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9 16:22: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思维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思维培养

篇(1)

优化环境是前提 环境,是一种活生生的潜在课程,《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因此,创设和利用环境是优化农村美术教育的前提。

1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自由发展

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以自然的心态允许幼儿“奇思异想”的言语和行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使他们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自由畅想,发展创新思维。例如:在泥工活动《恐龙世界》中,有个小朋友将一只可爱的剑龙尾巴割掉了,我好奇的轻轻问:“剑龙尾巴怎么了?”这位幼儿神秘的说:“剑龙尾巴被霸王龙咬掉了,它疼的哇哇直叫。”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如果当时我训斥、制止他,也许他的“神秘故事”会石沉大海,严重影响他的创新思维。可见,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是何等的重要。

2挖掘社区资源,扩展幼儿活动空间

现代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从所得的印象中,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农村“地大物博”的地理特点,充分挖掘社区中可利用资源,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加以体现,有效地激发幼儿活动欲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

2.1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感性经验。根据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需要,我常组织幼儿走向自然、田野区、无土草坪基地、针织厂、农业科技示范园、工艺品厂等。通过观察、讨论、交往、参与活动,体验生活等各种实践活动,丰富感性经验,加深幼儿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美术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触发创作灵感。如在手工活动《奇妙的玩具》中,我先带幼儿参观工艺品厂,了解叔叔阿姨制作玩具的程序,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各类玩具的色彩、造型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幼儿自由讨论,想象如何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玩具,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类美术活动,体现了农村社区资源特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可以开阔幼儿思路,丰富幼儿活动经验,使幼儿的自由创造有章可循。

2.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农村社区资源是最为直接、最为便利的资源,为顺利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丰富多样的材料,能使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发展动手能力,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我注重挖掘农村社区资源(土、石、布、线、贝壳、纸盒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一些与美术活动相关的操作材料,在手工《奇妙的玩具》中,提供不同色彩的平绒布、开司米线、丝绵、刺绣针、陶瓷眼睛、油性笔等。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创造出了小鱼、云朵、各类水果等玩具。在“纸盒造型”中,我除了提供牙膏盒、药盒、酒瓶盒、剪刀、胶布等主要工具外,还准备了各色毛线、蜡光纸、皱纹纸、酒瓶盖等辅助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随意摆弄,大胆构想,同时,我还适当加以点拨,让幼儿学会运用这些材料,如:剪、穿线、打结、套针针法、安装陶瓷眼睛等技能制作“奇妙的玩具”,掌握卷、折、剪、贴画等“纸盒造型”的基本方法。为幼儿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在创造中多出成果,打下了较好的伏笔。

由此可见,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下,幼儿与自然、社区亲密接触,与材料充分互动,从而形成了宽松、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无压力、无所顾忌的活动空间内,幼儿可以自由联想、交流、表现,无形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的进取,现在自上到下形成一股前进的动力,教师自己知道今天应该完成些什么,明天应该完成些什么。再次,我园多次提供让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每一次的观摩之后,都会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展开讨论和总结,将兄弟园所的先进管理、先进教学、好的环境布置等引到我们园所来,而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的起到作用。另外,我镇为了跟上先进的教育步伐,缩短城乡的差距,自去年开始,便和市一所先进的幼儿园结成对子,邀请她们的教师每周来我中心园举行一次示范课活动,并提供给我们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而我们中心园的老师每周轮流一次走进她们的幼儿园学习观摩,至今可以说收获颇丰。

