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服务标准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有效的服务策略都是在事先选择好目标顾客群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围绕该顾客群体展开设计与创新,这样企业就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也就是说,高度关注为特定的客户群体服务,可以使企业同时以较低的成本创造较高的顾客满意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资金融服务企业要想在与外资金融服务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具有创新的、个性化品质的金融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策略也应该是基于一定的构建原则、围绕着使“顾客满意”的宗旨进行设计与实施。
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原则
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原则是指根据不同种类金融服务业务的特点,而提供给顾客的定制化和标准化不同程度结合的金融服务,
所谓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是指企业根据顾客的具体需要,由服务技能较高、服务知识比较丰富的服务人员为各位顾客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以满足各位顾客的具体的、独特的需要和愿望。定制化金融服务的含义因人而异,但是,一般说来,它包括定制化服务结果、多样化服务过程和人性化的服务行为。例如个人理财服务、贵宾会员金融业务、银行电话客服中心等业务的定制化的程度就体现比较突出。
所谓的标准化金融服务则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使用流水作业法,用现代化设备和精心设计的服务操作体系取代或减少人工,体现的是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行为规范化。采用标准化服务的目的是减少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交往程度,提高服务效率,为顾客提供快速、可靠、方便、一致、高效、廉价的服务,减少顾客感觉中的购买风险,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标准化要求服务人员严格遵守操作程序,以便加强服务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
对于金融服务企业来说,其服务特点决定了服务品质的个性化应该是以标准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不同程度的结合。金融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应确定服务过程中“最小的重复性业务类别”,对一些利用高新科技成果,采用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自动化设备,完成简单、重复、常规的服务工作,以便加快服务速度,降低成本费用,减少服务差错,使服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更灵活、更及时地处理非常规性、复杂程度较高、需频繁与顾客互动的服务工作,以此提供给顾客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其满意度。
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构建
提出构建服务品质个性化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需要出发,以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为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以满足顾客需要、使顾客满意为企业的经营目的。所以,模式的构建都要以“顾客满意”为宗旨,本文所构建的金融服务品质个性化的模式如图1-1所示。
图1-1表明,为构建一个使“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具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质模式,金融服务企业需要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理念满意(Mind Satisfaction):这是企业经营理念达到顾客满意状态。它是企业的理念追求、精神境界、企业文化等向顾客的传达,并努力给顾客满意的印象。
行为满意(Behavior Satisfaction):这是顾客对企业理念指导下的企业行为总和的满意状态。包括企业的行为规范满意、行为机制满意、行为模式满意等内容。
视觉满意(Visual Satisfaction):这是企业可视性与可听性外在形象带给顾客的满意状态。它包括企业的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彩等展示应用系统的各自满意。
产品满意(Product Satisfaction):这是企业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满意状态。它要求企业根据顾客的个性需要设计出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将其提供给顾客使他们达到满意,企业因此也获得市场。
服务满意(Service Satisfaction):这是金融企业提供的服务过程体系所达到的顾客满意状态。主要包括服务保证、服务承诺、服务程序便捷、服务失误补救及时等。在产品同质的金融服务业中,周到细致的服务过程体系往往在竞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金融服务企业在构建上述模式时,主要是通过MS、BS、VS使企业的外在形象个性化,达到顾客满意;PS与SS则为CS的核心,是用以塑造一种与众不同的、关系顾客切身利益的内在形象,从而达到顾客满意。
值得注意的是,MS、BS、VS是一次导入的内容,旨在宣传企业,形成顾客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其重要性在于只有第一印象是满意的,才能使顾客接近、购买、消费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成为可能。而PS和SS则是企业留住老顾客、争取新顾客的核心内容,并且是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
具体策略
要使上述模式在金融服务品质的个性化塑造中得以实现,就必须制定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
塑造“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
这是服务顾客的最基本动力,同时又可引导决策,联结公司所有的部门共同为顾客满意目标奋斗。将这一理念要贯彻到整个企业上上下下当中,在正式的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的企业文化之中都要有所体现。
