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开卷考试 初中历史 教学误区 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篇(2)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因为在中考中的占分问题,在整个初中教学中仅仅是辅助地位,老师、学生、家长均不重视,很多学校每周就一节历史课,还经常被语数外的老师借用,历史课在老师和家长的心里就和玩一样,在历史课堂上,也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做语数外等科目作业的情况。

2.初中历史在授课的课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古板,通常采用:读课本——划重点——学生背诵重点——教师把重点整理成习题,给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这样反而导致学生出现背完即忘完的情况,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历史一知半解,仅有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电视电影等,但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知识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认知非常片面。

二、作为教师必须端正对初中历史的态度,明确初中要学习历史的目的

虽然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但历史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正确的对待初中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自己必须要非常清楚从古到今的各个历史朝代,以及这些朝代中发生的故事、人物、出现的谚语、诗词等,并且各个历史朝代与脍炙人口的故事、电视、游戏拓展起来……去伪存真,让学生了解这些电视电影中真实历史的情况。这些都是需要初中历史老师去掌握的。

三、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的策略

本人通过阅读多种教育相关的书籍,以及其他老师在教学中的研究结果,结合本人自身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了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供各位老师参考。

1.从历史中发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的内容比较枯燥,将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甚至都是远古的内容,就照本宣科会比较单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多插入一些讲授历史中发生的故事,甚至可以与时兴的电视剧或游戏挂钩,不再死板的读课本(如讲到三国时,各国势力的情况,可结合游戏三国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故事中的历史朝代里面去,引发学习的兴趣,轻松且深刻地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2.结合新课堂教育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微电影、电影片段剪辑、声音等方式让历史的情境再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初中的学生多处于对影音图像痴迷的阶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隋唐时代历史的时候,可以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隋唐英雄传的电视剧片段,引出历史朝代、历史人物,然后通过教学掌握知识点,从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3.与初中语文中的诗词联系,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他们讲述着情绪的同时还反映着历史的背景,时代的变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不同朝代的时候,可根据对应时代的诗词情况进行导入。如讲到宋朝文化发展的时候,则可以连带出相应的语文诗词,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重温语文知识。

4.组织活动,走出课堂,去到当地有历史的地方组织课外活动(如博物馆、或一些人文历史景观),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把历史和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比如说,学到几大发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采用泡沫板等方式,亲手体验尝试用印刷术。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

5.技巧的授课方式,在课程结尾留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切的期望下一次的历史课。在历史的课程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是相关联的,教师在知识点相关的地方可以设置悬念,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不妨在结尾的时候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兴趣,让学生对之后的课程内容充满期待,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课程中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悬念设计。

6.提高教师的讲授技巧,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用轻松、快乐、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语气语调去教学、讲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认可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出现“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的课就会学得很好”的情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认可老师。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如果呆板、乏味、语气语调一成不变,甚至要死不活,那么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喜欢他的课程,所以老师要进行自我修养,改变自己,让自己提升,让自己成为学生认可的人。

7.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多于家长沟通,把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传达与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来,让家长言传身教的行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有学习的欲望,高效的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历史课的特殊性(枯燥乏味),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去为打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准备,教师需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真正的去了解历史,吸纳历史。虽然初中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尽人意,但只要老师通过良好的情景导入,增强历史学科的导研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一定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知识,打好基础。

作者:于立军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2010,(08):197.

[2]陆文霞.探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57

篇(3)

关键词:智慧;文化传承;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70-01

由于初中历史属于升入高中考试中必考的科目,同时它承载着我国的智慧与文化,这也是升学考试必考这门课程的原因。但是由于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知识缺少浓厚的兴趣,并且由于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等诸多原因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极低。因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教师看来,历史这门课程属于中考的必考科目,并且具有繁多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上将知识大量的灌输的给学生,因为只有掌握的知识越多才才可以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是在学生看来虽然老师是为了自己取得高分,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感觉老师在强迫自己学习。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下降。通过分析学生的看法可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必须树立将学生作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在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并主动的去学习历史的知识,并且逐渐提升自身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程时,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分析出现三国鼎立的原因,猜想最后谁进行了统一,以及能够将其统一的原因所在,这样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能够将其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其主观的能动性,提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整理归纳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更加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智慧的结晶。

二、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研究发现,兴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表明对于历史的学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历史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脱节,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较小,并且历史教材缺少生动以及趣味性,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进而导致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样的状态也没办法保证学习效果的良好,因此,广大教师需要通过多个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结合故事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将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着重突出,并且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向学生阐述,这样有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历史,更能促进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根据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样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首先可以和学生阐述李世民所发动的玄武门这一历史记在,使学生们能够了解李世民作为统治者拥有的雄心和谋略,还可以和学生讲解其在为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的兴趣十分有利,并且还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与方位对李世民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历史功绩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于把握本课时的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

