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2: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合同管理的必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校管理;合同管理;进口设备合同
一、引言
随着高校对教学科研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所购的教学科研进口仪器设备不断增多,只有加强对进口设备的合同管理才能使采购合同更加规范、有效,才能保证高校所引入的进口设备的质量、服务,通过对进口设备合同的有效管理,不仅能够将购置风险降至最低,还能有效的实现高校内部设备的管理,保证高校进口设备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
一般情况下,高校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分为合同前期准备工作、合同签订工作、合同执行工作、合同归档工作、特殊事件处理工作五部分。进口设备合同管理能够保证在引入进口设备前期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使进口设备采购过程满足相应的条款,从而使供需双方需求协调一致,使签订内容更加合理有效,并让双方能够根据合同内容履行相应的职责,防止违约情况发生[1]。进口设备合同管理是动态的,是贯穿于高校进口设备采购过程和使用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加强设备合同管理能够使高校和供应设备单位订立并履行合同,不仅能够保证高校的权益,更有利于高校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进口设备合同管理的策略
为了使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下面提出六项加强进口设备合同管理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制度。要保证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制度,这就要求高校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二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合同管理办法;三是完善进口设备合同档案管理。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特点,建立相应的进口设备采购和进口设备合同管理部门,让专门人员进行高校合同管理工作[2]。其中进口设备管理制度不仅要包括详细的管理流程、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管理规范,还要包括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要求,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实现进口设备合同管理的规范化。
2.增加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在具备详细、系统的管理制度后,就要有效提高高校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高校要为进口设备合同管理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在了解进口设备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掌握到更多的合同管理理论知识,并通过高校提供的实践培训机会,将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使工作人员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
3.完善进口设备合同管理流程。在高校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中,合同管理流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证合同管理流程能够按照前期准备工作、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合同归档顺序进行,其中每一项工作都十分重要,在完善管理流程工作中,也要不断完善每一项合同管理内容,保证在前期准备工作时能够大致确定合同中涉及的内容,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要仔细核对合同内容,避免出现漏项、条约不严谨等问题,同时在执行过程中,高校应该有效的使用进口设备合同,保证自身权益,最后在做合同归档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并按照高校合同管理规范进行归档工作。
4.实现进口设备合同管理信息化。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良好的使用,特别是在高校管理进口设备合同时,实现信息化能够实现进口设备合同的更优管理。推进高校进口设备合同管理信息化就要做出以下努力:一是增加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使合同管理者能够掌握基础的信息管理工作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二是构建完善的进口设备合同管理信息化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有章可循,同时在规章制度的指导下更好的完成信息化管理中每一项细化工作;三是支持与鼓励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信息统计、整理、分析与提取工作,及时发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尽快解决,使高校进口设备合同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5.加强进口设备合同归档管理。合同归档管理工作是高校合同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同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合同管理工作效率,更能够保证高校进口设备的维护权益[3]。加强进口设备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就要在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同时,要结合高校进口设备引进情况制定适合的管理方式,使合同归档管理工作效率更高。6.及时处理特殊事件,预防进口设备合同违约。在进口设备引入期间及合同管理期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特殊事件,当发生特殊事件时,高校设备管理工作者应该及时处理事故,防止发生进口设备合同违约问题,避免给高校带来经济损失。高校进口设备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及时分析当前本校进口设备合同执行情况,对合同中存在的一些履行期限条款不明、售后服务包含不明的情况与供应商协调解决;二是制定相应对策,在签订合同前,实现合同内容的细化,做好预防进口设备合同违约工作。
四、进口设备合同管理的注意事项
由于高校进口设备在引进过程中关系着学校的权益,因此,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管理事项:一是前期准备工作中的详细程度和人员业务能力,重视人员在进行前期管理工作中能够按照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保证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化;二是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合同签订中的条约影响着高校在日后履行合同的权益,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高校应该注意合同条约的完整性和详细性,保证供应商能够为高校提供更优质的售后服务;三是进口设备合同执行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设备的验收、付款、免税业务以及监督审核工作,这些工作保证了高校的权益,因此高校应该注意在合同执行中的注意事项;四是进口设备合同归档工作,合同归档是合同管理中的最后一项工作,同时也是合同管理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将合同进行正确的归档,才能保证合同的有效性,当发生问题时才能够最有效的履行合同。
五、结语
总之,进口设备引进和管理是高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加强进口设备合同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对高校进口设备的质量控制,保证设备的使用质量和进口设备在出现一些问题时的售后服务工作,关系到高校采购进口设备的权益。做好相应的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设备采购部门的细心与配合,更需要高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重视与支持,保证高校进口设备合同管理工作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保障高校权益。
作者:赖力斌 单位:贵州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董达,陈靖,韩永君,李文蕊.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外贸设备进口效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3).