创造高效(标准化的体现)定制化的服务操作体系
采用信息技术和电信技术新成果,金融企业不仅可使用新的服务方法,为顾客开发并提供新的金融服务项目,而且可为大批顾客提供高效定制化服务。金融服务企业可从三个方面使用高新科技成果,创造高效定制化操作体系。
授予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控制权
同样地,高度自动化服务操作体系,会使顾客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如,先进的自动ATM机可在显示屏幕上显示持卡者的姓名和欢迎辞(有情味的服务),持卡者可选择服务项目,规定取款数额,在不同账户中转移资金,立即打印最新对账单(定制化服务),而且持卡者可在任何时候在方便的地点接受银行的服务(方便的服务)。如果持卡者需要问问题,就可使用自动柜员机旁的电话,与银行客户服务部工作人员直接交谈。
把握好服务的“关键时刻”,提升服务品质
顾客与金融服务企业资源要素的接触和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对顾客的服务体验影响非常大。正是服务提供人员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服务接触决定了服务的功能性品质,也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服务的技术品质被传递给顾客。服务管理将这些交互关系过程称之为服务的“关键时刻”(英文为moments of truth,亦译为“真诚瞬间”)。关键时刻的含义是服务提供者能够向顾客展示其服务品质的时间和地点。它是一个向顾客展示服务品质的机会,一旦丧失,顾客就会离去,这是强化顾客品质印象并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最好时机,如果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出现,失误,服务提供者将找不到任何补救措施。为弥补这种损失,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新的“关键时刻”。
高度重视顾客投诉,改进服务品质
营销界有一个著名的等式:100-1=0。意思是,即使有100个顾客对一个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个顾客对其持否定态度,企业的美誉就立即归零。有事实显示,每位非常满意的顾客会将其满意的意愿告诉至少12个人,其中大约有10个在产生相同需求时会光顾该企业;相反,一位非常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告诉至少20个人,这些人在产生相同需求时几乎不会光顾被批评的企业(Reichheld and Sasser,1990)。
因而,金融服务企业应高度重视不满意顾客投诉,在处理投诉问题时,不仅应真心实意地感谢顾客,而且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为顾客排忧解难,以便保住顾客;同时,也应从投诉中找出问题源,并加以解决,以改进服务品质。
参考资料:
1.汪纯孝,蔡浩然著.《服务营销与服务质量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2.沈蕾,邓丽梅编著.《金融服务营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雷蒙德P・菲斯克,史蒂芬J・格罗夫,乔比・约翰著.张金成等译.《互动服务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一)组织架构
民生银行小微金融组织架构根据业务发展态势,不断进行优化,2013年民生银行开始全面推进零售转型,以“做强分行、做大支行”为目标,对分支行小微金融的相关职能进行彻底改造。
1.小微业务流程再造。围绕分行零售转型,民生银行实施小微金融业务的流程再造,围绕小微风险、规划、销售、作业、资管、售后等六大模块,着力实现“标准化管理、模块化生产、规模化开发”。
2.建设强大的分行。民生重点强化了分行的集中业务规划、集中营销策划、集中销售管理等职能。分行“软实力”强大,改变了过去依赖支行或者个人能力“跑马圈地”式分散拓展市场的状况,而是集中力量、统筹部署,对重点目标客户群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二)流程设计
由于小微金融特点是客户众多、单笔金额小、提款频繁,其流程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1.产品设置标准化。配合工厂化模式运作,民生银行基本形成了“标准产品”快速处理、“非标准产品”专家受理的运营机制,在时效性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客户需求。而在传统的抵押产品上,民生通过建立“押品价值库”的方式来解决抵押评估周期长的问题,保障效率优先,受到小微客户的青睐。
2.贷款作业流程化。贷款审批阶段,通过“审查岗作业软件”,实现了审查意见的系统自动合成,提高了贷款审查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加强了审查岗位的品质管理。
3.系统支持全面化。通过“人工监测+审查岗作业软件”方式建立的半自动任务分配引擎,初步解决了贷款任务池的分配问题。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实现了第三方信息的快速自动搜索与核实。
4.团队建设专业化。操作岗位的员工接受培训,持证上岗;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实战实习;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与制度规范,严格规范员工行为。
二、完善民生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
(一)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笔者认为,现阶段小微风险集中体现在产品风险和道德风险,其中最核心的风险体现在小微客户和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方面,因此加强“人”的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要加强小微全面服务,加强结算产品使用率,通过梳理客户经营流水,可以及时了解客户经营风险。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小微信贷产品设计方面,民生银行要加快退出联保互保产品,同时,风险补偿基金具备风险分散、互不传染等特点,加之有补偿基金作为备偿,民生银行需要加快向风险补偿基金产品转换。其次,民生银行已经提出优化管理模式,将小微业务模块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进一步发挥规划先行的风险控制作用。
(三)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经过几年发展,民生银行已经具备比较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但是,随着小微风险的不断暴露,如何处置小微不良资产,成为现实的障碍。
(四)创新小微产品设计
