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3: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篇(1)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引导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做了系统地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与批评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2〕换言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认知媒介、主动参与媒介、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媒介使用能力上。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应更注重“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为,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大量关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理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3〕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牢牢把握了话语权,体现了较强的权威性。教育者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实行既定的思想灌输,而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拥有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的地位,甚至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能力要高于教育者,并逐渐在网络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不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不了解各大众传媒的属性,就无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不能透过信息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吸引和诱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传媒浓重的商业化倾向易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其次,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易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即时传播的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肤浅和混乱。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对大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负面影响,是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分不开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是一个以意识形态的观点为内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传播过程。〔4〕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还是对信息进行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且其展开渠道也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首先具有了融合的契合点,如可以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堂教学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体系

(一)转变观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社会各方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强度,改变相关人士的落后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各媒介专门组织和高校制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是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引导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认真调研媒介素养状况,细致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从而获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并将此付诸实践,真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

篇(2)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

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

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

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养;融合

0引言

在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专业知识不足、操作技能欠缺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快速提升,但个人职业素质修养则不可能通过集中训练而在短时间内得以明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同样也对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和谐发展承担责任,高职院校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尝试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不失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1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与现状

1.1职业素养的内涵

刘兰明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1]。刘玉梅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2]。”黎光明认为“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从业者具有的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3]。”职业素养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外化素养主要指资质、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技能、英语技能等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获得的素养。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它主要通过阐释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通过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的品质,从而去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符合社会期望的理想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品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一般以集中培训和岗前操练为主,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则实施全程覆盖式的教育,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适合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展感悟内化活动等渗透式培训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达到内化和外化的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形式,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二者各司其职、分别行动,没有在人才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1.3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现状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人数均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增加,此外还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等,就业队伍庞大。这样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部分高职学生不仅不立志图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团队精神匮乏、诚信淡薄等问题。很多高职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放弃专业和理想,“大城市、名公司、赚钱多”成了唯一标准,目标功利,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此类表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性的缺失,二者的融合根本无从谈起。

2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鉴于当前高职教育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2项重点任务,实现它们的融合势在必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4]。

2.1融合的可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职业素养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内涵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以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都致力于学生的成人成才。职业素养的基本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二者完全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创新,实现融会贯通、互通互补,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通过主流政治、道德、法律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明白个人规划必须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因此,将两者资源共享,吸收彼此先进的教学经验,必将发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2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目标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教育有益于社会和人民。搭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堂内外及学校内外教育的融合平台,也是对学校各类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实力。

3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开展二者的融合

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两者的融合。学院采用“六字”口诀按年级分阶段设置培养方案,大一新生的六字诀是“唤醒-导入-内化”,大二学生的六字诀是“引导-体验-完善”,毕业生的六字诀是“技能-角色-实践”,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体现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的交叉融合,践行“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5]。

3.1大学一年级的“唤醒-导入-内化”

刚入学的新生正在进行角色转换,不宜开展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照学院的课程设置,大一学生全覆盖开设了融合职业素养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础”课)。课程体系参见表1。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新闻播报等方式认识国情,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介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不同专业的社会定位、就业现状和职业前景等,渗透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中得到职业启蒙,知识转化为能力、他律变自律,自觉行动并养成习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3.2大学二年级的“引导-体验-完善”

大学二年级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概论”课),将专业技能课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概论”课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职场团队,引导学生完成研究性课题并汇报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抓住课堂内外的一切机会,体验“准职业人”的岗位感觉。结合实际对大学一年级确立的职业目标进行修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要素进行探索,校正和完善自我,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常规考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养职业好习惯助力。“概论”课的学生团队是以项目为载体、研究型学习任务为驱动,每个人承担不同的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源分享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

3.3大学三年级的“技能-角色-实践”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三学生解读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对学生就业前的价值困惑和心理焦虑进行疏导。开展岗前教育,对学生进行择业、面试等方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职业适应性准备。本阶段学生的专业课课堂学习即将结束,已进入实习就业期,所以,应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实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3.4职业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很多人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全部靠学校和老师,事实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密切关系人对其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也很大,如在专业选择、就业倾向方面,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学习态度、团队精神、职业理想等方面,同学、朋友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深远,他们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非常现实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树立与学生各种社会关系分工合作的意识,学校侧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规划等专业教育和部分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并整合家长、企业、校友等各种社会资源,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辩证关系,职业素养教育是实现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职业素养提供了教育方向。融合了职业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合理性和必要性,必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关注职业素养教育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2-43.

[2]刘玉梅.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3):122-123.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5-127.