【关键词】民营企业;合同管理;法律实务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作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合同,更是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就民营企业合同管理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分析和探讨,来帮助我国的民营企业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以便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和生存环境。
一、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是民营企业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合同是否可以依法进行和订立关系到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和对企业的法律评价产生影响。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合同管理目前企业的各项制度实际上是让企业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因此,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要加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以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使用合同是民营企业在进行相关经济交易中的主要法律形式,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订立是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企业提升经济效益需要合同管理加强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合同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合同管理,那么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失去基础。一个企业要进行产品的销售和生产,主要是凭借合同将其联结起来。而实效管理,说的是实现企业日常的生产和取得销售收入的过程。合同管理与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可以使民营企业的经济取得更好的效益。3、合同管理是法制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必须进入到市场的交往和竞争之中,才可以得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要遵守市场制度,合同就是商业交易的法律形式。市场制度的根本表现方式就是合同法。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对合同的管理,从遵循法律的角度进行企业的活动和经营,防止法律风险,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减少因为不知道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带来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害。
二、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1、基本原则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指的是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指导方针。一般的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管理。依法进行管理,是说民营企业对合同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根据与合同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管理。严肃认真的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将国家的法律规定贯穿到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的每个方面和每个环节。并且要正确的应对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国家,合同和法律等之间的关系。不为企业的利益而做出有害国家的事情;不钻法律的空子,不藏匿证据,不虚伪,保证企业的经营不违法。(2)预防为主。由于市场的多变性和经营人水平的有限性,企业在订立和履行相关的合同时,会碰到各种问题,从而产生纠纷,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应对,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此,民营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对此,需要民营企业的领导决策人建立并提高关于合同的观念及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将合同管理当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合同管理过程进行相应的把握,使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理念得到宣传和普及。(3)经济效益和法律审查相结合。合同是联系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订立合同代表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和企业的经营成果。一项合同通常代表了一个经济方案、一个技术的项目或者是一场生意的关系。对合同进行经济技术的核查才能保证合同的成效。合同只要订立就会有相应的法律后果,合同双方负责人必须依法履行合同上的条款。合同是在法律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份合同,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是很难完成的。而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相应的经济支撑,合同也只是一个没有内涵的纸张。由上可知,对合同进行相应的核查,是民营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合同管理内容民营企业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营企业经营的许多方面,综合性很强。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管理制度不一样,因此,合同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差距。一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合同法进行学习和掌握;二是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组织,设置民营企业合同管理机构;三是给合同管理提供体制保证,建立民营企业合同管理体制;四是为解决合同纠纷提供法律保障,加快民营企业的法制构建;五是给合同提供外部保障,协调民营企业合同的监管机构关系。
三、民营企业合同管理过程及措施
民营企业合同的管理是一个相对流动的过程,这些过程分为合同订立前管理、合同订立中管理、合同纠纷管理和合同履行中管理四个部分。它们是密切关联的但又是相对独立的。1、加强合同订立前的管理合同一旦订立了就必须被履行,因此在合同订立前,必须要认真的做好预备工作使合同订立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纠纷问题,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生产类的企业为例,合同订立前的管理含有以下步骤:第一,调查产品的供应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并依据结果作出分析和总结,给是否签约合同当参考;第二,使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在调查后的条件下,对市场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保证合同的可行性;第三,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确定是否签约合同和决定合同的内容。2、加强合同订立中的管理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当事人必须核查双方的法定资格,信用度,资金及其完成合同的能力;确定合同谈判中的最低和最高界线以及进行谈判的人;合同的文字表达要清楚,双方的责任必须明确。3、加强合同履行中的管理一是适当的布置合同中的任务并对合同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确保合同的按时完成;二是领导要经常去基层进行考察,促使合同很好的完成。遇到问题,及时的做出应对,默契配合,保证合同的顺利完成;三是进行标的交付;四是按合同规定的方式进行结算工作。总之,合同是民营企业内外关系的法律形式,其订立和履行等各方面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所以,加强合同管理对民营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平主编.经济“游戏”的规则—合同法的发展与完善[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公路施工 合同 管理