笔者认为,各类产品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小微产品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符合小微金融发展趋势。民生银行除了大力发展风险补偿基金这一创新产品,还应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快设计互联网模式下的小微产品。
(五)提升团队风控能力
经过几年发展,民生银行已经打造一支优秀小微团队,包括一线客户经理团队、一线小微管理团队、中后台的规划、评审、售后团队等等。下一步如何稳固团队、提升能力,成为现实考虑。
三、主要结论及展望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各家银行将从原来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向真正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并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些举措将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一)空前重视,持续创新
2013年,中国金融改革加速推进,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剩下“存款利率全面放开”最后一步,银行传统的“垒大户、傍大款”商业模式遭遇严峻挑战,面对挑战,银行必须进行客户下沉,寻找新的目标客户群体。
(二)挤掉水分,潜心小微
很多人认为,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商业模式有缺陷,在经济下行期贷款收益难以覆盖风险。笔者想说的是,这恰恰表明真正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促使各家银行挤掉所谓“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水分,潜心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三)无惧挑战,适应变革
浦发“信贷工厂”网上获取客户
近期,浦发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了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信贷工厂”和“微小宝”,从对单个企业的服务转变为对小微企业客户群的服务,这种整合模式的推出,提高了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信贷工厂的一大创新之处在于银行直接从网上获取客户。据悉,此次,浦发银行采用了与第三方平台渠道合作的方式,目前已经与为淘宝店提供财务管理软件的公司进行合作。举个例子来说,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的淘宝店需要融资信贷服务,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发出申请;而银行则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软件公司了解到淘宝店的经营数据,了解到企业的多项财务数据,对贷款中的风险有了更强的把控能力。
这一方式与阿里金融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作为中国最大的网商平台,阿里金融能够便捷地了解到网商的交易数据和详尽的信用资料,这是银行与其他小贷公司花费再多的成本与精力也无法在贷前调查中所完成的。因此,阿里金融拥有更可靠的筛选机制,也能够将其产品覆盖到更广泛的商户群体。
此次,通过与第三方平台渠道的合作,浦发银行跨越了这一信息障碍,并有望改变客户经理线下开发的方式,直接从网上平台获取客户,实现从单个开发到群开发的转变。通过工厂式的批量化、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浦发银行信贷工厂能够高效实现客户开发、客户筛选、产品配置、授信管理、贷后管理等诸多功能,全新的小微企业评价机制和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也能够显著提升小微客户授信管理效率与业务运营效率。以授信管理为例,通过信贷工厂,可将原有的授信管理环节和时间至少缩短60%。
招行对电子供应链金融再升级
转型中的招行也不断提高小企业金融的电子化水平,其专属小企业的网上企业银行平台也升级至8.0版(U-BANK8),内容涵盖小企业商务交易、现金增值、便捷融资、电子供应链金融等四大领域。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其产生的原动力
20-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金融行业也进一步融入到了一体化的进程中。在此背景下,以美、日、德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纷纷通过重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放松金融管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手段不断推动全能银行的建设。在此过程中,通过金融业的相互分享客户资源,广泛利用因特网等手段,金融业间的充分合作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深化是其产生的推动力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电子商务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进而催生了以网上银行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网上支付和结算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的诞生,一方面对银行系统提出了要求,要求传统的商业银行要研发能适应网上环境的支付系统,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银行要不断提供相适应的虚拟金融服务。在两方面的作用下,网上支付系统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力度,从而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得以在网络环境中寻求新的增长点,从而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
(三)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其产生的技术基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金融行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虚拟的网络金融网点成为现实,并推动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无人化、虚拟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推动了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简化了以往纸张办公的繁琐和漫长等待时间;二是使得虚拟网络金融营业网点成为可能,并不断丰富了网上所能开展的业务种类;三是也大幅度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