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传射历史教学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十分快速,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到历史教学的领域中,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将文字与声音以及视频集于一体,将教学的内容真实生动的展现到学生的面前,从而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教学天地。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并有效的开展历史教学的相关活动。多媒体可以将革命精神以及其革命烈士的爱国之心全部生动且形象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使学生们能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当中,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思维,并且对于以后历史课程的讲解的专注也十分有利。

历史可以将现实社会充分的反映出来,并且承担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智慧这一重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将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还有优秀教学方法能够真正灵活的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良好学习的平台,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内学习并体验和成长。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初中历史属于升入高中考试中必考的科目,同时它承载着我国的智慧与文化,而大部分的教师仍然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们实际需求,以及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采取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灵活的运用其教学的方法,并使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历史中的文化以及智慧,使其学习好历史的同时,爱国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义美,王玉琼. 中学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索[J]. 技术与市场,2012,05:339-340+342.

篇(4)

一、借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课改之后,每个单元就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人教版八奶奶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组1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组2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组3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找出5个。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二、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在教育理念中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住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才可以在历史知识海洋中,以不变应万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三、通过微课专题,实现复习聚沙成塔之效

初中历史微课是一项短小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利用微课来讲解专题知识点,可以起到“聚沙成塔”之效。学生通过微课的引导下学习,对历史知识实现举一反三、连点成线、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历史微课在阶段复习、专题复习中,更能体现出其短时高效的特点,强化理解归纳所学,并可以实现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地反复观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习时,创新使用了微课教学方法: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二战的爆发与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交战双方:轴心国(德、意、日)与反法西斯联盟(英、美、苏、中);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标志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3.反法西斯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进程;攻克柏林,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4.二战中的两大重要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二战的主要进程、时间线索、主要战役等内容系统高效传递给学生。

总之,通过简单的微课技术,融合了清晰的表达,加上充实的内容的微课运用在历史教学的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

[2]魏爱玲,党军红.浅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高考(综合版).2015(03).

[3]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09).

篇(5)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系统衔接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而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核,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阶段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中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中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中考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由于历史在中考中只占50分,即使到了初三,每周也仅有两课时。(二)能力要求没有具体的体现,考试范围框得过死。

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成见。

在初中,学生把历史当作副科,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初中阶段的基础不牢,就加重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更加繁重,使得高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如何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为中考、高考选拔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一、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有机地衔接,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初别是初三历史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不要受中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筑知识体系,由于中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中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得较为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本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入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怪。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外交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二、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98-02

自主合作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在学习时一种自动积极学习的行为,这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所以,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基础教育时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

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改革课程的必要性

过去学生对历史学科是既喜欢又很尊敬,而现在却成为学生课堂上氛围严谨、枯燥乏味的科目,且也是考试科目中较难的一门。如此教师教学时要怎样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问题是个难题,所以落实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不能只是形式,必须要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几个比较严峻的问题:(1)有些教师专业知识缺乏,个人业务能力不够;(2)课堂中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比较随意,且课前备课与课后积累准备不足,脱离了中考大纲以及课程标准的需要;(3)教师自身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知识点的检查,让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毫无基础与学习乐趣可言,由此,学生对历史科目就不够重视。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那么就要加强自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个人专业知识要不断地完善更新,积累知识,同时,要让自己以最大努力促进历史科目的地位提高,多安排与中考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初三教师减轻负担,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二 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

1.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利处

第一,促进学生自学能动性有效地施展,重视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及创新。随着新课改提出合作学习为课堂学习方式,学生充满了积极性与热情,面对课堂能积极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能自由展现思维优势,在课堂上的问题研究及预习呈现,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过程,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并处理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与创新精神得到发展,促使学生思维空间更宽广、更灵活。

第二,在课堂上要展现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新课改以人为本。新课改提出,自主合作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师主体模式,这里主要以学生为学习中的主体,如此,很多教师就了解到课堂上是展示学生的沟通交流与才华的平台,而不是展示教师自我的平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第三,历史课堂中要充满热情活跃的气氛,促使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另外,自主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还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展示才华与说话的机会,就有了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时间,如此,历史课堂就从最初的枯燥乏味变得活跃轻松有效,使学生喜欢历史课堂。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要是喜欢新的教学方式,如此自主合作学习正是学生喜欢一种教学方法。

2.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弊病

第一,由于课堂教学进程很慢,导致教师原本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每堂课教师都有安排教学任务,初中历史教学的进程都掌握在一课内容一节课,每个学期历史科目较之其他科目的教学内容比较艰巨,如今实施新课改提出自主合作学习,所以课堂上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讨论的时间很多,然而学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就下降了,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教师就得进行全面详细讲解,那么就出现了课堂实际教学时间减少的问题,如此,就会出现教师安排的课程计划发生改变。