企业在对外开展各类业务活动的基本载体就是合同,有位法学家曾经说过:“财富的一半是合同”,这形象地说明了合同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工程施工合同作为一种典型合同,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标的物特殊、履行周期长,条款内容多、涉及面广,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一、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施工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根据工程承包合同来进行。没有工程施工合同,就无法实施与监管后续的生产活动,而合同一经签订,企业所有的生产计划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随之纳入承包合同的规范之中。施工企业实行的总包、分包、内部承包等,也正是按照其与建设方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和经济责任来确定划分的,其内、外合同的关系不但一脉相承而且标的、权责也高度一致。也就是说,所有内部承包的具体内容,就是企业对外承包合同所含各项指标的分解与落实。这就使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从形式、内容和管理范围都不同于其他企业,而是一个格局完整的、自成系统的管理方式。
二、当前合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合同认识及重视不够
现阶段,各施工企业基本上都是按合同管理的要求认真进行合同的标前及标后的评审,对合同的履约进行检查,力求通过严格的组织程序、严密的合同评审,把自己能否按期履约、业主的能力及不稳定状态消灭在萌芽状态。但在工程施工时如何有效地把合同贯彻执行下去,有的单位执行的不够。另外,有些企业领导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企业领导对合同风险缺乏防范意识,没有认识到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等方面支持不够。
2.合同执行力度不够
合同作为维系双方当事人的纽带,任何一方均须按合同办事。但由于双方均没有按合同办事,且又不进行及时、必要的经济技术签证,造成双方均违约。工期不能按期交工,工程款不能按时拨付,致使合同管理流于形式。
3.招标监督机构和合同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
招标监督机构在审核、编制招标文件的过程中,明明知道有的条款是不平等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但实际上还是按照建设单位的意图办理。例如在招标时降低工程的取费类别、施工单位优惠条件的承诺、工程质量标准的提高、工期的缩短等不合理条款,他们都无意进行修改。当然也有受投资者、权力者和周围环境的干扰而改变中标结果的。合同管理机构不仅应有监督职能、仲裁职能,而且对不合理的条款应有纠正职能。
4.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不分明
有些企业没有规定严谨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由于缺乏统一的依据,各部门权责不分明,意见很难统一,造成权力大家争、责任大家推的局面。这是企业管理之大忌,最终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隐患。
5.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部分企业合同管理人员思想品德不过硬,文化水平不高,业务不精通,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无法对合同涉及的各项法律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有效地实施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
1.建立合同实施的保证体系
(1)建立合同管理体系,配备高素质的人才。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全面合同管理理念。大力贯彻全面合同管理观念。
(3)组织项目小组成员和各工程小组负责人学习合同文件和合同分析文件,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做出解释和说明,使大家对合同概况、主要精神、合同总目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树立全局观念,避免施工中的违法行为。
(4)将合同事件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并做出问题的说明完不成责任的影响和法律后果。
(5)建立有效方便的文档系统,使合同的监督、跟踪和诊断工作正常进行,有利于及时正确地决策,而且在发生纠纷时能及时地提供有力的证据。
(6)建立报告和行文制度,工程中合同有关各方的沟通都应以书面形式作为最终的依据并形成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各工程活动有根有据。
(7)充分发挥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的作用。
2.及时做好合同跟踪
(1)对合同文件和各种工程文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或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直接了解得到反应工程实施状况的信息。(2)分析工程实施状况与合同、合同分析文件等的差异和差异程度。如未完成合同责任、工期拖延、成本超支、质量不合要求等。(3)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合同履行情况,提出分析报告。
3.根据合同分析结果,实施有效的合同监督
(1)现场中对各工程小组、项目小组或分包单位工作的监督,给它们以合同方面的帮助,如落实计划、提供工作保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同方面的解释。
(2)对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合同监督,协调与他们的关系,如督促他们完成合同职责,检查对方合同责任情况,追究其违约责任,进行合同索赔与反索赔,处理合同纠纷。
(3)参与各种检查验收,并提出相应的报告。
(4)对各种来往信件、请示、签字指令、会议纪要、索赔文件、合同变更文件等做合同方面的审查和控制,并记录在案,及时预防行为的法律后果,弥补自己工作中的漏洞,而且有利于寻找对方工作中的漏洞,及时提出索赔要求。
(5)经常性地解释合同,对工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合同扩展分析。
(6)收集、整理、保存各种工程资料。
4.防范工程合同违约行为
(1)谨慎订立合同、减少瑕疵合同以减少违约的发生。
(2)业主、承包商在合作中存在目标分歧的情形下,应借助各种制度安排来协调合作中的目标分歧以实现合作的潜在利益:包括工程监理制度,质量保修制,质量事故处罚制度等。
(3)要让监理发挥良好作用,抑制承包商的风险。
(4)加快信用制度建立,提高故意违约成本。
(5)可重新定位工程合同主体的关系。
关键词:监理单位 财务管理 监理费控制分析 对策
一、工程监理单位在其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现状
工程监理单位在其财务管理上如果能够将监理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和安排的话,对整个工程项目监理实施来说都是必要的,而在实际财务管理上,如在某些项目招投标时,未能对标书和投标人进行合理的鉴定,过分依赖于标书而忽视了企业中的人的重要性,过于对报价进行关注而忽视了在企业监理中的具体实施细则。为此,在监理招标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议标环节的重视,按照监理管理收费标准进行执行,对于未能中标的标书应该给予及时的退回,尊重对方的知识产权。
