程设置“宽专交”的原则,即基础知识面宽、专业知识面专、知识的交叉渗透性强。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提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迁移课程及训练”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迈向职业阶梯的课程体系:

项目投资决策方向模块包含建设项目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投资风险管理、项目后评价等课程;房地产营销策划方向模块包含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预测、房地产估计、消费者行为等课程;运营管理方向模块包含质量管理、招投标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生产计划及管理等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模块包含薪酬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员工激励与绩效考核、员工培训方案设计、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等课程。职业迁移模块课程的教学以系列讲座、课程学习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每学期都设置了专业外语课程、双语教学课或美方教授的访问授课,坚持四年英语学习不间断,计算机学习不间断。

2.技能素质培养方面

技能素质属于更高层次的素质,决不能被知识素质简单代替。课程体系设置,只是从人才的知识需求出发而进行的课程配置,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具备知识和知识应用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一从知识到人才的转化过程,需要全方位科学化的教学模式来保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不断研究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了“4个教学阶段+6个课程平台+9个能力训练模块”的特色教学模式。所谓“4阶段”是指课程学习经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迁移课程及训练”的四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迈向职业阶梯的课程类型;“6平台”是指课程体系赖以建立的6大平台课程:包括基本素质与技能、行业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及职业素质等6大平台;“9能力”是指课程体系中所涵盖的专业基本技能、经济评价能力等9种技能训练。如图3所示。

3.人格培养方面

在麦克利兰的冰山素质模型中,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即角色、自我形象、品质与动机等属于人格的范畴。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应付调整、自我发展方面十分重要。在课程建设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着重加强针对人格方面的培养,提高了人文社科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同时在授课方式上也进行了较大改革。按照知识掌握及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设置了四个在知识应用综合度以及应用深度、难度要求上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其中实习环节又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细化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基础与认知能力、基本应用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初步创新与研究能力。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决断力、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等人格方面的素质。为了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学院还设置了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如图4所示。

4.课程改革效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被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万科集团等世界和全国著名企事业单位录取。

四、结语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调查研究,认为将胜任素质模型的思想引入到课程设置当中是解决“就业难”与“招聘难”的有效方式。该课程改革前期效果显示,我校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整体签约状况良好,多名毕业生被中海地产等知名企业录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虽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进行研究,并不排除其研究结论适用于其他专业,但其适用的有效性需进行进一步探讨。总之,在研究或采取某种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从本校特色出发,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丰富的教学方式辅助配合才能发挥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坤.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2008(13)

[2]张文彬.胜任素质模型在校园招聘中的构建与应用——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J].案例与技术,2005

[3]贾建锋,马钦海,关志民等.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管理学报,2011,8(10)

[4]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篇(3)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该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半到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1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培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培养的学生具备“宽、专、交”的能力,即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对专业学习深入了解的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有以下益处:一是对学生有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大体上分为11个学科,71个专业门类,几百个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并不能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而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了解大学、学科、专业,不断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再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这样更符合学生利益。因此,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从而能够更加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二是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大类招生的前2年,学生学习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后2年学习专业课。这样就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学科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

2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创新精神。

(2)培养的学生“专业不专”。工商管理专业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产生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从而造成“专业不专”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存在一定影响。

(3)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学生动手应用能力比较差。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的方法

(1)依据地方建设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当地,毕业后也为该地区科技、生产、经济建设服务。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多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过细、过专、过窄,在抓必修课的同时,重视选修课的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宽口径)工程应用人才,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依托“大土木”专业,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房地产及建筑材料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等方面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1-2]。

(2)对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加强技术基础课教学,合理增加选修课比例,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设计,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具体可以归纳为下列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类通识类教育课程群、理论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程课程群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群中,有体现工商管理大类特点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群和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在这一课程群的设置时,充分体现了经、管、法课程及建筑业特色课程的兼顾。工商管理大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土木工程概论、技术经济学、建筑概论、金融学等课程。其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中增加了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选修课增加了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管理决策模拟、工程项目管、房地产营销。