[4]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8-62.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1文化具有育人功用,而传统文化作为前人积累的道德感召力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深厚、心灵默认感较强等特征,当前,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及活性载体,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篇(5)

【关键词】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繁荣,随之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多元的思想观念不断形成,这对中国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为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一些热门学科如经济类学科、贸易类学科、管理类学科的关注力度和支持力度,而对这种传统的理论课程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一般,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由党委、学工部、团委、马列部或社科部、宣传部、党校等单位共同完成,但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统一,没有形成教学的整体规划,再加上教育主体的能力限制,课程准备不详细、不具体,教育设施不先进等原因,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断被边缘化。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认知水平自然得不到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或多或少的发生扭曲,所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空想主义不断出现,并对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不高。当脱离高中模式化、死板压抑的生活,来到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时,大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新奇的事物上面,很难抗拒多元思想的诱惑,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本身枯燥、抽象、不易理解,老师教学没新意,准备粗糙等原因,大学生普遍对这个课程没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另外,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伟大理想的形成,对人生道路的指导以及未来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还认为它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分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学习的负累。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实用性不强。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老师一直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一直处于教育的客置,教育的过程则是老师一个人完成知识的传授,学生负责知识的接收。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这样产生的影响必然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论课,更是收效甚微。至于学科效果,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关心,更不会想到去利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去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提升自己不端正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认知水平,只会在学期末“突击一下”来应付考试。

二、转型期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育理念。要想在转型期完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机制和理念问题。只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和管理运行机制,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该学科不断适应潮流。在这基础上,各大学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社会各界包括国家、社会、家庭都要加大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增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投入和精神倾注。其次,还要突破狭隘的教育视野,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位置,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思想修正、理想实现等方面的作用。

(二)提升教育水平,加强教师素养建设。众所周知,教师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全方位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十分必然的。教师的教育素养不仅包括知识结构、专业水平、职称结构还包括教学方法、工作热情、年龄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长期的工程。不仅学校方面要为各位教师提供提升教育素养的机会,多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定期研讨交流会,或开设一些提升课程补习班来补充教师的教学不足,而且广大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三)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强化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现代教育方式是近年来各大高校都认可和提倡的,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网络设备,才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才能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 、形象化。电子化的教学设备如电子计算机、电子投影仪的使用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再利用一些网络上的相关视频、相关报道,把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与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充分联系起来,进行现场分析、相互讨论,增加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怎么利用理论,怎么理解理论。其次,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等,创建班内、课内的讨论话题,积极呼吁学生广泛参与,共同探讨。这样不仅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实用性的提升,而且还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流,转换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角色,强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形成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育模式。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新时代下,大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挑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不可忽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和谐校园的建设,还与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梦”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转型期,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特征相联系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只有不断探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来有理想、有道德、爱国家、爱人民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艾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的白面目标而奋斗。以人为本的时念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由此而言,人本理念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将人文关怀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有力彰显,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生发展规律,一定阶级、政党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道德理念对社会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顶级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功用如此之大,其因为其本身蕴含人文精神与人文智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实现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则是教育者在坚持立德树人观念的指导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人情因素,在提高受教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注重情商培养与品格培养,重视人的潜能挖掘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包含: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生境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总体意义是一致的,旨在发掘人的内在“能量”,通过人的个性塑造,精神追求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想,充分关注人的内在角度;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顶层价值是一致的,是关注人的发展潜力和探讨人的终极意义,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标准,就要求时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心、关爱、引导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生命、生活尊严的关注,是对其主体地位的肯定。所以增进人文关怀是帮助大学生构筑“知识、能力、人格”发展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人文关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要求的。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不断增多。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情况、生活学习中的诸多困难以及对前途事业的困惑迷惘,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坚持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人文关怀是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多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但是,多年来,囿于诸多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其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为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将所得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并将之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从而提高自身各方素质,最终全面和谐发展。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增强,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键环节。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因此,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程度

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关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有效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多方面配合,共同努力。

1.强调学生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承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在实践中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将大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点,前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2.强调大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高低,取决于大学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认可程度,即自我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时,认可的程度就高,取得时效性就高;反之,亦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使其主动、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内化外化思想政治素质。

3.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的主体能力。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能力,也就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所谓思想政治能力是“主体能成功地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活动的本领,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是想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和重点挖掘的能力。

4.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主体人格。所谓主体人格是指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品格,此三者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只有克服目标单一、内容简单的弊端,才能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将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人格,在社会实践中成为主体。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实践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需要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源于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要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来源于实践,人文关怀也必须切合实际,其内容的设定应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学生实际问题,立足于学生主体,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创新人文关怀教育的理论和路径。

2.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维推进,尤其将人文关怀与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幸福指数相联系。深入研究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幸福成长内在联系,建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体系,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以及生活实际问题作为工作水平,深入实践,不断检验获得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国际化、多元化。国外人文教育自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如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认知理论、班杜拉的学习理论,都注重于人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及经验的总结。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做到针对性强、实效明显。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教育长效机制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建构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既要整合高校领导,又要着眼于社会环境,紧紧扭住“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不放松。