在监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过程中,目前监理企业对财务的管理仅仅局限于一般核算,而对财务的监督功能也仅仅局限于相应的是否按照合同的约定来执行,在这些常规性的监督审核过程中,对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进度信息,以及在工程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对财务人员来说,都无法实现对其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参与与控制,于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过于滞后或弱化,难以将财务监督和合同管理纳入到整个管理过程中,无法实现对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单位监理效益的综合评价,通常暴漏出太多的财务管理问题。比如在对签订的监理合同的具体监理费用由于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而无法实现有效的备案;对委托监理的工程项目仅仅就其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以致于对监理费用进行随意压制或迟迟无法兑现;由于对监理费的标准没有进行相应的统一,对收取监理费用时按照领导的意见来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有效的审核;对于监理合同在签订后缺少必要的后期追踪,有些工程项目早已完工,而监理费用却因领导更迭未能及时的收取,形成呆账现象,不仅给单位造成了财务损失,也不利于对监理合同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些对基建项目进行扩建的工程,由于未在监理合同中进行及时的约定和增补,还造成了实施的监理劳动却未能实现报酬的合理取得等等。
二、监理单位在其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现状
由于业主对监理招标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以及行业垄断和部门保护现象的存在,导致现阶段在工程监理招标过程中还存在不规范的实施方式,不仅对招投标过程的监理费进行不合理的压价,使得监理单位在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协议时,所形成的监理取费往往比较低。同时,在监理单位的合同管理过程中,由于对所签订的合同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识,而一味地的将“口头协议”等不规范条约以多种形式的附带到合同中,造成不少监理单位在竞标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监理权,不得不迎合业主的条件,在激烈的竞争中委曲求全的签订了不合理合同,为日后的监理合同在执行中的问题埋下了不必要的风险因素。更有甚者,在工程项目实施监理的过程中,对出现的利益纠纷不能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解决,而采取所谓的“人情”、“关系”等途径来化解,未能将工程监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导致工程监理实施中的问题不断,监理单位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有效补偿。
三、对存在的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一)加强对建设项目实施工程中的有效监督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虽然财务人员已经参与到了合同的审核等问题,但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合同变更、修改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参与,项目负责人过于重视对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程人员的重视,忽视了财务人员对施工过程的及时跟踪和配合,对整个项目在实施中的可行性报告以及设计事宜未能有效的监督,缺少必要的了解,难以做到对项目合同的全过程控制。同时,很多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进行考核的比较多,而对财务人员的财务预算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了财务人员无法对监理合同的签订和实施中的详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管钱的只管记账,搞工程的只管干活,对监理的盈利和亏损没有纳入必要的考核和考评中。
(二)加强对建设项目竣工后的验收和财务汇总
项目竣工的验收过程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工程监理的执行进行汇总,对于实际施工中存在的监理问题如价款结算,日常费用的核查,对现场账务的审计等,都需要财务人员与监理管理者进行协作,而基于监理活动表面资料的审查难以实现财务监督的有效执行。
四、加强对财务监管的途径和力度
(一)加强合同管理
建立监理单位“全方位”“全过程”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的建档、总结、考核覆盖到企业管理的每个部门和层次,延伸到各个角落,形成良性的循环。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平台优势,将合同管理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资源的共享,做到签订、履约等及时准确到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
(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
增强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必须保证对企业经营成本和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分析,为此,作为财务人员,必须要参与到监理的各个环节,并对成本的来源和合同的执行做到开源节流,从而实现对资金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呆账、死账现象的发生。其次在监理单位对财务计划进行整体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整个项目监理过程中的不同渠道来源的资金都纳入到统一的财务管理监督体制中,按照财务政策和相应规章制度,按要求来执行,严格区分资本性资金的支出、效益性支出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要求,做到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对资金效率的提升。
财务管理体制作为对监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有效核算和监管,不仅对财务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整个财务管理体制及财务会计制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此,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新问题,及时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财务管理能力,大胆探索和分析新情况,更好的发挥好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水利工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是离不开合同的保障和约束,特别是大型水利项目,其工期一般长达5-10年,同时受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等不确定性影响,造成项目变更较多,这必然会对项目造价、施工质量和周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对于水利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合同管理可以为水利项目提供法律保障
虽然水利项目规模有所不同,但都与国计民生密不可分,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必须严格监督和管理水利项目建设,而有效的合同可以明确项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依靠其法律效力和强制性,保障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水利项目在法律范围内顺利实施。
2.加强合同管理可以确保工程履约