2注重观念及行为的转化,促使教师积极创新

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行为的转变则更甚。在我镇所有的幼儿园都是公有制的情况下,幼儿教师的思想呈现出很严重的惰性,因为没有竞争,所以可以不思进取。现在由于个体园的出现,出现了很强的竞争,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就得让老师先将原先的观念转变,所以我镇马上实行了办园体制的改革,即:园长承办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教师们转变了观念,而行为的转变必须是教师自主的、自愿的向前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还制定了各项奖惩制度,表扬先进,培养优秀,走进教师当中,听取教师们好的意见和建议,也了解她们的实际困难,使老师们真正觉得和整个园所连在了一起。再次,我们便开始引领老师大胆创新。幼儿教育是一块处女地,里面需要研究和挖掘的东西有很多,所以各园长经过讨论,根据本园教师的特长,确立了适合自己园所发展的教研课题,每个教师都是课题研究者,在整个教研活动中,重视教师的创新和教师的参与,打破“求大同存小异”的管理理念,改为“求异而不求同”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在教育活动中兴趣高涨,且感到趣意盎然。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物理新课改的立足点。《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价值、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中都出现了“创新”一词,渗透了创新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新课教学,有着不同于传统物理教学的特征。创新思维能力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创新思维能力根本特点是思维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独特性。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注重科学探究,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少数甚至是个别学生对科学探究异想,正是这种异想蕴藏着学生未来巨大的创造性,所以对这些异想要进行引导,鼓励甚至渲染,让科学探究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此外,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所做的每一点探究工作,肯定他们的努力,指出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例如: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试验中,训练学生掌握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在其他学生的参与下,对实验方案提出质疑和改进建议,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也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利用自由落体实验探究重力(竖直方向恒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案二:利用钩码通过定滑轮连接细绳拉动水平滑轨上的小车,研究水平方向上恒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案三:利用橡皮筋拉动位于水平滑轨上的小车,探究变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以上三套方案的探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怀疑批判的精神,质疑是通过思考产生的,对事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养成遇事质疑的素质和寻根究底的习惯,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我国南宋的朱熹曾论述过从书中求疑的过程:“读书务须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功粗卤,不务粗细,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耳”。“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勤思则会生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开发创新思维,首先要勤思。例如:在讲述电磁感应的一个重要规律——楞次定律是最具特色的一个。因为它是用一句话成就了一个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很多学生学过以后,仍然认为定律不知所云,既令人费解又晦涩难懂。为了理解楞次定律,指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感应电流的磁场?(2)什么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3)什么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4)怎样利用感应电流的磁场,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处理,把内涵丰富的楞次定律一一剥离成几小块的知识,识别也简捷,因果关系清楚,突破难关恰当,整体理解楞次定律当然是畅通无阻。

三、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的课堂,它不是随意性“放羊式”的课堂,应该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方面,根据学生和教学条件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展开,充分发展学生主导作用。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效果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课后往往会设置一些“说一说”、“做一做”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上摩擦力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器材,让学生分组完成,测长木板的动摩擦因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令老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由此可看出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中思考与讨论的重视程度。思考与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与讨论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开放形式的课堂中。教材中还设置了“科学漫步”“科学足迹”栏目,结合有关物理内容,及时联系社会实际。例如:人教版3-1教材中的“雷火炼殿”,“生活中的电池”,这些能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教材中还设置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或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发展自己独立的看法,或完成创作型的短文。比如教材中的“静电在我家”为题在班级里搞一个小专栏,这就需要开放的课堂教学,所有这些都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平台。

在物理的研究和教学中,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不断的地探究,开放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中的小栏目,而且要对小栏目再创造,把教材用好用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撮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且要努力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 1999版

篇(3)

创新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或者说,凡是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创新思维I】J。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笔者认为,理解创新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新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新思维是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新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

1.创新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新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新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因此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一种“顿悟”。可见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医学护理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医学专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基因治疗技术的发明,介入治疗的产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是这种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医学领域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卫生事业的进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医学护理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促使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应注重如下几个环节和方法。

1.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的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

(1)设疑发散,鼓励多思善问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性思维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质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

(2)多采用启发一发现教学法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不可能做或做不到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从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看,是启发一发现法。启发为了发现,发现必须启发,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教师要在发现的要求下去启发。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2.鼓励和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人数众多等客观原因,影响了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有目的的鼓励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课外活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以及教师指导得当,让学生在充满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领悟课内教学来不及深究的奥秘。如通过聆听学术报告、参与科研课题、送医下乡等等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3.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非智力因素也称非智能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但对智力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性格、意志、情感等,具体说它由以下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t7、自尊t7、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J。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事业有成,智力因素的作用约占2o%,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占80%左右l3J。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恒动力,热情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翅膀,坚强的意志则是保证。例如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就离不开浓厚的兴趣、巨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力。教师及学校的其他管理者都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树一帜。因此,教学中应注意:

篇(4)

一、激励志趣,唤起想象,活跃创新思维

儿童天真好奇,凡事爱问为什么,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解释、质疑、探索。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志趣,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1.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辅以实物、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他们的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如学习《黄山奇石》一文,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课件展现出黄山各种各样、变换多端的石头及奇幻的美景。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在黄山美妙的意境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的翅膀张开:“你看,这块石头像一匹奔腾的骏马。”“那块石头好像是一位少女在梳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开拓了思维。

2.熏陶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想象起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件,引发学生的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教师缓缓描述:“在这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大胆质疑,发散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这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1.激趣设疑,启发思维。在导入新课时,激趣设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则会诱发他们展开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什么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的思维被诱发,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很好。

2.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相互串联,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平静”这个词来设计问题:文中几次出现“平静”?从“平静”中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老人的“平静”带给“我”的是什么?教师把疑问按一定的主线理清,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以一个词语牵动全文,促使着学生不断地研读课文,并进行推理判断,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师可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生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诸葛亮用计谋骗了曹操的箭,为什么说是借呢?曹操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周瑜看到这一结局,内心又有何感想呢?诸葛亮妙计成功后,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第二天, 。通过质疑、想象,学生的思路扩展了,就会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续写课文。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没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现今的登月计划、潜水艇如何能问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课本中编入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好文章。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用渊博的知识出奇制胜,《找骆驼》《蜜蜂引路》中凭观察、判断、推理等思维解决问题,《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冷静从容、急中生智的创造性思维,还有《草船借箭》和《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思维,《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辩证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略文中主人公的各种创新思维的风范,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以及形成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操和美育的功能。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必然对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小品文也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的填空,进行训练。

(1)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可以用来 。

(2) 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应用于 。

(3)我从 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 ,可应用于 。

练习题从课文《蝙蝠与雷达》中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起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妙想,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外,还要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编一编童话故事,写一写科幻作文,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幻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四、培养创新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上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动脑思考,乐于积极参与,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上营造了美的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可以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燃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篇(5)

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14-01

随着素质教育大潮的涌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佩斯太洛奇也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发展思维就是要有所创造,有创新,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作法。以往的“填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法,谈谈我的认识。

一、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着力开动学生的大脑,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对解决问题时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进行启发式的提问,通过学生的想象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 2.125:8.5 ”时,我这样提问:要把这个小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把小数点去掉,如还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进行化简,想一想,怎样去掉小数点呢?学生都可能说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前、后项同时扩大100倍然后再化简。首先要肯定这种作法,接着启发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得出可以乘800、400、200、80、40等等。有的同学说前后项同时乘8最简单。每种作法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得出的,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畅通,个性得以发展,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而与生活贴近的开放题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造性提出了更多的可能。

如例题:放假了,甲、乙、丙三人合乘一辆出租车回家,三人商量好,车费由三人分摊。甲在行到6千米的地方下车,乙在行到12千米的地方下车,丙在行到18千米的地方下车,共付车费36元。请问他们三人各应分摊多少车费?这是一道非常贴近生活的开放题。在解决问题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最后通过总结,学生自己得出三种解法:

解法一:租车时,不计路程,那么就应三人分摊。

36÷3=12(元)

解法二:按各人乘车的路程分摊,甲乙丙三人所行路程的比是:6:12:18=1:2:3。

甲:36×16 =6(元) 乙: 36×26 =12(元)

丙: 36×36 =18(元)

解法三:如出租车完全按路程收费,不计人数,那就该按路段分摊。第一段路三人分摊,每人36÷3÷3=4(元),第二段路费乙丙两人分摊,每人36÷3÷2=6(元),第三段由丙一人承担36÷3=12(元)。