二、网络金融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金融也大体经历了辅助传统业务、电子业务、网络金融初期三个阶段。
(一)辅助传统业务阶段
随着在20世纪60年代以计算机联机应用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诞生,使得金融机构得以在内部开展总部与分支机构、营业站点之间的相关存、贷、汇等联机业务,并得以在外部开展通存通贷等联行业务。在80年代以后,以水平式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电子资金转账(EFT)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得以使传统金融业务的票据处理速度、支付效率和资金管理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提高了安全性,节约了开支,这是应该是网络金融早期发展的主要作用。
(二)电子业务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90年代后期,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行业逐步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操作阶段,并不断研发出了与电子业务相适应的终端服务体系。以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企业银行(FB)、家庭银行(HB)为代表的网络金融服务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大大简化了传统人工业务的繁琐性,也给客户带来了粳稻的便捷体验。
(三)网络金融初期阶段
得益于电子业务的良好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金融业开始向网络金融业转变。仍然以银行这一金融主体举例来说,在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成立,而在1999年末,具有网络性质的银行已达到100多家,到目前为止,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亚洲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兴起了网络金融服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日益成熟、网络金融服务商的日益增多和强大,传统金融服务向网络金融转移必将是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创新
伴随着基于庞大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网络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改进空间,因此,在日渐成熟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下,在日益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为了能够保持竞争力,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为丰富的网络金融产品必将出现,从而不断推动网络金融的发展。
(二)一体化的服务平台的打造
在未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的编辑,网络金融客户必将需要将所有相关业务融为一体的全面综合服务,即只需有一个界面,就可以满足网络金融客户的绝大部分需求。因此,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在未来,一体化的网络金融服务系统必将会被打造出来,同时,为了使客户能有多样化的产品选择,金融机构也必将加快重组、兼并的步伐,充分吸收和融合相关资源,从而不断丰富网络金融产品,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三)被广泛认同的服务品牌的出现
在未来,网络金融将成为客户使用金融服务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金融服务提供者出现,客户也必将对其进行甄选,这也就要求网络金融提供者的品牌具有广泛的认同度。这种品牌将是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质量的认可,因此,基于信誉、安全、规模、技术甚至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的品牌战略将是未来金融机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电子商务 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与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的实质
互联网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公司为主导的在金融领域整合的运用。互联网金融普惠的作用体现在金融服务体系的长尾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商业银行由于服务成本高、产品资源有限等原因而无法服务到的潜在客户群体。在互联网与金融两者的关系上,互联网是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而金融产品和模式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则是互联网金融的实质核心内容。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注重物理网点的建设和对高净值客户的服务是其两大根本。但互联网金融模式中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特色更为突出,再与金融业务融合后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其典型特点是运营成本低、客户群体定位小微客户和互联网平台集中趋势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上述特点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替代是全方位的。从现实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支付结算、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三大领域。
(一)支付结算领域