(3)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习和实训,不断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和实训的效果。利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实验室建设,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综合实验室和现代化手工模拟实验室。在《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应用统计学》《证券投资》《电子商务》《办公信息化管理》实验和课程设计基础上,可考虑增加《管理决策模拟实验》《ERP企业沙盘》综合训练课程等的课程实验。建立与理论教学协同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独立开设的校内模拟实验、校外的见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时学院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基地、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业阅览室的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实地参观考察、问题调研、文献查阅、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3-4]。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 课程教学 实践 模式 构建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数量在高校的不断增加,使得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现有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获取管理方面的经验技能是该专业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能够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满足社会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完善,尤其是要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应该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对实践教学持轻视的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对实践环节分配的课时极少,有些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根本没有设置实践环节或者很少体现实践环节。这与高校的教学评估有关,很多高对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少评估的体系和标准,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阻碍,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实践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是毕业以后工作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对教学的实践环节不予关注。总而言之,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够重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但是,实践教学的花费高、工作量大,效果不易显现,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学。二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从事高校的教学之余,还在兼职一些社会职务,比如做企业的顾问和咨询等,因此,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但是,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与社会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授埋头于该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而很少与社会现实进行联系,解决实际的问题,也难以为学生牵线搭桥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三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缺乏完整的体系。这是由于当前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和要求不够明确导致的,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能力也没有达到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开发出适合不同学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因此,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整体就呈现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性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四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单调,难以实现较好的实践效果。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多是根据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教学的,虽然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基地,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实验的项目设计不尽理想,有些牵强附会,再加上有限的经费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进行良好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第一,划分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板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分化,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一是基础能力的教学板块,这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知识而设置的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这一板块的具体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对工商管理专业各种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比如,团队合作、管理的沟通技能、环境分析以及奖惩制度、竞争对手分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该板块的训练方式可以用演示、市场调查与实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二是模拟工商管理情境的板块。模拟真实的工商管理情境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技能培育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高校的环境中体验到社会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管理状态。有效的模拟方式就是在高校建立工商管理情境的模拟实验室,在实验中完全引进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决策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体验到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复杂情形,运用到已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体验管理与组织的过程,熟悉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并且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三是管理的实践教学板块。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情形: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习;由工商管理教师推荐部分优秀的学生专门去企业实习,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大四为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毕业实习的环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和体验,尝试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竞技比赛,参与企业管理竞赛等,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二,对教学环节的设置和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专业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保障,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进行有效规划,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但是,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设计需要密切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第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在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中体现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且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要设计评价方式来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且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支持。第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通过详细的实践指导计划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设置,根据实践指导计划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程等,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与原则、坚持等做出详细的书面规定。第三,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聘请企业人士指导大学生,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与实际的工作内容,发现企业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企业进行实习和诊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建立工商管理专业专门的实践实验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工商管理中融入了现代科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已经融入到了工商管理中,当前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实验室已经逐步启动了,因此,应该不断地完善实验室的项目建设,为实验室后续的运行、以及提高实验室的功能提供保障。第五,建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应该重点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政府部分应该采取措施,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提供便利,企业也应该根据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制度,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企业储备人才,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4(15).

[2]范万剑.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

[3]张天田.探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6).

篇(5)

关键词:应用型;工商管理;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59-02

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对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要求也随之变化,要求我们逐步趋同于国际化和现代化。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应用技能相结合,以需求为向导向建设学科专业,依托专业面向实践技能应用的课程设计,采取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的培养模式,以实践技能应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践应用与社会需求能力做为教学评价。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着重应以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性教育,重点掌握应用型专业知识和具体(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具有创业精神的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

1.专业知识是基础。就是要依托学科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支撑,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由于应用型本科管理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要求具有宽泛的理论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不断变化不确定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由于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的问题依靠单一的专业学科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而是要依托多个相关的交叉学科,因此学生具备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的甚至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2.实践技能应用是目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定“型”为技能应用。面向技能应用是在保障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需求起点,将专业技能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和内容。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必须从某个方面某种需求上,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起支撑作用。同时依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掌握多少专业理论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应用知识从事实践技能的活动,能否直接适应社会相应的职业和岗位的需求。

3.实践能力是核心。实践能力是指能否成功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实践能力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能力和提升能力。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具备专业应用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能力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技能能力是指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或掌握的基础的专门技术技能;工商管理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是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工作任务所特有的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专业基本技能是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重要支撑。工商管理关键能力就是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表达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国际环境下的外语应用与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意义