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水利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因为在水利项目的实际施工中,像某些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的影响一般不可预知,导致履行合同的难度增加,甚至引发矛盾和纠纷,因此通过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的签订程序,完善合同条款,确保其严谨而全面,提高合同的权威性,可以有效防止违规更改和不履行合同条款的行为,督促合同各方依法履行合同,进而促进水利项目顺利实施。
3.加强合同管理利于控制工程的三大指标
无论在水利项目中采取何种管理方式都是为了实现施工质量、造价和工期的协调统一,由于合同条款是在合同各方就三大指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签订的,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可以督促合同签订者正确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顺利实现三大指标的要求。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合同管理现状分析
1.合同管理的重要地位被弱化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合同管理被忽视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只是流于形式,致使合同各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实际施工活动脱离合同条款约束,引发争端。像合同管理人员因管理意识的缺失,在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时不完全、不彻底,只是简单的向项目经理上交合同文本,而项目经理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管理施工现场,从而导致双方有效沟通少,该签署的文件没签,所以其行为违背了合同规定,为日后的矛盾和纠纷埋下了隐患。
2.合同规定不完善,不严谨,致使合同难以履行
由于合同条款相对简单、不严谨,存在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合同的权威性,难以约束合同签订者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各自的义务。由于合同签订者缺乏法律意识,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没有正确使用合同范本,加上对水利项目的调查和分析不深入、不全面,致使合同条款有所疏漏,甚至某些条款有失公平,进而导致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依据,引发纠纷,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
3.违法分包或转包问题严重
我国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严禁工程承包人将所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包给他人,或者将其分解借助分包的名义转包给他人,但是在水利项目施工中,这种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仅难以履行投标过程中签订的合同,施工质量和工期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且可能造成债务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由于合同管理不到位,还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增加了合同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也会导致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合同管理严重脱离招标管理,不利于实现水利项目三大指标的协调统一。
三、加强水利项目施工管理中合同管理的有效策略
1.提高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意识
水利项目参建各方在签订合同时,应事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招标投标法》,明确了解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掌握合同签订法定程序和运行特点,要格外注意合同的可行性、公平性、严密性。同时应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合同管理在水利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向其普及法律知识和合同管理知识,加大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以此督促其增强合同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合同管理真正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保障。
2.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为促进合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应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根据水利工程特点合理设置合同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高素质合同管理人才,充分考虑水利项目的特殊性和合同的专业性,确定合同管理的具体工作,如合同签订、文件管理和分析、合同交底、合同变更、合同索赔等,并就合同的签订流程和标准、合同管理岗位要求、责任归属、奖惩规定等加以明确规范,争取将合同管理良好的融入于招标投标和施工管理中,形成全过程的合同管理体系,以此规范合同管理秩序,促进合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3.推广合同范本,加大合同审查力度
标准、规范的水利合同范本利于当事人进一步掌握相关规定,更深入的了解合同的运行程序,从而使合同及其签订流程符合相关要求,避免不公平条款的出现,提高合同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保证其法律效力。因此当事人在签订水利项目合同时,应推广使用合同范本,并结合拟建水利项目的特点予以调整和完善,特别要在合同中具体而明确的解释工程的质量要求、工期、标底、计量标准、工程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争取涉及水利项目施工的每个方面。同时更应加大对合同的审查力度,具体应包括合同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要求,以及是否存在歧义或不合理之处,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材料、设备、工序和工艺是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合同是否存在漏项等,从而提高合同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纠纷,督促参建各方自觉履行合同义务。
4.强化合同实施管理,做好合同索赔工作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工期较长,期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加大了工程变更的几率,那么必然会导致工期延长,费用增加,因此必须加大合同管理力度,实行主动、动态的管理方式,如做好合同交底工作,加强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和合作,对各种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的分析和研究,制定适度可行、经济合理的方案,并强化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主动、及时的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予以有效纠正,通过积极预防避免合同变更。同时做好合同管理中的索赔工作,应全面、细致、完整的分析和研究水利工程承包合同,切实掌握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合同风险进行科学预测,找出工程变更、合同违约、工程索赔的理由,并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特别是针对违法分包或转包现象,应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理有据,为索赔工作奠定基础,从而切实保障自身合法利益。