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业务。商业银行的四大主要职能其中两大是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其中的第三方支付直接削弱了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中担当中介的重要性。根据中国清算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突破8万亿元,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以支付宝最为典型,占据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网上支付业务本应由商业银行承担,但现实状况是由第三方支付组织承担。
(二)小微信贷领域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大型优质企业是各家商业银行重点营销和维护的企业,银行在大企业面前的贷款议价能力极低,致使其存贷利差缩小。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银行依旧占据强势地位,其信贷具有收益高的特点,这必将促使商业银行将开发小微信贷作为其发展方向之一。而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互联网科技企业依赖其强大的平台和技术优势进入该领域势必会对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造成不利影响。
(三)中间业务领域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余额宝的推出,给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涉足基金代销业务的经典案例。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最大的有利条件在于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然而目前这些优势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正一步步被互联网金融公司所挤占。
三、传统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我国目前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转型的关键时期,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高效率特点符合我国金融改革解决金融抑制、提高金融效率的大方向。虽然商业银行在成熟的金融管理理念和稳健的风险防控措施上具有优势,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的金融改革,迫使银行业加快转型以应对未来金融领域的更为深刻的变革。
(一)通过互联网服务渠道和物理网点的转型拓展小微客户
由于互联网平台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潜在客户群体远远超过目前物理网点的承载量,在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的趋势下,银行应该把开发互联网平台作为未来非物理渠道提到战略位置上来。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客户逐渐会脱离物理网点办理标准化业务,未来银行的物理网点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进行转型。银行当前的大型物理网点将向社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真正嵌入到群众的生活体系中,提供除传统金融服务外更生活化、便民化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现有客户,拓展潜在客户。
(二)提高对高净值客户和大客户的服务能力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定位在于为小微群体提供低成本、标准化的金融服务。针对高净值客户及其大型公司客户,商业银行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经营优势,但优质客户势必是各家商业银行争相营销和维护的对象,因此银行针对此类客户群体应该制定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定制化客户综合服务方案与专业的金融产品来服务这类客户群体,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保证利润来源。
(三)加强自主产品的创新与研发
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未来所有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可能会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销售,商业银行原先依托强大的客户资源作为代销渠道的能力将逐渐减弱,所有非银行自主设计研发的代销产品都将脱离银行的销售体系。银行的代销收入将会大大降低。因此,银行应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加强产品创新与研发。
[关键词]个人综合账户;个人金融产品;产品化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亮点,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而要想成功地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其发展重心在于金融产品的设计。好的金融产品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并能使之保持持续性和成长性。因此,如何在个人金融产品上取得足够的竞争优势是每个商业银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基于这一点,本文从个人金融需求出发,以个人账户为基础构建个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商业银行的各类金融服务项目,并以一定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标准化产品,使客户在选择众多金融产品时得到便利,商业银行也能降低其运营成本,提高效益。
一、影响个人金融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人金融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人自身的需要和其支付能力两部分。其中,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是人自然属性的一种体现,是由人的年龄、性别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人,人的精神需要往往因为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并随之改变,也可以视作为人的社会需要。本文选取年龄作为人生理需要的代表,职业作为人社会需要的代表,收入水平作为其支付能力的代表来建立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函数,即D=F(A,J,I)。其中,D表示需求,A表示年龄,J表示职业,I表示收入。