1.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革,对人才需求类型上也有了很大的相应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向多层次、多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正日益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地方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2.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高校对“精英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大量“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缺少实践应用知识、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社会各行业急需要一大批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基础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的方法

1.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应针对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化来进行设计,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实践实施中,一是要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培养模式,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突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跨专业跨系选课,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互补性、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二是根据学生意愿,组建专业方向选择,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积极推进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具体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能力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以精品实践技能课程建设为重点,突破原有课程的建设,注重实践技能系列课程的建设,构建“实践技能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和教学经验及社会需求,以最适合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创新性教学为指导原则,以求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从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角度,以实践应用、创新的眼光更好地安排课程教材内容;发挥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优势,重点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核心教材编写。

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创造和创业实践。在对学生个性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在职业导师指导下,发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在校期间个人发展规划。做到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尽量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导师应根据学生意向提出参考建议及时给予引导;推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可将“学生社会实践成绩”纳入到学期课程测评中。通过全面、完整地记录每个学生在校期问的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和成绩,鼓励和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用和扩展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共性要求,成立科研、创业等兴趣小组,由专业和学院有针对性地安排各种教学辅导活动,并尽可能与有关部门联系,提供创业实践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3.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推进变革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教学结果评价转变为注重实践技能的过程评价,加强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增减,加大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讲授结果,加强关注师生在教学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回答、测试与练习、学生实践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三是变革考试方法。学校应逐步改革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

4.建设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构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时,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建设:(1)加强建立多渠道的监控体系,第一,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授课计划。第二,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推进进一步强化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强化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三,加强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的观察反馈,推进对应届毕业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监控。通过对毕业生素质的跟踪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发现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2)推进协调各种教育资源。第一,加强与相关高校开展企业应用型教学研究与合作,第二,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师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加强与企业家、重点商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再次,充分利用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力量,开展应用性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培训、实践教学开发与课程建设,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联络,加强与政府管理机构的联系互访。

未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必须不断的进行教育创新和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动员社会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实践,推进系统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杨之雷,王卫,潘瑞玉.工商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策略——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2] 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0-22.

[3] 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范曙光.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 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6] 晋雪梅.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0,(5):40-42.

收稿日期:2013-08-19

篇(6)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著,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著。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3.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展望

篇(7)

一、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下二级学科设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十个专业。如果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话,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范围过宽,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容易使学生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懂一点,但就是不精通。尤其是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工人不可能从事多种工种,使得许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准确定位,感觉自己好像是一块万金油,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不能干,错失了求职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困难。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紧密与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任存在很多的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由于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晚,2010年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与国内高校存在很多的趋同,缺乏针对性。办学比较倡促,前期没有对专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导致专业定位不清晰,比较笼统。同时在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界限也不明确。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定位究竟是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定位,还是就按工商管理二级学科来定位。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一是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应本着先打基础,然后拓展专业知识宽度的原则安排学习和考试的先后顺序。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公共必修课和“组织行为学”、安排比较靠后;而“项目管理”安排在第四学期,比较靠前;许多的专业基础课没有学或正在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二是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比如“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金融与贸易”与“金融学”,“经济应用文写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等。三是该设的课程没有开。比如支撑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如:“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四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课堂理论教学课时较多,缺乏实践环节,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不知如何用、也不会用,学习没有方向和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五是课时安排过于离散。特别是课时比较少的考查课程,一共16个课时,一学期16个教学周,两周才一次课,学生早已把上次所学的内容忘记,缺乏连续性,特别是“毕业论文写作”、“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考查课,因为周课时太少,导致时间拉得太长,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六是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和能力的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综合能力要求高,需要学生掌握人际交往能力,还有组织、领导、观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目前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这方面专业能力的构建。3.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启发式教学,加之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所教的内容无法与实际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学生学完课程后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与用分离,学生所学的知识不知用往何处,即使有实践环节,但往往流于走马观花、理论知识应用不深入,致使学生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概念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性人才,更不同于技校培养出的人才,它侧重的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由于我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属于建立得较晚的高校,无论从学术型还是研究型人才培养与其他知名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比较合理和符合现实发展要求,或许能为工商管理专业找到一条出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预期效果。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