此外针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争端,在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合同双方应相互谅解、,选择相关部门予以协商解决,尽量避免诉诸法院,以免影响水利项目正常施工。
结束语:
总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合同管理是一项十分繁琐、复杂的工作,因此为发挥其纽带的作用,促进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合同管理力度,争取做到面面俱到,精细严密,保证三大指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魏欣.如何做好水利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合同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1(15).
【关键词】合同;义务;权利
合同是一种契约,是当事人之间依法确定、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它是我国建筑业发展和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工程承发包双方实现市场交易的重要方式和依据,是提高工程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法律保障和重要工具。
一、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合同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任何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承发包合同来实现的。可以说,离开合同,就没有工程质量,也没有对进度与费用的管理,更谈不上采购、人力资源、沟通、范围、风险及综合管理。另一方面合同的成立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没有市场谈不上合同。对市场来说,建设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实现建筑企业对市场的承诺,体现建筑企业的诚信,提升建筑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使企业更牢固地立足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企业来说,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一方面使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建筑企业适应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建筑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合同始终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2)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发包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明确承发包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可以合理分摊承发包双方的责任风险,建设工程合同通常界定了承发包双方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3)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争执与纠纷。而调解处理这些争执和纠纷的主要尺度和依据应是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事先作出的各种约定和承诺。所以,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
二、国内建设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滞后,合同观念淡薄。工程承包合同制在西方已经推行了100多年,在我国则是近20年的事。受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的法制意识与合同意识比较淡薄,从业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相对滞后,其主要表现在:(1)对合同与合同法律关系缺乏认识。订立和履行合同往往离开合同法律,缺乏依法订立和履行的意识,以致产生了不少问题,造成不少失误和损失。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其作用从宏观来说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来说是规范合同各方主体的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任何离开合同法律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2)部分合同缺失公正。合同中绝大多数条款是由发包方制定,大多强调对承包方的义务,对业主的制约条款偏少,特别是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不具体,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办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买方市场培育了业主的“上帝”地位,客观的不平等地位,使业主方成为合同的主要违约方。(3)合同文字不严谨,合同条款不完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订立合法有效的合同,文字应当准确明晰,才能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切忌不准确、笼统、含糊,这样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合同还必须全面完整,切忌有缺陷、有漏洞。(4)违反法律法规签订无效合同。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加强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支持。《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目前不少建筑项目所签订的合同,有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5)应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设计文件中固有的错、撞、碰、漏,工程设计变更在所难免。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这种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更重要是为了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关键在于变更要及时。
2.合同管理制度滞后。一些建设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一套严谨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管理未能体现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程序不明确,或有制度不执行,该履行的手续不履行,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3.合同管理人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缺乏。合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设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很多建设项目管理机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合同,或合同管理人员缺少培训,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