首先,在不同阶段的年龄段中,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成年之前的金融需求基本以储蓄和结算为主;成年后不管是继续接受教育还是进入社会就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多元化,贷款和投资需求开始逐渐增强,此时所需的金融服务品种相对来说达到数量最大、要求最高;退休后,个人对金融服务功能的需求又开始逐渐减弱。其次,从社会需求看,不同职业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不同的金融需求。例如,同样月薪的白领和出租司机的金融需求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倾向于个人发展需求,而后者在储值保险等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最后,收入水平高低是制约个人金融需求的重要因素。低收入群体对金融产品要求相对较低,与投资相比则更倾向于储蓄需求,主要以储蓄和日常结算为主;中高收入阶层则对琳琅满目的金融商品日益关注,除传统金融业务外,会运用信用卡、消费信贷等现代金融工具,同时,在品种和品质上会有更高的要求,投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二、以个人综合账户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可分为保管(储值)、结算(出纳)、融资(贷款)和投资四大类。这些金融业务都可以通过个人在商业银行开立的个人账户来实现。本文所提出的个人综合账户其设计思想是以银行卡为媒介,将储蓄、贷款、结算、投资和收付业务等有机组成,借助柜台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传递渠道,实现个人金融业务功能的综合化。该综合账户主要由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和储蓄投资账户三个模块组成。
基本账户是结算账户,即承担客户资金流动并实现分配的功能。此外,基本账户也是保管账户,每期资金运用的余额和活期存款都计入该账户。贷款账户是指客户从银行取得货币资金所需要的账户。贷款账户中资金的流入是指取得贷款后从银行机构得到的资金,以及来自于基本账户的用于支付固定贷款利息的资金。资金的流出主要是指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归还。储蓄投资账户是按银行资金管理的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原则设立的账户。在储蓄投资账户下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可以设立如储蓄账户、基金账户以及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子账户。贷款账户和储蓄投资账户分别通过基本账户实现资金的流动。该三个账户共同构成一个综合账户体系,成为个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账户基础。商业银行各种金融服务业务都依托于该账户体系。
以个人综合帐户为基础,再结合不同年龄段以及同一年龄段由于职业或收入水平不同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差异这一特点,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即体现在金融服务的不同组合形式上。挑选不同的金融服务并加以优化,这就是综合服务平台产品化的过程。
三、个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产品化
所谓产品化服务,就是形成一套成型的程序和模式,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服务产品化后,服务就可以复制,当成模式进行推广。服务的标准化和流程化,一方面提高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银行的服务成本,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品牌影响力。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服务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服务转变成管理服务,银行不仅仅作为一个提供资金流动服务的机构,它更承担了个人资金管理者的角色。这一转变也体现了中资银行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与国际先进的银行管理水平靠拢的趋势。
不同年龄、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客户可构成无限多的金融需求组合。无限多不同类型的客户要用有限多产品来满足。个人金融业务如上所述可以划分为保管、结算、融资、投资四大类,不同类型客户其服务品种都只是在这四大类中选择和组合。因此,有很多的选择都是重复或者类似的,这就为我们预先设计各种个人金融服务产品套餐提供了依据。
在套餐设计中我们采取“两头限定中间补充”的办法。即先设定一个“全功能”套餐和一个“最基本”套餐。全功能套餐包含所有个人金融服务的产品,而最基本套餐则是功能最简单的个人金融服务产品。在个人金融业务中,基础套餐由结算和保管两部分组成,相对应需要用到的账户是基本账户,其余两个账户可以暂时不开通,视以后需要再进行使用。而全功能套餐需要包含的金融服务有结算、保管、融资和投资,相对应用到的账户是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和投资账户。确定了两头后,中间套餐就是在基础套餐上添加各种金融服务组成新的套餐,而套餐中要用到的账户也随之增加。根据账户各种组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A表示只有一个基本账户套餐,B表示包含基本账户和投资账户的套餐,c表示包含基本账户和贷款账户的套餐,D表示包含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和投资账户的套餐。由于各个账户下面还有二级子目或是三级子目,因此在B、C、D三大类下还可以分别有各自的具体套餐形式。
本文用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级别的贷款授信额度,用a、b、C分别表示投资账户中安全性账户、流动性账户和收益性账户,用数字1、2、3分别表示贷款账户中的甲级授信额度贷款、乙级授信额度贷款和丙级授信额度贷款,用小写字母s表示短期贷款,t表示长期贷款。各类套餐形式如表1。
表1中是所有套餐的排列形式。如B(ab)套餐表示包含基本账户、安全性账户和流动性账户的套餐;C(2t)套餐是指包含基本账户和长期贷款账户,额度是乙级的套餐;而D(abcls)指的是包含基本账户、安全性账户、流动性账户、收益性账户、短期贷款账户并且额度为甲级的套餐。