第二,自主学习能力与参与性差,且基础比较弱的学生一般在课堂上都很懒散。课堂上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利用自主合作小组学习时与其他学生聊天说话,影响了合作小组学习的学生,且严重破坏了课堂纪律与其他学生学习的环境。要怎样管理与控制就得进一步研究。有些不喜欢学习,混时间且家长没有时间管理的学生,如仅靠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减少了教师的监督管理,也是无法完成的。这些都是在自主学习合作中,学习能力要比正常的低,所以教师应严格监督、管理和教导这些学生。

第三,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任务增加,则完成就相对较难。在课堂上实行自主合作学习表面上是减轻教师的负担,实际上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压力,一堂成功的自主合作学习需花费许多课后时间,尤其是历史科目,学生在家里最少也要用30分钟左右来进行理解阅读教材,然而在初中学生课业压力大的情况下,无疑是增加负担,因此,提高自主合作小组学习效率也就难上加难。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是很好,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自主合作学习能为历史教学在某程度上得到改变,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教学的利大于弊,但任何新的事物都需要时间来验证,随着时间的变化来不断地更新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J].文教资料,2006(16)

篇(7)

一、对历史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效用,我个人认为,历史教育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有重要的作用,犹如名言:“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我所在的学校,前几年由于师资不够,根本就没有开设历史课,直到最近几年,师资略显充足,才开设历史课,但是很多教历史的都不是专业出生,师资配置不合理,初中历史课随便找一个老师就可以胜任,这部分老师自己对历史都不是很了解,对历史课的深刻内涵、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历史学科的特点等一无所知,据我所观察,他们主要是对历史线索进行讲解,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的历史事件,但是对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如爱国、民族团结、尊敬他人等等基本不会涉及。这显然就淡化了历史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对社会长远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

二、历史教学资源严重不够。由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对历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在农牧地区,历史教学中只有教科书,有的学校会给历史教师配历史教师用书,极少学校可能会给老师和学生配齐历史填充图册,历史挂图、地方志、博物馆开放、图书室等等,在农牧地区简直就是一片空白。这就导致农牧地区农牧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展开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课”、“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和一些家长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个别学校领导也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的某些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由此看来,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历史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七、八年级,大部分历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语、数、外等科多了的教师或过几年要退休的教师被领导“照顾式”的安排教历史的。试想这样怎能真正教好学生呢?尤其历史这一学科,如果一开始学的历史观点不正确,以后再要改变就很难。依我个人观点,学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还不如不学。而到了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必然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这就给九年级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难度与更高的要求。所以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见,要想搞好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把历史课程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必须提升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加大初中历史教学的力度,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优越性。

解决问题的几点想法: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可见历史的重要性。

“态度决定一切!”谦逊的态度变化来源于对其本质和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办公室里,同行们坐在一起,时常为学科的实际价值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有人认为学习地理,便于出行,便于认知天下。可就没几个人会认同历史的价值,更有甚者认为:历史课无非就是故事课而已。老师放放录像,学生看看电视,也就打发课堂四十五分钟了,不用老师,学生也会无师自通的。所以,历史课人人都可上,也就难怪一门主科随便搭一两个班的历史的课务分工不足为奇了,尤其是我们的老同志,教教初一初二历史,也算是领导对他们的照顾了。即使同是所谓的“小学科”的政治、地理、生物同历史放在一起,我们不少人呢也会争着上历史,不一定是对历史的热情,可能是冲着历史课的“方便”。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了。

学历史不是简单的了解历史故事,学历史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历史,增长历史见识,不用犯历史性的错误。犯一个数学错误,我们可以从来,犯一个历史错误,世间是不等人的,就没有从头再来的寄回了。可以说一个历史学家不一定是个政治家,但一个政治家必须是个历史学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比如说后期,为什么会拒绝国共“划江而治”这一苏联的建议,的请求呢?也就是要吸取西楚霸王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历史教训。“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二、专职教师的配备。

在市青年教师优秀课大赛报名表少,区区历史只有十几个人,平均两所学校才有一人报名。细一分析,竟还有不少兼职老师。这样的师资配备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专职方能做到专心。“品质源于专业,教育成就未来”。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品质。

三、考试模式的改变。

就本人自以为中考还是以闭卷考试为好。我也并不主张加重学生负担,更主张的是全面发展。我们也不用担心学生负担,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置之死地而后生。中考可以简单一点,也不能以开卷形式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我觉得还是以考查史实为主适当提高到理论层次更适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点。初中阶段以打基础为主,拔高、拓展、升华更适合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