4.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一些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和维护手段落后,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滞后,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三、解决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建设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可以从下述3方面着手:(1)人员选择。建设项目领导可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本部门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2)专业培训。可根据实际,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在职学习。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进行培训,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分析总结;听电视讲座,参加法律专业或经济管理专业的考试。(3)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以上途径,可全面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水平、法制水平、语文水平和业务能力。
2.建立和健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制度。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和相关法规以及实际情况,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合同法》的大多数法律条文都可以纳入合同管理制度中。随着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合同管理上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的合同管理制度。
3.严把建筑承包资质管理关。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商参与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对承包商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维护正常的建设市场环境,确保建筑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4.加强合同法律意识。减少合同纠纷产生。承包商由于缺乏法律和合同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对其中合同条款往往未做详细推敲和认真约定,即草率签订,特别是对违约责任、违约条件未做具体约定,这直接导致了工程合同纠纷的产生。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承包商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参考文献
[1]朱建元.工程招标投标案例评价及法律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佘立中.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合同管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一个完全自由、公正、安全、诚信与有序的市场状态只能是理想,潜在市场风险时刻存在。对经济活动中的市场主体而言,任何市场风险归根到底都意味着经济风险,都可能导致当事人在经济上蒙受损失。减少和预防市场风险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合同,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容易产生纠纷的环节,因此,合同管理是企业依法经营的重要一环,加强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市场风险、树立商业信誉、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法律手段,通过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以在最大限度上依法获取预期经济效益。
一、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提升企业信用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企业信用意识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信用缺失,突出表现在合同信用缺失、合同履约率低和合同欺诈行为等。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良好的信誉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赢得信誉,除了必须做到产品适销对路、价格合理、质量可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的合同信用。企业信誉好不好,履行合同是硬标准。
第二,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自身合同管理。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销售完全靠合同直接联结起来,没有合同管理,企业的外部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就都失去了基础。合同管理不但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而且与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产品的规格、数量、质量、技术等具体任务的实现紧紧联结在一起。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签订流程、把好合同签订关、提高合同履约率。企业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一方面在发生纠纷时,可以及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挽回或降低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费用,以最少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第三,现代市场竞争中法制经济的客观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充分实现自己产品的价值,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和交往,严格遵守市场规则,而合同是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合同法》是市场规则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企业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一方面,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方面和活动作出预测,提出避免法律风险的方案和建议,增强企业应变、发展和竞争能力,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提高预见性、减少失误,使其管理活动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企业自觉履行合同义务,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预防经济纠纷,防止因不懂法、不用法招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企业合同管理现状分析
就我国企业合同管理的整体现状而言,市场主体的合同管理意识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在对合同的认识、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合同作为维护权益、保障利益等作用的发挥,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企业法律观念淡薄,对市场风险意识认识不够,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不签书面合同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市场主体就盲目轻信口头承诺,或仅凭对方的电报、电话、发货通知单就进行交易,给合同履行带来隐患。一旦对方失信或由于不可抗力造成交易无法履行就会引发纠纷,由于当初双方未签订合同并约定相关事项,事后当事人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去消除遗留问题。
2、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不熟悉《合同法》的一般规定,对市场风险认识程度不够,仅仅将签合同当作一种形式,对其并不重视,比如:在企业的采购、工程建设及维修等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先实施,在需要付款时后补合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生纠纷,就很难将双方的责、权、利划分清楚,给项目的履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生产安排失调。