A套餐最主要适用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该类型客户由于所能运用的资金较少,一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另外两个账户的金融服务;B套餐比较适合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客户;D套餐较为适合事业、家庭都步入稳定期的中年人,他们一般收入稳定而且较高,因此,这部分的客户对储蓄、投资和贷款的需求都会比较大。D套餐中的D(ablt)、D(ab2t)、D(ab3t)比较适合处于青壮年期的客户,他们面临结婚、买房、买车等人生重大支出,因此贷款需求较其他需求更为突出,在投资方面也以定期储蓄、买卖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为主。而D(abel s)、D(abe2s)、D(abe3s)、D(abelt)、D(abe2t)、D(abe3t)的适用人群是事业比较成功的高收入人群。该类型客户由于占有资金较多,在各种金融服务品种当中都能分配到一定的资金。由于存在其他类型的投资以及二级子目内还可增加三级细目,如在流动性账户里面还可以增加货币市场基金账户和国债账户,客户在选择具体的金融服务品种时将具有自主权,可以自行选择或者调换服务品种,这是客户个性化的体现。
从成本理论上讲,套餐中包含的账户越多,银行的经营成本就越大,因此出于成本回收等的考虑,银行可以根据账户数目和种类计算年费。理论上来说,当账户数目达到一定量后,成本会开始下降,这是规模效应在账户体系中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定价中虽然每个账户都有其自身年费,但是总的年费不是各个账户年费的加总,而是各个账户年费加总后再乘以一个百分比的值。这个百分比则由各个银行根据其具体的经营成本来决定。
四、个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产品化的物质载体
银行卡是作为个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最好载体,这是由银行卡本身的优点决定的。首先,银行卡体积小,携带方便。其次,银行卡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可随时提现和刷卡消费,分布密集的ATM机、POT机使旅行和消费更加便利。再者,银行卡的密码设置能最大限度保证客户现金财产的安全。此外,还能充分利用银行卡的特性来实现其他非资金流动性功能。银行卡还可以充当各种社会非金融机构服务凭证的功能,如会员卡(优惠卡、贵宾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电话卡、公交卡、公园年卡、医疗卡等)、单位凭证功能(出入证、考勤卡、工作证等),集众多功能于一卡。
[参考文献]
食材供应链供应链金融
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市场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变化频繁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往依托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中间链收益逐渐被吞噬。聚焦于自身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将非核心服务外包,从而降低内部成本,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价值导向的供应链服务管理成为中间链企业在自身模式建设及企业价值提炼上的重要课题。
供应链服务理论上,基于互联网为背景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依据商流、信息流为基础,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资金流上需求,提高运营资金效率,成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核心需求。作为供应链金融产品,必须服务于产业,符合所处产业特性,起到促进产业和金融的共同发展的目的,方能持续的产生效能。
民以食为天,随着消费升级,全民对生活品质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食材行业备受关注,其相应的供应链体系及供应链金融需求也受到关注、产生出大量的商业及金融运营模式。而食材行业有别于他行业,具有其独特性。
一、食材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供应链特点
1、行业整体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食材行业,最具代表性为餐饮业。2015年餐饮收入总额达到3.23万亿水平,同比增涨11.7%。伴随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观的转变及餐饮形式的不断丰富如社区餐饮、时尚餐饮、社交餐饮等的涌现,餐饮收入还将保持持续增涨势头,呈现蓬勃发展的市场空间。
2、行业本身将进入微利时代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餐企用工成本、餐厅商业地产租赁成本、餐企财税规范要求的不断提升,餐饮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在高毛利、高成本的背后,餐饮企业通过菜式创新、用餐环境营造、门店拓展吸引客源、寻求规模发展成为微利发展下的必经路径。在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是对于经营性现金获取的钢性需求。
3、工厂直采、产品需求标准化成为趋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去中间商,由需求方与食材供应商直接建立合作关系,降低产品采购成本,是餐企最直接的控制成本的手段。同时在多门店运营背景下,其内在商流体现为集中采购、分店收货、分店结算的模式,为保证同一化的菜品体验,促成了餐饮行业在产品供应需求上的标准化。中餐通过中央厨房及半成品的定制逐步标准化,为供应链全流程的信息化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通过物流及商流信息的抓取形成整体性的评估体系。
4、非供应链下的金融获取困难
餐企由于其发展路径及资金投放路径,决定其有效的可被金融机构认定的抵押资产不足,大部分的资产以租赁为主,短期内财务报表规范程度低,金融机构可给予的信用评价等级不高,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短期、多频次及投放快速的要求,直接从传统的金融体系获取融资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从金融政策层面,通过降息,降准,建立资金投向流通市场政策引导,但真正流向于消费类中小企业的资金量并不充裕,与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核心问题体现在对银行体系自身对风险管理考量还停留在可抵押资产层面,同时对真实性及行业特性、自偿愿望及风险把握不足。
基于真实易本身,能将非现金性资产占用,如应收账款、存货转化成金融资产从而带来即期的现金流,同时在风险来临时可提供处置变现或制裁手段成为食材供应链金融价值所在。
二、食材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型
作为供应链金融本身,除融资方具备还款的自偿性外,食材供应链金融所针对的交易及交易产品具有一些专业的属性特点:如产品成分、保质期、品质等级、可处置的渠道及通路、变现价格等,将食材供应链金融能较好的运用,需要具备如下的条件:
1、食材供应链金融必须具有信用的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就食材而言分类较为繁杂,从现代的分类方式上主要有从营养学角度上将食材分为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纯热能食物;从食物消化吸收后代谢成本上可分类为酸性食材及碱性食材;按对身心所产生的作用分类分为悦性、惰性、变性食品等,中国食材的复杂程度从其分类上可见一斑。
从现有的餐饮食材而言主要分生鲜类、果蔬类、调料类、干品类、粮油类、饮品类、食用菌类、坚果类,这类产品养种植主要产地分散、产品销地市场分散、单一产品的行业标准不明确,导致作为纯金融方无法遵循行业特性介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也是在做相应的金融服务中必须依托于行业类的信用载体完成供应链金融的服务。
现有的供应链金融信用的载体有两种。
一种以核心企业为载体。金融方通过核心企业获取融资方相应的交易流水、结算信息,形成相应的评估,并基于与核心企业的交易给予金融授信,匹配相应的资金支持。核心企业为载体的供应链金融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通过金融杠杆撬动两端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并以此建立与上下游间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快速增长的基础。
上下游客户:通过核心企业获取相应的金融信用,缓解与其交易而产生的运营资金压力,保持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金融方:依托于核心企业的授信,开展上下游的金融服务,形成规模资金投放,实现现金价值的增值。
这种方式在食材行业全品类进行运作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食材领域品项较多,对核心企业的股东背景、企业规模、分销能力、物流仓储条件等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单一、常温性产品特别是在粮油、饮品类产品上已形成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但在冻品及生鲜产品上由于分散性较强,标准化欠缺,暂时无法形成基于核心企业的贸易链为基础建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另一种以核心平台企业为载体。交易双方通过平台达成撮合交易,累积相应的数据及评价,形成融资。第三方平台在作为供应链金融通道时,基于其第三方公立身份,平台本身完善的交易规则及违规管理、交易的全透明的数据支撑,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关系,为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客户提供金融支持。核心平台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如图2所示。
平台企业的核心作用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及流程,通过平台数据形成相应的对客户数据的分析,产生征信评估的可能。同时通过仓储及物流过程中实物资产的交割管理形成货品监管的控制手段,嫁接第三方金融服务。
两种供应链金融信用的载体,都是借助于第三方建立信用体系,形成对融资方信用评价及风险判断。
作为食材行业而言,基于核心平台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更符合现有的行业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解决了便利性、公允性及数据化的管理模式问题。食材业由于产品等级标准及产品类型多样性,单体企业规模存在一定的制约,自身融资能力欠缺,通过核心平台企业一方面能获取融资,另一方面配合平台规则执行的过程,更有利企业内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将传统的交易数据化、互联网化,小而散的食材企业向核心平台企业聚合形成经济共同体将更有利于食材企业金融需求的满足,更有利于食材行业的发展。
2、参与者形成协同,建立相对闭合的供应链
作为供应链而言,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方式,而涉及到多个主体,例如:上下游企业、平台服务商、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风险的管理者等。就单一主体而言,由于客户的多样性,可能存在于多个供应链的环节之中,而不是某单一供应链体系中,供应链关系呈现为错综复杂网络化结构。在整体结构中各环节及主体形成协同,建立相对闭合的供应链环节及流程才能真正形成可信的评价,形成系统的风险应对能力,引导金融服务商的介入。
食材行业涉及多领域的产品细分及工序的细分,行业企业的分布小而散,企业规模及格局良莠不齐,只有建立上游、下游、中间物流服务商、平台服务商、信息服务商协同,建立可视化贸易流程及相互协助的模式才能引进金融服务商解决供应链上金融需求,使金融服务商参与现金流的解决方案之中。
三、食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
风险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供应链金融对风险的管控上,首先从业务整体形态上控制相应的风险,形成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将整合资源体现在某一企业进行实现。在资源聚焦的过程中,每个聚焦的线路反向成为风控路线,成为受益方在失去信用前提下所增加的违约成本,这个是在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运营上的首要条件。其次,建立相对开放信息化流程。所谓信息化流程不仅仅是单一企业内部,而是基于多主体下的供应链体系,将从源头至消费端在内的各环节呈现为可视化的信息流并在风险出现时作为可控的节点,才能获取金融服务商的认可,让其参与其中。第三,基于食材行业的原材料的季节性波动,基于信息数据本身建立估价模型对相应的经营数据及商流、货值数据进行评估是必要的手段。风险的管控如图3所示。
3风险管控示意图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供应链金融成为新的市场蓝海,每个行业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探索建立符合行业规则的供应链金融模型,寻求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通过行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将产业与金融充分融合相互促进,提高配置效率将成为不懈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亦文.打造3流合1的供应链帝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强.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风险分析.时代金融,2016(8).
[3]冯邦彦.百年利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