1.建立健全高校领导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人文关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政治素养,作为工作执行者的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必须做好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全面保障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关怀得到宏观保障,促进其长效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应对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会议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而大学生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主要参与者,其学习途径较传统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尤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群体影响更为深刻。笔者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梳理分析自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为我们找出应对策略提供思考的方向,给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启发。

1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

1.1专业突出,文化素养较低艺术类学生大多从小学习各项艺术专业,同时绝大部分课余时间均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虽有艺术特长但普遍不重视文化素质培养,知识面相对狭窄;另有部分学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跨过高考的“独木桥”半路转学艺术。由于文化课素养的不足,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此类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尤其对于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方面的课程,更加不感兴趣。

1.2个性突出,集体观念缺乏一方面,艺术专业的特性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张扬个性,他们不愿受制度观念的束缚,多追求特立独行,有较大的随意性,集体观念较差。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有别于其他学生的高考选拔模式,艺术类学生多数表现为做事圆滑、爱耍小聪明、重视感情,这导致学生仅关注感兴趣的事物,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类课程则漠不关心。

1.3思想活跃,理想信念淡薄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普遍活跃,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艺术类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或商业演出,有较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感受过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金钱的诱惑,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活现实化、看问题主观化、理想信念淡化。

1.4追求新颖,易受新事物影响在当前的自媒体环境下,各类智能手机、网络游戏、交友软件、软件客户端等“抢夺”了绝大部分学生,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垃圾信息和消极舆论,给一味追求新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2自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自媒体给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2.1.1学习途径的开放性,提高了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面对面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在传统思想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或信息的获取选择性相对较低。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更是不感兴趣,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仅严重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而自媒体作为一种零准入门槛的媒体,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宽松、更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能让学生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选择的、有效的学习,在遇到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形式时,可以通过论坛交流、辩论等多种方式展开积极主动的思想交流,在交流中转变自我意识,从而形成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网络上的互相激励、查漏补缺,有利于学生弥补自身不足,提高综合素质。

2.1.2沟通渠道的多元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艺术类大学生较其他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达自我,喜欢通过自媒体关于自身的大事小情和与外界联系,因此,通过自媒体互动,让老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进行及时的鼓励、支持、引导和帮助。同时,借助手机短信、博客、论坛等自媒体虚拟互动,能够减少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更容易敞开心扉说实话,自由发表意见、观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当前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成效。

2.1.3虚拟与现实互补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艺术类大学生追求新颖,排斥刻板化教条化的教学模式,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开展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音视一体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内容支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互动虚拟化的特征让学生更平等更自由地畅谈自己的观点,实现教学的实时解答互动和反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结合为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自媒体给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1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的面对面教学,有利于政府、高校等主体控制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艺术类大学生较其他学生更易受新事物的影响,而自媒体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舆论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息垄断,各种垃圾信息和消极舆论容易使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艺术类学生逐渐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甚至心理对抗,理想信念逐步淡化。同时,网络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和自由,严重威胁政府、高校等主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学生可以实时通过微信或微博等自媒体表达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满,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2.2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同感和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媒体信息的丰富和多样性能迅速抢占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而相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等原因,与学生在信息的接受和中处于不对等的劣势地位,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媒体自己“动手”,方便快捷地寻找到自己所需的各类知识,绕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媒介的作用,极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主体与教育主导者的权威性。

2.2.3信息传播高速性,加大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难度经过政府、高校自觉过滤删除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和不当言论,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艺术类学生对新舆论、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高于其他学生,更容易受新事物的影响。各种非主流的声音、政治的或社会的谣言,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随着自媒体在网上网下进行流传,流传速度之快之广,无法进行控制,给艺术类大学生群体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加大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难度。

3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自媒体大发展的对策

3.1紧抓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较其他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更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自媒体获取信息的平等性,树立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双主体”的互动理念。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在教育中,善于利用自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改变传统教育中“单主体”灌输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我并在遇到分歧时进行沟通、对话,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2抢占自媒体教育阵地,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平台随着自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传统媒体、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纷纷开设各种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抢夺”大学生,而高校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更不应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失语。转变教育思路,转移教育阵地,通过建立高校官方自媒体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网络正面教育,逐步缓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因媒介变革而导致话语权丧失的局面,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教育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自媒体环境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评估的能力不足,在网络世界中进行自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享的理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逐步地、分层次地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同时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开展媒介素养理论的培训课程。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媒介素养的“同步”提升,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文化阵地。

3.4加大网络舆情监控机制,降低自媒体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高校网络舆情能直接或间接反映艺术类学生可能关注或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舆情进行监控,能有效引导学生舆论方向,防止混乱状况的发生。高校网络舆情主要产生于或流传在各种自媒体平台(如校园网络、论坛、微博和微信等),因此高校应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同时通过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校园网络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监管队伍,对校园网络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避免网络突发事件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安乾.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6(4):46-61.

[2]于晓威.浅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艺术教育,2016(1):285.

[3]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