3、企业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条纹残缺不全,一些重要合同约定粗糙、不明确具体,导致
出现合同纠纷的时候非常被动。此外,企业对合同管理人员要求不严,培训不够,造成其法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审查对方经办人的身份、人权限及公司资质,能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以及是否在经营范围之内等;二是企业的公章、介绍信和空白合同等重要法律文书被人借用、盗用;三是企业没有明确的授权制度,或对业务人员的授权不明,造成超越其权限对外签订合同等行为引发纠纷。
4、在合同签订后的履行监控制度不完善。企业一般仅注重合同的静态管理,而忽视合同的动态管理。合同履行是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的,也是整个合同的核心,对合同履行的监控,就是监控合同义务的全面履行,包括签约、交货、验收、结算等环节。为保证公司或企业的合同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一些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合同管理机构,但由于与各业务职能部门协调或深入监控的程度不同,致使合同履行中的监控不能到位。
5、合同履约率不理想,追究违约责任时容易忽视诉讼时效期间。导致合同履约率不理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法律知识匮乏,在合同签订之前没有深入调查对方资信情况而落入合同骗局。同时,在对方违约后,又未能及时行使相关权利,导致合同债权因过了诉讼时效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三、建立现代企业合同管理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中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本质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微观基础、利益主体。这就迫使企业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变化,改变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来实现与其他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运输、销售等经济往来和协作。企业合同已是企业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要法律形式、生产经营活动之导向、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合同订立、履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信誉,合同管理制度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
1、健全合同基础管理工作
建立合同集中归口管理机构,这是管好合同的组织保障,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应由法律事务机构专门负责。同时,合同管理工作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企业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有效衔接合同签订前、签订中和签订后的各项工作,形成完整科学的合同全过程管理体系。因此,应当采取统一归口管理与分类专项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即由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全面负责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对合同实行统一管理,对合同的立
项、谈判、起草、签订、履行、变更、纠纷处理和事务管理行使监督、检查和指定职责。在企业计划、财务、供应、销售等业务部门和从属企业设立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合同签订和履行,并向法律事务机构定期汇报有关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这样,在企业内部就形成了由法律事务机构和各部门、从属企业组成的层次化合同管理体系。
2、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是管好合同的制度保障
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确保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及使企业各方面步调一致,这些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委托制、审批审查制、台账统计制、监督考核制和档案制度等。通过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最大限度地规避合同风险、保障企业权益,从根本上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不断完善合同法律审查标准等,使企业在合同管理建设中更上一个台阶。
3、合同信息化系统的建立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是合同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实施合同管理时可借助网络实施信息化管理,实现合同的网上录入、审批、数据统计、监控、履行监控、结算等,并将合同文本制定、合同审查、合同履行以及存档管理设置统一流程和数据库。合同管理系统的预警程序还可提示合同管理人员不要脱离轨道,自身的加密程序则更让非合同管理人员或公司外来人员难以进入不该进入的档案区,而拥有自己账号的公司员工则可以在公司内外远程或近程地轻松查找与自己相关的数据。因此,合同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不但可以实现合同的无纸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手工操作的难度,还可以确保合同管理工作的安全,使企业合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大大提高,加快与国际企业接轨的步伐。
4、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先进的信用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最初的交换到扩大了的市场关系,都是以信用为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各个领域信用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合同违约、商业欺诈随处可见,三角债、拖欠款和银行不良债权反复出现,各种经济犯罪连年增加、日趋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信用管理体系严重滞后、不协调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公司内部对于客户资信的开发与管理、信用分析及信用额度审核、应收账款管理与监控、拖欠账款的催收等工作还缺少专门的部门管理。因此,应尽快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专业化地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信用地位以及增强信用实力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
5、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形成全员风险防范的企业文化
在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方面,首先,要重视人才,招聘或选调具有较深法律知识,懂业务、责任心强、有一定经验的人员充实合同管理队伍;其次,要加强法律理论知识学习和在职培训,定期送合同管理员到高校学习,丰富其知识结构并积累经验;最后,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岗位规范,明确岗位责、权、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以机制引导人,对为企业争取经济利益、挽回经济损失的合同管理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