甲4元 乙4+6=10(元) 丙4+6+12=22(元)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把学生的单一思维推向了发散思维,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三、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启发创造想象。

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兴趣,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比如这样一道操作题:将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纸片,请你根据这四个三角形纸片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并画出来。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学具(等腰直角三角板、纸张、剪刀等。)自己动手拼贴。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四种图形。

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带着疑难,自己动手操作解决,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在求知的欲望中,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创造着生活的真谛。

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分层次教学。

篇(6)

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视为创新。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创新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可能的。根据现

代数学教学理论以及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

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千百年来创造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

史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

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

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

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具有教育的时代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思维呢?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激励机制,肯定创新过程

思维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思维创新是最本质的创新。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由主要

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信念,打破

思维定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以及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

思维的渠道,积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1]牛顿也只是由于好奇,对落地的苹果产生了疑问,才发

现了万有引力。好奇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怕有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

学会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

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

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

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应该进行鼓励,学生的

观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见解进行更正,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激

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望、创造欲。[2]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所以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

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采用讲故事

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问,红猫蓝兔分西瓜。红猫说:"我分给蓝兔1/3个西瓜,分给老鼠2/6个西瓜……"

红猫的话还未说完,蓝兔就大叫起来:"红猫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评评理,红猫

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蓝免分的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呢?这

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是设置悬念、直

观操作、基础训练、强化感知、开展竞赛、寓教于乐及以旧带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

到学一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

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3]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企,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

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

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不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

以算出个数,用4X3X2= 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

篇(7)

1 创设情境,萌发创新激情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用在教育上要点之一便是宽容和了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求问题的兴趣,萌发创新的激情。

如教学《鸟的天堂》,课堂伊始,放段众鸟齐鸣的录音,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完后,紧接着让学生谈谈:听了录音后你想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水里游的也是鸟,真是鸟的乐园”。有的说:“啊!鸟儿叫的真动听,真美!”……众说纷纭,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课方式,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水融。

2 以趣激情,鼓励创新想象

想象力是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任何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想象。”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优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描写,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关联的表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如《一只小鸟》这篇课文是冰心的佳作,其中的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情境特别美。由于我选配了一曲动听的鸟鸣曲,加上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闭目欣赏。听后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那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葱绿的大地,茂密的树林,还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正在唱着一首动听的歌”。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鸟的欢呼:啊,多么美的景色,多么好的环境啊,我要放声高鸣!”……学生的想象如此丰富,说明通过朗读,学生已对文章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无拘无束的展开。

3 质疑诱思,引导求异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而创新教学则能有效的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一题多思,一事多想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己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了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造想象,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教学《一只小鸟》的结尾一段时,许多同学读到”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似的飞来,接住小鸟,铘上巢去……。”都认为小鸟已经死了。因为下文又说:“孩子们想要听它的歌声,已经不能了”。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定向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大门被一下子打开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小鸟并没有死,只是它的腿受了伤,然而由于它伤心过度,所以再也不愿为人们唱歌了”。听了这个同学的独到见解,教室里先是寂静一片,既而却议论起米,有的同学甚至还争得面红耳赤。更有新意的答案出来了。一个男生大声地说:“我也觉得这只小鸟并没有死,只是那残忍的子弹把它的眼睛打伤了。那血是从它的眼里流出的,由于它再也看不到大地上那美好的景致,所以不愿唱歌了,整天呆在窝里,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想象,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显现出思维的多元性,从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 因势利导,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的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这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中,那个掉剑人到岸后是否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去办,这么办能否捞到宝剑,文中并没有交待,此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大胆的想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寓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深红色胸脯的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但课文没有正面写,这就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这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过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你的想象编一个故事,讲一讲”。从而培养了同学们思维的创造性。

5 质疑诱思,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发散思维作为创新培养的重要方面,发散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去解释,让学生充发表自已的意见,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紧紧地握住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交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①假如你是这位教师,对这位船员想说什么?②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学生,下课后你对这位船员想说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事实证明,教师寻找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现式的逆向思维,不管是让学生讨论作答,还是教师给予归纳作答,都是对学生进行超常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